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7 大气受热过程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
3、地面辐射ຫໍສະໝຸດ 被大气截留吸收的地面辐射4、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返回地面的大气辐射)
三、易混误区 大气受热过程
1、一天:太阳辐射最强时间(12时)、气温最高时间(14左右)
2、一天:太阳辐射最弱时间(0时)、气温最低时间(日出前后)
3、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光照、太阳能)、气温(大气的温度)
四、应用解释
大气逆 辐射增 强
,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 保温作 用强
地面 温度 偏高
3、分析昼夜(日)温差大小的原因
地势高低
空气密度 大气削弱作用强弱
天气状况
v
云层厚度 大气保温作用强弱
下垫面性质
比热容大小
增温和降温 的速度快慢
日温差大小 日温差大小
四、应用解释 4、逆温现象
(1)对流层正常 负相关:随海拔增加而气温递减(下热上冷)
的气温垂直 变化规律
递变率:-0.6℃/100m(递减率:0.6℃/100m)
违背对流层正常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下冷上热) (2)逆温定义 随海拔增加而气温不变甚至增加的特殊现象
天气:早晨多雾(靠近地面气温低)
(3)逆温的影响
大气污染:不利于(抑制)空气对流扩散
交通 近地面成雾降低能见度不利交通安全 安全 高空逆温大气稳定利于飞机飞行平稳
1、分析某地太阳能多寡或光照强弱
大气的削弱作用
地形海拔 大
天气状况 气 状
生产生活 况
空气密度 云层厚度 水汽和CO2 尘埃颗粒 臭氧含量
大气削 弱作用 强或弱
反射 散射 吸收
到达地 表的太 阳辐射 多或少
四、应用解释
大气受热过程
2、分析玻璃温室的原理与全球变暖的原因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5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由图可知大气受热的过程:“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要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
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①高海拔地区:②内陆地区:③四川盆地: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A.①—②—③ 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答案】(1)B (2)B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大气的受热过程ppt课件

3.判断影响因素 (1)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影响因素:太阳辐 射或纬度因素。
(2)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影响因素:海陆分布 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14
(3)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影响 因素:地形、地势。若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时, 等温线凸向气温高的地区;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 时,等温线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②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8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
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 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 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 大。
23
6、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 期。完成(1)~(2)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 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4
(2)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 素是( A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重点知识梳理
2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少量) 散射
( 大 部 分 )
(小于 0.76微米)
(大于 0.76微米)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3
1、三辐射: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与太阳高度、路径、大气状况等有关
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
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
果的糖分积累等。
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共70张PPT)

小积累
知识拓展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成分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成分
影响
云层、较大尘埃
反射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削弱太阳辐射;云层 越厚、尘埃越多,影响越大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散射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削弱太阳辐射;尘 埃越多,作用越强
臭氧、水汽、二氧化 碳等温室气体
吸收紫外线(臭氧)、红外线和地面长波辐射, 削弱太阳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臭氧、水汽、
问题:分析我国北方地区农田覆盖地膜的影响。 有利影响:增加地温;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分的利用率;保肥;防风沙;抑制杂 草生长;减轻病害。 不利影响:残膜清除不净,造成土壤污染;阻碍农作物根系发育;土壤透水透气性 能降低。
试题探究 考向 人类活动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 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 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
参与的大气成分: 大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具有选择性
现象:
波长较短的蓝光容易被散射—晴朗的天空呈 现蔚蓝色; 红光不易被散射—日出日落时阳光斜射,穿 过的大气路程长,更多的蓝紫色光被散射掉 了,剩下的主要包括红色和橙色的太阳光, 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呈红色。日出日落后天 空依然明亮,也是散射作用的结果。
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
长波辐射
近地面大气最主要和最 直接的能量来源
大气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 也向外辐射能量
长波辐射
白天和夜晚都存在
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地面的部分 长波辐射
07讲 大气组成和大气垂直分层与大气受热过程(复习课件) (全国通用)

猫 :
办 R
公以 及 o yal
原创 ty-
作 F
者的 利益, 请勿复 制、传 播、销 售,否 则将承 担法律 责任! 熊猫办 公将对 作品进 行维权 ,按照 传播下 载次数 进行十 倍的索 取赔 r ee) 正版受 《中国 人民共 和国著 作法》 和《世 界版权 公约》 的保护 ,作品 的所有 权、版 权和著 作权归 熊猫办 公所有 ,您下
(全国通用)
专题三地球上的大气
第七讲大气组成和大气垂 直分层与大气受热过程
BLUE THESIS PROPOSAL TEMPL ATE
本讲分析
版权声明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 为了您 和熊猫 办公以 及原创 作者的 利益, 请勿复 制、传 播、销 售,否 则将承 担法律 责任! 熊猫办 公将对 作品进 行维权 ,按照 传播下 载次数 进行十 倍的索 取赔 偿!
