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试题(优.选)
国开电大《农村社会学》形成考核2答案

国开电大《农村社会学》形成考核2答案形考任务二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总计20分)1.农村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C)。
A.中国B.日本C.美国D.欧洲2.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学诞生的标志一书是(A)。
A.《中国农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B.《华南乡村生活C.《农村社会学》D.《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3.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是(A)。
A.乡村建设运动B.新文化运动C.新生活运动D.五四运动4.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村社会调查,1949年前,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最著名的著作为(B)。
A.《兴国调查》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长岗乡调查》D.《才溪乡调查》5.“社会”构成要素中的首要要素是(A)。
A.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B.社会活动C.文化D.设施设备6.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来看,被认为是农村的标准范围(D)。
A.自然村B.行政村C.乡镇以下D.县以下7.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我们称之为(A)。
A.基本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终身社会化8.一位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村民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我们称之为(D)。
A.实际角色B.自致角色C.复式角色D.角色从9.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D)。
A.自然性B.直接性C.互动性D.社会性10.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11.目前在我国农村干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最主要的是(B)。
A.家庭B.家族C.宗教组织D.民间会社12.社会组织的灵魂是指(B)。
A.核心成员B.目标C.规则D.物质设备13.认为工人来厂做工的仅仅是为了挣钱,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够激励工人勤奋,提高效率得理论是(B)。
A.家长制B.泰罗制C.法约尔的管理理论D.科层制14.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B)。
233-测试试卷-农村社会学课程期末考试

A.梁漱溟
B.晏阳初
C.庞朴
D.司马云杰
9、家庭的特点如( )适应了农业劳动的复杂性和作 D.农业精细分工
10、马克思·韦伯认为,权威分为:
A、政治权威
B、感召权威
C、合法权威
D、传统权威
2、 判断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差序格局”概念的提出者是杨开道。
《农村社会学》课程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1、 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C.农产品价格低
D.收入差距过大
1、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乡村建设派的主要代表人是( )。
4、社区的含义是( )
A.乔启明 B.言心哲 C.费孝通
A.行政区
B.行政组织
D.晏阳初 E.梁漱溟 2、传统农民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下列那些品质属于乡土 性品质
个人或群体社会位置的变动引起社会性资源的再分配(如 劳动力乡城流动不仅改变了城市社会性资源的再分配,也 改变了农村社会性资源的再分配);合理的人职配合具有 质与量的规定性。
四、(论述的思路) 1、(1)社会发展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思想; (2)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依靠人,发展为了人); (3)调查、研究、实验、推广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2、朱启臻教授等人曾撰写了《农业是社会的公共产品》等文
及农村社会领域的问题。农村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研究的问题主要涉及农村的经济领域。 2、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政 策为农民接触城市文化和现代化打开了通道,农民通过进 城务工、经商,直接接受城市文明,大众媒体的发展使得农
民从广播、电视等媒体中接受了大量现代文明,交通事业的 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也为农民接受现代文明架起 了桥梁。 3、社区分析视角: (1)社区成员需求视角—把满足需求作为界定功能的尺度; (2)关系视角—通过社会关系考察交往行为的功能; (3)结构视角—考察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表现出的功能 4、个人或群体在具有差异性的社会位置间移动是社会流动 产生的前提(这也是社会流动与人口流动的区别之一);
农村社会学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30分)1.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B.社会群体C.次级社会群体D.社会组织2.社会群体最重要的表征是( )。
A.一定规模的人群B.群体意识C.共同行动的能力D.交往的经常性和持续性3.提出社会学一词的社会学家是( )。
A.斯宾塞B.孔德C.韦伯D.迪尔凯姆4.在农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 )。
A.农业B.副业C.乡镇企业D.进城务工5.在群体生活中,最普遍、最固定和最持久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 )。
A.家庭B.家族C.邻里D.游戏群体6.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
A.规模小B.人际关系亲密C.存在长久D.综合性功能强7.由已婚的兄弟姐妹家庭组成的是( )。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8.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 )。
A.劳动方式B.消费方式C.婚姻方式D.文化娱乐方式9.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B.趋同理论C.均衡理论D.后工业社会论10.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 )。
A.社会行为规范B.政治条件C.外在控制D.内在控制11.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社会分化是指( )。
A.城乡分化B.私有制出现C.劳动分工D.利益的分化12.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全民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
