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话中的古文化
潮汕话简介

谢谢观赏!
对潮汕人来说,潮汕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 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便 是‚自己人‛。据说在异地,人们很忌惮潮汕 人,因为一句潮州话,就把原本陌生的潮人拉 到了一块儿,扭成了一股绳。潮汕话成为民系 认同的重要纽带,在这一点上,广州方言没法 相提并论,因为它已经完全失去了维系民系族 群的功能。古人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这一思想落实在潮人的行动上,并得到了彻头 彻尾的贯彻。潮人在外面的成功,潮汕话的纽 带功能虽不是唯一的原因,无疑是很重要的原 汕地区地处‚省尾国角‛,由于特殊 的地理位置,潮汕话中至今仍保留大量 的古汉语,保留了大量的古音古词古义, 也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和神传文化的内 涵。 由于它分化、形成的年代比较早,分化 出来以后其发展、变化又较为缓慢,所 以保存了较多的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 远远超过粤方言和客家方言。
‚姓氏专用音‛:那就是潮汕话的‚一 字多音‛充分体现在了姓氏上,如 ‚王‛、‚许‛、‚谢‛、‚陈‛等, 和正音相差都比较大,这同样是为了避 免姓名和字本义在读音上产生歧义。如 ‚王府井‛,到底是郡王的府,还是王 氏人家的府,至今北京人也有混淆的。 但换在潮汕话,这绝不会混淆。
特点三:凝聚力的纽带
表达方式:据考证,在现今潮州方言语汇 中有不少是见之于秦汉或唐宋的古籍中, 如:‚东司‛、‚翘楚‛、‚姿娘‛、 ‚腰佝‛、‚书册‛、‚眠起‛、‚起 厝‛……等等。
口语:潮汕话中有许多口语和古汉语相同, 而与现代汉语不同,如:食茶(现在的汉 语叫喝茶或饮茶)、沽酒(打酒)、行 (走)、走(跑)、勿(不要)、伊(他 或她)、打秩(收拾、教训)等等。
变调规则:潮汕话八声,每声放在另一个 字前都有其对应的变调,它虽然让外地人 掌握得最为头痛,但其实它却有着一个相 当好的作用,那就是断句的时候相当明确, 避免了歧义。比如说‚老黄狗肉‛,到底 是‚老黄卖的狗肉‛还是‚老黄狗的肉‛? 那就看‚黄‛字变不变调:变调,那就是 跟‚狗‛字,‚老黄狗‛成为一词;不变 调,那就是不跟‚狗‛字,‚老黄‛、 ‚狗肉‛各为一词。而普通话、粤语也有 其变调,但是非常简单,无非就是为了强 调某个音或者某个字。
潮州方言:语言文化中的“古汉语活化石”

潮州方言:语言文化中的“古汉语活化石”语言(方言)是一种文化(亚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方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文化标志,文化信息重要载体,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
位居中国东南沿海广东东翼的潮汕地区,语言(方言)比较复杂且又比较特殊,流行的方言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有:“潮州话”(又称“潮汕话”,俗称“福佬话”,“即潮汕闽语”)、“广府话”(俗称“白话”)、“客家话”、“尖米语”(畲语)等多种方言。
其中,以潮州方言为标准音的“潮汕话”,作为广东省内三大民系中的潮汕民系母语方言的代表,是潮汕地区分布范围最广、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主体语言,是联系海内外广大潮人的精神纽带和共同的精神家园。
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民系是民族的分支,语言决定着文化,民系文化是以方言为主要特征来区分和传承的”。
有鉴于此,从民系文化的视角来认识潮州文化,首先应该明确潮州文化是汉话文化中个性特征尤为突出的子文化,而潮州方言(“潮州话”)则是潮州文化形成的历史基础,是潮州文化的根本载体。
它是一种维持了千百年文化生态,具有独特语言特征、民俗习惯的汉族民系语言的一种地方变体。
属汉语方言七大语系中的闽方言语系在广东省内的潮汕闽语、雷州半岛闽语、海南岛闽语(现为海南省)等三大闽方言支系之一。
主要流行于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4地级市所辖各县(市、区)的平原地区以及大埔、丰顺、惠来等县的部分地区。
除此而外,潮州方言还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诸国广大海外潮人聚居区和各种社团的交际语言之一。
