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_(2)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创作的一幅巨大壁画,以其强烈的表现力和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这幅作品进行鉴赏,从巨画的整体构图、色彩运用和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格尔尼卡》是一幅巨大的壁画,它长约7.76米,高约3.49米,占据了整面墙壁。
这种大尺寸的画面使得观众完全沉浸在毕加索所创造的世界之中。
画面中央是一只受伤的牛和一匹受伤的马,它们被扭曲和变形的线条包围着,整个画面散发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这种构图方式给人一种压迫感和不安的感觉,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毕加索对于战争的深沉思考和强烈谴责。
色彩运用也是《格尔尼卡》的一大特点。
整幅画面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没有明亮的颜色,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冷酷和无生命力。
毕加索通过简化形态和色彩的运用,强调对于死亡和痛苦的描绘,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对于战争的痛心和悲痛。
《格尔尼卡》通过象征手法,传达出一种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和谴责。
画面中牛和马的描绘被认为代表了无辜的受害者和底层劳动者,它们的受伤和死亡象征着无辜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
画面中的其他形象也具有象征意义,如头部被火焰吞噬的人、拿着武器的战士以及崩塌的建筑物等,都代表了战争的毁灭力量和人类的痛苦。
值得一提的是,《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为纪念1937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而创作的。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于战争的愤怒和悲痛,以及对于无辜人民遭受苦难的深深同情。
这幅作品的诞生不仅仅是为了艺术创作,更是为了唤起世人对于战争的反思和警醒。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其独特的构图、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象征意义,深深地震撼着观众的内心。
通过这幅作品,毕加索呈现了对于战争的深沉思考和强烈的谴责,也唤起了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于战争的警醒。
《格尔尼卡》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份反战的呼声和对于人类尊严的哀悼。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于1937年所创作的油画作品。
这幅画以西班牙南部小城格尔尼卡的地中海沿岸为背景,反映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发生的一次空袭事件。
本文将针对该画作进行鉴赏。
首先,该画作的构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中部的压垮了的马、左侧被烧毁的建筑和右侧被炸毁的房屋。
这三个部分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使得整个画面的色彩、线条和形状都非常饱和和强烈。
马的巨大和重量营造出的压迫感和震撼力,突显了时间、空间和存在的崩塌。
同时,三个部分中的每一块被强烈的对比和明暗处理所刻画的,透露出毕加索冷静的洞察力和烈士感。
其次,画面的色彩很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的怒视。
画面主题和利用色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种象征性意义上的表达。
“红”代表了人民的热情、心血和民族的热爱,而“蓝”则意味着冷漠、无情和纳粹主义的威胁。
画中素描的不完整性,以及人物的畸形化处理则让画面更加生动逼真,面对荒诞的暴力,更具有令人无法置信的沉重感。
此外,毕加索的画面处理模式也让这幅画作显得非常独特。
他在创作当时,尝试将传统绘画的技法和新兴的现代表现力相融合。
这幅画作运用扭曲、畸形、简化的线条和形状,将人物呈现得非常笼统,流露出作者对人类丑陋狰狞性格的探究。
这种出人意料的技法,在当时非常引人注目。
总之,《格尔尼卡》是毕加索政治和社会性巨作的高潮之一,反映了西班牙独享的珍贵文化遗产。
这幅画作是一个强烈的批判,以下垂暮的艺术家对于德国的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深感忧虑,希望能够揭示现实的原型,突显出我们时代的丑陋性质。
通过其复杂的结构和突出的象征性,毕加索将其观察和遭遇转化为破碎的世界乱象。
格尔尼卡画作作品赏析

格尔尼卡画作作品赏析《格尔尼卡》画作作品赏析。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著名艺术家毕加索的一幅著名油画作品,它描绘了1937年西班牙内战中德国纳粹飞机轰炸巴斯克地区小镇格尔尼卡的场景。
这幅作品被认为是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之一。
《格尔尼卡》通过其深刻的主题和震撼人心的图像,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成为了一幅永恒的艺术经典。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幅作品的构图。
《格尔尼卡》以黑白灰色调为主,画面中央是一头受伤的公牛,它的身体被划分成了几块不同的部分,象征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分裂。
公牛的身体被刺穿了长矛,鲜血淋漓,表现出了极大的痛苦和绝望。
