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诗歌赏析

葬花吟诗歌赏析葬花吟诗歌赏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名家点评:《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的文字。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之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葬花吟解析

葬花吟解析
《葬花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描写了在春天来临时,将去年的花草祭奠并埋葬的场景,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哀思和对新生命的期待。
下面是全诗及其解析: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喜相傍。
重重赏赐青娥近,回赐萍踪便水长。
第一句:“风吹柳花满店香”,描绘了春季气息浓郁的情景,柳花被风吹散,飘散在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气。
第二句:“吴姬压酒喜相傍”,吴姬是指当时的歌女,她们在上元节前,会为宾客推波助澜,使他们更加快乐和欢愉。
这里,吴姬压酒、百般招待宾客,象征着春节的热闹和欢庆。
第三句:“重重赏赐青娥近”,“青娥”是指妇女,也是指春天的新生命,作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
第四句:“回赐萍踪便水长”,“萍踪”是指流浪的者,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光阴留下的痕迹。
这句话意味着即使过去的岁月已经逝去,但是人们仍然可以寻找到它们的痕迹,感受到它们带来的美好和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全诗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新生命的希望,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哀思和缅怀。
《葬花吟》艺术赏析

《葬花吟》艺术赏析《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格特*的重要作品。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原文: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洞箫演奏此曲,突出能表现出作者多黛玉身世的哀叹和惋惜,和宝黛之间的悲惨爱情故事的不平,把原本哀音的基调演绎很透彻,同时也把人物哭述和控诉体现出来(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此句曲子把感情渲染到全曲最高,听的人心都碎了。
(如,最后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洞箫把全曲的基调的到了升华,把对宝黛爱情故事的惋惜,对时事变迁的无奈,黛玉和宝玉二人对彼此之间情感叙述出来。
所以单一洞箫应该不是最好的表现乐器。
87版《红楼梦》用的美声和独唱的折中方式来表现,并用二胡等乐器合奏。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赏析《红楼梦》诗词赏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创作背景《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二、通篇赏析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
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弄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上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到明人的集子中去找。
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也足以借取利用。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
红楼梦葬花吟_赏析

红楼梦葬花吟_赏析《红楼梦》中的“葬花吟”是一个极其著名的描写枯萎与消逝的诗歌。
这个场景描述了一个瑞雪初晴的冬日,宝玉看到花园里的金钗梅垂死挣扎的情形,非常悲伤,于是发出了这首葬花吟。
这首诗歌描述的不仅是枯死与消逝,也暗示了一种生命的轮回和命运的无常。
在一个冬季的结尾,花园里的花朵们全部枯萎,而这个场景中最能代表该主题的便是那金钗梅。
这个花冒着风雪在花坛上艰难跋涉,努力地延展自己的一丝残存生命,并且与此同时普遍的“冰雪消磨离恨,春水泛滥游魂”的诗意,加强了主题的极端性。
当我们看到这个花朵时,我们不难想到自己的短暂性,以及我们周围的所有生命的短暂性。
保玉的思考和咏叹,不仅是对冬季结束的悲伤,也是对生者与死者命运的思考。
这首诗歌不仅仅描绘了花朵的生命消逝,也描述了生活的无常。
例如,咏叹中提到的朝离夜湮,风飘零舞,和眼前世态炎凉,都暗示了生命的无常。
同时,保玉也在一定程度上思考了自己的生活,包括以前的生活,以及接下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例如,他感到了人生短暂和无常的问题,最终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这首诗歌因此包含了哲学和超自然主题,强调了人类的本质和命运终将落入坟墓,而人的灵魂必须五旬飞升。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的“葬花吟”表现了文化中心上地主和朝臣势力的腐败现象、官场斗争的无情和封建道德的虚伪色彩。
这首诗歌也通过把人们的短暂性和华丽腐朽的象征融入到诗意中,强调了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性。
通过保玉的角度来思考,其中承载的教育意义也需要被强调:人类必须正确面对生命现实,并且跨越诸多无法驾驭的命运差异,才可能生活得更加充实。
葬花吟中最经典的一句赏析

