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地质环境条件详述

合集下载

登封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

登封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

xx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xx市位于xx省中西部,行政隶属xx市。

地理座标为北纬xx至xx,东经xx″至xx之间。

东西长55 km,南北宽36 km,总面积1220km2。

全县设7乡、6镇,1个工业区,3个办事处。

辖317个行政村,1660个自然村,人口64.82余万。

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断裂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复杂多变,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地质环境条件复杂。

以地面塌陷、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一、xx市地质环境条件xx市位于xx省西部,海拔高度在228~1512 m之间。

地势南部和北部高,中部低缓。

北部xx山和南部xx山山脉,二者呈东西向展布。

xx山山岭海拨标高一般在1000~1200 m 左右,形成xx、xx、xx的自然分界,最高峰xx山海拔标高1512.4 m,为全市诸峰之冠。

xx 山山岭地带海拨标高一般为800~1100 m左右,构成调查区西南部边界。

中部低山丘陵区,海拔在228~500 m左右。

区内地层,自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至新生界,除志留、泥盆和侏罗系缺失外,其余均有出露。

太古界为xx群一套变质较深,并受不同程度混合岩化作用的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千枚岩等及少量大理岩、磁铁石英岩等。

呈东西向分布于xx山西部。

元古界主要由xx山群浅变质石英岩、石英片岩、白云岩和汝阳群砾岩、砂砾岩、石英砂岩夹页岩及洛峪群石英砂岩、页岩等组成,亦呈东西向分布于xx山、xx山中部。

古生界分别由寒武系灰岩、页岩、白云岩;奥陶系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页岩;石炭系页岩、粘土岩、灰岩、砂岩、煤层、煤线和二迭系砂岩、粘土岩、煤层、煤线组成,主要分布于xx山两侧及xx山北坡一带。

中生界由三迭系页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及砂质粘土岩组成,分布于xx山、xx山之间地区。

新生界分别由新近系半胶结粘土岩、砂岩、砂砾岩、泥灰岩及第四系松散状粉土、粉质粘土和砂砾石层组成。

地质灾害勘查地质背景条件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勘查地质背景条件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勘查地质背景条件编写要求地质灾害勘查是指为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而进行的一系列调查和分析工作。

地质背景条件是指地质环境和地质过程对地质灾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编写地质背景条件的要求如下:1.综合地质背景:首先要对研究地区的地质背景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包括区域地质构造、构造运动活动、地质构造类型等。

还要考虑地质背景中的地层情况、地质构造变形程度以及构造面特征等因素。

2.地形地貌特征:对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需要考虑地势起伏、地形特点、地貌类型、河流分布、山脉走向、山谷形态等因素。

这些特征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需要对研究区域的地下水位、水系分布、水文地质特征等进行详细描述。

特别是对研究区域的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流动速度、水文特征的释放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要求较高。

4.地质灾害历史:对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历史进行回顾和总结。

包括地震活动、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情况、灾害规模、灾害类型,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内容。

这些历史数据对于预测未来的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地质勘查资料:需要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地质勘查资料,包括地质勘查报告、地质钻探数据、地质调查图、地震监测数据等。

这些资料是判断地质背景条件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编写地质背景条件的重要依据。

以上是编写地质灾害勘查地质背景条件的要求。

在编写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注重采集和分析各种数据,以确保编写的地质背景条件准确反映研究区域的地质环境和地质过程特征。

这将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勘查地质背景条件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勘查地质背景条件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勘查地质背景条件编写要求一、概述地质灾害勘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地质背景条件,从而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背景条件是指地质构造、地质岩性、地下水等因素对地质灾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地质构造、地质岩性和地下水三个方面来说明地质背景条件的要求。

二、地质构造要求1.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较低。

因此,地质灾害勘查应重点关注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包括断裂带、断层带、活动构造等的分布情况和活动性。

2.地质构造的变形特征:地质构造的变形特征直接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发生规模和程度。

