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科技进步奖)

合集下载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项目名称微球/微透镜成像系列技术及其应用主要完成单位暨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黄耀熊(教授,工作单位:暨南大学;完成单位:暨南大学;对本项目贡献:项目观念的提出,技术方法理论与实验证明的思想策划,以及所有有关实验的设计并参与了部分实验的进行。

各个申请专利及论文的书写等)。

2.何江(讲师;现工作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完成单位:暨南大学;对本项目贡献:主要进行微透镜成像的理论研究以及在多聚体玻璃化转化温度,双波长检测等方面的实验研究等。

)3.岳粮跃(副教授;现工作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完成单位:暨南大学;对本项目贡献:主要从事微球成像技术研究,包括其理论方程的推导与有关微球与溶液折射率的测量)项目简介本成果为我们原创性发明的微球/微透镜成像技术,本技术通过将一微球或微透镜浸没于流体介质内,只需对微球/微透镜的简单成像便可快速精确测定微球/微透镜本身的折射率或其周边介质的折射率,精确度达10-6。

可将其用于测定不均匀介质内各个微区(可小到几微米)的局域折射率、溶质浓度、局部温度等。

并应用于实时原位测定多维热传导和热扩散,多聚体玻璃化转变温度,生物活体内生命过程的含量变化的测定,以及检测各种抗原抗体和配体-受体反应等。

具有实时原位即时测定,无须对样品进行事前制备修饰和事后染色标记与洗涤,并可一次对多个不同样品同时进行测定等特色优势,为世界领先的开拓性技术。

特别适合当前对人体各种体液包括血液、尿液、唾液等样本在人体之外进行“液体活检”(liquid biopsies),体外诊断(In Vitro Diagnosis,IVD)和即时检验(Point of Care Test, POCT)的技术要求和发展前沿。

本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授权3项,并申请了国际专利和美国专利各2项。

发表SCI等论文20篇。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格式)项目名称放射性碘-125(125I)粒子在恶性实体肿瘤中的应用拟申报奖项及等级拟申报201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要完成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珠海市人民医院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张福君(正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设计、统筹实验)2.陆骊工(正高、珠海市人民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临床试验开展和技术推广工作)3.高飞(正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试验开展和技术推广工作)4.吴沛宏(正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试验开展和技术推广工作)5.黄金华(正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试验开展和技术推广工作)6.范卫君(正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试验开展和技术推广工作)7.赵明(正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试验开展和技术推广工作)8.顾仰葵(副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试验开展和技术推广工作)9.严湖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临床试验开展和技术推广工作)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医疗卫生肿瘤医学领域。

放射性碘-125(125I)粒子植入治疗是一种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主要通过自身衰变释放χ和γ射线杀灭1.7cm直径范围内的肿瘤细胞。

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能够定点植入实体肿瘤内部,在保证靶区辐射剂量的同时降低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实现高度适形的内放射治疗。

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项精准微创治疗技术。

放射性125I植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毒副反应轻等特点,为外科手术、内科化疗和外放射治疗失败的恶性肿瘤患者开辟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在国家部委支持下,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技术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
项目名称
具有多尺度结构的功能材料化学品的结构优化设计和调控
主要完成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
1.章莉娟(教授,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采用计算机模拟构建了研究聚合物载药微颗粒的介观结构形成和演变的系统方法,建立了跨尺度定性和定量构效关系,提出了设计聚合物载药微颗粒多尺度结构的一般规则,设计和开发出系列新型智能响应型聚合物载体材料。代表性论文1、3、5、7、10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4、9的共同作者;专利1-3的发明人。)
和深入地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和科学价值体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纳米尺度的介观结构难以实验精确观察测量的瓶颈,本项目构建了研究多尺度结构化学品介观结构形成、演变和影响机制的计算机介观模拟技术和方法,为从介观尺度认识和揭示材料结构特点提供了新的手段。
(2)建立了功能材料化学品分子结构、介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跨尺度的定性或定量构效关系,揭示了微介观结构对宏观性能的影响机制,总结出根据性能需求设计多尺度结构的一般规则,为新型功能材料化学品设计和制备的科学化、系统化提供理论指导。
知识产权名称
专利1:<一种具有pH响应性的两亲性共聚物刷及其制法和应用>(ZL 2010 1 0215072.X)
专利2:<基于聚-β氨基酯的pH响应无规共聚物及其制法和应用>(ZL 2012 1 0087875.0)
专利3:<一种pH响应/疏水基团无规共聚聚合物及其制法和应用>(ZL 2011 1 0269496.9)
(3)根据目标性能需求设计和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智能响应型聚合物微颗粒药物载体材料、多级孔/介孔分子筛和MOFs气体吸附分离材料、特殊润湿性界面油水分离材料等功能材料化学品,并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制备技术发展。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公示表项目名称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的理论体系创新与保护技术集成应用主要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工业大学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肖大威(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主持完成“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主持编制国内首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的技术规范;率先提出传统村落及民居文化地理学研究理论,主持溪头村旅游基地规划等应用项目)2.陆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化了民系民居文化理论与方法体系;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挖掘传统村落及其民居的文化内涵与特色;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构建综合评估体系。

