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摘要: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概念,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作用以及类型。

介绍了国外、国内保护性耕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今后保护性耕作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概念;作用;类型;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建议19 世纪末,美国在西部开发中, 过度垦殖, 导致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黑风暴”引发了对农业耕作技术的改革。

形成了以“少免耕”代替“铧式犁耕翻”、以“秸秆覆盖”代替“裸露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1]。

保护性耕作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因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中国,中国北方旱地就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6%[2,3]。

经过60 多年的发展9特别是近20 多年的发展,保护性耕作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相当深入,经历了“免耕法”到以“免耕法”为基础,以配套机具为支撑的集秸秆残茬覆盖、少免耕、深松、地表作业及水肥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为一体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发展历程。

1保护性耕作概念保护性耕作在国际上尚无统一概念,国外通常以秸秆残茬覆盖度为标准,指在一季作物之后地表留茬覆盖至少30% 为保护性耕作,如起垄、带状耕作、覆盖耕作及免耕等;而秸秆残茬覆盖度在15%-30%的耕作方式称为少耕[4],不属于保护性耕。

我国地域辽阔,种植制度多样,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繁多,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不仅仅是少耕、免耕。

同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相比,我国的概念内涵更广泛。

笔者认为,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

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5]。

关于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几点认识

关于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几点认识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6):83InnerMongolia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关于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几点认识吕荣亮1,邦长义2。

张德健3(1.乌审旗农牧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内蒙古乌审旗017300;2.伊金霍洛旗种子管理站,内蒙古伊金霍洛旗017200;3.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要:综述了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度其几点认识。

认为目前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是:进行了保护性耕作田问杂草演替规律和恶性杂草灾变预报研究:初步筛选出了适合保护性耕作田问的高效、低污染除草荆:保护性耕作田应用了一次性化学除草:选择出部分适合保护性耕作田问除草机具;引进了部分抗除草剂转基因品种。

对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几点认识是:注重作物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并重的除草方式;加强多种除草方法相结合:解决好农机具问题;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加强保护性耕作农田除草刑品种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综合配套技术:解决好农民问题;培育或引进适合当地保护性耕作的新品种,进行合理轮作:加大项目续建投入.增强科技攻关力度。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杂草控制;进展;认识中图分类号:s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0907(2008)06-0083-01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为提高农业工效。

减少耕地风蚀水蚀、增加土壤含水和有机质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着保护性耕作实施规模的扩大和时问的延续.一些区域性的杂草危害日益严重。

已成为迸一步稳定和扩大保护性耕作的重要限制因素。

研究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有效控制农田杂草的危害已成为当前实施保护性耕作地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通过对区内外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旌区的调研及借鉴加拿大保护性耕作杂草控制技术.现把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几点认识总结如下:1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1.1进行了保护性耕作田间杂革演替规律和恶性杂草灾变预报研究在我国主要作物不同生态区建立研究基地.认真进行了杂草普查、除草剂使用方法和杂草的防除率的比较研究,杂草植物性状和生物特性变化的研究,杂草演替规律(出苗、现蕾、开花、成熟等)研究:并根据研究需要。

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群落及生态位研究

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群落及生态位研究

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群落及生态位研究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群落及生态位研究摘要: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和除草剂对农田杂草进行控制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作物质量的下降。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受到农业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保护性耕作下的农田杂草群落及其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1. 引言农田杂草是指污染了农田的各类有害的、难以控制的杂草。

传统的农药投入模式无法根本解决农田杂草问题,因此寻找一种可行的控制方法至关重要。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综合利用自然、农业和工程措施的农田管理模式,其目标是通过优化土壤生态系统和种植结构来维持或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2.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杂草群落的影响保护性耕作通过改善土壤环境和作物密度,影响农田杂草群落的发展。

研究表明,在保护性耕作下,农田杂草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

保护性耕作降低了杂草对水、养分和光能的竞争能力,减少了杂草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同时,保护性耕作改善了土壤结构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作物养分吸收能力,进一步抑制了杂草的生长。

3.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杂草群落的生态位影响农田杂草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独立个体,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通过竞争来维持各自的生态位。

保护性耕作通过改变农田杂草的竞争关系和资源利用方式,影响了其生态位的特征。

研究发现,在保护性耕作下,杂草群落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与其他植物种群的竞争更加激烈。

