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农药的研究进展
纳米农药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

纳米农药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本报告旨在对纳米农药的经济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和市场前景,并探讨纳米农药对农业生产、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一、纳米农药的市场概况1.1 纳米农药的研发现状纳米农药的研究和应用在国际上相对较早,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均已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我国在纳米农药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
1.2 纳米农药的应用现状目前,纳米农药主要应用于农作物、果树、蔬菜等农产品的病虫害防治领域。
纳米农药在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质量的同时,还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环境污染。
1.3 纳米农药市场规模纳米农药市场规模较小,但增长速度较快。
据市场研究机构统计,2019年全球纳米农药市场规模约为100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200亿美元。
二、纳米农药的经济效益分析2.1 纳米农药的优势纳米农药具有高活性、高效率、影响深远等优势,能够更好地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2.2 纳米农药的成本分析纳米农药相对于传统农药而言成本较高,但其防治效果更好,使用量较少,从长远来看,纳米农药的经济性仍然具有优势。
2.3 纳米农药的市场前景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愈发增加,纳米农药在未来市场上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纳米农药的产业发展推动3.1 加强研发合作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纳米农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我国在纳米农药领域的技术水平。
3.2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针对纳米农药的优势和市场前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农民对纳米农药的认知和接受度。
3.3 完善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支持纳米农药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推动纳米农药产业的发展。
结语:纳米农药作为一种新型的农药制剂,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共同努力,推动纳米农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进程,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纳米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与研究

纳米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与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也开始逐渐引入纳米技术,以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土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等方面取得创新进展。
一、纳米材料在农田土壤改善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可以用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促进作物的生长。
例如,纳米氧化铁颗粒可以作为一种优质的土壤改良剂,通过细微的纳米颗粒改变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湿度和保水能力,增加养分的吸收效率,从而提高作物的生产力。
此外,纳米材料还可以用于土壤修复,促进土壤中有害物质的降解和去除,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二、纳米农药的研究与应用传统的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而纳米农药因其微小的颗粒尺寸和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提高农药的吸附性和分散性,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并且提高对目标有害生物的选择性,从而降低了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同时,纳米农药还具有较长的持效期和较低的残留量,有利于保护土壤和水体的环境安全。
三、纳米传感技术在农业监测中的应用农业监测对于实现农业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发展至关重要。
纳米传感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监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纳米材料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可以制备各种用于检测土壤养分、水质、病虫害、气象因素等的纳米传感器。
这些纳米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农田环境参数,及时反馈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四、纳米肥料的研究与应用纳米肥料是将纳米材料应用于提高肥料效果和减少肥料损失的一种新型肥料产品。
