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家的最后终结!-----李洪涛另类解读《红楼梦》

合集下载

红学研究学者周汝昌的著名作品介绍

红学研究学者周汝昌的著名作品介绍

红学研究学者周汝昌的著名作品介绍红学研究学者周汝昌的著名作品介绍周汝昌是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专家、诗人、书法家,其红学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一部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红学研究学者周汝昌的著名作品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周汝昌的著名作品周汝昌是我国著名的红学研究学者、诗人、作家、书法家,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众神研究员的称号,一生都在从事红学研究,是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和集大成者,所以周汝昌作品最为著名的大都是和红学相关。

如《石头记会真》、《红楼梦新证》等。

《红楼梦新证》这本书完书于1948年,这本书是关于《红楼梦》和曹雪芹的考证的书,在中华文化艺术史上也算作是一部名著,自从1953年被出版后,就在红学界引起不小的关注。

书中一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的全书的引论,主要介绍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后面七章分别从人物考、籍贯出身、地点问题、雪芹生卒、红楼纪年、史事稽年、文物杂考这七个方面发表了作者自己本人对《红楼梦》的简介和研究。

《石头记会真》一书汇集了现今能找到的10多个古抄本《红楼梦》,并对这些古抄本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将这些比较结果全部书写在《石头记会真》一书中,所以这本书被不少人评为是最接近曹雪芹原本真笔的一部《石头记》。

关于这本书的命名,周汝昌也给出过解释,他说“石头记会真”中的会聚集义,领悟义的意思,而真的意思是要最大限度的还原曹雪芹原著的真相,遵循真风格、真意旨、真精神的原则。

而且这本书无论是编辑体例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和其他的古抄本书籍不一样,所以这是一部非常新颖的《石头记》。

周汝昌红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俞平伯是中国著名的而红学研究者,和胡适并称为新红学派的创始人,对于《红楼梦》,俞平伯有着无比的热忱,一生都在从事红学研究。

俞平伯出过不少关于自己研究红学的书籍,如《俞平伯点评红楼梦》、《红楼梦辨》等。

《俞平伯点评红楼梦》一书中,作者采用长篇、短篇兼收的方式,发表了他对《红楼梦》的个人见解和研究成果。

高考语文作文押题指导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逝世

高考语文作文押题指导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逝世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逝世东方网记者方翔5月31日报道:综合多方消息,我国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于今天凌晨1点59分于家中去世,终年95岁。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周汝昌生于1918年,天津人,历任四川大学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曹雪芹研究会荣誉会长等。

治学以诗词理论及笺注、赏析和中外文翻译为主,后从事曹雪芹及《红楼梦》研究。

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详备的内容及开创性,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石头记会真》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

一般读者以为,曹雪芹生前只留下了《红楼梦》前八十回。

而周汝昌等学者认为,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只是八十回后的文稿因故迷失了。

周汝昌根据脂砚斋批语提供的线索,阐述了他对《红楼梦》八十回后内容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真本《红楼梦》。

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

据周汝昌女儿周伦玲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延伸阅读一生研究“红学” 红楼著作等身1953年9月,周汝昌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出版。

这部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现代红学史上的地位。

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逝世前已有六十余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层面的专著六十多部。

