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防治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鼠疫防治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鼠疫防治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鼠疫防治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学校:丰都中心小学班级:三年级(3)班教师:杨洪艳时间:2019年3 月27 日学习目标

1、了解鼠疫症状、发病原因、传播方式等基本常识;

2、通过学习,掌握鼠疫的预防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鼠疫的基本常识;难点:鼠疫的预防。

教学内容

一、认识鼠疫:

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病死率极高。1992 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等9 个国家,共1582 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病死率为8.7%。我国29 例,集中在西双版纳。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中国证实的鼠疫疫源地分布在17个省(自治区)、216 县,动物鼠疫不断。人间鼠疫由1985年二个省区(青海、西藏)扩大至云南、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六个省区。我国防治鼠疫的工作仍非常重要。

二、鼠疫的基本类型和症状表现:

1、肺鼠疫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简述鼠疫常识: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

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2、腺鼠疫

占85?90%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也可几个部位淋巴结同时受累。局部淋巴结起病即肿痛,病后第2?3天症状迅速加剧,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剧烈触痛,病人处于强迫体位。4?

5 日后淋巴结化脓溃破,随之病情缓解。

3、败血型鼠疫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俗称“黑死病” 。

4、轻型鼠疫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三、预防措施:

1、严格控制传染源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按紧急疫情上报,同时将患者严密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对自然疫源地进行疫情监测,控制鼠间鼠疫,广泛开展灭鼠爱国卫生运动。

2、保护易感者自鼠间开始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避免去鼠类滋生地。如去鼠疫流行地区,采取对啮齿类动物和跳蚤的防护措施。

四、课堂小结。

讲解鼠疫的基本类型和症状表现。

1、肺鼠疫

2、腺鼠疫

3、败血型鼠疫

4、轻型鼠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