纳米材料可以提高肥料的控释性能和吸附能力,并减少肥料在土壤中的流失和挥发。
此外,纳米肥料还可以通过纳米材料的载体作用,增强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五、纳米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纳米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与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可以减少对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应用

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应用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加快,农业领域中对于高效、绿色、安全的农药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传统农药剂型存在着使用效率低、环境友好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农药领域,以改良农药剂型,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本文将从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纳米技术在农药领域的应用概况1. 纳米技术的特点及优势纳米技术是指对尺寸在1-100纳米范围内的物质进行研究和应用的技术。
纳米技术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具有高比表面积、较小的尺寸、优异的光电磁性能等。
在农药领域中,纳米技术可以加速农药在作物体内的吸收和转运速度,提高药效,降低用药浓度,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2. 纳米技术在农药改良中的应用通过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农药领域,可以实现农药的精准释放、缓释控释、增溶增湿、靶向性输送等功能,从而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目前,纳米农药在抗逆性、生物可降解性、靶向性、持久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成为农药改良的热点领域。
三、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改良中的具体应用1. 纳米乳剂农药纳米乳剂是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农药乳剂制备中的一种常见形式。
纳米乳剂农药具有优异的分散性和渗透性,可以迅速渗入作物体内,实现快速杀虫、杀菌、除草等目标。
此外,纳米乳剂农药还可以实现药剂的缓释和控释,提高药效持久性,减少药物残留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2. 纳米胶体农药纳米胶体农药是将纳米技术与胶体化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药剂型。
纳米胶体农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溶性,可在水中迅速形成纳米尺寸的均匀分散体系,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
此外,纳米胶体农药还可以实现药剂的靶向传递,通过改变载体表面的性质,将农药传递到目标组织和器官,提高农药的生物有效性。
3. 纳米微胶囊农药纳米微胶囊农药是将纳米技术与微胶囊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药剂型。
中科院研发出新型“纳米农药”农药使用效率有望得到跨越式提升

世界农业和环境 领域亟待解 决的关键 问题 , 而 此次可 自动 感
知 温度的温敏 型控释农 药问世 , 也将开辟 出一条发展 高效、
在滑 动过程 中 , 薄 薄的石墨烯 很容易 形成褶皱 ,并可随时调 便 捷 、绿 色农 药 的新 路 径 。
整几 何构型 以适应 外界接触 环境 的变 化。正是这种特殊 的调
பைடு நூலகம்
根据 了解 ,吴正岩 课题组是 利用凹 凸棒 土、碳 酸氢铵 等 控 能力 ,使 得石墨烯 在摩擦 中具 有奇特 的演化效应 以及层数 材料 制备 出一种复 合纳米材料 , 并以该材料为 载体与 除草 剂 依赖性 。基 于此机理 ,研究 团队还提 出并论 证 了通过对 二维 复配研 制 出温敏型控 释除草剂颗 粒。这种颗粒对 于温度具 有 材料 施 加可 控 变形 来实 现对 表 面摩 擦行 为大 范 围调 控 的新 较强 的敏感性 , 可通 过温度有 效调节颗粒 中纳米 孔道 的数 量 ,
料 在 实 际 中 的应 用 。
《 自然 杂 志在 同期 的 “ 新 闻与评论 ”专栏 发表 了专题 评述 ,对 文章 给予积极评价 : “ 该工作不仅 揭示 了石墨烯 奇 特摩擦行 为的来源 ,而且 引发了对摩擦机理 在诸多层面上 的 探 索 ,同时也 为人们 以一种 可控 的方式来研 究复杂体系 的摩 擦强化行为提供 了可能性 。”
思路 。 团 队 成 员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教 授 丁 向 东表 示 ,基 础 研 究 的 性
从而控制 除草剂的释放 。
这样 一来 ,可 以达 到显著提 高农 药利用率 、降低农药用 质决定 了这项研 究无法迅速 产生效益 ,但 它的影 响深 远。他 量 、 减少农药流失的 目的 , 与此 同时 , 这一技术还具有成本低 、 解释说 ,这篇文章 发现传统摩擦 理论在二 维材料 中应用 的局 效率 高、易加工 、使用 方便 、环境友 好等优势 ,应 用前景不 限性 ,完善并扩展 了主导二维材料 的摩擦机 制。
纳米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的科技不断进步,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兴材料逐渐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纳米药物制剂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很大的潜力,可望成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纳米药物制剂的定义及研究背景所谓纳米药物制剂,即把药物包裹到纳米粒子内,形成一种新型的药物传输系统,能够突破传统药物分子的限制,达到更好的药效和安全性。
