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来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流变及民族特色
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风格

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风格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与演唱风格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五四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成为了当时中国音乐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的中国艺术歌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创作主题多元五四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在主题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动荡的现实,另一方面也积极探索新的时代理念。
在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中,既有对封建社会,国民革命和工农革命等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反映,也有对自然、爱情、友谊等内心情感的表达。
这些多元的主题使得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都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
二、音乐风格独具特色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在音乐风格上也表现出了独具特色。
在旋律上,五四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往往具有简洁明快、朴实易记的特点,旋律多采用中国民间音乐的元素,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在伴奏上,传统的西洋乐器和中国传统乐器常常结合使用,形成了富有韵味的声韵结合。
而在节奏上,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以其鲜明的节奏感和轻快的音乐形态,展现了较强的活力和感染力。
这些音乐风格上的特色使得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在当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化风格。
三、表演形式多样五四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形式也是多样的,传统的中国民间歌谣和现代西洋音乐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在五四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中,不仅有传统的合唱形式和独唱形式,还有小型歌舞剧和音乐话剧等形式的演唱,使得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具有多样的表演形式,不仅丰富了音乐表演形式,也为中国的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四、歌词内容思想性强五四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内容往往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反思,又有对理想追求和人生感悟的表达。
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歌词写实而有力,常常直面时代问题,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平等进行揭露,对革命的信念和热情进行赞美,同时也对自然美、爱情和友谊进行歌颂,形成了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感情真挚的歌词内容。
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史

默片时期(1905-1929)
在默片时期,我国电影市场以好莱坞影片为主,配 乐沿用了“剧院音乐”的做法,台上是黑白的活动 影像,台下或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或三五人组 成的小乐队,用来活跃现场气氛。人们渐渐开始注 意到音乐和影片内容的结合,当音乐的情绪和电影 的内容发生关系时,音乐帮助人们理解剧情。但是 由于音乐不具有约定性的语义,所以音乐与影片内 容的联系并不一一对应。 这时期我们并没有形成 自己的电影音乐。
回到目录
现代电影音乐(1976至今)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宣告了长达十年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在解放思 想和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电影进 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时期的电 影及其音乐大家相对熟悉,也就不再举例。 下面来看动漫音乐的发展史吧。
电影《风云儿女》(1935年)
这部反映“九一八” 事变后,青年知识分 子走出彷徨,投身抗 战的电影,很快随着 《义勇军进行曲》的 激昂歌声响彻了中国 的每一寸土地,凝聚 着主创人员血泪的 《风云儿女》,也率 先吹响了抗日救亡的 号角
