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K12学习】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归纳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六章知识点归纳61聚落与环境、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种类型。
2、乡村人口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市人口多,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活动。
城市往往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
3、聚落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优越的地区。
4、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是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
其二是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
其三是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多呈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
其四是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户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的汾河沿岸聚落相对集中。
我们的家乡在汾河谷地西侧的吕梁山区,城市和乡村比较少的原因是:山区海拨高,交通不便,河流少,自然条差。
6、分析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名称房屋特点环境特点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以竹子为建筑材料,上层住人,风大凉爽,还可避免潮湿。
下层放东西或饲养牲畜。
炎热多雨,比较潮湿。
北欧的房屋尖顶高耸,屋顶坡度很大,易于雨水流泻,防止积雪压塌屋顶。
雨雪天气较多。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冰块砌房,墙体很厚,拱形圆顶,深入地下,背风面开小门,防风保暖。
气候严寒,冰天雪地,人烟稀少。
西亚的房屋厚墙、小窗,厚墙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热带沙漠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
------------------------------------------------------------------------------------------6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是目前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Ⅰ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1.1认识地球面貌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2、地球的形状:球体。
3、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5、经线与纬线的特点:6、纬度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7、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8、特殊的纬线:(在地球仪上一般用虚线表示)●赤道(0°):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9、特殊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东到160°E之间或160°E向西到20°W之间;西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西到160°E之间或160°E向东到20°W之间。
【K12学习】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第二章地图——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21认识地图、地图是按一定的法则,将地表的自然或社会现象缩小、概括,用地图符号表示的平面图。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情况:●一是无特殊标志的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是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三是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线和纬线来确定方向。
3、问题:如果没有地图,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辨别方向?●利用北极星判别方向。
在晴朗的夜晚,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面向北极星,前方为北,后方为南,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利用指南针判别方向。
将指南针水平放置,当磁针静止,磁针上有“北”字的一端指的就是当地的北方。
这种方法不能在磁力异常的地区使用,要避开钢铁、高压线等带电、带磁的物体。
●利用太阳判别方向。
太阳是大自然中最可靠的“指南针”,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正午时的太阳永远位于正南方。
春分、秋分时,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利用手表和太阳判别方向。
将手表放平,使时针对着太阳光(阳光射来的方向和人影的方向相反),时针和表上12时之间的角平分线所指示的方向即是南北方向。
●利用树木判别方向。
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独立的大树,一般来说南面的树枝较为茂盛,树皮比较光滑,北面的树枝较稀少,树皮粗糙,有时还有青苔。
树木砍伐后,树桩上的年轮间隔大的一面为南面,间隔小的一面为北面。
●利用建筑物判别方向。
考虑到采光、挡风等因素,建筑物往往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如北半球居民的住房大多坐北朝南,阳台设置在正南方。
4、地图上的比例尺。
■概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缩小的程度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公式:比例尺的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表示形式:比例尺有线段、数字和文字三种表示形式。
■一幅地图选用多大的比例尺,是根据地图的用途、所绘地区的大小和内容的详略等情况来决定的。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1.1认识地球面貌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2、地球的形状:球体。
3、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5、经线与纬线的特点:6、纬度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7、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8、特殊的纬线:(在地球仪上一般用虚线表示)●赤道(0°):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9、特殊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东到160°E之间或160°E向西到20°W之间;西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西到160°E之间或160°E向东到20°W之间。
)10、纬度是以赤道为0°,分别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增;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分别向两侧的东西方向递增。
七年级上册晋教版地理

七年级上册晋教版地理一、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 地球仪。
- 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实际不存在)。
-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北极是地球的最北端,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
- 纬线和纬度。
-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
- 纬度:以赤道为0°纬线,向北向南各分90°,分别称为北纬(N)和南纬(S)。
低纬度(0° - 30°)、中纬度(30° - 60°)、高纬度(60° - 90°)。
- 经线和经度。
-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 经度: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界,向东向西各分180°,分别称为东经(E)和西经(W)。
180°经线既是东经180°,也是西经180°。
- 经纬网: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可用于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3. 地球的运动。
- 地球的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
- 周期:约24小时(1天)。
- 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
- 地球的公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365天(1年)。
-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 产生的现象:四季更替(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五带的划分(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终年炎热;北温带: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温带四季分明;北寒带:北极圈以北;南寒带:南极圈以南,寒带终年严寒,有极昼极夜现象)。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1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1-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1.1认识地球面貌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2、地球的形状:球体。