而纳米粒子的制备大致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法三种,其中物理法包括球形凝胶、超声波制备等,化学法包括共沉淀、乳液法等,生物法包括胶体溶胶法、纳米乳状药物等。
当前,纳米药物制剂的研究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纳米粒子具有大比表面积、高稳定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可通过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效。
2. 实现针对性治疗:通过规定纳米粒子的大小、形状和表面性质,可以实现对靶细胞的有选择的选择性输送,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3.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通过改变纳米粒子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可以防止药物在体内沉淀和失活,从而进一步提高药效。
4. 实现药物的联合治疗:通过将不同的药物共同包装到纳米粒子内,可以实现对多种疾病的联合治疗。
二、纳米药物制剂的应用领域基于其出色的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药物制剂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治疗:通过实现靶向药物输送、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降低药物副作用,纳米药物制剂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比如说,纳米粒子可传递光敏剂等药物,能够在肿瘤中发挥特定治疗作用,可以充当肿瘤光热治疗的一种有力手段。
2. 心血管疾病:纳米粒子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
比如说,纳米粒子可以制造一种新型的药物释放系统,能够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时释放药物,从而进一步减轻心脏受损。
3. 治疗神经疾病:纳米药物为治疗神经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通过包装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纳米粒子可以实现对神经细胞的有选择的输送,从而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再生。
纳米生物农药的设计及控缓释研究进展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40]衣淑娟,孙志江,李衣菲,等.马铃薯中耕前期圆盘式中耕机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20,51(8):98-108.[41]吕金庆,王英博,兑 瀚,等.驱动式马铃薯中耕机关键部件设计与碎土效果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7,48(10):49-58.[42]吕金庆,刘志峰,王鹏榕,等.驱动式碎土除草多功能马铃薯中耕机设计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10):1-8.[43]王 莉,李庭贵.基于三点悬挂的驱动式马铃薯中耕机设计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21,43(12):138-142.[44]彭曼曼,吕金庆,兑 瀚,等.驱动式马铃薯中耕机的设计与仿真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9,41(3):58-63.[45]孙 鹏,孔 皓,王 源,等.丘陵山地马铃薯中耕施肥机设计与试验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40(9):37-42.[46]孙 鹏,沈 鹏,王 斌,等.马铃薯中耕施肥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20,42(4):105-108.[47]夏 敏,孙 鹏,孔 皓,等.马铃薯中耕施肥机的设计与试验[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20,55(3):190-197,205.[48]沈 鹏,姚永亮,郑美英,等.基于离散元的山地马铃薯排肥器仿真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5):256-258.[49]沈东华,孔 皓,姚忠志,等.基于自激振动减阻原理的马铃薯培土器设计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22,44(6):163-168,175.[50]孔 皓,宁楚峰,张永华,等.单行马铃薯中耕追肥机的设计与试验[J].农机化研究,2022,44(9):74-79.王 淼,周 杰,陈 鸽,等.纳米生物农药的设计及控缓释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17):9-18.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17.002纳米生物农药的设计及控缓释研究进展王 淼1,2,周 杰1,陈 鸽1,李凌云1,李 森2,郭兆将1,徐东辉1,2,黄晓冬1,刘广洋1(1.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2.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山西晋中030801) 摘要:生物农药是一种环境无害、生物友好、病虫害防治特异性高的绿色农药。
关于新型纳米农药制剂载体材料的研究

关于新型纳米农药制剂载体材料的研究摘要:从促进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新型纳米农药制剂应用是非常可行的,能够弥补传统农药应用的不足,促进农作物良好生长,实现优质高产的目的,同时有效保护环境。
当然,前提条件是选用适合的载体材料,植被具有较高使用性能的纳米农药。
