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尘肺的诊断标准

尘肺的诊断标准

尘肺的诊断标准
尘肺是一种职业性肺部疾病,主要由于长期吸入粉尘颗粒而引起。

尘肺的诊断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以确保病情的准确诊断和治疗。

下面将详细介绍尘肺的诊断标准。

首先,尘肺的诊断需要通过病史的了解。

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工作史和生活史,了解其长期从事的工作环境和接触的粉尘类型。

同时,还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和病情发展情况,这些信息对于尘肺的诊断非常重要。

其次,尘肺的诊断还需要进行肺部体征和功能检查。

医生会通过听诊、叩诊等方式检查患者的肺部情况,观察是否存在干啰音、胸膜摩擦音等体征。

此外,还需要进行肺功能检查,包括呼气量、肺活量、呼吸功能等指标的测定,以评估患者的肺部功能状态。

另外,尘肺的诊断还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

医生通常会通过X 线、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观察患者肺部的情况,检查是否存在肺部纤维化、结节、浸润等病变,以及评估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此外,还可以进行痰液检查和血液检查。

通过痰液检查可以观
察患者的痰液中是否存在粉尘颗粒、炎症细胞等情况,而血液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情况,这些检查可以为尘肺的诊断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

最后,尘肺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相关疾病。

由于尘肺的症状和体征与其他肺部疾病有时相似,因此需要排除其他相关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等,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尘肺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病史了解、体征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手段,以确保病情的准确诊断。

只有通过科学的诊断方法,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尘肺分级诊断标准

尘肺分级诊断标准

尘肺分级诊断标准
一般情况下根据尘肺病根据出现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包括一期尘肺、二期尘肺、三期尘肺。

建议确诊尘肺病的人群,积极配合医院治疗。

1、一期尘肺:一期尘肺有总体密集度达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两个肺区;
2、二期尘肺: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
3、三期尘肺:有以下表现之一者,比如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0mm,宽径不小于10mm,或者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并有小阴影聚集或有大阴影。

尘肺病的病情分级主要依据X线胸片检查结果,实际上,此种影像学改变与临床严重度并不完全平行,不少三期尘肺的病人生活质量、平均寿命未见明显降低,而相当数量的二期甚至一期尘肺病人,由于呼吸功能低下,常年缺氧、发绀,生活难以自理。

因此,未来的临床分级必须综合考虑心、肺功能状况(包括血气分析结果),才能更为科学准确。

预防医学:尘肺的诊断标准

预防医学:尘肺的诊断标准

预防医学:尘肺的诊断标准尘肺的诊断标准一直是预防医学考试中的一个难点,其分期多,每期又有很多数据,记忆起来很不容易。

因此,本文就尘肺的诊断标准做一个知识点小结,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尘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尘肺的诊断标准具体是怎么分的:1、无尘肺(0)0:X射线胸片无尘肺表现。

0+:胸片表现尚不够诊断为I者。

2、一期尘肺(Ⅰ)Ⅰ: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两个肺区。

Ⅰ+: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

3、二期尘肺(Ⅱ)Ⅱ: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四个肺区。

Ⅱ+: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小阴影聚集;或有大阴影,但尚不够诊断为Ⅲ者。

4、三期尘肺(Ⅲ)Ⅲ: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0mm,短径不小于10mm。

Ⅲ+:单个大阴影的面积或多个大阴影面积的总和超过右上肺区面积者。

不难发现,尘肺的诊断标准总共分为4期,Ⅰ+、Ⅱ+、Ⅲ+只是为了更好地描述尘肺的动态进展,并不是额外的分期。

其中三期尘肺最严重,不同的期主要是按阴影的密集度、阴影的大小和分布的肺区范围来划分的。

那么在考试中具体会怎么考察这个知识点呢?(1)尘肺的诊断标准分为几个期?这是最简单的考查方式,通常出现在单选题中,答案选择4期即可。

(2)给出一个具体的胸片描述,问这属于几期尘肺?这种题目难度比较高,需要将尘肺各期的诊断标准都记住,才能正确选择。

相对来说,三期(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0mm,短径不小于10mm)考察的比较多。