不同种类的杂草通过调整生长策略,逐渐适应了保护性耕作的生态环境。

4. 保护性耕作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保护性耕作通过降低杂草的数量和密度,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研究发现,在保护性耕作下,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作物间的竞争减少,养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同时,保护性耕作改善了土壤质量和水分调控能力,增加了作物的耐逆性和抗病虫害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5. 结论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控制农田杂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整理版]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整理版]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保护性耕作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1)国际研究与技术发展趋势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根据其发展历史阶段,其概念和内容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国际上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等国家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至今约8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耕作法。

美国在20世纪20-30年代利用大型机械翻耕大面积农田,一场著名的“黑风暴”从美国干旱地区刮起,席卷2/3的美国大陆,刮走地表层10-50cm厚度的肥沃土壤3.5亿吨,冬小麦减产51亿公斤。

1935年美国成立了土壤保护局,从此开始大力研究改良传统翻耕耕作方法,研制深松铲、凿式犁等不翻土的农机具,免耕技术成为当时的主导技术。

第二阶段是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

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

到20世纪70年代,又加入了不同作物轮作与作物秸秆还田覆盖的内容,称之为保护性种植。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改进、除草剂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持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开展。

据美国保护性耕作组织近期报导,美国至少有50%的耕地实行各种类型的保持性耕作,其中作物残茬覆盖耕作占53%,免耕占44%。

主要应用于大豆、玉米、高粱、小麦和花生、马铃薯、甜菜、烟草、蔬菜等作物。

此外,前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纷纷学习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半干旱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近年来,又提出了保护性农业(Conservation Agriculute)的概念,主要以永久性土壤覆盖(绿色覆盖)、作物轮作(特别旱田轮作)和减少对土壤的人为干扰,在减少物质和能量投入基础上,保持和增加作物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其范围包括农田、草地等土地类型。

保护性耕作研究论文

保护性耕作研究论文

保护性耕作研究论文论文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概况;判定;实施论文摘要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状况,对其定义及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归纳了保护性耕作的判定和实施要点,以期推广这一新型耕作技术。

1保护性耕作发展概况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等4项内容。

其核心是免耕播种,主要作业均使用机械来完成。

保护性耕作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目前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已基本采用了以机械化为支撑的保护性耕作。

我国北方地区一直沿袭传统的以铧式犁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法,由于实行深耕细耙,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的水肥含量,裸露的耕地表土也加剧了沙尘暴的肆虐。

中国农业大学课题组在山西省经过近9年的连续试验研究,初步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结果显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可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土壤流失80%,减少大风扬沙60%;同时可以增加休闲期土壤储水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作业工序,增加农作物产量。

近年来,农业部在北方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项目,通过重点建设核心项目区,并结合国家实施的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生态建设措施,使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2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及内容对保护性耕作国际上通用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

其第一句话“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中,有两个关键词,即“覆盖”和“大量”。

关于“覆盖”,保护性耕作强调的是将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其首要目的是加强对地表的防护,而常规的秸秆还田对农作物秸秆残茬的处理则主要是“翻埋入土”,其目的是培肥地力。

二者的形式和目的都不同,这是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的秸秆还田的主要区别所在,不能混淆。

至于保护性耕作的“覆盖”形式,可以是秸秆粉碎铺放地表,也可以是留高茬及秸秆直立或压倒覆盖等。

我国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对策研究

我国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对策研究

我国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对策研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土壤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对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对策研究,探讨如何有效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和意义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尽量减少土壤的破坏和侵蚀,保护土壤资源,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

保护性耕作包括但不限于覆盖耕作、轮作轮作、梯田建设等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土壤保护和利用的双赢。

保护性耕作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 减少土壤侵蚀:传统耕作方式会导致土壤流失和侵蚀,而保护性耕作可以通过减少土壤裸露面积、保持土壤结构等措施,有效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

2. 改善土壤质量: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3. 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保护性耕作方式,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减少土壤养分流失,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4. 维护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投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保护性耕作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有效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方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我国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分析我国农业耕作方式主要以传统耕作为主,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和应用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 土地利用方式单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采用传统耕作方式,土地利用方式单一,缺乏多样化的耕作方式和农业生产模式。

