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史
记忆的符号 中国电影百年寻音集 曲目

记忆的符号中国电影百年寻音集曲目我国电影百年寻音集曲目探寻记忆的符号我国电影百年寻音集是一部记录我国电影百年历程的音乐专题片。
它不仅集结了我国电影百年的音乐宝库,更是一部记忆的符号。
这里将带你逐一探寻我国电影百年寻音集中的曲目,从而深入了解这部影片背后所蕴含的记忆。
1. 《春江花月夜》这首曲目出自电影《春江花月夜》的插曲。
它通过深情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将观众带回了那个时代的爱情故事。
每当听到这首曲目,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电影中的情节和片段,仿佛回到了那个令人怀念的岁月。
2. 《大鱼海棠》这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动画电影,而它的原声音乐也是备受赞誉。
影片中的插曲《大鱼海棠》以其清澈悠扬的旋律让人心生感动,唤起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无尽向往。
这首曲目就像是一面镜子,展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
3. 《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是一部经典的爱情悲剧,而它的插曲更是让人心碎。
这部电影中的曲目饱含着对爱情的痴迷和对生活的无奈,每一句歌词都承载着人们对真爱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这首曲目如同一场关于爱情的感伤交响曲,令人心生触动。
4. 《夜半歌声》这是一部以音乐为主题的电影,而它的插曲《夜半歌声》更是令人动容。
曲中的歌词直击人心,让观众感受到了音乐的魔力和力量。
这首曲目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连接了人们的情感与记忆,成为了这部电影的灵魂之音。
5. 《让子弹飞》这部电影以其幽默和荒诞的风格赢得了大众的喜爱,而它的插曲《让子弹飞》更是成为了文艺界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目以其洒脱的旋律和激昂的节奏让人心情舒畅,仿佛回到了那个热血澎湃的年代。
这首曲目就像是电影中的一场飞扬的戏剧,让人留恋不已。
从以上几个曲目可以看出,我国电影百年寻音集中的曲目不仅仅是一些音乐作品,更是一种记忆的符号。
它们承载着电影的情感和故事,唤起着人们心中深藏的记忆。
这些曲目犹如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样子,感受到了生活最真挚的情感。
正是因为这些曲目,我国电影才得以传承百年,成为了人们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五四”以来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流变及民族特色

收 稿 日期 :0 8 1— 2 20 - 2 2 作 者 简 介 : 煜 (9 2 )男 , 徽 庐 江人 , 州师 专 艺 术 系讲 师 , 宛 17 一 , 安 毫 主要 研 究 方 向为 音 乐教 学 法 。
J n,0 9 u . 0 2
No 2, o . . v 17
宛
煜 :五 四 ” 来 中 国 电 影 音 乐 的 发 展 流 变 及 民 族 特 色 “ 以
跃 现场 气氛 。但 由于 音乐 不具 有 约定 性 的语 义 , 所 以音乐 与影 片 内容 的联 系并不 一一 对应 。
13 年 上 海 电 通公 司联 合 唱片 公 司从 国外 90
《 局 长 到 来 之前 》 新 等优 秀影 片 , 们 描 绘人 性 、 它
歌 颂爱 情 , 出现 了很 多 深 受 人 民喜 爱 的 电影 歌 曲。但 在 15 年 反右 斗争 开 始之 后 , 97 一些 抒情 性
( ) 国十七年 : 二 建 电影音乐的成熟阶段 (9 9 14 —
16 9 6)
最早 的几部 是《 阎瑞生》 《 、海誓 》 《 粉骷髅 》 、红 。当
时 中国 电影音 乐 的配 乐都沿 用 了 “ 院音 乐 ” 剧 的
建 国之初 , 府 对 电影 事业 的方 针 政策 相 当 政 宽松 。特别是 1 5 年 毛泽 东提 出“ 花齐放 、 96 百 百家
魅力 。
、
中国 电影 音乐 的发展 流变
( )中 国电影 音乐 的萌 芽与初 创期 ( 9 0 一 12 —
14 ) 9 5
中 国 民族 电影 是 从 北 京 丰 泰 照 相馆 摄 制 戏 曲 电影 《 军 山》 定 开始 的 。1 2 年到 1 2 年 间 , 90 91 在 上 海开 始 了 中 国第 一批 长故 事 片 的 摄制 , 中 , 其
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

