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24 古诗二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教版(有答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

3、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 坏了。”这是我至今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 我们对水是 “饿”的话。母亲会把“渴”说成“饿” 说明( 多么渴望。对我们来说“水”比“饭”更重要 )。 4、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 光溜溜的 , 大呼小叫 ,尽情的享受水带给我 在雨中奔跑跳跃, 们的抚摸与清凉,还 仰起头, 张 大嘴巴,去 吃 来 自天空的水。本文通过写孩子们的得水之乐来( 反衬缺水之苦。) 5、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 水的渴望 。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 着 权威,幸福和痛快 。
27、《水》 一、多音字:扇 shān(扇风) shàn(扇子 ) 血 xiě (鸭血 ) xuè (血液)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头顶倾注而下 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 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 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 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 我听得到 ,我感觉得 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这不多不少,在 抚摸过 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润滑脚板,地上几 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2、带有“水”的成语: 水天一色 水落石出 饮 水思源 细水长流 滴水成冰 积水成渊
26、《灰椋鸟》 一、多音字铺pū (铺地) pù (床铺) 背bèi (背诵) bēi (背书包) 翘qiào (翘辫子 )qiáo (翘首) 和 hé (和谐 ) huo ( 搀和) hè ( 唱和)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徐秀娟 。 1、本文作者: 2、课文写“我”和同伴第一次去林场观察灰椋鸟 的经过。重点描述了 “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表达 自己 。 爱鸟 的心情,赞扬林场工人的 辛勤劳动
5、夕阳 渐渐西沉 ,晚霞 映红了天空 ,也 映红 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 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 扑棱棱 地飞起。 只刚刚落在枝头上 ,那几只又马上 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 翩翩起舞 哇!树木内外, 百鸟争鸣 ,呼 的少女在 飞瀑落入深涧 朋引伴,叽叽啾啾,似 ,如惊涛拍 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 部 。 6、本文是 记事写景的散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24古诗两首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24古诗两首 苏教版

24、古诗两首一、多音字:散:sàn()sǎn()荷:hé()hè()二、重点解释1、词语解释:翻墨:未:白雨:跳珠:毕竟:四时: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2、整首诗解释:(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解释词语并说说句子的意思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翻墨:。

跳珠:。

句子:。

②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无穷碧:。

别样红:。

句子:。

三、填空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是()代诗人()写的。

全诗写的是()的变幻景色,写()、()、()、(),生动形象;写()、()、()、(),句句求实。

诗人写出了西湖先()后()的奇特景象,把“黑云”比作(翻墨),把“白雨”比作(),用“()”写出了风大。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代诗人()送好友()时所作,送别的时间是(),地点是(),他写出了(“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的奇丽美景。

其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是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是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意境广阔,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诗人用(“无穷碧”)突出了(莲叶一碧千里,仿佛与天相接),既写出了(莲叶之多),又渲染了(天地的广阔)。

而“(别样红)”则写出了(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特别红艳的奇丽美景)。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宋】苏轼,一二句写浓云骤雨,三四句写雨过天晴。

整首诗中把黑云,白雨,青山的色彩进行对比,突出夏季骤雨的特点,写出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变化。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宋】杨万里,一二句议论,三四句写景。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

全诗构思奇特,诗画相合。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①相同点:(1)都是写(六月的西湖的景色),(景)中有(情),(情)在(景)中。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课时同步练习-24古诗两首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课时同步练习-24古诗两首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课时同步练习-23古诗两首(1)无答案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醉(zuì zhuì)书卷(juàn juǎn)地净慈寺(sì shì)翻墨(mò mù) 映(yìn yìng)日无穷碧(bì biè)二、比一比,再组词。

墨()连()何()竟()碧()默()莲()荷()竞()壁()三、解释词语。

翻墨:跳珠:无穷碧:别样红:晓:四时:四、默写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五、填空。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所写,他笔下的云、雨、风各具特点。

诗人把乌云比作“”,把大雨比作“”,用“”写出了风的大,显得形象生动,极富立体感。

诗中的望湖楼在今天的(哪里)。

2.六月的西湖天气变化极快,先后。

诗句描写的色彩极其丰富,云与雨形成鲜明的对比,山是色色的,而雨后的湖水与天空都是色的。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代诗人杨万里送好友时所作的一首诗,送别的时间是,送别的地点是,诗中主要抓住了西湖的和两样景物,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的画面。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那儿一年四季风光如画,景色宜人,诗中的“、”表达了诗人的感受;诗句“、”再现了西湖六月的景色特点,成为千古佳句。

六、阅读、积累。

1.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把西湖比作,描绘了它时候和时候各具特色的美丽景色,由衷地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后来,人们把西湖称为“”,就是从这首诗中来的。

诗句中与“淡妆”相对应的是“”,与“浓抹”相对应的是“”。

苏轼的作品我们读过很多,如《》、《》等。

你还知道宋朝的诗人和作品有:《》;《》。

2.描写西湖的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描写荷花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4 古诗两首课后练习六十三

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4 古诗两首课后练习六十三

2019-2020年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4 古诗两首课后练习六十三第1题【填空题】读课文填空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诗句描绘的是西湖的______和______,向人们展示了______(时间)西湖的独特景色。

