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

合集下载

文化底蕴是什么意思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什么意思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什么意思文化底蕴文化底蕴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大国,英雄人物辈出不穷,文人骚客更是多如牛毛。

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是老祖宗们留给我们这些后辈的无价之宝,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的文化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

但是现在我们却在争相学习外国文化,岂不是守着金山而要饭?可笑至极么?我有个朋友,关系很铁,有一次他来我家做客,由于太晚了,就住了下来。

第二天清晨,他把我摇醒,我正在神游中的时候,他突然来了一句:“今天七月七,赶紧给你对象打电话!”我拿起了手机一看,顿时无语,7月7号,这位大神居然不知道七夕是阴历。

从这可以看出,我们这一代对中国古老的节日渐渐不重视,有多少人不看日历就知道清明节,端午节是农历几号?相反我要是说愚人节,情人节,可能你的脑海里会迅速反映出是多少号吧!还有很多关于节日的习俗,这些古老的习俗也在渐渐消失。

西方节日的习俗我们却铭记在心,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难道不感到羞愧么?现今不论是学生也好,还是成人也好,都在火热的学习英语。

各种英语教辅层出不穷,相反《论语》,《老子》,《春秋战国》等书却是少的可怜。

《论语》,《老子》,《大学》,《中庸》我们这几代人有多少人还能背出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又被多少人歪解?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话从小说到大,考试也好、人际交流也好肯定没问题,于是乎开始玩了命学习英语,跟上潮流。

我只能说太可悲了,谁敢说他自己国语说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有多少人英语说得是滚瓜烂熟,而中文却是颠三倒四?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流行幼儿英语,各种补习班接踵而至,我很费解,一个连中文都说得不利索的小孩学的哪门子外国话呢?在高中,很多中学生不重视语文,仅仅当作任务来学习,完成书本上的要求就万事大吉,上课也是敷衍了事。

相反数学,英语等学科却是忙的热火朝天。

外国固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西方各国以区区几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超越了中国,定有他的过人之处。

中文在国外的影响力

中文在国外的影响力

中文在国外的影响力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最具影响力的语言之一。

自古以来,中文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使用中文,中文在国外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教育领域在国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学习汉语。

语言学习机构在全球范围内涌现,教授汉语的机构和课程越来越多。

学习中文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的热门选择,尤其是在亚洲和欧洲国家中。

掌握汉语的人会更容易获得与中国相关的商业机会和文化交流机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商务领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拥有庞大的市场和潜在的商业机会。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在这种情况下,能说中文的人不仅更容易与中国人合作,而且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商业文化,推动贸易合作进展。

在现今全球化进程中,中文能够作为一种商务语言来沟通,为各种国际商务合作铺平道路。

文化领域在文化领域,中文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汉字特质成为了世界各国学习中文的重要原因。

现在,越来越多的歌曲、电影、电视节目和中国文化的其他元素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语言之一,中文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为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架起了桥梁。

总结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文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

中文不仅是一种沟通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

从教育到商务,从文化到科技,在不同领域中文都表现出了独特的影响力和价值。

中文在国外的影响力将会不断扩大,为文化交流、经济合作、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

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

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论汉语的文化底蕴与汉语语言规范坚持汉语自有文字记载的殷商时期算起,已经四五千年的历史。

汉语的发展过程是记载中国历史的过程,也是汉语和汉族文化相互促动、相互纯化的过程。

与汉语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是汉语得以保持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因此,保持汉语所承载的文化传统,实际也就是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纯洁性。

汉语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语的发展与演化不仅是语言本身的进步,也是民族文化在语言活动中不断积淀的过程。

从商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汉语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音、义系统。

甲骨文的发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具备交流、记录和表达的语言体系。

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发展与进化,汉语无论是在语音体系还是在语法体系上,都有了相对固定而且优越的表达方法。

与其他古老的语种一样,汉语的进步,不仅仅表现在词语的增多,更表现在它与人的社会活动内容日益密切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典籍仅仅是几部史书、诸子百家,而到了汉代,使用文字积存下来的典章书籍就已经是"汗牛充栋"。

而到了今天,汉语对人的思想的记录和显示以及对社会的反映,已经到了宏阔精微、无所不能的地步。

这不仅是语言的成就,也是文化的成就。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之所以密切,是因为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

