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第一篇:《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力三、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分配2课时五、教学设想本节课是一节知识探索课,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在本节设计时,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学习。

例如:消化系统的组成是利用小游戏的形式学习,龋齿是通过播放龋齿形成过程来探究。

本节的实验是通过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效果。

总的思路是通过各种方式的活动完成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六、教学过程导入:今天大家一定吃饭了吧?吃了什么食物?你知道食物进入你的体内,要进行什么样的旅程么?它的旅程路线,及将要发生什么样的历险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消化与吸收》。

师: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6-27消化系统的组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消化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的?2、消化道和消化腺分别由哪些器官组成?3、仔细观察消化系统组成模式图,了解各器官的位置及功能生:同学们积极阅读后回答第1、2题师:组成消化道的各器官在人体内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接下来将请七位同学上台来,拿着这些卡片以最快的速度站位,哪些同学愿意上来试试生:学生勇跃上台师:同学们评判他们站的对不对生:错了,王晶错了师:我们再给给她一次机会,请一位同学上来拿王晶这张卡片,你帮肋他站位。

师:这回对了吗?生:对了师:我们掌声鼓励同学,接下来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来,把消化腺的卡片放在相应同学的手里,如果你认为是在消化道内的,你就放在他的消化道器官的手里,如果你认为是在消化道外的,你就放在他的另一只手中,请同学们自高奋勇的上台生:略师:这位同学放的对不对?生:对师:请大家回去,通过刚才的活动,可以看出,我们每一位同学看书都非常认真。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2-2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4-2-2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1
2
唾液/清水
牙齿的咀嚼与舌头的搅拌
三、制定计划:完善计划:
试管
1
2
3
初订计划, 设计单一 变量对照 实验
唾液/清水
清水
唾液
唾液
牙齿的咀嚼与 搅拌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块
舌头的搅拌 学习活动
搅拌
不搅拌

三、制定计划:实验准备
认真阅读教材,弄清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报告 C 部分
三、制定计划:完善创新方案
教学重点 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课件,班班通, 图片
教学环节
教学素材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展示馒头图片。 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尝一尝
第一块快速吃完馒头块。
导入
提问:你吃出了什么味道?
认 真 思 考 视频导入, 展示视频
在口 腔
趣。
中的变
活动一:自学课本

(一)带领学生自学课本“馒 P27-28,注意课本的提
培养学生自
头 在口 腔 中 的 变 化”的实 示,理清课本实验设计 学 能 力 和 表 达 能
验,分析设计思路。
思路。
力。
活动二:课前小组
(二)让学生小组合作课前 讨论完成活动二的改
思考如何改进实验,让学生展示 进实验的问题,课堂派
总结学生

发言
小结:
1、根据探究实验的实验现象可以分析得出:馒头变甜与
独立思
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展示图片 考 , 回 答 小结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案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案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教案教案: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掌握相关基本概念和术语。

2.能力目标:能够描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并分析其中的关键步骤。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增强他们对营养消化和吸收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器官。

2.教学难点:能够描述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并理解消化酶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描述食物在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具体情景,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力。

2.讨论与思考引导法:通过提问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

3.视听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张食物被消化和吸收的流程图,激发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询问学生是否知道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并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幻灯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包括食道、胃、小肠、大肠和消化酶等。

3.情景再现(15分钟)通过描述一块食物在进入口腔、被咀嚼、被胃液分解、进入小肠后被消化和吸收的情景,让学生在脑海中跟随整个过程,加深对消化和吸收的理解。

4.信息获取(1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食物在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是什么?各个器官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分别是什么?消化酶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澄清。

5.问题解答(15分钟)学生就刚才的问题展开回答和讨论,并解释答案和观点的依据。

教师在辅导过程中给予肯定和引导,并补充相关知识点和例子。

6.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和归纳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并巩固相关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7.拓展延伸(15分钟)学生分小组就类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进行调研,例如水果、蔬菜、肉类等,选择一种食物进行详细分析和汇报。

4.2.2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

4.2.2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
-通过学习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对他人健康的关爱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和探究精神逐步提升。在生物学科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生物分类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生物学的基本能力。然而,消化和吸收这一章节内容较为抽象,涉及复杂的生理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2.消化过程:以食物的消化为例,详细讲解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系统中的分解过程,以及消化酶的作用。
3.吸收过程:重点讲解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阐述营养物质如何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循环。
4.消化系统疾病:分析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便秘等,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措施。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同时,强调良好饮食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如查找资料、观看科普视频等,进一步拓展知识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消化和吸收的知识,还能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案例导入,如“小明的饮食困惑”,引发学生对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思考。
-设立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合作解决问题。
3.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消化酶活性实验,观察消化过程。
-组织学生个与消化和吸收有关的真实案例,如“小明因为饮食不规律,导致胃痛和消化不良”,让学生意识到正确饮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能更好地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初中消化与吸收教案

初中消化与吸收教案

初中消化与吸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掌握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3. 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消化系统组成的挂图,标有各个消化道名称的帽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用俗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导入,引出人每天需要获取食物里的营养物质,那么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人体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消化与吸收。

二、新课教学,探索新知1. 消化系统的组成(1)ppt展示消化道各个组织的名称及其联系组织学生看ppt上动态展示图,逐一将各个组织介绍出来,并且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出各个组织的联系(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口腔连接食道,食道连接胃,胃连接小肠,小肠连接大肠,最后由肛门排除食物残渣。

)(2)活动一: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自身身体,说出各个器官在人体的位置由多媒体课件学习了消化吸收的各个组织之后,师生互动,分别找学生上台在自己身上大致指出各个器官的位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位置(胃在人体腹腔的左上方,肝脏位于人体腹腔的右上方,胰腺位于胃的后方,小肠在胃的下方。

