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芭蕾舞剧与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异同点

合集下载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阶段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阶段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阶段摘要:芭蕾艺术是生长在欧洲文化土壤上的奇葩,而中国芭蕾是西方的芭蕾艺术传入我国后,由于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进而形成了一种有中国特色风格的民族化的新舞蹈类型。

本文通过《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分析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历程,及我国民族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中国芭蕾舞;民族化;发展探索一、世界芭蕾舞剧发展对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启示芭蕾舞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随着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其中1959年,《鱼美人》的出演,在我国芭蕾舞剧文化发展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部剧并不属于芭蕾舞剧的范围内,正宗的芭蕾舞剧中,脚尖的动作非常重要,因此这部剧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属于正宗的芭蕾舞。

这部剧的编创者是苏联专家古雪夫,整部剧的舞蹈部门都没有用到足尖,但是也积极吸收了一部分苏联芭蕾舞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因此舞蹈整体上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古典气质。

这部剧是根据芭蕾舞的框架建造的整体结构。

从创作风格方面来说,是借鉴了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的一部分,通过复制形成的。

舞剧不仅仅依靠题材来表现,更重要的也要重视表现形式。

运动中的舞蹈形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符合戏剧结构的特点,分析人物情感和研究舞蹈动作,则是要重点表现出人物性格,这样一来,就要更加重视性格的对比。

这部剧有一个亮点,就是珊瑚舞和其他经典的舞蹈,在音乐层面,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猎人的角色中,融入中国古典舞的元素,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一方面具有英雄气概,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出文艺气息。

中国舞剧的发展史中,都是从《天鹅湖》中引申出来,形成了后来的《和平鸽》和《鱼美人》,真实的展现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发展探索(一)以《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为例1964 年,第一次公演《红色娘子军》,演出结束后,各界对于这部舞剧都发表了定位观点,这部作品是我国舞史上,获得最高成就的作品。

中国民族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

中国民族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

中国民族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中国民族舞和西方芭蕾舞都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舞蹈形式。

中国民族舞源自中国的民俗文化,而西方芭蕾舞起源于欧洲。

虽然两种舞蹈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舞蹈技巧、舞台表现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首先,中国民族舞注重表达情感和个性。

民族舞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通过身体语言和舞蹈动作来表达情感和传递故事。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在表演民族舞时,舞者通常会使用丰富多样的手势和面部表情来传达特定的情绪,使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相比之下,西方芭蕾舞更加注重舞技和身体训练。

芭蕾舞强调舞者的体态和线条,要求舞者具备优雅的姿势和灵活的身体控制能力。

芭蕾舞的舞步和技巧非常复杂,需要舞者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才能达到高水平。

此外,芭蕾舞在表演时通常需要舞者具备卓越的肢体和空间意识,以便能够在舞台上展现出精确而协调的动作。

芭蕾舞的技术要求使其成为一门高度专业化的舞蹈形式。

除了舞蹈技巧的差异外,两种舞蹈形式也在舞台表现上有所不同。

中国民族舞注重团队的整体协作和编排,舞者们往往在大群体中表演。

他们通过准确的动作和舞步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力量。

与之相反,芭蕾舞更加注重个体的表现和突出舞者的个人魅力。

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通常是以个体为中心,展示自己的技术和表演实力。

这种个体的突出表演使观众更加集中注意力,并赏识舞者的独特之处。

最后,中国民族舞和西方芭蕾舞在文化背景上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民族舞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它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而西方芭蕾舞则受到了欧洲贵族文化的影响,强调优雅和精致。

它被视为西方文化的瑰宝之一,成为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文化代表。

虽然存在差异,中国民族舞和西方芭蕾舞也有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可能。

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两种舞蹈形式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相互影响。

例如,在现代舞台上,我们经常能看到既有中国民族舞的元素,又有西方芭蕾舞的影子。

中西方古典舞有何异同

中西方古典舞有何异同

中西方古典舞有何异同中西方古典舞有何异同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舞同西方芭蕾舞存在差异,同时也存在相似点。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中西方古典舞的异同,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中华五千年丰富的文化底蕴,自古就有歌舞的流传,以其优美之旋律,柔美之舞姿,让人心旷神怡。

我国汉族的古典舞,自上古时代便流传下来,这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细腻圆润、刚柔并济。

上古之年代,在封建传统思想以及与世界的隔离之下,自成一番韵味。

相较于中国的长远历史,欧洲古典舞虽未及其深远悠长,但其发长迅速,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特点。

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欧洲的古典舞剧统称为芭蕾,是一种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戏剧、舞台美术等艺术艺术形式的舞蹈品种。

由于其表演技术上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足尖舞鞋并用足尖立地跳舞,所以又俗称为“足尖舞”。

一、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在起源上的异同(一)古典舞与芭蕾舞在起源中相似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如此。

一般来说,古典舞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比较高超的技巧。

(二)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在背景与发展上的不同中国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

