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的抗泡性的影响因素与评定方法

合集下载

润滑油抗泡剂的类型和机理

润滑油抗泡剂的类型和机理

润滑油抗泡剂的类型和机理作者:杨雪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中旬刊》2019年第06期摘要:润滑油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在应用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泡沫,严重影响了其应用效果,极易造成气阻与断流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油品的消耗等问题。

因此,对于润滑油抗泡剂的研究具有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本文从抗泡剂的作用机理出发,分析了常用的抗泡剂类型,有利于提升润滑油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润滑油;抗泡剂;类型;机理1 抗泡剂的作用机理1.1 泡沫局部表面张力降低导致泡沫破灭抗泡剂与发泡液相比,表面张力较小,使得在抗泡剂使用以后,一旦与泡膜近距离接触,就会紧紧吸附于泡膜,进而逐步深入泡膜内部,降低该区内的表面张力,但是泡膜内的其他部分依然保持着较大的表面张力,在一定程度下会造成泡膜的破裂现象。

1.2 消泡剂能破坏膜弹性而导致气泡破灭如果在润滑油表面加入消泡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泡沫的出现。

润滑油表面泡沫的出现是由于油表面存在活性剂,对于表面泡沫的形成与产生具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当消泡剂加入以后,可以抑制表面活性剂的扩散作用,消除润滑油表面的泡沫。

1.3 消泡剂能促使液膜排液,因而导致气泡破灭润滑油表面泡沫的消散与排液速度等因素紧密相关,在日常的使用中,可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消泡剂等,提升润滑油表面泡沫的排液速度,从而抑制和消除泡沫的出现。

1.4 添加疏水固體颗粒可导致气泡破灭在润滑油气泡产生以后,可以在气泡表面添加疏水固体颗粒,该种疏水固体颗粒可以起到对润滑油表面活性剂的吸附作用,使得疏水固体颗粒可以发生亲水作用,进入水中,起到对泡沫的抑制与消除作用。

1.5 增溶助泡表面活性剂可导致气泡破灭润滑油泡沫的产生与润滑油表面的活性剂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在润滑油气泡的消除过程中加速活性剂的溶解,降低活性剂在油表面的密实性,降低泡沫出现的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泡沫中加入低分子物质,这种物质最好具有极好的溶解性,能够实现该种物质与容易的充分混合,吸附油表面的活性剂,降低活性剂的反应剧烈程度,起到良好的抑制与消除泡沫的目的。

润滑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其分析评定方法

润滑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其分析评定方法

润滑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其分析评定方法作者:小金更新时间:2008-6-3 【字体:小大】(一)黏度黏度是润滑油分子间运动的阻力,或者是分子间的内摩擦力,即范得华力。

目前绝大多数润滑油都是根据黏度来分级的,可以说黏度是润滑油一项重要技术指标,也是选用润滑油的主要依据。

(1)粘度的作用润滑油的粘度对润滑油的流动性及其在摩擦面之间形成的油膜厚度都有很大的影响。

黏度较大的润滑油流动性差,但油膜强度大,承受负荷的能力较强,因此在负荷较大的情况下,使用黏度较大的润滑油容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较厚的润滑膜,保持流体润滑状态并取得好的润滑效果,但黏度较大的润滑油冷却效果较差,消耗再在克服摩擦阻力的功率也较多。

黏度小的润滑油流动性和冷却性好,容易流到间隙小的摩擦面之间保持润滑效果,而且消耗在克服摩擦阻力的功率也较少,但在负荷较大的条件下黏度较低的润滑油膜容易被破坏,使摩擦表面产生磨损,因此要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下选用黏度合适的润滑油。