从《桃李劫》开始,到1936年,有声电影渐
渐将默片驱逐出了时代,完全的有声片也逐 渐取代了配音片。
冰山上的来客(1963年)
《冰山上的来客》中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为主人公古兰丹姆和阿 米尔的爱情故事增添了 浪漫气息。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电影《闪闪的红星》(1974年)
《闪闪的红星》中主题 音乐由《红星照我去战 斗》和《映山红》两首 歌曲衍生而来,前者把 党的精神具象化为一颗 红星,指引主人公前进 的方向;后者把爸爸泛 化为红军的形象,来寄 托亲人间的思念。
国产电影音乐发展现状及发展浅析

关键词:国产电影音乐;发展现状;发展策略随着国产电影的快速发展,电影音乐也在快速发展,它既能表达电影的感情,也能提升电影的戏剧性,还能营造电影的氛围。
优秀的电影音乐既能促使观众领略电影的思想,也能促使观众领略电影的感情。
而每首电影音乐最初只是为了服务相应的电影,顺便服务众多观众。
一部优秀的电影之所以能够顺利亮相于荧幕,并深得各位观众认可,必须经过精心制作和各种审核,关于音乐的环节审核不亚于其他艺术作品的审核环节,因而,我国电影音乐正身处中西融合、古今贯通的发展阶段,在电影音乐的制作过程中,既要融会贯通中西音乐,又要有效融合古今音乐,促使混合型音乐发挥作用,并为突出电影效果发挥出重要作用。
一、中国影视音乐的风格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电影音乐呈现各式各样,这些各有所异的民族歌曲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电影音乐越来越有特点,越来越能找到有章可循的规律,并以此发挥自身的作用,推动电影行业快速发展。
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音乐也要逐渐发展,但发要遵循电影发展的需求,才能有效发挥电影音乐的作用,促使电影更上一层楼。
那么,国内电影音乐的风格具体表现为哪些特点呢?如下所示。
(一)科学性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音乐开始吸收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无论是创作力度,还是创作难度,不仅需要更优秀的演唱能力,也需要更加优质的声音。
不管是教音乐,还是学音乐,均在共同追求科学的电影音乐发声。
这就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音融洽;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化多样;音色甜、脆、圆、润、随;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学会使用混声实现上、下声区统一等技巧,从而使演唱者具备宽广的音域、较强的歌唱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等。
(二)民族性随着国内电影音乐发展水平的逐渐提升,既要汲取民间音乐的营养,又要吸收民间音乐的创作灵感,使其形成专业的电影音乐教育,不管在创作方面,还是在表演方面,均要以高水平的艺术水准为指导,既要建立民族电影音乐,又要发展民族电影音乐。
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1)

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电影音乐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上,还体现在音乐元素的丰富性和跨界融合上。
本文将对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1. 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中国电影音乐在近年来呈现出音乐风格多样化的趋势。
从传统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到现代的流行音乐、摇滚乐,乃至电子音乐、爵士乐等,各种音乐风格在中国电影音乐中都有所体现。
这种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听觉体验。
2. 音乐元素的丰富性中国电影音乐在元素的选择上也逐渐丰富起来。
除了传统的乐器和声乐元素外,还融入了自然声音、电子合成音、环境音等元素,这些元素的加入使得电影音乐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3. 跨界融合的趋势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影音乐也逐渐呈现出跨界融合的趋势。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不同风格的融合上,还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人的合作上。
这种跨界融合为电影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二、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以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1. 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多元化和音乐市场的日益成熟,电影音乐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制片方和导演更加注重电影音乐的独特性和创意性,这也促进了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和元素选择的丰富性。
2. 创作团队的专业化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音乐的创作团队也逐渐专业化。