汉语在交流过程中,其整个语言系统中所表露出来的文化现象可以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就汉语词语来讲,每一类的词语中都有大量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的词语,至今在我们所使用的常用的汉语词语中,还有许多古老的成语、典故以及俗语和惯用语等。

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成语。

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而且是语言文化的精华。

事实说明,无论什么人,想要灵活自如地运用汉语,就必须真正地领略汉语中所蕴藏的中华民族文明的精华,尤其是要了解汉语文化的形成氛围。

比如,如果西方人不明白"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一特殊内涵,就不可能理解"望子成龙"这一成语的意思表达。

中文到底有多美的评论

中文到底有多美的评论

中文到底有多美的评论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中文作为世界上文化底蕴最深厚的语言之一,它的美感自不必说。

中文的魅力体现在其语音、语调、字形、字义和文化内涵等方面。

以下是对中文美感的一些评述。

音韵美中文有着优美的音韵美,虽然没有拉丁语的繁琐拼读方式,但却靠单个字词的韵律感传递着意境和韵味。

音韵上我们可以用律诗来展现,律诗就是用特定的格律和韵律要求来写诗。

在律诗的约束下,中文以其音韵之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乐句如诗如画,言简意赅,令人心旷神怡。

语调美中文有着丰富的语调美。

由于汉字语言中一般以单音节为主,所以每个字的音调和音量都尤为重要,不同语调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比方说:“你的事,我知道了”,“你的事?我知道了。

”“你的事!我知道了。

”三句话,语气的差异在中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字形美汉字是一种朴实无华的文字,但它的字形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汉字可以被分为“形义字”和“形声字”。

在形义字中,很多字的形状和内涵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山”字的形态就像一个小山丘。

在形声字中,发音部分表达了字的读音,而偏旁部分则表明这个字的意义,这种字的结构体现了中文造字系统和文字规律的特点。

字义美中文的字义十分精细,一句话、一个字都可以表达出深入人心的情感和寓意。

例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表达出对离别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则是一首非常流传的抒发爱情感情的诗句,表现出人生的无可奈何和心中的痛苦。

文化内涵美中文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

在汉字中有很多象形字如:“人、山、水、草、花”等,通过形状展现出事物特点,这些简单的字却给人以感性和深刻的印象。

中文中寓言、谚语和成语等,也传播着深刻的道德和文化价值观,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名言承载着中华民族追求永生不朽的传统思想。

总之,中文以其音韵美、语调美、字形美、字义美和文化内涵美的独特魅力,成为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语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和精神内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形式和传承工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每一种语言都与其所代表的文化密切相关,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从而彰显出了该文化的独特性和思维方式。

例如,中国的汉字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文字,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内涵。

汉字中的每一个字形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如“道”字所代表的思想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

同样,在西方国家,英语作为一种主流语言,同样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内涵,它所包含的一系列文化习俗、表达方式和价值观等,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不同方面。

通过了解不同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我们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和民俗,从而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的进步。

二、文化影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形式,而文化也会对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产生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文化本身会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从而导致文化所包含的语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以中国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语言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一些新兴的行业和新事物会引入一些新词语,这些新词加入到了中文中,并逐渐普及,例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词汇。

而同样的,在西方国家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例如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的网络词汇,如“selfie”(自拍)、“emoji”(表情符号)等。

同时,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语言也在慢慢融合和继承,比如一些英文词汇的拼写和发音等,被融入到一些汉字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汉字发音。

同时,一些句型、表达方式等也从其他语言中借鉴和继承,经过改编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中国地方方言中的一些特色表达方式。

翻译语言中文化因素的文化传播分析

翻译语言中文化因素的文化传播分析

翻译语言中文化因素的文化传播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产物跨越国界被传播,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便是如何翻译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以确保其良好的传播效果。

中文作为一种文化底蕴深厚的语言,其在翻译过程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更是复杂多样,在翻译时应注意如何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又要让目标读者对中文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以确保翻译作品的良好传播效果。

首先,翻译时需要关注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因为这些文化因素是原作品的灵魂。

对于中文文化而言,尤其需要注重对中文文化的深入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翻译出原文意义和表达方式。

比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仁”“义”“礼”“智”“信”等概念,这些概念的诠释和内涵非常丰富,如果在翻译时没有对文化的认知,就可能导致对这些概念的诠释偏差,甚至失去本意,影响作品的传播效果。

