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沟通障碍
十二种沟通绊脚石

十二种沟通绊脚石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但在沟通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绊脚石,阻碍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理解。
下面介绍了十二种常见的沟通绊脚石,希望对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中有所帮助。
一、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沟通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当双方使用不同的语言或者有不同的语言习惯时,很容易导致误解和沟通失败。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双方可以选择使用共同的语言或者借助翻译工具进行沟通。
二、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导致沟通中的误解和冲突。
在跨文化沟通中,双方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尊重彼此的差异,以建立有效的沟通。
三、情绪冲突情绪冲突是沟通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当双方情绪不稳定或者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时,很容易导致情绪失控和沟通障碍。
在沟通中,双方应尽量保持冷静,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情绪冲突的发生。
四、信息过载信息过载是指在沟通中接收到过多的信息,导致难以理解和处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筛选和整理信息,将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对方,避免信息过载对沟通的干扰。
五、缺乏专注在沟通中,如果一方缺乏专注,经常分心或者不认真听对方说话,就容易导致信息的丢失和误解。
为了有效沟通,双方应保持专注,用心倾听对方的观点和需求。
六、不清晰的表达不清晰的表达会使对方难以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观点。
在沟通中,我们应该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
七、缺乏互动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双方参与和互动。
如果一方缺乏互动,只是单方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就无法建立起有效的沟通。
在沟通中,双方应该积极参与,相互倾听和理解对方。
八、缺乏反馈缺乏反馈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和误解。
在沟通中,双方应该及时给出反馈,确认对方的理解和意见,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理解。
九、不尊重对方沟通中的不尊重会导致双方关系的紧张和沟通的失败。
在沟通中,双方应该相互尊重,不攻击对方的人格和价值观,以建立和谐的沟通氛围。
常见的沟通障碍

常见的沟通障碍
1. 语言障碍:当两个或多个人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时,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导
致沟通困难。
2. 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沟通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沟通障碍。
3. 误解和偏见:人们对他人的误解和偏见往往会干扰沟通。
这可能是由于信息不完整、主观解读或先入为主的观点所导致的。
4. 忽视和听力障碍:当一个人没有充分关注和倾听他人时,可能会导致沟通障碍。
听
力问题,如听不到清楚的声音或理解困难等,也会影响有效的沟通。
5. 非言语沟通问题: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姿势等非言语沟通方式的误解可能导致沟
通失败。
6. 技术障碍:在现代科技时代,技术问题,如不稳定的网络连接、语音或视频通话的
问题,也可能成为沟通障碍。
7. 情绪障碍:当一个人情绪激动、沮丧或焦虑时,可能会影响沟通的能力。
情绪障碍
可能导致说话不清楚、言辞激烈或不理性的行为。
8. 时间和环境问题:沟通的时间和环境限制可能会造成沟通障碍。
例如,嘈杂的环境、时间紧迫或被其他事情干扰都会妨碍有效的沟通。
9. 信任问题:缺乏信任或建立信任困难也可能成为沟通障碍。
当人们不相信对方或怀
疑其动机时,可能会导致沟通问题。