(3)以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尘肺的诊断标准分期。

要求也相对较高。

尘肺鉴定标准

尘肺鉴定标准

尘肺鉴定标准尘肺是一种由于长期吸入粉尘颗粒而引起的职业病,主要发生在煤矿工人、建筑工人、石材加工工人等职业群体中。

尘肺鉴定是为了确认患者是否患有尘肺病,以便进行相应的治疗和赔偿。

尘肺鉴定标准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职业史、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的。

以下将详细介绍尘肺鉴定的标准。

一、临床表现。

1. 主要症状,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气急、胸闷、胸痛等,严重者可出现咯血、发热等症状。

2. 体征,体格检查可发现双肺呼吸音减低,叩诊可听到双肺底部浊音,严重者可出现指端肺性肥厚、杵状指等指端肺部改变。

二、职业史。

1. 工作时间,患者的工作时间是否长期暴露在粉尘环境中,工作年限是否符合尘肺的职业病特点。

2. 工作场所,患者的工作场所是否存在粉尘污染,工作环境是否符合尘肺的职业病发病特点。

三、影像学检查。

1. X线检查,X线胸片是尘肺鉴定的重要检查手段,主要观察双肺的弥漫性、广泛性、对称性病变。

2. CT检查,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结节、斑片状病变,对尘肺的鉴定有重要价值。

四、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可发现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是否异常。

2. 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尘肺鉴定的关键检查项目,可发现患者的肺功能是否受损。

以上是尘肺鉴定的主要标准,通过临床表现、职业史、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尘肺病。

在进行尘肺鉴定时,需要综合考虑各项指标,排除其他肺部疾病的可能性,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鉴定。

希望广大医务人员能够加强对尘肺病的认识,提高对尘肺鉴定的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和赔偿提供科学依据。

尘肺诊断标准

尘肺诊断标准

尘肺诊断标准
1、根据患者是否有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还有要从患者所接触的粉尘是什么性质、接触时长等方面入手作为诊断根据。

2、依据是质量合格的后前位高千伏胸片表现,而且胸片质量要分4级。

初诊的胸片质量必须在一级到二级以上,复诊的胸片质量得三级以上;胸片质量四级不做尘肺病的诊断参考。

其中,胸片也必须是后前位和高千伏胸片为主,其他类型不作为尘肺病诊断依据。

3、根据动态观察和尘肺病流行病学作为诊断参考。

在有且仅有一张胸片和没有要求复诊的情况下,一张胸片也可作为尘肺病诊断标准;前提是这一张胸片质量等级合格。

4、根据患者症状表现和实验室检测来作为排除其他肺部疾病的基准。

以尘肺病的胸片表现的非特异性、尘肺病相对的低发病率和个体差异等原则排除其他肺部疾病,通过这种方式大大降低了误诊率。

中国尘肺病国家诊断标准

中国尘肺病国家诊断标准

中国尘肺病国家诊断标准
中国的尘肺病国家诊断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以反映医疗和科技的发展,以及对于尘肺病认识的深化。

截至2023,最新的尘肺病诊断标准是2015年颁布的《GBZ 70-2015 职业性尘肺病诊断标准》。

该标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尘肺病的诊断:
1. 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诊断尘肺病需有确切的粉尘暴露历史,这通常通过工作记录和健康监护资料来确认。

2. 胸部影像学表现:尘肺病的诊断主要依据X射线胸片或CT扫描的结果。

影像学表现包括小阴影、大阴影等,根据其密度和分布范围进行分期。

3. 现场职业卫生学资料:包括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接触时间等,这些数据有助于评估粉尘暴露的水平。

4. 尘肺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在进行尘肺病诊断时,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有助于了解疾病的流行情况和风险因素。

5.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作为诊断的辅助依据。

根据《GBZ 70-2015》,尘肺病被分为几个不同的期别,包括一期、二期和三期,每期的诊断标准都有详细的规定。

此外,标准还提到了观察对象,即那些在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不能确定的尘肺样影像学改变,需要进行动态观察的粉尘作业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尘肺病的诊断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应由具
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医生在具备职业病诊断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综合各种资料和信息,遵循国家标准进行诊断。

职业病尘肺病诊断标准

职业病尘肺病诊断标准

职业病尘肺病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和行业卫生标准,对尘肺病进行诊断时需要符合以下标准:
1. 职业暴露史:患者必须有不同程度的长期职业性尘肺病危害物接触史,如石棉、煤尘、铁尘等。