专业的作曲家、音乐制作人、音效设计师等成员的加入,使得电影音乐的创作更加精细和专业化,从而推动了音乐品质的提升和风格的多样化。
3. 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的进步也为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数字音频技术、计算机合成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音乐创作更加便捷和高效。
同时,这些技术也使得音乐元素的选择和融合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化。
1956-1976我国歌曲影片诗词

1956-1976是我国歌曲影片诗词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我国歌曲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1956-1976我国歌曲影片诗词的特色和影响。
一、音乐风格的变迁1956-1976年间,我国歌曲的音乐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迁。
在这个时期,我国歌曲从原来的传统音乐风格逐渐走向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流行音乐。
以《茉莉花》、《敖包山》等经典歌曲为代表,这些歌曲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展现出了时代的活力和内涵。
二、歌曲内容的多样性1956-1976年间,我国歌曲的内容也呈现出了多样性。
在这个时期,歌曲不仅仅是表达爱情,还涵盖了社会现实、国家命运、家国情怀等多个方面。
例如《黄河大合唱》、《映山红》等歌曲,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情感内核,成为了时代的精神符号。
三、影片的创新和突破在1956-1976年间,我国歌曲影片的创新和突破也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影片的形式,歌曲得以更加直观地被观众所接受,同时也使得歌曲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
《东方红》、《送别》等影片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艺术经典,为我国歌曲影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四、诗词的艺术魅力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歌曲影片中不仅有优美动人的旋律,更有富有诗意的词曲。
《映山红》的“映山红笑迎春,花开不败春风情”等词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诗词的艺术魅力。
五、经典作品的影响力1956-1976年间,我国歌曲影片诗词的经典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成为了国人心中永恒的记忆。
无论是《茉莉花》的优美旋律,还是《映山红》的深情词句,这些经典作品一直陪伴着几代人,享誉中外。
1956-1976年间的我国歌曲影片诗词,无论是在音乐风格、歌曲内容、影片创新还是诗词艺术方面,都展现了其特有的魅力和影响力。
这一时期的经典作品,成为了我国音乐史上的璀璨明珠,为我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让我们珍惜这些经典之作,传承我国歌曲影片诗词的精神,使之焕发出新的光芒。
影视音乐发展历程

影视音乐发展历程影视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电影的诞生。
起初,伴奏音乐是通过现场演奏的方式配合电影的表演,即使在无声电影时期,伴奏音乐也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对音乐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影音乐也逐渐从简单的伴奏发展为有独立音乐片段的配乐。
随着电影工业的兴起,音乐成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世纪初,电影配乐开始从现场演奏转向录制音乐。
当时,电影制片人会为电影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并由专业音乐家进行现场演奏录制。
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实现电影音乐的记录,但由于技术的限制,与电影画面的完美融合仍有距离。
到了上世纪30年代,电影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出现了原声音乐,即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
这种音乐可以在电影中表达情感,突出角色的特点,并且与电影画面紧密结合。
同时,电影音乐开始被作曲家们看作是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他们通过电影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和风格。
二战后的几十年里,电影音乐经历了繁荣的发展。
出现了众多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和作曲家,如约翰·威廉斯、恩尼奥·莫里康内和汉斯·季默等。
他们的音乐不仅为电影增添了艺术性和情感共鸣,还成为了经典的音乐作品,远远超越了电影本身的影响力。
到了21世纪,随着电影工业和音乐产业的融合,电影音乐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电影音乐开始涉足更广泛的音乐流派和风格,从古典音乐延伸到流行、摇滚、电子音乐等多个领域。
同时,电影音乐的创作和制作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音乐创作与电影后期制作的紧密合作使得电影音乐更加多样化和精良化。