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来源:作者: 2003-11-05 14:10:02一、形成时期(1905-1931)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了中国。
1906年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的沈阳人任景丰在北京利用他开设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
这部影片拍摄三天,共成三本。
内容是著名京剧泰斗谭金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当时出现“万人空巷来观之势”,由此奠定了中国电影的起始点。
1913年摄制了我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原名《洞房花烛》),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导演,依什尔摄影,共拍摄了一个月。
影片详细地叙述了旧社会一个父母包办婚姻的故事,批判了封建买卖婚姻制度的不合理。
这部影片与以前的戏曲影片有着明显的区别:①它有一系列影像活动,有电影创作意识;②具备了戏剧电影样式的雏形;③具有干预社会、批判现实的创作倾向。
因此,它开中国电影片种、样式、和创作方法的风气之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17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首次注意到电影,他们自筹资金,成立了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以自制自销的经营方式,开始了中国电影事业的真正起步。
1922年2月,张石川、郑正秋等人率先筹建“明星影片公司”,此后,该公司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出品最多、历史最长的一家制片机构。
据《中华新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在国内各大城市注册的电影公司多达175家,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
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淘汰,最后只剩较著名的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明星”、“天一”、“联华”等影片公司。
中国电影就是在这样混乱状态中发展的。
当时公司林立,队伍复杂,思想混乱,艺术质量参差不齐。
正在这时,电影艺术和技术的最大革新成果——有声电影于1926年8月6日在美国诞生了。
不久传入中国,同年12年16日在上海虹口新中央大戏院进行了试映,这是中国有声电影的开始。
1930年,“明星”怀着极大的勇气,开始了中国有声电影片《歌女红牡丹》的摄制工作。
技术·艺术·学术中国动画电影声音创作与理论发展综述(1935-2020年)

132021距1928年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汽船威力号》(华特•迪士尼,1928)上映7年后,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1935)诞生,开启了对动画声音设计的探索与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当1935年《骆驼献舞》在中国问世时,次年的美国无声电影《摩登时代》(查理•卓别林,1936)上映。
该片标志着无声电影的谢幕,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动画电影声音技术的前瞻性。
此后,在第一部有声动画电影长片《铁扇公主》(万籁鸣、万古蟾,1941)中,中国动画人更是尝试了“音乐音响化”和“音响音乐化”的声音处理方法,赋予了影片多层次的视听效果。
可见,当时中国动画电影声音意识的创新性。
中国动画电影声音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历了从技术革新、艺术追求到学术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试图在归纳和梳理中国动画电影声音历史进程与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中国动画电影声音创作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中国动画电影声音理论的发展进行阐述和总结。
一、中国动画电影声音的技术革新(一)技术背景20世纪20年代后期,光学录音技术和唱片录音技术的发明使电影能够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声音。
1927年的《爵士歌王》(艾伦•克罗斯兰,1927)使电影结束了“伟大的哑巴”时代而进入了有声(talkie)时代。
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电影录音技术也经历了大规模的革新。
从20世纪40年代的磁性录音技术,到50年代的多声道立体声系统,再到70年代的录音降噪系统和模拟立体声系统,电影声音制作“已经如画面一样,可以从复制的技术转变为创造的艺术”。
[1]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美国电影工业日益壮大。
多轨传播体系不断扩展,数码录音和混音设备得到不断改善。
任何中等规模资金预算的电影,都能用5.1制式混音设备进行声音制作。
同时,声音制作在电影构思和推广环节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使电影录音技术发展达到了巅峰。
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史PPT

“从20年代末开始,中国城市歌舞音乐与中国电影音乐,特别是电影歌曲的发展合为一
体,成为中国娱乐性通俗音乐的主体。”在随后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它们在城市市民文
化生活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当抗日成为时代主旋律时,革命斗争
迫切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歌曲。
在这一时期,爱国的音乐家们都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当中。以聂耳为代表的
电影《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这两首插曲,是贺绿汀先
生根据当时的两首苏州民谣《哭七七》和《知心客》改编而成的。1937年,该片在
中国内地上映。
致敬《四季歌》
致敬《天涯歌女》
三、器乐音乐在电影中的发展比较缓慢
与歌曲相比,这一时期电影音乐中的器乐的发展则要滞后得多。有声片中的配乐,
政府提出电影要为工农兵服务,从而使观影主体从市民转向工农。当时电影事
业的方针政策相当宽松,主张从大处着眼,不苛求细节,在实践、批评、学习中逐步完
善。然而,1951年前后对《武训传》简单、粗暴的批评,严重挫伤了电影工作者的
创作积极性,随后的文艺整风运动使电影创作几乎停滞。
直到1953年第一次电影剧本创作会议和电影艺术工作会议,以及第二次全国文
乐在影片中不能仅处在伴奏的地位。作为电影中一个重要的表情元素,音乐应与画面有
更加紧密、更多层面的结合。在音画的配合上,这一时期的电影音乐艺术性更强,艺术表
现形式也更为丰富。
比如,影片《平原游击队》中,以日本的调式音阶写作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日本兵主题,
用在鬼子进村等场景里。
四、电影歌曲的丰收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电影歌曲,无论是在质量还是在数量上,都较前一个时期
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批评了“左倾”思想,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
中国电影史的发展阶段