葬花吟中最经典的一句赏析
葬花吟是一首非常美丽经典的古典诗词,它描绘出一副传神、悲怆、深沉的景象,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种失落、悲伤的心情。
苏轼的《葬花吟》被誉为“古今文坛绝唱”,受到了极大的赞誉。
在这首葬花吟的中最经典的一句赏析如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这句赏析描绘了一种极为宏伟的景象,仿佛一段伟大的历史,牵扯着多少英雄、领袖和谋士,经历着一段挣扎沧桑的漫漫征程,然而,在这种宏伟的环境之中,却没有了英雄的影子,只剩下偶有的舞榭歌台和大雨的侵袭,仿佛把所有的英雄都冲刷成风云。
从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苏轼的情怀,他清楚知道古老的权贵和英雄在漫长的时间里,最终也会随着世事变迁而被淡忘,这古老的景象只能再现在他唯一能触及的尊严诗歌中。
苏轼此句赏析也传达了一种自伤的思想,他不但是见证历史变迁,也是历史变迁中的一份子,精彩的文字也最终会被时间所抹去,只有勤奋的努力,才能让自己神圣的诗句永远流传下去。
此句赏析也充满了一种无限的深情,仿佛在表达英雄苏轼的哀伤之情,他的诗歌也象征着一种强烈的抗争精神,朴实的语言以及纯净的思想,也让他的作品深入人心,从而流传到了今天,并被这一代一代的读者所喜爱。
总之,这句葬花吟中最经典的一句赏析,不仅描绘出了一种失落、
悲伤的心情,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抗争、反抗和奋斗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葬花吟的赏析

葬花吟的赏析葬花吟的原文《葬花吟》是曹雪芹创作的章回小说《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体,名为咏花,实则写人。
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
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
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葬花吟》写出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是为其思想价值。
此诗另一价值在于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
甲戌本上脂砚斋的批语指出:没有看过“宝玉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
所谓“后文”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
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
为落花缝锦囊,为落花埋香冢;还要悲哭,还要作诗。
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荒唐”举动,唯有痴情如宝黛者方能理解,也唯有发生在宝黛身上方能为世人所理解。
和曹雪芹同时期的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说:“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葬花吟赏析

