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 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 巴金:《家》、《春》、《秋》- 茅盾:《子夜》、《蚀》- 老舍:《骆驼祥子》、《茶馆》- 王蒙:《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2. 文体及其特点- 记叙文:以叙述为主,描写人物经历和事件发展- 议论文:以论证为主,提出观点并用论据支持- 说明文:以解释为主,阐述事物的性质、状态、原理等3. 文学术语- 主题: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情节:文学作品中事件的有机组合- 人物形象:作品中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物- 写作手法:作者在创作中运用的各种技巧和方法二、古诗文阅读与鉴赏1. 古诗文基本知识- 诗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 词的基本知识:词牌、韵律- 古文观止: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2. 古诗文鉴赏方法- 意象分析:通过具体事物表达情感和思想-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情感表达:抒情、咏史、议论等3. 经典诗文解析- 《诗经》选读:《关雎》、《蒹葭》- 唐诗宋词选读:李白《将进酒》、苏轼《赤壁怀古》三、现代文阅读与写作1. 现代文阅读技巧- 快速阅读:抓住文章大意和结构- 深度阅读: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 批判性阅读:分析和评价文章观点2. 写作基本技巧- 文章结构:开头、发展、结尾- 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连贯- 修辞运用:比喻、排比、设问等3. 写作实践- 记叙文写作:人物描写、事件叙述- 议论文写作:论点提出、论据选择、论证过程- 说明文写作:事物解释、原理阐述四、修辞与表达1. 修辞手法- 比喻:用一个事物或现象来描绘另一个事物或现象 - 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征- 夸张:故意放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2. 表达技巧- 明确表达:清晰、准确传达信息- 间接表达:通过暗示、联想等方式表达- 情感表达:运用语言表现情感色彩五、文言文阅读与翻译1. 文言文基本知识- 常见文言虚词:之、者、也、乎等- 句式结构:主谓宾、定状补等- 古今异义词:古今意义不同的词汇2.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忠实原文与根据目的语言习惯调整 - 词类活用:根据上下文调整词性- 语法调整: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3. 经典文言文解析- 《岳阳楼记》: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 《出师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上表文六、名著阅读指导1. 名著阅读方法- 精读与泛读:深入理解与广泛涉猎相结合- 读书笔记:记录重要内容和个人感悟- 讨论交流:与他人分享和讨论阅读体会2. 经典名著导读- 《红楼梦》:清代曹雪芹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明代吴承恩的神魔小说- 《三国演义》:明代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七、语文学习策略1. 学习方法- 制定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 主动学习:积极寻找资源和解决问题- 反思总结:定期回顾和总结学习成果2. 考试技巧- 答题技巧:快速准确理解题目要求- 时间管理: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考试心态以上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文学常识、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现代文阅读与写作、修辞与表达、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高一语文必记的重要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必记的重要知识点归纳为提高课堂效率,听课时应保持精力旺盛,头脑清醒,这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有意变换学习内容,避免用脑过度,防止身心过于疲劳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记的重要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一、通假字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同“娶” ,娶妻)2.箱帘六七十(“帘”同“奁” ,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3.蒲苇纫如丝(“纫”同“韧” ,坚韧,柔软而又坚固)4.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誓”同“愆” ,过失、过错)5.府吏见丁宁(“丁宁”同“叮咛” ,嘱咐)6.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同“邀” ,相约、约定)(附:便要还家“要”同“邀” ,邀请)7.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同“脏” ,脏腑)8.奄奄黄昏后(“奄奄”同“晻晻” ,暗沉沉的)二、古今异义1.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
今义:同情,怜悯。
)2.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古义:坐具,比板凳稍宽。
今义:卧具。
)3.涕落百余行(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4.感君区区怀(古义:忠诚相爱,真挚。
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5.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古义:信使,这里指媒人。
今义:书信,信件。
)6.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古义:处置、安排。
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做出处罚决定。
)7.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古义:活着的人。
今义:陌生人。
