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教案(一)

合集下载

《病梅馆记》语文教案

《病梅馆记》语文教案

《病梅馆记》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病梅馆记》。

(2)理解《病梅馆记》的文言文表达和意境。

(3)分析作者通过梅花的描绘,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病梅馆记》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美,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认识梅花所象征的高洁、坚韧的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病梅馆记》。

(2)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意境。

(3)分析作者通过梅花的描绘,表达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对作者批判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与梅花相关的诗词,如《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等。

(2)简要介绍《病梅馆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病梅馆记》,体会作者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梅花的描绘,理解梅花所象征的高洁、坚韧品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作者通过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哪些批判和感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知识拓展(1)介绍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梅花形象,如《梅花吟》、《梅花》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梅花会成为文人墨客喜爱的题材?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病梅馆记》。

2. 写一篇关于梅花的小作文,可以是抒发自己对梅花的喜爱,或是以梅花为喻,表达自己对某一品质的追求。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病梅馆记》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病梅馆记》教案共3篇

《病梅馆记》教案共3篇

《病梅馆记》教案共3篇《病梅馆记》教案1一、教材分析《病梅馆记》是清代杂剧大师、文学家、评论家陈廷敬的代表作之一,全剧分为“病梅馆”、“宰相府”、“秋香庵”三幕,全剧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丑恶现象。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生平经历;2.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以及人物性格特点;3.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主要人物的刻画;2.社会背景对话剧的影响;3.情节的丝丝入扣和情感的变化。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老师讲解剧情和人物形象;2.演示法:老师和学生表演段落;3.分析法: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4.讨论法: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主题思想和情感动机。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和学前预测1.导入:向学生介绍“病梅馆记”的作者——陈廷敬,了解他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学前预测:让学生看一下本剧的封面,让学生根据封面推测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剧情讲解和人物剖析1.剧情讲解:讲述本剧的主要情节,包括三个幕的情节内容,以及三幕情节之间的联系。

2.人物剖析:介绍本剧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梅香、商纣、殷蛟、秋香等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剧中人物的情感动机和性格特点。

第三课时:情感展现和表演演练1.情感展现:以一段情节为例,讲述情感展现的方法,探讨人物情感的变化和情感动机。

2.表演演练:让学生在小组内练习表演,然后在班级上进行表演,让学生体验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感的变化。

第四课时:主题思想分析和小组讨论1.主题思想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本剧的主题思想,从人性、社会问题、政治制度等方面分析。

2.小组讨论: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主题思想和情感动机。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六、教学评估1.教师通过观看学生的表演,评价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情感展现和形象刻画的能力;2.开展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分析主题思想的能力;3.组织测验,检测学生掌握剧情、人物和主题思想的程度。

语文教案《病梅馆记》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病梅馆记》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病梅馆记》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病梅馆记》全文。

(2)了解作者简介及文章背景,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使用文言文翻译技巧,能够准确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批判精神。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抵制不良社会风气。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病梅馆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2. 作者简介及文章背景的了解。

3. 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的分析与概括。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

2. 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简介及文章背景。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 实例分析:通过翻译重点句子,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简介及文章背景。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合作探讨: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疑问进行解答。

5. 翻译练习:翻译文章中的重点句子。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做好课后复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翻译练习:评估学生对文言文翻译技巧的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对文章背景和主题思想的掌握。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病梅馆记》的戏剧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高一语文《病梅馆记》教案模板2篇

高一语文《病梅馆记》教案模板2篇

高一语文《病梅馆记》教案模板高一语文《病梅馆记》教案模板精选2篇(一)《病梅馆记》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病梅馆记》的背景和作者。

2. 熟悉文中的人物情节和故事线索。

3. 分析文中的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文中的人物情节和故事线索。

2. 探讨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 分析文中的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病梅馆记》的全文。

2. 教学用PPT或黑板。

3. 学生提前阅读《病梅馆记》的课文。

4. 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病梅馆记》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讨论,了解他们对梅花的印象,并与病梅馆做联系。