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13.社会保险是( )。
A.民间行为B.社会行为C.政府行为D.个人行为14.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失范行为的理论是( )。
A.失范理论B.手段-目标论C.标签论D.亚文化群体论15.被认为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是( )。
A.生存权B.发展权C.受教育权D. 选举权二、多选题(每题3分,总计15分)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
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农村社会学的起源?A.人类学B.社会学C.经济学D.政治学正确答案:D.政治学。
2、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哪一项?A.农村人口B.农村组织C.农村文化D.城市人口正确答案:D.城市人口。
3、下列哪一项不是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A.实证研究法B.文献研究法C.定性研究法D.实验研究法正确答案:D.实验研究法。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是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A.农村家庭与婚姻B.农村政治与权力C.农村经济发展与规划D.农村文化与教育正确答案:ABCD。
2、下列哪些是农村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A.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交叉点B.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点C.社会学与政治学的交叉点D.社会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点正确答案:ABC。
3、下列哪些是农村社会学的意义?A.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农村、研究农村、服务农村正确答案:ABC。
三、简答题:简述农村社会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正确答案:农村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功能、变迁及其与城市社会关系的社会科学。
它以农村社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农村社区的人口、组织、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以及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关系和互动。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历年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错误的是()。
A.劳动过程中的社会关系B.劳动制度C.劳动组织D.劳动关系正确答案是:B.劳动制度。
2、劳动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不包括()。
A.劳动就业B.劳动力市场C.劳动保障D.劳动管理正确答案是:D.劳动管理。
3、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雇佣工人。
这种不平等的劳动关系从根本上说源于()。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C.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D.商品经济的发展正确答案是: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的特点是()。
农村社会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农村社会基础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农村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A. 城市化B. 工业化C. 农业化D. 商业化答案:C2. 农村社会中,土地的主要用途是什么?A. 工业生产B. 居住C. 农业生产D. 旅游开发答案:C3. 农村社会结构中,以下哪个不是农村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A. 家庭B. 村庄C. 城市D. 农田答案:C4. 农村社会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A. 工业生产C. 服务业D. 旅游业答案:B5. 农村社会中,以下哪个不是农村文化的特点?A. 传统B. 保守C. 开放D. 稳定答案:C6. 农村社会中,以下哪种活动不属于农村社会的传统活动?A. 农耕B. 放牧C. 打猎D. 工业生产答案:D7. 农村社会中,以下哪个不是农村社会的主要问题?A. 土地资源紧张B. 人口老龄化C. 环境污染D. 城市化进程答案:D8. 农村社会中,以下哪个不是农村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B. 农村信息化C. 农村城镇化D. 农村工业化答案:D9. 农村社会中,以下哪个不是农村社会的主要政策?A. 土地承包制B. 农村合作医疗C. 农村义务教育D. 农村私有化答案:D10. 农村社会中,以下哪个不是农村社会的主要节日?A. 春节B. 清明节C. 端午节D. 圣诞节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1. 农村社会的基础是________。
答案:土地12. 农村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________。
答案:农民13. 农村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________。
14. 农村社会的主要居住形式是________。
答案:村庄15. 农村社会的主要社会关系是________。
答案: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6. 简述农村社会的主要特点。
答案:农村社会的主要特点包括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以土地为生产资料,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村庄为居住形式,以及以传统习俗和文化为社会纽带。
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

农村社会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总计30分)1.我国最早阐述乡村社会学研究的著作是()。
A. 《中国农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B. 《华南乡村生活》C. 《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D. 《农村社会学》2.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我国最有名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者分别为()。
A. 杨开道李景汉B.李景汉吴文藻C. 梁簌溟晏阳初D.吴文藻费孝通3. 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所以更具有()。
A. 自然性B.直接性C.互动性D.社会性4.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主干家庭B.核心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5.“社区”构成要素中的首要要素是()。
A.人口B.地域C.文化D.设施6.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
