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简介

合集下载

襄汾县简介

襄汾县简介

襄汾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辖7个镇、6个乡, 348个行政村,50万人口,东有塔儿山(属太岳山脉),西有姑射山(属吕梁山脉),汾河纵贯县境中部,流程52.2千米,是临汾市的平川大县。

襄汾县系1954年由襄陵、汾城(又名太平)二县合并而成,取襄陵、汾城二县首字为名。

襄陵以晋襄公陵而得名。

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

这里农业条件较好,是老牌的国家级粮棉基地县,素有“金襄陵、银太平”的美誉。

襄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人类起源、国家起源、黄河文化起源都在这里有重要物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的根祖之地。

驰名中外的“丁村人”十万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被誉为华夏先祖的尧帝五千年前在这里建国立都,兴业安邦。

春秋时县境属晋,战国时属魏;汉初,襄陵、汾城两县各建县治。

襄陵因晋襄公陵墓而得名,汾城汉时称临汾,后相继称太平、汾城。

1954年由襄陵、汾城两县合并为襄汾县。

襄汾文化灿烂,烁古耀今。

这块宝地集黄河根祖文化、古晋国文化、旧石器文化、龙山文化于一身,底蕴丰厚。

境内文物保护单位多达282处,有享誉世界的“丁村”遗址、被称为中国民居古建筑活体标本的丁村明清民居建筑群、把中华文明向前推移了一千多年的陶寺遗址和晋襄公成就霸业的古晋国遗址等。

襄汾民间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精品荟萃。

范村剪纸栩栩如生,南辛店家戏代代相传,邓庄锣鼓威风八面,令伯转身鼓趣味盎然,曾荣获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的杂技——天塔狮舞,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襄汾民风淳厚,英才辈出,人勤劳睿智,勇敢正义。

“尧王选贤禅让”、“巢父洗耳”、“张良除恶”、“介子推割股奉君”、“尉迟敬德跑马开渠”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襄汾儿女。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襄公,一代名将赵盾,汉朝开国重臣张良,《赵氏孤儿》的主角程婴、公孙杵臼,战国名将李牧,汉代同朝为官、传为美谈的贾逵、贾充父子,元曲四大家之首郑光祖,名画家朱好古,清朝名士卢秉纯等,都是流芳千古的一代俊杰。

家乡--临汾市襄汾县

家乡--临汾市襄汾县
家乡美食
油粉饭:
油粉饭的主要原料是加工绿豆粉丝的副产品。油 粉饭学名应该叫粉浆饭,只有在襄汾才叫油粉饭。
牛肉丸子面:
在临汾的大街小巷,最多的就是牛肉丸子面了,门面都不大,属 于平价小吃。 这个小吃很有地方特色,只有临汾有,只有这里遍地都是,真的 很神奇,目前这样的规模的店多的都敢上连锁了,很希望这是个连锁, 好让我们在远方的临汾人也能时常回味......
家乡民俗 文化艺术
七十二呆

《七十二呆》是襄汾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又一 奇葩:刘润恩经多年编辑而成劲,也道出了襄汾人天真、幽默、风趣、善变 与敢于追求真理的性格。先后受到《交流时 报》、《山西文学》、《都市文学》、《火 花》、《山西工人报》等大型报刊的报导与评 论。
官滩枣:
官滩枣:襄汾县城关镇官滩村的官滩枣栽培历史 已有500余年,明清两朝作为“贡品”上缴皇宫。 1997年“山西省干果经济林产品评奖展销会” 将其评定为“山西十大名枣”。
家乡古迹
丁村遗址和民居位于襄汾县城 南5千米处的丁村,因在此地的砂 砾层中发现古人类的儿童牙齿和头 顶骨化石,而将其定名为“丁村 人”。丁村至今完好保存着明清民 居39座,清晰展示出明清时代北方 村落和民居宅院的布局风格,以及 明清两代民居装饰情调的不同。丁 村民居中还专门辟出7座院落创建 了丁村民俗博物馆,陈列内容以清 末民初晋南地区的民风民俗为主。
雄狮登天塔
陶寺的雄狮登 天塔是襄汾的 一支崭新的民 间民俗文化艺 术精品。攀登 时,老艺人身 着红色艺装, 手握指挥棒, 口吹尖哨,在 高约三丈余的 七层板橙下, 从底层用翻、 转、蹦、跳、 旋、蹬方式, 逗引四只人体 狮子向板橙的 顶部攀登。

