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民俗简介
湖北大冶祭祀民俗当下样态考察——以宗姓接太公为例

湖北大冶祭祀民俗当下样态考察———以宗姓接太公为例徐 璨(汉江师范学院 文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在湖北大冶祭祀民俗中,“接太公”祭祀活动是这一地区庄重的祭祀民俗之一,祭祀的目的是为太公祝寿,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礼。
“接太公”活动主要有五个步骤,即修祠堂、造太公、接太公、守太公、送太公。
在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接太公”仍有其得以延续的价值:抚慰价值、教化价值、凝聚价值。
在新时代具有新的意义。
[关键词]大冶祭祀民俗;“接太公”;当下样态;文化价值 [doi]10.19575/j.cnki.cn42-1892/g4.2019.01.002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34(2019)01—0006—05 祭祀是人们为求得福佑而进行的一种对祖先和鬼神表示纪念和崇拜的信仰活动,是一种具有独特内涵而又神圣的文化行为[1]。
在大冶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良好的经济基础和悠久的历史底蕴,造就了它独特的祭祀民俗。
每年除了在清明节和中元节进行祭祀活动以外,大年初二,人们会给祖先拜年,祭祀祖先。
同宗姓的人举行盛大的“接太公”活动为太公祝寿,以此来祭祀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以祈得福佑。
“接太公”活动,在当地人心中意义重大,承载了许多其他祭祀活动所没有的东西。
笔者就大冶“接太公”这一祭祀民俗进行考察。
一、大冶“接太公”习俗 “接太公”是后人为太公祝寿而进行的祭祀活动。
“接”,实际上是把太公雕像从同宗姓的某一宗祠接至另一宗祠。
“太公”,又称为“太祖”,这里所接的太公,不是通常认为的在此姓氏中辈分较高的祖先,而是同宗姓中在历史上对国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拥有一定的威望和声誉的先人。
现在所接的“太公”,大多取自宋朝及宋朝以前,这些被选作太公的人都是在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人。
“太公”选取的禁忌是,不能以一朝皇帝作为“太公”人物的选取。
例如,黄姓不可以黄帝作太公、李姓不可以李世民及其以后的李姓皇帝作太公。
大冶渔鼓艺术研究

大冶渔鼓艺术研究大冶渔鼓,是湖南省永州市大冶镇的一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以鼓为主体,结合舞蹈、武术、杂技等元素,表现出浓郁的湘南民俗文化特色。
大冶渔鼓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被誉为“永州民间艺术的瑰宝”。
大冶渔鼓的外形为一个圆形的鼓面,大小不等,有的鼓面直径近米,鼓面用芦苇、马鬃和山羊皮制成,使用时用两根长棍子敲击,发出低沉有力、有节奏感的声响。
身穿红衣的渔鼓表演者在敲打渔鼓的同时,还配合着优美的身体动作和特色的歌唱,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大冶渔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与当地丰富的水资源及渔业有关,有的认为与当地南狮有关,但无论起源如何,大冶渔鼓已经成为了永州及湖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旧时,大冶渔鼓是渔民们农闲之余娱乐的一种方式,同时也被用来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
因为表演者大多是女性,所以也有“女夜千鼓”之说。
大冶渔鼓艺术的魅力在于融合了舞蹈、音乐、杂技以及文化传承元素。
在舞蹈方面,舞者的手脚动作、身体姿态、转身跳跃等动作在音乐和曲调的配合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在音乐方面,渔鼓演奏的音乐节奏感强,能够让观众产生深刻的记忆和情感传递;在杂技方面,渔鼓表演者还会展示一些简单而特色的杂技动作,如旋风腿、空翻等。