10. 个人差异:每个人的个性、兴趣和沟通风格都不同,这可能导致沟通障碍。
有时,人们可能没有充分了解他人的个人差异,从而导致沟通问题。
12大沟通障碍

12大沟通障碍下列所叙述的12项行为方式,是父母亲最常使用的“协助方式”。
当孩子遇到困扰时,运用这“12项协助方式”,通常会成为“沟通障碍”,不仅无法解决孩子的困扰和烦恼,反而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所以,父母不良的沟通方式会产生沟通障碍,让沟通无法继续。
这12项协助方式,被心理学家称为“12大沟通障碍”。
我们将这些沟通障碍行为模式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阐述如下:1.命令、指示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孩子进行指示、命令。
如:“你不要再哭了!”“你现在必须做作业!”“你现在不能玩游戏!”等。
可能造成的后果:●会使双方沟通不良,伤害孩子自尊,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让孩子没有责任感,让孩子觉得父母应该为自己负责任;●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报复行为。
2.警告、威胁父母威胁、逼迫、恐吓孩子并让他屈服。
如:“你不听话就让你爸打你!”“你在家不听话,我就告诉你的老师!”“再哭我揍你!”可能造成的后果:●造成沟通不良;●孩子会因为害怕而顺从;●威胁的结果会使孩子产生“侥幸”的心理,学会投机,甚至欺骗;●会导致孩子的愤怒、生气或者孤僻,没有主见。
3.说教、教训父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训诫孩子,如:“你不应该那样做!”“你看你姐姐多讲卫生,你应该向她学习!”“我小时候就不像你这样。
”可能造成的后果:●会造成孩子过重的负担或罪恶感;●会养成孩子“自我防卫”的态度,不信任感(如“谁说的?”);●会导致孩子退缩、疏远或反抗(如“我不应该你也不应该……”)。
4.建议、提供解决方法向孩子提出自己的主张或提供父母解决的方法,供孩子参考。
如“我建议你把这件事告诉老师。
”“是我,我肯定不去。
”可能造成的后果:●暗示孩子不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会阻碍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想出解决方法并且采取实际的行动;●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或反抗心。
5.争论、用道理说服父母与孩子各执己见,相互辩论。
如“你说得不对,事实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因为……”“老师说,你应该……”可能造成的后果:●会造成孩子的防卫态度与对抗心理;●通常会造成孩子反抗父母,不听父母的话;●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好的、错误的,失去自信。
克服沟通障碍的技巧

克服沟通障碍的技巧沟通障碍与失败的原因,大抵是: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忽略了别人内心的想法,认为别人应该听自己的,或者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尤其是位置越高,问题就越严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克服沟通障碍的技巧,欢迎借鉴参考。
一、常见的沟通障碍积极的沟通不仅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也是将良好的意愿和讯息伟至对方的过程。
积极沟通少不了沟通中的润滑剂不仅能够帮助调节沟通氛围,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可以促进沟通双方对沟通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但事实上很多人不理解制造沟通润滑剂的裨益,因而在沟通中出现许许多多不可预测的障碍。
人际沟通中常见的障碍大抵分如下几种:1、缺乏兴趣或过分关切主方对谈论主题过分关心或漠不关心,都会形成相当严重沟通障碍。
如果遇到对方对谈论的主题十分关心,往往会很急切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很在乎主方接下来要说什么。
2、经验开道很多人都会把以住的经验、本身的想法和感觉引入人际沟通,难免坚持自己的立场。
比如一些老者在与人沟通或与年经人交谈时,就会不知不觉地用过去的经验来言传身教。
这样的结果是可能达不到沟通目的。
3、沟通过载沟通过载是指人们的负担过重,以至于不能有效地对信息做出回复。
结果就是,他们感受到工作压力。
各个水平上的工人都面对如此多的打印、电子和语言信息,以至于他们难以应付而形成沉重的负担。
人类思维在一段时间段内只能处理有限数量的信息。
4、时间选择不当很多信息没有送达接受者的原因是发送的时间不对头。
你必须清楚如何发送一条信息。
此外,你还必须懂得如何发出信息。
当接受者正关注其他事情时或者匆忙赶去某处时,发出一条信息无疑于浪费时间。
此外,接受者还有可能变得气馁,从而过后不再重复这条信息。