周汝昌的六十年红楼梦石头记会真2004年6月25号,一部10卷本的《石头记会真》方告梓成。

正如胡先生所云,这个工程是太繁重了———但问题不仅仅是个繁重与轻易的事情。

五十六年的经历,罄竹难书,也非局外人所能想象,那真是"为芹辛苦",磨难千端,灾秧百态。

红学家更认可87版 新《红楼梦》结局让观众大跌眼镜

红学家更认可87版 新《红楼梦》结局让观众大跌眼镜
关于为什么再拍《红楼梦》?87版《红楼梦》编剧以及红学专家周岭说过这么一段话:新拍《红楼梦》要与时俱进。对于引起争议的“铜钱头”,周岭就不敢苟同。他认为“铜钱头造型,每个人的特征区别不大。“宝钗也好,黛玉也好,都是那种额妆,不是把所有的脸蛋儿全变一样了吗?”从美学角度来看,也无法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他还例举了王实甫的《西厢记》,如果当时王实甫只写四本,到“草桥惊梦“为止,把张生和崔莺莺的归宿留给读者,那该有多大的想象空间,可惜他偏偏写了第五本,用“大团圆”的蛇足,迎合了世俗审美的需求,暴露了自己思想和艺术的平庸。
红学家更认可87版新《红楼梦》结局让观众大跌眼镜
新《红楼梦》可谓饱受争议,从最开始的选秀,在如今的“青楼梦”,“不尊重原著”、“低俗”等字眼似乎始终围绕着新版《红楼梦》。网友更是调侃:“要改干脆全改了吧,让黛玉不死,同宝钗一起嫁给高中状元的贾宝玉,岂不皆大欢喜?”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结局变喜剧?贾宝玉高中科举,宝玉为宝钗留下一个孩子才遁入空门,皇上大赦贾府,令贾府又看到“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希望……上周末,新版《红楼梦》在四川地面频道播出了最后一集。从大结局来看,和1987年播出的旧版有很大不同,继续引发了网友和观众们的板砖。导演李少红说,对新版《红楼梦》有争议的人应该看完再说,没想到,所有剧情播出后,仍然板砖不断。
但这一结局因与前80回的思想内容大相径庭,近年的红学研究一直评判其破坏了原著的深刻主题,但李少红作了“忠实的拍摄”。
马瑞芳认为,在脂砚斋的批语中有对宝玉“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描述,酸齑,就是酸菜渣子。他穷困到了抓那个渣子吃的地步;到了下雪的寒夜,没有办法御寒,不知哪儿捡的一个破毡子,就围在身上。
正如《红楼梦曲》的最后一支歌《飞鸟各投林》所云:“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的《红楼梦》注定是人间悲剧。

“红学泰斗”周汝昌妙解红楼梦:十二层深意,十二种人生境界

“红学泰斗”周汝昌妙解红楼梦:十二层深意,十二种人生境界

“红学泰斗”周汝昌妙解红楼梦:十二层深意,十二种人生境界曹雪芹的一支妙笔,有文、有史、有哲,囊括了“真善美”,手法千变万化,可谓百科全书。

一部充满生命、生机、生趣的活生生的中华文化的艺术体现。

但真正读懂其中意味的人并不多。

国馆君觉得有人懂得更深,红学家周汝昌要算上一位。

周汝昌,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拔尖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

有一本书,能让读过红楼读完恍然大悟,原来还有这层意思;没读过红楼梦的人,能抓住红楼梦精粹概要和深层含义。

这本书便是《红楼十二层周汝昌妙解红楼梦》,集周汝昌先生毕生心血终成红学巨著。

他讲红楼中涵义层层递进,直至你理解到更高境界。

国馆君今天推荐的,正是纪念“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百年诞辰,精装典藏版。

《红楼十二层》周汝昌妙解红楼独家收录周汝昌生活照、书法墨迹、红楼题诗,清孙温绘红楼梦精美插图,篆刻家彭述祖先生特篆的十三方佳印。

作者生活照作者书法作品作者题诗精美彩插内页篆刻佳印周汝昌先生从《红楼》文化、《红楼》本旨、《红楼》女儿、《红楼》灵秀、《红楼》审美、《红楼》自况、《红楼》脂砚、《红楼》探佚、《红楼》真本、《红楼》索引、《红楼》解疑、《红楼》答问等全方位探寻了《红楼梦》的种种悬案,“给沉冤文海二百数十年的雪芹平反”,还原历史真相。