A.大城市重点论B.小城市重点论C.大中小城市并重论D.大中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7.对生活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
A.生产方式B.科学技术C.自然环境D.社会制度8.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称为()。
A.社会分化B.社会分层C.社会分工D.社会阶级9.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私人资本注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个体农民变成了集体农民,使分散独立经营的农民阶级变成了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组织起来的新农民阶级的时间是()。
A.1955年B.1956年C.1957年D.1958年10.农村社会问题的主要成因是()。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社会结构变动D.文化差异11.目前我国扶贫的基本策略是()。
A.救济式扶贫B.开发式扶贫C.参与式扶贫D.精准式扶贫12. 社会控制的准则是()。
A. 社会文化B.社会道德C.社会规范D.法律13.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
A.道德B.习俗C.社会舆论D.宗教14.社会保险制度被称为社会“稳定器”,是指其()。
《农村社会学》平时作业及答案

《农村社会学》平时作业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提出社会学一词的社会学家是( )。
A.斯宾塞B.孔德C.韦伯D.迪尔凯姆2.以农村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是的研究对象( )。
A.农业社会学B.农村社会学C.农村经济学D.农业推广学3.农村社会的主体是( )。
A.农村人口B.小商人C.农民D.乡镇企业工人4.由已婚的兄弟姐妹家庭组成的是( )。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5.农村自治组织是指( )。
A.乡镇党委会B.村党支部C.村民委员会D.乡镇人民政府6.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
A.过度城市化B郊区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融合8.社会问题都有许多成因,其中最主要的成因是( )。
A.政治条件B.经济基础C.文化基础D.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9.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 )。
A.1/2B.1/3C.1/4D.1/510.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 )。
A.社会行为规范B.政治条件C.出身D.环境11.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失范行为的理论是( )。
A.失范理论B.手段-目标论C.标签论D.亚文化群体论12.社会保障的实质是( )。
A.政治保障B.精神保障C.安全保障D.经济保障13.社会救助体现的是( )。
A.集体主义精神B.平均主义精神C.互助主义精神D.人道主义精神14.被称为第一生产力的是( )。
A.科学技术B.劳动手段C.劳动工具D.劳动对象15.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B.趋同理论C.均衡理论D.后工业社会论16.《农村社会学》创刊于( )。
A.1917年B.1935年C.1937年D.1951年17.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村社会调查,1949年前,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最著名的著作为( )。
《农村社会学》(A卷)试题答案.doc

《农村社会学》(A卷)试题答案—、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农村家庭:是农村居民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包括收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村家庭在类型、规模和功能上具有自己的特点,满足了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农村人口:是指生活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我国农村人口存在着数量众多、分布不均衡、性别比失调、老龄化问题严重等问题。
3、城镇化:城镇化是指随着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形态转变, 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及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变的过程。
4、村民自治:是指农村居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5、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揭示农村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
2、农村家庭有哪些功能?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对于家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和效能。
农村家庭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单位,担负着农村社会的多种功能,包括生育功能、生产功能、消费功能、赡养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3、农村社区发展的趋势是什么?随着农村社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普及,我国农村社会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逐步实现由传统社会去向现代化农村社区的过渡。
(1)农村生产趋向于机械化和自动化。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锄头、镰刀、铁锹等手工工具和耕畜将退出生产领域。
(2)土地进一步集中化。
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己出现了不少承包儿十公顷甚至几百公顷的种粮大户,就体现了这一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1.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2.社会群体最重要的表征是( )。
A.一定规模的人群
B.群体意识
C.共同行动的能力
D.交往的经常性和持续性
3.提出社会学一词的社会学家是( )。
A.斯宾塞
B.孔德
C.韦伯
D.迪尔凯姆
4.在农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 )。
A.农业
B.副业
C.乡镇企业
D.进城务工
5.在群体生活中,最普遍、最固定和最持久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 )。
A.家庭
B.家族
C.邻里
D.游戏群体
6.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亲密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强
7.由已婚的兄弟姐妹家庭组成的是(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8.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 )。