2. 农民生产观念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农民的生产观念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对于保护性耕作的理念和技术了解不足,缺乏推广和应用的积极性。

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

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工作总结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可持续农业生产模式,旨在提高土壤的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环境污染。

2023年,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在农田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本文将详细总结2023年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的工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在2023年,我国加大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力度。

通过培训和示范的方式,向广大农民介绍了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农民们积极参与学习,逐渐掌握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起来。

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民们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湿度、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提高了农田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在2023年,我国加大了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通过对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的试验研究,不断改进和优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方案。

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开发了适应性更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同时,在选择作物品种上进行了深入研究,选育了适合保护性耕作的作物品种,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

三、保护性耕作与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整合2023年,我国加强了保护性耕作与农业资源利用的综合整合工作。

通过与农业机械化、节水灌溉、有机肥料等农业技术的结合,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采用精细化管理技术,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实现了资源的节约利用。

四、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2023年,我国将保护性耕作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农田的土壤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

同时,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了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工程等生态修复项目,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境。

五、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2023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N o n g y e j i x i e保护性耕作是为了增强田地的储水能力以及保障肥沃土壤的目的,从一定意义上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具体实施办法是减少农田的耕种,利用小麦秸秆或其它农作物的残杆直接覆盖土壤,以增强地表抗风、抗水能力,覆盖的秸秆物质富含有机物,可以渗入在土壤中,起到肥沃土壤的作用。

通过利用减少耕地的技术以及秸秆的再利用技术,有效提升我国的农田耕种能力,因此,在世界上都备受到广泛重视。

一、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在上世纪70年代,国家开始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并进行了相关的论述,在同期内引进国外的单一保护性耕作技术,例如免耕、覆盖秸秆等,在引进技术后在少数地区进行实践以及推广,然而当时的农业水平发展较为缓慢,并没有先进的机械化操作以及技术,所以这些单一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

在之后的近20年间,农业水平产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水平与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农作物机械化种植以及生产技术被广泛应用。

所以,农民群众在收获了高产的农作物后,愿意接受并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由此保护性耕作技术渐渐被实践运用。

进入到本世纪初,国家各农业相关部门对农业机械化生产以及结合地区农机技术方面进行了重大的创新改革,并且在改革应用中产生了不错的结果。

比如,农机技术在全国各省市的陆续开展中获得了可观的成果收益,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验证了农机技术在应用到我国的农作物种植生产中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尤其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作物生态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并且极大程度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不良局面。

近十几年来,保护性耕作技术不断受到广泛关注,在实施以及应用中,由农业部门监管开展建设了关于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工程,并且就此项目设计出相关的农用机械设备。

例如,小麦的免耕播种设备以及玉米的免耕播种机器等,并且在我国的北部地区被广泛运用,并且通过不断地研究,使得农机技术愈加完善。

现阶段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研究人员通过运用不同的耕种方式检验其对水稻种植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摘要: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概念,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作用以及类型。

介绍了国外、国内保护性耕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今后保护性耕作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概念;作用;类型;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建议19 世纪末,美国在西部开发中, 过度垦殖, 导致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黑风暴”引发了对农业耕作技术的改革。

形成了以“少免耕”代替“铧式犁耕翻”、以“秸秆覆盖”代替“裸露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1]。

保护性耕作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因此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中国,中国北方旱地就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6%[2,3]。

经过60 多年的发展9特别是近20 多年的发展,保护性耕作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相当深入,经历了“免耕法”到以“免耕法”为基础,以配套机具为支撑的集秸秆残茬覆盖、少免耕、深松、地表作业及水肥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为一体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发展历程。

1保护性耕作概念保护性耕作在国际上尚无统一概念,国外通常以秸秆残茬覆盖度为标准,指在一季作物之后地表留茬覆盖至少30% 为保护性耕作,如起垄、带状耕作、覆盖耕作及免耕等;而秸秆残茬覆盖度在15%-30%的耕作方式称为少耕[4],不属于保护性耕。

我国地域辽阔,种植制度多样,保护性耕作技术类型繁多,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不仅仅是少耕、免耕。

同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相比,我国的概念内涵更广泛。

笔者认为,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综合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并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技术。

