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种猪育种策略.
世界猪育种的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猪育种正向多元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各国纷纷加强育种 研究,提高本国猪种的品质和竞争力;同时,跨国合作和国际交流也日益频繁 。
世界猪育种技术发
02
展
常规育种技术
01
品种选育
以品种选育为基础,通过选择优 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提高后 代群体的整体性能。
杂交育种
02
03
群体改良
利用不同品种之间的基因重组, 通过杂交产生新的基因型,以获 得优良性状。
03
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 成本
育种目标更加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和降 低成本,通过优化饲料转化率、提高 繁殖效率等手段提高经济效益。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智能化与大数据应用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育种工作将更加智能化,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实现精准育种和智能化管理。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育种工作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培育低污染、高抗逆性的品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发展
政策支持
各国政府对猪育种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通 过制定各种政策,如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来促进 育种工作的开展。
产业协同发展
猪育种工作不仅涉及到养殖业,还涉及到饲料、兽药 等相关产业,这些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可以共同推 动育种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世界猪育种案例分
05
析
总结与展望
06
世界猪育种取得的成绩与经验总结
01
基因育种技术取得突 破
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世 界猪育种在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编辑方 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能够更精确地筛 选和改良品种。源自02多样化与适应性
世界各地的猪品种在育种过程中越来 越注重品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适 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和市场需求。
现代猪育种体系

现代猪育种体系——从传统猪育种到基因编
辑育种的转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猪育种体系也得到了日益完善的发展,从传统的选育方法渐渐转向基因编辑育种。
在传统的选育方法中,猪种往往是通过选取性状优异的猪进行繁殖,以获得更为优秀的后代。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时间成本大、效果低等不足。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猪的基因组可以被直接改变,使得猪种的选育速度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例如,在明确肉猪瘤背瘤基因果断行动项目中,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地删减了肉猪基因组中引起肉瘤背瘤的MSTN基因,使得猪的营养转化率提高、生长速度加快、肉质更优。
这种基因编辑育种方式将会是未来猪育种的主流,但也存在一定的等待时间和安全风险。
我们希望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保证安全和道德的关注,让现代猪育种体系成为新时代生物学技术与传统耕作的良好融合,为人们带来更多好的猪种和养猪经济效益。
猪的育种方案

品系选育方法
1
2
3
4
5
基础群的组建方案
遗传评估和测定