因此,地质灾害勘查应准确描述地质构造的变形特征,包括构造面的倾角、断层的位移量等。

三、地质岩性要求1.地质岩性的稳定性: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地质岩性的不稳定性。

地质灾害勘查应重点关注地质岩体的稳定性,包括岩层的变形特征、岩体的强度参数等。

2.地质岩性的渗透性:地质岩体的渗透性对地下水的运移和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有重要影响。

地质灾害勘查应准确描述地质岩体的渗透性,包括渗透系数、渗透压力等。

四、地下水要求1.地下水位的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地质灾害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质灾害勘查应记录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包括季节性变化和长期趋势。

2.地下水的流动性:地下水的流动性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地质灾害勘查应准确描述地下水的流动性,包括渗透系数、水流速度等。

五、总结地质灾害勘查的地质背景条件包括地质构造、地质岩性和地下水等要素。

在勘查过程中,需要关注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和变形特征,地质岩性的稳定性和渗透性,以及地下水位的变化和流动性。

只有全面了解地质背景条件,才能更好地评估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的环境背景与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的环境背景与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的环境背景与风险评估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条件变化或自然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事件。

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重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因此,对地质灾害的环境背景和风险评估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地质灾害的环境背景与风险评估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包括地质结构、地下水情况、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人口密度等。

首先,地质结构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地震多发区的地质条件通常比其他地区更加脆弱,容易导致地震灾害。

此外,山地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容易产生滑坡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其次,地下水情况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地下水的水位上升或下降会影响地层的稳定性,增加滑坡和塌陷的发生概率。

此外,地下水对于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引发也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气候变化也对地质灾害产生影响。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暴雨、干旱和飓风。

这些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了洪水、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

此外,土地利用和人口密度也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在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地区,如沿海地区和山区。

这种人口聚集会增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风险。

为了有效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首先,地质条件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机制和展示规律。

其次,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加强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将人口密集的城市建设在易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地区。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同时,还需要加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知和教育,提高公众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总之,地质灾害的环境背景与风险评估是关乎人类安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通过深入研究地质结构、地下水情况、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人口密度等因素,可以有效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实现可持续发展。

浅析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浅析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浅析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过程或现象造成的灾害。

广东省连平县地处丘陵地带,地质灾害频发。

本文将就连平县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进行浅析。

一、地质结构连平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形起伏较大,有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

整体上属于华南地块的边缘区,地势多山,地形复杂,岩性多种多样。

在地形构造方面,连平县主要分布着丘陵和山地地貌,地势起伏较大。

这种地形特点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基本条件之一。

二、气候条件广东省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量充沛。

连平县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气候条件较为恶劣。

夏季气温高,多雨,冬季温差大。

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

降雨量充沛使得地表水流量增加,地表水对地质结构的侵蚀作用加剧,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三、地质条件连平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的丘陵地带,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岩性多样。

县内主要分布有片麻岩、页岩、砂岩等多种地质岩层。

这些地质条件使得地质灾害频发。

片麻岩易风化剥蚀,形成地质断层,容易发生地震;页岩和砂岩地层容易分解崩塌,导致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由于岩性的不均匀性和不稳定性,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较大。

四、人类活动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大量的采石和挖矿活动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地质岩层的稳定性受到了破坏。

过度的排水和填埋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使得地表土壤变得干裂,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而违章建筑、乱搭建、乱砍滥伐等行为也使得地质环境恶化,地质灾害频发。

连平县地质灾害频发,其形成条件主要是地质结构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地质条件特殊和人类活动过度破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未来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需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

还需要注重加强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促进地质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浅析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浅析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

浅析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及自然环境构成威胁和危害的自然灾害现象。

广东省连平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质灾害频发。

本文将对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形成条件进行简要分析。

连平县地处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

连平县所在的地处地震带,长期以来一直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对地表和地下工程设施都会造成破坏。