襄汾古建筑群简介

襄汾古建筑群简介

襄汾古建筑群简介
襄汾古建筑群是指山西襄汾境内的明清古建筑,它们分布在汾河两岸,约占山西全省明清古建筑的三分之一。

它们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永乐宫:位于汾河西岸的襄汾县赵康镇东堡村,创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初名“东岳庙”,明永乐年间易名为“永乐宫”,又称“三清殿”。

现存大殿为清代建筑,高达30米。

2.中国古代四大名园之一
3.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之一
4.中国现存唯一的清代戏楼
5.中国保存最大规模的清代民居建筑群
6.山西现存年代较久,保存较好的清代古建筑,总计有13处。

—— 1 —1 —。

汾城镇

汾城镇
2011年,汾城镇生产粮食吨,其中小麦吨,玉米.5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作物、药材、蔬菜等。
2011年,汾城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600亩,产量400吨,其中花生220吨,油葵180吨;药材种植面积1000亩, 产量500吨;蔬菜种植面积6800亩,产量吨,主要品种有番茄、黄瓜,其中番茄8000吨,黄瓜2000吨。
汾城镇
汾城镇地处姑射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分为山地、丘陵、平原等。主要山脉有吕梁山脉,汾城镇最高 峰位于姑射山的堡圪塔,海拔1312米;最低点位于定兴沟,海拔483米。
汾城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道有三官峪1条,从西北至东南流经汾城镇尉、西中黄、北中黄等村,长 3.5千米。
汾城镇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铁、石膏、石灰岩等。 2011年末,汾城镇耕地面积10.4万亩,人均1.9亩。
尉村戏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北汾城镇尉村。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建,占地面积1389平 方米。坐南朝北,戏台两侧有碹棚式耳房各一,耳房两侧分别为方形钟楼、鼓楼。戏台砖砌台基,面宽3间,进深 4椽,单檐前歇山后硬山筒板瓦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后墙明间辟方形窗,两边间设圆形窗。
荣誉称号
2006年,汾城镇被列为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
截至2020年6月,汾城镇辖38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城内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水文 自然资源
汾城镇地处襄汾县西南部,东依西贾乡,南连赵康镇,西南临运城市新绛县,西靠乡宁县关王庙乡,北接古 城镇,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约18千米 。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49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2.6千米, 行政区域总面 积129.07平方千米。
人口
2011年末,汾城镇辖区总人口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人,城镇化率21.8%。总人口中,男性人,占54%;女性 人,占46%。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人,占99.95%;有回、布依、土、蒙古、藏、土家、满7个少数民族,共 27人,占0.05%。2011年,人口出生率9.52‰,人口死亡率3.96‰,人口自然增长率5.5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 千米432.9人。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襄汾县汾城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襄汾县汾城镇

9、关帝庙:位于汾城镇小东门内街北,座东向西,始建于元大德四年( 1300 年),建筑面积为 196平方米,现存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歇山顶式建筑,前檐 为明清时期后筑,琉璃瓦布顶,宏伟壮观。
10、城墙:始建年代不详,原为土墙,崇祯四年( 1631年)县令魏公韩大兴土 木, “采石为基垒以砖 ”,现以汾城镇西墙最好。
3、 鼓 楼 : 位 于 汾 城 镇 十 字 街 中 心 , 始 建 于 唐 贞 观 年 间 , 现 存 为 清 康 熙 四 十 七 年( 1708年)重建,清道光与民国均有重修。该楼为十字歇山重檐阁楼式建筑,通高 15米 左 右 , 底 座 为 十 字 券 洞 式 拱 洞 通 往 四 街 , 分 上 下 两 层 , 下 层 周 砌 女 儿 墙 ( 清 称 城 垛,城墙上的矮墙),中部沿四立柱砌清水墙(就是用砖砌筑而成,只钩砖缝,不刷涂 料。),四面开门,内部以木梯登二层,二层置木栏杆,可远眺四方。上下两层均以木 斗拱承托出檐和翼角,外观威严华丽。
7、明伦堂:位于汾城镇文庙大成殿北右侧,建筑面积 283平方米,始建于元 代, 1986年给予修缮。历为明清府学所在地,现做碑林使用,内收藏石碑几十通,其中 有山西省保存最完整的北魏正光二年( 521年)的造像碑,以及北齐、隋唐等朝造像碑 碣和书法碑碣等。
8、 县 衙 大 堂 : 位 于 汾 城 镇 鼓 楼 东 街 路 北 , 始 建 于 唐 , 原 为 鄂 公 帅 府 , 康 熙 三 十 四 年( 1695年)毁于大地震,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重修。 1961年被公布为县保单 位。
5、 社 稷 庙 : 位 于 汾 城 镇 南 关 石 坡 北 侧 , 始 建 于 明 代 洪 武 年 间 , 清 嘉 庆 、 道 光 年 屡 有修葺。 “社 ”指土地,后来引申为祭祀; “稷 ”是指五谷, “江山社稷 ”即为家国天下。社 稷庙是县署官员祭祀神灵的地方,在这里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稷庙现存有:献 殿、大殿 、钟、楼二楼,东西两庑,它的木雕与彩绘精巧细腻,美观大方,为雕刻艺术 中的精华