潮州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肇始于两千多年前秦汉之际的中原汉族人民南迁移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等地的历次移民高潮。
在这几次移民高潮中的中原汉族移民经福建南部进入潮汕地区带来了河南中州一带的中原汉语,与潮汕地区原住民所流行的语言乃至异族的语言等多元语言文化互相交融、求同存异之后而逐渐演化成为闽方言的一大重要支系。
潮州话的起源和演变

潮州话的起源和演变早在商、周年代,粤东已有人居,是为今天潮汕人的先民。
和居住在中国东南沿海和五岭以南的众多族属一样,史书上统称“百越”。
越人“被发文身,错臂左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及渔猎,多居水边,喜食稻米。
大约在战国时,已进入阶级社会。
战国前期,楚在吴起改革之后,势力逐步发展到长江下游和岭南地区,越人大部分纳入楚的统治之下。
此后,越人文化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发展也较快。
当时的岭南地区,地广人稀,自给自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是未开发地区。
始皇33年(前214年),秦王政统一六国以后,继续向岭南进军,征发了大量的中原居民迁屋,促进了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相当长久的时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中,潮汕古代先民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词汇,并逐渐形成了词法、语法都十分奇特的独一无二的语言体系。
和中原地区的语言体系相比较,这种语言体系具有发音复杂、声情并茂、形象化等语言特点,有别于北方语言浑厚、正统的特点,而更多地接近于今天南方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如瑶语、苗语等。
时至今天,我们仍可以从“挨砻”(推磨)“叩臼”(舂米)“三叔”(父亲)“奴仔”(小孩)等原味原汁的潮语词汇中,依稀看到我们的祖先在这片被称为“蛮荒之地”的土地上艰难地生存、生活和劳动的情景。
汉族和越族的融合,给古老的潮汕古语增添了许许多多源于中原语言的词汇,日臻丰富。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位。
当时,越地分东越、南越两大部分,赵佗为南越王。
元鼎5年(前112年),因南越发生政乱,武帝遣楼船(水兵)十万人进攻南越,置九郡。
自此开始,南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开始与中原接轨。
据《汉书·南粤传》记载,赵佗时已从中原地区输进铁器、农具、马、牛、羊等,置郡后南海、番禺是珠玑、犀、玳瑁、布匹、果实的集散地,也是海外贸易的中心。
当时,逐渐形成粤语语系,并使用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西、粤北以及广西的部分地区。
成为岭南地区的主要语系。
因潮汕和广州距离甚远,虽然有隶属关系,两地的语言差别甚大。
潮汕话中的古汉语

潮汕话中的古汉语古汉语:论语言之重要性潮汕话是中国南方广东地区的一种方言,它源于古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汉语作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语言形式,在潮汕话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将探讨潮汕话中古汉语的重要性,并说明其对人们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古汉语作为潮汕话的基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
通过古汉语的使用,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
潮汕话中的古汉语词汇和短语,常常与传统文化和历史事件相关联,如“孝顺”、“忠诚”等。
这些词汇和短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古代智慧和道德准则的体现。
通过使用古汉语,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的价值。
古汉语在潮汕话中的运用,赋予了语言更深刻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古汉语词汇和短语的使用,使得潮汕话更具有诗意和艺术性。