广东省连平县地处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地质结构复杂,导致地震灾害时有发生。

地震引起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常常伴随而来,极大地增加了自然环境中的地质灾害风险。

连平县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

连平县地处岭南山脉中段,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地形复杂。

这种地形对地质灾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这种地形条件下,雨水容易集聚,地势陡峭的山区很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地形起伏大还有可能加剧地壳构造运动,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连平县气候湿热,降水充沛。

连平县气候湿热,降水充沛,年均降雨量较大。

这种气候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气候湿热、降水充沛的条件下,地表和地下水体容易发生变化,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形成可能性。

雨水的侵蚀作用、山洪泥石流的形成都与湿润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这也是连平县地质灾害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连平县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条件不稳定。

连平县地处岭南山脉中段,地质构造复杂,地表和地下岩层、构造破裂带等地质条件都相对不稳定。

这种地质条件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形成风险。

在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条件不稳定的条件下,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是不可避免的。

广东省连平县地处地震带,地震活动频繁,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气候湿热,降水充沛,地质构造复杂,地质条件不稳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连平县地质灾害频发。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必须深入研究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发展规律,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防灾意识,推动科技创新,保护好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由于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和危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形式,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概况。

本次调查地区位于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较大,降雨量较大,多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过去十年中,该地区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1. 地质构造因素,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地层岩性较为松软,易发生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 气候因素,该地区降雨量较大,雨水渗透地层,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泥石流等灾害。

3. 人类活动因素,该地区大量的人类活动,如采矿、开发建设等,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平衡,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2. 加强科学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严格控制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开发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4. 加强应急救援,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结语。

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对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报告提出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剖析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剖析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剖析广东省连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广东省连平县地处粤东山区,地质灾害频发,是一个典型的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本文将从地质环境、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方面,对连平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剖析,以期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一、地质环境连平县地处粤东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不稳定。

该地区岩性以花岗岩、片麻岩、页岩、砂岩、混凝土等为主,地层较为松散,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该地区地下水丰富,地质构造活跃,地震频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地形地貌连平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主要为丘陵山地和峡谷河谷。

丘陵山地地势起伏,坡度较大,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峡谷河谷地势陡峭,易形成泥石流、山洪等地质灾害。

植被覆盖较差,土壤侵蚀严重,也是地质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

三、地质构造连平县地处粤闽地块和江南地块的结合带,地质构造活跃,断裂、褶皱等构造作用明显。

地震频发,构造活动性较强,地质灾害风险较高。

岩层发育,岩性较差,易破碎崩塌,也是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地质灾害发育特征1. 滑坡由于地形地貌的起伏和地质构造的活跃,连平县滑坡频发。

特别是在雨季,降雨量加大,土壤松动,滑坡灾害加剧。

滑坡不仅对农田和居民房屋造成严重破坏,还会导致道路中断,交通受阻。

2. 泥石流连平县峡谷河谷地势陡峭,易形成泥石流。

雨季来临,山体产生大量的泥石流,对村庄和农田造成毁灭性打击。

泥石流的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3. 地面塌陷由于地下水开采、地下水排泄等人类活动,地表产生了塌陷现象。

地面塌陷除了对基础设施和房屋造成损害外,还会形成陷坑,对周围的交通和农田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4. 其他地质灾害在连平县,还有一些其他地质灾害比如地裂缝、崩塌、山洪等,这些地质灾害形式多样,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持续的威胁。

连平县地质灾害频发,主要是由于其地质环境复杂不稳定、地形地貌起伏多变、地质构造活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地质环境条件4.2.1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形成条件之一,相对高差、地形坡度、斜坡结构与形态等特征,是控制或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因素。

丘陵地貌具备了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形高差和坡度特征,为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控制了绵阳市涪城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境内地质灾害全部在丘陵地貌分布,而地形低平的河谷平坝区无地质灾害发育分布。

