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阅读附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杭州2023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2024.1.13命题:高三语文备课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教育部规定中学生两种整本必读书,一为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为社会学名著《乡土中国》。
依我的理解,用这两本书,从学生入手,可以逐步修复或者纠正中国社会整体世俗价值的偏失,让人们心态逐步平和,用正常的视角和非功利心态,感受并理解“文化乡愁”,重新感受认识传统社会文化伦常价值下的生活情态、世事兴衰,以及重新检省自身的中华乡土文化属性,找到自身真正的文化基因,激活日渐昏昏欲睡的中华心。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找到文化血脉之本,才能祛魅一百多年来人类城市化进程中滋生的全方位优越感、都市无条件崇拜心理以及现代化傲慢和当代极度自负的心态。
将两本书相比较,《乡土中国》更难让一些患有现代城市病的学者及习惯了鄙视乡村、厌弃乡土、嘲讽乡愁的读者理解。
试举两个与笔者有关的例子。
陕西关中东府,蒲城西南片,地理气候所致,秋天必有霖雨,数年例有大霖,使原属半干旱地区,连月雨涝,卤泊滩一带,地势低卑,尤易淹浸,水不下润,难以泻排,秋庄稼难以收获,麦子种不下去。
今年正值秋庄稼将熟之季,雨势大而时长,顷成泽国。
在老家务农为生的六爸从来勤俭,过日子细致,种地不惜力,一天到晚,不是在地里干活,就是在去干活或收工的路上,他对自己所务庄稼十分爱惜,他的庄稼也仿佛总比别人的长势好。
六爸今年有数亩玉米,以青秣悉数卖与邻村养牛户作饲料,交易毕。
次日,大雨至,十数日不断,村庄田地遂为水淹,无法收割。
六爸找到养牛户,将钱悉数退回,说:这地收不成了,还算我的,不能让你吃亏。
养牛户称谢不已。
——这就是“乡土中国”,正如费孝通先生说的:它土,却不愚。
六爸的事,让我想起张岱《快园道古》记载的明朝故事——南阳李文达大父家种棉花,载卖湖湘。
有三商交值三百两讫,忽邸舍失火烧罄。
2022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2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东篱记(节选)放翁告归之三年,辟舍东茀①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
埋五石瓮,潴泉为池,植千叶白芙渠,又植木之品若干,草之品若干,名之曰东篱。
放翁日婆娑其间,掇其香以嗅,撷其颖②以玩,朝而灌,暮而锄。
凡一甲坼③,一敷荣④,童子皆来报,惟谨⑤。
放翁于是考《本草》以见其性质,探《离骚》以得其族类,本之《诗》《尔雅》及毛氏、郭氏之传,以观其比兴,穷其训诂。
又下而博取汉、魏、晋、唐以来,一篇一咏无遗者,反覆研究古今体制之变革。
间亦吟讽为长谣短章,楚调唐律,酬答风月烟雨之态度,盖非独娱身目遣暇日而已。
【注释】①茀:杂草丛生。
②颖:嫩芽。
③甲坼:外壳裂开,发芽。
④敷荣:开花。
⑤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风筝的前世今生①中国是风筝的故乡。
风筝,南方称“鹞”,北方称“鸢”。
相传最早的风筝是春秋时期墨翟制造的。
《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这只“木鹞”或许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
②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鸢”就指风筝。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③明清时期,清明放风筝已成为一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
春回大地之时,人们放飞风筝,也放飞梦想。
《观音愿》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观音愿——《千手观音》观后记菩提树,参天立。
枝繁叶茂,云蒸霞蔚。
树畔,碧池盈盈,一茎含苞金色莲花,晶莹的珠泪转动其上。
池水,倏地生了呼吸似,莲,也随之,片片,层层,叠叠,逐渐 ,,——终于盛放。
——终于袒露娇容。
——终于,由一个瞬时始,于红尘,电光火石地掀动一场惊艳!那瞬时,注定了一个永久。
这惊艳,注定了永久的震惊。
好一个,千手观音。
佛的尊贵与女儿的娇媚,佛的庄重与女儿的灵巧,佛的典雅与女儿的鲜巧。
既充满矛盾、又完满的并容与存在。
意识,清楚而笃定:震惊,惊艳,来自艺术的干净自己,——自己已魅力浩大,自己已足令人眩晕、信服、感叹——与旁的各种,不相关。
只有,当震惊与惊艳的汹涌稍平,在理性概括、积淀的过程里,那些额外的“元素” ,才浅浅地、逐渐地,浮上脑际,趋势明亮。