(2)黏度的表示方法可分为绝对黏度和相对黏度,绝对黏度又分为动力黏度和运动黏度两种。

a.动力黏度在流体中取两面积各为1平方厘米,相距1厘米的两个油层,但其中一个油层以1厘米/s 的速度作相对运动时说产生的阻力称为动力黏度,动力黏度的单位为Pa.s。

b.运动黏度流体的动力黏度与同温度下该流体的密度的比值称为运动黏度,运动黏度的单位是平方米/ s。

测定流体的运动黏度,通常用毛细管黏度计。

在严格控制温度和可再现的驱动压头下,测定一定体积的液体在重力下流过标定好的毛细管黏度计的时间。

运动黏度是测得的流动时间与用蒸馏水直接标定或渐进标定所得的黏度计标定常数的乘积。

蒸馏水是原始的运动黏度标准。

为了测准运动黏度,首先必须控制好被测流体的温度,其次必须选择恰当的毛细管的尺寸,并定期标定黏度常数。

相对黏度是用各种黏度计测得的黏度,根据所用黏度计的不同分为恩式、雷式和赛式黏度。

例如,恩式黏度为200ml试验油在规定温度下流经恩式黏度计的时间与20℃时200ml水流经恩式黏度计的时间比值,这些相对黏度都可以通过经验公式或图表换算为运动黏度。

汽轮机润滑油相关指标及讲解

汽轮机润滑油相关指标及讲解

汽轮机油指标:美国航空航天工业联合会(AIA)1984年1月发布的NAS1638标准倾点倾点是用来衡量润滑油等低温流动性的常规指标,同一油品的倾点比凝点略高几度,过去常用凝点,国际通用倾点。

倾点或凝点偏高,油品的低温流动性就差。

人们可以根据油品倾点的高低,考虑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储存、收发时应该采取的措施,也可以用来评估某些油品的低温使用性能.但评估多级内燃机油、车辆齿轮油的低温性能时,应以低温动力粘度、边界泵送温度、成沟点为主要参数。

物理意义;倾点是反映油品低温流动性的好坏的参数之一,倾点越低,油品的低温流动性越好。

检测标准:GB/T3535—2006,该标准与ISO 3016—1994等效燃料油倾点的定义燃料油有一个技术指标叫做倾点[1],单位是℃。

一般来讲所谓的燃料油倾点就是指它能够流动的最低温度。

我们都知道,燃料油随着温度的降低,流动性会越来越差,甚至达到某一温度时它就会凝固而失去流动性。

通常讲,燃料油在低温度下的流动性有两个影响因素:一个燃料油的粘度随温度下降会增高;另外一个是燃料油中原来呈液态的石蜡在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会以固体的结晶形式出现。

所以我们平时说的倾点有时也称之为“含蜡倾点".根据定义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倾点越高,自然温度下该燃料油的流动性就越差。

我们在实际中也可以通过添加适量的倾点下降剂来改善燃料油倾点。

由于燃料油很多都是要经过长途运送才能达到目的地,所以说倾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指标。

闪点闪点是可燃性液体贮存、运输和使用的一个安全指标,同时也是可燃性液体的挥发性指标。

闪点低的可燃性液体,挥发性高,容易着火,安全性较差。

石油产品,闪点在45℃以下的为易燃品,如汽油、煤油;闪点在45℃以上的为可燃品,如柴油、润滑油。

挥发性高的润滑油在工作过程中容易蒸发损失,严重时甚至引起润滑油粘度增大,影响润滑油的使用.一般要求可燃性液体的闪点比使用温度高20~30℃,以保证使用安全和减少挥发损失。

润滑油的抗泡性的影响因素与评定方法

润滑油的抗泡性的影响因素与评定方法

润滑油的抗泡性的影响因素与评定方法机械润滑系统大多以循环方式进行润滑,润滑油在润滑系统油泵作用下不断地流动和循环。

当润滑油流动中与空气接触并受到激烈搅动时,就有可能将空气混入油中产生泡沫。

滑油中产生泡沫会对使用带来一系列影响。

这些泡沫若不能及时消除,会使得润滑油的冷却效果下降、管路产生气阻、润滑油供应不足、增大磨损、油箱溢油,甚至出现油泵抽空等故障。

因此,要求润滑油具有良好的抗泡性,在出现泡沫后应能及时消除,以保证润滑油在润滑系统中正常工作。

一、泡沫的产生和危害起泡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把肥皂放到水里搅拌,就会产生大常的泡沫。

