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概述

合集下载

红军长征在贵州

红军长征在贵州

(二)、转战贵州
湘江之战后,国民党判断中央 红军要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 沿途布下重兵,企图围歼中央红军。 博古、李德仍然坚持按原定计划前 进。这使中央红军面临全军覆灭危 险。危急关头,在担架上办公成效 卓著的毛泽东建议放弃原定计划, 立即转兵向西,向敌人力量薄弱的 贵州进军。
(三)、通道会议
(七)、遵义会议

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 的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 来、朱德、陈云、博古,候补委员有王 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凯丰), 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 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 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书长邓小平。 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及翻译伍修权也 列席了会议。
红二、六军团(后 来的红二方面军)在粉 碎敌人围剿后,在1935 年11月,主动撤离湘鄂 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 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今小 金)会师。会师后,中央决定继 续北上,张国涛则反对北上,坚 持南下。 9月,红一方面军先行北上, 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出 发时8万多人,到达陕北时7000 多人。
张闻天按照会前与毛 泽东、王稼祥共同商量的 意见,作了反对“左”倾 军事错误的报告,比较系 统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 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毛泽东接着作了长篇发言,对博古、李 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切中要害的分 析和批评。针对博古等人强调敌强我弱,毛 泽东指出:第一次反围剿时,敌10万,我4 万,是2.5比1;第二次反围剿时,敌20万, 我4万,是5比1;第三次反围剿时,敌30万, 我3万,是10比1;第四次反围剿时,敌50 万,我5万,是10比1;第五次反围剿时, 敌50万,我10万,是5比1。毛泽东还给他 们扣上三顶不大不小的帽子:进攻中的冒险 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 义。 并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 和今后在军事上应采取的方针。

《十年征战》: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十年征战》: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与意义

《十年征战》: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与意义1. 引言1.1 概述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著名战略行动,发生于1934年至1935年。

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成功脱离了敌人的追捕并转移基地到新的战略地域。

这次壮举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军事行动之一,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十年征战"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文章目录分为介绍背景、事件过程、困境与抗敌精神以及历史意义与影响等几个部分,以全面探究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深远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红军长征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其中所包含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与影响。

我们将探讨国内外政治环境、党内斗争与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对红军长征的影响,详述红军长征的起因和经过,剖析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遭遇的艰难困境和表现出的奋勇抗敌精神。

此外,我们将探讨红军长征对于中国革命觉悟和共产主义信仰的熏陶,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等方面。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启示。

红军长征是一段具有不朽价值和深远影响的历史经验,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与思考。

2.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2.1 国内政治局势:在20世纪初,中国陷入了割据混战的时期,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席卷全国。

中共党诞生于1921年,当时掀起了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斗争。

然而,到了19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面临着巨大挑战。

北方工农红军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持续围剿,并没有取得预期成功。

2.2 国际环境与影响:在大萧条和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东北地区发动侵略,并逐渐扩大其在华影响力。

这一情景使得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重新调整战略,并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2.3 党内斗争与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着相互竞争和意识形态斗争。

毛泽东领导的派别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根据地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长征知识点高三

长征知识点高三

长征知识点高三一、背景概述长征是中共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面临极端困境时,进行战略转移的一次伟大行军。

从1934年10月开始,历时约一年,纵横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多个省份,最终于1935年10月成功到达陕北,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长征路线及重要战役1. 出发点和初期行军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起初行军于江西赣县-瓦口-井冈山一线,初期遭受国民党军队多次进攻。

井冈山战役是长征的开端,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取得重要胜利。

2. 闽赣会战红军途经福建、江西边界时,与国民党军队爆发了闽赣会战,红军通过独立自主的战略决策,成功突破包围,继续北上。

3. 陕甘边区战役红军途经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等地,终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地区,与驻扎在陕甘边区的红军会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三、长征的意义1. 指导思想的形成在长征过程中,中共中央凭借坚定的革命意志,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指导思想,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2. 红军的转型壮大经过长征,红军锻炼了战斗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红军规模得到了扩大,为后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提供了有力的革命力量。

3. 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之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崛起,并最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四、长征所取得的经验教训1. 突出党的领导地位长征过程中,党的领导对于红军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党的决策和指导思想的正确性被深刻验证。

2. 在战略上灵活机动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面对诸多挑战,但通过灵活机动的战略决策,成功突破重重包围,最终完成了战略转移。

3. 武装斗争与政治工作相结合长征中,红军充分发挥了武装斗争与政治工作相结合的优势,加强了组织的建设,提升了支持和团结群众的能力。

五、长征对世界的影响长征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

长征的重大事件概括摘要:一、长征的背景和起因二、长征的重大事件概述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正文:自从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江西瑞金开始,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便拉开了序幕。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了生存和发展的壮丽史诗,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对中国革命和党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长征的背景和起因1934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战斗力削弱,苏区面积缩小。