由于区内斜坡均为平缓层状斜坡,滑坡主要分布于斜坡低凹处第四系松散土体分布地带,崩塌主要分布于坡度较陡处以及由于风化形成凹腔发育地带。

4.2.2地层岩性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条件,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下地层岩性的分布密切相关,岩性特征对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影响很大。

绵阳市涪城区内发育的滑坡集中分布在残坡积、崩坡积碎块石土较为发育的斜坡地带,崩塌(危岩)主要分布在砂、泥岩互层岩组成的高陡斜坡以及风化形成的凹腔发育地带。

4.2.3地质构造与地震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或控制因素主要是成岩节理、层面和节理裂隙等软弱结构及其组合与斜坡临空面的关系。

对滑坡发育影响大的是顺向坡、且岩层倾角小于坡角的情况,尤其是人工切坡较陡,使软弱结构面在坡面上临空,易导致滑坡发育;在残坡积、崩积土层发育地带,土层与下伏的基岩接触面为软弱结构面,往往构成潜在滑移控制面,斜坡地形坡度较陡或临空条件较好时,易发生滑坡。

岩层中发育的节理裂隙及其组合,易将岩体切割成块状或碎裂状,降低岩体的力学强度,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性,随着应力重分布和卸荷等作用,陡倾的节理裂隙往往演化为拉裂缝,导致了崩塌(危岩)的发生。

4.2.4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特征以岩土体建造为基础,结合岩体的结构和力学性质将区内出露的岩土土体划分为非层状结构角砾质土、层状结构粘性土、砂砾卵石土、半坚硬—坚硬砂泥岩互层岩组三种类型(表6)。

表6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由于岩土体类型的工程地质性质差异,控制或影响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

泥岩、碎块石土等软弱的岩土体组成的斜坡稳定性条件一般较差,在引发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滑坡,尤其是土体组成的斜坡容易发育滑坡,是主要的易滑地层,近乎水平层状的砂岩泥岩互层组成的陡坡,由于软弱岩层风化剥蚀易形成凹腔,硬质岩层抗风化能力强而突于坡面,也会发生小规模的崩塌。

水文地质条件红层丘陵地区地持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均较单一,地形平缓、相对高差较小,砂、泥岩风化带中相处富集的孔隙裂隙地下水是区内的主要地下水类型(见图10),约占工作区面积和90%。

(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零星分布于涪江与安昌河两岸漫滩及一级阶地中岩性为粘质砂土、砂砾石层,厚0-16米,地下水埋深0.3-5m,富水性中等,民井抽水出水理0.3-3m3/d。

斜坡表层分布的残坡、崩坡积层碎块石土,由于岩性松散,渗透性较好,雨季降雨下渗至下伏地层界面遇阻,形成地下水活跃带,致使该界面岩土软化,抗剪强度下降而形成滑动面,使斜坡向不稳定方向发展而发生滑坡。

(2)风化带裂隙水根据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区内大面积分布风化带裂隙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在斜坡上部接受补给后,沿风化裂隙向坡体中下部区域汇集,主要赋存于区侏罗系七曲寺组(Jq1、Jq4、Jq3、Jq5)地层浅部风化裂隙带中,地下水赋存条件差,地下水量贫乏。

由于岩层风化作用强,风化裂隙发育,浅层风化残隙水与大气降雨关系密切,地下水在浅层风化裂隙带相对较活跃,因此,风化裂隙水对斜坡表层的岩土体影响作用明显,对地质灾害尤其是滑坡的发育起到重要作用。

4.3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及影响4.3.1农业耕种在丘陵山区,尤其是在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带,由于人地矛盾较突出,当地农付为了解决群众的生活生产问题,存在随意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陡坡垦殖及粗放式耕种等不合理的农业耕种活动。

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但这种不合理活动现象未得到完全遏制,而且在部分地区仍表现强烈。