例如,在潮汕话中,人们常常使用古汉语中的成语和谚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成语和谚语富有意境和哲理,能够更好地传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思考方式。
同时,古汉语的运用也丰富了潮汕话的表达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古汉语的使用对潮汕话的发展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潮汕话面临着被其他语言取代的风险。
然而,古汉语的运用使得潮汕话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进一步促进了潮汕话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使用古汉语,人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潮汕话这一重要的语言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古汉语在潮汕话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不仅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赋予了潮汕话更深刻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古汉语的运用对于潮汕话的发展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尊重古汉语在潮汕话中的地位,努力传承和发扬这一重要的语言文化遗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潮汕话,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潮汕文化

• 汕尾市(Shanwei、 swabue)又名海陆丰、汕美,是中国华南广 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莲花山南麓。汕尾市海 岸线长达455.02km,占全省岸线长度11.06%;辖内海域有93个岛 屿、12个港口和3个海湖,汕尾港是天然深水良港,是全国沿海 开放第一类口岸。海洋国土面积2.38万km,占全省海洋国土面积 的14%;水产资源分为海洋、淡水和海淡水三大类。汕尾市下辖 市城区、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四个县区级单位,民族主要为 汉族、疍族、畲族等23个民族。汕尾市造船、轻工业和手工业发 达,鱼钩畅销国外;市区三面临海,依港而立,是全国首批对外 开放口岸之一,具有亚热带海滨独特风光,有“广东沿海旅游黄 金海岸”之誉;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中国13块革 命根据地之一。
潮汕美食
舌尖上的潮汕 红粿桃鼠壳粿挑逗你味蕾
• 每年春节前后,潮汕地区各类节日轮流上场。这时候,红粿桃和 鼠壳粿也成为最受欢迎的祭拜美食。盐鸿镇的红粿桃和鼠壳粿, 在潮汕部分地区也被称为“红桃粿”和“鼠曲粿”。
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 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 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 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 日气氛更加浓厚,因此,潮 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 民俗色彩。 。
汕尾凤山妈祖
• 凤山妈祖石像建于一九九四年,是中国大陆目前最大型 的妈祖艺术石雕像之一,也是汕尾港的标志。
领略汕头
潮州功夫茶
• 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亦称“潮州功夫茶”,是中国古老的汉 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 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 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 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潮汕话,古方言的“活化石”