襄汾

襄汾
观象台 观象台位于陶寺乡东坡沟村西北方向1华里的地方,在陶寺中期大城东南的一个小城内,
距陶寺两公里,平面呈半圆方形,面积约140html
时代潮流—美景襄汾
高中学府
看了那么多,吃的呢?
隋大业二年(606年),复名襄陵县。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移治于汾水西岸宿水店,即今古襄陵村。 宋天圣元年(1023年),又移治于晋桥,即今襄陵镇。 民国三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调整省内区划地名期间,鉴于当时全国已有3个
太平县,此外安徽省还有唐代所置的太平县、江苏省又在1912年新置太平县, 所以决定启用太平县境内的古地名“汾城”,改名为汾城县。 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后称襄汾县。10月14日,县人民政府驻地迁到史 村,即今襄汾县城。
一个文化十足,底蕴丰厚的城市
制作 高屹森
襄汾简介
原襄陵县为春秋时晋国大夫筼筜的封邑,公元前621年8月,晋襄公去世,遂 葬于今襄汾县襄陵镇南东柴村原上,其地因称襄陵。
西汉始置襄陵县,属河东郡,当时治所在今汾河东岸赵曲。王莽时改名为干 昌县。东汉复名襄陵。
北魏神元年(428年),太武帝拓跋焘擒获夏秦王赫连昌,即在今尧都区境置 禽昌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襄陵县并入禽昌县。北周时期,禽昌县治 所移至襄陵故城。
古 都 气 息
山 西 襄 汾
襄汾风景名胜
丁村遗址 丁村遗址,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
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以发掘出中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8]
襄汾县龙澍峪 襄汾县龙澍峪位于襄汾县县城西北的吕梁山支脉姑射山中,占地约30平方公里,距县
来了…
这就是襄汾
文化十足 历史悠久 新型发展 生机勃勃·

襄汾荷花小镇简介

襄汾荷花小镇简介

襄汾荷花小镇简介襄汾荷花小镇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境内,是一个以荷花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小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荷花、体验农耕文化和品尝当地美食。

襄汾荷花小镇拥有广阔的荷花种植基地,种植了多个品种的荷花,每年夏季盛开的荷花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荷花绽放时,整个小镇仿佛变成了一个世外桃源,清新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陶醉其中。

游客可以漫步在荷塘边,欣赏荷花的美丽,也可以坐船游览荷塘,近距离观赏荷花的细腻之美。

除了荷花,襄汾荷花小镇还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

游客可以参观农耕文化展览馆,了解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

在农耕体验区,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农耕活动,体验种植、耕作、收获的乐趣。

同时,小镇还举办农耕文化节,邀请民间艺人表演农耕歌舞,展示传统手工艺品,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农耕文化的魅力。

襄汾荷花小镇还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而闻名。

小镇上有各种特色餐馆和小吃摊,提供当地传统美食,如襄汾烤羊肉、襄汾酿皮等。

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此外,小镇还举办美食节,邀请各地名厨来现场烹饪,展示各式美食的魅力,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小镇的热情和活力。

除了荷花、农耕文化和美食,襄汾荷花小镇还有其他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游客可以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了解襄汾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小镇周边还有许多自然风景区和户外活动基地,如襄汾峡谷、黄河壶口瀑布等,供游客进行徒步、攀岩、漂流等户外活动。

襄汾荷花小镇以其独特的荷花文化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荷花、体验农耕文化和品尝美食。

小镇秉承绿色生态、文化传承的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旅游小镇。

未来,襄汾荷花小镇将继续开发和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无论是追寻自然之美,还是感受人文之韵,襄汾荷花小镇都将是您不可错过的旅游目的地。