主持及参与广州市大学城博物馆设计项目等多项工程,任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推动了民居研究的交流和提升。

)3.唐孝祥(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聚落与民居的文化内涵,阐明其文化精神,担任中国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和住建部传统民居保护专家,协助策划召开多次中国民居建筑全国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多次为全国住建行业培训授课。

)4.邱衍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南粤古驿道乡村振兴研究,完成代表性项目“八甲排山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及“佛山市高明区阮涌村古村落保护与开发规划”。

)5.郭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对传统民居居住模式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揭示中国传统聚落与民居的地域性特色和多样性特征;论述了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原则与保护模式,参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规范编制、“广东从化钱岗村广裕祠堂修复”等项目,参与编写《中国民居建筑》等论著。

)6.朱雪梅(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长期开展岭南建筑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主持完成“岭南传统民居建筑形态适应性研究”、“广东历史村镇特色保护和利用研究”、“粤北传统村落特色与保护研究”、“韶关古村落普查及传统民居形态传承再生研究”等相关研究课题20多项,主持编制保护规划的多个村落入选省级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2019广东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广东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项目名称传统广式杏仁饼、月饼加工与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升级主要完成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咀香园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市日威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杜冰(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负责多种功能性新食品原料开发与利用,负责构建挤压连续蒸煮、高温冻干、丙烯酰胺检测与防控等技术集成,参与设计和升级杏仁饼生产关键设备;论文/专利撰写、项目验收、成果评价;在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1, 1.2, 1.3,2.1, 2.2以及3.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是第3、4、8项代表性知识产权,以及第1 、2、3、4、6、7、8、10代表性论文作者。

)2.张延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咀香园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咀香园健康食品(中山)有限公司、负责建立杏仁饼、月饼相关挤压连续蒸煮技术、高温冻干技术等技术体系集成,设计和升级了杏仁饼制作设备、成型设备和连续包装生产装置,设计了隧道式烘烤炉。

论文及专利撰写、项目验收、成果评价。

在本项目中所列创新点1.3, 2.1, 2.2, 2.3,3.1, 3.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是第1、2、3、4、5、6、7 、8、9、10项代表性知识产权,及第9、10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

)3.黎攀(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负责香蕉抗性淀粉、亚麻籽、美藤果等功能性原料开发利用,负责建立挤压蒸煮技术,参与香蕉杏仁饼、香蕉月饼、美藤果杏仁饼、富硒杏仁饼等开发;在本项目创新点1.1, 1.2, 1.3和2.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4. 罗紫明(工程师、中山市日威食品有限公司、中山市日威食品有限公司、参与了挤压蒸煮馅料的产业化,进行莲蓉、红豆沙、绿豆蓉的挤压蒸煮工艺的中试和产业化,并负责新产品的中试、产业化和推广工作;在本项目所列创新点2.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5. 王娟(副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参与香蕉抗性淀粉的制备、功效机制及应用相关研究;在本项所列创新点1.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4 、8代表性知识产权的作者。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 日用青花彩瓷制造新工艺与成套装备技术主要完成 单位广东皓明陶瓷科技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潮州市潮安区皓强瓷业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1.郑秋荣(职称:工程师;完成单位、工作单位:广东皓明陶瓷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贡献:作为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创新点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负责项目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主持项目产业化。

在研发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27件。

作为2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的项目主持人,先后获2015年度潮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6年度潮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8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王世勇(职称:副教授;完成单位、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主要贡献:作为项目的核心主要完成人,对项目创新点3、4有显著的贡献,攻克了全自动坯体直接转移多色印彩机、机器人自动施釉机中的关键控制问题,提出S型加减速控制与曲率适应速度规划、整线设计集成控制技术等关键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有力地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

发表论文1-6。

)3.陈明(职称:工程师;完成单位、工作单位:广东皓明陶瓷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贡献: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1、2、3有显著的贡献,攻克了机器人上下料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全自动转移多色印彩,和机器人代替人工施釉操作,有力地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