其次,在翻译中还需要留意语际差异,即目标语言和原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中文和英文文化的差异便是一种典型的语际差异。

在翻译中,如果没有关注这种差异,就可能会导致目标文化读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产生偏差,反而破坏了作品原有的文化价值。

比如,中文经常使用的成语熟语,在英文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方式,如果翻译者想要传达这种形式的文化因素,就需要创造新的表达方式或者通过解释来表达,以保持作品的原意和文化特征。

例如,“一马当先”这个成语在英文中可以翻译为“take the lead”或者“lead the charge”,但是这些表达方式并不能完全表达出成语“一马当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注意以上两点,还需要留心文化信息的嵌入,即在翻译作品中加入原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这种嵌入可以是通过加注脚注、注释等方式实现的,也可以是在作品中融入原文文化特色的表述方式等。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自然、阴阳五行等密切相关的概念,如果在翻译时能够将这些概念妥善地传达到作品中,就可以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文文化。

为什么喜欢汉字的原因

为什么喜欢汉字的原因

为什么喜欢汉字的原因
汉字是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文字,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我喜欢汉字,以下是我喜欢汉字的原因。

汉字是一种非常优美的文字。

汉字拥有独特的线条和结构,每个字都带有自己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无论是书法、篆刻还是绘画,汉字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就连现代设计也经常使用汉字作为设计元素,以展现其独特的美感和文化气息。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情感、历史传承和科技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学习汉字都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

汉字是思维的工具。

汉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含义,通过学习汉字可以开拓思维,增加知识储备。

汉字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提高逻辑思维和创造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生活,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汉字也是交流的桥梁。

汉字是中国人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汉字可以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沟通。

而且,随着汉字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字,也为中外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便利。

我喜欢汉字是因为它是我的母语。

汉字是我的母语,它陪伴我度过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是我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我喜欢汉字也是因为它代表着我的文化和身份,是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荣誉。

我喜欢汉字是因为它的美丽、文化价值、思维工具、交流桥梁和个人身份认同。

汉字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爱和传承它,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中文有多美这首诗词的来历

中文有多美这首诗词的来历

中文有多美这首诗词的来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文有多美》是现代诗人白桦的一首诗歌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情感展现了中文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语言,在诗歌中,作者深情地歌颂了中文的优美和博大精深。

这首诗歌被广泛传播和赞誉,成为了人们心中对中文的一种赞美和表达。

这首诗歌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白桦在创作时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所在。

白桦是一位热爱中文和文学的诗人,他在日常生活中对中文这一语言的魅力和独特之处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

他认为中文是一种富有韵味和文化底蕴的语言,它蕴含着丰富的象征和内涵,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他在创作《中文有多美》这首诗歌时,想要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对中文的赞美和敬意,以及对中文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中文有多美》这首诗歌中,白桦运用了抒情的语言和清新的意象,描绘了中文这一语言的魅力和美丽之处。

诗歌以“我爱中文”为开头,通过对中文各种方面的细致观察和感悟,揭示了中文的音韵、文字和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诗歌中的“溜囊晴月一痕”、“凝固的记号真”、“耳熟词汇形”等表达,无不展现了中文书写的神秘之美和诗意之情,使人们感受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白桦在诗歌中还透露出对中文这一语言的深情眷恋和对中文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他说:“我体悟中文之美,赞叹中文之奇。

中文之美,实乃多方面兼之而殊”的语句,表达了他对中文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语言的深情钟爱和尊重。

他认为中文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文化底蕴的语言,能够传达出人类文明的智慧和情感,因此应当被人们珍视和传承。

《中文有多美》这首诗歌通过诗人的情感和对中文的赞美,展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和美丽。

诗中对中文音韵的赞美、对中文文字的歌颂以及对中文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无不表达了对中文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语言的深情眷恋和敬意。

这首诗歌不仅在诗学上具有独特的价值,也在文化传承和语言交流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人们重新审视和珍视中文这一语言的魅力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
我们每个人都是用母语思考的。

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他的母语程度有很大关系。

中文(我这里指的是汉文)有两大特点:口语与书写文字是两套,对用拼音文字的外国人来说,这是汉语最难学之处,等于要学兩遍。

所以普及比较难。

好处是虽然方言非常复杂,文字却是统一的。

另一特点是成语、典故特别丰富,并已融入日常话语中,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正是汉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

