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
“五四”以来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流变及民族特色

收 稿 日期 :0 8 1— 2 20 - 2 2 作 者 简 介 : 煜 (9 2 )男 , 徽 庐 江人 , 州师 专 艺 术 系讲 师 , 宛 17 一 , 安 毫 主要 研 究 方 向为 音 乐教 学 法 。
J n,0 9 u . 0 2
No 2, o . . v 17
宛
煜 :五 四 ” 来 中 国 电 影 音 乐 的 发 展 流 变 及 民 族 特 色 “ 以
跃 现场 气氛 。但 由于 音乐 不具 有 约定 性 的语 义 , 所 以音乐 与影 片 内容 的联 系并不 一一 对应 。
13 年 上 海 电 通公 司联 合 唱片 公 司从 国外 90
《 局 长 到 来 之前 》 新 等优 秀影 片 , 们 描 绘人 性 、 它
歌 颂爱 情 , 出现 了很 多 深 受 人 民喜 爱 的 电影 歌 曲。但 在 15 年 反右 斗争 开 始之 后 , 97 一些 抒情 性
( ) 国十七年 : 二 建 电影音乐的成熟阶段 (9 9 14 —
16 9 6)
最早 的几部 是《 阎瑞生》 《 、海誓 》 《 粉骷髅 》 、红 。当
时 中国 电影音 乐 的配 乐都沿 用 了 “ 院音 乐 ” 剧 的
建 国之初 , 府 对 电影 事业 的方 针 政策 相 当 政 宽松 。特别是 1 5 年 毛泽 东提 出“ 花齐放 、 96 百 百家
魅力 。
、
中国 电影 音乐 的发展 流变
( )中 国电影 音乐 的萌 芽与初 创期 ( 9 0 一 12 —
14 ) 9 5
中 国 民族 电影 是 从 北 京 丰 泰 照 相馆 摄 制 戏 曲 电影 《 军 山》 定 开始 的 。1 2 年到 1 2 年 间 , 90 91 在 上 海开 始 了 中 国第 一批 长故 事 片 的 摄制 , 中 , 其
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史

默片时期(1905-1929)
在默片时期,我国电影市场以好莱坞影片为主,配 乐沿用了“剧院音乐”的做法,台上是黑白的活动 影像,台下或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或三五人组 成的小乐队,用来活跃现场气氛。人们渐渐开始注 意到音乐和影片内容的结合,当音乐的情绪和电影 的内容发生关系时,音乐帮助人们理解剧情。但是 由于音乐不具有约定性的语义,所以音乐与影片内 容的联系并不一一对应。 这时期我们并没有形成 自己的电影音乐。
回到目录
现代电影音乐(1976至今)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宣告了长达十年的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在解放思 想和改革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电影进 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时期的电 影及其音乐大家相对熟悉,也就不再举例。 下面来看动漫音乐的发展史吧。
电影《风云儿女》(1935年)
这部反映“九一八” 事变后,青年知识分 子走出彷徨,投身抗 战的电影,很快随着 《义勇军进行曲》的 激昂歌声响彻了中国 的每一寸土地,凝聚 着主创人员血泪的 《风云儿女》,也率 先吹响了抗日救亡的 号角
从《桃李劫》开始,到1936年,有声电影渐
渐将默片驱逐出了时代,完全的有声片也逐 渐取代了配音片。
冰山上的来客(1963年)
《冰山上的来客》中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为主人公古兰丹姆和阿 米尔的爱情故事增添了 浪漫气息。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电影《闪闪的红星》(1974年)
《闪闪的红星》中主题 音乐由《红星照我去战 斗》和《映山红》两首 歌曲衍生而来,前者把 党的精神具象化为一颗 红星,指引主人公前进 的方向;后者把爸爸泛 化为红军的形象,来寄 托亲人间的思念。
国产电影音乐发展现状及发展浅析

关键词:国产电影音乐;发展现状;发展策略随着国产电影的快速发展,电影音乐也在快速发展,它既能表达电影的感情,也能提升电影的戏剧性,还能营造电影的氛围。
优秀的电影音乐既能促使观众领略电影的思想,也能促使观众领略电影的感情。
而每首电影音乐最初只是为了服务相应的电影,顺便服务众多观众。
一部优秀的电影之所以能够顺利亮相于荧幕,并深得各位观众认可,必须经过精心制作和各种审核,关于音乐的环节审核不亚于其他艺术作品的审核环节,因而,我国电影音乐正身处中西融合、古今贯通的发展阶段,在电影音乐的制作过程中,既要融会贯通中西音乐,又要有效融合古今音乐,促使混合型音乐发挥作用,并为突出电影效果发挥出重要作用。
一、中国影视音乐的风格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电影音乐呈现各式各样,这些各有所异的民族歌曲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电影音乐越来越有特点,越来越能找到有章可循的规律,并以此发挥自身的作用,推动电影行业快速发展。
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音乐也要逐渐发展,但发要遵循电影发展的需求,才能有效发挥电影音乐的作用,促使电影更上一层楼。
那么,国内电影音乐的风格具体表现为哪些特点呢?如下所示。
(一)科学性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音乐开始吸收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无论是创作力度,还是创作难度,不仅需要更优秀的演唱能力,也需要更加优质的声音。
不管是教音乐,还是学音乐,均在共同追求科学的电影音乐发声。