二、讲解文本(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一段,让他们依次朗读文中的关键段落,教师辅导其正确朗读。

2. 教师重点讲解文中的人物情节和故事线索,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发展和转折点。

3. 教师解读文中的典型句子和表达方式,串联起整个故事。

三、分析文学特点和主题思想(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文学特点,如插叙、对比等手法,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手法对于故事情节和情感的表达的重要性。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生死、世间善恶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讨论。

四、学生阅读和欣赏(10分钟)1. 分发《病梅馆记》的阅读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题目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这篇作品。

2.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写梅花和病状的精彩描写,让他们感受到作者对于美和病的独特关注。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文学作品的魅力和思想内涵。

2. 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推荐类似主题的其他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梅花诗。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病梅馆记》相关的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024年语文教案-《病梅馆记》

2024年语文教案-《病梅馆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病梅馆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颜真卿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探索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病梅馆记》全文的背诵;2. 文章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掌握;3. 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句子结构的分析;3. 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颜真卿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读:学生自读《病梅馆记》,理解大意;3. 讲解:讲解文中生僻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4. 分析: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5.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设计1. 背诵《病梅馆记》;2. 整理文中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笔记;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背诵《病梅馆记》的情况,对全文的理解和记忆;2. 评估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3. 评价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主题的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运用;4. 总结学生对关爱自然、珍惜生命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2.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3.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4.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颜真卿的其他作品,加深对作者的了解;2. 引导学生关注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3. 组织学生参加语文社团或文学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4. 邀请文学家、专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河大版九年级下册《病梅馆记》教案(1)

河大版九年级下册《病梅馆记》教案(1)

河大版九年级下册《病梅馆记》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河大版九年级下册《病梅馆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分析作者对病梅的观察和描绘,理解作者借助病梅抒发的情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病梅的观察和描绘,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自然美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对病梅的观察和描绘,理解作者借助病梅抒发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病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病梅的特点,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一句话,运用修辞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身边的事物,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描绘,并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病梅馆记》2. 主要内容:病梅的观察与描绘作者的情感表达文学常识与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对身边的某一事物进行描绘。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谈谈你对病梅的理解。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关注病梅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学生是否掌握了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关注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尝试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应紧扣教材,针对《病梅馆记》这篇课文,应重点关注第一、二自然段。

这两段中,作者通过对病梅的观察和描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

病梅馆记精品教案设计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病梅馆记精品教案设计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病梅馆记精品教案设计教学设计(精选14篇)病梅馆记龚自珍[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理解本文的比喻意义和写法。

3.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残酷摧残压抑人才的愤慨、痛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比喻意义和写法。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课题:由龚自珍的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引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作品。

龚自珍(一qi92~1841),字璱人,号定盦,清代仁和(现浙江杭州市)人。

自幼崭露才华,38岁中进士后在北京担任国史馆校对、内阁中书、礼部主事、宗人府主事等。

48岁辞官回南方。

《病梅馆记》是南归后寓江苏昆山时所作。

后来他先后在杭州紫阳书院和江苏丹阳的云阳书院讲学。

1841年逝世于云阳书院。

龚自珍是清代后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他生当清代“乾嘉盛世”的后期。

当时清朝统治的衰败现象已日益显露。

他最早预感到清皇朝的末日即将来临。

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

他对清朝严酷的思想统治和腐败的政治深感不满,力主“更法”,“改图”,废科举,重真才,以1微挽救危局。

他同林则徐、魏源等人组织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

但即使是改良主义也为保守派所不容,所以他一再遭受排挤打击。

在北京展转十年,都只是当小官,最后还被迫弃官归乡。

但他的革新思想在当时曾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并对后来的维新派政治改良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龚自珍著作丰富,有散文三百多篇,诗词近八百首,在这两方面都有出色的成就。

他的散文大都表现他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才气横溢,意气飞扬,但由于看不到变革现实的社会力量,散文中也反映出一些消极退隐的思想。