5、不同的观点和经历人们对词语和概念的感知不同,这是由于他们经历和立场不同。
受过专门教育或者高等学历的年轻人,在与老工人相处时经常遇到沟通障碍。
少数的老工人认为年轻人在试图引入不切实际和理论性的想法。
如何克服沟通障碍

如何克服沟通的障碍一、如何辨别沟通障碍的表现1.沟通障碍分类沟通障碍主要包括:主题障碍、信息障碍、媒介障碍、客体障碍和反馈障碍等。
主题障碍主题障碍是指发送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人的想法、意图不清晰。
信息障碍信息障碍是指词不达意,不能用很好的方式把真实的想法和意图恰当、准确地表达出来。
媒介障碍媒介障碍是指在想法清晰、表达话语正确的前提下,所使用的媒介不对,也称为通路选择障碍。
例如,账号、电话号码、详细的地址等可以用书面文字进行确认,如果只是通过口头语言传递就有可能出现信息偏差。
客体障碍客体障碍是指接收方有问题,接收方从自己的地位、角度、立场、需求和价值观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理解信息内容。
反馈障碍反馈障碍是指信息传递后,对方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研究表明,工作中70%的错误是由沟通不善和沟通障碍造成的。
2。
沟通的常见陷阱沟通的常见陷阱主要包括:傲慢无礼傲慢无礼主要包括评价或安慰时态度傲慢,进行自我标榜、口气夸张,讽刺、挖苦对方或者进行过分和不恰当的询问.这会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对方就会有意无意地采取一些抵抗。
如果对方的能力大,可能会与说话者进行公开挑衅;如果对方能力不够,可能就会采取一些躲避的策略。
发号施令发号施令主要包括命令对方、威胁对方或者进行多余的劝告。
回避回避主要包括信息传达模棱两可、对信息有所保留或者含糊其辞等,从而转移注意力.3.语言沟通的漏斗图1 语言沟通的漏斗如图1所示,该图描述了在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逐层递减的现象:信息发送方想说出100%的内容,但只说出了80%,倾听方接收到60%,听懂了40%,记住了20%,最终到达执行时只行动了10%.由此可见,执行力的偏差首先来自沟通信息的衰减。
每增加一个层级,信息衰减就增加10%左右,所以最好通过书面或者面对面进行沟通.4。
沟通障碍的种类沟通时,信息衰减非常惊人。
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有些是故意隐瞒。
总体来说,沟通障碍主要分为十类:第一,信息竞争,信息太多或太少都会有问题;第二,认识知觉,主要是指自我认识;第三,语言文字,包括发音、方言等;第四,文化地位,包括文化价值观、信仰、信念等;第五,组织庞杂,是指组织层级越多,信息衰减就越厉害;第六,需求利益,是指从不同利益角度理解信息;第七,传递干扰,是指传递过程中有其他信号干扰;第八,渠道不当,是指选择的通路渠道媒介有问题;第九,没有反馈,即没有得到对方的反馈;第十,光环效应,也称为晕轮效应,就是放大或者缩小效应,也就是所谓的“一俊遮百丑”或者“一丑遮百俊”,将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过度放大或缩小。
沟通障碍名词解释

沟通障碍名词解释沟通障碍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导致信息传递受阻或产生误解的情况。
这些障碍可能源于语言、文化、心理、行为等方面,对沟通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沟通障碍进行解释。
1.语言障碍语言障碍是指由于使用不同的语言或用词不当而导致的沟通障碍。
当交流双方使用不同的语言时,会出现无法理解、表达困难的情况,造成信息传递的障碍。
2.文化障碍文化障碍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交流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文化差异会导致价值观、信仰、礼貌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影响交流的效果,产生误解或冲突。
3.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内在的心理状况对交流产生的影响。
例如,情绪不稳定、焦虑、自卑等心理状态会影响人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导致沟通困难。
4.非言语沟通障碍非言语沟通障碍是指交流中非语言方面的问题。
这包括肢体语言、眼神交流、面部表情等。
如果对这些非言语信号的解读出现偏差或误解,就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
5.专业术语障碍专业术语障碍是指在交流中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导致对方难以理解。
如果交流双方所属领域不同,使用大量专业术语可能使得对方无法准确理解信息。
6.刻板印象与偏见障碍刻板印象与偏见障碍是指人们对他人产生消极或固定的看法,从而影响对方对信息的接受与理解。
例如,由于对某个群体持有先入为主的看法,可能导致对方在交流中受到歧视或偏见。