这就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音融洽;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化多样;音色甜、脆、圆、润、随;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学会使用混声实现上、下声区统一等技巧,从而使演唱者具备宽广的音域、较强的歌唱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等。
(二)民族性随着国内电影音乐发展水平的逐渐提升,既要汲取民间音乐的营养,又要吸收民间音乐的创作灵感,使其形成专业的电影音乐教育,不管在创作方面,还是在表演方面,均要以高水平的艺术水准为指导,既要建立民族电影音乐,又要发展民族电影音乐。
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1)

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电影音乐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上,还体现在音乐元素的丰富性和跨界融合上。
本文将对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1. 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中国电影音乐在近年来呈现出音乐风格多样化的趋势。
从传统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到现代的流行音乐、摇滚乐,乃至电子音乐、爵士乐等,各种音乐风格在中国电影音乐中都有所体现。
这种多样化的音乐风格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听觉体验。
2. 音乐元素的丰富性中国电影音乐在元素的选择上也逐渐丰富起来。
除了传统的乐器和声乐元素外,还融入了自然声音、电子合成音、环境音等元素,这些元素的加入使得电影音乐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3. 跨界融合的趋势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影音乐也逐渐呈现出跨界融合的趋势。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不同风格的融合上,还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音乐人的合作上。
这种跨界融合为电影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二、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以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1. 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多元化和音乐市场的日益成熟,电影音乐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制片方和导演更加注重电影音乐的独特性和创意性,这也促进了音乐风格的多样化和元素选择的丰富性。
2. 创作团队的专业化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音乐的创作团队也逐渐专业化。
专业的作曲家、音乐制作人、音效设计师等成员的加入,使得电影音乐的创作更加精细和专业化,从而推动了音乐品质的提升和风格的多样化。
3. 技术进步的推动技术的进步也为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数字音频技术、计算机合成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音乐创作更加便捷和高效。
同时,这些技术也使得音乐元素的选择和融合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化。
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与全球化

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与全球化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片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与全球化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电影音乐在民族化与全球化中的发展趋势与影响。
电影音乐的民族化是指电影音乐在表达地方或民族特色时的发展和创新。
随着世界各地的电影市场的崛起,各国的电影音乐开始突显其民族特色。
印度宝莱坞电影的音乐以其独特的印度民族风格而闻名,其中包括浓厚的印度古典音乐元素和印度式的歌舞表演。
同样,中国电影的音乐也注重传统音乐元素的融入,如京剧音乐、古筝等。
这些民族特色的电影音乐不仅增添了电影的艺术价值,也展示了各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电影音乐的全球化意味着电影音乐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接受,并受到各种音乐风格和文化的影响。
全球化给电影音乐的创作和制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好莱坞电影的音乐往往融合了多种音乐风格,如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和电子音乐等,以迎合全球观众的口味。
电影音乐的全球化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电影音乐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和可能性。
