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修订版

合集下载

2024年《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案(精选

2024年《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案(精选

2024年《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人体生理学》第四章《消化与吸收》第二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详细内容包括:食物的消化过程、食物的吸收过程、消化吸收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变化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2. 了解消化吸收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营养物质的转化。

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资料、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引发学生对食物消化吸收的兴趣。

2. 新课讲解:a. 播放消化系统视频,让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b. 结合教材,详细讲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c. 通过模型和挂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消化吸收过程。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组成与功能2. 食物的消化过程3. 食物的吸收过程4. 消化吸收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食物的消化过程。

b. 请简述食物的吸收过程。

c. 请举例说明消化吸收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答案:a. 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口腔消化、胃消化、小肠消化等。

b. 食物的吸收过程主要发生在小肠,通过肠壁细胞将营养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c. 例如,蛋白质在消化过程中被分解为氨基酸,脂肪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碳水化合物被分解为葡萄糖等。

2. 课后实践:让学生记录自己的一日三餐,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消化吸收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及其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营养物质的转化。

人体消化和吸收教案

人体消化和吸收教案

人体消化和吸收教案【篇一:《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使学生明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二、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

通过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制订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探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这一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暴食暴饮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本节重点为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为制订“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探究计划。

四、设计思路:第1课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单纯的几点生物学知识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生物学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阅读、思考、分析是学习的基本方法。

本课将着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通过简单的谈话式教学拉近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辅以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另外,本课将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食物在人体的旅行”,并结合学生的创作表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活动设计:第1课时教学进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及说明创造情境,引入课题1.温故而知新。

2.提出问题:合理的膳食能提供人体一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做到膳食合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就一定能为人体所用吗?3.出示课题。

初中生物教案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系统

初中生物教案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系统

初中生物教案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系统初中生物教案: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系统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2. 理论讲解3. 实验探究4. 拓展学习五、教学评价六、板书设计七、课后作业八、教学反思【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1. 理解消化与吸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掌握人体消化道各部位及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3. 知晓消化液在消化与吸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4. 理解食物在消化道中的运动方式;5. 了解常见消化道疾病的防治方法。

【教学重难点】1. 掌握消化与吸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理解消化道各部位及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3. 掌握食物在消化道中的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教师:教案、幻灯片、解剖模型、实验器材、教学实验材料学生: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教师使用投影仪展示消化系统的图片)教师:同学们,你们最近在医院就诊或者打针时,是否曾想过医生是如何从你们口腔或皮下注入药物的呢?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这是因为人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消化与吸收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学生:(回答问题)教师:非常好。

那我们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系统。

2. 理论讲解(教师通过幻灯片介绍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消化过程中的重要器官)教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人体的消化与吸收系统的组成。

它主要由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等组成。

各个部位在消化过程中承担不同的作用。

学生:(听讲)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消化液在消化与吸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消化液主要来自于唾液腺、胃腺和胰腺等器官,它们会分泌多种酶类,帮助人体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

学生:(听讲)教师:此外,食物在消化道中的运动方式也非常重要。

通过口腔的咀嚼、食管的蠕动、胃的搅拌和小肠的蠕动等,食物会被逐渐分解和吸收。

学生:(听讲)3. 实验探究教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次实验,以更好地理解消化与吸收系统的工作原理。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案、教学设计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4.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组织学生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消化与吸收的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
3.强调消化与吸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方面。
1.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与实验探究。
3.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针对学生对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方面的认知,进行科学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4.鼓励学生相互分享作业成果,开展互评、互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氛围。
5.对于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他们对生物学科有浓厚的兴趣,但个体差异较大。在学习《人体的消化与吸收》这一章节时,大部分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食物消化、吸收的详细过程及其内在机制可能仍感陌生。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等方面已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性的科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物的消化过程,引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修订版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修订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第4单元第9章人的食物来自环境第二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重点)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难点)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重点)技能目标: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实验的设计、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龋齿发生率的调查,认识龋齿发生的原因,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6—8人一组,课前调查学生中龋齿发生的情况。

2、教师准备:实验“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和“观察小肠结构”的用具。

3、牙齿的模型。

4、FLASH:(1)龋齿的形成;(2)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而起关键作用的则是消化腺。

[提问]:你知道消化道周围有哪些消化腺吗它们分泌什么消化液你能在自己身体上指出它们的部位吗[小结]:消化系统组成:消化道一一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I「唾液腺一一分泌唾液肝脏一一分泌胆汁消化腺胰腺一一分泌胰液,胃腺—一分泌胃液肠腺—一分泌肠液教师活动[讲述]: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

口腔中有哪些器官呢它们对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出示]:牙齿的模型。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牙齿。