一定,面对与认可的事实:他们,是这众生同等的世界上,一群有着些许生理缺点的特别舞者。
音响的奇异领域,他们不具备圆满的直接感知的能力。
因此他们会以手势告之:老师,看到你的舞蹈,就看到了音乐!看。
“看”,便能将音乐的气味吻合得那般精准,未曾露怯,未曾使旁人捕获到错位的“漏洞”。
能够想见,必是艰辛满程。
笔走至此,泪又滑下。
老师的当时,宽慰之余,或许亦有轻轻的惋惜、浓浓的疼爱,在心灵深处吧。
相信不过为着一重感人。
没关“同情”,没关“同情” 。
人的生命,无疑是有限的。
生命的长短有限,生命的质量有限,生命的形态有限。
要在有限的长短、质量、形态之中,以人有限的智慧与能量,创造无穷。
听不到的音乐,不妨看到;说不出的话,不妨写出;手拿不着的东西,不妨用脚拿着;天然的腿没法跑跑跳跳了,不妨置换假肢。
总有很多的“可能” ,自“不行能”出生,繁衍,健壮,昌隆,灿烂。
人们称它作:生命的力量。
很美 ,,真的很美。
舞美,乐美,人儿美。
五分五十四秒的舞蹈作品,近乎于“美”的代名词。
陪伴整个舞蹈,油然陡生、缭绕心头最为屡次的那一个词汇,——圣洁。
音乐学院阅读书目试题解析

音乐学院阅读书目试题1、下面那部作品不属于四大音乐剧作品的是___ _ _ 。
A.《悲惨世界》 B.《猫》 C.《西贡小姐》 D.《女人心》2、音乐剧《猫》是英国作曲家_ ___的作品。
A.卡尔.韦伯 B.洛伊德.韦伯 C.查里斯.韦伯 D.鲍尔.韦伯3、代表着美国精神的第一部美国音乐剧是 ___。
A.《演艺船》 B.《音乐之声》 C.《猫》 D.《波吉与贝丝》4. 音乐剧《悲惨世界》在1985年英国公演。
是改自著名作家 ___的著名小说。
A.雨果B. 惠特曼C. 莎士比亚 D 小仲马5、《I will always love you》是天后惠特妮·休斯顿的代表作品,这首歌曲选自电影 ___ 。
A.《保镖》B.《这个杀手不太冷》C.《时光倒流30年》D.《罗马假日》6. 音乐剧是一种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的舞台艺术形式。
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
A.美国的纽约B.英国的伦敦西区C.英国的伦敦D.法国的巴黎7. 一把吉他,一只架在脖子上的口琴、真正的破嗓子,还有乱糟糟的发型,这位被称为“美国民谣摇滚之父”的是_ __ _A.约翰.丹佛B. 保罗.西蒙C.斯汀D. 鲍勃·迪伦8.亨德米特的____ _,被称为“二十世纪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A.《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 B.《钢琴音乐》C.《时值和力度的模式》 D.《调性游戏》9.表现主义歌剧《露露》,是__ __创作的。
A.德彪西 B.威伯恩 C.贝尔格 D.勋伯格10.把十二音体系推向整体序列的是_ ___。
A.勋伯格 B.威伯恩 C.贝尔格 D.豪厄11.管弦乐曲《阿巴拉契亚之春》的作者是__ ____。
A.格什温 B.伯恩斯坦 C.科普兰 D.格罗菲12.《屋顶上的牛》是_ ___的作品;A.迪雷 B.米约 C.普朗克 D.奥里克13.《太平洋231号》是_ ___的作品;A. 奥涅格 B.普朗克 C.奥里克 D.迪雷14.机遇音乐的创始人是美国作曲家_ ___;A.施托克豪森 B.约翰.凯奇 C.图德 D.泽纳基斯15、贝多芬唯一的一部歌剧题为 ___ 。
《菩提树》阅读答案[5篇范例]
![《菩提树》阅读答案[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3c12f75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63.png)
《菩提树》阅读答案[5篇范例]第一篇:《菩提树》阅读答案《菩提树》阅读答案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菩提树》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菩提树》阅读答案1我家巷口的路边种了一棵菩提树,这是在纽约少见的一种树,大概也正因此,树旁特别支撑了木架,使它能不怕强风,长得郁郁葱葱。
今年夏天,正该是菩提树最繁茂的季节,不知怎的,那树却突然枯死了,似乎每个路上的人,都为它的调零而投以惋惜的目光。
这棵从小就被特别照顾,向来因有木架支撑,而未曾倾倒过的树,为什么长了十多年,几乎要成为一棵大树时,却一下子死了呢?有一天我特别走近它,抚摸着它那依然细腻光滑的树皮,作深深的悼念,突然发现树皮上竟被人割了一圈裂口。
“是谁杀了菩提树?”我沿着刀痕转向树的另一侧,发现居然是一根绑在支架上的铁丝,想必是菩提树幼小时,为了保护它而拴的,岂料随着树的成长,人们竟然忘了那圈小铁丝已经不再适用,渐渐地铁丝嵌入树皮,大家更难以觉察,直到此刻被我发现,却已经迟了。
许多对孩子的呵护,或当孩子幼小时,为了保护他们灌输的片面观点和加诸的束缚,如果不能在他成长中,逐渐给予解释,常会对孩子造成终生的伤害。