1.1评估和测定的主要性状 达100kg体重日龄和30――100kg日增重 达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 总产仔数(TNB) 21日龄窝重(LW21) 1.2评估和测定辅助性状 肥育性状:饲料转化率,活体眼肌面积 繁殖性状:产活仔数,繁殖间隔,初产日龄,产仔间隔 胴体性状:眼肌面积,后腿比例,肌肉pH值,肉色,滴水损失,大理石纹。 体型性状有:体长,体高,体型评分
1
异。
2
从体型来看HN201杂交种猪较为清秀,体躯较长。同时从肢蹄来
3
看,HN151系种猪不于HN161系种猪结实,考虑种猪的利用率等,
4
宜选择HN161系作为母系母本。
5
品系筛选、配合力测定及配套系组装
A
B
品系筛选、配合力测定及配套系组装
1
在配套系组合上,选择了以HN111和HN121为终端父本,以HN201为母本的三系配套;以及以HN121为终端父本,以HN201和HN202为母本的四系配套开展杂交试验。
遗传评估数据记录系统
个体记录
ID
BREED
SEX
BDATE
SIRE
DAM
NOTE
字符
字符
字符
日期
字符
字符
备注
16
2
1
8
16
16
—
—
—
—
—
—
—
—
见附件
遗传评估模型
03
02
01
父系HN111和HN121以生产肥育性状为主选性状;HN111注重应激和体型的选择,HN121则注重体型选择;
猪育种方法及其应用现状

猪育种方法及其应用现状猪育种是指通过规划集中选择和基因改良等方法,在猪种群中选择优良基因,促进遗传改良,提高猪品质、肉质和繁殖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生物技术。
本文将从猪育种方法及其应用现状两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猪育种方法1.集中选择法集中选择法是指根据猪群的产生能力、生长速度、肉品质和繁殖性能等选定优良个体参与繁殖,排除劣质个体或生产性能差的猪,使优良基因得以传承,达到猪育种的目的。
一般集中选择法需通过肉质、繁殖性能、体型和生长速度等方面的选择指标进行筛选和选择。
目前,集中选择法常常结合基因检测技术进行指标选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选育效率。
2.饲养、管理环境优化法饲养、管理环境优化法是针对猪种群的饲养环境和管理措施进行调整,提高猪的生长速度和繁殖性能。
例如,国外针对种猪的饲养环境进行优化,采用定期送风、降温、消毒和模拟夜间自然环境等方式,不仅提高了种猪的生产能力和繁殖率,还增强了其免疫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提高猪的品质和肉质。
3.基因改良法基因改良法是在猪种群中依据特定基因的传递规律进行遗传改良。
常见的基因改良方法包括经典育种法、遗传转基因法和CRISPR-Cas9编辑技术等。
其中,经典育种法是指通过基因扩增、基因剪切重组或突变等方式来寻找具有更优秀基因组合的猪,达到繁殖或选育的目的。
遗传转基因法是将外源基因直接移植到猪种群中,提高猪的肉质和产品产量,但可能会影响猪的遗传基因的稳定性。
CRISPR-Cas9编辑技术是指导入CRISPR-Cas9基因改良体系,切割猪基因,在基因组上进行无损性的改变,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
目前,猪育种技术应用已成为猪生产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在国际上,欧美地区通常采用高繁殖性能猪品种和生产技术,以提高猪肉产品的数量和产值。
我国猪肉市场需求量大,对猪品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国内肉猪现阶段以选育猪种为主,重点培育新品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适应性良好的“三优”猪种——优良繁殖猪、优质育肉猪和优抗病毒猪。
种猪的核心价值与育种的未来趋势

种猪的核心价值与育种的未来趋势一、育种在种猪和畜牧产业的发展中发挥较大作用,其一是通过品种繁育,提高生产性能,进而创造经济效益;其二是育种引领、促进营养、饲养工艺等其他行业的市场经济发展;第三,种猪性能的不断提升,满足了世界对肉品的需求。
近年来,全球种猪发展健康发展的态势正急剧向好。
育种在整个种猪林业和畜牧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第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利用遗传学和育种算法,通过品种选育,不断提高生产机动性,创造了巨大的规模效应。
第二,转基因是最基础的发动机,也引领、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如营养、饲养工艺、环境工程等,这些科学的上用发展很大程度上用也有育种工作的推动,因为育种水平的提高需要新的研究水平,牵引生态系统发展,饲料供应、环境工程才会不断的发展。