3、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56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南增大则为南纬;相邻度数向北增大,则为北纬)7、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判读方式:相邻度数向东增大则为东经;相邻度数向西增大,则为西经)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8、特殊的纬线:(在地球仪上一般用虚线表示)●赤道(0°):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南极圈(66.5°S)9、特殊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W、160°E:是东西半球的界线: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 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东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东到160°E之间或160°E向西到20°W之间;西半球的经度范围:20°W向西到160°E之间或160°E向东到20°W之间。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1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11.地理科学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两个分支学科: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形成、演化和变化规律,包括地貌、气候、植被、水文和土壤等;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活动和影响,包括人口、城市、经济与交通等。
2.地球的构造与活动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地壳是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达到地球半径三分之二厚度的熔融状态的岩石层;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的部分,由铁和镍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
地球的活动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地质作用。
板块构造是指地壳上的大片岩石板块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发生平行滑动和相互碰撞,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
地质作用是指地壳内部的构造力引起地壳变形的过程,包括抬升、隆起、下陷等。
3.地球上的环境地球上的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物环境。
大气环境是地球表面的气氛层,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构成,起到保护地球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水环境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地下水等,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资源,对于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
生物环境包括陆地和海洋的生物群落及其相互关系,规定了生物的分布和生态系统的特点。
4.地球资源地球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地球上自然存在的可以供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
人文资源是指人类社会创造并利用的具有文化、经济和社会功能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等。
5.地图的表示与使用地图是地球表面各种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缩影,是地理研究的基本工具。
地图的表示主要有比例尺、方向和符号等三个方面。
比例尺是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用来度量地图上的长度。
方向是地图上各个方向的关系,常用东、西、南、北等术语来表示。
符号是地图上用来表示不同地理现象和要素的图形或标记,包括地貌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等。
(中学地理)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Ⅱ

(中学地理)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知识点Ⅱ第三章陆地和海洋——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3.1海陆分布1、问题:地球上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陆分布呈现什么大势?①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构成,其中海洋面积占71%,陆地面积占29%,人们常将其概括为“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②浩瀚的海洋彼此相连,而陆地则被分割成许多块。
2、问题:读图“南北半球海陆分布”,观察陆地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集中在哪个半球?南、北极地区分别是什么?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集中在南半球,北极地区是海洋,南极地区是陆地。
3、问题:读图“陆半球和水半球”,看看即使在陆地最集中的陆半球,陆地面积占多少?海洋面积占多少?陆地面积占48%,海洋面积占52%。
从问题2、问题3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怎样划分半球,每个半球总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海陆的分类:陆地可分为大陆、半岛、岛屿;海洋可分为洋、海和海峡等。
①陆地是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其中面积广大的称大陆,面积较小的称岛屿,陆地伸入海洋的部分称半岛。
②海洋是地球表面广阔而连续的水域,其中洋是海洋的主体,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连接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5、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大洲。
全球陆地共分为七个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是亚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极洲(1400)、欧洲(1000)和大洋洲(900)。
相邻大洲之间的界线,除海洋外,多以山脉、河流、海峡和运河等来划分。
(单位:万平方千米)6、地球表面的海洋被陆地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按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18000)、大西洋(9300)、印度洋(7500)和北冰洋(1300)。
(单位:万平方千米)7、学会认识大洲和大洋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我们的家园
认识地球面貌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直觉到推测、证明和亲眼目睹的漫长的探索过程。
2、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描述地球大小的三个数据:表面积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圆周长约4万千米。
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地球仪上的点主要是南北两极点;地球仪上的线主要是经线和纬线。
5、经线与纬线的特点:
经线形状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长度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越向两极越短,到了两极就缩为一点指示南、北方向方向东、西方向纬线圆,每一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纬线长度不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6、纬度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纬,用符号“N”来表示;以南为南纬,用符号“S”来表示。
7、经度的划分: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以东为东经,用符号“E”来表示;以西为西经,用符号“W”来表示。
注意:东经180°与西经180°是同一条经线。
8、特殊的纬线:
●赤道:赤道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 9、特殊的经线:
●本初子午线:是计算经度的起始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180°经线:东经180°线与西经180°线重合。
●20°W、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10、纬度是以赤道为0°,分别向南北两极方向递增;经度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分别向两侧的东西方向递增。
11、人们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划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12、为了避免将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割在两个半球,国际上统一使用西经20°经线和东经16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13、经纬网广泛应用于军事、交通、气象等部门,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感受地球运动
1、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
项目概念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地理意义自
转运动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一天昼夜更替公转运动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季节变化 2、地球公转运动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的倾角;二是地轴倾斜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
项目日期太阳光赤道直射纬度北半球季节北半球各地昼夜等长昼夜状况南半球季节南半球各地昼夜等长昼夜状况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秋季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冬季昼最短,夜最长,各地昼夜等长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春季春季夏季昼最长,夜最短,各地昼夜等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夏季昼最长,夜最短,秋季冬季昼最短,夜最长,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春分 3月21日前后夏至 6月22日前后秋分 9月23日前后冬至 12月22日前后 4、问题:同一时间,地球上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的热量一样吗?为什么?
