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文物管控系统

合集下载

基于大数据与物联网的智慧文物修复保护系统

基于大数据与物联网的智慧文物修复保护系统
关键词:物联网;大数据;博物馆;文物修复保护;智慧文物修复保护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44;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767(2019)04-162-03
Intelligent Heritage Restoration Protection System Based on Big Data and Internet of Things
产保护与恢复的个性化排序算法。提出了一种文体保护恢复
2 系统技术路线
的个性化语义检索框架,使系统能在语义层面上理解文化保 护人员的搜索意图。它还能为不同员工提供个性化的搜索服
2.1 智能化模板知识库系统
务,同时保护维修工作。给出参考意见,增强用户体验。

2.1.1 标准智能在线编写模板
文物知识图谱集成平台构建。该产品实现了文物知识地 图整合的平台。该平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用于搜索和浏
文物修复保护系统是专为博物馆保存修复人员设计,操 作简便的网页工具。本系统整合了博物馆系统的数据库,简 化了文物修复保护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多项管理能力,包括 项目建立、科研信息、数据处理、问卷调查、报告及图像处理。 使用者可在任何终端(电脑、Pad 和手机)、任何地点安全 存储和使用数据。
系统采用 XML、DM 大数据技术等构建智能神器保护和 修复本体,包括类型描述模板、疾病产品模板、分析和检测 方法的模板、文化材料基础材料和保护材料模板以及仪器和 设备模板,通过数据标注、语义索引、知识化等关键功能逐 步展开文物保护修复知识库的数据汇集、分析和体系形成, 今后将为整体文物保护修复行业建立规范的馆藏文物保护修 复系列技术规程、修复和检测方法体系,提供馆藏文物修复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 big data; museum;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intelligent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system

如何运用物联网技术加强文物保护监测

如何运用物联网技术加强文物保护监测

如何运用物联网技术加强文物保护监测文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价值。

然而,由于自然因素、人为破坏以及管理不善等原因,文物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为文物保护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物联网技术概述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其核心是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在文物保护监测中,物联网技术可以将文物及其所处环境的各种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传输,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

二、物联网技术在文物保护监测中的应用1、环境监测文物的保存环境对其保护至关重要。

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部署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等设备,对文物库房、展厅等场所的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

一旦环境参数超出预设的阈值,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以便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确保文物处于适宜的保存环境中。

2、文物定位与追踪对于一些容易移动或被盗的文物,如珍贵书画、小型文物等,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标签或GPS定位设备进行定位和追踪。

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文物丢失或被盗,并且在文物被盗后能够快速定位其位置,提高追回的可能性。

3、结构健康监测对于古建筑、古遗址等大型文物,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安装应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设备,对其结构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

及时发现结构的变形、裂缝等问题,并进行预警,为文物的维修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预防性保护监测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建立文物预防性保护监测系统。

该系统可以对文物的保存状况进行长期、连续的监测和分析,预测文物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降低文物受损的风险。

三、物联网技术在文物保护监测中的优势1、实时性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对文物及其环境的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和传输几乎是瞬间完成的,让工作人员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文物的状况,及时做出反应。

智慧博物馆可视化综合安防管控平台解决方案智慧文博馆可视化综合安防管控平台解决方案

智慧博物馆可视化综合安防管控平台解决方案智慧文博馆可视化综合安防管控平台解决方案

02
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安防工作的效率和预警能力
,降低风险和损失。
实现博物馆内各安防设备和系统的统一管理和集中监控,提高
03
整体安防水平。
项目实施与效果预期
通过本次项目的实施,建立起完善的智慧博物 馆可视化综合安防管控平台。
提高博物馆的安全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保障文物的安全与完整。
将根据更多博物馆的需求,定制化开发更多功能 模块,拓展其应用范围,满足更多不同类型的博 物馆的安全管理需求。
将加强与各博物馆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进智慧 博物馆可视化综合安防管控平台的发展和创新。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快速处置
整合安防系统资源,一旦发生安全事件,能够快速调动资源,提高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
实现可视化管理与宣传
01
数字化管理
通过图形化界面,实时展示博物馆各项运营数据,便于管理人员迅速
掌握全馆运营情况。
02
信息可视化
将各类安防信息、展品信息、环境数据以直观的可视化图表呈现,提
高信息获取和决策效率。
03
可视化操作界面
采用图形化界面,方便用户对安防设备和系统进 行操作和调度。
系统集成与联动控制
统一平台管理
将多种安防系统和设备集成到一个平台上,实现统一管理和调度 ;
信息共享
实现各安防系统和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互,提高安防效率和 准确性;
智能联动控制
通过智能化算法,实现各安防系统和设备之间的联动控制,如视 频监控与门禁系统的联动控制。
背景与意义
1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宝库,其安全防范 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2
传统安防手段存在人力投入大、预警能力不足 、反应速度慢等问题。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丰富人类文化的重要来源。