)8.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古义:彼此相通,连接。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三、一词多义1.适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②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适合、按照)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才、方才)④少无适俗韵/削足适履(适合)⑤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正、恰好)⑥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到、往)2.谢①谢家来贵门/上堂谢阿母/谢家事夫婿(辞别)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辞谢)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劝告)3.令①年始十_,便言多令才(美好)②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对对方亲属的尊称)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让,使)4.举①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开口)②举手长劳劳/举手拍马鞍(举起,抬起)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5.为①为诗云尔(做、写,动词)②非为织作迟(是,动词)③始尔未为久(算,动词)④阿母为汝求(替,介词)⑤时时为安慰(作为,动词)⑥自名为鸳鸯(叫作,动词)6.相①相见常日稀(互相,副词)六合正相应(副词,互相)黄泉下相见(互相,副词)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互相,副词)仰头相向鸣(互相,副词)②儿已薄禄相(xiàng,相貌,名词)③及时相谴归(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④会不相从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⑤还必相迎取(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⑥久久莫相忘(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⑦好自相扶将(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她)⑧嬉戏莫相忘(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⑨誓不相搁卿(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与“卿”复指) ⑩誓天不相负(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⑾登即相许和(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⒀蹑履相逢迎(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⒁怅然遥相望(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7. 自①自可断来信(即,马上,副词)②自名秦罗敷/自命为鸳鸯(其,代词)③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④葳蕤自生光(连词“而”)⑤物物各自异(相当于“有” ,动词)⑥本自无教训(已,已经,副词)⑦好自相扶将(与他词合成词组)⑧不图子自归(自己)自誓不嫁举动自专由进止敢自专哪得自任专⑨自君别我后(自从,从,介词)8.见①相见常日稀/黄泉下相见(见面,动词)②君既若见录/府吏见丁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译为“我”)③渐见愁煎迫(被,介词)9.且①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②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③四体康且直(又,副词)10.何①何乃太区区(怎么,疑问代词)②隐隐何甸甸(何等,副词)③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代词)④言何复来还(什么,疑问代词)11.若①今若谴此妇(如果,连词)②腰若流纨素(像,动词)③君既若见录(如此,代词)12.区区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小,此指见识少)②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忠诚专一、诚挚)13.遣①为仲卿母所遣(被休回娘家,动词)②十七遣汝嫁(送,动词)③县令遣媒来(派,动词)14.意①何意出此言(料想,动词)②恐不任我意(心意,名词)15.迎①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②不足迎后人(送给,动词)16.结①结发同枕席(系,动词)②既欲结大义(结交,动词)③严霜结庭兰(凝聚,动词)17.会①会不相从许(当然,副词)②于今无会因(会见,动词)18.故①大人故嫌迟(还是、仍然,副词)②故遣来贵门(所以,连词)④知是故人来(旧、老,副词)19.望①怅然遥相望(看,动词)②君还何所望(希望,动词)20.幸①幸复得此妇(幸亏,副词)②幸可广问讯(希望,动词)21.复①幸复得此妇(还,副词)②终老不复取(再,副词)③红罗复斗帐(双层,数词)24.作①非为织作迟(做,动词)②纤纤作细步(迈动,动词)③便可作婚姻(结成,动词)④作计乃尔立(造,引申为“定” ,动词)⑤君当作磐石(当作,动词)29.因①于今无会因(机会,名词)②因求假暂归(于是,副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1.孔雀东南飞(东南,朝东南、向东南)2.鸡鸣入机织(鸡鸣,在鸡鸣时)3.昼夜勤作息(昼夜,从早到晚)4.理实如兄言(理,按道理)5.明日来迎汝(第二天)6.手巾掩口啼(手巾,用手巾)7.卿当日胜贵(日,一天天地)8.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朝,在早上;晚,在晚上)(二)名词作动词1.五里一徘徊(五里,飞五里)2.头上玳瑁光(光,发光)3.仕宦于台阁(仕,任官)(三)动词作名词1.留待作遗施(遗施之物,赠送的东西、纪念品)(四)形容词作动词1.千万不复全(全,保全)(五)使动用法1.及时相遣归(归,使……回去)2.足以荣汝身(荣,使……荣耀)3.以此下心意(下,使……委屈)(六)意动用法1.戒之慎勿忘(戒,以……为警戒)五、偏义复词指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却,连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哪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何,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何,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公从之——代词,此,代佚之狐的'建议(烛之武)许之——代词,这件事不患人不之知——代词,他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做全句的主语邻之厚,(乃)君之薄也——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一作主语,一作宾语,省略判断词谓语“乃”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无义莲之爱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太子及宾客知此事者——“者”与“之”都是定语后置标志⑥公子驾车之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君(到,前往⑦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2《荆轲刺秦王》1、鉴赏荆轲形象,注意所用表现手法。
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语文。
1. 现代文。
- 字词积累。
- 重点生字词,如“彷徨(páng huáng)”“寂寥(jì liáo)”等,要准确掌握其读音、字形和字义。
- 词语辨析,像“遏制”与“遏止”,“遏制”着重于控制,“遏止”侧重于阻止。
- 文学体裁与手法。
2. 文言文。
- 实词虚词。
- 常见实词,如“爱”有“爱护”“喜爱”“吝惜”等义项,在“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是“吝惜”的意思。
- 虚词“之”的用法多样,可作代词(“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之”指代“我”)、助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之”相当于“的”)等。
- 句式。
-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被动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倒装句(宾语前置“何陋之有”、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二、数学。