其核心技术包括少耕、免耕、缓坡地等高耕作、沟垄耕作、残茬覆盖耕作、秸秆覆盖等农田土壤表面耕作技术及其配套的专用机具等,配套技术包括绿色覆盖种植、作物轮作、带状种植、多作种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复以及农田防护林建设等[5]。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4项技术内容: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 实行免耕或少耕。

采用30%以上的植被覆盖地表, 根茬固土, 保护土壤, 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

采用免耕播种。

在有植被覆盖的地表用机械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覆土镇压一次完成, 节约机械成本。

¼改翻耕控制杂草为喷洒除草剂或机械表土作业控制杂草[6]2保护性耕作作用及类型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秸秆与残茬覆盖技术、杂草及病虫害控制与防治技术和深松技术等4项内容。

与传统的耕作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以下好处[7]:1)保水、保肥和保土。

由于彻底取消了铧式犁翻耕作业,采用秸秆覆盖地表,从而减少了土壤水蚀、风蚀和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了土壤入渗能力,提高了雨水利用率;由于地表秸秆腐烂后形成大量有机肥料,明显提高了土壤表层有机质的含量。

据有关试验数据统计,保护性耕作地表径流(没有下渗的地表水汇聚流动的过程称地表径流)比传统耕作减少81.8%,土壤贮水量平均增加15%,水分利用率提高23%,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加0.06%。

2)增加粮食产量,平均可使小麦产量提高10%,玉米产量提高5%。

3)减少作业工序,节约生产成本。

平均减少2~4道耕作程序,减少耕作投入20—40元,节约人畜用工50%~70%,增收节支600~900形hm2。

4)保护生态环境。

由于采用免耕秸秆覆盖和根茬固土,土壤不再翻耕裸露,减少了风尘的扬起,保护了生态环境。

根据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可以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划分为3种类型。

1)以改变微地形为主:包括等高耕作、沟垄种植、垄作区田、坑田等;2)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包括等高带状间作、等高带状间轮作、覆盖耕作(包括留茬或残茬覆盖、秸秆覆盖、砂田、地膜覆盖等)等;3)以改变土壤物理性状为主:包括少耕(含少耕深松、少耕覆盖)、免耕等。

3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保护性耕作国际研究现状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研究推广免耕技术,当时由于机械及人们观念等限制,发展比较缓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保护性耕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从国际上来看,保护性耕作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第1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主要针对传统的机械化翻耕措施在水蚀和风蚀方面存在的弊端,对土壤耕作农机具和耕作方法进行改良,提出少耕、免耕和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法。

第2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机械化免耕技术与保护性植被覆盖技术同步发展。

在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的过程中,许多研究证实了各种类型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对减少土壤侵蚀方面有显著效果,但也出现不少因杂草蔓延或者秸秆覆盖造成低温等技术原因使作物严重减产的例子,使得该项技术推广较慢。

第3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耕作机械的改进、除草剂的使用以及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保护性耕作的应用得以较快发展,范围也不断扩展。

据美国保护科技信息中心(5675)的最新资料,美国2004’年实行免耕、垄作、覆盖耕作和少耕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而常规耕作面积为%,传统耕作比例呈下降趋势,免耕比例逐年上升[8]。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 干旱面积约625 万km2, 占澳洲大陆的81%左右, 是典型的旱农国家。

目前, 澳大利亚农业生产中, 大多采用免耕、少耕等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

澳大利亚试验研究表明, 有秸秆覆盖的农田比裸露休闲田地表径流减少40%左右, 最大径流速度降低70%~80%, 土壤受冲刷程度降至裸露农田的1/10, 冬季作物残茬还能减弱地面风速, 截留雨雪。

截至2000 年底,澳大利亚免耕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6%, 少耕占35%, 传统耕作占29%。

秸秆还田覆盖已成为澳大利亚可持续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加拿大有4100 万hm2 耕地, 其中85%位于加拿大西部的大草原地区。

为了减少风蚀、水蚀,加拿大采取了少耕耕作体系和免耕耕作体系。

1996 年, 23%的大草原耕地实施了少耕耕作体系, 12%的耕地实施了免耕耕作体系, 并用除草剂代替耕作除草。

1996 年, 加拿大保护性耕作面积达万hm2 , 占耕地面积12%。

截至2002 年,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达到1300 万hm2, 占全国耕地的30%。