同时需要排除非职业性和间歇性的尘肺病危害。

2. 症状和体征:患者出现一系列与职业尘肺病相适应的症状和体征,如咳嗽、咳痰、胸闷、乏力、气短、胸痛等。

临床体征方面可表现为呼吸系统受限、肺部啰音、肺活量降低、氧合功能减退等。

3.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显示肺部存在典型的尘肺病影像学改变,如结节、磨玻璃影、小叶内间隔增厚、斑片状阴影等。

4. 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显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气流受限,如FEV1/FVC比值减低,肺活量下降,通气功能受限等。

5. 确认职业性关联:需要尽可能排除其他非职业性尘肺病的可能,并确定患者病变与长期职业性尘肺病危害物接触之间的关联性。

诊断尘肺病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进行判断。

同时,尘肺病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与尘肺病症状相似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

尘肺x线诊断标准

尘肺x线诊断标准

尘肺x线诊断标准尘肺X线诊断标准。

尘肺是一种由于长期吸入粉尘颗粒而引起的职业病,主要发生在煤矿、金属矿山、建筑工地、石材加工等行业的工人中。

尘肺X线诊断是尘肺病变的重要手段,通过X线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尘肺病变,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下面将介绍尘肺X线诊断的标准及相关内容。

一、尘肺X线诊断标准。

1. 国际标准。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相关标准,尘肺X线诊断主要根据病变的类型、程度和分布进行评估。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估病变的类型,主要有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和弥漫型;二是评估病变的程度,主要包括0级、1级、2级、3级和4级。

此外,还需要评估病变的分布范围,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

2. 国内标准。

根据中国职业病防治法和相关标准,尘肺X线诊断主要根据胸部X线片上的结节、条索影和斑片影进行评估。

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确定尘肺的诊断和分期。

二、尘肺X线诊断的注意事项。

1. 专业医师。

尘肺X线诊断需要由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医师需要仔细观察X线片上的病变,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2. 定期检查。

尘肺患者需要定期进行X线检查,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3. 配合临床。

尘肺X线诊断需要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结合,进行综合判断。

医师需要与临床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三、尘肺X线诊断的意义。

1. 早期发现。

尘肺X线诊断可以及早发现尘肺病变,提高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2. 评估病情。

尘肺X线诊断可以评估病变的类型、程度和分布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3. 监测疗效。

尘肺X线诊断可以监测治疗的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四、结语。

尘肺X线诊断是尘肺病变的重要手段,对于尘肺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师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诊断,及时发现病变,提高治疗的效果。

同时,尘肺患者也需要定期进行X线检查,配合医师进行治疗和管理,共同抗击尘肺疾病。

希望通过尘肺X线诊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能够更好地保护尘肺患者的健康,减少尘肺病的发生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本标准的第5.1条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标准。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标准GB5906—1997与本标准不一致的,以本标准为准。

尘肺病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不仅患病人数多,而且危害大,是严重致劳动能力降低、致残和影响寿命的疾病,也是国家和企业赔偿的主要职业病。

因此,尘肺诊断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1986年颁布的《尘肺的X线诊断》(GB5906—1986)是本标准的第一版本。

标准执行10多年来对我国尘肺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如某些分期基线较高;有些影象学术语不规范;随着X射线影象学技术的发展,应用新的技术对过去X射线平片的一些影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标准片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86年研制的诊断标准片在表达内容上不够准确,在技术上已落后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高仟伏技术。

1997年6月16日发布的GB5906—1997版本仅对1986年版本的附录B和附录D作了修订,删去了附录C。

没有对标准进行全面修订。

因此,根据有关标准修订的规定,对本标准提出修订。

修订的主要内容是:a)标准名称改为“尘肺病诊断标准”b)密集度分级和ILO分类接轨,采用四大级和十二小级分级(附录B);c)在附录B中提出了总体密集度的判定方法;d)附录B中增加了小阴影形态和大小的记录方法;e)在附录B中删除了“斑片条”、“发白区”f)在附录B中对胸膜斑有更明确的规定;g)增写了附录F(标准的附录)《尘肺诊断读片要求》;h)研制了尘肺诊断高仟伏标准片,增加了表达小阴影标准密集度的组合片。