②《绝句》的作者是______朝诗人______,描写的是明媚秀丽的______(季节)景色。

【答案】:第2题【填空题】阅读诗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回答问题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描绘了______的美丽雨景。

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______”字上。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______”。

【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组词湖______ 莲______ 穷______ 荷______绝______ 含______ 岭______ 吴______【答案】:第4题【填空题】多音字组词。

散sǎn______sàn______ 肖xiāo______xiào______ 曾zēng______céng______【答案】:【解析】:第5题【填空题】填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描写莲叶的诗句是______,描写荷花的诗句是______。

【答案】:第6题【填空题】解释词语。

①晓出:______。

②无穷碧:______。

③别样红:______。

④四时:______。

【答案】:【解析】:第7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选择正确的意思填空。

(只填序号)Ⅰ“风光不与四时同”中,“与”的意思是______ ①和,跟②给③交往,友好Ⅱ“接天莲叶无穷碧”中,“穷”的意思是______ ①缺乏财物②处境恶劣③达到极点Ⅲ“两个黄鹂鸣翠柳”中,“鸣”的意思是______①发出声音②鸟兽或昆虫叫③声明,发表意见、情感【答案】:第9题【填空题】看拼音,写词语。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步练习小学语文-有答案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步练习小学语文-有答案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步练习(小学语文-有答案)填空题1. 按拼音写汉字。

2. 多音字组词。

散sǎn________sàn________ 肖xiāo________xiào________ 曾zēng________céng________3. 我是拼音小能手。

4. 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1037-1101),________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________。

5. 查字典。

遮按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读________。

6. 形近字组词。

未________ 挑________ 吹________末________ 跳________ 饮________7. 阅读诗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回答问题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描绘了________的美丽雨景。

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________”字上。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________”。

语言表达解释下列词语。

①遮山:②吹散: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翻墨:②醉书: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黑暗吞没了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

②夕阳染红了西天。

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简答题翻译句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阅读诗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回答问题。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根据诗文理解,写一段赏析。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步练习(小学语文-有答案)填空题1.【答案】黑云;遮山;卷地【考点】拼音古诗两首【解析】此题暂无解析【解答】黑云:黑云密布在城的上空。

小学6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精选课后练习2(含答案)

小学6年级语文古诗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精选课后练习2(含答案)
2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此句中,词人由“________”联想到“______”。在词人的感觉中,以蛙声说丰年,洋溢着________的心情。
26.看拼音,写词语。
乡亲们都自发地来帮老汉收割稻谷,这种热心助人的měi dé(______)令人称道,就连叽喳的xǐ què(______)和呜叫的qiū chán(______)也为之叫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察词句“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的特点,写出你联想到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名句积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清月近人。
5.明月别枝惊鹊。( )
A.花、叶离枝而落B.横斜突兀的树枝C.别的树枝
6.路转溪桥忽见。( )
A.看见B.对事物的看法C.同“现”,显现,出现
7.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风、月、蝉、鹊等都是平常的景物,虽然组合巧妙,却仍显得平淡。
B.月光明亮,鹊儿惊飞,自然就会引起“别枝”摇曳;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夜间的蝉鸣声就特别令人感到清幽。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边光景一时新。
7、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8、《童年》的作者是苏联作家____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作家写的自传体三部曲是分别是《童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裁:诗题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名字:苏轼年代:宋代描述: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翻译: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译文: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地落入船中。

原文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得像青天一样,水像蓝天一样开阔明净。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1072年(熙宁五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写坐船时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

赏析三:艺术特色作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

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

“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

“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

赏析四:语言赏析这首词一如既往得延续了苏轼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行文风格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24-古诗两首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24-古诗两首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写景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 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 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相接,气 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 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 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 幅画面绚烂生动。
自学展示二
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
苏轼
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自学展示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宋)
黑云/翻墨/ 未遮山, 白雨/跳珠/ 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 吹散, 望湖楼下/水/ 如天。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啊, 山水风光和其它季节真是不 一样。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你怎么理解“无穷碧”“别样红”的?
满湖的莲叶一直铺到水天相接 的地方,碧绿一片;盛开的荷花, 在阳光的映照下,特别红艳明亮。
自学展示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
} 风光不与四时同。 抒情
自学展示一
晓出 净慈寺 送林子方
(时间) (地点)
(事情)
晓:早晨。
净慈寺:位于西湖南岸南屏山慧日峰下,吴越始建,称 “永明禅院”,饱经沧桑 。寺内有宗镜堂、慧日阁、 济祖殿、运木井等古迹,山门前有放生池。为著名的西 湖十景之一。
送林子方:为朋友林子方送行。
自学展示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一生作诗二万余首。
小池
——杨万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步练习
1.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醉(zuìzhuì)书卷(juàn juǎn)地翻墨(mòmù)
2.比一比,再组词。

墨()碧()未()
默()壁()末()
3.解释词语。

翻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跳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如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默写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超市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尝试理解下面的诗句,去感受诗文里的诗情画意。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zuìjuǎn mò
2.
墨水碧绿未来
默默墙壁末尾
3.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课后能力提升
1.
(1)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2)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