在公牛的周围,有一些人和动物的形象,它们也都受到了伤害,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恐惧。
整幅画面给人一种深沉的压抑感,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和悲悯之情。
其次,我们来谈谈这幅作品所表达的主题。
《格尔尼卡》所描绘的是一场战争的惨状,它呈现出了人类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种种苦难和痛苦。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切反感和悲悯之情,呼吁人们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这幅作品也成为了反战主题艺术的经典之作,激励着人们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再者,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幅作品的艺术风格。
《格尔尼卡》采用了立体主义的绘画技法,将不同角度的物体和人物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扭曲的、不真实的效果。
这种绘画风格使得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震撼力,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此外,作品的色调也非常深沉,以黑白灰为主,给人一种沉重和艰难的感觉,与作品所表达的主题相得益彰。
最后,我们来谈谈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格尔尼卡》以其深刻的主题和震撼人心的形象,成为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之一,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一种反战主题艺术的经典之作,激励着人们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同时,作品还记录了历史上一段重要的事件,成为了人们对于战争和苦难的永恒纪念。
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2)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饶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出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教学难点: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课前准备:学生:A4纸、课本、铅笔等。
教师:自制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5分钟)1、播放一段战争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你感受到什么?2、交流:此时的心情?感受?印象深刻的形象?3、尝试表现: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为素材,用徒手画尝试勾画一个艺术形象,可作变形或夸张处理,不必画的太具体。
(时间:2分钟)4、出示一幅与战争有关的大师作品——《格尔尼卡》(不出示作者及作品名)5、提问:① 谁知道这幅画的作者?题目?(《格尔尼卡》毕加索1881—1973)(注:毕加索,现代西方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② 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乱、看不懂、支离破碎、恐怖……)小结:刚才,大家都说的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的感受。
其实,第一次看到这幅作品,老师也觉得“乱”,有点看不懂。
6、导入新课。
欣赏美术作品,感觉固然重要,但是有时候也要注意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对于这幅画,我想大家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幅大师的作品。
出示课题: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板书:战争之罪)二、自主探究、描述作品(5分钟)1、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学课本P36-37,思考问题:⑴《格尔尼卡》是怎样诞生的?毕加索想表达什么?(控诉、愤慨、抗议、同情)⑵ 找一找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看谁找的多?(抱孩子的母亲、举灯的女人、倒地的战士、奔跑的人、呼救的人、马、牛、灯)2、思考: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毕加索是怎样画的?(以“马头”、“牛头”、“人头”为例,从动作表情、象征意义上加以分析)马——仰头嘶鸣、痛苦——代表人民——象征手法,即用一种形象来代表某种事物牛头——面无表情、冷漠、龇牙咧嘴——象征法西斯的残暴与邪恶抱孩子的母亲——仰天痛哭、悲痛——象征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问题:你哭过么?像这位母亲这样哭过么?谁来表演一下,做个动作?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怎样的心情?——极度悲痛)3、学生质疑:通过刚才的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大家对《格尔尼卡》有了进一步了解,那么对于这幅作品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如构图上、造型上、色彩上、表现手法上等)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5分钟)1、围绕刚才大家提的问题,接下来我们4人小组一起来共同探讨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构图、造型、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分析)2、交流讨论,请出各组的代表上台来当小老师。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1. 引言1.1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介绍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强烈情感的艺术作品,它描绘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空军轰炸巴斯克地区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场景。