“闪电般的灵感和严密的考证中,沿续着中华文化的一脉心香,雅趣别致,引人入胜。

”如《红楼》文化之“三纲”:一曰玉,二曰红,三曰情。

常言:提纲挈领。

若能把握上列“三纲”,可以读懂雪芹的真《红楼梦》了。

借宝玉而现身说法,独具只眼,认识到这些女子的才貌品德,她们的才干(如熙凤),志气(如探春),识量(如宝钗),高洁(如宝玉),正直(如晴雯)。

宝玉最大的特点是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

《红楼梦》结局真相:马瑞芳细说《红楼梦》后四十回

《红楼梦》结局真相:马瑞芳细说《红楼梦》后四十回

《《红楼梦》结局真相:马瑞芳细说《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一本充满智慧 和启示的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结局和文化内 涵,也可以更深入地感受这部中国古典名著的独特魅力。
阅读感受
在阅读《《红楼梦》结局真相:马瑞芳细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这本书之 后,我深深地被其中独特的解读方式所吸引。作为一位资深的红学研究者,马瑞 芳女士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精彩摘录
《《红楼梦》结局真相:马瑞芳细说《红楼梦》后四十回》是一本引人入胜 的书,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揭示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真相。作者 马瑞芳教授,以她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红楼梦》的结 局。
在书中,马瑞芳教授指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并非无名氏所著,而是由 曹雪芹的挚友高鹗和程伟元整理的。尽管这并非曹雪芹的原著,但是高鹗和程伟 元在整理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了曹雪芹的原意和风格。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红楼梦》结局真相:马瑞芳细说《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 绍。
感谢观看
我想说,《《红楼梦》结局真相:马瑞芳细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这本书 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红学著作之一。它不仅深入剖析了《红楼梦》的文本,而且提 供了全新的、深入的解读方式。我推荐所有热爱《红楼梦》的读者阅读这本书, 一定会带给大家意想不到的收获。
目录分析
本书将以《《红楼梦》结局真相:马瑞芳细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这本书 的目录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其中的内容,以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结 局。
另一方面,我对马女士对贾宝玉的理解也深感钦佩。在大多数人眼中,贾宝 玉是个悲观的、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但在马女士的解读中,他被赋予了更为复 杂的角色。她认为贾宝玉在小说中的形象并非单一的消极,而是代表着一种独立 思考的精神和对传统束缚的反叛。

如何评价《红楼梦》87版电视剧的结局?

如何评价《红楼梦》87版电视剧的结局?

如何评价《红楼梦》87版电视剧的结局?87版《红楼梦》的结局并不仅仅是简单的遵循⾼鹗续作的后40回⽽成,还融合了多位红学家的考证成果。

如何评价这⼀最终形成的结局?众所周知,87版电视剧《红楼梦》有⼀个很明显的地⽅,那就是其对后四⼗回的处理并没有按照通⾏本来拍摄,⽽是根据前⼋⼗回的伏笔和红学家的⼀些探佚成果进⾏拍摄的,⼒争还原《红楼梦》后四⼗回的原貌,这可谓是⼀个⼤胆的尝试,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对今本后四⼗回不满意的读者来说,可谓是另辟蹊径,别出⼼裁,使我们⼤⼤地开阔了眼界,领略到了另外⼀种风格的《红楼梦》后四⼗回。

尽管这种处理引来很⼤的争议,观众褒贬不⼀,但是就我个⼈⽽⾔,87版《红楼梦》对后四⼗回的处理更接近曹雪芹的原意。

⼀、 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处理。

电视剧对宝黛爱情悲剧做了如下处理,舍弃了所谓的“调包计”,增添了宝⽟奉命参加战事,元春赐婚等内容,它与今本不同的地⽅如下,⼀是贾母是⽀持宝黛爱情的,并且有意让宝黛⼆⼈成婚,⽽王熙凤出于⾃⾝利益的考虑,与贾母保持⼀致;⼆是交代了薛宝钗进京选秀的结果,薛宝钗选秀失利,在元春、王夫⼈、袭⼈的促成之下,成就了“⾦⽟良缘”; 三是贾宝⽟⼀直在外未归,林黛⽟因为忧思过度,再加上听到元春赐婚的噩耗,终于泪尽⽽逝,在林黛⽟去世以后,贾宝⽟和薛宝钗奉旨成婚,⽽不是像今本那样,这边“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那边“薛宝钗出闺成⼤礼”。

值得⼀提的是,紫鹃得知贾母给宝⽟做主要娶的⼈是林黛⽟后,以为是宝钗和薛姨妈作的媒,对宝钗⼤加感谢,但是宝钗却说了这样⼀番话,“林姑娘的终⾝⾃有⽼太太做主,我⼀个姑娘家是该管这些的吗?况且林姑娘并不是为这个病的,如果你真的为林姑娘好,就不要⽼是引着她往这⽅⾯想。