O3 水汽
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基础知识--大气的组成 TEACH
2.大气主要成分的时空分布规律
成分
时空变化特点
水平方向:海洋上空>陆地上空;湿润地区上空>干旱地区上空
水汽版权声明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生对大气垂直分层和大气受热过程 的掌握。能够数量的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地理现象的合理 性。本知识点既有基础知识的考察,也有对考生综合能 力提升的要求。尤其是原理运用与气温及逆温,属于高 考考察的主要方向,需要考生引起注意。
核心素养分析
综合思维:能够掌握大气分层的特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中两种作 用的原理运用。 区域认知:能运用图表掌握大气圈层的空间结构并分析不同区域大
第7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第7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1.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流层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与人类活动最密切平流层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大气平稳,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影响(1)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2)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②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③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也不同。
3.热力环流的成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形成:要抓住“一个过程、两种方向、两个关系”。
①一个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②两种气流运动方向a.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b.水平运动——从高压指向低压。
③两个关系a.温压关系:下垫面热低压、冷高压。
b.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判断图中A、B、C分别代表的力及其对风的影响A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
B是摩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
C是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
(2)甲、乙、丙三条等压线气压大小关系是甲>乙>丙,判断理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丙。
(3)图示地区位于北(填“南”或“北”)半球,判断理由是风向向右偏转。
图中的风是近地面(填“高空”或“近地面”)风,判断理由是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考点热度★★★☆☆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地球大气受热能量的根本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大气增温:地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①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②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特别提醒任何物体温度最高时,其辐射最强。
就某一地区而言,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地方时13点时,地面温度最高,地面辐射最强;地方时14点时,大气温度最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最强。
考向一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增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3.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知识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高考地理知识手册(全国通用)

知识点06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圈分层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均厚度12km,低纬度为17 km~18 km;中纬度为10 km~12 km;高纬度为8 km~9 km。
2.平流层:存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3.高层大气: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太阳短波辐射(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被加热,并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3.大气的两个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CO2、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一般,云层越厚,云雾水汽越多,烟雾、雾霾越多,大气的削弱作用越强,同时大气逆辐射越强,大气的保温作用越强。
※影响大气削弱作用、保温作用的因素:天气、大气洁净度、空气的湿度等。
4.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②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4)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和下垫面性质等方面来分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考点7 大气受热过程
(三)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源——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量很少,太阳辐射大部分到达地面。
2.近地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很强
3.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
几个结论:(1)近地面大气(对流层)随高度增加气温下降。
(2)近地面大气的气温递减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0C [例2] 近地面大气层中,凡随高度增加气温不变或增加的现象,叫逆温。
试把下列
[例3] 读下图,回答1—2题
1.对图中气温分布情况的说明,正确的是
A.abc曲线均符合对流层的气温变化规律
B.a曲线表示2000m以内有逆温现象存在
C.b曲线表示对流层底部有逆温层存在
D.c曲线表示对流层中的气温分布规律
2.逆温是大气环境发生变化的表现,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是
A.逆温时空气稳定,给人类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利于人类生活和健康
B.逆温时空气对流强烈,不利于飞机飞行
C.逆温时近地面会出现烟雾,影响人们的出行和身体健康
D.逆温时空气水汽凝结较多,天气比较湿润,利于人们生活
[例4]在风速大致相同,而气温垂直分布不同的A.B.C.D四种情况中,最有利于某工厂68
[例5] 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1)图中气温分布异常部分是①、②、③中的_________,
判断理由是。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当天发生了重大的烟雾事件,
造成这一事件的
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形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2)人为原因
是:工厂烟囱排放大量烟尘气象原因是:②为逆温层,不
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地形原因是:城市位于盆地,气流不易
扩散、稀释,加剧了居民受害程度。
[例6] 近二十年来,北京大气质量较差。
请分析在图示条件下,大气污染较重的原因。
答案:生产生活排污、城市建设扬尘及汽车尾气
使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总量较多;城市上空气温高
于地面气温,大气的垂直运动受阻(逆温),污染
物汇集于近地面,扩散较难,加重了污染。
(四)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例7]读图4,完成1—2题。
1.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A.① B.②C.③ D.④
[例8] 解释下列现象
1、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作用
2、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没有月球那样强烈?