这是因为肥皂是发泡剂,当水被搅拌时,空气便混入水中,并被水膜所包围,加上肥皂(也是表面活性剂)对水膜的保护作用,使水膜变得牢固而不易破裂,如因而就产生了大量稳定的泡沫。

在常压下,矿物油中溶解有约占其体积9%的空气。

空气在润滑油中的溶解量是随压力增高而增大的。

当压力降低时,多余的空气就会从油中急剧分离,以达到新的平衡。

但分离出来的空气被油膜包围,且油膜又不易破裂时,就会形成泡沫。

内燃机润滑油中产生的泡沫部分是由于此种情况造成的。

产生气泡的另一来源是润滑油与空气接触时机械的搅拌作用。

润滑系统工作中,由于激烈的搅拌和飞溅,空气被搅入油中产生泡沫,加上油中含有清净分散挤等表面活性剂时,就容易产生难以消失的泡沫。

尤其是柴油机润滑油产生泡沫的现象更为普遍。

润滑油在润滑系统内工作时由于油箱容量少,润滑油需要对高速运转的轴承散热,因此滑油流量大,循环剧烈,常常会产生大量的泡沫。

这些泡沫能很快消失或产生的泡沫很少时,则不会对涡轮发动机产生影响。

而如果产生的泡沫很多,且不容易消失,就可能会给能量的传递和供油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发生故障。

润滑油在使用中产生泡沫并难以消失时,通常有以下危害:增大润滑油的体积,溢出油箱,造成油料流失或带来着火等不安全因索;增大润滑油的压缩性,使油泵供油受阻,致使供油压力降低,造成供油不足,影响润滑造成磨损或烧坏轴瓦;油中含有的大量空气影响到润滑油的冷却作用和对机械的散热效果;增大润滑油与空气接触面积,加速油品的氧化变质。

润滑油性能下降影响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

润滑油性能下降影响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

润滑油性能下降影响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发布时间:2021-01-11T02:48:15.348Z 来源:《防护工程》2020年28期作者:党敏雷娟[导读] 润滑油在使用中性能下降、变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润滑油性能下降、变质的速度而言,从影响因素看,除本身所具有的品质外还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

鄂尔多斯神东检测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209摘要:润滑油在使用中性能下降、变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润滑油性能下降、变质的速度而言,从影响因素看,除本身所具有的品质外还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

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可以降低润滑油变质的速度,延长其更换周期。

这对节约润滑油,降低发动机磨损延长使用寿命,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润滑油性能下降影响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发动机;润滑油;影响因素;预防措施1发动机润滑油的主要性能指标 1.1润滑性润滑性是指发动机在各种状态下工作,润滑油都必须达到使用要求,都要具有良好的降低摩擦、减缓磨损和防止金属烧结的能力。

因此,润滑油中要添加油性添加剂和抗极压添加剂。

1.2黏度液体在外力作用下移动时液体分子间产生内摩擦力的性质,称为黏度。

黏度还表示油膜厚薄的程度。

对于润滑油来说随着环境温度、工作温度、机械负荷和转速的变化,对黏度有着不同的要求。

黏度是机油的主要指标,也是机油分类选用的依据。

黏度必须适中,黏度过大时,发动机启动困难,启动时易出现干摩擦或半干摩擦,多消耗能量,降低发动机功率,加大汽缸磨损,冷却和清洁作用也会降低。

黏度过小时,无法形成足够厚的润滑油膜,机件得不到正常润滑,加大磨损,同时机油的密封性能降低,消耗量增大。

润滑油膜过薄还容易让油液过早的氧化。

如使用的是单级黏度机油,在保证发动机正常润滑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黏度低一些的机油,以保证热机后的润滑效果。