第三,种猪性能的不断增强,满足了世界对肉品的融资需求,也使我们能够以比较低廉的价位满足较大资金需求。
世界日渐的种猪发展态势越来越好。
从50年代开始,猪的生长速度得到较大提高,产仔数也得到非常寡脂非常大的进展。
2000年-2021年,种猪的生产速度、背膘等繁殖性能得到非常大的提高,也使大幅提高养猪场的养殖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过去10年,国外种猪种猪产仔数月均增长幅度为2.1%,每年母猪的生长性能以2%的速度在提高,表明育种技术在不断提高。
而国内种猪也有很多变动,很多种猪场已经意识到种猪的资产价值在于食用菌遗传性能,而不在于价格,国内猪场买种猪的时候把性能首位,而非价值。
二、国外育种取得成功的其原因有五点:其一是育种核心群资产规模大,其二标定是大规模开展规范细致的性能测定,再者是育种目标明确,其四是育种组织完善高效,最后是先进育种技术的技术。
国外种猪业之所以能够拥有子代高的生产水平并不断取得遗传进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育种核心群规模大(联合育种体系);二是大规模开展规范细致的性能测定,积累大量数据;三是育种目标明确,育种方案适应猪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可以看到国外的食用菌育种公司每3—5年就更替一次育种目标,不断去适应市场;四是育种组织机构完善高效,比如说测定、评估和繁育体系,这也是国外得以持续的主要原因之一,反观我国,最缺乏的就是杂交种猪体系--虽说我国也有联合育种,紧密联系但并没有非常紧密的育种组织;五是先进育种技术的应用,不断运用一些先进的育种技术,这也是国外育种成功海外的原因。
种猪企业育种工作计划

猪育种公司育种工作计划一、育种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养猪生产正在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过渡,特别是近年来,福建已由生猪缺口转为调出省份,因此,生猪品质的改良及种猪生产性能的提高已成为消费者及养猪业者的首要追求目标。
种猪选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遗传素质的好坏虽是种猪质量高低的基础。
在满足猪只营养需求、规范猪群饲养管理、保障猪场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和先进的测定评估方法,缩短选育周期,加快选育进展,培育体型外貌好、生产性能高、猪群整齐、遗传稳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良种猪,是种猪生产企业的首要任务。
根据福建省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特点,在福建省生猪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牵头,制定出统一的种猪场内性能测定、遗传评估、选留的计划和技术规程,统一场内测定的设施、性状、程序、工具与方法,统一遗传评估软件,统一建立种猪育种与管理信息系统;讨论实施资源共享办法;共同安排专门化品系培育等,通过省内各市、县以及规模种猪场实施严格测定、系统的数据汇集、分析、准确评估、强度选择,培育出优秀的专门化品系以及配套系的种猪。
搜集福建省的种猪情况,明确长白、大白以哪个为父系、哪个母系,确定完后,我们可以进行杂交组合试验,培育配套系。
例如我公司先培育专门化品系:在保持大白猪基本体型、外貌的基础上,以生产性能为改进重点,结合氟烷基因检测的选育,探索培育适应本区域条件、性能优良的大白新品系。
同时,保持和改良长白与杜洛克猪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的优良性状,巩固长白猪繁殖性能好的优点,进一步加强两品种后躯腿臀比例、四肢粗壮结实性的选育,满足客户对本猪种的父系利用。
⑴体型外貌大约克猪:被毛全白(允许额头眉间有小暗斑);头型清秀,颈细脖长,无下垂腮肉;体型长,背腰平直,腹线具有母系猪特点,乳头数7对以上,排列整齐,前躯宽,腿臀较丰满;四肢健壮结实。
长白与杜洛克猪体型外貌均符合本品种特征,要求体长背宽、腿臀丰满、四肢粗壮结实,具有父系猪明显特点。
陆川猪的育种计划

陆川猪的育种计划
陆川猪的育种计划主要是针对提高陆川猪的生产力和肉质品质而展开的。
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选种:选取生长速度快、体型壮、抗病性强、肉质优良的陆川猪作为种猪,进行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
2. 饲养管理:对种猪和育肥猪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包括精准饲喂、疾病预防、环境卫生等方面,保证其生长健康,提高生产效益。
