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变形的魅力

合集下载

小学美术《变形的魅力》优质课件

小学美术《变形的魅力》优质课件

呐喊(油画) 爱德华• 蒙克(挪
珍妮(油画)莫迪里阿尼 (意大利)
绘制哈哈镜下变形画的方 法
1. 剪出哈哈镜的 形状
2. 描绘人物形象
3. 调整涂色完 成
作业:
用哈哈镜变形的方法,先 剪出哈哈镜的形状,再画出哈哈 镜中的自己。
学生作业
哈哈镜下的 变形效果
变形 一 变形
二变
形三
变形 一
向外拉伸(桶状)变 化
变形 二
左右扭曲(波纹)变 化
变形 三
上下拉伸(拉伸)变 化
变形 四
向内压缩(枕形)变 化
四种变形效果:
• 向外拉 伸
• 左右扭 曲
• 上下拉 伸
画家笔下的“ 变形” 现象
向内压缩
上下拉伸
向外拉伸
画家笔下的“ 变形” 现象
生活中常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变形现 象
玻璃墙 映像
倒影映像 后视镜映像
汤勺映
其实,哈哈镜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你走到哈哈镜陈列室里,你就会看到人们对着镜子哈哈大笑,你如果也挤 进去,站到镜子面前,看到自己的模样一会变胖了、一会变瘦了、一会变高了、一会变矮了 ...... 那样滑稽,你也 会大笑起来。
原理: 哈哈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到凹凸不平的镜面上形成了不同的成像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变形的魅力》 湘美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变形的魅力》 湘美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变形的魅力》湘美版教学目标:
•了解变形的概念并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
•能够通过变形设计出自己的创意作品
•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及形状的变化
教学重点:
•变形的概念和形状变化
•创意设计
教学准备:
•画纸、颜料、画笔、橡皮擦、色彩卡片、剪刀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老师把一张小熊的形状放在黑板上,让学生讲述这个小熊长什么样子,看起来有哪些特点,以及它有没有什么形状或是几何图形的元素。

2. 引入变形概念
老师带领学生考虑如果我们把这个小熊变形,它可以变成什么样子,可以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

然后,老师讲解变形的概念和它的意义。

3. 变形创意实践
学生用剪刀和色彩卡片设计自己的创意作品,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和发挥的空间,同时,老师也可以给他们一些启发或是提示,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创意。

4. 制作最终作品
学生在完成设计后,可以用颜料或其他颜色的卡片来制作他们最终的作品。

5. 展示作品和学习成果
在制作完成后,将所有的作品都展示在教室里,带着大家回顾整个创作过程,分享他们在教学中的收获和体会,并讨论变形的其他关于知识。

练习
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灵感,通过组合变形和颜色变化来制作自己的作品。

总结
在这节美术课上,我们了解了什么变形是什么,以及如何通过变形来实现创意设计。

我们还学会了如何进行几何图形的变换,以及如何应用到我们的创作中。

通过这次的授课,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更有创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未来的美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课件-2. 变形的魅力6

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课件-2. 变形的魅力6

画家笔下的变形现象和哈哈镜中的形象有哪些相同之处
绘制哈哈镜下变形画的方法
1.剪出哈哈镜的形状
2.描绘人物形象
3.调整完成
学生作业
作业:
用哈哈镜变形的方法,先剪出 哈哈镜的形状,再画出哈哈镜中的 自己。
• 难忘的一天 • 今天,太阳照着大地,就像闪闪发光的金子一样,到处都是暖洋洋的,我的心里也是暖洋洋的。
•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 “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 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第四名,202, 王跳跳。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我也开心得差 点就跳起来了。
•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 “跳跳,你真厉害,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 二十名同学的名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第四名,202, 王跳跳。第五名……”这时全班同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我也开心得差 点就跳起来了。
• 这次期末,我得了好多好多奖:年级第四名、文明生、三好学生……
• 放学后,我跟着思颐去她家。她家很好看,很精致。我们一起当老师,很好玩,很开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一)
下面这幅图是在哪里看到的景色?