1.3黏温性机油黏度随温度变化,温度升高黏度变小,温度降低,黏度增大。

油液这种因温度升降而改变黏度的性质称为黏温性。

抗泡剂对润滑油性能的影响

抗泡剂对润滑油性能的影响
表 4 复合抗泡剂 1、 复合抗泡剂 2 性能对比
项 目 ∀ ∀ ∀ ∀ HM 46 ∀ ∀ ∀ ∀ ∀ ∀ HM 68 ∀ ∀
HV I200 /HV I400
表 3 抗泡剂对 HM 68 性能的影响
项 目 HM 68- 1 ∀ HM 68 - 2 ∀ ∀ HM 68- 3 ∀ ∀ ∀
复合剂 复合抗泡剂 1 复合抗泡剂 2 泡沫性 / mL /mL 24 93 .5 后 24
以某车间为例 , 1~ 12 月共调油品 189 次 , 抗泡 104 次不合格 , 占不合格总数的 55 % ; 此外 , 很多合 格油品装罐放置一段时间后重新采样 , 发现抗泡性 变差甚至不合格, 如表 5 所示。
表 5 柴油机油储存前后抗 泡性变化结果
油品名称 CC40- 1 CC40- 2 船柴 - 1 船柴 - 2 分析日期 9. 29 12 . 3 1. 14 1. 15 结 24 25 / 0 80 / 5 200 / 0 400 / 20 果 后 24 25 /0 40 /0 150 / 0 150 / 0 200 / 0 50 /0 24 25 / 0 技术指标 ( 不大于 ) 93 .5 150 /0 93 .5 150 /0 180 /0 30 /0 280 /20
表 1 抗磨液压油相关 技术要求
项 目 运动粘度 ( 40 ) /mm 2 ! s- 1 HM 32 28 . 8~ 35. 2 HM 46 41 . 4~ 50. 6 HM 68 61 . 2 ~ 74. 8 试验方法 G B /T 265 G B /T 12579 不大于 不大于 不大于 ) /m in 不大于 150 /10 150 /10 150 /10 6 150 /10 150 /10 150 /10 10 150 /10 150 /10 150 /10 12 S H /T 0308

风电齿轮箱润滑油泡沫的产生原因、危害及处理措施

风电齿轮箱润滑油泡沫的产生原因、危害及处理措施

0 引言在风电机组齿轮箱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到振荡搅拌等作用 ,润滑油中不可避免地会混有空气,并随着润滑油使用过程中消泡剂的损耗,使得齿轮箱内产生大量泡沫。

泡沫可以导致油品抗氧化性能和润滑性能下降、齿轮和轴承的擦伤及点蚀等许多严重危害。

因此控制齿轮箱运行中的泡沫含量,对风电机组的运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GB/T 33540.3—2017《风力发电机组专用润滑剂 第3部分:变速箱齿轮油》标准中规定了针对风电机组用润滑油的泡沫特性指标。

润滑油的泡沫特性是以油品生成泡沫的倾向及泡沫的稳定性来评定,评定方法主要有GB/T 12579—2002(等效采用ISO 6247-1998)润滑油泡沫性质测定法和ASTM D892—2018润滑油起泡特性的标准试验方法[1]。

抗泡性好的润滑油起泡倾向要小,泡沫稳定性要低。

1 泡沫形成原因润滑油里泡沫过多的原因按其来源不同可分为两类:润滑油本身的原因,以及与设备相关的原因。

1.1 润滑油本身的原因(1)润滑油与环境里的空气接触,空气会自然地溶解到油里。

润滑油里可以溶解多少空气,取决于温度、压力,还有润滑油本身对空气的溶解度。

常压下,在矿物油中一般占其体积的9%[2]。

随着压力的升高,空气在润滑油中的溶解量也增加;压力下降时,部分空气从润滑油中分离出来,达到新的溶解平衡。

分离出来的空气被油膜包围形成气泡。

另外,润滑油中的空气分离还受温度变风电齿轮箱润滑油泡沫的产生 原因、危害及处理措施赵如枰[龙源(北京)风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34]摘 要:润滑油使用过程中产生泡沫不仅会发生气阻和断流现象,而且还会导致疲劳磨损和润滑油消耗量,因此,要求润滑油具有良好的抗泡性能。