(报市政府办公厅)襄汾县概况

(报市政府办公厅)襄汾县概况

(报市政府办公厅)襄汾县概况襄汾县概况襄汾县位于临汾市中南部,辖7镇6乡348个行政村,现有50万人口、90万亩耕地,国土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

2011年,我们按照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全市“争当排头兵,再造新临汾”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转型跨越迈大步,进军中部百强县”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县50万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创新求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预计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14.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44.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3元。

----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加强农田水利、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粮食总产达4.15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

重点建设“丁村白莲”燕村核心区,带动全县莲菜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

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累计认证农产品40个、生产基地80万亩。

----工业经济转型迈出新步伐。

强力推进产业整合,焦化方面,宏源与腾达、巨龙与成功的整合项目得到省经信委确认批复;钢铁方面,组建了襄汾县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了星原、新金山、中升整合重组的阶段性任务,推进了星原与太钢“渐进式股权融合”合作。

狠抓工业园区建设,河西煤化工园区正式获得省经信委批复,标志着我县在建设千万吨焦化生产基地、形成煤基多联产精细化工产业格局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举办专场推介会4场,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39.5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2011年,我县先后被确定为中国铸造产业集群试点县和中国特色产业百强县。

----城乡环境面貌发生新变化。

城建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滨河公园蓄水运行,集中供热后续工程如期完工,廉租房建设接近尾声,三跨桥南引桥建成通车,计生服务大楼、公安指挥中心、法院审判用房等业务用房和办公场所加快建设,城市品位整体提升,对外形象明显改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乡----临汾市襄汾县
相传临汾曾经是我国远古时第一个帝王尧的地盘,所以有“华夏第一都”之称。

临汾因处平水之阳,古称平阳。

而其历史之悠久,远可追至15万年之前,而在此生存繁衍的正是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襄汾“丁村人”。

1948年5月17日临汾全境解放。

1949年9月1日划归山西省。

200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设地级临汾市。

襄汾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东有塔儿山(属太岳山脉),西有姑射山(属吕梁山脉),汾河纵贯县境中部,是临汾市的平川大县。

襄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人类起源、国家起源、黄河文化起源都在这里有重要物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的根祖之地。

驰名中外的“丁村人”十万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被誉为华夏先祖的尧帝五千年前在这里建国立都,兴业安邦。

襄陵因晋襄公陵墓而得名,汾城汉时称临汾,后相继称太平、汾城,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

1954年由襄陵、汾城两县合并为襄汾县。

襄汾文化灿烂,烁古耀今。

这块宝地集黄河根祖文化、古晋国文化、旧石器文化、龙山文化于一身,底蕴丰厚。

境内文物保护单位多达282处,有享誉世界的“丁村”遗址、被称为中国民居古建筑活体标本的丁村明清民居建筑群、把中华文明向前推移了一千多年的陶寺遗址和晋襄公成就霸业的古晋国遗址等。

襄汾民间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精品荟萃。

范村剪纸栩栩如生,南辛店家戏代代相传,邓庄锣鼓威风八面,令伯转身鼓趣味盎然,曾荣获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的杂技——天塔狮舞,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高考,襄汾中学硬本达线人数只是127人;2013年高考,襄汾中学硬本达线人数达到1096人。

襄汾交通便捷,物阜(fù)粮丰。

南同蒲铁路、汾河、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全境,霍侯、临夏线等国、省道与县、乡公路衔接交织,交通密布,四通八达;襄汾盛产小麦、玉米、红薯、谷子、大豆等作物,传统名产有襄陵莲藕、汾城米醋、邓庄麻纸、官滩红枣等;有油粉饭,牛肉丸子面等特色面食;有储量颇丰的煤、铁、金、银、石膏等矿产资源和丰富的水利资源,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襄汾民风淳厚,英才辈出,人勤劳睿智,勇敢正义。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襄公,一代名将赵盾,汉朝开国重臣张良,《赵氏孤儿》的主角程婴、公孙杵臼(chǔ jiù),战国名将李牧,汉代同朝为官、传为美谈的贾逵、贾充父子,元曲四大家之首郑光祖,名画家朱好古,清朝名士卢秉纯等,都是流芳千古的一代俊杰。

到了现代,许多优秀的襄汾儿女遍布华夏,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任建新,著名书法家卫俊秀,民间文学大师贾芝,戏曲梅花奖获得者任根心、许爱英,都是襄汾人杰出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