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地方性疾病

合集下载

关于地方病的知识

关于地方病的知识

关于地方病的知识地方病,又称为地方性疾病或地方病症,是指在某一地区或特定环境条件下,由于长期接触特定致病因素而引起的一类慢性疾病。

地方病主要分布在我国一些特定的地理区域,如亚洲的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等地。

这些地方病主要表现为一些特定的病症,如硒中毒、氟中毒、砷中毒等。

硒中毒是一种由于长期摄入土壤中富含硒元素的食物而引起的疾病。

中国的某些地区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当人们长期摄入这些富硒食物时,会导致硒元素在体内积累过多,进而引发硒中毒。

硒中毒的主要症状包括指甲变硬、头发变稀疏、皮肤瘙痒、肢体麻木等。

严重的硒中毒还可能导致肝脏、肾脏等器官受损。

氟中毒是指由于长期饮用含氟水源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我国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氟量较高,当人们长期饮用这些含氟水源时,会导致氟离子在体内积累过多,从而引发氟中毒。

氟中毒的主要症状包括牙齿变黄、龋齿增多、骨骼畸形等。

严重的氟中毒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关节疼痛等问题。

砷中毒是指由于长期摄入含有高浓度砷的食物或饮用水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砷是一种有毒物质,我国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砷元素,当人们长期摄入这些含砷水源时,会导致砷元素在体内积累过多,从而引发砷中毒。

砷中毒的主要症状包括皮肤色素沉着、角化病变、癌症等。

严重的砷中毒还可能导致心脏病、肝脏病等。

地方病的发生与特定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在中国,一些山区或矿区的地下水中富含这些有毒物质,而当地居民长期依赖这些水源进行生活和农业生产,导致地方病的高发。

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烟酒过量、饮食不合理等也会增加地方病的风险。

预防和治疗地方病的关键在于改善环境和生活方式。

针对不同的地方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其发生。

例如,在富硒地区,可以通过选择不含硒的食物来降低硒中毒的风险;在高氟地区,可以通过引入清洁水源或使用除氟设备来减少氟中毒的发生;在高砷地区,可以通过改善饮食结构或使用砷吸附剂等方法来预防砷中毒。

地方病是一类与特定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相关的慢性疾病。

人类疾病与地理环境的关联性

人类疾病与地理环境的关联性

人类疾病与地理环境的关联性人类疾病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

地理环境的各种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源等,都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类面临着不同的疾病威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类疾病与地理环境的关联性,以期增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首先,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状况。

例如,热带地区常常出现疟疾等传染病,这与高温、湿度以及蚊子等因素有关。

而寒冷的地区则容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如流感、肺炎等。

此外,气候变化也会对疾病的传播和流行产生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一些传染病的传播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如登革热、寨卡病毒等。

因此,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疾病的发生规律,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其次,地形也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医疗资源匮乏,导致山区居民面临着较大的健康风险。

一些地方性疾病,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等,就主要分布在山区地区。

此外,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灾后的生存环境恶劣,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同时也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影响健康。

因此,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应加强对灾害的预防和救援,以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

另外,水源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

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但不同水源的质量却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的水源可能受到污染,其中包括细菌、病毒、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饮用这些污染水源可能导致肠道疾病、肝肾疾病等。

此外,一些疾病也与特定的水生生物有关。

例如,血吸虫病主要通过水生螺类传播,而钩虫病则与赤螈有关。

因此,保障水源的安全和卫生,对于预防水源传播的疾病非常重要。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地理环境还与一些特定疾病的流行有关。

例如,肺结核在高原地区较为常见,这与高原低氧、人群流动等因素有关。

而疟疾则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与蚊子的生存环境有关。

此外,地理环境的变化也会对疾病的流行产生影响。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

地方病概述及几种常见地方病的防治地方病,是指由特定地理环境和人群生活方式引发的一些疾病。

这些疾病主要分布在一些特定的地区,由于地理区域特殊性,使得该地区的居民容易患上这些疾病。

地方病不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同时也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因此,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常见的地方病主要包括热带病、亚热带病、寒带病和高原病等。

热带病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例如疟疾、登革热和黄热病等。

这些疾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因此,防治的关键是控制蚊子的繁殖和蔓延。

首先,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积水和杂草,减少蚊子的滋生地。

其次,要加强蚊虫灭控制,如使用蚊帐、蚊香等工具,使用驱蚊剂等。

此外,还要加强公众教育,宣传蚊虫防控知识和个人防护措施。

亚热带病是指在亚热带地区常见的病,如流行性出血热、克山病和血吸虫病等。

这些疾病的传播与地区特有的生物和地理环境有关。

因此,防治的关键是加强环境治理和个人保护。

例如,对于血吸虫病,要加强对水源的监测和治理,减少对水源的污染;对于流行性出血热,要加强对啮齿动物的控制和灭活。

同时,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如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等。