7.沟通策略障碍沟通策略障碍是指人们在交流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
这包括倾听技巧、表达清晰、适当运用非言语交流等。
如果双方不能恰当地运用沟通策略,交流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克服沟通障碍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包括提高语言能力、增加文化敏感度、调整心理状态、学习非言语沟通技巧、消除偏见和固定观念、修炼良好的沟通技巧等。
只有克服了沟通障碍,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交流与合作。
沟通的障碍有哪些

沟通的障碍有哪些沟通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各公司为了沟通耗用大量的人力,但是为什么不是都卓有成效呢?是不是通过沟通都做到了资料齐全、上下通气、行动协调、人际关系融洽呢?回答是否定的口这是因为一个有效的沟通必须包含诸多的要素和步骤。
在每一个要素和每一个步骤中都可能存在记着各种障碍,它们直接影响沟通效能的发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沟通的障碍有哪些,欢迎借鉴参考。
(1)环节过多,引起信息损耗传达和汇报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沟通方式,但每经过一次传达就多层丢失和错误,一般每经过一个中间环节就要丢失30%左右的信息。
(2)地理障碍,沟通困难企业组织庞大,地理位置分散。
相距较远或地形复杂都会引起沟通困难,虽然有电话和文件联系,但缺乏面对面沟通,这也是沟通的很大障碍。
(3)信誉不高,妨碍沟通如果沟通者在接收者心目中的形象不好、存有偏见,则后者对其所讲述的内容往往不愿意听或专挑毛病,有时虽元成见,但认为所传达附内容与己无关,从而不予理会,拒绝接受。
(4)地位差异,妨碍交流一般人在接受信息时不仅判断信息本身,而且判断发讯人,信息源的层次越高,便越倾向于接受。
所以,一个领导者不容易得到充分而真实的信息,特别是当领导者不愿听取不同意见时,必然堵塞言路,使下级保持沉默。
(5)条件不清,理解各异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企业,往往同一个政策和制度各单位执行起来却五花八门。
这和国家大、企业大、干部水平不同有关,但很重要的一点是任何一项政策、制度、办法都有一定的边界条件。
我们在传达,信息时往往只注意传达信息本身,而忽略这些边界条件,边界条件不讲清楚,就会理解不一,行动失调。
(6)利害冲突,有意隐瞒社会上和企业里都可以见到报喜不报忧的情况,为什么喜的信息传得快,而忧的信息传不出去呢?主要取决于利害关系。
如怕领导印象不好,怕影响本单位声誉口由于利害关系或习惯势力的影响,许多人都抗拒与自己利益或经验不一致的变革,变革越大,抗拒性越强。
抗拒改革的办法是很多的,一是不予理会,二是直接拒绝,三是加以曲解。
12种亲子沟通障碍——学习PET有感

12种亲子沟通障碍一一学习PET有感(一)要想了解这些沟通障碍会对孩子或亲子关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父母们必须首先明白,他们的口头回应通常包含一个以上有意义或信息。
举例来说,当你对一个抱怨朋友不喜欢他或不再和她一起玩的孩子说:建议你试着对吉妮好一点,那样一来她或许就愿意跟你玩了”。
这句话传达给孩子的意思远远超过了你建议的“内容”。
孩子可能会“听到”以下这引起隐藏信息中的一个或全部:@ “你不接受我的感受,因此你希望我做出改变。
” @ “你不相信我能自己解决问题”@ “你认为是我的错”@ “你认为我不如你聪明"@ “你认为我在做坏事或做错事”或者当一个孩子说:“我受不了学校或任何跟学校有关的东西了”,而你的回答是:“哦,我们有时候都会对学校产生那种感觉——它会过去的",孩子可能会听出以下这些附加停息:@ “你不认为我的感受很重要”@ “你不能接受我,不能和我产生同样的感受”@ “你认为问题不在学校,而在我”@ “你认为我对学样的评价是不合理的”@ “你不在乎我的感受”当父母对孩子说些什么时,他们常常会说与他有关的话。
这就是为什么与孩子的沟通会对他本人产生影响。
并最终影响到你和他之间的关系。
每一次你与一个孩子谈话,都进一步地定义了你们之间建立的关系。
每一条信息都向孩子传达了你对于他的看法。
他会逐渐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你如何看等他这个人的图画。
谈话对于孩子和关系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我们帮助父母了解这12种沟通障碍如何具有破坏性的一个方法是,请他们回忆一下与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时,自己的反应。
我们课堂上的家长总是汇报说:大多数时候,这些障碍会对他们与孩子的影响。
以下是我们家长总结出的一些影响:@它们使我不再开口,将我的心封闭起来。
@它们使我采取防御和抵抗的姿态。
@它们使我争论和反击。
@它们使我感到缺乏能力和自卑。