以下本文将从概述纳米农药展开,着重分析和探头新型纳米农药制剂载体材料。
关键词:纳米技术;纳米农药;载体材料;精准控释一、纳米农药概述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粒径在任一维度处于1~100nm以内的材料。
它具有诸多理化特性,比如尺寸较小、高反应活性较强、量子效应明显等。
纳米农药目前尚未提出统一定义。
基本上将小于1000nm或带有“纳米”前缀,或具有小尺寸相关特性的农药剂型被称为纳米农药。
科技创新的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当积极研究和应用新型纳米农药制剂,以便利用农药有效消杀病虫害,促使农作物良好生长的同时,降低农药对农业面源的污染。
为此,应当加强对纳米农药控释制剂载体材料的研究,选用适合的聚合物类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等,提高农药载体的应用效果。
目前,不同纳米农药的粒径范围不尽相同,主要是因为不同纳米农药的制备方法及分散体系存在差异所致,比如纳米乳液的粒径范围为20~200nm、纳米分散体粒径范围为50~200nm、纳米微球的粒径范围为50~1000nm、纳米微囊的粒径范围为50~1000nm、纳米胶束的粒径范围为10~200nm等等。
从目前纳米农药制备实践情况来看,常用的、有效的、可行的制备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农药活性物质加工成为小尺寸的纳米粒子;另一种是以纳米材料为载体,采用吸附、偶联、包裹等方式负载农药,创建纳米载药体系。
采用此种方式所制备的纳米农药制剂有聚合物类制剂、黏土材料纳米制剂、二氧化硅纳米制剂等等[1]。
二、纳米农药剂型(一)基于传统农药剂型的纳米农药基于传统农药剂型的纳米农药有多种,比如微乳剂、纳米乳液、纳米分散体等等,是基于传统农药物质进行制备,形成的小尺寸纳米粒子,具有传统农药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在现代医学领域,纳米技术的兴起为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纳米药物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靶向治疗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详细探讨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优势、类型、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纳米药物的优势纳米药物之所以在靶向治疗中备受关注,主要归因于其独特的优势。
首先,纳米粒子的小尺寸使其能够轻易地穿透生物屏障,如血脑屏障,从而将药物输送到传统药物难以到达的部位。
其次,纳米药物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靶向识别,提高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
此外,纳米载体能够保护药物分子免受体内环境的影响,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二、纳米药物的类型1、脂质体纳米药物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囊泡结构,能够包裹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
通过在脂质体表面连接特定的配体,如抗体或多肽,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传递。
2、聚合物纳米药物聚合物纳米粒子通常由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如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这些纳米粒子可以通过调节聚合物的组成和结构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3、无机纳米药物无机纳米材料,如金纳米粒子、磁性纳米粒子等,在纳米药物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金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光学特性,可用于光热治疗;磁性纳米粒子则可以在外部磁场的引导下实现靶向定位。
三、纳米药物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1、肿瘤治疗肿瘤是纳米药物靶向治疗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纳米药物可以针对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标志物,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等,实现精准的药物投递。
例如,抗体偶联的纳米药物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肿瘤细胞,将细胞毒性药物直接递送到肿瘤内部,发挥高效的杀伤作用。
2、心血管疾病治疗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纳米药物可以靶向作用于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修复和再生。
同时,纳米药物还能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农药的研究进展日期:2010-08-10 来源:2010 字体大小:大中小农药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产业。
我国农药的生产和使用量都很大,从1990年开始,农药总产量已占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1996年,我国生产的农药品种已多达181种。
一般而言,农药分为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我国目前生产的农药大多为化学农药,而化学农药的毒性较大,可致使人畜直接中毒,并且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受农药污染的土壤面积已达1 600 hm2,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超标率高达16%-18%,且由于长期使用某些化学农药,病虫害产生了抗药性。