1. 集合。
-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
- 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所组成的整体。
可以用列举法(如A = {1,2,3})、描述法(如B={xx>0,x∈ R})来表示集合。
- 集合间的关系。
- 包含关系:若集合A中的元素都在集合B中,则A⊆ B。
当A⊆ B且B⊆A时,A = B。
- 真包含关系:A⊂neqq B表示A是B的真子集,即A中的元素都在B 中,但B中存在元素不在A中。
- 集合的运算。
- 交集A∩ B={xx∈ A且x∈ B},例如A = {1,2,3},B={2,3,4},则A∩ B = {2,3}。
- 并集A∪ B={xx∈ A或x∈ B},对于上述A和B,A∪ B={1,2,3,4}。
- 补集,设全集为U,A是U的子集,则∁_UA={xx∈ U且x∉ A}。
2. 函数。
- 函数的概念。
- 设A,B是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 = f(x)与之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语文可以说是高中众多学科中最容易学的,高中语文有一些我们必须记住的知识点,下面是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希望对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高考易错成语及解释1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沁园春·长沙》1、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2、词义: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3、近义词辨析: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
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4、文学常识: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高一必修一语文知识点总结大全(暑假预习)

高一年级必修一语文知识(1)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通“至”,达到)(2)古今异义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古义:验,检查。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疾古义:强。
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3)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故木受绳则直(直:形作动,变直)(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高一必修一语文必备知识点特殊句式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高中语文必修一笔记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一笔记整理一、第一单元:现代新诗。
1. 文学常识。
-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 词牌名“沁园春”,这一格式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等。
2. 字词积累。
- 橘子洲(jú)百舸(gě)寥廓(liáo kuò)峥嵘(zhēng róng)方遒(qiú)3. 诗歌内容。
- 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通过“看”字总领,描写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群山,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江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动物,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秋景图。
- 下阕回忆往昔革命斗争生活,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生动地刻画了青年革命者的形象。
4. 艺术特色。
- 意象壮美。
选取了山、林、江、舸、鹰、鱼等富有生命力的意象,营造出宏伟壮观的意境。
- 情景交融。
上阕的景为下阕的情做铺垫,下阕的情又深化了上阕的景所蕴含的意义。
1. 文学常识。
- 作者戴望舒,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他的诗多写个人的哀怨和孤寂,也有对现实的不满。
2. 字词积累。
- 寂寥(jì liáo)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颓圮(tuí p ǐ)3. 诗歌内容。
- 诗中的“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姑娘象征着诗人心中的理想和追求,但她又“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转瞬即逝,体现了诗人理想的迷茫和不可捉摸。
4. 艺术特色。
- 象征手法的运用。
雨巷象征着当时黑暗压抑的社会现实,丁香姑娘象征着美好的理想。
- 诗歌的音乐美。
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一,押韵规则,一韵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知识点涵盖了文学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技巧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 文学鉴赏:- 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 学会欣赏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构造和语言风格。
2. 文言文阅读:- 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结构。
- 能够翻译文言文,理解其含义和表达方式。
- 学习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
3. 现代文阅读:- 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理解其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 分析现代文中的叙述技巧、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
-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评价现代文学作品。
4. 写作技巧:- 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
- 学会如何构思文章结构,合理安排文章的开头、发展和结尾。
- 学习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5. 古诗词鉴赏:- 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平仄等。
- 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学会鉴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6. 文学史知识:- 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和流派。
- 学习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品。