对成语、典故的运用也成为写文章的一大艺术。

比起上一代的人,就是比我的老师或者父母辈,我的旧学底子差多了。

但是在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应该说再跟下一代比起来的话,我们又好像学得稍微多一些,这个情况很不一样。

举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些人在随便聊天的时候说到了一些人物的丑闻,里头乱七八糟的事情。

我就脱口而出说真是“墙有茨”。

有一
位专门研究古诗词的大学教授非常惊讶,说你一个学外文的人怎么还知道“墙有茨”?“墙有茨”出自《诗经》,开头就是:“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以后“墙有茨”就隐喻那些乱七八糟的丑事。

过去老一代的人说话不喜欢太露,一般爱用隐喻。

我的中文熏陶来自三个方面:家庭、学校和自己乱看书。

我只是一个个案,有我们这一代人的普遍性,但是也有特殊性。

家庭我最早知道的诗就是“春眠不觉晓”,那是我3岁的时候,早晨起来正好外头下雨了,我母亲一边给我穿衣服,一边吟这首诗,用她的方言湖州调吟。

每一个地方的方言不一样,吟的调子也不一样。

我母亲是湖州人,所以她就是用湖州话吟。

我到现在想起“春眠不觉晓”,自然心里就出现湖州调。

还有其他的,比如说《滕王阁序》后头的两首七绝,在我印象中也是湖州调,像唱歌一样,现在还会唱。

大约5岁上一年级的时候,我母亲就让我念《论语》,只是挑一点,不是念很多,也不逼我,就让你知道一点。

有一段经历虽然比较短,对我影响却很大。

在我初中的国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是“郭子仪单骑退回纥”,选自《资治通鉴》。

老师讲得特别生动,使我对郭子仪这个人产生很大的兴趣,于是对《资治通鉴》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很想知道《资治通鉴》是怎么样的一套书,特别是小学课本就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原来作者就是这个司马光!更加好奇想看这书了。

碰巧,我父亲有一位朋友家里头藏了很多线装书。

我现在已经忘记具体情节,他怎么知道我想读《资治通鉴》,总之他对我非常嘉许,居然就送了我一套《资治通鉴》,我还记得是好几排木匣子摞起来,大概是很好的版本,当然现在早已没有了。

我那年暑假(大概是初三)没事,就开始出于好奇,真的从头一本一本地看《资治通鉴》。

其实也不见得都懂,挑着看。

书里每隔几段,就有“臣光曰”,就是司马光的评语,表达他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因为《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所以他得称臣,这可能也是古史的一个传统。

《史记》里头不是也常有“太史公曰”吗?我忽然兴起,一段一段把那个“臣光曰”抄在一个本子上,同时也作为练毛笔字。

但是为了要说明他这一段评语说的是什么事,我就得把前头的那段历史事实用自己的话做一个简要说明。

这样抄了一段时间以后,被我们家的一位常客发现了。

他姓郝,是我舅舅的同学,我母亲对他非常尊重,称他为“郝大哥”。

让我叫他“郝寄爷”,是干爹的意思,不过不是正式的。

他非常有学问,什么都会,从前有一种全科的中学教员,从数、理、化到国文、英文都会教,缺什么老师都能补上去。

最重要的是国文,他的旧学底子是非常之厚的。

他看到了我抄“臣光曰”的笔记本,突然对我写的史实概要很欣赏,他说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觉得“孺子可教”,说了一句“可以与言《左传》矣”。

于是乎他就开始主动教我《左传》,讲得特别生动,使我对《左传》产生很大兴趣。

因为《左传》从文字来讲,跟《资治通鉴》很不一样,它太简练、古奥,以我当时的程度要是没人讲解,是很难靠自学读下去的。

他给我讲也是选读,加上他自己的见解,像讲故事一样,特别生动,而且常使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样,我对《左传》越来越感兴趣,郝寄爷其实教我的时间并不
长,他找到工作就不能常来了。

但是他的启蒙好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不仅是对《左传》,而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在我心目中活起来了。

至于下决心通读《左传》,那是很后来的事了。

实际上也还是一知半解,并不是所有文字都通了,很多地方我还得看注解。

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是我最早以这种方式接触到的古典的东西,而且是当时那样年龄的孩子一般比较少接触到的。

