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解析:雪掩孤村,一枝独放,这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 的感受。 “一枝”又照应了题中“早”字,又透露出诗 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给读者以 强烈的感染力。
“数枝” 非早,不如“一枝” 更佳——郑谷
1、请给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诗写一篇文 艺随笔,侧重于体现诗歌景物描写与 情感的关系。(400字以内) 2、请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从你读 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的 危害性。(400字以内)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 “闹”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 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春鸟 和鸣的生动景象。(描景象) 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 听觉的感受。 (点作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 而境界全出。”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
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 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 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 议论形象。
咬文嚼字 朱光潜
贬词褒用 文中义: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
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章观点: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事例
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一句的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修改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 着变了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 善用联想义,意蕴更丰富 剖析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合阳中学雷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是一篇文艺随笔,以一种平淡和深刻诠释了朱光潜先生的大气,更凸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咀嚼”艺术的独到见解。
那么,对于我们的中学生而言,如何学习,如何把这种“咀嚼”的严谨习惯贯穿在自己以后的读书学习中,是个可以不断商榷的话题。
作为教师,上好一堂公开课,无论是于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新课标精神作为指导思想,我对《咬文嚼字》一课作如下设计。
三维目标:1.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之精神。
教学重点:1.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观点。
2.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的实例,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养成锤炼字词的语文习惯,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
2.明确“套板反应”的内涵,引导学生注意避免联想的惰性。
教学方法:自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故事导入(3分钟)[PPT课件演示:P.1欢迎语;P.2课题]咸丰年间,曾国藩战败失利,在奏折中自写“臣屡战屡败,请求处分”。
他的师爷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结果皇上不但没有问罪,反而嘉许他顽强不屈。
作战不利的曾国藩,仅凭着师爷的一句“屡败屡战”就轻轻松松化解了一场灾难。
可见,一字之易,境界全变,所用词语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所以我们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要字斟句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专门谈论这一问题的文章——《咬文嚼字》(板书)二、咀嚼课题和结构(4分钟)情景问题: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PPT课件演示:P.3](当说不出时,立即请同学查字典。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高二《咬文嚼字》一等奖说课稿

高二《咬文嚼字》一等奖说课稿《高二《咬文嚼字》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高二《咬文嚼字》一等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第四单元是一个“文化随笔”单元。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先生讲述“文字重要性”的一篇文化随笔,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很富有“理趣”。
2、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本单元教学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二是“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三是“品味妙语佳句”,四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提炼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课文难点: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了解《咬文嚼字》的主要观点2、能力目标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法分析1、理论依据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2、三步教学法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3、具体操作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五、学法分析1、学生现状:高一学生具有理解一般散文的能力。
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路难。
但高一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发表个人观点的人较多。
2、学法指导⑴通读全文两遍,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⑵在教师引导下,鉴赏诗句,培养思维能力⑶在鉴赏诗句,组织语言时,将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培养写作能力六、教学过程分析1、课文感知提问: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作用何在?2、拓展延伸品评: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区别?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否为句子增删文字或调整语序?3。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学习议论文的写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四、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六、教具:PPT课件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欣赏小故事:有一个乞丐,他面前的牌子上写着:“本人自幼双目失明。
”可乞讨的效果很不好,一个诗人见到,把他面前的牌子上的字改写为:“春天到了,可我什么也看不到”结果乞讨的效果非常好。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改后的语言更能让人感受到乞丐的可怜,更能唤起人们的同情心。
不同的语言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咬文嚼字》。
(二)认识作者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
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其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三)解题:“咬文嚼字”什么意思?明确: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四)走入课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1、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学生读第3段)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咬文嚼字》 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并能够正确地修改。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授、讨论、练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练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
掌握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并能够正确地修改。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避免出现错别字和语病。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咬文嚼字”的含义和重要性。
讲解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和语病,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和讲解。
讲解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包括词汇积累、语法运用、修辞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错别字和语病,并共同探讨如何避免和纠正这些错误。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让学生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通过讨论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练习法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4.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

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优秀6篇)篇一:高二语文教案《咬文嚼字》篇一教学目的: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幻灯片显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二、作者简介:三、分析课文观点: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明确:看课文例子分析道理:(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xx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上获得一些启示。
课时安排一、导入新课;二、投影材料;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四、上面的分析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表达的观点,我们已经和朱先生达成共识。
《汉语大词典》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3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义。
读课文,找一找朱先生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不能懒刻苦自厉推陈出新求思想感情的精练与吻合。
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
2找一些用字精当的例子,体会妙处。
3思考练习。