”这⼀处情节进⼀步刻画了宝钗的性格。

我个⼈认为这⼀情节⾮常出彩。

此外,贾宝⽟和薛宝钗成婚后,有⼆⼈在⼀起回忆黛⽟的情节,宝钗曾当宝⽟的⾯将黛⽟⽣前写的诗默写下来,这⼀构想既出乎意料之外,⼜在情理之中,实在是让⼈叹服。

回到《红楼梦》——“红学”归去来

回到《红楼梦》——“红学”归去来

回到《红楼梦》——“红学”归去来
何永康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4
【摘要】“红学”研究,不能以曹雪芹生平家世考证和版本考辨为归宿,而应当
回到《红楼梦》这部小说作品本身。

“红学”中的一些难解问题,应当用文艺学的眼光来审视,否则便会越解越远,越解越乱。

“红学”归去来,乃是回到研究对象的艺术天地,认识美,理解美,发现美,重新获得“提问”能力,推动这门“学问”继续向前发展。

【总页数】7页(P117-123)
【作者】何永康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6
【相关文献】
1.心血之系终乃成,"红学"林中俊鸟来--评红学研究新著《红楼梦新论稿》 [J], 王

2.观照《红楼梦》原型寓意,另辟《红楼梦》评点蹊径:浦安迪的红学研究——港台
及海外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之九 [J], 高淮生
3.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张爱玲的红学研究——港台及海外学人的红学
研究综论之七 [J], 高淮生
4.红学在前进红学会在前进——在黑龙江省第四次《红楼梦》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J], 李剑白
5.体察《红楼梦》真义,开拓红学批评新境——吴宓红学志业述论 [J], 高淮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楼梦》后40回未必是续作--由红学之弊浅谈实事求是方法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红楼梦》后40回未必是续作--由红学之弊浅谈实事求是方法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红楼梦》后40回未必是续作--由红学之弊浅谈实事求是方法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陈林在朋友圈中,我最不愿意讨论的话题就是《红楼梦》,特别是“后40回续作说”,因为这个话题闹不好真的很伤感情。

有一次在酒桌上,一位坚持“续作说”的朋友愤怒地威胁要用酒瓶子砸破我的狗头,因为他觉得我否认“续作说”是侮辱了他的阅读鉴赏能力。

可是,经其他朋友当场确认,这位愤怒的兄弟并没有看过“后40回”,因为他“看不下去”!我知道,绝大多数坚持“后40回续作说”的读者从来都没有完整地看过后40回,哪怕一遍,更不用说认真仔细地研读了。

在所谓“红学权威”的高论面前,他们不假思索地放弃了独立思考,盲目地追随令人眼花缭乱的论断。

在朋友圈中,我见过特别令人难过的机灵劲儿,说什么“我看着看着,突然觉得不对劲了,一看回目,才发现已经到了第81回”!根据近十年来个人广泛观察和反复论辩,我感觉“腰斩红楼”的观念对于绝大多数坚持“后40回续作说”的读者而言,简直就像是“邪灵附体”,极大地扭曲了他们阅读、感受、思考、判断、推理和辩论的能力,各种骄横跋扈、胡搅蛮缠、穷凶极恶、自以为是,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百年“红学”是误人子弟。

诚如本专栏开篇所论,本专栏不仅是要讨论《红楼梦》,更重要的是以影响广泛的红楼梦研究为典型例证,讨论思维和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即坚持“实事求是”、“凡立一义必凭证据”的科学方法论。

有鉴于此,从破毁流毒深远的“后40回续作说”入手,重申科学方法论,个人以为义不容辞。

很多坚持“后40回续作说”的读者并没有多少个人的独立见解,其实不过是在重复胡适、俞平伯、张爱玲等人早期论述的陈词滥调,指责后40回这里不相合,那里有矛盾,横看不顺眼,竖看不对劲。

我要敦请大家审慎考虑一下,这些论述究竟哪些是在陈述文本事实、哪些是在谈个人感受。

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些“权威”论述基本上是在谈个人感受,跟文本事实和历史证据没有关系;从“证据法学”的角度来说,这些“权威”们是用没有正当证明力的“意见证据”裁定后40回为续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学家的最后终结!-----李洪涛另类解读《红楼梦》2百多年前,寒士曹雪芹著小说《石头记》,后名《红楼梦》。