最后,大冶渔鼓艺术还融合了文化传承元素,年轻的一代也在不断学习、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虽然大冶渔鼓经历了百年风雨,但是由于人才流动和新兴文化的冲击,如今这一艺术形式已经开始逐渐式微,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关注。
同时,也需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更多热爱大冶渔鼓艺术的年轻人,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能够通过时间的洗礼、历史的检验,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湖北大冶民俗文化分析1

湖北大冶民俗文化分析摘要:关键词:湖北大冶、青铜文化、民俗、移民文化大冶在湖北的东南部,是一块儿已被熔炉足足烧了三千年的宝地。
它重峦叠嶂,川河遍布,风景绝佳,是中国馆十大黄金基地、十大铜矿基地之一。
公元1031年前,南唐在此设置县治,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县名为大冶。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为了坐稳天下,获取大冶丰富的矿产资源,采取移民政策,把许多江西居民迁移至大冶,开采矿山,以铁为兵,强盛一时(《以铁为兵》)。
关于大冶,历朝历代留下许多为争夺矿产资源的故事,例如三国吴王孙权在此采矿铸剑;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在大冶铸造岳飞剑等,这些故事大都质朴优美、想象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经历史造化,成长于独特地理环境产生了特殊历史文化下的大冶民俗文化一、饮食习俗:“回碗礼”。
大冶人好客,待客热情周到。
贵宾临门,主人一般都要杀鸡,用鸡肉面条待客,面条下面还卧有几个白嫩的“荷包蛋”。
面对这一碗香喷喷、热呼呼的肉汤面,客人胃口顿开。
但是注意,千万不要吃个碗底朝天,而一定要留一点儿汤、一二个鸡蛋或鸡腿作“回碗”。
如果,客人吃完把空碗放下,那就表示主人小气,使客人还没吃饱,这当然会使主人难堪。
这就是当地流行已久的“回碗礼”。
回碗是客人对主人的感谢和回敬。
但“回碗礼”一般只限早和非正式用餐,如果是正餐招待,客人大可不必担心饿肚子。
主人必定用干净的筷子夹开鸡蛋,拽下鸡腿肉,执意劝客人多吃,这时客人就不需要“回碗”了。
在大冶乡下还有回请、回拜、回篮等礼俗。
大冶民间交往有礼有节,有来又往,乡风淳朴自然。
大冶“回碗礼”涉及到民俗里饮食禁忌的内容,中国是重视礼俗和禁忌的国度,有些言行尤其重视。
禁忌,是不许人们做某种行为或言行的规范。
它实际上是在强化和维系各种文化范畴的界限性,禁止人们随便模糊或逾越这种界限。
二、三、四、祭祀传统:乡民的“土主节”。
在鄂东南大冶的裹城里,山民们每年都要欢度一个奇特的民俗节日——“土主节”。
“土主节”是裹城一带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十八日,山民相邀上山,把供在山上的两尊红脸红袍的土主抬下山,称为“土主下天”。
大冶春节民俗

大冶春节民俗
大冶春节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人们在这个传统节日中,会进行一系列独特的活动庆祝。
其中最重要的民俗之一是贴春联。
春联是用红纸写上吉祥寓意的对联,一般贴在门上,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好运和吉祥。
人们还会在贴春联的时候,挂上红灯笼和红纸剪纸装饰,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除了贴春联,大冶春节还有传统的舞狮和舞龙表演。
舞狮和舞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冶春节不可或缺的节目之一。
舞狮和舞龙的表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舞动的狮子和龙形象寓意着新年的吉祥和好运。