中国电影史的发展阶段一、默片时代(1896年-1930年)中国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6年,当时中国开始放映来自西方的电影。
随着电影技术的引入,中国电影逐渐发展起来。
在这个阶段,中国电影以默片为主,没有对白和配乐,主要通过画面和字幕来讲述故事。
默片时代的中国电影以纪录片和传统故事片为主,影片内容多是生活片段和历史事件的记录。
二、声音电影时代(1930年-1949年)声音电影的出现给中国电影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1930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配音电影《歌女红牡丹》。
声音的加入使电影更加生动,观众可以听到演员的对白和背景音乐。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以故事片为主,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爱情、历史、社会题材等。
一些经典电影如《神女》和《血溅画屏》也在这个时期问世。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1949年-1966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开始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宣传工具。
政府开始支持电影工业的发展,建立了电影制片厂和电影学院。
电影的题材主要围绕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英雄,如《武训传》和《林则徐》。
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充满了革命热情和正能量,是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电影制片厂被迫停工,电影院也关闭了。
电影创作受到严格限制,只能宣传党的政策和思想。
然而,一些纪实片和革命戏剧仍然在这个时期制作和放映,如《沙家浜》和《红灯记》。
五、改革开放以后的电影(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经历了一次新的变革。
政府开始放宽对电影制作的限制,鼓励电影界的创新。
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如张艺谋、陈凯歌和巩俐。
中国电影的题材也更加多样化,涉及到社会问题、人物心理等。
一些中国电影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如《活着》和《卧虎藏龙》。
六、网络电影时代(2000年至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电影开始兴起。
网络电影以低成本、短时长和创新的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
我国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