葬花吟赏析一、背景介绍《葬花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描绘花朵凋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生死无常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字数不多,却充满了诗人深沉的哲理和感慨,被誉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二、诗歌赏析1. 内容主题《葬花吟》通过描述花朵凋落的过程,展现了生命短暂、无常的主题。
诗中诗人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为主题,旨在唤起人们对于生命脆弱性和珍惜生命的思考。
2. 手法运用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比鲜花绽放与凋零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开头两句“秋草瘦风萧,芳菲苑外香”,描绘了花朵盛开的美好景象,给人以温馨愉悦之感;而诗末两句“红消香断有谁怜,落尽灰胡不归去”,则表达了花朵凋零的无奈和孤寂,激发人们的深思。
用典手法诗中运用了“葬花”一词,暗示了花朵凋零的悲凉情绪。
其中“葬”一词,正常意义上理解是指埋葬,与花朵凋零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种用词使诗中的花朵凋零意象更加深刻,加强了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无常和珍惜生命的主题。
3. 情感表达《葬花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生命的珍惜。
整首诗在描绘花朵凋零的同时,也折射出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诗人通过对花朵凋零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叹,以及对逝去的岁月和逝去的人生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4. 主题意义《葬花吟》虽然字数不多,却能唤起人们的思考。
诗中通过描绘花朵凋零的无奈和孤寂,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呼唤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深深触动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无常和脆弱,从而更加珍视眼前的一切,感悟人生的真谛。
三、诗歌分析1. 诗歌结构《葬花吟》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五个字。
诗歌的整体结构紧凑,通过对比描写花朵的盛开和凋零,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慨。
2. 诗歌语言《葬花吟》的语言简洁明了,字字珠玑。
诗中的写景描写和抒发情感的语句相互烘托,给人一种深沉、哲理而又真实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埋之。铭曰:汝菊、汝梅、汝水仙、木樨、莲房、坠粉、海棠、垂丝、有
荣必有落,骨瘥于此,其魂气无不之,其或化为至文与真诗乎?”
•
曹寅的《楝亭诗钞》也钞录有两首葬花诗,两首都是题画诗,一首是
《题柳村墨杏花图》:“勾吴春色自藞苴,多少清霜点鬓华。 省识女郎全疋袖,
百年孤冢葬桃花。”另一首是《题王髯月下杏花图》:“墙头马上纷无数,
红楼梦中的美食
一)火腿炖肘子 【原文摘录】 贾琏向桌上拣两盘肴馔与他放在杌子上自吃。凤姐 又道:“妈妈很嚼不动那个,倒没的硌了他的牙。” 因向平儿道:“早起我说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 好给妈妈吃,你怎么不拿了去赶着叫他们热来?”又 道:“妈妈,你尝一尝你儿子带来的惠泉酒。”(第
十六回) 【考证分析】 火腿炖肘子,清代名菜,今镇江、扬州一带仍行此 食,美其名曰“金银蹄”,亦称“煨火肘”。《北砚 食单》上说:“煨火肘:火腿膝湾配鲜膝湾,各三副 同煨,烧亦可。”“金银蹄:醉蹄尖配火腿煨。”这 是一只火工菜,口感要酥烂,适合老年人食,故王熙 凤用以招待赵嬷嬷。 【制作方法】 用火腿肘子(南方叫“蹄膀”)与鲜肉肘子合炖,食 盐调味,少加酒糖,炖极烂。
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明末清初诗人杜浚作有《花冢铭》,从《花冢
铭》可知其亦有过“葬花”之举,《花冢铭》文字如下:“余性爱瓶花,不
减连林,偿有概世之蓄。瓶花者,当其荣盛悦目,珍惜非常;及其衰颓,则
举而弃之地,或转入混渠莫恤焉,不第唐突,良亦负心之一端也。余特矫共
失,凡前后聚瓶花枯枝,计百有九十三枚,为一束,择草堂东偏隟地,穿穴
自我安慰
• 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写黛玉听到梨香院小旦 唱《牡丹亭》后,有这么一段唱词:绕绿堤,拂柳 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 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看风过 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带 愁,桃花含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 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我只为惜惺惺,怜 同命,不教你,陷入污泥遭蹂躏,且收拾起桃李魂, 自作香坟葬落英。该段唱词,很好的诠释了原著中 黛玉葬花的原因和目的:对有类似遭遇的女性是 “惜惺惺,怜同命”,对自己的见解缺乏共鸣知音, 因而葬花以自我抚慰。
பைடு நூலகம்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望去新红第几家。前日故巢来燕子,同时春雨葬梅花。凭谁笔墨描全袖,自
启丹炉点宿砂。三十六宫人盼断,金盆空影月西斜。”
葬花吟白话译文
葬花吟赏析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泪, 鸟亦不惊!只是人有情!
诗词的美学意义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 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 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借景抒情,咏物托物言志。 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 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 象,就是客观物象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体验创造出 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重 心,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一般诗歌都会用一定的物象表达作者的情感。
• • • •
创作背景
自无饱爱 我可受情 安奈委表 慰何屈露
爱情表露
• 黛玉在第一次葬花中,巧遇宝玉在沁芳闸 桥边的石头上看《西厢》,黛玉瞧见也要 看,于是上演了红楼经典场景宝黛共读 《西厢》。读过后宝玉说自己如“多愁多 病”的张生,黛玉如具有“倾国倾城貌” 的莺莺,这等于是那个时代最直白的爱情 表露。
心里毕竟是喜欢的。所以宝玉刚一发誓,黛玉就
“破涕为笑”,也随即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词语,
说宝玉“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黛玉同样
引《西厢记》,就等于接受了宝玉的爱情表白。通
过共阅《西厢》,宝黛爱情前进了一步,“朦胧度”
有所减少。
无可奈何
• 写《葬花吟》的前一晚,为宝玉被贾政叫去而担心的黛 玉前去怡红院探望,却被丫鬟晴雯卤莽的使性子拒在门 外;黛玉客居贾府,即使被丫鬟拒之门外,又能如何呢? 再听怡红院里传来宝玉、宝钗二人的一阵笑语之声。寄 居贾府,已是没趣,如今,白天刚刚表露爱意的宝玉, 也不过如此,这个时候的黛玉,心中真百般滋味,说不 出口。黛玉惟有以哭泣来释放心中的的压抑与悲伤,而 宿鸟栖鸦听见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的黛玉哭泣,也 是不忍听闻。所以在《葬花吟》中,有这么一句,侬今 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 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可见, 她是以花代己,葬花也是另一种的对自己命运的叹惜与 对现实的无奈。
饱受委屈
• 碍于当时的礼教,也怕宝玉把自己看得太“轻薄”, 所以黛玉竟“眼圈儿红起来”。有尊严的大家小姐, 谁敢对她们表白爱情?在那时,表白爱情一方面固然 是喜欢对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不尊重对方。所 以黛玉竟有些委屈,怀疑宝玉利用“淫词艳曲”来 “欺负”自己。
•
黛玉毕竟是了解宝玉的,听了宝玉这样的表白,
葬花的历史
• “葬花”之举始于明代中叶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寅。
•
唐寅的牡丹花
• 据《唐伯虎佚事》载:“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 邀文徵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 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
•
明末文学家叶绍袁在《续窈闻》中记载其女叶小鸾说自己曾“勉弃珠环
葬 花 吟 赏 析
黛玉葬花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