奈何曹氏后半生穷愁潦倒、英年早逝,小说80回后章节佚失,留下千古之谜,于是,2百多年来,总有那么一些没有创作能力的庸碌文人,以考证《红楼梦》为借口忽悠学界混饭吃----这就是所谓的“红学”真相!由此,《红楼梦》以及后来无休止的红学考据索隐,成为中国最庞大的文化产业种群之一,200多年间养活了一代又一代庸碌文人,解决了他们的谋生就业问题直至今日。

这或许是当年喝粥度日的曹雪芹本人万万想不到的!一、《红楼梦》究竟是部什么书?《红楼梦》是部什么书,这个问题原本不需要笔者回答,中外文学史基本上都定位他是小说!异议很少。

然而,两百多年间,几乎所有红学家都没有按照小说规则研究这部千古奇书----这就是所谓的“红学”真相!在此,我们不得不为天下红学家们,补上有关小说常识的基础课!“著小说以穷传奇”中国人关于小说的定义自唐宋已明确!小说者,传奇也!传奇是小说的本体!至于过去所谓的笔记文章,早已退出小说行列,成为稗官野史之类,所以,历史的选择再次证明,传奇是小说的唯一本体!中国北方农民对于小说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一个更为生动的比喻,叫做“吃柳条拉鸡笼”---编出来的!然而,绝大部分红学家自己没有小说创作经验,甚至连很多北方农民都懂得的小说常识不甚了了,所以才出现了天书般的所谓红学考据与索隐。

从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看,几乎所有的红学考据文章都是违反创作常识、随心所欲、望文生义和想当然的“再创作”,然而数百年来,中国文化界竟把这种以《红楼梦》为素材的再创作称作“学问”,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文化的可悲!其次,《红楼梦》不仅是小说,而且用今天的创作理论来衡量,《红楼梦》不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的主语是“梦”!其原名《石头记》,讲述女娲补天遗留的一块石头,目睹尘世间儿女情长与世故人情的传奇故事,这个情节框架不是现实主义的。

后人将其取名《红楼梦》,不是说主人公在红楼做了个梦,而是把红楼里的一切人情世故、儿女情长全部当做梦来写。

应了“人生如梦”这样一句古话。

因此,《红楼梦》和汤显祖的《临川四梦》都是写梦,但含义恰好完全相反----一个以梦为梦;另一个则以现实人生为梦!数百年来,很多文学史家极不负责地把《红楼梦》说成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经典,其实是闭着眼睛说瞎话!中国现实主义小说有很多经典:《水浒》、《三国》、《七侠五义》、《金瓶梅》、《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但惟独《红楼梦》不是!《红楼梦》的整体构思不是现实主义的!《水浒》虽不乏公孙胜妖术之类,但其整体构思是现实主义的,非现实主义元素明显处于边缘地位。

但《红楼梦》相反,她首先有一个非现实主义的基本情节框架,而后才是儿女情长和人情世故。

忽略了这个非现实主义框架对全篇的深远影响,我们永远没法从真正意义上解读《红楼梦》!遗憾的是所有红学家彷佛都是从第三回开始读《红楼梦》,严重无视开篇最重要的情节框架,因而几乎所有红学家对于《红楼梦》的主题诠释,也都是极其幼稚的!《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现实主义深刻性与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完美结合!中外文学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部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魅力能够企及《红楼梦》,其根本原因在于《红楼梦》是一部既有现实主义文学价值,同时又超越了现实主义羁绊的优秀作品!因为现实主义文学在具足现实深刻意义的同时,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都是有局限的!而古今中外唯独只有《红楼梦》突破了这种局限!《红楼梦》隽永的艺术魅力来自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在极尽儿女情长、人情世故的同时,作者以红楼一梦概括被文人们神化的“现实意义”,这是一种颠倒执着的佛家视点、也是其他现实主义作家无法企及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高度!以考据历史的眼光看待《红楼梦》无疑是一种愚昧!完全以现实主义的价值观念诠释《红楼梦》无异于盲人摸象!《红楼梦》原本是作者对于人生的大彻大悟大智慧!然而所谓的百年红学,其实只是中国文人百年执着与妄念的精华之所在!二、第一位红楼旅行家秦可卿回归之谜秦可卿是《红楼梦》中第一个夭亡的美女,因此秦可卿之死历来成为红学家们考据争议的热点。

