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项目指南

合集下载

黄陵县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方案

黄陵县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方案

黄陵县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来减少农作物种植对土壤的损失,保护土壤资源的一种耕作方式。

黄陵县是一个农业县,土地资源丰富,但近年来由于过度的耕作和不合理的农业管理,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业产量逐渐下降,土地退化逐渐严重。

因此,为了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黄陵县决定开展保护性耕作项目。

二、项目目标1. 提高土壤质量:通过优化农业管理措施,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损失,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 提高农业产量:通过合理施肥、良好的灌溉管理、适度的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农业产量。

3.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通过科学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三、项目实施步骤1. 制定保护性耕作标准:根据当地土壤情况、气候条件和农作物特点,制定适合黄陵县的保护性耕作标准,明确保护性耕作的具体要求。

2. 培训农民:组织农民开展保护性耕作培训,提高他们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水平,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保护性耕作的原理和方法。

3. 推广示范区:在黄陵县选取一些适宜的示范区,开展保护性耕作试验,并展示优秀的保护性耕作成果,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保护性耕作项目。

4. 指导技术支持:为参与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及时解答他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5. 跟踪监测:建立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监测系统,定期对参与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农田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保护性耕作措施。

四、项目预期效果1. 提高土壤质量:通过保护性耕作措施,预计在项目实施一年后,黄陵县的土壤质量将有所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肥力将得到改善。

2. 提高农业产量:通过科学的农业管理措施,预计在项目实施一年后,农作物的产量将有所提高,农民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

3.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通过科学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措施,预计在项目实施一年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将有所下降,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保护性耕作重点技术

保护性耕作重点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一.保护性耕作旳概念和意义1、保护性耕作旳概念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尽量减少耕作,实行少免耕施肥播种、病虫害防控和深松等为重要内容旳保护性耕作措施,是改善土壤构造、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节本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旳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懒汉式种田法)。

2、保护性耕作旳意义由于老式农业旳过度耕作,加剧了干旱地区旳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旳恶化,如何有效地避免水土流失,增长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水旳运用率,是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旳核心。

实行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风蚀导致旳土质流失,可以多蓄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和提高土壤水旳运用率,又能增长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构造,是发展干旱地区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旳措施,同步,也可有效减少沙尘暴旳发生,可以有效减少地表裸露,减轻风蚀强度,减少空气中浮尘含量,减少沙尘天气发生旳强度和频率;减少耕地表土流失量,减少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旳流失,可持续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性耕作旳好处(1)减轻农田水土侵蚀。

通过农田免耕和秸秆覆盖有效控制了农田水土流失,并起到克制农田扬尘作用。

(2)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

免耕覆盖改善了土壤孔隙分布,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增长土壤蓄水量。

(3)提高农田耕层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及减少动土次数可以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4)省工、省时、节本增效。

通过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和复式作业,减少机械动力和燃油消耗成本,减少农民劳动强度。

减少作业工序,亩均减少作业成本15-30元,与老式耕作相比增产5%以上。

宁城县自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

十几年来,重要开展了以留茬免耕、秸秆还田、秸秆编织覆盖免耕播种为重要模式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实行面积逐年扩大,示范效果明显。

到推广面积已达到50万亩。

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比老式耕作省2-3道工序,减少费用20-40元/亩。

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

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

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试行)内蒙古农机化信息中心【字体:大中小】【关闭】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保护性耕作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搞好项目示范区建设,根据《农业部财政项目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中所指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作物秸秆、残茬覆盖技术;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深松技术。

第三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家财政项目支出的保护性耕作项目。

二、立项第四条立项原则立项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统一规划,示范引导,边实施、边扩大,重点建设“环京津区”和“西北风沙源头区”两条保护性耕作带,分阶段、分步骤地在北方旱作农业区示范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五条项目内容项目以县为单位组织实施。