3. 基因改良: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将陆川猪的优良基因进行改良和组合,培育出更加适应当地气候和饲养环境的新品种。
4. 种猪供应:加强陆川猪种猪的留种和推广,提高良种猪的供应量,帮助农民提高养殖收益。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陆川猪的生产力和肉质品质可以得到有效提升,满足消费者对优质肉类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猪的育种方案(可编辑)

猪的育种方案猪的育种目标过去与现在猪的育种目标未来具体如何制定育种目标育种的技术方法和步骤如何实施育种主要过程猪的配套系培育---华农温氏配套系I号猪培育●总体目标●是培育各具优秀特点的杂交配合力好的4个专门化品系充分重视提高商品猪的瘦肉率和生长速度同时注重提高瘦肉组织的生长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改良肉质和提高适应性专门化品系育种目标 HN151 1 体型外貌头清秀后躯较丰满体型中等高体长四肢健壮呈流线型体型有效乳头数6对以上排列均匀皮毛全白 2 肥育性状30--100kg日增重公猪达840g母猪790g 3 胴体性状100kg背膘公猪150mm母猪165mm胴体瘦肉率大于62 4 繁殖性状初产母猪平均产总仔90头以上21日龄窝重达45kg以上经产母猪平均产总仔95头以上21日龄窝重达53kg 以上 HN161 1 体型外貌前后躯结实丰满头中等大双背明显四肢健壮中等高肢蹄粗壮结实毛色全白有效乳头6对以上排列整齐匀称 2 肥育性状30--100kg日增重公猪达850g母猪800g 3 胴体性状100kg背膘公猪155mm 母猪165mm胴体瘦肉率大于62 4 繁殖性状初产母猪平均产总仔90头以上21日龄窝重达45kg以上经产母猪平均产总仔95头以上21日龄窝重达52kg以上终端公猪育种目标 HN212 1 体型外貌头中等大前后躯肌肉发达背宽皮毛浅棕色带黑斑额部中央有白斑腹平四肢粗壮群体均匀一致 2 肥育性状30~100kg日增重达880g饲料转化率250以下达100 kg日龄150天以下 3 胴体性状胴体瘦肉率大于66 无纯合氟烷应激基因 4 繁殖性状公猪精神活泼性欲强精液品质好终端母猪育种目标 HN201 1 体型外貌头中等大皮毛全白前后躯结实肌肉紧凑四肢健壮有效乳头数不少于6 对排列均匀群体均匀一致 2肥育性状30~100kg日增重850 g饲料转化率255以下达100 kg日龄155天以下 3 胴体性状胴体瘦肉率62以上 4 繁殖性状初产母猪平均产总仔数100头以上21日龄窝重达45kg 经产母猪平均产总仔数110头以上21日龄窝重达52kg 肉猪育成目标体型外貌头中等大体较长前后躯发达丰满腹微收四肢结实皮毛大多为白色少数带花斑群体均匀生长发育商品仔猪达16kg的日龄平均为49d以下商品肉猪达100 kg体重的日龄小于155d达100kg体重时的活体背膘155mm以下饲料转化率255以下胴体品质100 kg体重屠宰时屠宰率74以上眼肌面积35cm2以上瘦肉率64以上后腿占32以上 PSE肉或DFD肉发生率01%以下配套系杂交生产模式曾祖代母系母本母系父本父系母本父系父本↓↓↓↓祖代 A B C D ♀HN161 ×♂HN151 ♀HN121×♂HN111 ↓↓父母代 AB ×CD ♀HN201 ♂HN212 ↓商品代ABCD 品系选育方法选育的技术路线是采用开放式的群体继代选育法通过BLUP评估和现场综合评估来选育核心群然后进行合理的选配应用常规育种技术采用新设备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性能测定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开展母系ESR基因和父系HAL基因的检测和应用选育各具特色的专门化品系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快速推广优秀种猪基因逐步建立起瘦肉猪持续改良的良种繁育体系基础群的组建方案 1 首先普查全场各纯种猪的来源并逐个登记 2 HN111以法国皮特兰为主HN121以台湾省和美国杜洛克为主 HN151以丹麦美国长白猪及后裔测定选留者为主HN161以丹麦美国大白猪及后裔测定选留者为主各品种要求符合各自特征 3 入选公猪查清系谱并调查所配母猪的产仔情况及后代的生产性能如果后代有遗传缺陷则该公猪不能入选重视肢蹄和睾丸发育情况 4 调查入选母猪的繁殖记录成绩作为重要参考入选母猪应乳头发育良好无内陷乳头有效乳头6对以上无明显外形缺陷配种受胎正常 5 核心群的种公猪保证独立的血统血统可多至15个以上种母猪也应尽量避免全同胞或半同胞血缘关系入选的公母猪之间要求最好无血缘关系遗传评估和测定 11评估和测定的主要性状达100kg 体重日龄和30――100kg日增重达100kg体重的活体背膘厚总产仔数TNB 21日龄窝重LW21 12评估和测定辅助性状肥育性状饲料转化率活体眼肌面积繁殖性状产活仔数繁殖间隔初产日龄产仔间隔胴体性状眼肌面积后腿比例肌肉pH值肉色滴水损失大理石纹体型性状有体长体高体型评分遗传评估数据记录系统见附件遗传评估模型生长性能育种值估计模型为 yijklm μihyssij