同一时间,地球上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的热量是不一样的,低纬度地区得到的热量多,高纬度地区得到的热量少。
这是于地球的球体形状和太阳直射位置在地球表面的变化造成的。
5、科学家根据各地区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6、五带的特征:
五带范围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北温带、南温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北寒带、南寒带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地区有无阳光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无阳光直射,有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得到热量比热带少,获得热量多比寒带多无阳光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热量少获得热量多少四季变化气候终年炎热,大多数月均温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春暖、夏热、气候终年寒冷,大多数月均温在20℃以上秋凉、冬冷在0℃以下 7、问题1:冬、夏两季教室接受阳光的情况,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冬季于太阳高度角小,太阳光斜射得很厉害,所以通过窗户射到屋子里的阳光要多;夏季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光几乎直射,甚至直射,所以通过窗户照到屋子里的阳光要少。
问题2:我们这儿的人们为什么喜欢住坐北朝南的房屋呢?
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一年中太阳光线始终是从南方照射过来的,坐北朝南的房屋,窗户面向南面,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阳光都可以照射到屋子里,尤其是寒冷的冬季,通过窗户斜射到屋子里的阳光更多些。
总之,坐北朝南的房屋可以得到充足的光照,所以我们这儿的人们喜欢住坐北朝南的房屋。
8、问题:有的地方每年的“五一节”和“国庆节”前后,学校都要调整作息时间,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在我国有些地方的学校,比如我们这儿,五一节到国庆节这段时间,作息时间要做调整,通常是下午上课的时间推后。
这样调整作息时间的原因主要是考虑了师生的身体健康,因为五一节以后,逐渐进入盛夏季节,太阳高度角增大,光照强烈,我们知道一日内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若此时到校上课,光照强,气温高,会影响到师生的身体。
国庆节以后,太阳直射点已经移到了南半球,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辐射减弱,气温有所降低,所以作息时间又调整到原来的时间。
第二章地图——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
认识地图
1、地图是按一定的法则,将地表的自然或社会现象缩小、概括,用地图符号表示的平面图。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情况:
●一是在一般的地图上: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是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具体的做法是:如果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与箭头相反的方向是南方,再作指向标的垂直线,垂线表示东西方向,最后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东西方向。
●三是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线和纬线来确定方向。
纬线定东西方向,经线定南北方向。
3、问题:如果没有地图,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辨别方向?
●利用北极星判别方向。
在晴朗的夜晚,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面向北极星,前方为北,后方为南,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利用指南针判别方向。
将指南针水平放置,当磁针静止,磁针上有“北”字的一端指的就是当地的北方。
这种方法不能在磁力异常的地区使用,要避开钢铁、高压线等带电、带磁的物体。
●利用太阳判别方向。
太阳是大自然中最可靠的“指南针”,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正午时的太阳永远位于正南方。
春分、秋分时,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利用手表和太阳判别方向。
将手表放平,使时针对着太阳光,时针和表上12时之间的角平分线所指示的方向即是南北方向。
●利用树木判别方向。
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独立的大树,一般来说南面的树枝较为茂盛,树皮比较光滑,北面的树枝较稀少,树皮粗糙,有时还有青苔。
树木砍伐后,树桩上的年轮间隔大的一面为南面,间隔小的一面为北面。
●利用建筑物判别方向。
考虑到采光、挡风等因素,建
筑物往往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如北半球居民的住房大多坐北朝南,阳台设置在正南方。
4、地图上的比例尺。
■概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缩小的程度越大,比例尺就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