寒带病主要分布在寒冷的地区,如冻疮、冻伤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低温环境和人体受冷暴露有关。

防治的关键是保持室内外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在户外,人们应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并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如穿戴防寒、防风、防湿的衣物和鞋子。

在室内,要确保供暖设施正常运行,并保持适宜的室温和湿度。

同时,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冬季保健意识,远离寒冷环境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原病是指在高原地区常见的病,主要与高原环境和气候有关,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肺水肿等。

防治的关键是适应高原环境和提高身体免疫力。

在前往高原地区前,人们应进行充分的体检,确保身体状况适合在高原环境下生活。

在高原地区,人们应逐渐适应高原环境,避免剧烈活动,保持适度休息和饮食,避免劳累和过度饮酒。

地方性疾病与地区寄生虫感染

地方性疾病与地区寄生虫感染

地方性疾病与地区寄生虫感染地方性疾病与地区寄生虫感染是指某一特定地区的人群普遍患有的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及其由寄生虫引起的感染。

这些疾病和寄生虫感染严重影响了地方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地方性疾病和地区寄生虫感染的定义、流行原因、病例分析和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方性疾病的定义和流行原因地方性疾病是指一种或多种特定地区的疾病,其发病与该地区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地区的地质构造、地下水水质、生态环境和天气等。

地方性疾病的出现是因为地理环境等因素造成了这些疾病的传播和滋生的有利条件。

地方性疾病的流行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地质构造可能导致地下水资源的特殊性质,造成水质不洁净,从而引发水源性疾病,如地下水中存在砷、氟等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导致骨骼病、牙齿病等。

其次,地区的生态环境可能使得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大量滋生,从而造成了寄生虫感染性疾病,如血吸虫病、瘤胃旋毛虫病等。

此外,地方性疾病的流行还可能与气候因素有关,如高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蚊子滋生,从而引发蚊媒传播的疾病,如疟疾、登革热等。

二、地区寄生虫感染的定义和病例分析地区寄生虫感染是指由于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地理因素导致某些寄生虫大量滋生,从而使人群普遍受到寄生虫感染的疾病。

这些寄生虫可能包括蛔虫、蚴虫、包虫等。

以蛔虫感染为例,蛔虫是一种在寄生媒介——人体内大肠里滋生的寄生虫。

当人们摄入感染蛔虫的卵后,蛔虫卵孵化成幼虫,在人的肠道中形成成虫。

这些蛔虫会抢夺人体的营养,影响人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营养不良和健康问题。

蛔虫感染广泛存在于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山区和贫困地区。

针对地方性疾病和地区寄生虫感染,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其对人民健康的威胁。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1. 改善地理环境条件: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改善饮用水安全和卫生设施,减少寄生虫滋生的环境。

什么是地方病

什么是地方病

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通常又叫环境病,是在特殊环境下出现的一种区域性疾病。

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地方病,而我国则是地方病相对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引发地方病的原因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

那么到底什么是地方病呢?一、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是指在某些地区非常流行的一种疾病。

我国不仅地大物博,同时还拥有大量的人口,所以,我国也是地方病分布最为广泛、地方病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受地方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农村地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等地区更容易出现地方病。

地方病不仅严重影响着当地居民的人身健康,同时还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目前我国共有70多种地方病,像地方性氟中毒、布氏杆菌病、鼠疫、大骨节病等都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地方病。

与其他类型的疾病相比,地方病的控制与防治具有较大的难度。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近些年,我国很多地区的地方病出现了回升的情况,所以说,我们还需要努力的去控制和防治地方病。

二、如何判断某一疾病是不是地方病第一,该地区得同一种疾病的人数较多。

第二,其他地区很少有人得这种疾病。

第三,从外地搬到该地区生活的居民,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后,也得了这种疾病。

第四,从该地区搬走的居民,搬走后没有得这种疾病,对于已经得了这一疾病的居民,其搬走后病情明显好转,甚至不治自愈。

第五,除了该地的很多居民得了这种疾病外,一些动物也得了同样的病。

三、按照病因可以将地方病分为哪几类?地方病属于地方性疾病,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某一地区原生环境的土壤或者饮用水中某些元素的含量较多,或者某些元素的含量明显不足,从而导致人体过多摄入某些元素或者某些元素的摄入量明显不足而引发的一种疾病。