小学美术_《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美术_《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四年级美术下册《变形的魅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2. 了解黑白画的构成方式;过程与方法:1.运动简单线条来绘画变形后的人物2.能善于观察与发现,提升观察与思维的品质,发现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筋、巧创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热爱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教学难点:运用点、线、面疏密组织的技巧,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学点拨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启发引导法四、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彩笔、油画棒。

五、课时准备: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出课题1.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领你们走进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变形的魅力》这节课。

当提到“变形”两个字的时候,在你们脑海里是否已经浮现出来了,有关变形的场景画面了呢?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的想要回答这个问题了,老师先给你们两分钟时间思考,一会我找同学给我们来分享。

揭题:这些变化的视觉形象给予我们许多想象和创;板书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大胆进行创造,来体味变化的魅力吧!课件出示:教材主图(水中倒影图)(贴课题:《变形的魅力》)3.提问同学并观看多媒体课件的图片一起欣赏有关生活中的变形现象二、体验感受探究变形1.寻找变形形象:提问:你还知道我们生活当中有哪些变形现象呢?学生交流,了解哈哈镜中、金属勺子、玻璃幕墙里的物像等变形现象。

2.体验变形过程:教师吹气球,引导学生观察气球吹大后表面图案发生了什么的变形。

再将气球拉长、压扁,展示图案变长、变扁等变形效果。

学生亲自体验自己的头像照在金属杯上被变形的乐趣。

小结:我们发现,刚才大家所见到的变形形象当中,有变瘦、变胖、变扭曲等特点。

3.分析变形方法观看多媒体课件看小女生走进哈哈镜时身体发生的变形现象,找同学上来用身体语言展示变形现象得出:向外拉伸左右扭曲上下拉伸向内压缩三、尝试参与方法指导1.尝试参与:带领同学一起欣赏大师绘画的优秀作品2.方法指导:师生共同回忆4种变形效果四、提出要求创造表现1.提出作业要求:选择其中一幅,用变形的方法,画一画人物变形的样子2.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二课 变形的魅力 ︳湘美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二课 变形的魅力 ︳湘美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二课变形的魅力︳湘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变形的概念,学会运用变形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运用变形手法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变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变形,以及变形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

2. 变形的类型:介绍夸张、简化、抽象等变形手法,并分析各自的特点。

3. 变形的运用:指导学生运用变形手法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变形的概念和基本手法,能够运用变形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变形手法表现自己的创意,提高绘画表现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具有变形特点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特点?什么是变形?2. 讲解变形的概念:介绍变形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变形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3. 分析变形的类型:展示夸张、简化、抽象等变形手法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的特点。

4. 演示变形的运用:教师现场演示如何运用变形手法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变形的魅力。

5.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创作,要求运用所学的变形手法,表现自己的创意。

6. 评价与总结: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 根据本节课所学,创作一幅具有变形特点的绘画作品。

2. 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尝试运用变形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注意事项:1. 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 作业布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变形的魅力课程设计理念

变形的魅力课程设计理念

变形的魅力课程设计理念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变形的概念,包括平移、旋转和对称等基本变换;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变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平面图形的镶嵌、图案设计等;3. 学生了解变形在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的广泛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或其他工具进行简单的图形变形设计;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变形产生兴趣,激发探究欲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艺术的结合,培养审美情趣;3.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自信心,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数学学科拓展课程,结合艺术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动手能力,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变形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教材中“图形的变换”章节为基础,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1. 图形的平移:介绍平移的概念、性质和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平移图形的方法。

2. 图形的旋转:讲解旋转的概念、性质,以及如何运用旋转进行图案设计。

3. 图形的对称:探讨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4. 图形变换的综合应用:结合实际案例,如镶嵌、拼图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进度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图形的平移第二课时:图形的旋转第三课时:图形的对称第四课时:图形变换的综合应用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图形变换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针对本章节内容,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教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图形变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2变形的魅力——局部重复