这幅作品展示了人类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和破坏,以及对暴力和压迫的强烈谴责。
毕加索通过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这些残酷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恐惧和绝望。
《格尔尼卡》被认为是毕加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之一。
它的艺术风格独特,充满了象征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元素,展示了毕加索在艺术上的创新和大胆尝试。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同时也是毕加索对于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和呼吁。
通过对《格尔尼卡》的深入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毕加索的艺术理念和对于战争的反思,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这幅作品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和力量。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苦难和希望的丰碑。
2. 正文2.1 格尔尼卡背景介绍《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描绘了1937年4月26日德国纳粹飞机轰炸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情景。
这次轰炸是在西班牙内战中进行的,造成大量无辜平民死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惊和谴责。
在画面中,可以看到受伤的人们在惊恐和痛苦中呼喊和哭泣,房屋被炸毁,火焰熊熊燃烧,整幅画面充满了恐怖和悲伤的气氛。
毕加索运用了黑白灰三色作为主色调,强调了画面的压抑和沉重感。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对当时战争的描绘,更是艺术家对于战争和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和对人类痛苦的同情,呼吁人们停止战争,珍爱和平。
《格尔尼卡》至今仍然被认为是毕加索最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代表作之一,是对人类战争罪恶的最有力控诉之一。
2.2 毕加索的创作背景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时正值西班牙内战期间,这场内战让他深受影响。
赏析《格尔尼卡》

赏析《格尔尼卡》赏析《格尔尼卡》“绘画是一项可怕的事业,有人以为画一张画只不过是往画布上涂颜料,实际上,这是比死在角斗场还要艰难的。
” ——毕加索一、作者简介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立体派绘画的旗手,是欧洲现代美术的大师,是本世纪的艺术伟人。
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
毕加索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
他的艺术影响了各种流派的产生和发展,但他自己却不局限于某一流派。
他不断创新,从未满足过,终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各种艺术形式。
他一生创作的油画、版画、雕塑、素描、拼贴等各种形式的作品有六万多件。
代表作品有:《亚威农少女》,《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格尔尼卡》,《梦》。
毕加索二、创作背景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
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克斯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
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
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
于是这幅被载入绘画史册的杰作《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
《格尔尼卡》彩色版三、作品赏析这幅画运用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画面左侧,一位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因战争而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她的身后立着一个恐怖的牛头,牛脸上流露出残忍的狞笑。
根据毕加索曾在其他绘画作品中以牛头表示邪恶的习惯分析,这个牛头代表了法西斯的残暴和黑暗。