作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的“六轴工业机器人在日用陶瓷生产中的应用研发”项目第二完成人,获得2016年度潮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作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的“日用青花彩瓷制造新工艺与成套装备技术”项目第三完成人,获得2018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4.邢杰强(职称:工程师;完成单位、工作单位:潮州市潮安区皓强瓷业有限公司;主要贡献:作为项目主要参与者,负责对整个项目的经济分析,并对项目经费预算和实施费用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2019广东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广东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
(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格式)
项目名称
上呼吸道炎症免疫机制及治疗策略
拟申报奖项及等级
拟申报2019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要完成人
(职称、完成单位、工作单位)
1.文卫平(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项目总负责人)
2.史剑波(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负责临床诊疗实施、诊疗指南的制定)
(二)创建适合中国人上呼吸道炎症疾病的诊断治疗新指南
1、率先在国内开展上呼吸道炎症疾病临床多中心项目,牵头完成国家卫计委行业重点基金项目“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规范化诊治”,7个城市9间医院参与,成果发布于权威免疫学杂志Allergy(2015)。2、牵头制定我国第一个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诊疗评定标准”:FESS-95广州标准;最终确定为全国执行标准,命名为海口标准。牵头制定2008、2012年昆明中国人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参与制定中国变应性鼻炎的诊治指南。3、最早在国内系统开展鼻内镜鼻窦开放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创新研制了中文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NOT-20)量表。
(四)开创上呼吸道炎症慢病健康管理新模式
1、创新建立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单病种疾病数据库和人群流行病学数据库。2、搭建的耳鼻咽喉疾病资源及随访健康管理平台,对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实行网络信息化健康管理。3、充分利用互联网+,将信息技术与临床诊疗技术向融合,开创慢病管理新模式。
共发表论文79篇,其中SCI 59篇,包括变态反应领域排名第一的杂志JACI等,总影响因子229.2,总他引次数达到817次。主持或参与制定包括《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规范化诊治》等指南3项。建成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项,广东省重点学科、广东省卫生厅重点专科等学术平台,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在国内外具有强大学术影响力,建成了完善的人才梯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极大推动了我国上呼吸道炎症疾病的防治进程。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
2. 开发冷却塔热力性能高精度在线测试及分析系统,能全面评价冷却塔的性能;实时监测每个采集模块运行是否正常、每个参数的实时变化曲线,保证了数据准确性;在线计算出不同时间段的冷却塔进出风空气焓值,环境空气焓值,进风风量,冷却数和冷却能力,能够呈现塔进出空气温湿度场、风速场和塔底水温度场。最后通过多个时间段的冷却塔参数拟合出冷却塔的刘易斯数和填料特性修正系数;
1.6成果简介要向社会公开
本技术成果通过研发暗藏式离心鼓风冷却塔在高难度全隐蔽城市地下空间的应用,解决了冷却塔用地、节能、节水、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的问题。依靠塔的离心风机,强行把塔外的冷空气经塔的进风道送入塔内,而需冷却的介质则由布水系统均匀分布到各个喷头中,通过喷头使介质均匀洒在填料上,与进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湿热空气再经冷却塔收水器收水处理后排出塔外,冷却后的介质则汇集后进入集水盘。实现了投资省,环境适宜性强,土建施工投资低,占地省,城市地下空间,空间利用率极高。
6.杨林(其他、广州览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广州览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研发、系统设计)
7.何文锋(其他、广州览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广州览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技术研发、系统设计)
8.卢智涛(副高、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理论研究与分析)
9.罗文海(副高、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理论研究与分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项目旨在研发暗藏式离心鼓风冷却塔在高难度全隐蔽城市地下空间应用技术,解决冷却塔用地、节能、节水、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的问题。实现了投资省,环境适宜性强,土建施工投资低,占地省,城市地下空间,空间利用率极高
1.3 主要论点与论据
1、在高难度全隐蔽地下空间应用研究
1)利用地下空间排风低焓值风进行冷回收 ,根据地下空间排风温度数据计算,冷却塔的出水温度约可降低1-3°C,减少冷水机组的运行能耗10%~20%,实现节能降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公示表(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南海岛礁多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完成人(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1. 龙丽娟,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项目总负责人,全面负责策划设计、组织、决策、监督项目实施;首创多维岛礁生态系统修复新思路新模式,发掘功能微生物新资源,突破钙化海藻人工繁育技术并规模化生产;科技创新点1、2、3和4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2. 黄晖,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负责珊瑚规模化珊瑚幼体培育、苗圃培育、底播移植珊瑚礁底基修复与重构等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珊瑚礁多维生态修复示范区建立与养护;科技创新点1、3和4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3. 喻子牛,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作为砗磲繁育增殖方向研究负责人,构建了砗磲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开展了中培体系构建,进行了南海砗磲的增殖放流工作;科技创新点1、3和4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4. 李洁,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揭示珊瑚共附生微生物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建立有效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发掘多样化的功能微生物新资源,命名新属新种;科技创新点2和4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5. 尹浩,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开发高效酶源及其发酵工艺,制备活性功能肽和酶制剂,有效促进珊瑚礁动、植物生长发育,保障珊瑚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与平衡;科技创新点2和4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6. 张浴阳,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与实施以及珊瑚礁生态修复示范区的建立与维护,主要包括珊瑚幼体人工培育技术、珊瑚断枝野外苗圃技术、珊瑚底播移植技术等的研究与创新,野外带队出海实施相关的技术,参与建立珊瑚礁生态修复示范区,并定期维护示范区内人工培育与移植的珊瑚苗种;科技创新点1、3和4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7. 张跃环,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构建了砗磲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开展了中培体系构建,进行了砗磲的增殖放流工作;科技创新点1、3和4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8. 杨芳芳,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研发钙化海藻人工繁育技术,实现了苗种规模化生产,建立了钙化海藻移植方法;科技创新点1、3和4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9. 杨键,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开发海洋微生物酶制剂与功能活性物质,促进造礁生物健康生长发育;科技创新点2和4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10. 王晓雪,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筛选生物膜产生的海洋细菌、研发生物膜形成机理及膜化技术;科技创新点2和4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11. 董俊德,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研发微生物功能菌剂,从海草根际分离获得的除烃海杆菌Marinobacter hydrocarbonoclasticus STW2具有高效的无机氮脱氮能力,并且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从而能够为珊瑚礁系统底质生境的改良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科技创新点2和4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12. 黄文,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突破礁栖玉足海参的人工繁育技术,建立了海参高密度远海放流增殖的方法,为珊瑚礁底栖生境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科技创新点1、3和4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13. 何毛贤,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发明了一种塔形马蹄螺的性别鉴定和标记方法,发明了塔形马蹄螺和大马蹄螺人工诱导产卵、受精和育苗的方法,在国内规模性地培育出了这两种螺的螺苗,并进行了底播移植示范;科技创新点1、3和4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14. 张博,博士后;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针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多维修复需求,甄选了珊瑚礁造、护礁关键生物类群,并揭示其生态功能,为造、护礁关键物种的培育和移植提供了基础科学资料;技创新点1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15. 韦章良,助理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要贡献:参与南海岛礁生态修复前场工作,研发大型钙化海藻繁育与移植技术;科技创新点1、3和4的主要完成人之一。