2变形的魅力——局部重复
在这段视频中,你觉得哪吒最厉害的地方 再哪里?
•三头六臂
•三个头六只臂膀使哪 吒具有一种神奇的力 量,像哪吒这种三头 六臂的造型方式我们 叫它“局部重复”
变形的魅力
活动二——局部重复
在电影或神话故事中,你知 道或者见过的类似的局部重 复形象,请描述下他的样子, 他是否具有超能力?
手臂重复: 更加灵活, 力量更大, 法力更广阔
简单的轮廓形象
着装后形象
用黑白灰表现出来的形象更加分明,着装 用点线面的装饰显得更加有层次
黑白画: 构图,勾线起稿,分块,填充组织一个超人或者神人的黑白形象,注意 疏密关系和节奏感
谢谢观赏...
千 手 观 音
腿脚重复:速度更快,更加的平稳 眼睛重复:看得更远,视野更宽
《大闹天宫》—— 二郎神
传说中的智慧神 鸟——九头鸟
释迦摩尼佛 头部、上肢重复
半身重复
请你将要创造的形象,试着把 轮廓简单地描绘下来,说说你 的局部重复方式要表达什么想 法或者突出什么功能
如果要你去创造,你会创 造一个什么样的超人或者 神人? 小组分享讨论

变形的魅力教案

变形的魅力教案

同学们,大家好。

欢迎来到美术课堂。

大家看,照片中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有同学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是游乐园。

是的,你答对了,是游乐园。

那老师想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去游乐园吗?老师看很多同学,脸上都不自觉的漏出了笑容,想必大家和我一样,都喜欢去游乐园玩。

那你们还记得,在游乐园里的欢乐时光吗?有同学说,我当然记得。

因为我当时用手机拍了照片。

(播放游乐园视频)是的,在现代社会,不论我们去了哪里,都会用手机或相机拍下快乐,留下记忆。

记得有一次,老师和朋友一起去游乐园玩,无意中竟发现了两面魔镜:一个小朋友往镜前一站,镜子里的他突然就变化了,于是,我第一时间就把这神奇的一幕拍了下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镜的厉害之处。

当他照第一面镜子的时候,变得又高又瘦,像被拉长了,而当他照另一面镜子的时候,却变得又矮又胖,像被压扁了,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对了,同学们真聪明,就是镜子的缘故,那你见过这样的镜子吗?知道它的名字吗?同学们又答对了,就是哈哈镜。

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哈哈镜的世界,去感受变形的魅力。

(出示课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到底什么是哈哈镜?哈哈镜是一种游乐场及商场常见的玩乐设施,表面是凸凹不平的镜面,因而所成的像有的被放大,有的被缩小,从而反映人像及物件的扭曲面貌,令人发笑,故名哈哈镜。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哈哈镜,那哈哈镜有什么特点?又散发出怎样的魔力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漫画,这个镜中的小女孩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了,她的身体变胖了,头和脚变小了。

她镜中的样子就像我们以前用过的木桶,所以这种变形现象就称为:桶形变化。

这种变化的特点是:中间向外扩张,两头变小。

这幅漫画不仅采用了桶形变化的变形方法,在人物独有特点的表现上还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使身子更胖,头和脚变得更小。

(引导学生利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的特征。

)大家再来看第二幅漫画,这一次镜中的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了,她的形象整体扭曲,像水中的波纹,变得弯弯曲曲,这种变形现象就称为:波形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变形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变形画的表现方法,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变形现象,认识美术创作中的变形及变化表现手法。

2、能善于观察与发现,提升观察与思维的品质,发现想象与个性化创造的能力。

3、养成关注生活、勤动脑筋、巧创造的学习习惯与生活态度,抒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变形现象,寻找变形的规律与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事物整体外形变化的关注,创造独特的新形象。

教具准备
课件、凸面镜、不锈钢勺子。

画好变形后脸部线条的作业纸、相框。

学具准备
彩色作业纸、2B铅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沟通交流
师:孩子们,能和你们一起上课,心里特别高兴!真想永远记住你们,你们想永远记住老师吗?
生:想!
师:好!现在,我仔细地观察你们,你们仔细地观察我,我们彼此永
远地记住对方。

(师走下讲台,摸学生,并说出多个学生的特点:你的眼睛真大!你的小鼻梁真高!你的眉毛真浓!……)
师:记住你们的特点,我也就永远地记住你们了,你们记住老师了吗?谁能说出老师的特点?
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老师的多个特征。

师及时进行评价:你看得真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主要特征!……
师(总结):孩子们,通过观察,我们认识了彼此;通过观察,我们认识了世界,增长了知识。

由此可见,观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同学们都要注意培养自己用心观察的能力。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与观察密不可分。