实施内容包括:1、示范区建设。

在现有农业机械装备基础上,购置保护性耕作关键机具;开展试验示范,引导农民自觉地参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

2、支撑体系建设。

因地制宜地选择技术路线,搞好宣传培训、机具选型、试验监测等基础工作。

3、推广区建设。

以示范区和支撑体系为依托,逐步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六条项目周期项目县建设三年为一个基本周期,第一、二年为项目建设与完善期,第三年为巩固实施、扩大推广和普及应用期。

按照项目规划和择优原则,通过若干周期努力,逐步成线连片。

第七条立项程序依据农业部提出的年度项目立项指南要求,省(区、市)农机管理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立项申报工作。

1、选择项目县。

选择当地政府重视、业务部门工作扎实、农机化水平较高、推行保护性耕作有较好条件的县(区、市)申报。

机械化旱作农业工作成效显著,农民有认识和一定经验的县可以优先选择。

2、划定项目区。

按指南要求,确定各项目县示范区和推广区。

要选择条件比较适应,相对集中连片、便于机械作业的区域实施。

实施区域要落实到乡、到村、到户。

项目区要在行政区域图上分别标注出来,并随有关材料上报。

3、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县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经济、农业和农机化现状,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建设内容、规模及目标;示范区布局与技术方案;资金估算及来源;效益评价;分年度实施计划;项目组织与管理,包括组织领导、管理方式、运行机制、配套政策和措施;相关证明文件等。

长春市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参考Word)

长春市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参考Word)

长春市玉米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技术规则保护性耕作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或秋季保留玉米茬固土,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抗旱能力和土壤肥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是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根据长春市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意见,确保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使用效果,依据农业部《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等相关规范性文件,结合我市保护性耕作主推模式,制定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作业技术规则,主要用于指导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生产作业。

一、定义本规则采用下列定义。

1、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或秋季高留茬,减少风蚀、水蚀,提高抗旱能力和土壤肥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2、秸秆覆盖与高留茬:将玉米秸秆用机械粉碎后均匀的抛撒地表,或整秆还田覆盖,以及秋季高留玉米茬至翌年自然腐烂。

3、免少耕播种:在收获后播种前不耕翻,或在播种前对垄面进行简单处理即进行播种的作业方式。

4、深松:深度一般超过犁底层、上下土层基本不乱的松土作业。

5、病虫草害的控制和防治:利用化学药品或地表作业对病虫草害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的作业。

6、田间管理:作物生长期间进行的松土(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培土及间苗等作业。

7、地表处理:通过浅松、耙地作业,整平地块,或对过多的地表覆盖物掩埋。

8、犁底层:历年等深耕作业时,由于犁体多次压实,在耕层下面形成的密实土层。

二、主要技术模式规范(一)玉米大垄双行(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1、技术内容(1)改原垄作种植为大垄双行种植,根据玉米生育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大垄双行种植后,应充分发挥品种优势,应用耐密紧凑型玉米品种,实行苗带宽窄行种植,缩小株距,加大种植密度。

即改变传统65cm的垄距种植,成为宽行90cm(或80cm),窄行40cm种植,宽行为休耕带,窄行为种植生长带,休耕带与生长带进行隔年交替。

示意图如下:(2)改半精量播种为半株加密精量播种,每穴一粒种子。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技术)

