将相和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3篇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3篇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学会简要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会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2)组词:秦璧击协渑泰璧缶胁淹(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直奔中心,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板书课题后提问:(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相继被赵王封为上大夫和上卿。

这却引起了威震朝野、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廉颇的强烈不满,廉大将军对此是怎么说的'呢?(生看书,找到廉颇说的话。

)二、深入学习课文,了解人物品行。

(一)、品读廉颇的话,感知人物性格。

1、指名读廉颇的话。

师:要知道廉颇可是一介勇夫,他坦率直爽,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说这番话时,他正在气头上,表情和语气可能是怎样的呢?师:请各自揣读廉颇的话(加表情、动作)。

2、再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廉颇只有一点不满。

允许我读一次吗?师范读(生鼓掌)师:谢谢你们的鼓励!能像我这样读吗?3、请愿意读的男生齐读。

(学生基本能读出那种粗声大嗓、毫不顾忌的气话来了。

)(评:开课就抓住廉颇的话反复读,有利于对廉颇性格的了解,并为学习“负荆请罪”埋下了伏笔。

)(二)、创设情境,深入文中,走近蔺相如。

师:作为旁观者,你们怎么看待廉颇这番话?“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是不是靠一张嘴”?假如请你当说客,你又将怎样说服愤怒的廉大将军呢?1、我想请三位同学扮演廉颇,其余同学扮说客。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实用6篇)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实用6篇)

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实用6篇)将相和教案第一课时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理解三个小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幻灯片)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

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3.再默读这一大段。

同时思考:(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4)轻声读第八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②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请大家找找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

这儿为什么用撞而不用磕、碰?③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④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的很被动呢?⑤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

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

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

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6)复述完璧归赵(提示:复述不是背诵,同学们可以根据故事梗概进行。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美好品质。

2、分清每个小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3、把三个小故事任选一个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

2、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3、品词析句,联系上下文,学生讨论交流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媒体设计】录相带、投影片及相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思路〗通过第一课时和课下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联系全文评价故事中的人物,适当加入自己的褒贬态度;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时,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通过教师梳理,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弄清“将相和”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的联系;最后总结全文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教学过程〗一、通过上节初读课文,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都知道了哪些问题?1、引导学生围绕从题目、主要内容、对人物(廉颇、蔺相如、秦王、赵王)个性的褒贬态度等方面回答,要紧紧抓住课文的叙述、描写来说,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鼓励学生说出谁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让我们大家帮助他。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走进“将相和”的故事里,去深入了解和认识这些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呢?二、看录相(完璧归赵)师:你从录相里能够看懂哪些内容?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交流,质疑问难,发表见解,鼓励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生:这段录象讲述了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的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的和秦王斗争,作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生;我知道了蔺相如把生死置之度外,他不畏强权。

我从文中“……”看出来。

生:我从“当满朝文武……挺身而出”看出廉颇很勇敢。

问:蔺相如真的要连头和璧一起撞碎吗?可围绕这几方面回答:1、不是的,因为蔺相如答应赵王,如果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把璧送回来。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3。

学习“完璧归赵”故事,感受蔺相如这一人物的形象和品质。

教学重点:指导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PPT课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做到生字、新词认读无阻碍.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就由我来和大家共同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将相和》.都说“课题是文章的一扇窗户",看到课题,你对于文章的内容一定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将军(廉颇)与丞相(蔺相如)和好的事情"。

(板书:廉颇蔺相如,并适当讲解蔺的写法)2、背景介绍。

了解了历史背景会有利于我们来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在咱们的中国历史上,继周朝以后有一个时期叫做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中国有一百多个国.到了战国时期随着不断地发展,一些小的国家合并,只剩下了十几个国家,而在这十几个国家中有七个国家最为强大,被称作“战国七雄”,分别是“秦、楚、齐、赵、燕、魏、韩”这个韩并非现在的韩国.“将相和”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战国时期.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1.“和”的手势,体会和之前必定有一个分(不和)的阶段;这样我们就大致的了解了这篇文章的过程那就是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的过程。

那他们为什么会产生不和,最后又为什么和好了呢?现在就来默读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

2.师: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有点难,但只要你完成了这道填空题,难题也便迎刃而解了。

出示填空题-—学生思考—-指名口填-—师引说(将相不和是因为……;将相和好了,是因为……)填空题: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封为(上大夫);在(渑池会见)又立了功,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所以将相不和。

后来,廉颇听蔺相如说,他所以避着自己,为的是(自己的国家),很受感动,就(负荆请罪),两人又和好了.三、研读“完璧归赵"。

6.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6.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将相和的精神,树立团结协作、共创美好未来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以赵奢为将,赵括接替父亲担任将领,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赵国因此遭受重创。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实事求是,不能只凭理论知识行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理解将相和的精神,学会从故事中汲取教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可以查阅字典,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学习课文的心得,讨论赵括为什么会在长平之战中失败,以及将相和的精神如何体现在这个故事中。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讲解赵括失败的原因,阐述将相和的精神,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教训。

5. 巩固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将相和赵奢:实战经验丰富,善于用兵赵括:理论知识丰富,缺乏实战经验长平之战:赵括失败,赵国遭受重创教训:实事求是,不能只凭理论知识行事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将相和的故事梗概。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将相和的精神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的精神,学会从故事中汲取教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巩固练习等环节,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本课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经过,写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赞扬了廉颇的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课文人文思想丰富,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学习写法的好范例。

关于教学目标本课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本着简简单单教学的原则,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于如下考虑: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

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主人公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3、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最有较手段和途径。