地方病通常又叫水土疾病,地方病的种类有哪些?第一,地球化学性疾病。

该疾病通常又分为元素缺乏地方病和元素过剩地方病。

像在我们生活经常听到的碘缺乏病就属于元素缺乏性地方疾病,像地方性氟中毒、砷中毒、硒中毒等都属于元素过剩性地方病。

环境恶化导致的地方病

环境恶化导致的地方病
物理吸附法常采用的吸附剂有骨粉、骨炭、浮石、磷灰 石及活性炭等。小规模的降氟有时还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
虽然在气候干旱的氟病区地表水、潜水含氟量多在2~ 3mg/L以上,但是承压水的含氟量往往较低,常为lmg/L左 右。所以我国主要是采用打防氟井的办法 。但实践表明:打 防氟井的数量多、投资大、效益差。另一方面,有些深井水 取自湖沼相地层,氟含量虽然下降了,可是大骨节病和克山 病却加重了。因此,在上述地区既要打井防氟,又要防止大 骨节病的发生。
– 生理功能
无机碘进入机体后主要为甲状腺体所吸收,通过甲状腺激素 与过氧化酶作用使其氧化,活性得到加强,置换甲状腺球朊 中酪氨酸基中的氢离子,通过一系列的置换形成碘酪氨酸、 二碘酪氨酸、三碘酪氨酸和四碘酪氨酸,三碘酪氨酸和四碘 酪氨酸就是甲状腺素(甲状腺素贮存于滤泡中,它与血清蛋 白相结合,被输送到各组织中,起着激素作用 )。
– 人体中的碘
碘是参与甲状腺素合成的必需微量元素,人体含碘量约为 10~25mg,有80%的碘富集于甲状腺体中 。人体主要从饮水 和食物中吸收碘,吸收率很高,几乎可达100%,每人每日需 碘量为100~300μg不等。正常需碘量约为200μg,摄入量低于 50μg为不足,大于1000μg则会产生毒害。
当水碘低于最适浓度的下限(10μg/L)时,饮水中含 碘量愈低,地方性甲状腺肿患病率愈高,二者呈负相 关关系;当水碘高于最适浓度的上限浓度时,饮水中 的碘含量愈高,地方性甲状腺肿患病率愈高,两者呈 正相关关系。
但也有研究表明,有些地区的水土并不缺碘,可 是甲状腺肿却严重流行,其的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环 境中存在着某些干扰因素,这些干扰因素包括:
•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防治 因为在低碘和高碘环境中都可以发生地方性甲状腺肿此
病,而且还有许多干扰因素促使该病流行。因此要进行有效 地防治,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为了更有效地防治地方 性甲状腺肿,环境地球化学工作者应做到:

什么是地方病

什么是地方病

什么是地方病?地方病是指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与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总称。

判断某病属于地方性疾病的依据是:(1)居住在该地区的各人群组发病率均高。

(2)其他地区居住的人群该病发病率低,甚至不发病。

(3)迁入该地区的人经过一定时间后,发病率同当地居民一致。

(4)当地居民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可下降,症状减轻,或者自愈。

(5)除人类外,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地方病的种类根据其存在的形式,地方病可以分为两大类:(1)自然地方性疾病:主要受某些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使一些疾病只在这些地区存在。

包括: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

(2)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布鲁氏菌病等。

地方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山区和牧区等偏僻地带。

以下章节介绍的是:布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四种。

什么是布病?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俗称懒汉病、羊儿病。

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全身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患布病啮齿类动物,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

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1)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如接产员、兽医、饲养、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挤奶直接接触被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场、工具,从事布病防治的医生、检验人员等;(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食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经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体内。

如吃生拌或未经煮熟的肉类,不洗手直接拿食物吃等;(3)经呼吸道感染:人吸入了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如皮毛加工、饲养放牧、打扫畜圈卫生等。

布病临床主要表现?(1)发烧,呈长期低热状态,也有波浪状或弛张性发热等;(2)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3)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4)影响生殖。

得了布病怎么办?多数布病患者如及时治疗,方法得当,一般预后良好。

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与地方性疾病相关因素及防治论谈

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与地方性疾病相关因素及防治论谈

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与地方性疾病相关因素及防治论谈地方性疾病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有着必然紧密的关系,我旗四种地方性疾病均在这个条件下发生的。