)2.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1)ppt展示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组织学生看ppt上动态展示图,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出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食物从口腔进入,经过胃的消化作用,再到小肠的消化和吸收作用,最后通过大肠排出体外。

)(2)活动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如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三、巩固知识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1. 消化系统的组成有哪些器官?2.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怎样的?3.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是什么?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以及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

(完整版)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完整版)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参赛组别理科初中组课程名称消化与吸收指导教师王素英参赛队成员李月谢慜袁旭保莎孙贤兰贵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制2011年5月18 日目录1。

教案................................................... 3-13 2。

学案.................................................. 14-17 3。

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18-19贵州师范大学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课前分析(一)教材分析1、对教材的认识“消化与吸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二章人的营养第二节,本章共分三节,教材通过三节的介绍力求将人的营养问题始终与周围的环境相联系,以便使学生认识到人与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与第一章相比,本章加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理念,改变以往的教学程序。

从全章或全节来看食物的消化过程都应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其中的实验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会有亲身体验,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基于此,正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过程解决问题。

同时注意总结比较实验的结果,分析原因,使学生评价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增强。

还可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意识到消化系统的重要性,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下一节作了铺垫。

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及主要消化腺的组成、位置及功能;②口腔的结构和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③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④说出小肠的结构特点。

2.2技能目标:①观察小肠结构的活动,解释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②养成实验的设计、实际操作及科学探索的能力;③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注意口腔卫生、保护消化系统的能力。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2篇)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2篇)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消化和吸收”知识点丰富,有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酶,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一节课授课任务量多,学生难以快速理解全面知识,掌握困难,所以本节主要突破消化系统的组成。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完成实验课,模拟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本节课深入人体器官,从直观到具体化,学生不能看见或触摸到具体结构,常规教学只能停留在图片展示,知识建构,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可视化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基本概念,培养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目标】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通过微课学习,基于教材构建消化系统概念。

2.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问题情景化,通过知识迁移解决应用问题。

3.尝试运用大单元教学思路,运用问题串串联人体各器官功能,培养物质能量观。

4.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科素养。

5.培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解读曲线的能力6.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7.通过了解消化吸收过程,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教学重点】1.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特别是小肠的结构与食物吸收之间的联系。

3.小肠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科素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同课异构1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2课时)复习导入:回顾上节实验课,问题串导入新课,什么是消化?什么器官可以分泌消化液?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一、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分为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胃腺、胰腺和肠腺,分泌消化液,有消化食物的酶。

二、消化道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

消化道的哪些器官可以进行消化作用?三、消化腺外腺(有专门导管):唾液腺、肝脏、胰腺。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生互评练习成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流程图等形式,梳理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强调消化和吸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设计一份符合自己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健康食谱,要求包含早餐、午餐和晚餐,并在食谱中注明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图片等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梳理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4.设计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选择一种食物,了解其消化和吸收过程,通过绘制流程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5.结合所学知识,为家人或朋友解答一个关于消化和吸收的疑问,并将解答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6.阅读一篇关于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方面的文章,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业布置要求: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和吸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同第一章比较,本章加大了探究性学习的力度,让学生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能积极动手实践。

同时,在已学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本节对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变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认识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消化系统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都比较感兴趣,但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对没有化学基础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1.说出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由哪些器官组成;
2. 说出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各部分的作用;
3、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课件及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2、难点: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模型。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法方法引导探究式教学
八、教学过程:二课时
教学设计
附、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课本中用“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这一探究活动来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同学们对于馒头越嚼越甜都有切身体会,那么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什么关系呢?
做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无关,与唾液的分泌有关系。

制定计划:(本实验按课本中来做耗时太长,所以用淀粉纸来做这个实验)
(1)制备淀粉浆糊取0.1克干淀粉,加清水10毫升,调和均匀.搅拌煮沸,
制成浆糊。

制取淀粉糊的同时,把滤纸条剪好并做好标
记,做好准备。

(2)制备淀粉纸把做好标记的滤纸条放入浆糊中浸湿,用镊子捞起,贴在干
净的玻璃上,晾干后揭下。

(3)浸湿淀粉纸实验时,共用5条淀粉纸条,把其中4条淀粉纸用唾液完全浸湿;把1条用清水完全浸湿。

把5条不作处理放到寒冷环境中。

其余4条全部放入37度温水中,保温5分钟即可。

(4)加碘液取出滤纸条,分别滴加碘液,浸润滤纸条,可看到明显效果。

(四个学生为一组,开始探究实验)
得出结论: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系。

表达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淀粉在口腔中被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碘不变蓝。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有两种,一种是物理消化,一种是化学消化。

酶起作用的最适温度是37℃,最适酸碱度为中性。

(多媒体出示)
板书设计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二)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和脂肪酸
蛋白质 初步消化 氨基酸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
胃: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葡萄糖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维生素 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四)小肠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 消化特点
1、小肠很长,约5-6米。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增加了内表面积。

3、含有多种消化液 吸收特点
1、小肠很长,约5-6米。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增加了内表面积。

消化腺:胃腺、肠腺(小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大消化腺)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唾液和肠液
胰液和肠液
胆汁 胃液 胰液和肠液
胰液和肠液 口腔、小肠
小肠 小肠
小肠
小肠 胃
3、小肠绒毛壁很薄,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食物营养成分的种类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经过上一学期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所以本节课我就运用实验和演示课件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酶的认识和理解。

因为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

本节课内容多,难度大,时间把握就比较难,像我上课时在学习消化系统组成用时过多,致使后面的知识点讲解时就有些仓促,这是本节课很大的不足。

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探究能力、自学能力。

并且自己也应细研教材,不断创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讲解详略得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