然而,笔者阅遍整个《红楼梦》才惊诧地发现,荣宁两府根本没有一个名叫秦可卿的女人,只有个不知名号的秦氏,是宁国府贾珍儿媳妇、贾蓉妻子。

秦可卿是她在警幻仙姑那里的名字,只有天人知道这个名字。

所以贾宝玉第一次叫唤此名秦氏很吃惊!根据小说家描述,秦氏身世来历不明,只知道是养父当年从孤儿院里收来的,后嫁贾蓉为妻。

死后葬礼极为隆重,甚至惊动了圣驾。

于是数百年来,围绕秦氏的生世与死亡,文人们展开了诸多猜想,进行了大量托学术之名的再创作。

最极端的说法认为,秦氏出身皇室,因事涉宫闱权力斗争被迫自杀;还有些文人依据焦大酒后之言,认为秦氏死于和她公爹贾珍之间的私情。

如果《红楼梦》研究允许望文生义,这些说法或许都有一定道理,但惟独秦可卿之死是纯粹子虚乌有!因为贾府根本没有秦可卿,所以她根本不可能死!秦可卿是警幻仙姑手下女官,她去人间旅游,假期结束必须回去,本无所谓死亡。

根据小说家曹雪芹安排:秦可卿进入贾府的任务应是巡查女娲补天遗留的那块石头,让他和主人公贾宝玉一同体验人间荣华富贵、儿女情长。

当贾宝玉进入青春期后,秦可卿的任务基本完成,她通过午睡安排贾宝玉面见警幻仙姑,并窃读作为天机的金陵正副十二钗秘密档案,这是秦可卿人间之行最后的圆满。

“三春过后诸芳尽”则算是她极尽人间富贵之后的一种善意警示吧?根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动作法则,秦可卿的最高任务和贯穿动作是很完整的,不存在大的缺损。

秦可卿有无亲生父母并不重要,她未必一定要经过胎生程序才能嫁入贾家。

此外,出于对贾蓉的夫妻之情,秦可卿临走前做了件份外之事:使丈夫后来得以晋升皇帝侍从----龙禁尉。

《红楼梦》中有一回名“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被文人们认为是病句、逻辑不通,其实不然,贾蓉出任龙禁卫和妻子秦氏无关,但和天上的秦可卿有关,这一回暗指秦可卿神助贾蓉获得这个职位。

逻辑很通畅,绝对不是病句!秦可卿本是天人,她降临人间未必一定要通过胎生程序,所以她最后也无所谓死亡。

秦可卿的出场和结束,似乎正好应了佛教《心经》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然而数百年来,围绕秦可卿身世与死亡的考据,却充满污垢!特别是焦大喝醉酒之后说的“扒灰”或养小叔子之类,令无数中国文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文人的一种集体变态之垢!笔者仔细阅读《红楼梦》原文,发现焦大醉酒骂人和贾珍、秦氏并没有必然情节联系,这段文字应是作者用来渲染环境气氛的笔墨,目的是让读者在贾府最热闹、最极尽荣华富贵时,看到他们私生活变态的那一面。

并不特指某个具体人。

就像我们今天用下流话骂人,但未必人家真像你骂的那样。

研究红楼女性的文章已经很多了,但研究曹雪芹笔下男人的文章历来很少。

笔者认为,曹雪芹笔下的男人虽个性迥异,但也有很多共同特点,即他们最终都成为封建婚姻的受害者----即便最横行霸道的薛蟠终不能摆脱这种苦果!曹雪芹对他笔下每个男人都给予深深的同情和怜悯,但同时,按照今天的心理学分析,曹雪芹笔下几乎所有男人都是变态的。

所以有乱伦也不足为怪,这种态度绝对不是体现在贾珍一人身上:《红楼梦》中贾赦和贾敬这两个老辈的男人都写得很神秘:贾赦在娶邢夫人之前似乎已经历过两次不成功的婚姻,晚年仍寻花问柳不断,最后把老夫人身边的红玉闹腾得上吊自杀。