本文简要分析了润滑油泡沫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并归纳了常见减少泡沫的物理、化学方法及其作用机理。

列举了添加抗泡添加剂和预加热润滑油两个方法的控制泡沫含量案例。

关键词:泡沫;抗泡剂;抗泡方法;润滑油29技术交流Technical Exchanges化的影响。

影响液压油起泡性和放气性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影响液压油起泡性和放气性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影响液压油起泡性和放气性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泡沫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是液压油在循环使用中机械搅拌作用,另一方面是溶解于油中的空气在压力下降时释出。

在常压下,矿物油中所能溶解的空气量约占其体积的8%-11%,空气在润滑油中的溶解量随压力增高而增大,其规律一般按下式表示:Ⅴg=ⅤoР式中Ⅴg——溶解在油中的空气容积(在大气压力和0℃时);Ⅴo——油的容积;Р——空气压力。

当降压时,多余的空气以气泡的形式从油中分离出来,使其达到新的平衡。

特别是当油量过多,或在高压下的油急剧降压时,起泡情况更为严重。

此外,在设备启动期间,运转温度较低,泡沫不易破裂。

润滑油中存在某些极性化合物时,生成的泡沫稳定。

气泡分离的快慢称为空气释放性(简称放气性),如果油品放气性差,空气从油中分离出来就慢,在油中滞留时间长。

空气在油中滞留,大大提高了油品的可压缩性,使传动反应迟缓,降低了液压系统的准确性,导致控制系统失灵;在高压下被压缩,在低压下又会突然膨胀,引起机械的强烈振动和噪声加大;降低了油品的密度,增大了油品的粘度,造成液压系统驱动不良,在0℃以下,使得液压装置的启动性能变差;加快了油品氧化的速度,导致生成沉淀,加速机械系统零件的腐蚀和磨损,同时油品本身的使用寿命也将缩短;降低了设备的效率。

为了避免以上不良现象,对于液压油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抗泡性,而且还要求具有良好的空气释放性。

降低油品起泡性的方法,一般是在油品中加入抗泡沫添加剂。

目前,广泛应用的抗泡沫剂是二甲基硅油。

在液压油中加入抗泡沫剂的作用,并不能预防润滑油的生泡倾向,而只能降低泡沫吸附膜的稳定性,缩短泡沫存在的时间。

硅油的表面张力很小,由于表面能的降低,硅油分子聚集在油与空气的交界面上,这样很容易使气泡膜破裂,所以,硅油的消泡效果好,同时,用量很少、挥发性低、抗氧化性与抗高温性好。

但硅油不溶于润滑油,硅油、润滑油的乳状液是一种不稳定体系,很易分层而失去消泡作用。

硅油的消泡效果及其持久性,决定于它在润滑油中分散程度的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润滑系统大多以循环方式进行润滑,润滑油在润滑系统油泵作用下不断地流动和循环。

当润滑油流动中与空气接触并受到激烈搅动时,就有可能将空气混入油中产生泡沫。

润滑油中产生泡沫会对使用带来一系列影响。

这些泡沫若不能及时消除,会使得润滑油的冷却效果下降、管路产生气阻、润滑油供应不足、增大磨损、油箱溢油,甚至出现油泵抽空等故障。

因此,要求润滑油具有良好的抗泡性,在出现泡沫后应能及时消除,以保证润滑油在润滑系统中正常工作。

一、泡沫的产生和危害
起泡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把肥皂放到水里搅拌,就会产生大常的泡沫。

这是因为肥皂是发泡剂,当水被搅拌时,空气便混入水中,并被水膜所包围,加上肥皂(也是表面活性剂)对水膜的保护作用,使水膜变得牢固而不易破裂,如因而就产生了大量稳定的泡沫。