- 认识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他们的贡献。
7. 文化常识:- 学习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礼仪、风俗等。
- 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
- 认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和艺术创造。
8. 思维训练:- 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独立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 训练创造性思维,提高写作和表达的创新能力。
- 锻炼逻辑思维,提高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9. 语言表达:- 学习如何使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思想。
- 掌握语言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 学会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10. 综合应用:- 将所学的知识点综合运用到阅读理解、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 通过实践活动,如写作、演讲、辩论等,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这些知识点是高中语文必修一课程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掌握和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沁园春—词牌名词始于唐,盛行于宋,称为曲子或曲子词又称长短句又称诗余。
开头表现了诗人一个人,孤独感顶天立地的形象后来表现出诗人热血满腔,身怀救国理想,褒贬时弊,鄙夷权贵名利,最后乐观豪迈。
最后一段时对过去的回忆和对于未来的自信。
易错字:橘子洲头鱼翔浅底怅寥廓(廖liào辽阔)《相信未来》食指原名郭路生朦胧诗创始人《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六月我看海去》潘洗尘《饮九月初九的酒》《想起1970年的冬天》《致橡树》舒婷原名龚佩瑜《双桅wéi船》《会唱歌的鸢yuān尾花》《始祖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原名查z hā海生《回旋舞》法国保尔·福尔象征派诗王《雨巷》戴望舒《我的记忆》《望舒草》《段章》卞之琳《鱼木集》《三秋草》《十年诗草》《错误》郑愁予原名郑文韬《郑愁予诗集》《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第二单元《劝学》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为批判体散文劝(劝勉,勉励)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代词)于(从)蓝而(表转折,却)青于(比)蓝;冰,水为之而(表转折,却)寒于(比)水。
木直中(合乎)绳,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以为(以之为:把……做为)轮,其曲中规(圆规);虽有(同“又”)槁(枯)暴(同“曝”,晒干),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也。
故(所以)木受(用墨绳量过)绳则(就)直,金就砺(磨刀石)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检验)省(反省,省察)乎己,则知(同“智”)明而(表递进)行无过矣。
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取独,无实义)所学也;吾尝跂(踮起脚尖)而(表修饰)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表修饰)招,臂非加(更加)长也,而(表转折)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洪亮)也,而闻者彰(清楚)。
假(借助)舆马者,非利(使……快)足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善,会)水也,而绝(横渡)江河。
君子生(同“性”天赋)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语气)。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形容词作名词)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末语气词)。
故不积跬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连词,表假设)舍之,朽木不折;锲而(连词,表假设)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无义,定语后置的标志)利,筋骨之强,上(名词作状语,向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专一)也(是因为心思专一)。
蟹六跪而(表并列)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藏身)者,用心躁也(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
特殊句式:1.判断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倒装句: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 3.省略句: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师说》韩愈字退之,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和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为“韩吏部”和“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师说古之(的)学者(古今异义)必(一定)有师。
师者(判断句),所以(用来……的)传道受(同“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表承接)知之者,孰(谁)能无惑?惑而(表转折)不从师,其为惑也(句中语气词),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得知真理)也固(本来)先乎(比)吾,吾从(跟随)而(表转折)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以……为师)道也(句末语气词),夫(句首语气词)庸(难道)知其年(生年)之(结构助词,取独)先后生于(比)吾乎?是故(因此)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主谓之间取独)所存(存在的地方),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嗟乎!师道之(取独)不传也久矣!欲(想要)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的)圣人,其(代词)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尚且)从(更从)师而(表承接)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不及)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向)师。
是故(因此)圣益(更加)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由于这个原因)乎?爱其子,择师而(表承接)教之;于其身(对于他自己)也,则(表转折)耻师焉,惑(糊涂)矣。
彼(那些)童子之师,授(教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文字的朗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末语气词)(否定判断句)。