本标准的附录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B、C、D、E、F是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负责起草,参加起草单位有上海市职业病医院、辽宁省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鞍山钢铁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北京医院、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负责解释。

尘肺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PnemoconiosesGBZ70-2002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尘肺病的诊断原则和尘肺病的X射线分期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现行职业病名单中规定的各种尘肺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 诊断原则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射线后前位胸片表现作为主要依据,参考动态观察资料及尘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它肺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诊断标准片作出尘肺病的诊断和X射线分期。

4 X射线胸片表现分期4.1 无尘肺(0)a)0:X射线胸片无尘肺表现。

b)0+:胸片表现尚不够诊断为I者。

4.2 一期尘肺(Ⅰ)a)Ⅰ: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两个肺区。

b)Ⅰ+: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

4.3 二期尘肺(Ⅱ)a)Ⅱ: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四个肺区。

b)Ⅱ+: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小阴影聚集;或有大阴影,但尚不够诊断为Ⅲ者。

4.4 三期尘肺(Ⅲ)a)Ⅲ: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0mm,短径不小于10mm。

b)Ⅲ+:单个大阴影的面积或多个大阴影面积的总和超过右上肺区面积者。

5 处理原则5.1 治疗原则尘肺病人应及时调离粉尘作业,并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积极预防和治疗肺结核及其它并发症,以期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病人寿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5.2 其他处理根据尘肺X射线分期及肺功能代偿情况,需要进行致残能力鉴定的依照GB/T16180处理。

6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见附录B、C、D、E、F(规范性附录)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A.1 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1987年11月5日卫防字第60号《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中所列的12种尘肺,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

A.2 诊断原则尘肺诊断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确切的职业性粉尘接触史。

尘肺病人虽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及某些实验室检查的异常,但均不具有明确的特异性,因此只能作为尘肺诊断的参考。

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重点是排除其它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癌及其它各种弥漫性肺纤维化、结节病、含铁血红素沉着症等。

A.3 尘肺X射线分期根据X射线胸片影象学改变的程度,将尘肺分为:一期尘肺(Ⅰ)、二期尘肺(Ⅱ)、三期尘肺(Ⅲ),“0”为无尘肺。

各期内分别增加的0+、Ⅰ+、Ⅱ+、Ⅲ+只是为更好地进行动态观察和健康监护,不是独立的一个期别。

A.4 小阴影密集度的判定本标准规定的尘肺X射线分期中的小阴影的总体密集度,是在对小阴影密集度分肺区判定的基础上对全肺小阴影密集度的一个总体判定。

判定方法是以最高肺区的密集度作为总体密集度,以4大级分级表示。

根据需要,肺区小阴影密集度判定时可使用4大级分级或12小级分级。

A.5 关于动态观察胸片尘肺X线影象学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有动态系列胸片可为诊断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因此规定只有一张胸片不宜作出确诊。

但特殊情况下,如确有把握能够排除其它疾病,或有病理检查结果,亦可考虑作出诊断。

附录B(规范性附录)尘肺诊断标准名词及判定方法B.1 肺区划分方法将肺尖至膈顶的垂直距离等分为三,用等分点的水平线把每侧肺野各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区。

B.2 小阴影指肺野内直径或宽度不超过10mm的阴影。

B.2.1 形态和大小小阴影的形态可分为圆形和不规则形两类,按其大小各分为三种。

小阴影的形态及大小以标准片所示为准。

B.2.1.1 圆形小阴影以字母p、q、r表示:p:直径最大不超过1.5mm;q:直径大于1.5mm,不超过3mm;r:直径大于3mm,不超过10mm。

B.2.1.2 不规则形小阴影以字母s、t、u表示:s:宽度最大不超过1.5mm;t:宽度大于1.5mm,不超过3mm;u:宽度大于3mm,不超过10mm。

B.2.1.3 记录方法阅读胸片时应记录小阴影的形态和大小。

胸片上的小阴影几乎全部为同一形态和大小时,将其字母符号分别写在斜线的上面和下面,例如:p/p、s/s等;胸片上出现两种以上形态和大小的小阴影时,将主要的小阴影的字母符号写在斜线上面,次要的且有相当数量的另一种写在斜线下面,例如:p/q,s/p,q/t等。