此外,大冶春节还有传统的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家人会聚在一起,向祖先献上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祭祖仪式对于保持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家族传统非常重要,也是大冶春节的重要民俗活动之一。
此外,大冶春节还有燃放烟花爆竹、观灯笼展等传统活动。
烟花爆竹的燃放象征着驱除晦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而观灯笼展则是一种欣赏节日美景的方式,人们可以在灯笼展中领略到各种精美的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大冶春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贴春联、舞狮舞龙、祭祖、燃放烟花爆竹和观灯笼展等活动,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热烈庆祝的情绪。
大冶过年的风俗

大冶过年的风俗
大冶是湖北省重要的煤炭开采城市之一,过年时,当地人有很多独特的传统文化。
比如,大年初一,当地人将会举行庙会活动,把家家户户祭拜奉献给祖先;城市也会穿上节日的盛装,飞起烟花,为这个喜庆的节日增添非凡的气氛;人们也会互相拜年,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在这一日,某些村庄还会举行迎财神的神游活动,唱舞手拉灯彩升空,希望家政更上一层楼,祈祷大家生活幸福美满。
以上便是大冶过年的风俗,一年一度发自内心的祝福,温暖这片神奇的土地。
大冶土特产金牛麻花:流传百年的家乡风味

大冶土特产金牛麻花:流传百年的家乡风味导读麻花,用油炸成的面食,北方称为油绳,南方称为麻花,在大冶一带则被叫作绞条。
简单的原材料制作出的小吃,色泽金黄、香酥焦脆,不光被当做日常的零食,还是饭桌上独特的菜肴,更是很多大冶人童年的味道。
百年麻花入选黄石非遗麻花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民间小作坊随处可见,但要想吃到正宗可口的,还得要去金牛镇上寻觅。
关于金牛麻花的由来,《阳新县志》中记载:金牛人“王瘌子”本名王贤珠,1898 年,11 岁的他去阳新油货铺当学徒,成年后独创了“王瘌子酥麻花”。
后来经他的手将这种小吃传回家乡金牛,再传向四面八方,慢慢地“王瘌子酥麻花”就衍变成了现在家喻户晓的“金牛麻花”。
近年来,大冶民俗文化工作者先后对金牛麻花的传播原因、制作工艺进行了考证发掘。
他们认为,古代金牛地处五县通衢的交通要道,来往客商络绎不绝,加之善于经商的“金牛客” 遍布五湖四海,金牛麻花也随着人们的迁徙流向四面八方。
早在清末民初,金牛人就在汉口、汉阳、武昌三镇的僻街小巷,开有数十家金牛麻花店。
一些在北京、上海、广州做生意的“金牛客”和在台湾、香港、南洋的海外金牛同胞,也常写信回家索寄金牛麻花。
凭借着悠久的制作历史、独特的配方和亲民的价格,2012 年4 月,金牛麻花成功入选黄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适当火候保证口感香脆在金牛镇西街,记者见到了麻花店老板冯辉雄,他正在帮一名顾客往袋子里装麻花。
长长的店铺被分隔成两间,里间是厨房,外间是作坊兼杂货铺。
居中的一块长方形案板上,堆放着揉好的面团,右边的货柜上摆着几袋麻花,店铺外面是一口大铁锅,装着大半锅油,人一靠近,立马能感受到滚滚热浪。
“跟其它小吃相比,麻花用料十分平常,但真正想掌握好功夫和火候却比较难。
”冯辉雄告诉记者,要将精细面粉与食盐、矾、碱混合一起,再加水和匀揉搓成条状,洒上一点食醋后,成形、下锅、搅动。
“搓条要轻,下锅、出锅都要看准火候,油不能太红,要适时用冷油调油温。
大冶民俗简介

大冶民俗简介(一)乡风习俗1、春节习俗过春节的时间一般都是大年三十,即一年的最后一天。
吃年饭一般在大年三十,也有吃年饭在二十八九的。
拜年。
大年三十过完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拜年了,五伏以内的亲属都要相互拜年,拜年的形式是到对方家里去一下,送一点糕点和一两斤猪肉各种特产等。