likgilaijklm eijklm 其中i指第i个性状背膘厚和日增重yijklm为个体生长性能的观察值μi为总平均数hyssij为出生时场年季性别固定效应lik为窝随机效应gil为虚拟遗传组固定效应aijklm为个体的随机遗传效应eijklm为随机剩余效应母猪繁殖性能育种值估计模型为yijkl μihyspijljkaijklpijkleijkl 其中yijkl 为第i个性状的观察值总产仔数和21日龄窝重μi为总平均数hyspij为母猪产仔时场年季胎次固定效应ljk为母猪出生的窝效应aijkl为个体的随机遗传效应 pijkl为母猪永久环境效应eijkl 为随机剩余效应种猪选留和选配父系HN111和HN121以生产肥育性状为主选性状HN111注重应激和体型的选择HN121则注重体型选择母系HN151和HN161除主选日增重和瘦肉率外特别重视繁殖性状适当收腹和肢蹄结实度的选择根据专门化品系选育目标制定综合选择指数后备种猪依据综合选择指数选留种猪选留和选配综合选择指数为I Y1×I1 Y2×I2 式中I1 I2和Y1Y2分别为生产性能指数繁殖性能指数和其经济加权值其中生产性能指数 I1 100 SD ×[ W1×EBVadg SDadg W2 × EBVfat SDfat] 繁殖性能指数 I2 100 SD×[ W1×EBVtnb SDtnb W2 × EBVlw21 SDlw21] 上式中SDSDadgSDfatSDtnb SDlw21 分别为总体日增重背膘产总仔数和21日龄窝重的]标准差W1W2W3W4分别为日增重背膘产总仔数和21日龄窝重的经济加权值EBVadgEBVfatEBVtnbEBVlw21 分别为日增重背膘产总仔数和21日龄窝重的育种值种猪选留和选配对于有遗传缺陷和不符合品系特征的独立淘汰对于肌肉品质的选择主要监测猪群氟烷基因情况剔除群体中有害的氟烷基因对于体型明显缺陷的种猪严禁留作种用选配上在育种初期采用避免近交的随机配种各血缘公猪保障与配母猪在5头以上育种过程中以同质选配为主异质选配为辅采用电脑选配和人工跟踪结合监控家系的动态及时调整各家系的纯繁比例种猪留种时要求注意公母家系或血缘结构之间的平衡核心群成年公猪淘汰更新标准疾病问题先天性生殖器官疾病的后备公猪因肢蹄病而影响配种或采精的公猪发生严重传染病的公猪发生普通疾病治疗两个疗程未康复因病长期不能配种的公猪性情暴躁攻击工作人员的公猪配种问题超过10月龄以上不能使用的后备公猪性欲低配种能力差的公猪精液品质不合格五周四次精检法的公猪种用问题采用动态淘汰生长性能落后综合指数低于后备公猪体型评定为不合格的公猪核心群配种超过80胎的公猪或使用超过20年的成年公猪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或畸形率高的公猪不符品种特征外形偏离育种目标的公猪体况极差的公猪例如过肥超过4分膘或过瘦低于2分膘因其它原因而失去种用价值的公猪核心群成年母猪淘汰更新标准疾病问题先天性生殖器官疾病的后备母猪因肢蹄病久治未愈而影响配种或分娩的母猪发生严重传染病的母猪发生普通病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而未恢复的母猪先天性骨盆狭窄经常难产的母猪好斗有伤人倾向的母猪连续两次或累计三次妊娠期习惯性流产的母猪配种问题超过8月龄不发情的后备母猪断奶后49天不发情的母猪配种后连续两次返情屡配不孕的母猪种用问题生长性能落后综合指数低于后备公猪的采用动态淘汰14连续两胎活产仔数窝均5头以下的青年母猪连续两胎或累计三次产活仔数窝均6头以下的经产母猪有效乳头少于10个哺乳能力差母性不良的母猪连续两次累计三次哺乳仔猪成活率低于60的经产母猪核心群超过5胎的种母猪繁殖群超过7胎的种母猪体况极差的母猪例如过肥超过4分膘或过瘦低于2分膘因其他原因而失去种用价值的母猪专门化品系选配方案 1 在控制近交的随机选配的前提下做好每个家系公猪的年度配种数量计划对优秀公猪要多配种育种技术员随时跟踪计划的实施情况 2 家系内适当筛选优秀的公母猪进行少量近交提纯 3 公猪站存栏公猪的家系及数量要足够每个家系至少2头可用公猪满足选配需要 4 在电脑选配的基础上做好各阶段的家系跟踪监控家系的动态及时调整各家系的纯繁比例如果某头公猪后代表现都很优秀有足够母猪供选配的情况下尽量多配种专门化品系选配方案 5 公猪方面做好核心群种猪特别是公猪的选择确定进入核心群及时跟踪公猪精检情况及时选好核心群后备公猪保证优秀后代能及时用上来分析母猪的血缘结构往往繁殖性能好生产性能优肢蹄粗壮体型佳的占优势比例与之相匹配的亲缘系数小的独立家系公猪需求也大选留后备公猪根据存栏公猪的血缘情况和选配需要以及各项指标比较综合考虑 6 母猪方面选留核心群后备母猪时不要过多选留某头公猪的后代注意母猪家系或血缘结构平衡及时更新核心群母猪性能评比状态保证母猪能被及时选上差的及时被更新确定纯繁母猪使用胎次被更新母猪或高胎龄母猪转扩繁扩繁母猪依据繁殖指数或者综合指数高低并结合纯繁量确定是否转纯繁专门化品系的选育进展 1家系选择演变和近交情况各品系选留淘态情况如下 HN121系原有44个家系相继淘汰36个家系还剩8个家系HN111系原有11个家系淘汰2个家系还剩余9个家系 HN151系原有31个家系淘汰了19个家系还剩12个家系 