然而,因为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原因,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流失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文化遗产,应用物联网技术设计和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系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不少具有较高水平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系统。

例如,日本的“寺庙宝物溯源系统”通过利用RFID技术、二维码标签等多种技术,对寺庙宝物的来源、流传、修缮等信息进行记录和管理。

国内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如通过AR/VR虚拟现实技术重新还原了多座被毁文物、建筑等文化瑰宝。

1.3 论文的结构设计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并分别从需求分析、系统架构、实现过程等方面对该系统进行了详细阐述。

下面我们将进入正文。

第二章需求分析2.1 功能需求(1)文物管理功能对文物进行详细的信息记录,包括文物名称、文物类别、文物状态、文物图片、文物收藏地点、文物来源等。

(2)安全保障功能使用视频监控、安全报警等技术手段,确保文化遗产在物理、环境等多个方面受到全面保护。

(3)参观服务功能为游客提供文化遗产的介绍、讲解、导览等服务,提升游客对文化遗产的参观体验,同时通过系统收集游客浏览、使用、安全等数据,优化参观服务质量。

2.2 性能需求(1)系统安全性能应确保系统的数据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泄露和丢失,保证文化遗产保护和信息管理的完整性。

(2)系统实用性能应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和易用性,能够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同时应能够处理大量的数据,保证系统的性能稳定和快速响应。

第三章系统架构3.1 系统设计模型该系统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结构设计模型。

客户端部分采用移动应用设计,包括文物管理、安全监控、导览等子功能模块。

文物安全智慧监管系统设计方案

文物安全智慧监管系统设计方案

文物安全智慧监管系统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文物安全智慧监管系统一、系统概述文物安全智慧监管系统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一种高效文物管理平台。

通过对文物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实现对文物的远程管理和智能化监管,提高文物保护的效果和管理的水平。

二、系统功能1. 文物实时监控:系统通过摄像头等设备对文物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实时监控,确保文物的安全。

2. 数据采集与存储:系统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对文物的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并存储在数据库中,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提供支持。

3. 物联网技术应用: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文物的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包括对文物的温湿度、光照等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和调控。

4. 数据分析与处理:系统利用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为文物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5. 报警与预警功能:系统可以通过对文物监控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提供文物安全的预警和报警功能,及时发现文物异常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6. 远程操作与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实现对文物的远程操作和管理,包括对文物环境的远程调控、对文物状态的远程监控等功能。

三、系统架构文物安全智慧监管系统的架构主要包括:传感器设备层、数据采集层、数据存储层、数据分析层和用户界面层。

1. 传感器设备层:该层包括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设备,负责对文物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

2. 数据采集层:该层负责对传感器设备层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数据存储层。

3. 数据存储层:该层负责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提供支持。

4. 数据分析层:该层负责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和模式,并将结果发送到用户界面层进行展示。

5. 用户界面层:该层是用户和系统之间的接口,用户可以通过该界面对系统进行操作和管理,查看文物的监控数据和报警信息。

四、系统特点1. 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应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文物的智能监控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精度,减少人为因素对文物的潜在风险。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文物管控系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文物管控系统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文物管控系统概述:利用RFID技术,对博物馆内的文物进行标签式管理,通过加装RFID电子标签,在出入口及博物馆内部安装RFID识别设备,再结合数据中心资产实时监控平台,实现资产全面可视和信息实时更新,能够实时监控文物的存放和搬运情况,具体体现为文物所在位置实时查询,文物移动跟踪记录,报警;文物的管理统计报表等管理目标,建立一套先进的、规范的、优化的管理机制。

2。

技术简介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雷达反射原理,通过天线向电子标签发出微波查询信号,电子标签被读写器微波能量激活,接受到微波信号后应答并发出带有标签数据信息的回波信号。

