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禽流感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GB 15991—1995】诊断标准1.1 流行病学线索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
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1.3或1.4。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一、概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某些亚型毒株在人群中所引起的疾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随病毒亚型不同而异。
常见的能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有:H7N7,H7N2,H7N3,H5N1和H9N2等亚型毒株。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已引起全世界瞩目,尤其水禽被认为是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的储存库,流感病毒大流行株出现被认为可能与禽流感病毒密切相关。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中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之一。
二、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区发现 1 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病例监测和发现(一)不明原因肺炎疾病的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疾病的监测报告。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立即组织专家组会诊,确定或排除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警病例。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1.发热(腋下体温≥38℃);— 1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2006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三)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警病例后,区疾控中心及病例接诊单位应密切配合,立即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病毒核酸和血清抗体的检测,以确定或排除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可定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警病例:1.接触禽类人员(饲养,贩卖,屠杀,加工禽类的人员,兽医以及捕杀,处理病,死禽及进行疫点消毒的人员等)中发生的— 2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2.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人员中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3.已排除SARS的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例。
人感染HN禽流感中医诊疗方案

人感染HN禽流感中医诊疗方案背景介绍禽流感,也称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H5N1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致病性和传染性的疾病,主要通过家禽传播给人类,引起的症状严重,病死率高。
中医药在人感染HN禽流感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认为禽流感是由受凉、劳累、饮食不当、体内湿热之邪等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所致,因此,治疗禽流感需要调理人体阴阳平衡,具有一定疗效。
中医诊断在中医诊断中,禽流感属于“疫邪病”范畴,属于“温热病”,具有以下表现:•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嗓子痛,咳嗽,痰多而黏腻•胸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眼红、流泪、畏光、头痛中医治疗1.中药汤剂在中医理论中,禽流感属于“寒湿病”,因此治疗时需要选用温热解表,化湿止痛的药物,常用的方剂包括桂枝汤、杏苏汤、板蓝根颗粒、连花清瘟口服液等。
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选用不同的中药汤剂,可有效缓解症状。
2.针灸针灸是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中医疗法,可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体力。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风池、大椎、百会、足三里、合谷、太冲等。
3.中医推拿中医推拿是一种通过手法刺激全身经络、穴位,调节身体平衡的方法。
在禽流感治疗中,可通过推拿穴位,调节气血、舒筋活络,缓解身体不适,提高免疫力。
预防措施中医药认为预防疾病最重要的是保持身体平衡、防止感冒。
因此,预防禽流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温和饮食中医认为禽流感体现出来的是身体阴阳失衡,因此在饮食方面,患者应注意食物的“温性”,比如妈妈菜、南瓜、薏米、莲子等“温性”食品,同时避免寒凉食物。
2.运动锻炼适量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让身体更加健康,从而防止禽流感等疾病的侵袭。
3.冷热水交替浴按摩、冲洗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同时还可以刺激经络,帮助身体恢复正常机能。
中医药在禽流感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患者不同的症状,中医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中医推拿等,可缓解症状、促进病情好转。
同时,从预防层面出发,可通过温和饮食、运动锻炼、冷热水交替浴等多方面维护身体健康,防止禽流感等疾病的侵袭。
人禽流感的诊断标准

人禽流感的诊断标准
人禽流感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感染人类和禽类动物。
由于其高度传染性和致死率较高的特点,对于人禽流感的及时诊断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人禽流感的诊断标准,以便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和处理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1. 发热,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
2. 呼吸道症状,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咽痛、流涕等。
3. 肌肉酸痛,患者常感到全身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
4. 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出现呼吸急促、气促等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 病毒学检测,采集患者的咽拭子、鼻拭子等样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2. 血清学检测,检测患者血清中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水平。
3. 病原学检测,通过病原学检测,检测患者体液或组织中是否存在禽流感病毒。
三、影像学检查。
1. X线检查,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进行胸部X线片检查,观察肺部病
变情况。
2. CT检查,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观察肺部病变,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四、流行病学史。
1. 接触史,了解患者是否有接触禽类动物或禽类粪便的情况。
2. 疫情史,了解患者所在地区是否存在禽流感疫情,是否有密切接触史。
综上所述,人禽流感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流行病学史。
通过对患者的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史的综合分析,可以对人禽流感进行准确的诊断。
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密切关注人禽流感的流行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_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几小时上报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_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几小时上报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1、H7N7等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近年来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全球蔓延,不断引起人类发病,并且推测这一病毒可能通过基因重配或突变演变为能引起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因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但实行甲类管理,即一旦发生疫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流行病学特征(一)传染源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以及实验室直接接触病毒毒株被感染。
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凿证据,但出现了一些聚集性发生的病例。
(三)人群易感性由于种属屏障的原因,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多不易感。
但对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抗体,无特异性抵抗力。
任何年龄均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
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四)流行季节多发生于冬春季,通常伴随着禽尤其是家禽中禽流感爆发,呈零星分布。
(五)流行强度禽流感是禽类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可发生大面积、跨区域流行。
一般情况下,禽流感较难传染给人,但近几年禽流感特别是H5N1亚型禽流感传染给人的情况屡有发生,感染的人数有增加的趋势,值得关注。
人群的发病与人和动物接触的密切程度、流行的病毒亚型及其变异情况相关。
二、临床特征(一)临床表现1.潜伏期根据对H5N1亚型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1~7d,通常为2~4d。
2.临床症状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
感染H9N2亚型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结膜炎;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治流程