电影音乐的民族化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电影音乐的全球化趋势,有些观众可能会对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和文化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也可能导致过度强调本土文化,忽视了其他音乐和文化的多样性。
在电影音乐的创作和制作中,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够保留和传承本土文化,又能够吸收和融合其他音乐风格和文化元素。
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与全球化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电影音乐通过传递和表达地方特色,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电影音乐的全球化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接触到不同音乐风格和文化。
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与全球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在保留本土文化的对其他音乐和文化元素保持开放和包容。
未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电影音乐的民族化与全球化将继续在电影创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为观众带来更多的音乐和文化体验。
中国电影音乐特色风格的发展与变革

作 者简 介 : 艳 艳 (94 )女 , 李 18 一 , 河南 洛 阳人 , 源 职 业技 术 学院 ( 济 河南 济 源 44 5 ) 乐表 演 系助 教 , 究 方 向为 钢琴 教 育 。 5 6 0 ̄ 研
收 稿 日期 :0 2 0 — 6 2 1— 3 2
一
部 电影 作 品如果 没有 音乐 的渲 染 . 无法 体 现 就
作 品都是 与普 通大 众生 活息 息相关 的 . 能直接 反 应人 们 的生 活 , 根本 上感 动人们 的心 灵 。电影 音乐 在各 从 个 历史 阶段体 现着 各 自的时 代特征 例如 . 国初期 建 赞 美爱情 用 的是一 种 内敛含 蓄 的表达 方式 . 如早 期 民 歌 小调 的简 洁 明亮 . 当下交 响乐 的磅礴 恢 弘 在 流 动 的音符 之 间 . 用善 变 的音 乐符 号表 达着 每一 代人 的精 神 面貌 。音乐 传承 着 中 国传 统文 化 的魅 力 . 为我们 成 民族魅 力 的体现方 式 。 十面埋 伏》 一首 经典 的琵 琶 《 是 大套武 曲 , 据公 元前 2 根 O年楚 汉在 该下 决战 时 . 邦 刘 用 十面埋 伏 阵法大 败楚军 项 羽这一 历史 . 通过 琵 琶大 套 武 曲的方式 体现 得淋 漓尽致 曲谱初 见 于清代 华秋 萍 11 8 8年辑 的《 琶谱》 作 者调 动多 种技法 , 力刻 琵 。 尽 画 了刘邦 胜利 之师 的威武 雄姿 . 中各种 独特 技 法 的 其
重 庆科技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2 第1期 0 年 3 1
Junlo hnq gU i rt o Si c n eh o g (oi i csE io ) N .32 1 ora fC ogi n e i f c ne adT cnl ySc l e e dtn o1 0 2 n v sy e o aS n c i
中国电影音乐发展概述

例如: 30年代抗战题材电影歌曲: 《毕业歌》毕业歌 聂耳.flv 《渔光曲》渔光曲 1934.flv 《天涯歌女》天涯歌女 《马路天使》.flv 《铁蹄下的歌女》铁蹄下的歌女.flv 《义勇军进行曲》 《十字街头中多以插曲形式出现,由剧中人物唱出。 在众多的电影歌曲当中出现了主题歌的雏形。 例如:《桃李劫》中的《毕业歌》在影片的 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形成主题歌的勾连,增大 艺术表现力。 当时的电影音乐的配乐方式多为用现成的音乐, 总体上缺乏音乐的整体规划。 例如:《风云儿女》中,片尾《义勇军进行曲》 表达影片核心,开始具有了主题歌的艺术表现功 能。
五、电影音乐的民族化发展 1946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 表后,文艺界提出“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 的要求。 使创作者转向对农村和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艺术上 的深度挖掘,电影音乐创作的民族化得到深入发 展。 例如《小兵张嘎》配乐以民族乐器为主。
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大量结合了民歌和地方 曲艺。 十七年的发展,我国电影音乐基本成熟。 错误标准:“争取音乐的完整性”。
这些歌曲不再是有声源的而是创作者配入片中起到概括影片含义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拓展画面空间的作用将影片不能直接表达的意义用歌曲加以表现通过歌曲进行贬斥或歌颂与画面蒙太奇联系起来组接画面
中国电影音乐发展概述
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分4个时期:新中国成 立前的萌芽与初创时期;建国后十七年的 成熟十七;“文革”十年的荒芜时期; “文革”结束至今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第三节 “文革”十年电影音乐的荒芜 时期