潮汕话,古方言的“活化石”潮汕话潮汕话,广东第二大方言,近2000万人使用,仅次于粤语,俗称“福佬话”。
潮汕方言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
潮汕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都是从古代汉语分化出来的。
由于它分化、形成的年代比较早,分化出来以后其发展、变化又较为缓慢,所以保存了较多的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远远超过粤方言和客家方言。
非潮汕人,是很难掌握和听懂拥有如此繁多复杂音节的方言的。
当年,韩愈在潮州时也对此深感不便,有“无可与愈者”之叹。
他试图以中州音取代它,最终没能成功。
潮汕话是古方言的“活化石”。
如“物”字单独作动词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见不到了,但在潮汕话中,某个动作行为找不到贴切的表达方式,都可以用“物”字来代替。
又如厕所,潮汕话中称“东司”,唐朝就是这样叫的,因为唐朝的厕所都是建在屋的东面。
许多古代词汇也沉积在潮汕方言中,如粥曰“糜”,筷子曰“箸”,晚曰“晏”,瘦曰“疮”,泥曰“涂”,晒曰“曝”,婆婆曰“大家”,儿媳曰“新妇”,扫墓曰“过纸”等,难怪有人赞叹它是我国古方言的“活化石”。
潮语和粤语外来词甚多。
粤语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潮语外来词除英语外,更多的来自马来语。
例如,斟(接吻)、洞角(手杖)、罗山(饼干)、吗淡(警察)、巴特(合理、事情)、朵隆(可怜)、巴萨(市场)等。
那是因为明清以来,大批潮汕人到南洋谋生、引入侨居地语言。
在异地,一句潮州话就能把原本陌生的潮人拉到了一块。
古人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这一思想落实在潮人的行动上,并得到了彻头彻尾的贯彻。
潮人在外面的成功,潮汕话的纽带功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试论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

试论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陈英如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级(4)班 200424061401摘要潮汕方言属于闽南语的支系,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汉语语词,是考释古词古义的重要依据。
本文通过结合古代文献中的例子和现今潮汕方言词汇的特点,说明了潮汕方言词语与古代汉语有着密切的联系,无愧于“古代汉语活化石”的美誉。
关键词潮汕方言词;古代汉语;渊源关系潮汕方言是对广东省东部闽南区流行的闽南方言的通称,也叫粤东闽语、潮汕话,是一支独特而古老的汉语方言,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潮汕方言的来源是古代中原汉语,但由于千百年来的移民活动,使它离开原生的主体而大有变化。
潮汕人的祖先是从福建莆田辗转入潮的中原汉人,时间上始于西晋的八王之乱。
潮汕由于远处东南海隅,限山阻海,与外界交流殊少,因此原有的语言风貌大体保存下来。
也由于北方方言演变速度比较快,历代多次动乱大都发生在北方,与外族语言接触融合的机会比较多,所以保留的古音古义较少,而闽南以往比较闭塞,古音古义保留较多。
用潮汕方言朗读古诗词,其平仄和押韵清晰而富有韵律。
由于这些原因,潮汕方言受到诸多语言学家的关注。
李新魁先生说:“广东各方言都较多地保存了古代汉语的特点。
因为广东各方言都是较早时代从古汉语分化出来的,分化以后,由于地域的隔绝,人群流动和交往的相对减少,各种方言又都有一定的保守性,因此,它们的变动都不很大。
从古汉语接受下来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许多都保留不变。
古代汉语的许多要素都保留于这些方言之中,相对于汉语的其他方言来说,它们保留古代汉语的特点更多。
”[1]这句话揭示了潮汕方言的特点。
作为广东三大方言之一的潮汕方言古朴典雅,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被誉为研究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起潮汕话来,更是让其中的古音古韵显露无馀。
在潮汕话语里,俗语与雅言交融,许多古代汉语的事实就包含其中,这些事实完全可以作为沟通古今汉语的可靠证据。
潮州话的形成

1.潮州话历史概述潮州话,又称潮汕话,河洛话,岭东话。
汉语方言之一,与闽南方言基本同宗但有较大区别。