将对地方疾病的防治拓宽思路。

标签:地理环境;地方性疾病;自然条件;防治一、自然地理概况:我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东部,大兴安岭西北麓,在内蒙古地槽西缘,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海拔最高度约1957米,最低的800米,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北部,东与赤峰市的巴林右、左旗、阿鲁科尔沁旗、扎鲁特旗相接,南与林西县、克什克腾旗接壤,西邻锡林浩特市,北于东乌旗毗邻,辖区总面积约22960平方公里,主要地形大致分为山区、沙丘、丘陵、平原四种。

有一条长约150公里宽的5—10公里横贯全旗的袋型沙袋,水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淖尔布满、地下水位高,除一些季节性的河流、较大主直流有11条,总长约841公里,约两亿立方米水流量,大小淖尔多达120个左右。

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寒冷大陆性气候,寒冷、干旱、风大、温差大为主要特点,极端最高温度38.6℃、极端最低温度38.4℃,年平均气温0.8℃,历年平均降雨量350mm,多集中于6、7、8三个月,经常呈现春旱,蒸发量一般在1570—2000mm以上,超至降雨量的3—4倍,而无霜期约100天左右,5月上旬、8月下旬下霜、4月中旬开始解冻、10中旬冻结。

本旗为纯牧业旗、牧业用地占全旗总面积的94.6%,可利用操场占总面积88%。

生物资源:野生种籽植物约632种,野生动物约95种以上。

地下矿藏有:褐煤、铁、铜、英石、铅、锌、钼。

有得天独厚的辽阔牧场,以及本地牧民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以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综上所述:这些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其生活特点是造成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地方病分布情况及历史我旗至今发现四种地方病,在自然条件下不依赖于人类,而病原体、媒介和宿主三者在其种族延续过程中长期存在的自然病源性疾病,如鼠疫、布鲁氏菌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氟病-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病又称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 环境中氟含量过高,进入人体内的氟过多, 蓄积而引起的全身慢性氟中毒,在儿童主要 表现为牙齿出现斑釉,即氟斑牙,成人表现 为四肢、脊柱关节持续性酸痛,功能障碍, 即氟骨症,俗称“糠骨症”、“大黄牙”或 “干勾牙”。发病人群轻者牙齿黄黑,裂碎 脱落,重者背驼腰弯,丧失劳动力和生活自 理能力。
氟对牙齿的作用机制,在于适量的氟可取代羟磷灰石中 的羟根形成氟磷灰石,氟磷灰石是牙齿的基本成分,使 牙质光滑坚硬、耐酸、耐磨。但当进入体内的氟过多时, 大量的氟沉积于组织中,以致牙釉质不能形成正常的梭 晶结构,而形成不规则的球状结构,渐使牙釉质发生色 素沉着,牙的硬度减弱,牙质遭受破坏。
三、临床症状及诊断
在一个固定地区,饮水含氟量在0.5mg/L以下,龋齿 发病率增高;0.5~1.0mg/L是龋齿和斑釉齿发病率最低的 范围,无氟骨症发生;在 1.0mg/L以上时,随水氟的增高,
斑釉齿发病率上升;当大于4mg/L时,氟骨症逐渐增多。
饮水中含氟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0.5~1.0mg/L)或因食 物中含氟过高,造成人群发病时,即可定为地方性氟中毒。
根据各地的环境特点和氟的来源,我国氟中毒 病区可分为六种类型:①浅层高氟地下水型。
北方干旱半干早地区的病区属之;②深层高氟
地下水型。渤海沿岸的病区属之;③高氟温泉 型。分布于各地高氟温泉出露区;④高氟岩矿 型。主要指萤石矿地区的病区;⑤生活燃煤污 染型。陕南、滇东北、湘南、贵州等地病区属
之;⑥高氟茶水型。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坝和
一、流行现状
地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地方病,主要分布在南北美