[自学]:书9-7图,了解牙齿的基本结构。

[讲述]:构成牙齿的基本物质是牙本质,牙冠的牙本质外有牙釉质,白色,是学生活动回答:牙齿、舌、唾液腺导管的开口。

舌的搅拌和牙齿的咀嚼,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认识到从外形上看,牙齿分为牙冠、牙颈、牙根。

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调查人数和患龋齿的人数,数据累加后,计算出全班同学的龋齿发生率。

教学内容―调查:龋齿的发生率最坚硬的部分,因此牙齿是最坚硬的器官。

牙齿的中央有牙髓腔,内充满着牙髓,并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案修订版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案修订版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第2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教学目标:
1、设计一份合理的营养食谱
2、关注食品安全,尝试识别过期食品。

教学重点:
设计一份合理的营养食谱。

教学过程:
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之后,仍停留在小肠中,不能被人体所利用,要想被人体细胞所利用,必须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循环。

这一过程叫做营养物质的吸收。

课题:营养物质的吸收。

〈1〉主要器官:小肠
〈2〉小肠有哪些特点(分组观察猪小肠,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皱譬
小肠绒毛(是小肠皱譬表面的细小突起)
[投影:讲解]
为了进一步了解小肠壁的结构特点,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投影:出思考题]。

教师:小肠的皱譬和绒毛等使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
扩大了近600倍。

(小肠的吸收面积约一个网球场大小)
这些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的途径是什么样的呢?
[投影]
氨基酸
葡萄糖}-----毛细血管
少部分的甘油、脂肪酸
大部分的甘油、脂肪酸-----毛细淋巴管}
教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场所,除了小肠
外。

其他的消化器官也能吸收少量的营养物质
唾液淀粉酶:淀粉----------麦芽糖
胃蛋白酶,肠液: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

肝脏
分泌的胆汁在脂肪的消化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小结:略。

作业:实验报告册。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2、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明确小肠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能力。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会设置变量,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实验结论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初中生物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教学设计
大庆市第五十中学
张琪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学科
生物
授课班级
初二
授课时数
1课时
设计者
张琪
所属学校
大庆市第50中学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
序号
名称
知识点主要内容

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
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
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

牙齿的构造
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
教学环境设计
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依据
环节1
导入
俗话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同学们每天都要吃许多的食物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那你们知不知道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依靠那个系统来完成的呢?
集中注意力:消化系统
自主预习,搭建自我认知结构。
避免直接步入课程讲解,带着思考进入讲解,通过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分组讨论,派出代表到幻灯片上现场连线,全体同学台下监督

生物课教案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生物课教案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生物课教案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案题目:人体消化与吸收教案目标: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掌握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各个阶段;3.理解食物分解和吸收的机制;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1.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分解和吸收;3.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难点:1.食物的消化过程和吸收机制;2.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1.教学PPT;2.活动教具:人体消化系统模型、食物的各个阶段模型;3.学生实验材料:塑料袋、大米、肉丝、洋葱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你吃过什么食物?它们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2.观看短视频,了解消化和吸收的基本知识。

二、探究食物的消化过程(30分钟)1.分组活动:每组用人体消化系统模型来演示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

2.学生观察并讨论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和消化液的作用。

3.回顾讨论:找出食物消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并总结消化液的作用。

三、食物在消化道的吸收(30分钟)1.通过小组讨论和PPT介绍,学生了解食物在消化道的吸收过程和吸收机制。

2.学生进行实验:用塑料袋和模拟消化液进行肉丝和大米的消化和吸收实验。

3.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总结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吸收过程。

四、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30分钟)1.通过PPT和讨论,向学生介绍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小组活动:让学生讨论并列出有益于消化和吸收的饮食习惯。

3.学生展示并交流各组的饮食习惯建议,共同总结出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方法和重要性。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回答提问:你从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觉得哪些部分对自己来说最有帮助?2.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布置作业:每个学生设计一份饮食计划,包含学到的良好饮食习惯。

教学延伸:1.请学生调查并了解其他动物的消化和吸收机制;2.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或亲身体验消化系统的模拟实验室,进一步加深对消化和吸收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第4单元第9章人的食物来自环境
第二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

(重点)
2.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难点)
3.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重点)
技能目标:
1.通过小肠结构的观察活动,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实验的设计、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龋齿发生率的调查,认识龋齿发生的原因,关注人体的健康,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6—8人一组,课前调查学生中龋齿发生的情况。

2、教师准备:实验“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和“观察小肠结构”的用具。

3、牙齿的模型。

4、FLASH:(1)龋齿的形成;(2)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
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