在政治的影响下,电影音乐已经被简单化和符号 化了。 例如:《解放区的天》《东方红》解放区的天.flv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flv 《运动员进行曲》专指解放军,常用于行军场面 或百姓迎接部队;运动员进行曲.flv 《国际歌》则特指党的思想:国际歌.flv 国际歌 法语版.flv 国际歌 俄语版.flv 《东方红》等专指毛主席或毛泽东思想。
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

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摘要】中国电影歌曲是中国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特征。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电影歌曲的历史演变,从早期模仿西方风格到独具民族特色的发展历程。
其次探讨了中国电影歌曲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接着分析了中国电影歌曲的风格特点,包括悠扬动人的旋律和情感真挚的表达。
然后讨论了中国电影歌曲的声乐表现,展示了声音和歌词的统一。
最后探讨了中国电影歌曲的音乐创作,揭示了创作者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技巧。
总结指出中国电影歌曲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贡献,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和意义。
【关键词】中国电影歌曲、艺术特征、历史演变、文化内涵、风格特点、声乐表现、音乐创作、贡献、未来发展、国际舞台、地位1. 引言1.1 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中国电影歌曲是中国电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电影情节提供了音乐背景,还能够通过歌词和旋律展现电影主题和情感。
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包括多方面的元素,如历史演变、文化内涵、风格特点、声乐表现和音乐创作。
通过对中国电影歌曲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电影音乐的演变历程,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探讨不同风格特点的表现方式,欣赏声乐表现在电影中的作用,以及探讨音乐创作对电影艺术的贡献。
中国电影歌曲在电影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未来发展和国际地位也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电影歌曲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
2. 正文2.1 中国电影歌曲的历史演变中国电影歌曲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那时中国电影工业开始兴起,电影歌曲成为电影配乐的一部分。
早期的中国电影歌曲多为翻唱西方歌曲或民间歌曲,较少有原创作品。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歌曲的创作逐渐受到重视,出现了一批知名的音乐人和作曲家。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是中国电影歌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优秀的电影歌曲问世,不仅为电影增色添彩,也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田力巫睿李菁王艳电影音乐伴随着中国电影的百年岁月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印证着她最初的稚嫩,曾经的探索和如今的成熟。
中国电影音乐的萌芽与初创(1905-1045)《定军山》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根据默片的需要,电影只拍了京剧《定军山》中的“请缨”、“舞刀”、“交锋”等武打片段。
但是默片时期的影片在放映时还是有“配乐”的。
台上是黑白的活动影像,台下或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或三五人组成的小乐队,用来活跃现场气氛。
人们渐渐开始注意到音乐和影片内容的结合,当音乐的情绪和电影的内容发生关系时,音乐帮助人们理解剧情。
但是由于音乐不具有约定性的语义,所以音乐与影片内容的联系并不一一对应。
在默片时期,我国电影市场以好莱坞影片为主,配乐沿用了“剧院音乐”的做法,中国没有形成自己的电影音乐。
1930年上海电通公司联合唱片公司从国外购置了有声电影全套机器,正式制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此后,有声片渐渐兴起。
“20年代末开始,中国城市歌舞音乐与中国电影音乐,特别是电影歌曲的发展合为一体,成为中国娱乐性通俗音乐的主体。
”在随后的三四十年代,它们在城市市民文化生活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特别是30年代,当抗日成为时代主旋律时,革命斗争迫切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歌曲。
《毕业歌》、《渔光曲》、《大路歌》、《新女性》、《四季歌》、《天涯歌女》、《十字街头》、《铁蹄下的歌女》、《义勇军进行曲》等进步歌曲都是专门为电影创作的。