好,上课!
(二)课堂探究
1、猜图激趣,观察发现,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一幅图片(苏州千灯镇水中倒影图片)
师:先请同学们用心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是房子在水中的倒影。

师:当房子倒映在水中之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房子变得弯曲了。

生:房子变得模糊了。

(2)课件出示教材第二幅图片(玻璃幕墙里建筑物的变形图)
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想,这又会是倒映在哪里的图像呢?
生:是映在玻璃上的。

生:是在窗子上的。

师:孩子们,这不是玻璃。

当我们透过窗子看窗外的景物时,它有变化吗?没有!这是玻璃幕墙。

在玻璃幕墙上,每一块玻璃都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景物倒映在上面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变形的现象。

2、自主学习,观察现象。

课件出示:我思考,我快乐: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变形现象?生:哈哈镜前人的形象发生了变化。

生:汽车后视镜里人的形象发生了变化。

生:透过盛水的杯子,发现杯子里的筷子像折断了一样。

生:透过鱼缸看见鱼好像变大了。

……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变形现象。

师总结导出课题:是呀!这些变化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我们的生活才平添了几分魅力。

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想象和创造的启示。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大胆地进行创造,体会变化的魅力。

板书课题:变化的魅力
3、合作探究,感受变形带来的趣味,探究变形的特点与规律。

利用凸面镜和不锈钢勺子做游戏,探究变形的特点与规律。

利用已知的变形方法,进行创作尝试。

师:先和同学们做个小游戏,轻轻地拿起你面前的小袋子,从里面拿出我们的教具。

师拿出凸面镜,请小组内的同学看看镜子里你的脸变
了吗?变成什么样子了?
生:脸变得鼓起来了。

生:眼睛和嘴巴变大了。

师:大家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就是凸面镜,我们的哈哈镜就是照这个原理制作的。

师:举起你面前的凸面镜或者小勺子,举得稍高一些,和头平齐,把它从远处慢慢地往前拉近,看看你的脸型和五官分别有什么变化?生:脸变长了。

生:鼻子、嘴巴变得特别大。

生:鼻子、嘴巴都变长了。

生回答的同时,师在实物投影仪下板画。

让同学们评价观察到的和老师画的是否一样。

让学生感受作业纸内人物的大小及构图和线条的使用。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在白色的作业纸上,添画上你变形后的眼睛、嘴巴和鼻子。

4、精讲点拨,评价反馈。

师:选择画的效果好的同学的作品,让孩子说一下自己抓住哪些特点来画的。

生:我的眼睛变得特别大,所以,我突出了这个特点。

……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变化时我们要把握的要点是什么?
生: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

师:对,变形时,我们就是要抓住人物脸上或者是体型上最突出的那一点,进行夸张。

(完成板书)
5、巩固训练:提出作业要求,完成作业。

师:现在我们就用这些表现方法,抓住你好朋友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完成今天的作业。

作业要求:观察小组内好朋友的脸,捕捉他的特征,用变形的方法画出他的脸。

6、展示作业,多元评价。

学生完成作业后,贴在黑板上预先制作好的相框内,效果很好,评价时抓住以下两点:先让学生猜猜画的是谁?从哪儿看出来的?
让被画的同学提意见,做哪些改正会更好。

7、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画一幅自己喜爱的黑白画
2.了解黑白画的构成方式。

教学重点:运用点、线、面的组织来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画一幅自己喜爱的黑白画
教学难点:运用点、线、面疏密组织的技巧,处理黑、白、灰的变化效果。

学具:彩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感受黑白画
1.猜谜导入:(谜底:螃蟹)
2.了解螃蟹的形态、特点,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美术作品中的螃蟹,重点欣赏装饰画螃蟹,感受其美感。

3.导出课题: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黑白画的色彩只有黑、白、灰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是运用了变化丰富的点、线、面来组织的,所以看上去显得那么丰富。

你们知道这种独特的黑白色彩的画叫什么名字吗板书课题。

二、了解黑白画
1.出示范画:请大家仔细观察,选择你感兴趣的花纹,找出画面当中黑、白、灰的变化方法。

2.得出结论:点、线、面的疏密变化、排列搭配,形成画面不同的黑白灰效果。

三、探究黑白画
1.探究黑、白、灰的效果:黑、白、灰是黑白画的三大要素,黑、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