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修订稿

合集下载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规范指南修订版.doc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规范指南修订版.doc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

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

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

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设计一、引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治未病理念也成为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

中医养生理论提倡以预防为主,注重先发制人,防患于未然。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民众,提升中医院的影响力和服务质量,我们提出了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

二、目标1.提供全面的治未病知识:通过平台,为用户提供全面、详细的治未病知识,包括中医养生、饮食调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提高用户对健康的认知水平。

2.提供个性化的养生方案:根据用户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将中医理论与个人实际相结合,使用户能够有针对性地调理自己的身体。

4.打造养生社区:在平台上建立养生社区,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养生经验和心得,交流养生知识,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三、平台功能设计1.治未病知识库:将中医养生、饮食调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整理成库,包括文章、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或浏览分类来获取相关知识。

2.养生方案生成器:用户填写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体质等,平台根据中医理论生成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并提供针灸、艾灸、按摩等小技巧的视频指导,帮助用户实施方案。

4.养生社区:建立用户注册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注册成为平台会员,发布养生心得、分享养生经验,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和讨论,平台会根据用户的活跃度、贡献度等给予相应的积分和奖励。

5.数据分析与报告:平台对用户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如血压、血糖、体重等,生成用户健康报告,并提供个性化的养生建议和推荐,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四、平台建设与推广1.技术支持:与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平台的网站和移动应用,确保平台的流畅运行和用户友好的界面设计。

2.内容策划与撰写:组建专业的内容团队,负责平台中相关知识的整理、策划和撰写,确保平台提供的内容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4.推广与运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平台的推广,如线上线下宣传、社交媒体推广等,吸引用户注册和使用平台,同时加强对平台的运营和维护,不断提高用户体验。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我们将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一、需求分析1.1 目前中医院治未病服务的现状中医院作为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主要提供机构,在传统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即使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也希望获得相关医疗服务。

中医院如何满足这一需求,提供治未病服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目标用户需求分析中医院的治未病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两类人群:一类是已经患有某种慢性病或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希望通过中医药理疗达到病情控制或康复的目的;另一类是健康人群,希望通过中医养生保健、预防疾病。

1.3 本平台的投入产出分析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耗费一定的资金和人力。

然而,通过此平台提供的预防保健服务,有望在长远发展中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满足用户需求,形成良性循环,从长远来看,对中医院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平台功能设计2.1 基本功能(1)在线预约:患者可通过平台随时预约中医药专家进行线上或线下诊治;(2)远程咨询:患者可通过视频、电话等途径进行远程咨询,并获得中医药专家的指导;(3)健康管理:平台将根据用户的健康数据及日常生活习惯,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方案;(4)康复指导:针对患病者,平台将提供详细的康复方案和指导。

(5)在线学习:用户可通过平台学习中医药知识和健康养生技巧。

2.2 拓展功能(1)慢病管理:对慢性病患者进行专门管理,对其病情进行远程监测与跟踪;(2)预防保健:提供定期健康咨询、体检结果解读、健康食谱推荐等服务;(3)在线问诊:用户可在平台上向中医药专家提出健康问题,获得专业建议;(4)药品购买:用户可直接在平台上购买中医药药品,并获得配送服务。

三、平台技术支持3.1 数据安全平台数据采用加密处理,并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医疗需求的多样化,传统中医医疗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需要。

因此,建立一套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是迫切需要的。

二、项目目标1.整合中医资源:将各个中医机构、中医师傅的资源进行整合,提供全面、多样化的中医医疗服务。

2.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每个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健康状况,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中医保健建议和医疗方案。

4.提升中医医疗水平:通过平台的建设,推动中医医疗技术的发展,并促进中医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三、项目实施方案2.资源整合:与各地的中医机构合作,将其资源整合到平台上,包括中医师傅的专业知识、诊所的空闲时间等。

3.医疗团队建设:组建一支专业的中医医疗团队,包括中医师傅、健康管理师等,为用户提供专业的中医服务。

4.个性化服务:通过用户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状况,为其提供定制化的中医保健建议和医疗方案。

6.支持系统建设:建立一个完善的预约、挂号、支付等支持系统,提高用户的就医便利性和平台的运营效率。

7.数据分析和挖掘: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发掘出潜在的健康问题和疾病趋势,为用户提供更准确的医疗建议。

四、项目效益评估1.提供优质医疗服务:通过整合中医资源和建立专业的医疗团队,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中医医疗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