对树对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1)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短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全文来看,“我”对菩提树的死抱着一种怎样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因为“在纽约少见”,所以菩提树“从小就被特别照顾”,并且在“树旁支撑了支架”,这反映了人们怎样的一种心理?请甲《藤野先生》一文中的一句俗语来概括。
湖南省湘东十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考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湘东十校2024年10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考试时间:2024年 10月28日注意事项:1. 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科学的昌明起源于一个又一个好奇和提问:“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会出现什么改变”“还有什么可能”“那个没有被问出来的问题是什么”提问—假设——证明—新知,人类的认知图谱不断扩充着。
真理是成功的假设。
地理大发现,生物进化论,蒸汽机的呜响,飞行器的诞生,人们潜入海底,遨游太空……还有那些始终困扰我们的问题!宇宙的起源,意识的产生,生命的密码……人类对世界的探究从微观世界到浩瀚宇宙,问起来就没完没了。
不是说宇宙是无限的吗而宇宙又在膨胀着,那么它的外面又是什么呢所知越多,问题就越多。
这就像一个圆圈,直径越大,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大。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双翅膀。
自然科学往往引导我们寻找唯一正确答案,但一涉及文化和艺术,答案常常是不确定的、开放的。
艺术家们并不急于提供答案,他们甚至鄙视轻率的结论,而更热衷于呈现人性的矛盾和人类的困境。
即使盲信让人幸福,提问让人痛苦,他们也选择后者。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金代的元好问看到大雁殉情而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我心里的悲伤吗你知道自己心里的悲伤吗”卡夫卡可是一个执着的人;“活着还是死去,是一个问题。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无从抉择;“你到底是什么人物有一种力量,它总是想作恶,又永远想造福。
”歌德长诗里的浮士德自我叩问……人类以创作对抗孤独和死亡,又因为最终无法逃脱而拥有某种悲壮。
什么是艺术不同时代人类的回答大相径庭。
小升初【部编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总结及经典习题(含答案)1

【部编语文】阅读理解知识点总结及经典习题(含答案)1一、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训练1.痴心石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着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
树太大了,不好整棵地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
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
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
”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提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检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面。
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
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瓣,可是他们能包涵。
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
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
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
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
”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