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来,抗药害虫已从10种增加到目前的417种。
而生物农药虽毒性小,但防治效果受多种条件的制约,其杀虫防病的能力往往不如化学农药,且成本偏高,因此还难以大规模的推广使用。
针对这些问题,研制出一系列防治效果好、用药量少、使用成本低、环境污染小、对人畜危害小的新型农药已被提到议事日程。
纳米科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兴科技,纳米科技是以1-100 nm分子大小的物质或结构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来创制新的物质。
由于纳米材料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等基本特性,因此,显现出许多传统材料不具备的奇异特性。
纳米材料在机械性能、磁、光、电、热等方面与普通材料有很大不同,具有辐射、吸收、催化、吸附等新特性,正因为如此,纳米科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美国、日本和欧盟都分别将纳米技术列为21世纪最先研究的科技。
将纳米技术与农药的研制相结合,即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纳米农药研究领域。
纳米农药的出现,不仅大大降低了用药量,提高了药效,在使用经济性上也得到突破。
真正体现了使用浓度低、杀虫防病广谱、病虫害不易产生抗性、对人畜低毒、农药残留少、对环境污染小等诸多优点。
为此,我们在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纳米科学技术在农药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初步概述,以期对纳米技术在农药研究领域上的应用有一个总体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拓展思路。
1纳米农药的种类1.1农药微乳剂1943年,Hoar和Schulman首次报道,水与大量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混合能自发分散在油中(W/O型)。
分散相质点为球形,半径通常为10-100 nm范围,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如果将药物有效成分作为分散相加工成微乳液,习惯上称微乳剂。
农药微乳剂与普通乳剂相比,除了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外,还具有如下特性:(1)具有增溶和渗透作用。
当农药加工成微乳液剂型时,农药成分的扩散速率增加,有助于有效成分传递穿过动植物组织的半透膜,提高药效;(2)传递效率高。
高的传递效率提高了使用效果或减少喷施用量。
(3)安全性好。
微乳制剂中水为连续相,抑制了农药蒸汽的挥发,使农药制剂的嗅味很小,同时降低了制剂对人体的经皮毒性。
微乳剂中以水代替了大量的有机溶剂,减少了在作物中有毒物质的残留,因此,微乳剂能降低农药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农药微乳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美国、西德、日本、印度就有研究报道,首次提出了氯丹微乳剂,它是由氯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水组成的透明微乳状液。
美国专利(1974年)、日本专利(1978年)分别对马拉硫磷、对硫磷、二嗪磷、乙拌磷等有机磷杀虫剂进行了微乳剂的配方研究,解决了其有效成分的热贮稳定性问题。
国内直到20世纪90年代农用微乳剂才真正进人研究和开发阶段,1992年,研制出了2%和8%氰戊菊酯微乳剂,之后又研制出了5%高效氯氰菊酯、菊酯类杀虫剂与灭多威等复合微乳剂。
目前我国微乳剂正处于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较多,开发的微乳剂品种和数量迅速增加,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正成为我国农药剂型开发的新热点。
1.2农药悬浮剂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简称sc)又称水悬浮剂、浓悬浮剂、胶悬浮剂,是在助剂(润湿分散剂增稠剂、结构调节剂和消泡剂等)作用下,将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的原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
水悬浮剂外观不透明,粒径范围1-5 um,属于热力学不稳定多相分散体系。
农药水悬浮剂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以其安全、高效、环境相容性好等优点,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农药剂型中最基本和重要的剂型,新的悬浮剂品种陆续上市。
与普通农药相比农药悬浮剂有以下优点:(1)与水任意比例均匀混合分散,不受水质和水温的影响,与环境相容性好;(2)有效成分颗粒小,悬浮率高,活性比表面大,药效好;(3)以水为基质,基本不用二甲苯类有机溶剂,加工设备、能耗成本远低于可湿性粉剂;(4)采用湿法加工,生产过程中无可湿性粉剂生产的粉尘飞扬,无有毒溶剂挥发,不易燃;(5)使用方便,使用时可兑水直接喷雾,也可用于地面或飞机的低容量喷雾,无粉尘飞扬,有利于使用人员的健康安全。
试验表明,较小的农药颗粒不但能够增加生物活性,而且喷洒时小颗粒能够牢固地粘附在叶子上,克服大颗粒撞击叶面的回弹及滑落现象,提高药物喷洒利用率。
易求实用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碱式硫酸铜悬浮杀菌剂,该产品能在水中高度悬浮,以此作成悬浮剂性能远超过渡尔多液的精细农药产品。
孙金全等以硫酸铜和氢氧化钠为原料,氨水为纳米颗粒粒径控制剂,通过湿化学方法合成了20-30 nm的纳米氢氧化铜棒状原药,并用PVP 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通过湿法对纳米氢氧化铜进行改性,从而使纳米氧化铜棒状原药的稳定性和利用率得到提高。
悬浮剂是农药制剂中发展历史较短,并处于不断完善中的一种新剂型。
这一新剂型的出现,给难溶于水和有机溶剂的固体农药制剂化生产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契机。
