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医学)上腹部CT与MRI诊断详解
上腹部CT-各个层面

肝硬化在CT上表现为肝脏表面不光滑, 肝脏体积缩小,同时可能伴有脾脏增 大。
03
胆囊
平扫CT表现
胆囊形态
正常胆囊呈梨形或茄形,位于肝 脏面与胃窦部之间,大小约7-
9cm x 2-3cm。
胆囊壁
平扫CT显示胆囊壁均匀光滑,厚 度约1-2mm。
胆囊内容物
平扫CT显示胆囊内胆汁密度均匀, 无异常密度影。
上腹部CT-各个层面
目录
• 肝左叶 • 肝右叶 • 胆囊 • 胰腺 • 脾脏 • 肾脏
01
肝左叶
平扫CT表现
肝左叶呈三角形或扇 形低密度影,边缘光 滑,密度均匀。
肝左叶内血管纹理清 晰,走行自然,无扩 张或狭窄。
肝左叶与胃、脾相邻, 与膈肌、冠状韧带等 结构分界清晰。
增强CT表现
肝左叶在动脉期强化,密度增 高,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形成密 度差异。
胆囊炎
胆囊壁增厚、毛糙,增强CT扫描胆囊壁强化不均匀。
胆囊癌
增强CT扫描可见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内部密度不均,可伴有胆囊 结石或肿块。
04
胰腺
平扫CT表现
正常胰腺
01
在平扫CT上,正常胰腺呈腊肠样或条带状低密度影,边缘光滑,
密度均匀。
急性胰腺炎
02
急性胰腺炎时,胰腺体积可增大,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可伴
脾脏形态
脾脏形态规则,边缘光滑,密度均匀。
3
脾脏位置
脾脏位于左侧上腹部,紧贴胃的后方,左肾前方, 位置相对固定。
增强CT表现
脾脏密度
脾脏在增强CT上表现为轻度强化,密度略高于平扫。
脾门血管
脾门血管在增强CT上显示清晰,是脾脏的重要特征。
脾脏与周围组织关系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

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概述上腹部CT扫描是一种用于诊断上腹部疾病的医学影像技术。
上腹部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因此上腹部CT扫描对于这些器官的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上腹部CT扫描的技术、适应症、禁忌症以及注意事项。
技术上腹部CT扫描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对腹部进行断层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平躺在检查床上,技师将患者送入CT室,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扫描。
扫描时,X射线会穿过患者的身体,并在计算机中形成图像。
通过断层扫描,可以获得患者腹部各个器官的清晰图像,从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适应症上腹部CT扫描主要用于诊断上腹部器官的疾病,如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等。
具体适应症包括:1、肝脏疾病:如肝癌、肝脓肿、脂肪肝等;2、胆囊疾病:如胆囊结石、胆囊炎等;3、胰腺疾病:如胰腺炎、胰腺癌等;4、脾脏疾病:如脾脏肿大、脾脏肿瘤等;5、肾脏疾病:如肾结石、肾癌等;6、其他疾病:如腹腔淋巴结肿大、腹水等。
禁忌症上腹部CT扫描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以下人群不宜进行此项检查:1、孕妇和哺乳期妇女;2、有金属植入物或心脏起搏器等患者;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4、过敏体质或哮喘等过敏症状者。
注意事项在进行上腹部CT扫描前,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按照医生要求进行空腹或饮食控制;2、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避免穿着带有金属饰品或口袋的衣物;3、配合技师进行扫描,保持身体静止不动;4、了解CT扫描的辐射剂量和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担忧。