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

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

中国民族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剖析

中国民族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剖析

“手、足” 差异原因
• 中国文化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儒、 道、佛等家的仁——礼、虚实相生、转世轮回等 思想为哲学渊源。中国的小农社会形态主要以自 给自足的男耕女织为基础,因此而形成中国人民 喜静、不喜动,善动手而不善用足的行为模式。
• 西方文化则是以草原游牧文明、海洋渔猎文明为 基础发展起来的,以人性自由、开放、理性等人 文主义思想为哲学渊源。以人文主义的自由、开 放精神为主,这在舞蹈艺术中体现为喜欢“足 蹈”。
• 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积淀古代文 化、保留原始舞蹈的遗存、在民族交融中发 展。歌、舞、乐三者结合使它具有独特的传 承方式舞者在舞蹈进行中互相学习。即兴创 作,在特定环境中,表现本民族的独特风格与 思想情感一方面通过参加者的共同提炼使本 民族的民族舞蹈更加完善,更具有生命力。 • 其次中国民族舞蹈非常讲究舞蹈队形的排列 与场面的变化。例如汉族秧歌群舞场面变化 的图案就有百种以上每个图案都有一定名称、 人数与套路。

People further understand these two kinds of representative artistic forms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 features of them, especially the similar and distinct traits on how to express beauty, which will have significance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
中国“手舞”
• 中国文化是一种含蓄内收的文化。中国古典 舞蹈的动作讲究内在感觉与呼吸的控制,有许多 “含胸”、“颔首”的内收性动作,呈内聚性形 态。“终点回归圆点”的运动原则和“起承转合” 的结构原则贯穿于中国古典舞蹈动态造型的始终, 形成了一整套完全体现“圆、曲、拧、倾”的身 法和技法。这样内聚性的身法、技法却是会限制 人体下肢运动的技法。另外,中国古典舞蹈的服 饰以长袍束身、密扎紧裹为特点,这同样束缚了 下肢的运动。种种原因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蹈以 “手舞”为主的特色 。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的审美差异分析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的审美差异分析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的审美差异分析摘要:舞蹈作为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由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这两者的审美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为此,本文分别阐述了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起源、审美特征,并就中西方古典舞蹈产生审美差异的原因及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审美差异引言舞蹈是人们最早的娱乐方式,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人们的情感。

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产生的舞蹈都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及其审美特征。

在东西方的文化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古典舞和西方的芭蕾舞,它们是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舞蹈门类,分别体现着个性鲜明的两种文化对舞蹈的不同审美要求,因而具有明显的审美差异。

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中国古典舞和西方古典芭蕾舞这两种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比较两者的审美特征,以为东西方艺术的交流,为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提供一些帮助。

1.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的起源1.1中国古典舞的起源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

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

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

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 [1]。

1.2西方古典芭蕾舞的起源芭蕾的历史,最早的起始可追溯自欧洲文洲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意大利宫廷,及法国南部的贝根弟地方的宫廷里。

西方芭蕾舞剧与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异同点

西方芭蕾舞剧与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异同点

古典芭蕾舞经典赏析论西方芭蕾舞剧与中国民族芭蕾舞剧在看点上有何异同点班级:08科文音乐表演学号:*********姓名:***【摘要】芭蕾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艺术。

欧美芭蕾历史虽经历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也形成了各个不同流派,但它们万变不离其中,都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心理结构上,而中国芭蕾舞则与西方芭蕾有着微妙的差异它建立在中国舞,戏剧舞,民族民间舞基础之上,具有民族性。

芭蕾舞剧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

三种艺术形式的密切合作造成时空一致、视听统一的艺术效果,这正是芭蕾舞剧具有独特魅力之所在。

相对于欧洲芭蕾艺术的发展,我国的芭蕾舞蹈艺术发展几乎晚了3个世纪,虽然我国的芭蕾艺术起步较晚,但却呈现出超速向前发展的趋势。

外国优秀代表作品主要有:《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仙女》、《吉赛尔》、《葛姵莉亚》等等。

中国优秀代表作品主要有:《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牡丹亭》、《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

【关键词】芭蕾艺术、民族风格、西方芭蕾、中国芭蕾、舞蹈技巧【正文】“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芭蕾”一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芭蕾17世纪在法国宫廷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芭蕾舞逐渐从宫廷娱乐性舞蹈变成有情节的芭蕾舞步入剧场,演出了带有社会生活内容的舞剧。

宴会芭蕾芭蕾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的,1489年在意大利演出了《奥菲士》。

当时的表演形式与今天所见到的芭蕾演出绝然不同,它的看点在于每一段表演大致都与上菜联系在一起,许多神话人物上场献上许多菜肴和水果,最后客人们也都参加到热闹狂欢的表演中去。

这是一种把歌、舞、朗诵、戏剧表演综合起来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芭蕾的雏形,后人称它为“宴会芭蕾”。

宫廷芭蕾1581年,《皇后的喜剧芭蕾》上演。

当时没有舞台,观众坐在三面墙壁的两层楼廊里,表演则在大厅的地板上进行。

中西舞蹈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舞蹈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舞蹈文化比较研究一、中西方舞蹈在形态上不同第一,西方芭蕾注重肢体表演,动作多围绕下肢腿部展开,如大跳、“阿拉贝斯〃等动作都是靠下肢来完成的;而中国舞的上身肢体动作多于下身肢体动作,多以面部表情及道具(扇子、手绢花、水袖)等来渲染舞台气氛。