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困,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二、长征的重大事件概述1.开始长征: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撤离江西瑞金,开始长征。

2.突破乌江:1935年1月,红军在乌江战役中突破敌军防线,为长征打开通道。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纠正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红军摆脱了困境。

4.四渡赤水:1935年3月,红军四渡赤水河,展现了高度的机动性和战斗力。

5.攻克娄山关:1935年5月,红军攻克贵州娄山关,取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6.翻越高黎贡山:1935年6月,红军翻越高黎贡山,进入四川盆地。

7.强渡大渡河:1935年6月,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跳出敌人包围圈。

8.陕北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抵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1.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困,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2.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错误,确立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对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长征锻炼了红军指战员,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了骨干力量。

4.长征传播了革命火种,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长征资料收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长征资料收集

长征1、长征概述。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2、长征的开端。

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

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瑞金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3、血战湘江。

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由于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

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4、遵义会议。

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5、四渡赤水战役。

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长征故事课件ppt

长征故事课件ppt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军事战略 方针,即以游击战为主,同时进行必要的运动战。
在此方针指导下,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地区多次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战,取得了多 次胜利。
红四方面军的贡献和影响
红四方面军的成立和发展,为红军的壮 大提供了重要的力量支持。
红四方面军的游击战争和运动战,丰富 了红军的军事战略思想,为后来的长征
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过程和决策
会师前的形势
在长征初期,红军各部队相互分 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
会师决策的形成
为了更好地协同作战,中央决定红 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师 。
会师经过
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红一、红二方 面军先在甘肃会师,不久后红四方 面军也抵达会宁,实现了红军三大 主力的历史性会师。
长征的意义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不仅保存了红军 的实力,为抗日战争和后续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更体现 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坚韧不拔、英勇奋斗的精神,成为激励 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长征的历程和影响
长征的历程
长征历时两年,途经14个省份,跨越了近万里的路程。红军在长征中克服了种种 困难,如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等,最终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THANKS
感谢观看
长征的影响
长征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军事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征的 故事也传遍了全国,激励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长征成为中国共 产党和人民军队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象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长征的起点:红四方面军的成立
红四方面军的背景和成立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等人在 井冈山地区创建了工农革命军,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 崭新道路。

红军长征ppt

红军长征ppt

长征的开端---瑞金
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 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 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 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 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 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 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 根据地瑞金进行二万五千里 红色根据地---瑞金 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 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 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大 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我来 了!
红军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 金沙水拍云崖暖,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万水千山只等闲。 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军过后尽开颜。
目录
• • • • • • • • • • • 概述 长征的开端---瑞金 血战湘江 遵义会议 四度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大会师 长征的意义
血战湘江
• 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 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由于临时中央 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 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 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 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 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 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 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飞夺泸定桥
•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事情经 过如下: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 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 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 歼灭红军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重温长征路PPT课件

重温长征路PPT课件

人民群众支持拥护
长征是宣传队、播种机,沿途 宣传抗日主张,赢得了各族人 民的拥护和支持。
各族人民为红军提供了人力、 物力支持,如提供粮食、衣物 、药品等。
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赢 得了少数民族的信任和支持。
革命军队英勇善战
红军指战员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团结一心
长征中,各民族战士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而奋斗 ,形成了坚不可摧的革命团结力量。
05
长征胜利原因及历史地位
正确领导与决策英明
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 中央的领导地位,是长征 胜利的政治基础。
遵义会议,纠正了“左” 倾冒险主义错误,肯定了 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正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 则,如四渡赤水、巧渡金 沙江等,打破了敌人的围 追堵截。
弘扬革命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坚定信念、 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方面,重温长征路有助于 弘扬这些革命精神,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 力奋斗。
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
重温长征路有助于人们坚定理想信念,牢记革命先烈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 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工作。
彝族同胞的参与
彝族同胞积极参加红军队伍,为 革命贡献力量。他们在战斗中英 勇善战,成为红军的重要力量。
革命友深厚情谊
患难与共
在长征途中,各民族战士共同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彼此间结 下了深厚的友谊。
互相支持
在长征过程中,各民族战士相互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 展现了革命友谊的伟大力量。
战略战术分析
高度灵活的机动战
长征途中,红军利用高度灵活的机动 战术,打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 了多次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概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在历时一年的长征中,中央红军穿越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

■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

次年7月,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决定西征。

9月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

在历时10个月的长征中,红二十五军行程近万里。

■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在历时一年多的长征中,行程近万里,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二、六军团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

次年6月底抵达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二、六军团合组为红二方面军。

当年10月,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静宁县将台堡(今属宁夏),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在历时近一年的长征中,红二方面军行程近两万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