画的中间部分,一匹被刺伤的马昂头张着嘴,发出哀鸣,据画家本人说,这匹马象征西班牙人民,它代表受难的西班牙。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格尔尼卡》是以黑白灰三色为主,画面呈现出一幅悲惨的场景。
整个画面分为三个部分,从左到右分别是女人、儿童和动物们的悲痛呐喊和死亡景象。
画面中间的部分是典型的毕加索式构图,融合了人、动物和物体等多种形象,呈现出混乱和压抑的氛围。
《格尔尼卡》表达了毕加索对于战争的无尽悲痛和对于人类苦难的深刻反思。
他通过画面中的不同形象,展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痛苦。
女人的尖叫、儿童的哭泣、动物的呐喊,无不传递出无助和恐惧的情绪。
画面中的刺戳和断裂的象征、烧毁的房屋等图像,更进一步强调了毁灭和绝望的主题。
《格尔尼卡》的构图极具创新性和独特性。
毕加索摒弃了传统的透视法和人物比例,将人物和动物的形象进行了部分拆解和再构造,形成了一种扭曲和怪异的效果。
这种艺术手法使得画面更加具有戏剧性和力量感。
破碎的形象象征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和生活的颠覆。
从象征和符号的角度来看,《格尔尼卡》中的很多元素都代表着特定的意义和符号。
握着武器的士兵象征着暴力和控制,象征着战争的始作俑者;哭泣的儿童代表着无辜的受害者;鲜花代表着生命的希望和对和平的渴望等。
毕加索通过这些象征和符号,传达了他对于战争和暴力的批评和反思。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对于战争的强烈抗议和对于人类苦难的深刻反思。
通过形象的变形和图像的破碎,他展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绝望。
他也通过象征和符号来传递他对于和平和人类尊严的热爱和希望。
这幅画作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作品之一。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赏析

矛, 一条腿 跪在地 上 , 好像 无辜 的受难 者仰天 长啸 , 马的眼睛如 同两个 圆圈怒视着敌人 ,马身与 马腿 上 是密密麻麻 的文字 ,表现 了画家对法西斯 罪行的声 讨, 马头上方是不规则的灯泡。马左边的女人则赤裸
着上身 , 扭 曲着 身体 , 断掉 的左腿 留在 画面右 侧 , 眼 睛紧紧盯着前方 的炸 弹 , 露出惊恐的表情 ; 马 的下边 是被炸毁的 士兵雕塑 , 一 只手 伸 向前方 , 另一 只手握 着一把断剑。画面 的右 侧是 燃烧 的屋 子 , 房子里躺着 个妇女 , 妇女的身子被 燃烧的木板 盖着 ; 画面左侧 也是一 个妇女 , 她 怀 中抱 着死 婴 , 张着 大嘴 , 脸 朝炸 弹飞落的方向 , 惊恐地望着前方 。画 中的公牛身子淹 没于黑暗之中 , 脸上流露 出冷漠与狂妄 的表情。
时间创作 了壁 画《 格 尔尼卡 》 , 以充 满激情 的笔触 描
绘 了 法 西 斯 屠 杀 人 民 的 罪 恶 与 暴 行 ,映 衬 了 战 争 带 给人 民的灾难 , 表现 出强烈的艺术冲击力。
一
、
《 格 尔尼卡》 的内容 简述
壁画《 格 尔尼卡》 的正 中间是一 匹 受伤 的 马 , 头 部转向左边 ,身体朝 着右边 ,马的臀部扎着 一根 长
一
线是 点的移动轨迹 ,能表现对象 的速度 与力量 , 反映事物 的 内涵 , 通过线 条的 曲直 、 疏密 、 粗细 等变 化能使 画面产 生节 奏与韵律 ,在 立体 主义造型 中直 线 组合就 是根 据线 的组合规 律而形 成的 组合关 系。 毕 加索对直线进行组合运 用 , 使 画面产生尖锐 、 刺痛 的悲剧 性色彩。在画作《 亚维农 少女》 中毕 加索就使 用 了立体 主义的创作 方式 ,用固定不动 的肖像 画手 法取 消人 物特征 , 这种 造型的直线组 合、 解构等 有着 鲜 明的悲剧 性特征。《 格 尔尼卡》 取材于被蹂 躏的小 镇格 尔尼卡 , 画家运用 立体主 义的语 言 , 在人物 、 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理解象征性和立体主义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出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
之情。
教学难点:
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
课前准备:
学生:A4纸、课本、铅笔等。
教师:自制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5分钟)
1、播放一段战争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此时的心情?感受?印象深刻的形象?
3、尝试表现: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为素材,用徒手画尝试勾画一个艺术形象,可作变形或夸张处理,不必画的太具体。
(时间:2分钟)
4、出示一幅与战争有关的大师作品——《格尔尼卡》(不出示作者及作品名)
5、提问:
① 谁知道这幅画的作者?题目?(《格尔尼卡》毕加索1881—1973)
(注:毕加索,现代西方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
② 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乱、看不懂、支离破碎、恐怖……)
小结:刚才,大家都说的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的感受。
其实,第一次看到这幅作品,老师也觉得“乱”,有点看不懂。
6、导入新课。
欣赏美术作品,感觉固然重要,但是有时候也要注意理性的分析和思考。
对于这幅画,我想大家头脑中一定有了很多的问号?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幅大师的作品。
出示课题:战争之罪——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板书:战争之罪)
二、自主探究、描述作品(5分钟)
1、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学课本P36-37,思考问题:
⑴《格尔尼卡》是怎样诞生的?毕加索想表达什么?(控诉、愤慨、抗议、同情)
⑵ 找一找画面中都有哪些形象?看谁找的多?
(抱孩子的母亲、举灯的女人、倒地的战士、奔跑的人、呼救的人、马、牛、灯)
2、思考:这些形象有什么特点?毕加索是怎样画的?