35
20-Jan-24
36
20-Jan-24
深松机
37
20-Jan-24
38
20-Jan-24
秸秆粉碎还田机
39
20-Jan-24
秸秆还田
40
20-Jan-24
秸秆还田机刀
41
20-Jan-24
旋耕机翻土机
42
20-Jan-24
旋耕机
43
20-Jan-24
旋耕播种机
44
20-Jan-24
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发展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持局,组织土壤、农学、农机 等领域专家,开始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 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推广少耕、免耕和种植覆盖作物 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1937年美国俄亥俄州的农民试验发现,在保证播种质量和 有效除草条件下,免耕能够获得相同的作物产量。经过20多年 试验研究,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推广免耕法,80年代成为美 国主流耕作技术,1995年更名为保护性耕作法。
4 保护环境
农民为了抢农时赶季节,就地焚烧秸秆, 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影响交通运输, 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秸秆焚烧以及由 此产生的CO2和N2O,减少了温室气体 的排放.
河北农民焚烧 麦秸
飞机不能正常飞行
保护性耕作的不足
地表温度降低 多数研究表明,早春地温回升较慢
播种质量不易保证 小型播种机的播种精度量不高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定义
国外定义: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 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 杂草和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2002年我国农业部定义: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 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减少到种子能够 出苗即可),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 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 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面,尽量减少土 壤耕作次数和对土壤的搅动量,或是创造地表微地 形,增加地面粗糙度,既达到保土保水保护农田生 态环境,又要保证农作物苗齐、苗壮和正常生长, 最终实现高产高效的一种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基本要求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基本要求

保护性耕作项目的基本要求○农业部农机化司范学民保护性耕作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和农业节本增产增效为目标,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以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免少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轮作、病虫草害综合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先进农业技术,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产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作用。

核心技术是秸秆留茬覆盖还田和免少耕播种。

秸秆覆盖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土壤风蚀水蚀、避免秸秆焚烧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有机质的损失;免少耕通过保护土壤,可以增加土壤的生产能力和可持续性;作物轮作可以有效减少杂草病虫害。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先进现代农耕技术,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其独特的“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特性受到许多国家关注和重视,已成为世界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

各个国家多年的技术实践表明,保护性耕作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以适合于不同的气候、土壤和种植模式。

一、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技术内容2005年,农业部印发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试行)》,明确了在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时应把握的核心技术要领,包括4个方面。

1.秸秆覆盖留茬还田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

2.实施免(少)耕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

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破茬作业。

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含水量。

深松作业一般在开始实施时进行一次,以后视犁底层情况进行作业,一般3年以上进行一次。

要尽可能实施免耕。

3.采用免耕播种施肥复式作业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复式作业,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

4.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

保护性耕作种植技术指导方案

保护性耕作种植技术指导方案

保护性耕作种植技术指导方案大力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覆盖率,节本增效,减轻劳动强度。

利用秋收后冬闲地种植黑麦草复种青贮玉米,有效缓解粮饲争地矛盾,着力解决冬春季缺乏青绿饲料的问题。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标签:保护性耕作;冬—70复種玉米;技术方案指导思想:按照项目建设目标管理责任要求,大力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深松技术,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覆盖率,节本增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为农机合作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专业组织和种粮大户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注重培养精耕细作的种植习惯,改变豪放式管理粗放型经营的陋习。

技术指导方案:1、目标任务:冬牧—70是一种优质牧草,为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

利用秋收后冬闲地种植黑麦草,有效缓解粮饲争地矛盾,着力解决冬春季缺乏青绿饲料的问题。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1)冬牧-70种植全程作业机械投入使用。

浅耕灭茬。

秋作物收获后,机耕1次,翻出捡拾前作物遗留在地里的残根残膜,以便施肥,恢复地力。

机耕伴随机深松1次,能保墒除茬,为施肥、旋耕作好准备。

(2)施足底肥。

由于黑麦草产草量高,需养分较多,故必须施足基肥,根系发达需吸收大量的养分。

黑麦草鲜草量高低与施肥多少有密切关系。

一般亩施有机肥2000~3000kg,复合肥20kg,二铵20kg。

有机肥打碎撒匀,化肥机播,随下犁掩入土中。

(3)深耕细耙。

耕深20~22cm,使耕作层土壤疏松熟化,机深松打破犁底层,有利黑麦草根系生长,增加根系吸收水肥能力。

要求地犁到头到边,无卧垡。

边犁边旋边耙,对出现大土块进行旋耕或人工破碎,达到土细地平。

(4)播种:秋粮收获后实施播种。

因黑麦草是利用冬闲地种植,必须腾茬后经整地方能播种。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关于发布2006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项目指南的通知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关于发布2006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项目指南的通知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关于发布2006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项目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02.14•【文号】农机科[2006]7号•【施行日期】2006.02.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关于发布2006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项目指南的通知(农机科[2006]7号)各有关单位:根据我部《关于印发2006年第一批财政项目指南的通知》(农财发[2006]1号)印发的《保护性耕作项目指南》,设立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项目,根据区域特点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需要,面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择承担单位。