并且拜年时间还有讲究,大年初一是给最尊敬的亲属或者亲戚拜年,如给爷爷奶奶、父母、丈人丈母等拜年,在这一天拜年表示对这个人最尊重。
大年初二是给过去一年家中有去世的人家拜年,如果谁家中过去一年有去世的亲属,那么这一天他的所有亲戚都要在这一天早上在他家族的祠堂里,给故去的人拜年。
这一天不能到过去的一年家中没有去世亲属的人家的家中去的,去了就是忌讳,是诅咒别人来年不好。
一般没有事的人大年初二不出门,遇上熟人也不拜年。
这为了避讳。
从初三开始,就是给除了上述两天以外的亲戚拜年了。
时间越靠后,表示亲戚关系越疏。
上灯。
大年三十和初一、初二以及正月的十五、这四天必须把家中所有的灯都点亮,到处都灯火一片。
据说这几天祖先会回家,因此点灯防止小孩受到祖先惊吓。
为了避邪还要在家里人的床头,衣、鞋、饭菜等直接与人相关的物品上放上一根大蒜。
在大年三十晚上家中男子还要去祖先坟上点上一盏灯,或送去祠堂。
游鼓锣。
即在上灯的那六天,村中所有的青少年打着鼓锣到每家每户门口,到的人家必须放鞭炮,鞭炮越长表示越热情,还把糕点和香烟招待游鼓锣的人。
2、婚嫁习俗订婚和结婚有一定的习俗,包括定亲、谢媒、亲家过门、女婿上门、报日、款媒、迎亲等程式。
定亲:由介绍人介绍,或男女双方自愿定亲。
谢媒:订婚时说合的媒人,有坐媒和跑媒之分,亲事一定,男女双方都要备办酒席,媒人坐首席,内外“三党”作陪,男方办早餐,女方办中餐,名为喝“毛准蛊”,表示婚姻已定。
当年腊月,男家还要差人给媒人送去礼物,以作酬劳。
次年正月,男女双方都要办春酒,名为喝“大准蛊”,表示谢媒之意。
亲家上门:男女双方亲事确定后,先是女方父亲到男方家作客,男方办酒席,请“三党”作陪,亲家坐首席。
土主会游神祝福庙会 鄂东南大冶果城里土主会的调查

土主会游神祝福庙会鄂东南大冶果城里土主会的调查鄂东南大冶的果城里,山民们每年春天都要欢渡一次土主会,这是一种游神祝福庙会习俗。
笔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每年到时跟踪调查,先后发表了论文《果城里土主会的娱乐功能》、《太平军——民间保护神》、《果城里的印子粑》、民俗专题片《果城里的印子粑》等。
现将二十年来调查到的土主会民俗资料报告如下:一、土主会基本情况果城里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的大冶市境内,土主会,又名菩萨会、接土主老爷。
该庙会主要流传在果城里的二百多个村庄,是当地重要的娱神娱人盛典,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主要活动是游神祝福。
每年农历二月十八,山民们把两尊红脸红袍的土主菩萨抬下山——土主下天,绕果城里所有村庄游一周,三月初三送上山——土主升天,历时半个月。
游村日程有着惯定的顺序,有一首民谣予以了概括:“十八郑十八,十九盛天久,二十到殷祖,二十一,水口歇,二十二,徐胜郑、张海一笔直,二十三,畈中间,二十四,查和泗,······”。
由此村到彼村,走的均为“之”字路,,锣鼓喧天,铳炮齐鸣,人山人海,好不壮观,村村都要举行祭典。
每到一村,一般停留一个多小时,最长的停留一天,各家各户用印子粑堆粑山供奉,同时,由各家各户出粑,堆公粑山。
历史上最高的粑山,曾高达丈余。
全村的大小粑山均以公粑山为中心,摆在宗堂内大厅中,供奉土主菩萨。
供品还有鸡、鱼、肉等。
人们祈求土主菩萨保佑来年农业丰收,岁岁平安。
还有婆婆领着儿媳妇跪拜土主,祈求添子添福,烧香还愿······,还愿在这里主要是给土主菩萨一件红袍子。
祭拜结束,将印子粑馈赠给亲友。
晚上,土主菩萨在哪个村子,晚饭后,该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正堂,观看“架菩萨”,并大声齐呼“哦火”以助兴,常常闹到深夜还不愿离去。
这些就是土主会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
二、土主会的起源和性质土地会是怎样产生的呢?在果城里有很多美丽的传说,现选录两篇如下:(一)相传,唐代有个叫王明玉的文人,他做知县时,为官清正,替民作主,惩恶扬善,深受民众爱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冶民俗简介
(一)乡风习俗
1、春节习俗
过春节的时间一般都是大年三十,即一年的最后一天。
吃年饭一般在大年三十,也有吃年饭在二十八九的。
拜年。