降温处理:当患者体温超过38℃,可采用酒 精擦浴、使用退热药物等措施,持续高热应 用冰帽、冰枕、冰床降温。 止咳化痰治疗:咳嗽时可采用止咳药物,如 美敏伪麻溶液、复方甲氧那明胶囊等药物治 疗,咳痰时加用化痰药物,如盐酸氨溴索片。 加强支持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 养,给予易消化的饮食,高热或出汗较多时 增加输液量。
③
④
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 当患者神志淡漠、意识障碍、呼吸节律不规 则、严重呼吸衰竭(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 以下者)、无创通气不能耐受或疗效欠佳时 可考虑尽早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 可选择SIMV模式,定容或定压均可 如患者出现人机对抗,可加用镇静或肌松药 治疗 其他:传统机械通气无法维持满意氧合时, 可以考虑俯卧位通气或高频振荡通气(HFOV)。
首先判断是否重点监测病例
如果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建议尽快到发 热门诊就诊,同时行呼吸道标本甲型流 感病毒抗原快速检测。
其次判断是否疑似病例:
①
②
③
在上述临床表现基础上,有明确的流行病学 接触史;或呼吸道标本甲型流感病毒抗原阳 性,考虑为疑似病例。尤其是有下列表现者: 发病前1周内与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 有接触史;或有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接触 史。 发热(38℃或以上)持续不退,甚至高热 (39℃以上),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咯血痰;甚至出现呼吸暂停、低血压、休克 或多器官功能障碍。 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或肺实变影像学改变。
确诊病例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并且呼吸道分泌物标 本中分离出H7N9禽流感病毒或H7N9 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动态检测双 份血清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 平呈4倍或以上升高。
人感染禽流感应急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试行)

***人感染禽流感应急预防控制技术方案(试行)人间禽流感是禽流感病毒(H5、H7、H9)跨越物种界限,引起人类感染的一种新发传染病;被国际上列为反生物恐怖内容之一。
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以及实验室直接接触病毒毒株被感染。
自1997年我国香港发生H5N1亚型禽流感以来,不断发生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事件,预示着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已具有很大的潜在威胁。
我县气候温暖潮湿,人口众多,加之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流动人口增加,非常适合流感病毒传播及自然界的变异重组,如防控不力,会造成较大规模的暴发流行,给国民健康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1 目的通过实施本技术方案,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人禽流感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采样、早隔离、早治疗”,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扩散,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 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全国卫生系统人禽流行性感冒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人禽流感疫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3 分类分级根据人禽流感疫情波及的范围、危害程度、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将疫情分为四级:Ⅰ级疫情(红色预警)、Ⅱ级疫情(橙色预警)、Ⅲ级疫情(黄色预警)、Ⅳ级疫情(蓝色预警),具体分级标准如下:3.1Ⅰ级疫情(红色预警):本县范围内证实禽流感具备人传人的能力,出现人禽流感暴发流行。
3.2Ⅱ级疫情(橙色预警):本县范围内发生3例以上人间禽流感确诊病例,或发生1例或1例以上人间禽流感确诊病例死亡。
3.3Ⅲ级疫情(黄色预警):本县范围内发生1例人间禽流感确诊病例,或周边省县发生多起人间禽流感确诊病例。
3.4Ⅳ级疫情(蓝色预警):本县范围内禽群中发生禽流感疫情。
4 分级响应依照疫情分类标准,并结合禽鸟类禽流感疫情、禽流感病毒感染人情况、是否有聚集病例发生、是否具备人传人能力以及疫情波及范围和影响大小、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结合禽流感在人的流行特征对禽流感疫情进行综合性评估,确定疫情预警级别,采取不同的响应措施:4.1Ⅰ级疫情(红色预警):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挥下,省、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开展现场处置。
SARS人禽流感和流感监测工作指南课件

临床诊断
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肺部X线影像改变+排除其他疾病诊断
病毒性疾病防制科 SARS人禽流感和流感监测工作指南
临床诊断
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肺部X线影像改变+排除其他 疾病诊断
确定诊断
临床诊断+分泌物SARS-CoV RNA阳性 临床诊断+血清(或血浆)SARS-CoV特异性抗原
病毒性疾病防制科 SARS人禽流感和流感监测工作指南
谢 谢 !
SARS人禽流感和流感监测工作指南
SARS人禽流感和流感监测工作指南
第五部分
SARS、人禽流感诊断标准
SARS人禽流感和流感监测工作指南
一、SARS诊断标准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2004版)》(卫 医发〔2005〕80号) 医学隔离观察者:
无SARS临床表现+近2周内曾与SARS病人或疑似病人 接触
疑似病例:
N蛋白阳性 临床诊断+血清SARS-CoV抗体阳转 临床诊断+血清SARS-CoV抗体滴度升高≥4倍。
病毒性疾病防制科 S《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卫医发 〔2005〕447号
医学观察病例 流行病学+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
指导各地开展SARS、人禽流感及流感监测 工作。
根据各地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及工作质量给予 适当经费补助。
开展病毒学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各 监测地区。
病毒性疾病防制科 SARS人禽流感和流感监测工作指南
二、监测地区疾控中心职责
接到监测医院报告后,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到医院收 集流感样病例、重症肺炎/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相关 标本及个案调查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禽流感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禽流感的诊断。
流行病学接触史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1. 流行病学接触史
(1)发病前1周内曾到过疫点,有感染禽流感病毒的可能。
(2)与被感染的家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史者。
(3)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有患病的可能。
2. 诊断标准
(1)医学观察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者。
与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在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者。
对于被诊断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预警病例报告),并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
(2)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甲型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检测阳性或核酸检测阳性者。
(3)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RT-PCR法检测到禽流感H亚型病毒基因,且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