总结来说,影视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被看作是电影发展的一个缩影。
它从最初的现场演奏到背景音乐的录制,再到原声音乐的出现和发展,再到现代电影音乐的多样化和技术化,每一个阶段都展示了影视音乐的演变和突破。
随着电影工业和音乐产业的不断发展,影视音乐将继续以更全面、创新的方式为影片提供独特而有力的音乐支持。
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风格

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演唱风格1. 引言1.1 五四时期背景介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性群众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
此次运动始于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愤怒和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五四运动以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主义为主要思想,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之一。
在五四运动的背景下,中国的艺术领域也有了极大的变化。
艺术不再仅仅是取悦人民的工具,而是成为了表达思想、追求自由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艺术歌曲开始出现,成为了反映时代潮流和人民心声的重要载体。
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和演唱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更在思想上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五四时期的背景不仅为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也为歌曲的演唱风格注入了更多的情感与思想。
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承载了民族精神和时代使命,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一页。
2. 正文2.1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领域也迎来了繁荣的发展。
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们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承载了人们的抗争精神和理想追求。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主题广泛而深刻。
这些歌曲既有抨击封建传统、呼吁民主自由的政治主题,也有关怀社会、关注人民生活的现实主题,同时还有表达个人情感、追求爱情自由的情感主题。
这种多元化的主题选择使得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形式多样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音乐人开始融合西方音乐元素,采用了更加多样化的曲式和节奏,让歌曲更富有动感和现代感。
五四时期的艺术歌曲也加入了更多的民间音乐元素,使得歌曲更加贴近民众生活,更容易被听众接受。
五四时期艺术歌曲的歌词表达直接而激昂。
电影音乐的历史演变从无声电影到现代大片

电影音乐的历史演变从无声电影到现代大片作为电影的一部分,音乐在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无声电影时代开始,电影音乐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大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追溯电影音乐的历史演变,探讨从无声电影到现代大片的变化与发展。
一、无声电影时代的音乐在20世纪初期,电影还没有声音,只有图像。
为了增强电影的观赏效果,电影放映时常常伴随着现场的音乐演奏。
电影院常常邀请乐团或小型乐队现场表演配乐,以营造电影的氛围和情感。
这个时期的音乐演奏主要以钢琴为主,或者伴以其他乐器演奏,但演奏的曲目与电影内容并没有直接关联。
二、有声电影时代的音乐1927年,首部长片有声电影《爵士歌谣》问世,标志着电影音乐的重要转折点。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音乐具有了更多的表现方式。
电影中的对话、音效和音乐可以统一呈现给观众,为电影增添了声音层面的表达。
有声电影时代的电影音乐开始逐渐与电影情节相结合,为电影表达情感和推动剧情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配乐的崛起与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配乐逐渐成为电影音乐的主要形式。
电影制作公司开始请专门的作曲家为电影创作原创配乐。
著名的电影配乐作曲家约翰·威廉斯、恩尼奥·莫里康内等人的作品相继问世,成为电影音乐领域的经典之作。
配乐不仅为电影增添了情感和氛围,还成为了电影中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让观众记住并联想到电影作品。
四、流行音乐与电影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和演变,越来越多的电影开始使用已有的流行音乐作为片中的配乐。
这种形式的出现使得电影音乐更加多元化,也让电影与音乐之间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流行音乐的使用不仅让电影更具吸引力,还能够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为电影带来更大的票房收益。