现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项目指南发布如下:一、项目目标通过创新研究,探索不同地区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技术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进行示范监测效果分析与研究,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提供理论支撑。

二、研究方向计划设10个课题左右。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①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生长及土肥水变化的影响及机理,②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病虫害发生规律及控制措施,③保护性耕作条件下草害发生规律及控制措施,④不同地区保护性耕作高效栽培模式与技术推广机制,⑤保护性耕作应用效果监测及技术应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⑥其它需要研究的内容。

三、申报要求1、申报内容要体现创新性,注重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突出重点,避免与已有研究重复。

2、鼓励产、学、研、推等联合申报和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申报,注重农机与农艺结合。

技术创新工作要与示范推广工作相结合,课题实施地点原则上建在已有或2006年新建的国家级保护性耕作项目县上。

已有保护性耕作项目县名单见附件。

3、每课题投资规模按15万元预算,根据申报情况和各课题的研究内容及难易程度适当调整。

各课题要有相应配套资金,数量不少于中央资金的50%。

4、实施时间为2年,即:2006年4月启动课题实施工作;2007年4月进行中期检查及评估;2008年4月,课题验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2:保护性耕作项目指南一、项目目标2009年我部将继续示范推广以秸秆覆盖还田、少免耕播种和深松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当年实施部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134个,全国新增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1000万亩。

项目区实现节本增收总效益5亿元。

通过项目实施,明显增强项目实施区域耕地的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农田、培肥地力,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产量,缓解沙尘天气危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内容与资金使用计划(一)项目内容根据《保护性耕作规划》,本着巩固成果、扩大示范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范围,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增强示范效果和辐射作用。

实施区域包括以北方为主的旱作地区和部分稻麦轮作区。

一是新建46个保护性耕作示范县,每县新增实施面积1万亩,进一步扩大示范范围。

二是对2008年实施效果较好的示范县继续投入,每县新增示范面积2万亩,进一步巩固示范效果,扩大实施面积。

三是对实施2年以上的示范县择优滚动投入,对有望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县区重点投入,每县新增示范面积3万亩以上,以扩大实施规模,增强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全面实施。

四是开展技术创新试验研究和监测。

在黄淮海地区、农牧交错区、西北绿洲地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冷寒旱作区、青藏高原区、稻麦轮作区等地区新增和续建技术创新试验研究项目和长期监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强技术集成和机具研究,完善技术模式,探索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新途径、新措施。

五是加强项目管理。

完善示范效果监测规程,指导项目区开展保护性耕作机具质量调查、标准制定和机具推荐选型,开展项目检查评估与验收,加强技术引进、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学术研究,进一步加大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力度,促进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全面发展。

(二)资金使用方向1.每个示范县计划安排中央财政投入20万元。

中央资金主要用于示范区建设、技术指导、培训宣传等工作。

其中,示范区建设资金占60%,主要用于实施补助、对比试验及土壤养分测试、数据采集等仪器设备购置与更新等;技术指导资金占20%,主要用于组织开展专家指导咨询、制定技术操作规程、项目实施要点等;培训宣传资金占20%,主要用于对技术骨干、农机手和实施区农民的技术培训,以及开展技术宣传等。

中央项目资金不得用于购买机具,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资金按照购机补贴政策有关规定执行。