结论上腹部CT扫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对于诊断上腹部器官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检查前,患者需要了解适应症和禁忌症,注意饮食控制和穿着要求。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配合技师进行扫描,保持身体静止不动。
通过上腹部CT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腹部CT影像学检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
它通过高精度的CT扫描仪,能够提供腹部内脏器官的详细图像,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各种腹部疾病。
上腹部常见疾病CT诊断[可修改版ppt]
![上腹部常见疾病CT诊断[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209b17c7b52acfc788ebc921.png)
胆管细胞癌
多发于肝外胆管,病理形态上,胆 管细胞癌多为单发肿块,质地较硬,向 四周浸润。胆管细胞癌一般无肝硬化背 景。
CT表现
单房或多房的界限清楚的囊肿,囊 壁一般不厚,可有钙化,囊内有子囊或 分隔形成为特征性改变,子囊多位于大 囊的侧壁,密度较大囊低。增强后病灶 不强化。
肝包囊虫病
肝包囊虫病
多子囊型
肝包囊虫病
Budd-Chiari综合征
肝静脉闭塞导致肝脏肿大,严重者 可出现腹水、腹壁静脉曲张、黄疸等。
主要原因有下腔静脉内隔膜形成、 肝静脉内血栓形成、肿瘤及囊肿压迫等。
肝的血管
包括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三套 血管系统,肝脏为双重血供,门静脉和 肝动脉血供之比为4:1。
肝实质的CT表现
密度均匀,平均CT值为40~60HU, 略高于脾、肾等器官,平扫时肝内血管 呈略低密度分枝状,增强后明显强化。
脂肪肝
正常人肝内脂肪含量约5%,当细 胞内脂肪含量增多并出现脂滴时,称为 脂肪变。
CT表现
平扫多表现为边界欠清的类圆形 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肿瘤可呈单 发或多发结节、肿块或弥漫病变;
增强早期肿瘤密度增高,至门脉 期密度多减低,延迟后肿瘤多表现为 低密度。
原发性肝CA
巨块型肝癌
弥漫型肝CA
小肝癌
肝CA肋骨转移
肝CA术后
肝CA并腔静脉癌栓
肝癌合并肝总管癌栓
肝癌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上腹部常见疾病CT 诊断
亳州市人民医院 影像中心
腹部CT检查主要包括肝脏、胆囊、 脾脏、双肾、肾上腺、消化道、腹膜腔 及腹膜后间隙。
解剖要点
肝脏疾病的CT诊断
检查方法
一、扫描前准备:空腹,扫描前30分钟口 服造影剂500ml,临检查前再服200ml,以 充分充盈胃肠道,避免与腹部肿块及肿大 淋巴结混淆。
上腹部CT影像断层解剖

下腔静脉,横沟即肝门内
有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
等结构。
•.
此层面是肝脏近膈顶层面,左侧是平扫,右侧为增强。可以清晰显 示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增强早期腹主动脉密度较高而下腔静脉密度稍 高。肝实质密度均匀。
•.
此层面显示第二肝门,可见左肝静脉、中肝静脉和右肝静脉汇入下 腔静脉,胃壁、脾脏亦强化。
•.
此层面门静脉尚未强化,肝实质密度轻度升高,增强早期脾脏密度 可以不均匀,正常肝脏边缘光滑,没有结节状突起,平扫肝实质CT值一 般50-60HU,平均比脾脏高出5-10HU,如果和脾脏密度接近甚至低于脾 脏密度提示脂肪肝或肝硬化。
•.
此层面显示双侧肾动脉自腹主动脉发出部,双侧输尿管。两侧腰大 肌。
•.
后3幅图像是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比较。右侧是静脉期,可见肝 实质密度明显增高,可较平扫时提高50HU以上,并可见门静脉分支显影, 腹主动脉密度降低。
•.
此层面显示脾脏密度较动脉期降低,但密度均匀;肝实质密度均匀。 肝动脉密度降低。
1、 肝脏由镰状韧带 从失状位将肝分为左右 两份,但镰状韧带并非 左右肝叶的分界标志。
2、真正的分界标志 是下腔静脉左缘与胆囊 底中点连线。才是肝脏 左右叶的解剖分界。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脏脏面解剖标志图
1、肝脏的底面为凹
面,有两条纵沟和一条横
沟,呈H状。左纵沟内有
肝园韧带和静脉韧带,右
纵沟前部为胆囊,后部为
•.
此层面可见肝动脉左支,脾脏密度较高但不均匀。
•.
此层面可以显示胆囊、胰腺,肝动脉右支清晰显示;脾动脉显示清 晰。
•.