HN161系原有43个家系淘汰了33个家系剩10个家系各专门化品系的平均近交系数分别为HN111为0068HN121为0107%HN151系的近交系数为0676%HN161为0274%生产性能变化趋势品系筛选配合力测定及配套系组装母系的筛选与培育以现场观察为主选用育种素材指不同来源的纯种猪对照育种目标和后备种猪的表现来选择亲本是否合适作为核心群在确定纯系的基础上对作为母系的两个专门化品系HN151和HN 161 系进行正反杂交比较以确定杂交母本的最佳组合方式杂交母本HN201 为以HN151为父本HN161为母本而杂交母本HN202则反之品系筛选配合力测定及配套系组装经测定比较分析HN201和 HN202组合二者的生产性能没有显著差异从体型来看HN201杂交种猪较为清秀体躯较长同时从肢蹄来看HN151系种猪不于HN161系种猪结实考虑种猪的利用率等宜选择HN161系作为母系母本品系筛选配合力测定及配套系组装父系的筛选与培育本配套的父本资源为HN121系HN111系终端父本可考虑用纯系也可考虑用杂交公猪在试验杂交公猪时经过测定比较以HN111为父系父本HN121为父系母本的杂交HN212种公猪比其反交的杂交公猪体型较长收腹较好肌肉发达瘦肉率高后备猪选留率更高品系筛选配合力测定及配套系组装配合力测定和配套系组装在配套系组合上选择了以HN111和HN121为终端父本以HN201为母本的三系配套以及以HN121为终端父本以HN201和HN202为母本的四系配套开展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三系配套组合HN301表现出很高的生长速度和瘦肉率但是肉猪较易发生应激猪肉颜色偏白有4%左右的PSE猪肉同时料肉比相对较高而传统的HN302配套生长速度较慢瘦肉率偏低四系配套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同时HN401和HN402组合的肉猪在生长背膘厚和饲料转化率没有显著差异表1 不同组合肉猪生长育肥性能测定结果平均数±标准误表2两种四系配套肉猪的胴体性能及肉质情况不同组合种猪的杂种优势率H%表 4 各专门化品系和配套系肉猪主要生产性能几个问题讨论 1关于育种目标专门化品系的优点是可以将育种目标分散以利于取得较快的遗传进展和培育各具特点的品系对于父系的重点是生长性状对于母系则要兼顾生长和繁殖性状育种目标重点是针对近期的市场需求兼顾长远单一品系主选的经济性状不宜在总目标中定得太多就广东省而言商品肉猪单位成本下的瘦肉产量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育种方案育种目标需要相对稳定品系特征也需要相对稳定对于品系的改造需要谨慎不应因为市场需要高瘦肉型猪而把所有品系的育种目标都转向高瘦肉率几个问题讨论2基础群的组建对于品系选育犹为关键较多的血统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产生优良后代的机会优秀性能的个体可以对提高群体水平做出更多的贡献单一品系基础群的个体选择以特征相似性能优良归类为宜也就是可以无需过多注重品系来源而强调优秀个体的利用如果作为一个新的育种场组建基础群也并非一定要直接到国外引种国内不少种猪场的部分种猪质量完全达到了目前我国去国外引种源的多数种猪场水平几个问题讨论 3关于多系配套和留种率养猪生产中主要有三系四系和五系杂交配套方式在我国还多采用三系配套三系配套操作简单而四系和五系配套相对制种成本高后者有更多的专门化品系易于分散育种目标取得更好的遗传进展能更多地综合专门化品系的优点即充分利用基因的加性效应互补效应和杂种优势人们担心较多品系配套的肉猪整齐度会降低实际上在生产是不存在问题的除肉猪毛色与三系配套有类似的分离比例外四系配套肉猪生长和体型的一致性更好杂交公猪完全可以用作终端父本几个问题讨论在配套系中利用基因的加性效应选育提高纯系的生产性能水平是最主要的提高品系的纯度可以获得较好的杂种优势和后代的整齐度本研究发现四系比三系配套的肉猪背膘厚和料肉有更高的杂种优势平均为59%和75 vs 19%和16保持较高选择压缩小核心群种猪的选留率是取得较快遗传进展的重要手段猪的育种费用大技术要求高没有大的群体是无法取得好的遗传进展根据笔者经验考虑到现场育种的实际情况核心群规模至少保持在300-400头以上才能较好开展选育尽量扩大测定规模核心群母猪年更新率在80-100%后备母猪留种率30%以下根据指数选择公猪留种率6%以下能取得了较大的遗传改进量几个问题讨论4关于选择方法以BLUP法为基础的遗传评估技术是现代种猪育种的基础它可以较准确地评估个体的遗传值为种猪选留提供依据从本专门化品系选育的遗传趋势与阶段性选择重点非常一致可以看到其选择的准确性现场选种环节非常重要往往能进入核心群的公猪不一定是指数最好的同时体型的选择一样具有重要的育种价值特别在父本品系中应给予高度重视如趾蹄母性特征遗传缺陷等更是现场选种不可缺少的在多性状的选择上根据群体特点对主选性状有必要进行阶段性调整如在本配套系培育过程中由于HN151和HN161系在组建基础群之初繁殖性能较好而生长性能明显不足培育的重点是解决生长性能问题而到培育后期则做出调整几个问题讨论强调个体选择的同时重视家系选择的作用对于优秀个体如果结合家系分析则更便于掌握它在群体中的利用新的育种技术为猪的许多经济性状的改良提供了的机遇国外一些大的育种公司如PICMONSANTO等开发和利用的标记已多达10多种本项目中繁殖性状和抗性主基因的检测和利用正在群体的改良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分子技术在育种中的利用并未普及经过多年研究期盼和质疑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已成为当代遗传育种工作的现实需求几个问题讨论 