朱光潜《咬文嚼字》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__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教学重点了解__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__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教学方法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2.制作卡片,整理__内容,进行专题讨论;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分析__结构,掌握__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__的__——《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__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案)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咬文嚼字的概念与意义1.1 咬文嚼字的定义1.2 咬文嚼字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的重要性1.3 咬文嚼字与语文素养的关系第二章:咬文嚼字的来源与发展2.1 咬文嚼字的起源2.2 咬文嚼字的历史发展脉络2.3 咬文嚼字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第三章:咬文嚼字的类型与特点3.1 字义咬文嚼字3.2 字形咬文嚼字3.3 字音咬文嚼字3.4 词语咬文嚼字3.5 句子咬文嚼字第四章: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技巧4.1 字义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技巧4.2 字形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技巧4.3 字音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技巧4.4 词语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技巧4.5 句子咬文嚼字的方法与技巧第五章:咬文嚼字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5.1 咬文嚼字在文章写作中的应用案例5.2 咬文嚼字在口语交流中的应用案例5.3 咬文嚼字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案例5.4 咬文嚼字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案例第六章:咬文嚼字在日常沟通中的重要性6.1 咬文嚼字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6.2 咬文嚼字在日常沟通中的实际应用6.3 咬文嚼字在不同场合的沟通策略第七章:咬文嚼字在学术写作中的应用7.1 咬文嚼字对提高学术写作质量的作用7.2 咬文嚼字在学术论文中的常见应用7.3 咬文嚼字在学术写作中的注意事项第八章:咬文嚼字在媒体传播中的价值8.1 咬文嚼字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8.2 咬文嚼字在广告宣传中的创意运用8.3 咬文嚼字在社交媒体传播的影响第九章:咬文嚼字在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9.1 咬文嚼字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9.2 咬文嚼字在小说写作中的重要性9.3 咬文嚼字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塑造第十章:咬文嚼字的实用技巧与练习10.1 咬文嚼字的实用技巧总结10.2 咬文嚼字的练习案例及解析10.3 咬文嚼字练习的反馈与改进方法第十一章:咬文嚼字与语文教学11.1 咬文嚼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1.2 咬文嚼字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11.3 咬文嚼字在写作教学中的指导作用第十二章:咬文嚼字与跨文化交流12.1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12.2 不同文化背景下咬文嚼字的差异12.3 咬文嚼字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策略第十三章:咬文嚼字与认知心理13.1 咬文嚼字与认知过程的关系13.2 咬文嚼字对提高认知能力的作用13.3 咬文嚼字在认知心理中的应用案例第十四章: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14.1 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的联系14.2 咬文嚼字在各种修辞手法中的应用14.3 咬文嚼字与修辞手法的综合练习第十五章:咬文嚼字的评价与反思15.1 咬文嚼字学习的自我评价15.2 咬文嚼字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与调整15.3 咬文嚼字学习的目标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讲解了咬文嚼字的定义、发展、类型、方法、应用和练习等方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归纳概括文章所用材料,从而体会作者的观点。
能力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咬文嚼字”精神与方法的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培养学生掌握古诗炼字鉴赏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重点赏析第五段,从而体会作者的观点,课文中知识的课外转移——古诗炼字鉴赏题的训练。
三、教学难点学生掌握古诗炼字鉴赏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
四、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2.讲练结合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看课件上的2个句子,你能理解它们的含义吗?(1)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2)地铁里听到一个女孩大概是给男友打电话,“我已经到西直门了,你快出来往地铁站走。
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可见,文字真的是很有魅力,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二)、复习上堂课内容:一、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本文的1——4段,同学们看课件做下面这道题。
(板书:咬文嚼字朱光潜)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A.形容卖弄才学。
B.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B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 A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 C )哪位同学说说你的答案。
全答对了。
请坐本课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回答得很准确,说明你上节课的听课效率很好!)都不是,那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呢?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1)“但是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三段)(回答得很好,说明你上节课内容掌握得不错!)二、1——4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什么道理?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三)、合作探究: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课文的第五段。
一、我们齐读课文第五段,1、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说明什么道理?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不同的字有时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感情。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第五段举“推敲”的例子论证“炼字”要注意思想情感。
并指出“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这个地方写得特别好,我们找2名同学来朗读这个部分,再赏析品味。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2、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3、作者认为用哪个字更好,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作者认为:一、“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也就是说,“僧推月下门”,“推”的应是自家之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二、“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不免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寂静,平添了搅扰。
4.与前面例子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明确:从文字表达的意境上。
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一般认为:一、“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
把诗人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
二、诗题是“题李凝幽居”,所叙之事是访友,这个“门”应是李凝幽居之门,而不是僧(贾岛)自家之门。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总结:其实,无论用哪个字,都有各自的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文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四)欣赏品味,能力提高。
下面就让我们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面的诗句进行赏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出感情,嚼出味道。
1.(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__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比较下列词语:“到”“过”“入”“满”“绿”,哪一个更精彩,更生动?例1: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绿”字较之“到”,形容词做动词,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一.与其它几个字相比,绿字色彩鲜明,把江南春天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色以及与春风的关系,形象地表达出来,其它诸字却无这种作用.绿字能唤起人们的联想,春草绿时,引起思归之情,自然与下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紧密呼应,丰富了诗的意味.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
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
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
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
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
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用字传神: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全诗写的孤静寂寥,忧然恻然,充满旅途的忧虑和烦闷。
然而“树梢帆初落,峰头月正圆”,却勾勒出了一幅奇特的峡江晚泊图。
帆落于树梢,月圆于峰头,风景优美。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将山区农村苦瘠贫寒,表达出欧阳修对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忧虑。
诗歌鉴赏中一个重要考点就是“炼字”,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这类题的答题规律,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接着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五)牛刀小试下面我们就试着写一写,看下面的故事。
4、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
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山谷:“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妙在何处?“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诗的感染力。
真是一字生辉。
(六)、课堂总结品读大师的文章,总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
传播文明,盖世无双。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
八、布置作业1.讨论完成练习题三、四两题。
2.选几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作分析文章。
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