项目简介南海珊瑚岛礁是我国经略南海的关键国土。

健康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具有造礁、护礁、固礁、防浪护岸、防止国土流失的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国土、经济和文化价值。

但大规模的建设施工不可避免地会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局部的影响甚至破坏,危及海洋生态与岛礁安全。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有效可行的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和策略,服务南海岛礁国土安全、生态安全和永续发展。

珊瑚礁生态修复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和研究热点。

项目针对目前国内外珊瑚礁生态修复主要为石珊瑚种群补充或生境修复等策略单一、效率低下的现状,原创性提出了基于系统和关键功能恢复的多维生态修复新思路新模式,从“基底修复/再造、功能种群恢复、群落构建、系统养护”等多个维度开展相关技术系统攻关,并集成应用示范于南海扩建岛礁的生态系统修复与重构。

多项创新性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主要的科技创新点为:1. 首创多维岛礁生态系统修复新模式,开辟生态系统修复的新方向。

对南沙群岛42个岛礁(其中35个无人礁)进行连续、定点的综合科考,首次系统掌握了南沙群岛珊瑚礁生态系统本底、现状和结构特征;甄选出30种造/护礁关键物种,确定量比、入添时序指导生态修复;原创性地提出了基于系统思维和关键功能恢复的岛礁多维生态修复新思路、新模式;2. 研发岛礁生态系统初始群落构建及其生物膜技术,促进功能生物附着与生长。

突破海洋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发掘海洋功能微生物新资源,命名细菌新科1个,新属6个,新物种16个;揭示生物膜形成调控机理、先锋群落对环境的适应机制、珊瑚“共生体”微生物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研发水下基质表面生物膜化技术、功能微生物营养修复技术,促进生态修复关键功能物种附着与生长;3. 突破关键功能生物种苗繁育技术,实现生态修复苗种自给。