本土集中分布地区为现潮州,揭阳,汕头三市,海陆丰地区,丰顺南部及大埔县小部分地区,福建云霄,诏安,东山等县亦通行潮州话。
潮汕本土地区于秦汉时期多为越人所居,风俗保留古越遗风并受中原文化影响,文化尚未兴开,仅设揭阳一县,其时之语言为何已不可考证,以理推之,当时应该有两种民系的人存在,一种为古越遗民,一种是秦皇开发南方所迁中原移民,语言并未很好融合。
至于魏晋时期,来潮北方遗民渐多,语言开始融合但与今天的潮州话却存在较大差异。
南北朝时期,北方汉族躲避战火难逃,部分至闽,小部分到达潮汕地区,因此今天的潮州方言仍保留部分南朝古语。
隋唐时期是潮州这个名字正式出现的时期,而今天的潮州话很大部分来源于隋唐时期的中州官话。
宋代是潮州话真正形成并稳定下来的时期,一方面是大量闽人到潮为官,另一方面则是十几万莆田人为避战火而逃至潮汕地区。
这一部分人的后裔也成为今天潮汕地区民众的主体,因此他们所带来的古莆仙方言也奠定了今天潮州话的基础,此后的潮州话虽然也经历了与客家话等语言的融合,但基本保持了南宋原貌。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分的莆田人同样是在魏晋至隋唐期间移民至福建的,因此在语言上与唐朝中州官话差异较小,这也是今天认为潮州话是中州官话的遗存的原因所在。
从宋元之后,潮州地区与中原地区再无大规模人口沟通,因此语言变化较小。
但与海外联系的密切,使得明清时期的潮州话里出现了部分舶来语。
2.潮州话分区片介绍广义上的潮州话可以分为三片:潮州片,葵普片以及闽南片。
所谓潮州片指今天潮州市以及汕头市区,揭阳市区,澄海,南澳及丰顺地区。
葵普片指今天惠来(古为葵谭),潮阳,普宁地区。
闽南片则指海陆丰地区及靠近潮州的福建云霄,诏安等县。
三个语言区片的划分方法众说纷纭,但很明显这三个区片里的潮州话存在着明显差异。
例如:在潮州片发e的音往往在葵普片发U的音而在闽南片发i的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了解的一些潮汕话中的特色
每一种地方方言都是古文化延续的载体。
每个地方的方言都会或多或少都会对古文化无意识地加以保留与发扬,就广东而言,潮汕话作为广东地区的第二大方言体系,使用者近两千多万,仅次于广府方言。
潮汕人的祖先多少来源于福建各地,也因此潮汕话如同台湾话一样都是闽南语系(福佬话)的分支。
潮汕人素有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美称,原因主要是潮汕地区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十分到位,今日我们单纯语言上来分析,就能感受到潮汕话对于古文化的保留力度之强了。
潮汕话对于古文化的保护非常突出,潮汕话中现用的很多词语都是源于古语。
以下做几个词例加以分析:
现代汉语中的“傍晚”在潮汕话中叫做“晏头(仔)”。
从构字中可以看出“晏”字由“日安”二字组成,太阳下山即是“日落而安”,由此可见“晏头(仔)”一词与古汉语关系颇为密切。
现代汉语中的“他”在潮汕话口语中叫做“伊”,这一点和古汉语一模一样。
同古语一样,潮汕话中也把现代汉语中的“粥”叫做“糜”。
古汉语中已婚妇女称丈夫的父亲为“大官”;丈夫的母亲为“大家”,而潮汕话中现在虽说随着现代文化的影响,已婚妇女也同丈夫一样称丈夫的双亲“爸、妈”了,但是有时在与外人交谈时,为便于对方理解区别,还是会沿用“大官”、“大家”二词的。
有如,现代汉语把用来炒菜的东西叫做“锅”,而在潮汕话中则还是一直保持着同古汉语一样的称呼,把炒菜的锅称之为“鼎”。
现代汉语的“没有”,潮汕话中一直用“无”这个古语表示。
举个例子,在《水浒传》喝酒叫做“吃酒”;喝茶叫做“吃茶”等等,潮汕话一直保持着这种古语的表达方式。
筷子曰“箸”,晚曰“晏”,瘦曰“疮”,泥曰“涂”,晒曰“曝”,儿媳曰“新妇”,扫墓曰“过纸”等,难怪有人赞叹它是我国古方言的“活化石”。
潮汕话有古文化底蕴丰富的一方面,也有一些在我们今天分析起来觉得十分幽默的一方面。
以下通过例子加以分析。
现代汉语中的“年轻姑娘”在潮汕话中叫做“姿娘(仔)”,我们单纯从词语的字面意思就能现象一下,“姿”字所对应的曲线美。
形容一个人内心十分生气的时候,我们用现代汉语的话通常表达为“一肚子气”而在潮汕话来说,潮汕话直接用“一肚火”三个字来表达,十分形象的描述了人的那种火冒三丈的心情。
潮汕话在历经长久的发展下也形成有自己地方方言特色四字成语,以下列举几例
头直性硬(形容人性格倔强,固执不屈)
四亲六测(戚)(用来表示整体的远近亲戚)
大声母喉(形容人说话特别大声,有失体态,多为贬义)
大头好面(表示人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名声)
大头好脸(形容人好出风头,极其爱面子)
总的来说潮汕方言中对于古汉语的保留力度比较明显,或许这是潮汕人的性格与潮汕民俗风情所致的,由于个人见识不深所以了解仅此。
2012/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