我举这段经历是要说明一种自然的熏陶,也没有人逼着我去这么做,那位郝寄爷也不是母亲请的家教,专门教我念《左传》的,并没有这样的意思。

自然而然地给碰上了,算是我的幸运。

这也形成我一种学习的模式,后来学外国文学也是一样,常常是由于一个篇章、一个人物引起我查找原出处,了解某部著作全貌的兴趣,然后再四处开花,延伸开去。

学校我在天津上的耀华学校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中三年级,总共12年完整的学校。

那是一所很好的学制,其他方面这里不说了,只讲中文教学。

它对中文特别重视。

第一课就是“小猫叫,小狗叫,小弟弟哈哈笑”。

但是从小学三
年级起,就另外加一点文言文选读。

我最初读的是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朗朗上口,很快就会背。

中学六年的课本大约文言白话各半,文言的课文好像是基本按年代排,例如初一主要是先秦文章,初二秦汉文……高三是晚明和清朝的文章。

但也许不完全按朝代排序,还有按难易排序。

老师在课堂上重点教的都是文言文,他觉得白话文用不着太教,做一点提醒,自学就行,挑几篇将来考试的时候要考的。

所以我印象深的都是古文。

除了国文课,另外还加了“经训”,这好像也是我们学校特有的。

每星期一堂,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论语》,初一是《孟子》,初二是《大学》和《礼记》,初三是《诗经》,高一是《左传》,然后到高二改成“中国文学史”,这是国文课以外的。

到高三的时候我们有一位老师是个看起来很冬烘的老头儿,他教我们《小学》《尔雅》《说文解字》。

可是那个时候我们大家都准备考大学了,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根本就听不进,他在黑板上写,我们在底下偷偷干别的,或者做数学题或者做英文练习。

所以应该说我对于《说文解字》一点没学进去,但是
高二的“中国文学史”那个老师讲得非常好,非常生动,每个朝代都挑一点东西讲,而且讲很多野史里头的东西,我们都听得兴趣盎然。

不管我家里头碰到的还是在学校碰到的,那些老师每一个都可以成为模范教师,他们都是全心全意的,教什么他自己非常投入,特别欣赏。

他讲一首诗的时候,自己就先摇头晃脑欣赏得不得了,甚至于自己就感动得都要落泪的地步,你就跟着他一块儿欣赏,一块儿感动。

而不是为了将来要准备考试,我必须要怎么样。

课外乱看书我学生时代自己读的杂七杂八的东西远远超过课堂教的。

商务印书馆出的幼儿文库、少儿文库、中学生文库是我最早的课外读物,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特别是其中有讲成语、谚语故事的,非常有趣而且有用,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读物。

我家其实藏书不多。

由于住房一直不宽敞,我父亲没有自己的书房,家中几乎没有什么藏书。

我父亲陆续买了不少书都放在办公室,说以后给我,但是他1950年调到北京工作时全部捐给了天津图书馆。

我较早的乱翻书是小学五、六年级,那两年住在上海舅舅家,他家有
一个壁橱,堆满了各种新老书籍,没有整理。

我没事就钻进去弄得灰头土脸,着实狼吞虎咽看了不少书。

从武侠、神怪到《红楼梦》,到巴金的《家》《春》《秋》,冰心的《寄小读者》,还有翻译小说福尔摩斯、大仲马、莫泊桑,等等,真正的“乱”翻书,完全自由放任,生吞活剥,没人管,也没人指导。

不过每遇有趣的东西或有心得,就与年龄相仿的表姐们交流、传阅,乐趣盎然。

我们那时学习比较宽松,放学后家庭作业比较少,所以有许多闲暇看闲书。

母亲虽然对我管教比较严,但只要成绩单使她满意,对我看书从不加干涉。

我主要是养成了“读字”的兴趣,不一定是看书,逮着什么看什么,对一切有字的东西都好奇,包括买东西包的报纸,都要看一看。

有时竟然也会有意外的发现。

所有这一切对我主要是起文化熏陶的作用,形成一种审美趣味。

过去是不自觉的。

到了晚年才意识到什么叫“文化底蕴”。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我的旧学根底不算深,而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旧学也没有那么多功夫,只能浅尝辄止,就
像到了一个精品店里,琳琅满目,你浏览过,知道有这种非常精致、漂亮的东西,你不可能有力量把它全买过来,但是你知道你看见过,以后想起来的时候知道还存在什么样的东西。

如果你只进过卖粗糙、劣等货的商店,以为那个就是好东西,那见识、品位就是另一回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