A.劳动方式
B.消费方式
C.婚姻方式
D.文化娱乐方式
9.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10.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 )。
A.社会行为规范
B.政治条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1.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社会分化是指( )。
A.城乡分化
B.私有制出现
C.劳动分工
D.利益的分化
12.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全民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3.社会保险是( )。
A.民间行为
B.社会行为
C.政府行为
D.个人行为
14.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失范行为的理论是( )。
A.失范理论
B.手段-目标论
C.标签论
D.亚文化群体论
15.被认为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是( )。
A.生存权
B.发展权
C.受教育权
D. 选举权
二、多选题(每题3分,总计15分)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
A.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
B.农村社会关系
C.农村社会结构
D.农村社会变迁
E.农村社会发展史
2.具体社会包括( )。
A.国家
B.地域社会
C.社会群体
D.太空
E.组织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 )。
A.教导生活技能
B.学习社会规范
C.学习谋生手段
D.确定人生目标
E.培养社会角色
4.分析农村居民时使用的重要指标包括( )。
A.职业
B.阶层
C.居住地
D.户口
E.居住时间
5.城乡关系表现为( )。
A. 城乡对立
B.城乡差别
C.城乡平等
D.城乡结合
E.城乡融合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总计10分)
1.文化
2.初级群体
3.农村社会组织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四、简答题(第1、2题10分,第3题5分,总计25分)
1.简述习俗的控制作用。
2.简述文化有什么特征和功能。
3.造成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0分,总计20分)
1. 试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支持条件。
2.试述农村城镇化必然性。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1.B
2.C
3.A
4.A
5.A
6.A
7.C
8.A
9.B 10.A 11.C 12.A 13.C 14.D 15.C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总计15分)
1.ABCE
2.ACDE
3.ABCDE
4.ACE
5.ABE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总计10分)
1.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
2.它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其成员交往频率高,相互关系具有“直接性”,群体中具有较多感情色彩,具体形式有家庭、邻里和娱乐群体等。
3.是农村居民有计划地组合起来,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追求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社会群体。
4.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5.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及社会系统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指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
四、简答题(第1、2题10分,第3题5分,总计25分)
1、简述习俗的控制作用。
答:习俗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作用也相当广泛。
无论什么人,从小到老,随时随地,一举一动,莫不受到它所在社会的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并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它。
习俗的作用有大有小,小到调整每个人的穿衣戴帽,大到调动成千上万人一致行动。
农村村落生活的长期稳定性形成了大量习俗,它们的社会控制作用表现为:调整人们的行为,使之互相一致。
在现实生活中,忧郁文化的传递作用,每个人在少年儿童社会化时期就已经学到了许多习俗规范,有些习俗已经内化为人们的习惯性行为,或者成了人们评价社会行为的标准。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任何一种习俗都是特定的社会产物,当这种社会处于上升时期,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时,与此相适应的风俗习惯就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 简述文化有什么特征和功能。
参考答案
主要知识点:文化是由于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来的,它在群体生活和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方面:(1)行为导向。
(2)社会整合。
(3)维持秩序。
(4)社会传续。
3. 造成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是什么?
答:(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乡镇企业发展是农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促进了农村社会流动;
(3)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利因素逐渐减弱是农村社会流动的重要原因;
(4)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诱导农民社会流动。
五、论述题(每题10分,总计20分)
1. 试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支持条件。
参考答案
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支持条件(主要知识点)
(1) 积极的农村政策。
(2) 减少农民,逐渐取消户籍制。
(3) 农村居民的艰苦奋斗。
每一点再详细分析叙述。
2. 试述农村城镇化必然性。
答:农村城镇化作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根源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具体地说:
(1)工商服务业比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再具体叙述一下)
(2)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再具体叙述一下)
(3)城市的现代文明吸引着农村居民,促进农村城镇化。
(在具体叙述一下)
上述分析表明,农村城镇化不仅是农村发展的普遍趋势,而且还有客观必然性,因而是农村社区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过程。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