2.促进中医发展:通过平台的建设,可以推广和发展中医医疗技术,提升中医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提高健康意识和素养:通过提供中医养生知识和医疗建议,提高用户的健康意识和素养,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4.数据支持决策: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和疾病趋势,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决策支持。

五、项目推进计划1.前期准备:明确项目目标和建设方案,组建项目组织和团队。

2.平台建设:进行网站和APP的开发,建立用户数据库和支持系统。

3.资源整合:与各地的中医机构进行合作,整合其资源到平台上。

4.医疗团队建设:招募和培训中医师傅、健康管理师等,建立一支专业的中医医疗团队。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修正版pdf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修正版pdf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修正版pdf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修正版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因其注重人体整体机能和预防保健的思想,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在中医理论中,“治未病”是重要的原则之一,强调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本文将探讨中医“治未病”科的建设方案,为广大医疗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文章类型与思路本文属于说明文,旨在阐述中医“治未病”科的建设方案。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确定文章类型:说明文2、整理思路:通过分析中医“治未病”科的特点和需求,提出建设方案。

3、撰写引言:阐述中医“治未病”科的重要性和现实需求。

4、探讨治未病科建设方案: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展开论述。

5、总结:总结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6、修正pdf:对文章排版和格式进行修正,确保pdf文档的质量和清晰度。

三、文章内容引言中医“治未病”科是为了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学理念而设立的专科,其主要职责是预防和治疗尚未发生的疾病,以及早期发现、干预潜在的疾病风险。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治未病”科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

探讨治未病科建设方案1、人才培养中医“治未病”科的建设需要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学人才。

医院应加强对相关学科的投入,提高中医“治未病”领域的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力度。

同时,建立学科内部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整体学术水平。

2、科研创新中医“治未病”科需要不断进行科研创新,以推动学科的发展。

医院应加大对中医“治未病”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医护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新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通过与相关学科的合作,共同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中医“治未病”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科研成果支持。

3、服务模式中医“治未病”科的服务模式应注重个体化、差异化,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相应的预防保健服务。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中医“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一、基本情况xxx中医院始建于1953年。

经过 60多年的努力我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二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同时也是xx区中医龙头单位。

医院本部迁建已通过规委会,马上进入立项、环评、初设和概算。

于今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

我院于2011年成立了中医“治未病”科,面积50平方米,有体质辨识软件一件,有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人员3人,开展了逐步的、有针对性、探索性的“治未病”工作。

设备有中医体质辨识系统。

开展的项目有:针对老年、慢性病、及颈肩腰腿痛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治疗,对慢支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胃痛、虚人感冒等开展了三伏贴。

为全区中医科进行指导,治未病能力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将“治未病科”列入我院重点建设学科,力争在2016年前打造成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在2020年前打造成为全国中医重点专科,形成本区域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带动全区中医治未病工作发展。

三、“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的组织机构(一)成立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江(綦江区中医院院长)副组长:杨正弦(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苟洪娟(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代虹(綦江区中医院副书记)王成虎(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杨昆鹏(綦江区中医院院长助理)成员:董大俊(医务科科长)封孝和(治未病科主任)、王开莉(体检科主任)、帅永开(护理部主任)、李治(总务设备科科长)、祝光林(药剂科副科长)、明鑫(财务科科长)、许静(宣传科科长)工作职责:负责组织与协调中医治未病工作。

(二)成立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专家委员会主任:杨昆鹏(副高级中医师)副主任:封孝和(副高级中医师)委员:刘启文(正高级中医师)、张宗勤(副高级中医师)、周清云(副高级中医师)、蒲朝刚(副高级中医师)、梅钟民(副高级中医师)、刘必成(副高级中医师)、代志敏(副高级中医师)、王明祥(副高级中医师)、王强(副高级中医师)、彭世敏(副高级中医师)、李芳群(副高级中医师)。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规范指南修订版.doc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规范指南修订版.doc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医院“治未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提高“治未病”服务水平和能力,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有关文件,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现阶段“治未病”科室建设现状,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建设和管理,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工作评价指标的依据。

第三条“治未病”科是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针对个体人健康状态,运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和方法,系统维护和提升个体人整体功能状态,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复发”的健康目标,达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目的的科室,在现阶段以“未病先防、瘥后防复”作为主要功能定位。

第四条“治未病”科的服务特点以人的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和干预为主,而非着眼于疾病治疗;突出非药物方法的运用,注重整体调节,求得整体效果;重视连续、动态、全程的管理,并充分发挥服务对象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求得长远效果。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治未病”科的指导和管理。