@它们使我感到内疚或觉得自己很坏@它们使我感到面临转变的压力一一不接受我这个人@它们使我感到憎恨和愤怒@它们使我感到另一个人不信任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们使我感到我受到家长式的通知,好像我是个坏孩子@它们使我感到我没有得到理解@它们使我感到我的情绪是不合理的@它们使我感到自己被打断了@它们使我感到沮丧@它们使我感到自己像站在证人席上接受询问@它们使我感到听着不感兴趣我们课堂上家长立刻意识到,如果这12种沟通障碍会对他们与其他人带来这些影响,可能也会对他们的孩子产生同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第三专题倾听孩子第四节亲子沟通12大障碍
本节我们探讨的沟通障碍是针对孩子“拥有问题”时,亲子沟通可能出现的障碍。
这些障碍也存在于其他一切沟通,当对方“拥有问题”时。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有一些协助方式在双方无问题时,并不会构成沟通障碍。
】
被心理学家称为“十二大沟通障碍”的12项协助方式如下:
1、命令、指示、支配:
许多父母为了快速实现对孩子的管教预期,常以父母的权威去命令孩子行动。
“我要你吃你就吃!不要讲条件”、“不许玩游戏”,孩子虽然暂时屈服于父母的威权之下,但是也关闭了沟通之门。
常常看到许多父母因孩子很听自己的话而沾沾自喜,父母说一孩子不敢说二,却不知道孩子很可能已悄悄为自己开辟了一条暗道,躲避父母的威权,乃至于误入歧途,这是值得很多父母警惕的。
造成的后果:
①伤害孩子自尊,造成孩子自我否定,没有安全感。
②孩子做的事都是根据父母命令,孩子没有责任感。
③造成孩子逆反。
2、警告、威胁:
“你不听话的话,给我试试看。
”“再哭我打你。
”这是警告、威胁的语气。
以这种强势的手段来管教孩子,就和上一种方式一样,短期或表面上虽然可以看到孩子的服从,却会逐渐失去孩子的心。
造成的后果:
①孩子失去安全感,胆小、孤僻、没有主见
②威胁会使孩子学会说谎。
③孩子变得顺从、自信心不足。
3、批评、斥责、贴标签:
“你怎么动作那么慢!”“看看你这样子,全身都让我看不顺眼!”“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造成的后果:
①给孩子负向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孩子自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
②排斥父母,心理上远离父母。
4、讥讽、挖苦、羞辱:
“废物,没用的东西”“我就知道你天生就是笨脑袋,不是读书的料。
”或“你真笨”
造成的后果:
①孩子失去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
②孩子会有严重自卑感。
③孩子会有反击和对抗的情绪。
5、调查、盘问、审问:
“你是不是在学校做了什么坏事?为什么这么晚才放学?”“你出去干嘛?和谁在一起?”“为什么要这么做?”
造成的后果:
①孩子因担心被批评而学会隐瞒。
②孩子会焦虑而失去安全感。
③孩子在琢磨父母话的意思,学会说谎。
6、训诫、说教、矛盾:
“当一个学生就是要上学,你不知道吗?”“你不应该这样做”“那个小朋友多好,你要向他学习”。
还有些父母管教孩子的时候自身态度很矛盾:买电动玩具给孩子,然而如果孩子玩却又骂他。
造成的后果:
①让孩子无所适从。
②让孩子产生过大压力。
③导致孩子退缩疏远或反抗。
7、建议、答案:
“儿子,我建议你告诉老师。
”“你应该……”直接为孩子提供解决方案。
造成的后果:
①暗示孩子自己没有能力处理。
②是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失去主动思考能力。
③有的孩子会逆反,你要我这么做我偏不这么做。
8、争论、说服:
“我不同意你的这个想法,因为……”“老师说,你应该….”“某某某曾说过…”亲子各执己见,相互辩论。
造成的后果:
①造成对抗的情绪,孩子反不听父母话。
②孩子觉得得不到父母认同,失去自信。
9、分析、诊断:
“一定是你犯错误了,老师才罚你”“你做不完,是因为你不会”“张老师不喜欢你。
”刻意给孩子的行为下定义、分析原因、做归类。
造成的后果:
①孩子会有挫折感
②孩子因为担心而不愿意沟通。
10、退缩、逃避、转移
“不要去想这件事了,说点开心的事吧。
”“别气了,我们出去玩吧。
”
造成的结果:
①让孩子感觉父母不重视自己的烦恼。
②给孩子心理暗示,逃避困难。
③孩子再遇到困难就不想和父母说了。
11、同情、安慰:
“事情过去了,没事了,啊!”“就这一回,很快的,别伤心了”父母不关注事情,只是试图让孩子平静。
造成的后果:
①孩子觉得父母不是真的了解自己。
②孩子觉得父母并不是真正关心自己,从而产生对抗意识。
③孩子会认为父母看到自己有情绪就不是好样的。
12、赞美、赞同:
看到这个标题很惊讶吧?不是赏识教育吗?不是不要吝啬赞美吗?是的,孩子没有困扰时,你尽管赞美。
但是当孩子“拥有问题”时,赞美语言会让孩子感觉父母别有用心。
比如:当孩子遇到一件困难的事,很困扰,你说:“孩子你很棒的,你不会让妈妈失望的”,这和孩子通过努力已经达成一目标,妈妈说:“孩子,你真棒”。
感觉一样吗?你体会一下。
造成的后果:
①暗示父母有很高的要求,孩子必须达到父母的要求。
②父母的赞美不是真心的,是有目的的。
③孩子的困扰并未解除,孩子会越来越焦虑。
以上12大沟通障碍,都是父母忽视或拒绝聆听孩子真实的心声,孩子无法解除困扰,孩子和父母心理上产生距离,从而无法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