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特点是采用无线电技术实现对静止的或移动的物体进行识别,达到确定待识别物体的身份、提取待识别物体的特征信息(或标识信息)的目的。

通过射频识别系统采集到的待识别物体的特征信息通常情况下先由中间软件进行处理,或直接将采集到的识别信息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如数据库技术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Intranet & Internet技术)实现信息的融合、共享、远距离传送等直接服务于有关的业务应用系统,如RFID珠宝管理系统。

3。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3.1系统设计思路为实现对文物的精确管理,需要定位到单个文物,济南卓伦智慧文物管理系统中,RFID电子标签具有唯一的ID号,因此将电子标签与文物个体一一对应后,通过对电子标签的识别,达到对单个文物进行精确管理的目标。

同时,RFID设备具有多标签同时读取的特点,因此通过RFID珠宝管理系统的建设,可实现快速准确的文物盘点,实现文物资产的高效管理。

RFID文物管理系统深入渗透于文物资产从入库、在展出、盘点、搬运等各个关键节点,结合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打造RFID智慧珠宝管理系统,实现珠宝资产的信息化、精确化和高效性管理。

3.2系统业务流程方案RFID智慧文物管理系统的建设,将RFID技术贯穿于文物管理从入库到完成展出的各个环节。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研究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研究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研究
一、引言
文物保护技术是指以技术手段进行文物博物馆管理,保护和修复文物
和文物文献的技术方法。

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是为整个文物行业的发展奠
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它将为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带来
更多的机遇。

本文将研究如何应用物联网技术,更好地保护文物。

二、物联网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1、采用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建立文物管理系统。

使用小型传感器安
装在保存文物陈列的展示柜内,可以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
境条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实现精确控制。

2、采用物联网技术备份文物信息。

将文物的相关信息,如文物材料、形状、尺寸、历史意义等,存储在物联网中,当遭受破坏或损坏时,可以
通过物联网快速备份完整的文物信息,以备将来需要。

3、采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分布式的文物监测系统。

在各地建立监测
安装,采集文物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信息;通过分布式的物联网系统,实时传输数据,支持远程监测文物状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

4、应用物联网技术改进文物资源共享服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博物馆建设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博物馆建设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博物馆建设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日益重视,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所瞩目的焦点。

而现在,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在博物馆中建设智慧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这种新型的博物馆,不仅可以更好的展示文物艺术品,更能够通过物联网的应用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融合,从而更好的为观众提供一个优质的参观体验。

一、智慧博物馆的概念智慧博物馆是指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智能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了物品、观众、展示、管理等环节的互联互通和无缝衔接,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互动化、创新化的博物馆。

相比于传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有以下特点:1、信息化程度更高。

智慧博物馆通过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物品、观众以及其他环节的互联互通和控制,使展品更加智能化、数字化,同时实现了数字化建设,做到了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科技参观体验。

2、更加全方位。

智慧博物馆不仅能让观众进行传统的文物鉴赏和信息获取,同时也能让观众进行虚拟展览、互动游戏、演出剧场等全方位多样化的参观体验。

3、更具互动性。

智慧博物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数字化互动环节的建设,使观众能够通过互联网与其他观众进行互动和分享,在博物馆中增添了互动的性质。

4、营造更好的参观体验。

智慧博物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智能导览和实时反馈系统,使观众参观更加自主和顺畅,得到了更好的参观体验。

二、智慧博物馆的特点智慧博物馆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物品、观众、展示、管理等环节的互联互通和无缝衔接,使得博物馆更具有信息化、智能化、互动化、全方位等特点。

1、信息化程度高。

智慧博物馆通过数据采集、计算机处理等手段构建数字化建设模型,形成数字博物馆,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展品信息。

2、展示形式多样化。

智慧博物馆借助物联网技术,展示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影院等形式,将展品呈现在观众面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文物管控系统
概述:
利用RFID技术,对博物馆内的文物进行标签式管理,通过加装RFID电子标签,在出入口及博物馆内部安装RFID识别设备,再结合数据中心资产实时监控平台,实现资产全面可视和信息实时更新,能够实时监控文物的存放和搬运情况,具体体现为文物所在位置实时查询,文物移动跟踪记录,报警;文物的管理统计报表等管理目标,建立一套先进的、规范的、优化的管理机制。