3、解释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4、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
5、为什么山地迎风坡太阳能一般少于背风坡?
[例9]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云贵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较青藏高原低,主要由于
A.①
B.②
C.③
D.④
2.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增强
D.④减弱
[例10] 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D
二、热力环流
(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二)热力环流
1.什么叫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
[例11] 比较右图中①②③④气压的高低。
[例12] 画出下列各种热力环流图中的气流运动方向
[例13] 图8是我国东部沿海某地7月16日午后14时气
温分布图,如果这里形成了显著的热力环流,则甲地风向是:
A .东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南风
D .西北风
[例14] 影视片中往往让女主角面向大海,海风吹拂面部让头发
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人公的快乐心情,如果你是导演, 请结合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
选择什么时间段来拍摄该情景。
A .18时~次日7时
B .8时~当日16时
C .16时~次日8时
D .6时~次日8时
(三)热力环流与等压面
等压面的“凸出”规律——高高低低规律
[例15] 在下图括弧中填写“冷”或“热”
[例16] 右图是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双)
1.有关 、 、●、❍四地气压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有
A. ﹥ ,●﹤❍
B.●﹥ , ﹤❍
C. ﹥ ,●﹥❍
D. ﹥❍,●﹥
2.此季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强盛
B.我国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
C.淮安盛行西北风
D.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频受台风影响
( ) (
) ( ) ( ) ( ) ( )
[例17] 图中,a 地位于b 地的正西方向,c 、d 距地面3000米。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a 、b 、c 、d 四处气压和气温的描述,
正确的是:
A .气压b>a ,气温d>c
B .气压c>d ,气温b>a
C .气压c>b ,气温a>d
D .气压a>d ,气温b>c
2.此时,a 地与b 地和c 地与d 地之间的风向可能为:
A .a ~b 间,东南风
B .c ~d 间,东北风
C .a ~b 间,偏西风
D .c ~d 间,偏北风
[例18]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区地表情况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林地,空白部分为均质裸地,据此回答1~2题。
1.能够正确反映该地夏季白天等压面空间分布的是c
2.与图中空白部分相近的下垫面是
A.湖泊
B.湿地
C.草地 D.城市和交通用地
[例19] “温压场配置垂直剖面示意图”,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冷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水平气压梯度与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同一水平面上:
气压差——单位距离间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
(二)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例21] 图为南半球等压线分布示意图,风向正确的是:
[例22] 下列等值线图中,正确的是
A .甲为某地近地面的等压面图
B .乙为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中的风向图
C .丙为地形图
D .丁为飓风图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 擦 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与等压线相交成一夹角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在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断
①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②画出风的偏向;③判断风向。
在等压线图上风力大小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在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在不同的等压线图上,“气压差/实际距离”的值越大,风力越大
[例23] 读北半球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在图中画出C 、D 、E 三点的风向。
[例24] 读北半球某地的等压线分布图,回答:
(1)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图中甲是
乙是 ;
(2)比较图中AC 两点的风力的大小 ,
判定理由是
(3)判定图中BD 两点的风向:B D
[例25] 下列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若只考虑热力因素,则近地面M 点的风向为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2.下图中与图3中M 、P 、N 一线近地面等压面
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A .①
B .②
C .③
D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