五、音乐电影的繁荣音乐电影是指以音乐表演为核心内容的电影作品。
这种类型的电影拍摄和制作过程中,音乐与影像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音乐电影的繁荣使得电影与音乐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音乐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0 8 1— 2 20 - 2 2 作 者 简 介 : 煜 (9 2 )男 , 徽 庐 江人 , 州师 专 艺 术 系讲 师 , 宛 17 一 , 安 毫 主要 研 究 方 向为 音 乐教 学 法 。
J n,0 9 u . 0 2
No 2, o . . v 17
宛
煜 :五 四 ” 来 中 国 电 影 音 乐 的 发 展 流 变 及 民 族 特 色 “ 以
跃 现场 气氛 。但 由于 音乐 不具 有 约定 性 的语 义 , 所 以音乐 与影 片 内容 的联 系并不 一一 对应 。
13 年 上 海 电 通公 司联 合 唱片 公 司从 国外 90
《 局 长 到 来 之前 》 新 等优 秀影 片 , 们 描 绘人 性 、 它
歌 颂爱 情 , 出现 了很 多 深 受 人 民喜 爱 的 电影 歌 曲。但 在 15 年 反右 斗争 开 始之 后 , 97 一些 抒情 性
( ) 国十七年 : 二 建 电影音乐的成熟阶段 (9 9 14 —
16 9 6)
最早 的几部 是《 阎瑞生》 《 、海誓 》 《 粉骷髅 》 、红 。当
时 中国 电影音 乐 的配 乐都沿 用 了 “ 院音 乐 ” 剧 的
建 国之初 , 府 对 电影 事业 的方 针 政策 相 当 政 宽松 。特别是 1 5 年 毛泽 东提 出“ 花齐放 、 96 百 百家
魅力 。
、
中国 电影 音乐 的发展 流变
( )中 国电影 音乐 的萌 芽与初 创期 ( 9 0 一 12 —
14 ) 9 5
中 国 民族 电影 是 从 北 京 丰 泰 照 相馆 摄 制 戏 曲 电影 《 军 山》 定 开始 的 。1 2 年到 1 2 年 间 , 90 91 在 上 海开 始 了 中 国第 一批 长故 事 片 的 摄制 , 中 , 其
做 法— — 台上 是黑 白的活 动影 像 , 台下 或 一架 钢
琴、 一把 小提 琴 , 三 五人 组成 的小 乐 队 , 或 用来 活
争鸣 ” 的方 针之 后 , 大批 电影 将 焦点 对 准 “ ” 出 人 ,
现 了《 夜 城 》 《 道 游 击 队 》 《 笙 恋歌 》 《 不 、铁 、芦 、柳 堡 的故事 》 《 、李时 珍》 《 景诗 》 《 秘 的旅伴 》 、宋 、神 、
的作用 , 下 了 自己的 足迹 。 留 印证 着 她 最 初 的稚
国 电影 音乐 , 特别 是 电影 歌 曲 的发 展 合 为一 体 , 成 为 中国娱乐 性通俗 音乐 的 主流 。 们在城 市市 它
民文化 生活 中产生 了不 小 的影 响 。 其是 在 日寇 尤
入侵 、 国难 当头 的严 重 时 刻 , 大 批 爱 国音乐 工 一
购置 了有声 电影 全套 机 器 , 正式 制成 了中 国第一
部 有 声 片 《 女 红牡 丹 》 此 后 , 声 影 片 渐渐 兴 歌 , 有
起 在 随后的3 0 0 4 年代 , 中国城 市歌 舞音 乐与 中
较 强 的电影 歌 曲成 为众矢 之 的 ,小燕 子 》 《 《 、 九九
艳 阳天》 就受 到 了不 少 的非 议 。直到 15 年 , 9 9 为庆
嫩. 曾经 的探 索 和如今 的成熟下 , 承 “ 四” 命精 继 五 革 神 , 作 了 大量 优 秀 电 影歌 曲 , 舞 了 中 国人 民 创 鼓
的 斗 志 . 达 了 中 国人 民不 当亡 国 奴 、 抗 侵 略 表 反 者 的英 雄气 概 , 示 了 中国早 期 电影 音乐 的特 殊 显
3
祝 建 国 1 周 年 . 恩来 、 小 平 亲 自抓 ~ 批 重 点 O 周 邓 影 片 的创作 。直 接催 生 了《 朵金 花 》 《 三姐 》 五 、刘 等 优 秀 少数 民族 音 乐 片 。随 后 颁 布 的 《 艺 八 文 活 影 片 中所 运 用 的 民族 民 间音 乐 素 材都 为广 大 观 众所 接受 和喜 爱 。 十七 年 电影 中涌现 出 大量 优 秀 的 电影 歌 曲 . 无 论 是 在 艺 术 上 还 是在 数 量上 都得 到 了很 大 的 发 展 。在 当时 缺 少其 他 娱乐 方 式 的条 件 下 , 电影 不 但 负 载 着 鼓 舞 人 民 、 育 人 民的 重 任 , 在 很 教 还 大 程度上 担 负着 丰 富老 百姓娱 乐 生活 的功 能 ( )文 革 ” 三 “ 时期 的 电影音 乐 (9 6 17 ) 16- 96 十 年浩 劫 造成 文 艺 界一 片 荒芜 。 国 的银 幕 中
摘
要 :五四” “ 以来, 中国电影音 乐走过 了一段光辉而艰辛的历程 , 伴随着时代 前进 步伐 , 多反映社会现 许
实生活 、 具有浓郁民族特 色的 电影歌曲应运而生 , 它们是强烈的时代精神 和完美的艺术形式 高度结合的艺术 典 范。 些歌 曲从创作思想到创作方法、 美学原则到艺术技巧 , 这 从 都为我们提供 了极 为宝贵的创作 经验 。
2o o 9年 6月 第 7卷 第 2期
新 疆 艺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0F Xl l NJANG TS AR UNl VERSI TY
“ 五四" 以来 中 国电影 音 乐的 发展 流变及 民族 特色
宛 煜
( 州 师专 艺 术 系 安徽 毫 州 2 3 0 ) 亳 3 50
关键 词 : 电影 音 乐 发展 历程 音 乐风格 民族 特 色 文 章 编 号 : 7 — 5 7 2 0 )2 04 — 4 1 2 4 7 (0 9 0 — 0 2 0 6 中 图分 类 号 : 1. J 76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从 2 世 纪2 O 0 0 3 年代 开 始 ,伴 随着 中国电影 事业 的发 展而 出现 的 电影音 乐 ,在 中 国音乐 史 、 中国 电影 史上 都 占有相 当重 要 的位 置 , 起过 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