2.技术简介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雷达反射原理,通过天线向电子标签发出微波查询信号,电子标签被读写器微波能量激活,接受到微波信号后应答并发出带有标签数据信息的回波信号。

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特点是采用无线电技术实现对静止的或移动的物体进行识别,达到确定待识别物体的身份、提取待识别物体的特征信息(或标识信息)的目的。

通过射频识别系统采集到的待识别物体的特征信息通常情况下先由中间软件进行
处理,或直接将采集到的识别信息通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如数据库技术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Intranet & Internet技术)实现信息的融合、共享、远距离传送等直接服务于有关的业务应用系统,如RFID珠宝管理系统。

3.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1系统设计思路
为实现对文物的精确管理,需要定位到单个文物,济南卓伦智慧文物管理系统中,RFID电子标签具有唯一的ID号,因此将电子标签与文物个体一一对应后,通过对电子标签的识别,达到对单个文物进行精确管理的目标。

同时,RFID设备具有多标签同时读取的特点,因此通过RFID珠宝管理系统的建设,可实现快速准确的文物盘点,实现文物资产的高效管理。

RFID文物管理系统深入渗透于文物资产从入库、在展出、盘点、搬运等各个关键节点,结合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打造RFID智慧珠宝管理系统,实现珠宝资产的信息化、精确化和高效性管理。

3.2系统业务流程方案
RFID智慧文物管理系统的建设,将RFID技术贯穿于文物管理从入库到完成展出的各个环节。

博物馆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在关键节点部署RFID系统。

本文重点介绍RFID技术在进出库、盘点和查找中的应用。

3.2.1发卡系统
发卡是给每一个文物一个唯一的“身份ID”,建立基础的数据信息。

为每一个文物安装电子标签。

电子标签的封装专为每件文物设计,可轻松简易的固定在文物上,既不影响文物的外观,同时也能唯一代表一个文物。

在该环节,使用发卡器,将文物的电子产品编码(EPC)和其它数据信息写入到相对应的电子标签内,并上传到应用中心服务器,实现RFID电子标签与文物资产的绑定。

3.2.2进出库管理
文物完成基础信息初始化后,将放入库房或者其他展出区域存放,进行入库环节。

入库前,将陈列品放在由RFID读写器和RFID天线组成的射频场内,RFID读写器将会一次性将陈列盘内所有文物标签信息搜集到,完成入库信息的录入。

3.2.3盘点
每一个展示柜台的下面,将隐蔽性的安装RFID设备,包括RFID天线和RFID固定式读写器,天线的数量根据文物陈列区的大小选择,最多支持四个天线,可实现文物陈列区的全范围无死角读取。

当需要进行盘点业务时,只需在控制计算机端启动盘点工作,柜台上的RFID读写器将会启动读卡,扫描柜面上的所有文物信息并统计,完成盘点工作。

3.2.4文物查找定位及超范围越界报警
安装在柜面的RFID读取系统同样可用于单个文物或某系列文物的快速查找定位。

只需要在后台系统中输入文物的编号,系统将会根据输入的文物编号启动读取,快速找到指定编号文物所在的位置,快速定位。

在文物未经登记,被挪动或者偷盗后,超过指定的管控范围,则自动向中心管控系统发送报警信号,联动摄像机及警灯、警号,将现场画面投放于大屏上
4.核心设备选型
RFID智慧文物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在于RFID与所有文物绑定标签的实时通信,实现对文物的智能化管理,因此,核心设备在于多标签的处理能力以及系统的整体可靠性与稳定性。

4.1 RFID读写器
ThingMagic M6超高频读写器具备750标签/秒的高速读取能力,满足珠宝管理应用对多标签处理能力的要求,同时,ThingMagic M6作为四通道读写器,最多可同时连接4路天线工作,覆盖范围更广,更低成本即可实现最大量标签的实时监控、跟踪。

ThingMagic M6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可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良好的功耗和散热双重优化可保证设备长期不断电稳定运行,适合文物管理系统对设备稳定性的要求。

当需要进行盘点业务时,只需在控制计算机端启动盘点工作,柜台上的RFID读写器将会启动读卡,扫描展柜上的所有文物信息并统计,完成盘点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