最无法解释的是,作为老夫人的长子,他把侍奉母亲的权利拱手交给弟弟贾政,自己和邢夫人另门而居。

这个男人在选择另门而居之前,感情究竟受过怎样的伤害没有人知道!他和邢夫人是否幸福更没人知道。

百年红学对于贾赦的情感生活似乎严重缺失考据!?贾敬晚年有官不做,有家不回,沉溺于道家修炼,这个男人为什么变成这样?究竟是像贾宝玉那样历经生死之痛后大彻大悟,还是像惜春那样具足天缘?同样没有任何人知道!我们只看到贾敬的今天,便是贾宝玉的明天!贾琏是宝玉同辈人中另一个重要男性,他沉溺于王熙凤的美貌,却终不是恩爱夫妻。

王熙凤性器官曪患重疾后,贾琏便四处寻花问柳,最后闹出了人命官司。

封建包办婚姻赋予了贾琏绝伦美貌的妻子,但并没有为他们奠定感情基础。

如果不是林黛玉之死让贾宝玉大彻大悟,贾琏和贾珍的今天未尝就不能成为贾宝玉的明天呢?《红楼梦》中最正人君子的贾政,未尝不是值得同情的变态男人?他在家期间整日与幕客厮混,私议朝政,野心勃勃,竟至夜不归宿,他和王夫人的婚姻是否幸福,同样没人知道!我们只看见赵姨娘母子的变态,却常常忽略贾政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冷漠偏执!贾政人格又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同样不得而知;我们只惊异地发现:贾宝玉和贾环竟然都是贾政亲子,如此遗传岂不怪异乎?荣宁两府作为封建婚姻受害者的男人比比皆是,同样,荣宁两府可能出现乱伦的男人比比皆是,又岂独贾珍是焉?数百年来文人们鄙视贾珍的人格毫无道理!殊不知贾珍和贾家所有男人一样,也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曹雪芹以大慈大悲的人文情怀和俯视红尘的气度,讲述他笔下每个男人情感生活的不幸;而百年红学家们则以严重的道德分别心,把贾府男人分成好人坏人,特别是百年来的红学家们,如此热衷在百万字巨著中刻意放大“扒灰”二字,这只能说是中国文人满嘴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集体变态人格的真实映射!三、《红楼梦》佚稿与爱情主线的非完整性考辩曹雪芹80回后的手稿究竟到哪儿去了,这成为文人们孜孜不倦考据《红楼梦》的原动力之一。

那么,曹雪芹80回后的手稿究竟到哪里去了呢?笔者认为:第一、曹雪芹确实有80回后的手稿,而且有人读过,这个人是脂砚斋!第二、曹雪芹的手稿没有佚失,而是被人为毁弃了。

第三、现在流行的高鹗版《红楼梦》后40回,体现的仍是曹雪芹本人的创作意图,高鹗生前很可能看过曹雪芹后40回手稿!今天的120回《红楼梦》因此仍具有相对完整的文学结构和主题延续。

第四、高鹗、程伟元是《红楼梦》的修改者,不是创作者!现在具体的问题在于:高鹗、程伟元为什么要修改《红楼梦》?答案很简单:为了出版、为了获得统治者合法的“出版书号”;为了把手抄本《红楼梦》变成商品!《红楼梦》在乾隆初期一度被列为禁书,首先是由于乾隆皇帝和他哥哥泓皙亲王之间的权力斗争使然。

但此后近半个世纪,《红楼梦》在民间一直屡禁不止,手抄本价值昂贵,添油加醋者众,乾隆晚年妥善处置泓皙遗案后,便推说《红楼梦》写的只是满清文人纳兰性德家事,默许开禁。

此时作为书商的程伟元觉得《红楼梦》有利可图,所以曲意逢迎统治者的需要,决定重新修改《红楼梦》后40回并正式出版。

高鹗版后40回对于曹雪芹原手稿的修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淡化政治斗争内容,刻意靠拢言情小说。

特别是淡化和隐匿了历来被认为以泓皙案为原型的宫廷斗争,只留下“双悬日月照乾坤”之类的暗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