2.每个技术创新试验研究项目计划安排中央投入10万元左右,主要用于开展创新研究和试验示范工作的劳务、地租、作业、试验监测用品和分析研究资料等支出。

3.每个监测点中央投资1万元,主要用于监测点建设和开展监测、分析、研究等工作保障。

三、申报条件和数量(一)申报条件1.新建示范县,原则上在省级示范县中择优选取,应具有一定规模的试验面积、熟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人员队伍和相关项目承担经验。

当地政府、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一定的认知度。

2.续建示范县,从2008年启动的示范县中产生。

能较好地完成上年实施面积并取得较好实施效果的示范县优先。

3.滚动示范县,从2007年及以前启动的示范县中择优选取。

项目管理规范,实施效果明显,在检查考评及验收中成绩突出的示范县优先。

3至5年能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县要重点安排。

4.技术创新试验研究项目。

承担过创新项目的单位和地区,应已完成原有项目并通过验收。

注重发挥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的作用,鼓励研究、推广、管理和企业等部门联合组织实施。

5.项目监测点。

原则上在原有部级监测点上继续建设。

监测点要在保护性耕作实施基础较好,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地区选择,确保能够做到长期监测。

6.各地在安排示范县时,要优先考虑符合条件的已列入全国100个农机化示范区的县(市、区),有效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二)申报数量1.示范县北京9个,天津4个,河北13个(新建4),山西13个(新建4个),内蒙古10个(新建3个),辽宁6个(新建2个),吉林4个(新建2个),黑龙江4个(新建2个),山东10个(新建3个),河南12个(新建4个),陕西9个(新建3个),甘肃7个(新建3个),青海3个(新建1个),宁夏3个(新建1个),新疆9个(新建3个),大连2个(新建1个),青岛3个(新建1个),新疆兵团4个(新建2个),黑龙江农垦总局3个(新建1个),江苏2个,四川2个,湖北1个,湖南1个。

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在分配名额内,原则上各按三分之一的比例安排新建、续建和滚动建设示范县的数量。

2.技术创新试验研究项目。

计划安排7个左右,每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单位申报数量不超过1个。

3.项目监测点。

2008年安排的全国12个部级监测点继续申报。

四、申报方式(一)示范县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兵团、黑龙江农垦总局的农机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示范县项目申报和初评工作,农业部复评通过后,由项目承担单位组织实施。

通过省级初评的示范县要分县编制年度项目申报书(格式见附件12-1),由省级农机主管部门按优先顺序排列后汇编成册,统一报送。

请将省级农机主管部门的收款单位、开户银行、账号,以及项目中央资金经济分类汇总表(全省加总)一并报送。

(二)技术创新试验研究技术创新项目申报书(格式参照示范县项目申报书),由省级农机主管部门、有关推广和科研单位申报。

通过农业部评审后,由申报单位组织实施。

(三)监测点申报书(格式参照示范县项目申报书)由省级农机主管部门申报。

要求对监测目标、内容、资金使用计划及相关工作安排等进行说明,对原有监测效果进行总结。

要保持监测点的相对稳定。

请将所有申报材料汇编装订成册,首页以目录形式注明申报材料清单。

为便于归档保存,汇编材料请用纸制材料作封面和封底,勿用塑料封皮。

纸质文件一式4份(A4纸),报送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3份、财务司1份,同时报送电子文档。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1号(100125)联系人:姚春生王家忠联系电话:0,;传真:0邮箱五、相关要求项目申报书要具有可操作性,编写时应注意以下事项:(一)实施面积。

是指在示范区带动下全年按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实施的耕地面积。

如一年二熟地区上茬作物实行少免耕播种而下茬作物未实行少免耕播种的,不计入实施面积。

(二)技术模式。

应按全年作物品种,顺序列出作业技术路线和要求,相同作物采用多种技术路线时,分别说明其比例或面积。

(三)机具配置。

要根据作业量科学配置示范用免少耕播种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设备,根据技术模式(或路线)选择适宜机型。