妈妈迎了上来,责问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
”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
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选修课时作业20及答案

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分.外(fèn)谦逊.(xùn)间.隙(jiān)氛.围(fèn)B.雷霆.(tínɡ) 杀戮.(lù) 深邃.(suì) 自恃.(shì)C.测度.(dù) 过度.(dù) 阴霾.(mái) 臃.肿(yōnɡ)D.砍斫.(zhuó) 踱.步(duó) 差.可(chā) 泫.然(xián)【解析】A项,间.隙jiàn,氛.围fēn;C项,测度.duó;D项,泫.然xuàn。
【答案】 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纹理末梢颓丧水龙头B.馨香斑斓篷勃百页窗C.陷井宏伟缭绕黑魆魆D.揩模巍峨破敝主叶脉【解析】B项,篷勃—蓬勃,百页窗—百叶窗;C项,陷井—陷阱;D项,揩模—楷模。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随遇而安....,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B.角色的个性鲜明,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赏的地方。
甚至连配角都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C.树汁另有一种馨香,来自米黄色的木心,只有雪花晶体的无色之色差可..比拟..。
D.圣诞树在殖民时期毕竟附随着武装白人和前赴后继....的神职人员光荣地征服了黑人非洲。
【解析】A项,“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不管在什么境况,都安然自得。
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B项,“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不形容个性鲜明。
而且“配角”是人,活人,怎么能说活人像活的一样呢?D项,“前赴后继”应为“前仆后继”。
【答案】 C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圣诞树惊人地在世界各处繁殖着,人们围着它们狂舞、欢唱。
B.在一块畸零地上,淡褐色的树身把穿过大厦间隙的阳光照得黄金般闪烁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提树》阅读附答案
我家巷口的路边种了一棵菩提树,这是在纽约少见的一种树,大概也正因此,树旁特别支撑了木架,使它能不怕强风,长得郁郁葱葱。
今年夏天,正该是菩提树最繁茂的季节,不知怎的,那树却突然枯死了,似乎每个路上的人,都为它的调零而投以惋惜的目光。
这棵从小就被特别照顾,向来因有木架支撑,而未曾倾倒过的树,为什么长了十多年,几乎要成为一棵大树时,却一下子死了呢?
有一天我特别走近它,抚摸着它那依然细腻光滑的树皮,作深深的悼念,突然发现树皮上竟被人割了一圈裂口。
“是谁杀了菩提树?”我沿着刀痕转向树的另一侧,发现居然是一根绑在支架上的铁丝,想必是菩提树幼小时,为了保护它而拴的,岂料随着树的成长,人们竟然忘了那圈小铁丝已经不再适用,渐渐地铁丝嵌入树皮,大家更难以觉察,直到此刻被我发现,却已经迟了。
许多对孩子的呵护,或当孩子幼小时,为了保护他们灌输的片面观点和加诸的束缚,如果不能在他成长中,逐渐给予解释,常会对孩子造成终生的伤害。
对树对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阅读题:
1、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短文的内容。
(2分)
2、从全文来看,“我”对菩提树的死抱着一种怎样的态度?(2分)
3、因为“在纽约少见”,所以菩提树“从小就被特别照顾”,并且在“树旁支撑了支架”,这反映了人们怎样的一种心理?请甲《藤野先生》一文中的一句俗语来概括。
(2分)
4、菩提树死了,是谁杀了菩提树?(2分)
5、人内容上看,第三自然段似与第一、二自然段重复,那么去掉第三段行不行?为什么?(2分)
6、你能从现实生活中列举一个有如“为了保护他们灌输的片面观点和加诸的束缚”的例子?并谈谈你的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1、短文主要写了菩提树的死亡原因。
2、是一种深深的悼念态度。
3、物以命希贵。
4、杀死菩提树直接“凶手”是那段小铁丝,而间接“凶手”则是人们的关心、照顾和遗忘。
5、不行。
这是个过渡段,“重复”意在承上,“发问”意在启下。
6、略。
言之成理,符合语境即可,但要注意语句的表达。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