5关于群体继代选育法世代重叠核心群闭锁和配合力测定等是群体继代选育法中大家关心较多的问题本项目中我们采用的是不强调继代不关心世代重叠核心群种猪采用动态淘汰以个体和家系的性能表现和种用价值确定个体在核心群的利用核心群的种猪谨慎开放辨证地使用开放和闭锁根据群体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引入外血育种过程是群体不整齐与整齐之间不断稳定和变化的过程一般而言在品系特征形成的初期需要闭锁给予基因固定的时间以充分了解品系特性然后再根据群体性状表现适度导入外血以增加群体的变异提高整体水平几个问题讨论配合力测定是筛选最优的杂交组合这一育种过程是必要的其所需费用高时间长从基础群的组建开始就要注意品系配合的问题配合力测定可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从品种内品系间到品种间再到配套系的杂交效果并非所有的配合力测定需要作杂交组合试验实际上根据对品系特点的了解其大部分是在日常育种工作的观察中补充少量的验证过程就足够了对于肉猪组合效果的试验研究可以尽量做到目的性强减少配套组合的数量来降低试验成本选育进展 238 1318±010 1456±07 250 HN212-HN202 HN402 236 1319±010 1451±08 389 HN212-HN201 HN401 245 1452±009 1504±09 234 HN121-HN201 HN302 260 1392±011 1438±08 163 HN111-HN201 HN301 饲料转化率校正100kg背膘达100kg日龄样本量种猪组合配套 777 902 669 912 23 32 673 5367 322 176 751 HN402 798 911 684 103 24 34 670 5201 330 176 762 HN401 斜长直长 PH值失水率大理石纹肉色瘦肉率眼肌面积腿臀比例膘厚屠宰率配套组 -648 -765 -099 231 四系配套 HN402 -537 -739 -294 241 四系配套 HN401 -391 -287 -611 184 三系配套 HN302 058 -095 -1162 139 三系配套 HN301 39 -040 -331 -189 250 终端母本 HN202 47 -079 -464 -234 389 终端母本 HN201 -289 -570 -279 56 终端父本 HN212 总产仔数料肉比 100kg体重背膘 100kg体重日龄样本量类别系别 92852±354 134±012 - HN401 622±02 1110±003 88523±521 1440±004 母 HN201 91591±521 1308±014 公 HN212 91272±414 1329±006 公 5741±055 1087±008 84154±190 1488±003 母 HN161 89889±421 1371±006 公 5968±045 1075±007 83193±200 1531±003 母 HN151 91143±758 1345±011 公 82793±422 1501±007 母 HN121 85994±390 1244±005 公 81437±336 1345±005 母 HN111 21日龄窝重总仔数日增重 100kg背膘厚胎别品系几个问题讨论如何开展猪育种工作如何开展猪育种工作我国的猪肉产量FAO 猪的育种目标猪的育种目标猪的育种目标是改良猪种实现养猪生产与加工的最大经济效益是由市场和消费需求而决定的它强调了三点●育种的最终目标在生产群实现●目标的制定是以未来可预见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为基础●目标的着眼点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值制定目标组建基础群测定分析选留选配遗传评估调整育种方案专门化品系育种目标 HN111 系体型外貌前后躯特发达头型小腰背平阔腹平四肢有力毛色花白为主 2 肥育性状30--100kg日增重公猪达800g母猪750g以上 3 胴体性状100kg背膘公猪140mm母猪150mm胴体瘦肉率大于68 4 群体氟烷应激基因频率控制在015以内 HN121 系体型外貌前后躯发达头中等大腰背平阔腹平四肢粗壮有力毛色以棕红为主 2 肥育性状30--100kg日增重公猪达820g 母猪780g 3 胴体性状100kg背膘公猪150mm母猪160mm胴体瘦肉率大于63 专门化品系育种目标专门化品系育种目标品系选育个体记录小数位 16 16 8 1 2 16 长度备注字符字符日期字符字符字符类型 NOTE DAM SIRE BDATE SEX BREED ID 名称备注母亲号父亲号出生日期性别品种个体号字段 