大年三十过完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拜年了,五伏以内的亲属都要相互拜年,拜年的形式是到对方家里去一下,送一点糕点和一两斤猪肉各种特产等。
并且拜年时间还有讲究,大年初一是给最尊敬的亲属或者亲戚拜年,如给爷爷奶奶、父母、丈人丈母等拜年,在这一天拜年表示对这个人最尊重。
大年初二是给过去一年家中有去世的人家拜年,如果谁家中过去一年有去世的亲属,那么这一天他的所有亲戚都要在这一天早上在他家族的祠堂里,给故去的人拜年。
这一天不能到过去的一年家中没有去世亲属的人家的家中去的,去了就是忌讳,是诅咒别人来年不好。
一般没有事的人大年初二不出门,遇上熟人也不拜年。
这为了避讳。
从初三开始,就是给除了上述两天以外的亲戚拜年了。
时间越靠后,表示亲戚关系越疏。
上灯。
大年三十和初一、初二以及正月的十五、这四天必须把家中所有的灯都点亮,到处都灯火一片。
据说这几天祖先会回家,因此点灯防止小孩受到祖先惊吓。
为了避邪还要
在家里人的床头,衣、鞋、饭菜等直接与人相关的物品上放上一根大蒜。
在大年三十晚上家中男子还要去祖先坟上点上一盏灯,或送去祠堂。
游鼓锣。
即在上灯的那六天,村中所有的青少年打着鼓锣到每家每户门口,到的人家必须放鞭炮,鞭炮越长表示越热情,还把糕点和香烟招待游鼓锣的人。
2、婚嫁习俗
订婚和结婚有一定的习俗,包括定亲、谢媒、亲家过门、女婿上门、报日、款媒、迎亲等程式。
定亲:由介绍人介绍,或男女双方自愿定亲。
谢媒:订婚时说合的媒人,有坐媒和跑媒之分,亲事一定,男女双方都要备办酒席,媒人坐首席,内外“三党”作陪,男方办早餐,女方办中餐,名为喝“毛准蛊”,表示婚姻已定。
当年腊月,男家还要差人给媒人送去礼物,以作酬劳。
次年正月,男女双方都要办春酒,名为喝“大准蛊”,表示谢媒之意。
亲家上门:男女双方亲事确定后,先是女方父亲到男方家作客,男方办酒席,请“三党”作陪,亲家坐首席。
岳父给女婿封“见面礼”,后由女家请客,过程相同,但见面礼要双倍。
女婿上门:由男方选择良辰吉日,由媒人〈介绍人〉领到女家上门,并随带一些礼物。
女婿回家时,女方也要“打发”礼物。
此外,从订婚到成亲前,每年四时八节,男方都要给女方送节礼,遇有红白喜事,男、女家互相送礼。
报日:娶亲之前,由男方向媒人提出,经媒人征得女家同意后,决定喜期,并用红纸写好“报日书”,送到女家,名曰“报日”。
报日时,男方一般要向女方送去食品、首饰、衣料等礼物,还要给女方的亲戚、亲房送去鲜肉和饼子等礼物。
到出嫁时,女方的亲戚、亲房都要回送衣料、钱物等。
报日后,由女方开出礼单,男方办齐礼品〈或礼金)送给女方,并要再次重谢媒人。
款媒迎亲前夕要盛款媒人,款媒是由男方办酒席,请媒人坐首席,由内外“三党”作陪。
餐后,男方将备办好的红纸包和香烟送给媒人,名为“谢媒”
抬嫁妆:嫁妆主要由女方备办,也有的由男方各办部分送到女家。
迎亲的头天或当天,媒人带领女婿和抬嫁妆人员到女方家,女方将箱子的锁匙交给女婿,女家为抬嫁妆的人“封礼”后,再把嫁妆抬往男方家里。
迎亲:迎亲喜日一旦选定,风雨无阻,不可更改。
亲属和伴嫁的人“哭嫁”。
第三天,新娘在新郎的陪伴下回娘家探亲,名为“回三朝”,但当天要返回婆家。
如果男、女两家相隔较远,也有“回六朝”或“回九朝”的。
过去,男女青年结婚,大多选择农历的二月花朝、四月八、八月中秋、腊月八等时日,现在在元旦节、三八节、五一节、国庆节结婚者较多。
3、饮食习俗
“回碗礼”。
贵宾临门,主人一般都要杀鸡,用鸡肉面条待客,面条下面还卧有几个白嫩的“荷包蛋”。
面对这一碗香喷喷、
热呼呼的肉汤面,客人胃口顿开。
但是注意,千万不要吃个碗底朝天,而一定要留一点儿汤、一二个鸡蛋或鸡腿作“回碗”。
4、产育习俗
“洗三朝”。
洗三朝源于一个民间传说,小孩是送子娘娘送来的,小孩出生后,她过三天要来看看。
如果小孩收拾得干干净净,人们喝喜酒、吃长面,表示这户人家疼爱小孩,她就放心了。
否则,她认为这家人不喜欢小孩,就要将小孩带走。
所以人们害怕送子娘娘带走小孩,就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把小孩洗得干干净净,人们喝酒吃面庆贺。
这就是俗称“洗三朝”的由来。
5、民间禁忌
如大年三十那天米饭要做多点,年饭上必须有一条鱼,表示年年有余,而且这条鱼一般只看不吃。
过年期间吃饱了只能说“有了”,睡着了只能说是“享福”了,大年三十晚上不能摸地面,大年初一用过的水不能倒外面,必须倒在家里集中起来,等到初二那天再倒。
过年时期也不能扫地把垃圾倒出去,意思是要把财气福气积累起来不能扫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