B.2.2 密集度指一定范围内小阴影的数量。

小阴影密集度的判定应以标准片为准,文字部分只起说明作用。

读片时应首先判定各肺区的密集度,然后确定全肺的总体密集度。

B.2.2.1 四大级分级密集度可简单地划分为四级:0、1、2、3级。

0级:无小阴影或甚少,不足1级的下限。

1级:有一定量的小阴影。

2级:有多量的小阴影。

3级:有很多量的小阴影。

B.2.2.2 十二小级分级小阴影密集度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过程,为客观地反映这种改变,在四大级的基础上再把每级划分为三小级,即0/-,0/0,0/l;1/0,1/1,1/2;2/1,2/2,2/3;3/2,3/3,3/+,目的在于提供更多的信息,更细致地反映病变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和医学监护。

读片及记录方法如下:将胸片与标准片比较,先按规定的四大级判定分级,若其小阴影密集度与标准片基本相同,先记录为1/1,2/2,3/3。

若其小阴影密集度和标准片比较,认为较高一级或较低一级也应认真考虑,则同时记录下来,例如2/1或2/3,前者含义是密集度属2级,但1级也要认真考虑;后者含义是密集度属2级,但3级也要认真考虑。

B.2.2.3 分布范围及总体密集度判定方法a)判定肺区密集度要求小阴影分布至少占该区面积的三分之二;b)小阴影分布范围是指出现有1级密集度(含1级)以上的小阴影的肺区数。

c)总体密集度是指全肺内密集度最高的肺区的密集度。

B.3 大阴影指肺野内直径或宽度大于10mm以上的阴影。

B.4 小阴影聚集指局部小阴影明显增多聚集,但尚未形成大阴影。

B.5 胸膜斑长期接触石棉粉尘可引起胸膜改变,如弥漫性胸膜增厚、局限性胸膜斑。

胸膜斑系指除肺尖部和肋膈角区以外的厚度大于5mm的局限性胸膜增厚,或局限性钙化胸膜斑块。

接触石棉粉尘,胸片表现为0+者,如出现胸膜斑,可诊断为Ⅰ期;胸片表现为Ⅰ+者,如胸膜斑已累及部分心缘或膈面,可诊断为Ⅱ期;胸片表现为Ⅱ+者,如单个或两侧多个胸膜斑长度之和超过单侧胸壁长度的二分之一,或累及心缘使其部分显示蓬乱,可诊断为Ⅲ期。

B.6 附加符号a)bu肺大泡b)ca肺癌和胸膜间皮瘤c)cn小阴影钙化d)cp肺心病e)cv空洞f)ef胸腔积液g)em肺气肿h)es淋巴结蛋壳样钙化i)ho蜂窝肺j)pc胸膜钙化k)pt胸膜增厚l)px气胸m)rp类风湿性尘肺n)tb活动性肺结核附录C(规范性附录)胸片质量与质量评定C.1 胸片质量C.1.1 基本要求a)必须包括两侧肺尖和肋膈角,胸锁关节基本对称,肩胛骨阴影不与肺野重叠;b)片号、日期及其它标志应分别置于两肩上方,排列整齐,清晰可见,不与肺野重叠;c)照片无伪影、漏光、污染、划痕、水溃及体外物影像。

C.1.2 解剖标志显示a)两侧肺纹理清晰、边缘锐利,并延伸到肺野外带。

b)心缘及横膈面成像锐利。

c)两侧侧胸壁从肺尖至肋膈角显示良好。

d)气管、隆突及两侧主支气管轮廓可见,并可显示胸椎轮廓。

e)心后区肺纹理可以显示。

f)右侧膈顶一般位于第十后肋水平。

C.1.3 光密度a)上中肺野最高密度应在1.45—1.75之间;b)膈下光密度小于0.28;c)直接曝光区光密度大于2.50。

C.2 胸片质量分级C.2.1 一级片(优片)完全符合胸片质量要求。

C.2.2 二级片(良片)不完全符合胸片质量要求,但尚未降到三级片。

C.2.3 三级片(差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片,不能用于尘肺初诊。

a)不完全符合胸片基本要求,其缺陷影响诊断区面积之和在半个肺区至一个肺区之间。

b)两侧肺纹理不够清晰锐利,或局部肺纹理模糊,其影响诊断区面积之和在半个肺区至一个肺区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