此层面可见胰腺,增强时明显强化,胆囊壁强化。双侧肾上腺增强 时清晰显示,肾皮质强化,肾髓质轻度强化。还可见到强化的肠系膜上 动脉,位于肝动脉左前方。
(医学课件)医学影像学上腹部ct

窗宽和窗位
根据需要调整窗宽和窗位 ,以更好地显示病变或组 织结构。
扫描范围
根据需要进行扫描范围的 设定,通常包括膈肌顶部 至肾脏下缘。
扫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保持静止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应保 持静止,避免移动,以免 影响图像质量。
呼吸控制
在扫描过程中,患者应按 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呼吸控 制,以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
辐射防护
虽然上腹部CT扫描的辐射 剂量相对较低,但患者仍 应注意辐射防护,尤其是 孕妇和儿童等敏感人群。
03
上腹部CT图像解读
肝脏图像解读
肝脏大小
观察肝脏的大小是否正 常,有无增大或缩小。
肝脏形态
观察肝脏的形态是否正 常,有无异常的凸起或
凹陷。
肝脏密度
观察肝脏的密度是否均 匀,有无低密度或高密
度病灶。
肝门结构
观察肝门的位置、大小 和形态是否正常,有无
异常的淋巴结肿大。
胆囊图像解读
胆囊大小
观察胆囊的大小是否正常,有 无增大或缩小。
胆囊形态
观察胆囊的形态是否正常,有 无异常的改变。
胆囊壁厚度
观察胆囊壁的厚度是否正常, 有无增厚或变薄。
胰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结词
上腹部CT是诊断胰腺疾病的重要手段,能够发现胰腺肿瘤、胰腺炎等病变,为 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详细描述
通过观察胰腺的形态、密度以及周围脂肪间隙的变化,CT检查有助于胰腺良恶 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脾脏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结词
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脾脏的形态、大小以及病灶情况,有助于脾脏疾病的诊断和 鉴别诊断。
【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

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第一节腹部CT扫描技术一、适应证1.肝脏、胆囊:(1)肝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脂肪肝、肝硬化、胆管占位性病变、胆管扩张、胆囊炎和胆结石等;(2)鉴别肝脏肿瘤;(3)评估肝脏肿瘤的性质、大小、范围及转移情况(肝静脉、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形成等)。
2.脾脏:(1)确定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先天变异等;(2)鉴别脾脏良恶性肿瘤、炎症及外伤引起的出血等。
3.胰腺:(1)确定急性胰腺炎的类型、炎症渗出的范围、有无假性囊肿形成及合并症,为外科治疗提供依据;(2)显示慢性胰腺炎微小的钙化、结石,为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后随访观察疗效;(3)确定有无肿瘤,肿瘤的来源、部位和范围;(4)鉴别外伤后胰腺有无出血。
4.肾和肾上腺:(1)确定肾脏有无良恶性肿瘤及其大小、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等;(2)肾脏炎症、脓肿及结石的大小和位置;(3) CTA诊断肾动脉狭窄及其他肾血管病变;(4)显示外伤后肾损伤及出血;(5)确定肾上腺有无良恶性肿瘤以及功能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5.腹部及腹膜后腔:(1)确定有无良恶性肿瘤,如血管夹层动脉瘤、脂肪瘤和平滑肌肉瘤等;(2)观察有无腹部肿瘤及腹膜后腔的淋巴结转移、炎症和血肿等。
6.胃部:肿瘤术前评价、术后随访,不推荐单纯为诊断胃肿瘤进行扫描。
7.小肠:小肠炎、小肠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
8.结、直肠:(1)肠梗阻、肠缺血、胃肠道出血;(2)炎性肠病、阑尾炎、结直肠癌。
二、相关准备1.检查前少渣饮食, 1周内禁服含金属的药物或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2.检查当日禁食4 h以上,不禁水。
3. 口服温水:检查前 15~20 min 口服温水500~1 000 ml,检查前即刻在检查床上再服 200~300 ml(使胃及十二指肠壶腹部充盈,形成良好对比)。
观察肾及肾上腺,需在检查前 20~30 min口服温水。
检查腹膜后腔提前 1~2 h分段口服温水800~1 000 ml,使肠道系统充盈。
上腹部ct与mri诊断详解课件

通过对CT和MRI在上腹部诊断中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帮助您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技术。
1
CT优势
快速成像、高空间分辨率、骨骼结构显示。
2
MRI优势
多平面重建、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功能信息评估。
3
应用选择原则
根据具体病情和诊断目的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技术。
上腹部CT与MRI影像报告的阅读和理解
解读上腹部CT和MRI影像报告的要点和技巧,帮助您准确理解并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