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歌曲创作者们将歌曲这种宣传手段应用到电影当中,一方面为歌曲在电影中的使用做了成功的尝试,另一方面大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电影歌曲也因此成为早期中国电影音乐的主流。
这些歌曲在影片中多以插曲形式出现,由剧中人物唱出,真实、自然,符合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贺绿汀根据当时的两首苏州民谣《哭七七》和《知心客》改编而成。
《天涯歌女》第一次出现于小陈和小红暗生情愫时;第二次却是在两人发生误会后,在酒馆里小陈赌气拿出钱来叫小红唱歌,小红含泪再次唱出《天涯歌女》,速度放慢了一倍,画面不时叠出那天清晨两人的甜蜜情景,“患难之交恩爱深”的歌词此时听来别有一番酸楚滋味。
这样强烈鲜明的艺术对比在中国电影音乐史上至今无出其右者。
再如《万里寻兄词》、《铁蹄下的歌女》等也都是以插曲的形式出现在影片中。
在众多的电影歌曲当中也出现了主题歌的雏形,有些电影歌曲恰好点了影片的主题,起到了主题歌的作用。
如《桃李劫》中的《毕业歌》,它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两次出现,整首歌曲持续50多秒,交待了时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性格,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
当时电影音乐的配乐方式多为用现成的音乐作为电影配乐,电影总体上缺乏音乐方面的整体规划。
但是在影片《风云儿女》片尾出现的《义勇军进行曲》直接表达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已开始具有了主题歌的艺术表现功能。
主题音乐的表现手段在当时已经初露端倪。
影片《小城之春》中三次使用了共同的音乐素材,而且还因人物、情节的不同,以变奏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音乐贯穿手法的最初尝试。
这个时期基本上没有专门为电影创作的音乐(除歌曲之外)。
在影片创作过程中,“配乐”这个工作指的是利用已有的音乐素材重新编辑,使之与画面相配合,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
这时的音乐使用与画面保持高度一致,不赋予画外含义,没有将音乐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表现元素参与创作。
影片《十字街头》中老赵失业后,一人在房间里黯自神伤,时而忧心忡忡,时而宽慰自己,音乐也随之抑郁或轻松。
音乐在这里成为老赵的“内心独白”。
每一段音乐情绪的选择与人物的心境完全同步,增加了画面效果,但显得过于简单和幼稚。
而在影片《马路天使》中小红、小陈、老王去“大世界”,被在街头拉客的小云截住,这段影片中没有音响对白,音乐持续了四分半钟,音乐的写作细化到了镜头。
音乐在这里起到了音响的作用,共出现了三记锣声,一次鼓响。
锣声在听觉上增加了紧张的气氛,视觉上加强了人物的动作性。
鼓声则带了一丝喜剧效果。
总的说来,这段配乐具有造型性,音乐和表演融为一体,和画面完全同步。
建国十七年:电影音乐的成熟阶段(1949-1966)建国之初,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方针政策相当宽松。
1951年前后对《武训传》简单、粗暴的批评严重挫伤了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
直到1953年第一次电影剧本创作会议和电影艺术工作会议,以及第二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批评了左倾思想,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特别是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大批电影将焦点对准“人”,出现了《不夜城》、《铁道游击队》、《芦笙恋歌》、《柳堡的故事》、《李时珍》、《宋景诗》、《神秘的旅伴》、《新局长到来之前》等多种题材、多种角度的优秀影片,它们描绘人性、歌颂爱情,出现了很多深受人民喜爱的电影歌曲。
但在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之后,一些抒情性较强的电影歌曲成为众矢之的,《小燕子》、《九九艳阳天》就受到了不少的非议。
这一时期电影音乐理论研究和作品批评刚刚开始,一些经验丰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理论家,如何士德、王云阶、徐徐等人针对当时电影音乐创作的弊端撰写文章,并开始对部分影片进行音乐角度的评论,观点鲜明、以理服人。
批毒草、拔白旗、大跃进等运动给电影创作带来了空前的挫折,直到1959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建党40周年,周恩来、邓小平亲自抓一批重点影片的创作。
周总理特别提出:献礼片缺少载歌载舞,使人看了高兴的少数民族影片。
这直接催生了《五朵金花》、《刘三姐》等少数民族音乐片。
随后颁布的《文艺八条》、《电影三十二条》是这一时期指导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调整、恢复的纲领性文件。
此时出现了很多在音乐的使用上可圈可点的影片,比如《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枯木逢春》、《阿诗玛》、《红色娘子军》、《冰山上的来客》等。
而此时的电影音乐理论争鸣也更加热烈,周扬、李焕之、赵氵风、王云阶、徐徐、葛炎、黄准、萧远、吴应炬、李树宝等纷纷撰文,一方面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对电影音乐艺术创作做理论上的探讨。