发达国家对悬浮剂的开发较早,推广速度也较快。
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上市的悬浮剂品种就达29种。
英国在1992-1993年间销售的悬浮剂占全部制剂销售最的23%,超过可湿性粉剂。
国外悬浮剂主要优秀品种有35%克百威悬浮剂、40%萎锈灵·福美双悬浮剂、2.5%咯茵腈种衣剂、30%唾虫嗪种农剂、40%多菌灵悬浮剂,以及氟虫腈、吡虫啉、代森锰锌、硫磺、福美双、甲萘威、莠去津、敌草隆、异丙隆、利谷隆、毒草安、西玛津、去草津等农药的悬浮剂。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悬浮剂以来,无论在配方研究、加工工艺和制剂品种、数量上都获得了较大发展。
截至2003年我国已登记的主要悬浮剂品种已有168种,其中涉及原先品种41种,主要优秀品种有:40%百菌清、40%西玛津、20%三唑锡、50%四螨嗪、20%虫酰肼、50%除草灵、25%三唑酮、50%硫磺、38%莠去津、40%多菌灵,以及苏云金杆菌、碱式硫酸铜、克百成等悬浮剂。
此外,近年来特异型悬浮剂进展十分迅速,出现了一批以35%多·克·福种衣剂、20%克·福种衣剂等为代表的新型复配悬浮种衣剂,登记的品种多达122个。
虽然我国悬浮剂的品种有较大发展,但在产量上仍远远低于乳油和可湿性粉剂。
1.3以纳米TiO,颗粒为主体的纳米农药随着纳米技术在农药上的应用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外出现了一些纳米农药新剂型的报道。
纳米Ti02是目前研究最为活跃的无机纳米材料之一,也是无机纳米农药中被研究得比较多也比较深的一种。
纳米Ti02具有无毒、防紫外线、超亲水和超亲油等特性,并且具有半导体能带结构。
纳米级的TiO:半导体颗粒表面在光激发状态所生成的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等活性氧类物质,具有很强的光氧化活性,可以将各种有机物逐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杀灭细菌、病毒、真菌等各种微生物。
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纳米TiO:来制备农药新制剂,这种农药具有优良、广谱抗菌抑菌特性;并且具有光催化作用使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增加,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在国内已有报道,如张萍等以黄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纳米Ti02在抗菌抑菌功能及增加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方面的光生物学效应。
这种以纳米TiO2为主体的纳米农药具有广谱抗菌抑菌功能,对人畜与环境高度安全,且能改善光合机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是一种新的环境友好型纳米农药。
1.4载药纳米微粒剂型载药纳米微粒有2种类型:一种是将农药包裹于纳米胶囊中。
纳米胶囊主要具有以下优点:(1)抑制了因光、热、空气、雨水、土壤、微生物等环境因素和其他化学物质等所造成的农药的分解和流失,提高了药剂本身的稳定性,抑制了农药的挥发,隐蔽了农药原有的异味,降低了它的接触毒性、吸入毒性和药害,减轻了它对人畜的刺激性;(2)引入控制释放功能,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延长了农药的持效期,从而减少了施药的数量和频率,改善了农药对环境的压力;(3)为多种不同性能的农药活性物质的有效复配提供方便,纳米囊膜的存在也改善了制剂的胶体和物理稳定性。
纳米胶囊相对于普通微胶囊有着突出的优势,已成为当前农药新剂型中技术含量最高、最具开发前景的一种新剂型。
武锦等、周艺峰等用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一系列天然除虫菊酯纳米胶囊,使其具有缓释性能,从而使该农药的用药量减少且药效增长。
聚己酸内酯和聚乳酸纳米颗粒也被用于杀虫剂乙虫腈的纳米胶囊化。
另一种是将农药吸附在纳米级的载体上,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以纳米Ti02颗粒为载体的纳米农药。
将纳米Ti02作为农药载体开发环境相容性好的农药制剂,一方面可以提高农药的生物活性,另一方面还可以原位降解残留农药,是解决农药污染、实现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这种纳米农药同常规农药相比,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对靶标组织的接触能力大大增加,可望提高农药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农药用量,还可在太阳光作用下光催化降解残留农药及其添加剂,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农药。
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已有所涉猎。
周文祥等采用硬脂酸对纳米Ag/Ti02颗粒表面进行亲脂性改性,将溴虫腈原药、改性后的Ag/Ti02和适当的添加剂经高速剪切制成颗粒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100 nm的纳米农药制剂。
研究表明,得到的纳米溴虫腈制剂有较高的光降解活性,对环境的污染更小,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农药。
王朝明等也通过采用表面活性剂包裹法对纳米TiO,进行表面改性,使纳米Ti02表面形成一个亲脂性的外壳,从而实现与亲脂性农药的复合。
刘国聪等采用压电石英微天平(QCM)技术检测有机农药在不同电极表面上的定量吸附,探讨农药甲基对硫磷在改性纳米Pd/Ti02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了功能性复合型光降解源纳米农药的光降解率及毒力变化。
研究表明复合纳米TiO,和Pd/TiO,的农药制剂的毒力明显提高,5%纳米Pd/Ti02乳液的毒力是95%原药毒力的2.19倍而5%纳米Ti02乳液则是原药的1.68倍。
且复合纳米Ti02和Pd/TiO,的农药制剂可在太阳光照下自行降解,在农作物体内的残留期大大缩短,降解率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