在常压下,矿物油中溶解有约占其体积9%的空气。

空气在润滑油中的溶解量是随压力增高而增大的。

当压力降低时,多余的空气就会从油中急剧分离,以达到新的平衡。

但分离出来的空气
被油膜包围,且油膜又不易破裂时,就会形成泡沫。

内燃机润滑油中产生的泡沫部分是由于此种情况造成的。

产生气泡的另一来源是润滑油与空气接触时机械的搅拌作用。

润滑系统工作中,由于激烈的搅拌和飞溅,空气被搅入油中产生泡沫,加上油中含有清净分散挤等表面活性剂时,就容易产生难以消失的泡沫。

尤其是柴油机润滑油产生泡沫的现象更为普遍。

航空润滑油在润滑系统内工作时由于油箱容量少,润滑油需要对高速运转的轴承散热,因此滑油流量大,循环剧烈,常常会产生大量的泡沫。

这些泡沫能很快消失或产生的泡沫很少时,则不会对涡轮发动机产生影响。

而如果产生的泡沫很多,且不容易消失,就可能会给能量的传递和供油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发生故障。

润滑油在使用中产生泡沫并难以消失时,通常有以下危害:
①增大润滑油的体积,溢出油箱,造成油料流失或带来着火等不安全因索;
②增大润滑油的压缩性,使油泵供油受阻,致使供油压力降低,造成供油不足,影响润滑造成磨损或烧坏轴瓦;
③油中含有的大量空气影响到润滑油的冷却作用和对机械的散热效果;
④增大润滑油与空气接触面积,加速油品的氧化变质。

二、影响润滑油抗泡性的因素
泡沫是气体分散在液体介质中的分散体系。

液体的起泡倾向和泡沫稳定性与液体中的成分有密切的关系,也与液体所处的温度有关。

纯液体产生的泡沫不稳定,如液体中含有少量表面活性剂等极性物质(起泡剂),就会使液体产生的泡沫长时间不消失。

表面活性剂能使润滑油产生较多的稳定泡沫,是因为润滑油中含有这类物质会增大气泡膜的强度,使气泡膜不易破裂。

带有长链烷基的极性物质,能形成定向排列的分子层,这些定向排列的长链分子,互相间的吸力很大。

当气泡膜中含有表面活性剂时,膜壁就变得较坚韧,不易破裂,因而产生了稳定的泡膜。

温度升高后,气泡膜中的分子运动增强,互相之间吸力下降,泡沫容易破裂。

在一定的粘度范围内,润滑油的起泡倾向和泡沫稳定性最大。

粘度过大或过小都会使成泡倾向和泡沫稳定性降低。

因为粘度小时,形成气泡膜的液体容易流失,气泡壁易于变薄,导致气泡破裂。

粘度太大时,不易形成气泡,即使形成了气泡也难于浮到表面上来。

温度和粘度这两个因素是互相关联的,对粘度不太大的润滑油来说,温度升高时粘度变小,成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均下降;对较粘稠的润滑油来说,温度升高时,粘度下降到适于生成气泡的范围,反而会增大成泡倾向。

三、润滑油抗泡性的评定方法
润滑油的抗泡性是以油品生成泡沫的倾向及泡沫的稳定性来评定。

评定方法为润滑油泡沫性质测定法(GB/T12579-90),相关仪器推荐采用上海羽通仪器仪表厂生产的YT-12579抗泡沫测定仪:在1000ml的长筒中注人试油约200mL,以94±5ml/min的流量将空气通入油中,经5min后记下量简中泡沫的体积,即为起泡倾向(FT),最筒静置10min后再次记下泡沫体积,即泡沫稳定性(FS)。

试验油温为24℃及93℃两点。

抗泡性好的润滑油起泡倾向要小,泡沫稳定性要低。

试验的油温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定,结果也可用记录油高加泡沫高(cm),或油的高度及消泡时间(s),并计算成发泡系数(泡高/油高)来表示。

润滑油的泡沫高度小,发泡系数小,消泡时间短,抗泡沫性能就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