不合理的农业耕种活动破坏了斜坡的生态环境,松动了岩土体,使森林植被的固土保水能力大为下降甚至丧失,大气降雨于入渗斜坡岩土体,增大了岩土体的容重,降低了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促进了斜坡向不稳定方向发展,引发滑坡、崩塌的发育。

4.3.2城乡及交通工程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及交通工程建设活动不断加强,如城镇建设向丘陵山区斜坡地带扩展、居民住宅新建、公路扩建或新建等,都不同程度地对斜坡地质环境造成影响甚至破坏,存在人工切坡高过陡、爆破岩层、边坡防治不到位等不合理的城乡及交通工程建设活动,这种现象在乡区工程建设过程中表现尤其明显。

不合理的城乡及交通工程建设活动改变坡体自然形态,形成高陡的斜坡地形,增大了斜坡临空面或荷载,影响或破坏了斜坡自身的应力平衡,降低了斜坡的稳定性,使斜坡向不稳定方向发展,引发滑坡、崩塌或潜在不稳定斜坡的发育。

4.3.3水利工程建设在缺水较为严重的丘陵地区,为了缓解农田灌溉和群众生活用用,往往修建堰塘蓄水备用,尤其是在耕地成片分布地带,斜坡且部修建的堰塘在蓄水渗漏、增加荷载,以及修建引水渠切坡而形成的高陡边坡等不合理的水利工建设程活动。

由于堰塘蓄水渗漏,增强了斜坡岩土体尤其是岩土体接触带的地下水活跃性,降低了接触面抗剪强度,促进了斜坡向不稳定方向发展,引发滑坡的发育;修建引水渠切坡而形成的高陡边坡易发生滑坡或崩塌。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形成的控制作用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条件,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层岩性的分布密切相关,岩性特征对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影响很大。

泥岩、碎块石土等软弱的岩土体组成的斜坡稳定性条件一般较差,在引发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滑坡,尤其是土体组成的斜坡容易发育滑坡,是主要的易滑地层,绵阳市涪城区内发育的滑坡集中分布在残坡积、崩坡积碎块石土较为发育的斜坡地带,崩塌主要分布在砂、泥岩互层岩组成的高陡斜坡以及风化形成的凹腔发育地带。

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或控制因素主要是成岩节理、层面和节理裂隙等软弱结构面及其组合与斜坡临空面的关系。

对滑坡发育影响大的是顺向坡、且岩层倾角小于坡角的情况,尤其是人工切坡较陡,使软弱结构面在坡面上临空,易导致滑坡发育;在残坡积、崩坡积土层发育地带,土层与下伏的基岩接触面为软弱结构面,往往构成潜在滑移控制面,斜坡地形坡度较陡或临空条件较好时,易发生滑坡。

岩层中发育的节理裂隙及其组合,易将岩体切割成块状或碎裂状,降低岩体的力学强度,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性,随着应力重分布和卸荷等作用,陡倾的节理裂隙往往演化为拉张裂缝,导致了崩塌的发生。

123由松散堆积层形成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和潜在滑坡,区内部分地区地层表面为松散的粘性土层及砂砾卵石层,结构松散,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工程活动的作用极易发生浅表层滑塌及浅层滑坡。

根据调查,区内形成的滑坡及潜在滑坡均为浅表层,因此,松散堆积层对区内滑坡及潜在滑坡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控制性。

1、滑坡成因机制与稳定性(1)成因机制分析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沿着贯通的剪切破坏面(带),产生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滑移现象。

其形成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

区境内的滑坡均为土体滑坡,滑体物质主要为残坡积、崩坡积的碎块石土组成,与下伏地层界接触面形成潜在滑移控制面。

由于土体为松散—稍密结构,一般呈硬塑—可塑状态,吸水性较强,遇水易被软化、饱和,可塑性增强,容重增大,抗剪强度下降,雨季降雨下渗至下伏地层界面遇阻,形成地下水活跃带,致使该界面岩土软化,抗剪强度下降而形成滑动面,其抗滑力小于斜坡土体自重产生的下滑力,使斜坡向不稳定方向发展,斜坡失稳而发生滑坡。