上腹部CT与MRI诊断详解
图文详细介绍了上腹部CT与MRI的定义、应用、原理解析以及诊断中的重要细 节,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种影像学技术。
CT与MRI的定义和应用
通过对CT和MRI的定义和应用进行讲解,您将了解它们在医学诊断中的重要性,并明白其各自的 适应症和优缺点。
CT(计算机断层扫描)
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重建技术,适用于检查骨骼、血管和含钙结构。
MRI(磁共振成像)
通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适用于检查软组织、神经系统和肿瘤。
CT与MRI的原理解析
了解CT和MRI的原理将帮助您理解其工作方式和影像生成过程,为正确解读影像提供基础。
1
CT原理
通过连续的X射线扫描,利用计算机算法
MRI原理
胃癌诊断
描述了胃癌在上腹部CT影像中的典型表现,例如肿 块、淋巴结转移和胃壁增厚。
胆囊结石诊断
展示了胆囊结石在上腹部CT影像中的外观和密度特 征,以及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
介绍了肝脏占位性病变在上腹部CT影像中的形态特
上腹部MRI的诊断详解
深入探讨使用上腹部MRI进行诊断的关键细节,包括检查的技术要点和常见疾病的影像表现。
3.0T磁共振诊断优势:腹部篇

3.0T磁共振诊断优势:腹部篇3.0T磁共振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信噪比,多种成像方法(T1、T2、脂肪抑制、弥散、动态增强)相互补充,可以综合判断病灶内的成份和血液供应状态,从而判别病灶的良恶性,可以较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反映更多的信息。
腹部是实质脏器与空腔脏器相互交叉最集中的部位,也是影像学检查中最易受到伪影干扰、检查技术最复杂的部位,其中呼吸运动、胃肠蠕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最为重要,如何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是我们努力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一些图例具体展示一下3.0T磁共振在腹部检查中的应用。
一、腹部常用序列:1、呼吸触发脂肪抑制T2序列:优点:发现病灶较为敏感;缺点:容易受呼吸运动及胃肠蠕动的影响,对呼吸不规则的患者,图像质量较差。
可以用屏气快速FSE序列来弥补,但图像信噪比较差。
2、同相位反相位T1加权序列:依据TE回波时间的不同,水及脂肪信号相加即为同相位,水和脂肪信号分离即为反相位,用于评价病灶内是否含有脂肪成分,对评价脂肪肝、肾上腺腺瘤、髓样脂肪瘤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呼吸触发脂肪抑制序列:腹壁前后方可见胃蠕动伪影。
同相位图像:TE 2.5 反相位图像:TE 5.83、冠状位快速T2加权序列:主要用于观察肝门部结果,对评价胆总管结石及占位、门静脉血栓、肝门部淋巴结肿大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4、弥散加权(DWI0序列:弥散成像使用了强大的扩散敏感新梯度场,使水分子布朗运动所引起的相位偏移得到累加,从而引起信号强度的下降,实际上是反映组织中水分子运动的成像,在肿瘤组织中,水分子运动受限,从而表现为信号增高,是发现肿瘤性病变最为敏感的序列。
5、LA V A动态增强扫描:需注射磁共振造影剂,3D容积内插超快速扰相GRE 序列,无间隔容积扫描,分为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三个时相。
动态增强扫描不但可以增加病变的检出率,对于肝脏及腹部病灶的定性诊断也非常有帮助。
冠状位T2序列弥散成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6、胰胆管成像(MRCP):主要分为两种方法:3D容积采集:获得多层连续的薄层图像,利用MIP进行重建,需要呼吸触发,如果患者呼吸运动不均匀,图像质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血管瘤
概述: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一 般无临床症状,个别有发热、贫血、腹 痛等症状
17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血管瘤
病理: 1、大体病理:外观呈紫红色、质软无包膜、 切面为囊筛状似海绵而得名 2、镜下:由无数的大小不等的血管腔组成、 根据瘤壁的厚薄分为--薄壁型(壁薄腔大) 厚壁型(壁厚腔小、个别呈裂隙状或完全闭塞)
35
36
37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5、CT表现(增强)
供血
1)正常肝脏供血:20~30%由肝动脉供血、
2)肝癌供血:
70~80%由门静脉供血 90%由肝动脉供血
10%由门静脉供血
增强
1)动脉期:增强明显,条状、结节状或片絮 状。乏血管者无增强 2)门静脉期:轻或中度增强,病灶与正常肝 脏对比明显,瘤中坏死出血区无增强
29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4、临床表现
肝区疼痛、上腹肿块、消瘦等 胎甲球(AFP)增高
30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5、CT表现(平扫)
形态及边缘
(1) 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2)边缘清晰—有假包膜(晕圈征-Halo sign)
纤维组织增生 病灶周围肝组织受压 (3)边缘模糊—肿瘤浸润性生长
4
肝脏的影像诊断
正常CT表现 1.肝实质呈均匀一致的软组织密度,CT值
50-70HU 2.肝动脉、门静脉、胆管进出肝门其密度