在颠簸的历史演进中,电影事业几经挫折,但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电影音乐也走向了它的成熟阶段。
经过四五十年代的探索,电影界形成了一支专业的电影音乐创作队伍。
1949年4月,中央电影局在北平成立,电影局艺委会下设音乐处负责领导全国的电影音乐工作,各个电影制片厂都拥有自己的乐团和电影音乐创作组,这些机制有效地保证了电影音乐的质量。
1953年以后,中央电影局音乐处一方面选派大批干部出国学习;另一方面组织了为期一年半的作曲干部训练班,由有丰富电影音乐创作经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何士德、王云阶、雷振邦、全汝玢等教授专业课,李焕之、马可、杨荫浏、姚锦新教授音乐理论和音乐史。
培训班还观摩了国内外的影片,研究电影音乐创作经验,这个培训班对满足各电影制片厂影片生产的迫切需要,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个训练班的学员在新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都促使中国的电影音乐创作更加成熟起来。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王云阶建国后曾为《护士日记》、《林则徐》、《阿Q正传》等影片作曲。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雷振邦曾为《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40多部电影作曲,其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蝴蝶泉边》等影片插曲都广为流传。
他的作品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
著名作曲家刘炽曾为《上甘岭》、《英雄儿女》、《祖国的花朵》作曲。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葛炎为《中华女儿》、《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老兵新传》、《聂耳》、《枯木逢春》、《阿诗玛》等电影作曲。
此外,电影《白毛女》的音乐创作者瞿维、张鲁、马可,《平原游击队》的作曲车明、《李时珍》的作曲寄明、《柳堡的故事》的作曲高如星、《红色娘子军》的作曲黄准、《青春之歌》的作曲瞿希贤、《铁道游击队》的作曲吕其明、《草原上的人们》的作曲向异、《祝福》的作曲刘如曾都是当时很有实力的电影音乐作曲家。
当时创作的很多电影歌曲一直传唱至今。
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一些电影音乐概念被廓清,很多创作方法被很好地总结出来,促进了电影音乐的成熟。
由于有了成熟的创作队伍,电影音乐渐渐摆脱了“拼贴”的传统,大部分电影配乐都是原创音乐。
这就使人们对音乐与影片的结合有了更多的探讨,认识到音乐在影片中不能仅处在伴奏的地位,作为电影中一个重要的表情元素,应与画面有更加紧密、更多层面的结合。
在音画的配合上,艺术性更强了,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多了。
《平原游击队》中用日本的调式音阶写了日本兵主题,用在鬼子进村等场景里,大家耳熟能详。
《董存瑞》中为董存瑞设计了一个诙谐、欢快的音乐主题,并且和其它场景音乐有了很好的融合。
在《祝福》、《林家铺子》等影片中,使用了民族管弦乐队,一方面勾勒出江南水乡的意蕴,另一方面贯穿始终的主题音乐更使影片处在统一的情绪气氛之中。
《冰山上的来客》、《柳堡的故事》、《红色娘子军》、《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聂耳》等则将主题歌的音调加以变奏,成为片中的主题音乐。
这个时期,主题音乐的概念逐渐建立和成熟,电影中出现了不少出色的音乐整体设计。
比如《南征北战》中为敌我双方设计的主题音乐,伴随着在强攻摩天岭的情节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画面交错表现敌我双方从山脊的两边争分夺秒抢占高地,音乐也随着画面的切换而转变到各自的主题,在几秒到几十秒不等的频繁转换中,音乐保持着很好的连接,并通过配器、速度、力度等因素把情绪一层一层推向高潮。
特别是当敌军溃败、仓皇逃遁的时候,杂乱、霸道的敌军主题音乐被演化得只剩下基本的节奏和残留的微弱情绪,体现出他们军心涣散,溃不成军,这样的音乐处理十分形象。
在我军将士最后攻入敌军指挥部的时候,画面上反映出敌军畏惧投降的场面,而音乐却是极其昂扬、激越的我军主题,音乐在这里与画面共同承担了叙事的功能。
音画对位的这种表现方式当时并不多见,它有效地拓展了画面的表现空间,使音乐与画面配合的层面更加丰富。
除了主题的设计,在音乐的使用上也有很多独具匠心的段落。
《铁道游击队》中琵琶用得很好。
劫票车一场中,游击队员的随手弹拨原是画内乐,酝酿着山雨欲来的气氛,随着剧情的紧张发展,各种画外配器逐渐加入,汇成了气势磅礴的画外交响乐。
诸如此类的运用,显示了当时对于电影音乐规律的进一步了解。
技术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电影音乐的发展。
1958年出现了第一部立体声电影《老兵新传》,用四个声轨记录声音,但在这部影片中,主要体现在人物对话的声音处理上。
录音技术的不断提高,多声轨录制技术的运用给声音元素的处理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从技术上来讲有了足够的声轨来分别录制音乐和音响,使得声音更有层次。
《林家铺子》里有一段阿秀与同学去赶庙会的情景,由孩子的空竹声起,这是声音的第一个层次;阿秀和同学愉快地走向庙会,渐渐丝竹的主观配乐插入,伴随着她们走进人群中看杂耍,这是声音的第二个层次;这时,庙会上客观的锣鼓声又渐渐取代了主观配乐,这是第三个层次;而此时又一个音响———远处的汽笛声把人们带到了江边刚刚靠岸的上海难民的轮船上,这是声音的第四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