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治未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与其医院规模、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技术力量和资金投入等,以保证“治未病”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治未病”服务质量。

二、科室名称第六条原则上以“治未病科”(“治未病中心”)作为科室名称。

由于历史沿革产生的“中医预防保健科”命名可保留;因整合健康管理资源产生的“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等命名可采用。

不得以“国医堂”、“名医工作室”、“保健中心”、“体检部”、“预防保健科”等或同类含义文字的名称作为本科科室名称。

不同的科室名称涵盖的服务内容应有所不同:治未病科——提供健康信息采集与数据管理、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健康咨询、中医调养等治未病相关服务。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对于预防治疗方面的需求。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社会价值。

本文将阐述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一、平台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理论逐渐认可,尤其是在保健养生方面。

中医药渐渐成为了民间疗法,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中医治疗预防疾病的优势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同时,近些年来,国家也对中医药事业进行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中医药产业,如风险补偿机制等。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二、平台目标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的主要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一流的预防保健服务,让人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三、平台建设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技术支持:技术支持是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

平台应该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专业大数据管理平台,为大众提供健康调查和健康评估的功能。

平台还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医学知识库,提供医学参考资料。

同时,为用户提供在线咨询和预约服务,并提供方便易用的用户界面。

(二)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需要医疗专业人才支持,平台建设主要聘请中医医生担任平台医疗服务的主要责任人。

为了培养更多的医疗专业人才,平台还应该组织中医健康专业培训,提升中医健康服务人才的素质,确保平台的专业性和服务质量。

(三)整合优质医疗资源: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为了提高用户的健康体验,还需要整合社会资源。

在平台建设前期,需要与多家中医医院、健康指导机构、药店和保险公司合作,并建立起强大社区网络和合伙医院网络,通过这些网络协调医源和用户,为用户提供一些健康管理方面的服务。

(四)全面推广:平台的成立必须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推广,平台建设后要进行全面宣传和推广,增加公众认知。

可以借助各大媒体和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增加知名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
建设方案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中医“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一、基本情况
xxx中医院始建于1953年。

经过 60多年的努力我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二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同时也是xx区中医龙头单位。

医院本部迁建已通过规委会,马上进入立项、环评、初设和概算。

于今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

我院于2011年成立了中医“治未病”科,面积50平方米,有体质辨识软件一件,有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人员3人,开展了逐步的、有针对性、探索性的“治未病”工作。

设备有中医体质辨识系统。

开展的项目有:针对老年、慢性病、及颈肩腰腿痛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治疗,对慢支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胃痛、虚人感冒等开展了三伏贴。

为全区中医科进行指导,治未病能力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
将“治未病科”列入我院重点建设学科,力争在2016年前打造成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在2020年前打造成为全国中医重点专科,形成本区域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带动全区中医治未病工作发展。

三、“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的组织机构
(一)成立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江(綦江区中医院院长)
副组长:杨正弦(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
苟洪娟(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
代虹(綦江区中医院副书记)
王成虎(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
杨昆鹏(綦江区中医院院长助理)
成员:董大俊(医务科科长)封孝和(治未病科主任)、王开莉(体检科主任)、帅永开(护理部主任)、李治(总务设备科科长)、祝光林(药剂科副科长)、明鑫(财务科科长)、许静(宣传科科长)
工作职责:负责组织与协调中医治未病工作。

(二)成立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专家委员会
主任:杨昆鹏(副高级中医师)
副主任:封孝和(副高级中医师)
委员:刘启文(正高级中医师)、张宗勤(副高级中医师)、周清云(副高级中医师)、蒲朝刚(副高级中医师)、梅钟民(副高级中医师)、刘必成(副高级中医师)、代志敏(副高级中医师)、王明祥(副高级中医师)、王强(副高级中医师)、彭世敏(副高级中医师)、李芳群(副高级中医师)。

工作职责:负责加强对技术规范、人才培养、服务模式与考核评估方面的研究与指导。

(三)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科医务人员
主任:封孝和
中医护理:罗媛媛
医务人员:刘梅红、孙景云、陈瑞、钟廷刚、王思景、胡德成、左询。

工作责职:负责健康管理、资料收集整理、健康干预、中医回访及成果转化。

四、“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一)合理设置“治未病”服务区域
按照国家中医管理局的要求,“治未病科”为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我院定位为集门诊、中医体质检测、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治未病科。