洲的东北部,欧洲和亚洲东部的湿润地区,例如英格兰的 加的夫、爱丁堡、牛津、伦敦等城市。我国的氟中毒分布 很广,除上海市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 的氟中毒流行。全国共查出近1000个县中71000多个自然 村有氟中毒发病,受威胁的人口达727万多,氟斑牙患者 达2100多万人,氟骨症患者100多万人。病区大部分分布 在黄河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西到新疆,东到黑龙江省 西部。我国南方的病区多呈点状分布,大部分是高氟温泉 和富氟岩矿影响所致。
氟斑釉齿的损害程度可分三度: 轻度:仔细辨认用金属探针始 能查出。中度:用肉眼即能查 出。重度:对面讲话即能查出。 地方性氟斑牙多具明显的地方 性、家族性、多发性(多个牙 发病)和对称性的特点。确诊 时应与牙积、牙垢、吸烟着色 及长期服用四环素所造成的斑 牙相鉴别。
地方性氟中毒可出现中枢神经、肌肉、胃肠道等一系列症
状,以及骨骼、牙齿的变化。但主要表现是牙齿和骨骼的 损害,此外还是心血管疾病、高于1.0mg/L,或食物中氟高)排除 其他原因,牙齿发生斑釉改变,即可定为氟斑釉齿。它是慢 性氟中毒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临床上把氟斑釉分为三型: ①白垩型:牙齿表面失去光泽,粗糙似粉笔,触之有细沙感 ,可呈点状或线状,或为不规则小片;重者可波及牙的整个 表面,非白垩区呈淡白浅黄色。②着色型:表面出现微黄色 ,逐年加重变为黄褐色或黑褐色。③缺损型:牙釉质损害脱 落,呈点状或片状凹陷。或出现广泛的黑褐色斑块,有浅窝 或斑样缺损。但分类型并不反映病情轻重,各型多为混合存 在,单独存在者少见。
“既说不清楚病因,又没有特效药,如果 得了这个病,几乎是束手无策。”杨荣明说, “对于已经得病的人,没有别的办法,只能 靠政府帮助来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更重大 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尽力保证 那些病区里没有得病的人,特别是孩子,不 要再得上这个无法治愈的疾病。” 情况严峻——全县每14个人中就有1个大 骨节病人,若尔盖县病人总数已达4258人, 占全县普查人口的7.4%
甘孜州。
二、发病机制
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主要分布在骨骼、牙 齿、指甲和毛发中。氟对机体的影响随着摄入量而变动。 当氟缺乏时,动物和儿童龋齿发病率升高,摄入适量的氟 可预防龋齿,有益于儿童生长发育,可预防老年人骨质变 脆。氟过量时可影响细胞酶系统的功能,破坏钙磷代谢平 衡,抑制酶活性。钙是骨骼、牙齿的重要组成部分,氟和 钙有很大亲和力,当大量的氟进入体内后,钙与氟化合成 氟化钙,沉积于骨组织中,引起血中钙离子浓度下降。血 钙含量下降到 6~7mg/100ml时,就出现缺钙症候群(腰、 腿痛、手抽筋麻木)。
由于血钙下降使甲状旁腺功能活跃,骨组织分泌枸橼酸 增多,使局部骨组织酸度增高,骨质溶解,骨组织中的 钙向血液中转移。临床上出现骨质脱钙的变化。骨质脱 钙首先累及脊椎,脊椎支持不住身体重量时,逐渐发生 骨骼变形。当椎间孔下部神经根受压挤时,即出现神经 根症状(神经根痛、肢端感觉异常、肌肉萎缩)甚至出 现瘫痪。氟化钙大部分沉积于骨组织中,使骨组织硬化 并密度增加。少量沉积于软组织内,使骨膜、韧带及肌 腱钙化。同时氟与钙、镁、锰等离子结合,抑制许多酶 (如琥珀酸脱氢酶、乌头酸酶等)的活性,使三羧循环 发生障碍、糖原合成受抑制、三磷酸腺苷合成减少,在 骨组织细胞供应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造成骨细胞营养不 良。氟化钙也可抑制骨磷化酶,使骨组织代谢紊乱,引 起钙的吸收和蓄积缓慢,并从骨组织中游离出来。
2001年全国地方病监测点区分布: 克山病监测点30个
大骨节病监测点25个
碘缺乏病——全国大陆31个省市区 抽样监测 地方性氟中毒监测点25个
地方性砷中毒监测
大骨节病
在我国,大骨节病主要分布在东北至西藏的 一个狭长高寒地带,若尔盖是一个重病区之一。 大骨节病的病因至今说不清楚,第一种说法 是生物地球化学说(低硒说),在该病流行区, 土壤、粮食和人发中偏低的硒含量与病情有非常 明显的负相夫系。第二种说法是水中有机物学说, 水中腐殖酸总量和腐殖酸(-OH)与病情有非常 明显的正相关系,病区饮水中微量元素不足、过 剩和失衡可能是引起营养不良性改变的因素。第 三种说法是,粮食真菌毒素中毒学说,青稞等作 物受潮后会产生T-2毒素,造成大骨节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