按其运移方式分为牵引式和推移式:①牵引式滑坡滑坡类型为牵引式松散土层滑坡,滑体物质为粉质粘土、粉土与碎块石混杂,碎块石块径差异较大,磨圆度一般较差。

根据土的性质和含水量的不同,土的可塑性也有较大差别,但一般处在不可塑——硬塑——可塑之间。

滑体物质颗粒之间多以接触粘结相接,结构较松散,遇水后易软化,可塑性增强,向软塑、流塑方向转化,易形成蠕滑或流动,滑面多为强风化面或基岩接触面。

降雨后,地表水渗入土体,至强风化面或基岩顶面运动,形成沿斜坡面的向下的径流,进而软化冲蚀该部分土体,土体强度下降,其产生的抗滑力无法支撑斜坡的下滑力,从而形成滑面发生滑坡,加之切坡开挖、人为加载、蓄水堰塘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促进了滑坡发生发展。

②推移式滑坡推移式滑坡主要由于后部较大且陡,土体饱水后斜坡后部总量增大,水流在台阶上汇集进一步增加了斜坡后部的重量,导致后部失稳,发生滑动。

此类滑坡一般具有后部坡度较陡的特点,滑动速度较快,在微地貌上主要表现为坡面起伏不平。

本次调查的地震前滑坡(包括不稳定斜坡)中推移式滑坡以谭家大院滑坡为例。

(2)稳定性评估①滑坡变形特征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绵阳市涪城区分布的滑坡较多,且大部分变形强烈,近年由于人类工程活动频繁,滑坡变形呈加剧趋势或是产生了新的变形。

滑坡的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a、地表位移、拉裂。

受人为耕种、封埋等原因,地表位移裂缝多被全部或部分破坏,迹象已不明,现有迹象表明地表拉裂缝长度30—50m,水平位移宽度一般1—10cm,最宽为100cm,垂直位移高度一般1—10cm,最大为100cm。

b、地表浅表层小规模的滑动破坏。

主要发生于斜坡坡面,两侧谷坡及前缘陡坡地段,造成地面发生局部塌陷,为局部滑动变形强烈而发生破坏的现象。

c、建筑物变形,为常见变形迹象。

主要分布在民房建筑地段,在公路、挡墙、水渠等建筑物地段也有迹象,以民房墙体开裂、倾斜、倒塌,地基拉裂、位移下沉、公路路基下陷、路面拉裂位移以及挡墙和水渠边坡鼓裂、垮坍等现象为主要变形特征。

墙体裂缝长度一般0.5—10m,宽度一般0.5—5cm,错位倾斜距离一般0.1—1cm,地面拉裂缝长5—50m,宽0.2—10cm,最宽100cm,位移下沉高度一般0.2—3cm,最大为5cm。

d、树木歪斜,水塘或水田漏水,地面洼地或湿地以及地面鼓丘等变形特征有少量表现。

②稳定性现状评估在评价滑坡目前稳定状况时,考虑到滑坡影响因素条件下,将滑坡近年来发生尤其是最近时间发生或活动加强而增大的变形特征,作为评价滑坡稳定性的半定量依据,其评价结果(包括不稳定斜坡)基本稳定滑坡40个,占滑坡总数的97.56%,不稳定滑坡1个,占滑坡总数的2.44%。

见表18。

③稳定性预测评估在预测滑坡发展趋势时,考虑到滑坡目前稳定状况和潜在不稳因素(如降雨、开挖、加载等)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半定量的预测评价滑坡的的稳定性,评价结果为41处滑坡均为不稳定。

2、崩塌成因机制与稳定性(1)成因机制分析崩塌是斜坡岩土体被陡倾的拉裂面破坏分割,突然脱离母体而快速位移、翻滚、跳跃和坠落下来,堆于崖下形成重力堆积物,危岩是崩塌的初期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