按照中医健康体检区、健康咨询指导区、健康干预调养区、健康宣教区合理划分区域,设健康信息采集室、中医体质辨识室、健康调养咨询门诊、肥胖门诊、失眠门诊、高血压门诊、糖尿病病门诊、传统疗法区、健康档案室、健康宣教室。

为满足以上条件,整合现有资源,将我院名中医馆及康复科二间治疗室共同打造成治未病科,将中医院本部门诊二楼打造成治未病分部。

11月中旬完成装修,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功能满足治未病业务开展需求。

具体建设方案附后(附件1:2014年中医院治未病科改造方案;附件2:治未病科中医药文化建设打造方案)
(二)设备配置: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2014年12月10日以前完成所需设备(四诊仪、中医经络检测仪、红外线热象检测设备、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电脑熏蒸治疗床、可调式微烟艾灸器、中药膏方包装机、茶饮包装机、中药煎煮壶及中药茶盒等)的招标采购工作。

具体配置名单附后(附件3:治未病科配置设备清单)
(三)服务项目
除政策要求开展的服务项目以外,以点带面,有选择性重点开展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研究制定治未病工作流程。

将现代医学体检与中医健康检查发现的阳性人群、慢病门诊及院内各临床科室中常见病多发病高危人群和体质偏颇人群和出院中医回访患者及时无缝转接至健康干预区,实施个性化的健康调养方案,提供饮食、药物、非药物、中医运动、心理等健康干预措施。

1、中医治未病与现代医学体检结合,通过开展以下特色中医体质检测项目,形成区域性竞争优势。

(1)中医体质辨识: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的手段,从而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进行“因人制宜”的干预。

(2)中医舌象、面象和脉象检测:通过脉诊、舌诊及面相的采集和特征提取,为您诊断个人的体质,如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等,并提供给您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

(3)中医经络评估:可以依据人体的经络穴位,在短时间内反应全身经络运行及内脏器官生理病理状况。

通过经络检测仪对人体十二条经脉进行检测,在病人无任何症状特征时,通过经络能量数据显示病变趋势和征兆。

(4)红外热像检测:该仪器是一种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一体的高新医疗诊断设备,它把被诊断目标的温度信息以图像形式显示出来,使其温度分布一目了然,与人体器官组织等正常温度图像比较进行诊断,可供医疗单位用于人体多种组织及器官的炎症、肿瘤、代谢异常及血管疾病的辅助诊断。

2、重点打造慢病门诊
通过对包括广东省中医院在内的多家单位的治未病中心的考察,现阶段围绕人群基数大,中医传统疗法疗效好的“失眠”和“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种实施干预。

(1)针对失眠:开展针灸、音疗、药枕、经颅磁刺激治疗偏头痛失眠、中药沐足、药膳等干预手段;
(2)针对肥胖:开展耳穴疗法、电针、推拿、中医运动、熏蒸、穴位贴敷、药膳等干预手段;
(3)针对高血压:开展耳穴疗法、药枕、中药沐足、穴位贴敷、药膳、中医运动等干预手段。

(4)针对糖尿病:开展耳穴疗法、点穴、中药沐足、针灸、药膳、中医运动等干预手段。

3、重点打造传统疗法区(健康干预区):按《2013年版中医医疗技术手册》的所有内容逐渐开展适合我们地区的技术。

如:针刺类技术、推拿类技术、刮痧类技术、灸类技术、中医肛肠类技术、骨伤类技术、气功类技术等。

五、“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步骤
(一)学习调研,成立组织。

(2014年10月1日~2014年10月30日)
组织相关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学习,对中医“治未病”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分析,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梳理开展工作思路。

成立领导小组与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至先进地区考察,进行相关工作调查摸底,召开专题座谈会,制订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分解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方案,签定任务协议书,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个人。

做好项目建设的动员和宣传工作。

(二)全面建设阶段(2014年1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
1、按《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和管理指南(修订版)》要求,治未病改建工程于2014年11月31日完成,包括治未病科和治未病本院分部的建设,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2、按照治未病科评审标准要求培医务人员7名,其中主任一名(副主任中医师)、中医护理一人、中药师一人、技师三人,管理人员一名。

完成上述人员的中医治未病工作任务学习和评审细则的培训工作。

3、设备于2014年11月第一周完成论证,11月底完招标采购到位,于12月底完成所有设备的培训等工作。

(三)验收阶段(2015年1月1日~1月15日)
完成治未病科改建,设备设施完善后,进行验收整改。

合格后制定相应流程,开展治未病工作服务。

二0一四年十月二十九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