| 文化艺术我国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白静/文随着近年来电影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电影行业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电影中的音乐创作作为与电影并存又能独立于电影之外的元素,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其中的民族元素为我国电影的特色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让我国电影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获得了突出优势,得到发展。
本文首先对我国电影音乐作品中民族元素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介绍,继而对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形式进行分析,最后深入探讨了我国电影音乐民族元素的发展趋势。
1 我国电影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元素发展史纵观中国馆电影和音乐史,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金焰、阮玲玉在电影《野草闲花》中演唱了歌曲《寻兄词》,它标志着中国电影音乐时代的到来。
到2001年,谭盾凭借《卧虎藏龙》配乐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奖。
70多年来,中国电影音乐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历史和社会条件都密切相关。
呈现出一定的阶段特征性:左翼电影时期,《渔光曲》《桃李劫》《马路天使》等十部进步电影的主题简单明快。
许多作品受到欢迎,以鼓舞士气鼓励人心。
其中,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被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象征传遍全球;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末期的电影,以革命正剧为主导的戏剧式电影如《林则徐》《风暴》《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等,在电影中用音乐侧面烘托了人民的革命情感和斗争生活,在音乐中也塑造了一些英雄人物;在“新时代”的电影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有效推动了电影行业以及电影音乐创作的发展,其中老中青三代的导演,都在电影音乐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如《红高粱》《城南旧事》《红河谷》《天上草原》等作品中的配乐都能够融合电影的具体情节和主旨,发挥辅助作用、实现风格多元化。
这一阶段,涌现出《唱支山歌给党听》《祖国颂》《江姐》等众多表现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游戏音乐作品。
中国电影发展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宏观上可以被分为六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宏观上可以被分为六个阶段第一章拓荒期——初创和探索阶段(1896—1931)1、电影传入中国电影传入中国,香港最早,上海其次,台湾为最后。
1896年1月18 日传入香港;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1901年11月传入台湾。
最早以中国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并不是由中国人首先在中国拍摄和放映的,而是由外国人拍摄、并且在外国放映的。
2、中国电影的萌芽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著名谭派京剧艺术创始人谭鑫培表演的京剧片段《定军山》。
开山之作,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1922年《掷果缘》(又名《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
影片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以突出夸张的动作特征为主的滑稽短片,比较注重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的短故事片。
3、最初三部长故事片探源(1)《阎瑞生》:编剧杨小仲,导演任彭年、徐欣夫。
(2)《海誓》:导演但杜宇,1921年拍,1922年公映.(3)《红粉骷髅》:导演管海峰,1921年拍,1922年公映就源头而言,《阎瑞生》是第一部剧情长片-凶杀片,《海誓》是爱情片的源头,《红粉骷髅》是侦探片的先声。
总体来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等第一批长故事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由短而长的一次飞跃。
4、早期重要的民营制片、发行放映业20年代以后,制片公司蜂拥而起。
“明星”、“天一”、“联华”是最重要的公司。
明星公司早期的拍摄《孤儿救祖记》—明星公司在1923年拍摄的,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主演王汉伦、郑小秋《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第一部以提倡教育为主题的家庭伦理的故事影片,也是一部在艺术和商业上双重成功的影片。
影片自始至终关注人物或喜或悲的命运,情节设计上注重环环相扣、起伏波折、首尾呼应,逐渐成为日后中国电影最重要最普遍的叙事模式。
5、早期重要人物——郑正秋、张石川(1)1913年,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张石川联合导演的《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2)1916年,根据清末作家吴妍人小说及同名舞台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黑籍冤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默片时期(1905-1929)
在默片时期,我国电影市场以好莱坞影片为主,配 乐沿用了“剧院音乐”的做法,台上是黑白的活动 影像,台下或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或三五人组 成的小乐队,用来活跃现场气氛。人们渐渐开始注 意到音乐和影片内容的结合,当音乐的情绪和电影 的内容发生关系时,音乐帮助人们理解剧情。但是 由于音乐不具有约定性的语义,所以音乐与影片内 容的联系并不一一对应。 这时期我们并没有形成 自己的电影音乐。
回到目录
现代电影音乐(1976至今)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宣告了长达十年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在解放思 想和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电影进 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时期的电 影及其音乐大家相对熟悉,也就不再举例。 下面来看动漫音乐的发展史吧。
电影《风云儿女》(1935年)
这部反映“九一八” 事变后,青年知识分 子走出彷徨,投身抗 战的电影,很快随着 《义勇军进行曲》的 激昂歌声响彻了中国 的每一寸土地,凝聚 着主创人员血泪的 《风云儿女》,也率 先吹响了抗日救亡的 号角
从《桃李劫》开始,到1936年,有声电影渐
渐将默片驱逐出了时代,完全的有声片也逐 渐取代了配音片。
冰山上的来客(1963年)
《冰山上的来客》中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为主人公古兰丹姆和阿 米尔的爱情故事增添了 浪漫气息。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电影《闪闪的红星》(1974年)
《闪闪的红星》中主题 音乐由《红星照我去战 斗》和《映山红》两首 歌曲衍生而来,前者把 党的精神具象化为一颗 红星,指引主人公前进 的方向;后者把爸爸泛 化为红军的形象,来寄 托亲人间的思念。
电影《定军山》(1905年)
《定军山》是中国拍摄 的第一部电影。根据默 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 京剧《定军山》中的 “请缨”、“舞刀”、 “交锋”等武打片段。
电影《闲花野草》(1929年)
上海联华影业公司摄制 的电影《野花闲草》中, 由金焰和阮玲玉两人主 唱的《寻兄词》成为中 国最早的电影歌曲,拉 开了电影音乐盛宴的序 幕。
回到目录
发展阶段(1936-1976)
这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其中经历了建国和文 革等大事件,中国电影及电影音乐在发展过 程中也经历了不少波折,担任在跌跌撞撞中 不断进步,走向成熟。
铁道游击队(1956年)
《铁道游击队》插曲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旋律悠扬、安详,抒发 对亲人的想念和对和平 的憧憬。
1930年上海电通公司联合唱片公司从国外购
置了有声电影全套机器,正式制成了中国第 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此后,有声片 渐渐兴起。
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Βιβλιοθήκη )电影《桃李劫》(1934年)
1934年出品的《桃李劫》是中国最早以有声电 影手法创作的影片,音响第一次成为中国电影 的一种艺术元素。《毕业歌》随着影片公映, 旋即成为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救亡的进行曲。许 多青年高唱《毕业歌》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