低于肝质 3、增强扫描:A.门脉期门静脉肝静脉明显
强化,肝实质开始强化B.肝实质期肝实 质强化达峰值。
5
6
实质
1、信号均匀 2、T1WI像肝为中等信号略高于脾、 T2WI像肝 的信号明显低于脾 门静脉主支及肝静脉主干因流空效应而呈低信 号 肝动脉、肝内胆管不显示 肝裂因含有脂肪T1WI像、T2WI像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肝实质均匀增强,肝血管增强明显, 肝内胆管无增强
8
9
10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脓肿
临床与病理 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种,单发或多发,临床主 要为发热、肝大和肝区痛
CT表现: 1.平扫
(1)圆形低密度,密度稍高于水,CT值20-40HU,少 数可见气体影
(2)脓肿壁密度高于脓腔而低于肝脏, 2.增强扫描
(1)脓肿壁呈环状强化,环厚薄均匀,内外壁光整, (2)脓腔无强化,脓肿壁外周有低密度水肿带
上腹部CT与MRI诊断详解
1
肝脏的影像诊断
检查技术 正常表现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
2
肝脏的影像诊断
检查技术
CT检查 1.CT平扫:
(1)扫描前30分钟口服1-2%泛影葡胺500-800ML
(2)层厚及层隔:10MM ,小病灶2-5MM
(3)范围:肝顶至肝下缘
2.增强扫描:
(1)目的:增加正常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显示等 密度或可疑病灶;帮助鉴别病灶性质;显示肝内血管 解剖
19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
20
21
22
23
CT平扫
CT强化 延迟扫描 24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血管瘤
MRI表现:是最好的检查方法 1.形态及边缘-类圆形、边缘清晰 2.信号-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信号强度随TE时间延长(≤120ms)而增 高,称为灯泡征,一般瘤灶信号均匀,大 的病灶因血栓或纤维瘢痕而信号不均 3.增强扫描 周边结节样或棉絮样强化,逐渐向中 心扩展,延迟为高信号或等信号充填
18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血管瘤
CT表现 A.平扫
1、境界清楚的低密度、CT值30Hu 2、较大的血管瘤中央有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 的更低密度(瘤内血栓形成、机化、纤维化、坏死、 囊变、陈旧性出血等所致)
B.增强扫描(特征为早出晚归) 1、早期病变边缘呈高密度强化(块状或棉絮状)
2、增强区域进行性向心性扩展 3、延迟扫描呈高或等密度充填时间: 一般大于3分钟、通常7~15分钟、最高达20~60分 钟
(2)方法: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后扫描叫增强扫描肝
动脉期(20-25秒),门静脉期(60秒)肝实质期(2-3
分钟)延迟期(5-7分钟)
3
肝脏的影像诊断
检查技术 MRI检查 1.MRI平扫:
SE序列——横断面T1WI、T2WI 冠状面T1WI、T2WI
2. MRI增强扫描:与CT同 3.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
11
12
13
14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脓肿
MRI表现 1、形态及边缘:圆形、椭圆形边缘锐利 2、信号: T1WI像-低信号、但不均匀,脓肿壁信号略高于脓腔 而低于肝实质,厚薄均匀,外侧可见低信号水肿带 T2WI像-大片状高信号、中心信号最高类似于靶征, 部分脓肿为多房、腔内可见信号分隔 3、增强扫描: A.脓肿壁轻-中度增强,内壁光整可有分隔强化信号 略高 B.脓肿周围肝实质因充血可有高灌注异常
25
26
27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 肿瘤之一,在男性占第三位,女性 占第四位。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细 胞类型。
28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大体病理: 巨块型:单个或多个,直径≥5cm 结节型:单个或多个,直径<5cm 弥漫型:结节小,弥漫而均匀分布
31
32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5、CT表现(平扫)
密度 1)低密度: 2)等或高密度:(少见) 3)混杂密度:囊变、陈旧出血、坏死、
钙化、脂肪变性
33
低密度
高密度
稍低密度
混杂密度 34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5、CT表现(平扫)
间隔 宽窄不一、方向不定---间隔征(原来的 包膜由于癌瘤发展而残留在更为扩大的 病灶中) 肝表面凹凸不平
38
39
40
41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5、CT表现(增强)
门静脉改变 门静脉主干或主支侵蚀破 坏中断消失或腔内形成充盈缺损、肝动 脉---门静脉短路 肝门及肝内胆管扩张 癌瘤侵犯或淋巴 结压迫胆管形成梗阻性黄疸 肝门或附近淋巴结转移
42
43
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肝癌
三、MRI表现 信号
1、 T1WI像低信号、T2WI像高信号 2、瘤灶中心可有脂肪变性、囊变、坏死、 出血等而出现不同的信号 镶嵌样结构: 纤维间隔或坏死灶将有活性的瘤结节分 隔使瘤内信号不均 重T2像:TE时间的延长而信号逐渐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