句读之(提宾标志)不知(不明句读),惑之不解,或(有的)师焉,或不(同“否”)焉,小学而(表转折)大(道)遗(丢失),吾未见其明(高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这些)人,不耻(以……为耻)相师(互相学习)。
士大夫之族(这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就)群聚而(表修饰)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年龄相似)也,道相似也。
(以)位卑(者为师)则足羞(感到羞耻),(以)官盛(者为师)则近谀(阿谀奉承)。
”呜呼!师(求师)道(风气)之(取独)不复(难以恢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这些)人,君子不齿(不屑一提,极度鄙视),今其智乃(竟然)反(反而)不能及(赶上),其(实在)可怪也欤(实在是很奇怪啊)!圣人无常(固定的)师。
孔子师(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这些人),其贤(才能)不及(比不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因此)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如是而已(像这样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都)通(普遍)习之,不拘于(被)时(时代风气),学于(向)余。
余嘉(赞赏)其能行(履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来)贻(赠送)之。
特殊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之生于吾乎。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2.被动句:不拘于时。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3.倒装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其闻道也固(亦)先乎吾。
(状语后置)而耻学于师。
(状语后置)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后置)学于余。
(状语后置)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状语后置)4.被动句:不拘于时。
《获得教养的途径》瑞士赫尔曼·黑塞《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第三单元《想北平》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龙须沟》《茶馆》。
是人民的艺术家。
此文写于1936年,表达作者对于北平的热爱无限想念。
易错读音:什刹c hà海《我心归去》韩少功《爸爸爸》《马桥词典》《前方》曹文轩《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第四单元《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原名郁文《沉沦》《屐痕处处》《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易错读音:乌桕j iù树槎c há桠yā得失具亡wú恣zì意黑魆xū魆xū《像山那样思考》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自然文学三部曲:《沙乡年鉴》奥尔多·利奥波德《寂静的春天》卡逊《瓦尔登湖》梭罗《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和刘永州,唐代文学家和哲学家,有《河东先生集》,著有“永州八记”。
记: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一种文体。
使得西山宴游记自(自从)余为(称为)僇人(罪人),居(居住)是州,恒(常常)惴栗(忧惧不安)。
其隙(公务之暇)也,则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而行,漫漫而游。
日(每天)与其徒(随从)上高山,入深林,穷(走完)回溪(萦回曲折的溪涧),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无论多远没有不去的)。
到则(就)披草(拨开草)而(表承接)坐,倾(倒)壶而(表承接)醉。
醉则(就)更相(互相)枕以(表修饰)卧,卧而(表承接)梦。
意有所极(至),梦亦同趣(同“趋”,往,赴)。
觉(睡醒)而起,起而归;以为(认为)凡是州之(的)山水有异态者(无义),皆(都)我有也(被动句:都被我看过了。
),而(表转折,却)未始知(不曾知道)西山之(的)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因为)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才)指(指点)(并)异(感到……的奇特)之。
遂(于是)命仆人过湘江,缘(沿着)染溪,斫(砍伐)榛莽,焚茅茷,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山之高(高处)而(表承接)止(停止)。
攀援而(表承接)登,箕(呈簸箕状)踞(坐)而遨(观赏),则凡数州之土壤,皆(都)在衽席之下(形容离自己很近)。
其高下之(的)势(地势),岈然(山谷空旷的样子)洼然(凹陷的样子),若垤(蚁穴边的积土)若穴,尺寸千里(尺寸之间包含了千里的景物),攒蹙(聚集收缩)累积,莫得遁隐(尽收眼底)。
萦青缭白(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外围)与天际(交会),四(向四周)望如一(一样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这座山的独特卓立),不与培塿(小土堆)为类。
(我的思绪)悠悠(渺远的样子)乎与颢气(天地自然之气)俱(一同),而(表转折)莫得(找不到)其涯(尽头);洋洋乎(广大的样子)与造物者(大自然)游,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自己仿佛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之间,与浩瀚广大的自然之气合而为一。
)引觞(拿起酒杯)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青)然暮色,自远而至,至(等到)无所见而(表转折)犹(还)不欲(想)归。
心凝(凝聚)形释(释放),与万化冥合。
(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相融和。
)然后知吾向(先前)之(无义)未始(没有开始)游,游于是(从此)乎(无义,语气中表停顿)始。
故(所以)为之(为了游西山)文(写文章)以(来)志(记)。
是岁,元和四年也。
特殊句式: 1.省略句:居(于)是州。
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我)因坐法华西亭。
始指(之)异之。
(我)引觞满酌。
故为之文以志(之)。
2.判断句:是岁元和四年也(表判断)。
3.倒装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4.被动句:借我所有也。
(都被我看过了(所拥有))《赤壁赋》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并称“苏黄米蔡”。
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赤壁赋壬戌之(的)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望日后的一天),苏子与客泛舟(乘着小船),游于(在)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清风徐(缓缓的)来,水波不兴(起)。
举酒属(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互文)少焉(助词,无义),月出于(从)东山之上,徘徊于(在)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横江,水光接天(交相辉映)。
纵(任凭)一苇(苇叶般的小舟)之所如,凌(越过)万顷之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