对于本文的人物表现,也只有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才能真正体会其机智勇敢、爱国思想。

4、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这样课文就显得长,要在一个课内完成对三个故事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也由于这三个故事中,前两个是第三个故事的因,这两个故事有一定的统一性,所以这节课安排学习《完璧归赵》《渑池会》。

5、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中学习中学读学写。

本文是写人文章,展现人物的品质突出,是学生学习写人的好例子,所以学习目标中设置了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

以完成阅读教学的使命。

关于教学重难点1、重点:阅读教学从读入手,以读解文,学习本文也不能例外。

文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利内容,所以本课设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为教学重点。

2、难点:秦王叫赵王鼓瑟并记录下来,这是对赵王本人的也是对整个赵国的侮辱,关于这一点,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学生一下子可能不能明白。

《将相和》的第一课时教案

《将相和》的第一课时教案

《将相和》的第一课时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1)“将”“相”各指文中的谁?(2)“和”是什么意思?(3)课文围绕“和”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故事?有几个小故事,各在哪些段落?二、带着问题,初读全文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2.全班交流:(1)“将”指廉颇,“相”蔺相如;(2)课文写了三个小故事。

①1-10自然段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故事;②11-15自然段讲的是“渑池相会”的故事;③16-18自然段讲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3.梳理第二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1.“和”是什么意思?2.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3.“相”“将”各是什么样的人?4.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作题目?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

2.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

3.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4.全班共同学习(1)“颇”读pō,不读pó;(2)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3)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胆怯:胆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5.摘抄三个词语无价之宝理直气壮负荆请罪。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一、教学设计1.1 教材介绍《将相和》是一本适合初学者的双语汉语教材,共分为4册,每册包含10课,特别适合海外外语学习者学习汉语。

本教材突出了汉语的实用性,并帮助学生掌握中国文化、历史和习惯。

本次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将相和》课程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基本的汉字、拼音和简单的日常用语。

1.2 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的目标是:1.学生能够正确发音并认读汉语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

2.学生能够认读和书写汉语中的20个基本汉字。

3.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汉语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

1.3 教学步骤1.3.1 热身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唱歌、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1.3.2 自我介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介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国籍和所学语言等信息,以此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学习情况。

1.3.3 学习汉字通过PPT或者黑板上书写,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读和写出一些基本的汉字,如“一、二、三、上、下、中、人、口、日、月”等。

并且教师可以对于汉字的结构及笔画进行详细解释。

1.3.4 学习拼音学习拼音是汉语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多次发音练习让学生掌握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标准,同时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拼音的发音和形式。

1.3.5 对话练习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编排日常生活场景,让学生模拟会话进行对话练习。

如:在饭店点菜,介绍自己和家人等。

1.4 教学评价本节课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发音并认读汉语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

2.学生是否能够认读和书写汉语中的基本汉字。

3.学生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应用所学的汉语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

二、课后反思经过本次课堂教学,我发现本节课程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在学生中收到良好的反响。

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1.许多学生还是不能准确发音,在发音和语调方面需要加强练习。

2.学生的书写汉字速度较慢,需要经常反复练习,加强基本汉字的书写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题,明白“将”、“相”分别是谁,知道课文是由那三个故事组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准备
课件:《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断、战国时期历史背景资料、和氏璧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这一篇课文。

课题是文章的一面窗户,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那谁能说说课文中“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在聊天中,引出:“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廉颇和蔺相如之间发生了很多的故事,这篇文章就给我们讲了将相和这个故事。

“和”是什么意思?引出和之前必定有分。

板书不和→和。

1、题目是《将相和》,那肯定有不和的时候,为什么不和呢?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2、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的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断。

课件出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知道什么?有什么感觉?
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送到句中。

6、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7、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

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那么蔺相如的嘴到底是不是只会耍嘴皮子?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几个故事?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我们先来看看“完璧归赵”课件(图片)这个故事。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蔺相如这张嘴在说什么?请做上记号。

找到蔺相如第一次说了什么?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与群臣的反应做对比)这里提到了一件物品“和氏璧”谁知道和氏璧,你愿意介绍给大家吗?(介绍和氏璧)这是一块宝玉,你从哪里
看出来的?(无价之宝,秦王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那赵王就用这块和氏璧换秦王的十五座城,行吗?(时代背景:秦国最强,出示战国时的形式图并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根据。

)再读蔺相如第一次说的话,体会蔺相如的责任重大。

指导朗读。

2、肩负重任的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了,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的话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文,找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
柱子上。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
2、我们来看第一句话课件,你觉得璧有毛病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证据吗?
(体会“无价之宝”成语的含义。


(1)、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说蔺相如说璧有毛病,你能体会出什么?当时秦王是怎么表现的?(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抓住“双手”、“捧”,角色扮演秦王)(蔺相如机智、聪明……)
(3)、指导朗读:让我们机智聪明地读出“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3、让我们接着交流你对第二、三句话的理解。

(1)课件⑥出示第二句蔺相如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2)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

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讨论:蔺相如是真撞还是假撞?
(5)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

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怎样说?
(6)引读课件⑦: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7)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

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8)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
不会杀他,所以才会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
(9)、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

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

4、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

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

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这个“完”是什么意思?那你说还有什么也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是啊!是赵国的尊严,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

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

你们说说,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回到赵国后,赵王该给蔺相如升官吗?(擦去黑板上“嘴”后的“?”,改为“!”)这就是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的出色表现,多么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读了这个故事之后,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三、写一写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通过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感受到了他的机智勇敢、胸有成竹、不畏强权,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也可以通过这些方面来塑造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想一想蔺相如和廉颇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好后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