Sheet3Sheet2Sheet1图表1猪肉总产量人均消费猪肉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Page猪肉总产量人均消费猪肉猪肉总产量万吨人均猪肉消费千克00000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 00 0000 00 0000 000 00000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来种猪育种策略我国种猪育种的总体策略(更多养猪知识,请单击右侧更多养猪技术)是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良种猪资源,在种猪生产和研究的优势地区建立区域性联合育种体系,积极开展分子育种与遗传评估有机结合的现代猪育种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动公司化育种体系的建立,实现种猪质量的快速、可持续遗传改良。
总体战略是:建立能够长期进行瘦肉型种猪持续改良的繁育体系,实现“以种猪选育为基础,核(更多养猪知识,请单击右侧更多养猪技术)心群种猪自给、有计划地少量引种、保持国际同期种猪水平”的总体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以消化、吸收、创新和推广为主体,新种质资源引进为辅,积极创建具有自我发展潜力的国家种猪遗传评估系统和瘦肉型猪育种体系,同时重点开展了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
建立区(更多养猪知识,请单击右侧更多养猪技术)域性和国家级联合育种体系采用区域性联合育种的方式,在几个主要种猪生产地区,如北京、华南、华中、西南等地,选择有条件的技术依托单位,组织有关养猪企业共同建立联合育种体系,加快以区域性中心公猪站为纽(更多养猪知识,请单击右侧更多养猪技术)带的种猪遗传联系网的建立,选育我国自己的优质瘦肉型种猪专门化品系,利用地方资源选育高繁殖力和肉质优良的新品系。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国家级的联合育种体系。
建立优质瘦肉型种猪遗传评估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标准化的种猪信息库,开发基于“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系统”3层网络体系结构的网上种猪遗传评估系统,推动大、中、小型种猪场遗传联系的建立,建立跨场间遗传联系,提高场内和跨场间遗传评估的准确性,开展区域性跨场间遗传评估、遗传参数评估、经济加权系数的研究。
育中国瘦肉型猪新品系和配套系在建立国家级区域性联合育种体系基础上,开展跨场间新品系的培育与配套系选育,达到资源合理利用、优势互补的目的。
实现大规模跨场间种猪配合力测定,筛选适合规模饲养、适应不同生产条件的高效杂交组合、区域性优化组合的配套系。
建立优质瘦肉型种猪可持续的高效繁育体系建立以“引进种猪资源核心群→育种核心群→种猪扩繁群→种猪生产→商品肉猪生产”的种猪繁育生产体系,探索在现有种猪生产体系中,以大型养猪企业为依托的公司化育种体系,通过“技术中心+育种公司+种猪公司+种猪专业户+养猪户”的新模式,协调不同功能群生产者的利益,开展长期的种猪
育种改良工作。
育种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猪的育种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以大规模基因检测为基础的分子育种技术已被广泛应用,达到商业化应用的主基因和遗传标记已达数十个,大大提高了传统选择方法的准确性和效率,也为早期选择、间接选择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杂种优势的预测和利用也已呈现出良好的前景。
在联合育种体系内有效地、大规模地应用育种新技术,将彻底改变我国猪育种的被动落后局面。
经济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未来的竞争将是高新技术与经济实力的综合较量。
猪育种改良技术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需要在个体基因型大规模识别基础上,综合利用个体和亲属各种表型和基因型信息进行个体遗传评估;利用一些优良个体通过人工授精实现跨场间使用,建立场间遗传联系,实现资源共享的区域性联合育种。
其主要形式有两种:有条件的大型种猪企业作为龙头种猪育种公司,将所覆盖的中小养猪户从育种、养猪生产、屠宰加工到销售形成紧密的联合体;对于我国广泛分布的中小型养猪户和企业,迫切需要以育种技术为核心的中介服务机构,以提供性能测定、种猪评估和选择、优良公猪精液、生产管理等全方位、及时的服务,从而形成以技术为纽带的松散结构型的育种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