近几年, 加拿大举办的全国性农机展会上, 传统耕作机具已经消失, 几乎全是保护性耕作机具。

拉丁美洲包括巴西、阿根廷、智利、巴拉圭等国家, 是保护性耕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的地区。

现已成为世界上采用保护性耕作比例最高, 面积仅次于北美洲的第二大保护性耕作区。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成立了欧洲保护性耕作联盟, 对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001 年10 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与欧洲保护性农业联合会(ECAF)在西班牙召开了第一届世界保护性农业大会, 标志着保护性耕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 保护性耕作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可持续生产方式和现代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9]。

保护性耕作国内研究现状20世纪50年代末期,北京农业大学耕作研究室在国内率先引进和试验免耕技术,并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免耕播种机;24世纪64年代,黑龙江等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半湿润地区大规模机械化深松耕、垄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并获得成功;自“六五”以来,国家科技部等部门在旱地农业攻关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项目、西部专项等方面,加入了有关农田少耕、免耕、覆盖耕作、草田轮作、沟垄种植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坡地水土保持耕作法、小麦秸秆和地膜覆盖耕作、小麦高留茬秸秆全程覆盖耕作,山西省农科院试验成功的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技术,中国农业大学保护性耕作中心研究的夏玉米免耕覆盖以及机械化免耕覆盖技术等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南方水田少耕、免耕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4年代初期,西南农业大学等单位针对西南地区冷浸田、烂泥田、深沤田等冬水田存在的问题,变传统的平作为垄作,创造了把种植、养殖和培肥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水田半旱式少耕法,明显地改善了此类冬水田的土壤理化性状,收到了增产、增收的效果。

近年来,不少地区农民已将小麦播种提早到水稻收割之前,水稻收割后,再行开沟覆土。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各类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面积达2444万892。

2443年农业部组织进行了机械化免耕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项目,涉及北方:3个省市区的2;个示范点,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试验和示范推广[4]我国是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

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主要分布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6 个省、市、自治区。

一般认为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 年代, 黑龙江国营农场开始进行免耕种植小麦的试验示范; 60 年代末到70 年代初, 江苏太湖、徐州开展稻茬地上免耕播种小麦的研究。

80年代开始, 旱地农业耕作体系的研究, 有向覆盖和减少耕作发展的趋势, 原北京农业大学的残茬覆盖减耕法[10]、陕西省农科院旱农所的旱地小麦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技术[11]、山西省农科院的旱地玉米免耕整秆半覆盖技术[12]、河北省农科院的一年两熟地区少免耕栽培技术[13]、山东省淄博农机所的深松覆盖沟播技术[14]。

这些试验研究, 以抗旱增产为目标, 从不同的方面推动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前期发展。

但这些研究多数还没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不能够同时解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问题, 多以人畜力作业为主, 缺少配套的农机具。

限制了保护性耕作优势的发挥。

4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1)缺乏区划研究。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其农业生产形式、耕作制度等具有多样性。

虽然一些地方(如山西、天津、河北等省市)保护性耕作技术较为成熟,尤其对免耕有了较大面积推广,但其适宜区不明确;虽然部分地区(如天津市)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做出试行规范,但大部分地区依然还缺乏适当地农业发展的耕作技术规程[15]。

(2)缺乏适宜不同土壤类型的配套机具。

有报道说秸秆覆盖降低了机械化程度,不利于大型机械的使用,给施肥增加了难度。

针对不同作物、不同耕作土壤,缺乏专用的配套机具的研究,如播种精度不高,实践操作中出现漏播或重播、肥料不匀等情况以及免耕播种机作业时的堵塞问题等。

(3)秸秆覆盖用量问题。

国内研究认为秸秆覆盖形成土壤温度降低,使得播种期推迟,出苗期延缓。

低温直接影响小麦返青和早期生长,覆盖过多使幼苗发黄、苗质差,分蘖推迟且减少,直接导致了有效穗数减少和产量下降。

同时由于地表残茬覆盖,不平整等原因,也造成播种质量较差。

(4)化学除草剂用量问题。

由于免耕条件下增加了化学除草剂的使用,但缺乏对除草剂使用方式、施用时间、用量等专门研究,对一些伴生杂草因缺乏专用除草剂而不能有效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