他的诗词表象了对黑暗现实的深刻不满和要求改革的渴望,气势磅礴,色彩瑰丽。

他的作品收集在《龚定盦全集》里。

《病梅馆记》详细教案

《病梅馆记》详细教案

《病梅馆记》详细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病梅馆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原文:讲解《病梅馆记》的原文,包括诗句的翻译和解释。

1.2.2 词语解析:分析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1.2.3 句式分析:分析文中的句式结构,讲解其特点和用法。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原文的理解和记忆。

2.1.2 词语解析和句式分析的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2.2 文中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1.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1.3 教师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图片。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新课:介绍《病梅馆记》的作者和背景。

4.1.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1.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1.4 教师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4.1.5 课堂练习: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新课:5分钟4.2.2 自主学习:15分钟4.2.3 合作探讨:15分钟4.2.4 教师讲解:20分钟4.2.5 课堂练习: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1.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梅馆记》教案(一)
(后有详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2、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提高学生诵读和欣赏文言文的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旨意。

教学建议: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在预习中完成文字的疏通;自行查找资料,完成课后习题。

课型设计:赏读课。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研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以故事引出历史背景)
二、诵读指导
1、教师范读(配古筝曲)
2、理论指导(引姚鼐语)
3、学生齐读(伴随音乐)
三、设疑导读(提出思考题)
1、梅的病态表现是什么?象征了什么?
2、致梅成病态的手段是什么?象征了什么?
3、作者疗梅的决心是怎样体现的?
四、梳理思路(绘制文章脉络图)
五、领悟情感(一腔悲愤寄梅中)
六、比较阅读(一诗一文)
七、研讨问题
怎样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八、收束全课
板书设计(一)
品梅的标准:曲、欹、疏
病梅的根源病梅的手段:斫、删、锄摧残人才
严重的后果:梅皆病
行动:购盆、辟馆
疗梅的决心办法:纵、顺、毁、解…拯救人才
愿望:穷其一生
板书设计(二)
话梅(对象)
评梅(标准)——叹梅(揭露)
疗梅(救治)
《病梅馆记》教案(二)(授课部分)
一、引出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散文小品《病梅馆记》。

二、介绍背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又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先来听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书生,一天他正在读书,突然一阵清风袭来,书生来了雅兴,随口吟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件事传到朝廷,结果书生被砍了头。

罪名是攻击朝廷统治者不懂文化(同学们很快就会反应到这个故事发生在清朝。

“清风”中的“清”与清朝中“清”是一个字)仅仅这样的一件小事,就足以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思想文化专制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残酷境地。

龚自珍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

由于清政府长期以来大搞文字狱,压抑、摧残知识分子,堵塞才路,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作者以先觉者的敏锐预感到清王朝的危机。

他认为要使国家振作起来,靠的是一场变革,而变革则需要大批的人才。

龚自珍要疗救社会的病态,要拯救天下的英才,要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

《病梅馆记》正是反映这种思想的代表作。

然而,作者在当时的社会又不能直言,于是他就巧妙地借用于梅,以梅喻人,托梅议政。

这也正是我们熟知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配乐——古筝名曲《梅花三弄》)
强调读音、释义:欹、鬻、斫、垢
2自由诵读(快慢不拘,大小声皆宜,但绝不可默读)
3引姚鼐语“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自悟。

若但能默看,那终生做外行也。


4集体诵读(掌握节奏、控制语调、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朗读水平与语文能力成正比)
四分析课文
有了诵读基础,我们可以进入课文的分析了。

这篇小文不足三百字,寓意深刻、写法独特。

要把握文章的要点,首先要明确三个问题(屏幕上打出思考题)
1、梅的病态是什么?象征了什么?
(参考答案:曲、欹、疏,象征对人格的扭曲。


2、致梅成病态的手段是什么?这又象征了什么?
(斫、删、锄,象征对人才的压迫摧残)
3 疗梅的决心是怎样体现的?
A、先有行动:购梅、辟馆;
B、具体办法:纵、顺、埋、解、复、全
(困难与苦衷:来自文人画士的垢厉,暇日与闲田不多,身单力薄)
C、态度愿望:不怕打击,置垢厉与度外;穷其后半生,将疗梅事业进行到底。