(以“马头”、“牛头”、“人头”为例,从动作表情、象征意义上加以分析)
马——仰头嘶鸣、痛苦——代表人民——象征手法,即用一种形象来代表某种事物
牛头——面无表情、冷漠、龇牙咧嘴——象征法西斯的残暴与邪恶
抱孩子的母亲——仰天痛哭、悲痛——象征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人(问题:你哭过么?像这位母亲这样哭过么?谁来表演一下,做个动作?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怎样的心情?——极度悲痛)
3、学生质疑:
通过刚才的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大家对《格尔尼卡》有了进一步了解,那么对于这幅作品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如构图上、造型上、色彩上、表现手法上等)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5分钟)
1、围绕刚才大家提的问题,接下来我们4人小组一起来共同探讨一下: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构图、造型、色彩、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分析)
2、交流讨论,请出各组的代表上台来当小老师。
⑴ 构图:饱满——画面上有什么?——似乎布“满”了可供我们观赏的内容(感觉到处是奔跑的人、呼救的人,痛哭的人……场面
非常混乱),以至于我们的眼睛不得不在画面上看来看去——为什么要这样画?——突出战争带来的“动荡”与“不安”。
⑵ 造型:破碎、变形、夸张——更具震撼力,更能打动每一个观众的心
问题1:画面的形象完整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问题2:画中马头、牛头、人头与平时所见有什么不同?
⑶ 色彩:黑白灰为主色调——为什么要这样画?——突出恐怖、哀痛的气氛
问题1:为何用黑白处理方法而不是用彩色的?哪种方法更适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⑷ 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夸张、变形、对比
问题1:什么是立体主义?
实例分析“立体主义”表现手法:打散——叠加、拼贴、重组——新形象(如:牛头)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3、故事激趣
① 导语:毕加索是一位世界闻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不光我们大家喜欢,就连那些德国法西斯们也是爱不释手。
② 讲述小故事:二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
可是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的却是冷淡的接待。
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
一位德国军官指着这幅画问毕家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③ 师:为什么毕加索说“这是你们的杰作”?——其实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尔尼卡》中的人间悲剧。
4、再次谈感受。
通过刚才的合作探究,对于《格尔尼卡》大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如果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画,你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还觉得它“乱”吗?
(从中感受到什么?——悲惨、痛苦、死亡、恐惧……)
5、小结:
控拆战争的暴行给人们带来灾难,《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无疑是成功的,作者毕加索采用破碎、夸张、变形、象征性的形象、黑白灰
的色彩、不安的构图、对比度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与抗议,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格尔尼卡事件“发生在1937年,那么1937年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又发生了那些类似格尔尼卡的事件?(7·7卢沟桥事变,12·13南京大屠杀)
四、自主表现,创新体验(10分钟)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请你以“战争之罪”为主题,借鉴《格尔尼卡》的创作手法来创作一幅关于控诉战争罪恶、支持和平的画。
要求:不要只表现残酷的一面,也可以把自己的“希望”、“想法”表现在画面上。
1、整理创作思路:
想画什么?怎样去表现?(可在前一幅画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再创作)
2、再次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段,提供学生创作灵感——机动
3、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业展评,开拓思维。
(3分钟)
1、说一说创作心得(2-3个创意比较好的作品)。
2、评一评:哪一幅画的最有意思?评出“最佳创意奖”。
评价建议:
①
作品是否是否围绕主题,中心突出?
②
作品是否有创意,表现了自己的感受。
③
画面有何优点?你有什么建议?
六、归纳总结,拓展延伸(2分钟)
1、总结:同学们,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战争是可怕的,我们需要和平,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为自己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毕加索作品赏析。
毕加索的作品确实令人费解,但当你了解了他的艺术语言后,你就可以很顺利地进入他的艺术世界,进而得到精神享受。
附:板书设计:
战争之罪
夸张变形象征对比立体主义
参考资料:
附:问题解惑:
问题1:《格尔尼卡》一画现存于何处?(现保存在马德里,索菲娅王后博物馆)
问题2:格尔尼卡小镇现在怎么样了?(现有人口1.5万。
20世纪90年代末,格尔尼卡被国际旅游界纳入地球上自然环境保护得最好、人文景观最有特色的十大“人间天堂”之列。
)
问题3:现在德国人对他们在格尔尼卡所犯下的罪行是什么样的态度?(德国没有忘记那场悲剧。
1997年时值格尔尼卡被炸60周年之际,德国驻西班牙大使专程前往格尔尼卡,代表总统就德国空军当年轰炸格尔尼卡表示“认罪”,并请求“宽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