突破砗磲幼虫虫黄藻植入难点和变态率极低的瓶颈问题,国内率先研发和建立了砗磲人工繁育和中培技术,规模化技术世界领先;建立世界领先的造礁石珊瑚(包括风信子鹿角珊瑚、芽枝鹿角珊瑚、中间鹿角珊瑚等)幼体培育技术和苗圃技术,实现珊瑚种源全自给;突破冈村石叶藻、水石藻等多种钙化藻人工繁育技术,为珊瑚礁多维生态修复提供了苗种保障;4. 多维生态修复系统解决方案及集成应用示范。

集成珊瑚礁区三维结构重构技术、水下基质表面生物膜化技术、造礁石珊瑚苗圃技术、功能种群恢复和群落构建技术、功能微生物营养修复技术、次生海洋生态群落保育与抚育技术、岛礁次生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与适应性评估技术,首次开展了“基底修复/再造、功能种群恢复、群落构建、系统养护”一体化的岛礁多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建成世界最大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区(210亩),确立了世界引领地位。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论文1:Weiqi Kuang, Jie Li, Si Zhang, Lijuan Long*.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of Actino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reef coral Porites lutea.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15. DOI: 10.3389/fmicb.2015.01094.论文2:Jie Li, Qi Chen, Si Zhang, Huang Hui, Xinpeng Tian, Lijuan Long*. Highly Heterogeneous Bacterial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 China Sea Reef Corals Porites lutea, Galaxea fascicularis and Acropora millepora. Plos One.2013. https:///10.1371/journal.pone.0071301.专著3:黄晖,杨剑辉,董志军. 南沙群岛渚碧礁珊瑚礁生物图册.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1论文4:Jie Li*, Weiqi Kuang, Lijuan Long, Si Zhang. Production of quorum sensing signals by bacteria in the coral mucus layer. Coral Reefs. 2017. 36: 1235.论文5:黄晖*, 张成龙, 杨剑辉, 尤丰, 练健生, 谭烨辉. 南沙群岛渚碧礁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特征[J]. 台湾海峡, 2012, 31(01): 79-84.论文6:张跃环, 肖述, 李军, 马海涛, 向志明, 张扬, 喻子牛*. 鳞砗磲的人工繁育和早期发生[J]. 水产学报, 2016, 40(11): 1713-1723.论文7:张跃环, 肖述, 李军, 马海涛, 张扬, 向志明, 喻子牛*. 砗蚝(Hippopus hippopus)的人工繁育[J]. 海洋与湖沼, 2017, 48(05): 1030-1035.论文8:Pengxia Wang, Zichao Yu, Baiyuan Li, Xingsheng Cai, Zhenshun Zeng, Xiulan Chen, Xiaoxue Wang*. 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conjugation-based genetic manipulation system for Pseudoalteromonas.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2015.14:11.论文9:Pengxia Wang, Zhenshun Zeng, Weiquan Wang, Zhongling Wen, Jie Li, Xiaoxue Wang*. Dissemination and loss of a biofilm-related genomic island in marine Pseudoalteromonas mediated by integrative and conjugative elements.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17. 19: 4620-4637.论文10:Wen Huang, Da Huo, Zonghe Y u, Chunhua Ren, Xiao Jiang, Peng Luo, Ting Chen, Chaoqun Hu*. Spawning, larval development and juvenile growth of the tropical sea cucumber Holothuria leucospilota. Aquaculture, 2018. 488: 22-29.知识产权名称专利1:<一种微生物包埋微球连续制备装置及方法>(ZL 201410469754.1)专利2:<一种海洋来源小单孢菌SCSIO 01819、酶制剂溶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ZL 201510366099.1)专利3:<一类热稳定性提高的淀粉酶突变体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ZL 201510446883.3)专利4:<一种构成珊瑚礁生物种类和空间位置的设计模式>(ZL 201110250120.3)专利5:<适于高沉积水体环境的造礁石珊瑚野外培植方法及其装置>(ZL201110393726.2)专利6:<一种珊瑚受精卵附着前的培育方法及培育装置>(ZL201110393700.8)专利7:<一种砗磲人工繁育方法>(ZL 201610454619.9)专利8:<一种有效避免砗磲贝自体受精的化学方法>(ZL201610462629.7)专利9:<一种促进虫黄藻有效植入砗磲贝人工繁育苗种的方法> (ZL 201610454182.9)专利10:<一种具有反硝化功能的除烃海杆菌STW2及其应用> (ZL 201510703056.8)推广应用情况南海岛礁多维生态修复技术被成功推广应用于我国广东珠海、西沙等海域珊瑚礁生态修复,其中,在粤港澳大湾区岛屿(珠海庙湾岛)建立珊瑚礁多维生态修复示范区10亩,西沙赵述岛、晋卿岛等海岛建立修复示范区80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