其勇气、其魄力、其意志,令人钦佩、令人敬慕。

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的托物言志:梅——人才;病梅——畸形人才;文人画士——清朝统治者。

作者谴责摧残梅花的举动,实际上抒发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与痛恨,表达了要求改革的心情。

五理清思路(板书——略)
六体味情感(——无限同情,满腔悲愤。

引导学生从课文找出表达悲愤情感的语句)
1、“泣之三日”为病梅而泣,其实是为人才惨遭摧残而痛心疾首“夭其稚枝、遏其生气”如泣如诉何其悲凉,激起读者的共鸣。

2、皆产梅”与“梅皆病”遥相呼应,写出病梅之广、数量之多、语气之沉痛。

“文人化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更是义愤添胸;一声“呜呼”更是令人荡气回肠。

要拯救饱受压抑摧残的天下英才,岂是一人一时能做得到。

尤其让作者忧心忡忡的是,病态人格普遍存在,人们没有感到这有什么不正常,无人提出疑义,这是一种可怕的集体沉默,这也正是时代的悲剧。

作者怎能不悲、不叹、不恨、不愤?这真是一腔悲愤寄梅中。

(屏幕上打出大字)
七集体诵读(体味情感、领悟情感、读出感情)
八比较阅读
这感情太沉重了,让我们暂时走出来。

接下来我们来完成一个比较性的阅读;请看大屏幕,阅读上面的小诗,试比较一下它和《病梅馆记》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盆松
一样金色的种子,
一样绿色的生命,
恨不能成梁化栋,
却作这点缀的盆景。

成才也不能,
成灰也不能,
空有萧萧岭上情,
谁知我心中的不平?
参考答案,同:都反映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主张个性解放的思想,都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异:《病梅馆记》以梅喻人,借梅议政,比喻贴切,形象鲜明,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旨。

《盆松》是一首咏物诗,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直抒胸臆。

小练习:以梅喻己,体味梅的痛苦以及愤愤不平的情感,并用语言将之表述出来。

九、讨论问题
我们再试着把思维向前推进一步,讨论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怎样的环境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激活思维,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地谈)
讨论中有可能谈到的问题:教育制度、考试方式、人与环境的关系、挫折教育、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弊端等。

(环境宽松,学有所用,允许人才流动;高考制度改革,面向所有人;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中的跑官卖官,毕竟是少数的,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法制制度的健全,这些问题逐步可以得到解决……)
十、教师小结
我们的社会,终于从万马齐喑的阴霾年代里挣脱了出来,它的兴旺发达需要建设者具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和才干,它不再用笨重的模子铸出呆板的陶佣,不再用残忍的棕绳,绑出扭曲的病梅,它呼唤色彩、鼓舞个性,这些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最佳的环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科学技术的载体,没有人就没有科学技术。

市场经济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

得人才者得天下,能用人才者无敌与天下!
还记得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吗?(诗歌打在屏幕上)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诗中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呼唤和拯救人才的呐喊,如同冲天的惊雷,滚过神州大地,响彻历史的长空,震撼人民的灵魂,任何一个时代人才的成长都需要自由广阔的空间。

我们永远期待“不拘一格降人才”。

本课已进入尾声,让我们在《一翦梅》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屏幕出现画面,优美的音乐响起。

在渐弱的音乐中……)
正如歌曲中所言:
层层风雨不能阻隔,
冷冷冰雪不能沉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龚自珍的年代已成为历史,
今天云开日出,光芒万丈,清风雨露,万木峥嵘。

爱我们所爱的事业,
无怨无悔我们的青春,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同学们潇洒开心、健康成长!
十一、附课件说明:(课件在PPT演示文稿《病梅馆记》中)
课件一,课文题目(病树画面)
课加二,课文内容
课件三,四个生字
课件四,引姚鼐语
课件五,思考题目
课件六,板书思路
课件七,一行大字(一腔悲愤寄梅中)
课件八,《盆松》小诗
课件九,《己亥杂诗》
课件十,《一翦梅》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