示范用机械设备要发挥农民、农机大户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现有设备的作用。

(四)资金预算安排。

应明确列出中央资金、地方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在各项建设内容中的配备比例。

中央财政资金不得列支地方管理费。

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各级不得截留和挪用。

(五)项目运行机制。

要积极鼓励引导农机户和各种形式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承担作业任务,推进制度创新,调动农民和农机手的积极性,探索项目运行的长效机制。

(六)其它事项。

要将示范县政府的项目申报函、资金配套函、各个示范县的农业区划图及示范区位置图、以省为单位绘制的示范县彩色分布图等,作为项目申报书的附件。

附件12-1:2009年保护性耕作示范县项目申报书项目任务:项目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联系人:主管部门(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联系人:填制日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制一、立项基础与必要性主要包括当地农业基本情况、已有工作基础、立项必要性和下一步本地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目标任务。

二、实施地点、建设规模与内容(一)结合当地实际,简要说明项目已实施情况及本年度项目示范推广的主要内容。

项目任务、建设内容须细化分解落实到乡(镇)、村。

要写明项目实施所在乡(镇)、村名称、面积数、种植作物、技术模式等。

(二)简要说明对比试验田的地点、面积,拟开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及配套农艺、农机措施的试验示范、创新研究和实施效果检测等的工作计划。

(三)如果示范县申请承担监测任务,须写明监测点工作内容及资金使用安排等。

三、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

成立项目组织机构,包括领导组、实施组。

领导组要有主管农业的县级领导,实施组要有农机、农艺、土肥、植保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及乡、村干部等。

要配有详细任务分工表,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负责人。

(二)措施保障。

(1)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的政策措施。

(2)计划开展的宣传指导、技术培训等工作措施。

(3)简要说明示范县开展机具试验选购工作的计划安排;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形式新增部分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的方案设想;各示范县拟新增保护性耕作机具的型号及数量等。

四、实施进度及工作安排按时间进度,详细列出本年度项目实施各作业环节主要工作内容、地点、采取的措施等。

五、预期成效与考核指标“预期成效”指项目实施拟取得的经济及环保指标,包括节本增收指标、培肥地力指标、改善生态环境指标等,简要提出秸秆覆盖、表土处理、深松、免耕播种等作业要达到的作业质量,并提出项目实施要实现的增产、节本、减少风蚀水蚀、培肥地力、抑制扬尘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量化指标。

“考核指标”包括:①各个项目县年度新增面积,新建项目县要在1万亩以上,续建项目县要在2万亩以上,滚动项目县要在3万亩以上。

②每个项目县开展保护性耕作所需机具台数及配置情况(在测算所需机具类别和数量时,务必说明项目县当前拥有的机具类别和数量,并在此基础上测算)。

六、项目内容、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单位:万元“投资估算”指简要估算在示范区建设、宣传指导、技术培训、机具购置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投入情况。

“资金筹措与使用方向”指明确列出中央资金、地方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在各项建设内容中的配备比例和使用方向,其中中央资金主要用于示范区建设、宣传指导、技术培训,比例为60%,20%和20%,项目中央资金使用还须填写保护性耕作项目支出经济分类预算表(见表一、表二);地方财政配套及农民自筹资金主要用于农机具购置、项目管理及作业补助等。

七、项目单位情况1. 单位类型、隶属关系、职能业务范围、技术设备条件、财务收支资产状况、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有无不良记录。

2. 涉及的相关单位及事项。

八、其他有关材料1、示范县政府项目申报函。

2、当地政府或财政部门为项目提供配套资金的函。

3、县农业区划图和保护性耕作项目区域图。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15 表一:保护性耕作项目申请资金经济分类明细表项目单位财务专用章:单位:万元表二:保护性耕作项目申请资金经济分类汇总表项目单位财务专用章:表三:保护性耕作项目申报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