第二,西方芭蕾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纯粹舞蹈艺术,有着自己完善而规范的动作语汇;而中国舞蹈的戏剧性语言多于舞蹈技术性语言, 许多传统舞蹈常常都是戏曲的组成部分,大量的舞蹈动作都是由戏剧动作演变而来的。

第三,西方芭蕾舞主动追求动作的外向性,人在一位站立时要尽最大可能做到外开280度,伸展、大跳、旋转呈现出放射状;而中国舞蹈主静,讲究拧、倾、曲、圆等,造型多于动作,其动作走向多是内向型的,舞者重心偏低,动作的雕塑感强。

第四,西方芭蕾舞蹈和中国舞蹈对于演员的审美条件、审美要求、审美角度不同。

对于西方芭蕾,人们在挑舞蹈演员时会从下往上,从脚尖、脚背到头;对于中国舞蹈,人们在挑演员时则从上往下,从脸蛋到上半身再到腿。

第五,西方芭蕾讲究直线美、不对称美,无论造型还是动作,皆为直线走向。

而中国舞多讲究曲线美、对称美,舞姿造型多为“三道弯〃。

当然这些也都是相对而言的。

二、中西方文化的艺术精神不同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第一,外射与内收。

西方文化精神主外,一切思想意识与表现均以外在事物为追求对象,这种思想体现在芭蕾技术上并不意外,其动作多是离心的、放射的;而中国文化精神多是主静的,体现在舞蹈上也恰好与芭蕾相反,其动作特质是向心的、集中的,两腿弯曲且多交叉或盘坐,动作感觉是集中于中心一点的。

这种内向的表现也符合中华文化精神,即以仁道为中心,具有内省之功夫。

第二,示形与示意。

西方芭蕾基木是以示形为主,舞蹈动作与姿势基本不含任何意义,主要表现动作的形式与技巧,动作的意义是舞者根据不同的需要而赋予的,其动作的形成是通过向外界模仿和演变而来的,以形式与技术为主,本身无含义;而中国舞以示意为主,舞蹈动作均有其表现意义,动作木身即为示意而形成,是将有意义的动作美化而成的舞蹈动作。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之比较(全文)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之比较(全文)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之比较(全文)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舞蹈形式,它们独具的特点、独具的魅力源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和思想道德观念的差异。

既然二者在字面上都被冠以“古典”二字。

那么什么是“古典”?“古典”在它们分别的历史演变中有何寓意?就成了我今天探讨这个问题的起点,亦是思维展开的基点。

一、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动作原理之间的比较(一)就“运动人体”的重心而言,西方古典芭蕾舞是高的而中国古典舞是低的。

古典芭蕾舞者的身体重心保持最高位置,稳定面小,有天平的平衡感觉,使动作感觉自由灵巧、轻盈飘逸,突出了立体效果,并有表现动作的特质。

中国古典舞动作重心则多降低,体重多落于脚跟,有表现平衡的特质,两脚一虚一实,一轻一重。

(二)就“运动人体”的轨迹而言,西方古典芭蕾舞是从内到外的,而中国古典舞是从外到内的。

古典芭蕾技术中动作感觉是离心的、星射的,力量发自躯体的中心,由中心外展开至肩部、上臂、下臂、手部、指尖,然后继续延伸至远方;下肢从躯体中心至胯部、大腿、小腿、足部、脚尖,然后钻入地心或穿透空气。

(三)就“运动人体”的态势而言,西方古典芭蕾是开、绷、直、立,而中国古典舞是拧、倾、圆、曲。

其实,不论是西方古典芭蕾还是中国古典舞都是对“运动人体”的审美开发,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审美需求下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观察的。

二、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表现和之间的比较(一)就“运动人体”的表现而言,西方古典芭蕾示形而中国古典舞示意。

西方所有的舞蹈动作与姿势基本上不含任何意义,主要表现动作的形式与技巧、动作的意义是由舞蹈的不同需要和舞者所赋予的,尤其是西方古典芭蕾中的双人舞托举,惊人的技巧多于传情。

中国古典舞动作虽然也示形,但以示意为主。

“意”是动作所传达出的意味。

动作均是“以意领形”“动以示意”,并且每一个舞蹈动作均有其表现的意义。

(二)就“运动人体”的追求而言,西方古典芭蕾舞主外,中国古典舞主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芭蕾舞经典赏析论西方芭蕾舞剧与中国民族芭蕾舞剧在看点上有何异同点班级:08科文音乐表演学号:*********姓名:***【摘要】芭蕾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艺术。

欧美芭蕾历史虽经历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也形成了各个不同流派,但它们万变不离其中,都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心理结构上,而中国芭蕾舞则与西方芭蕾有着微妙的差异它建立在中国舞,戏剧舞,民族民间舞基础之上,具有民族性。

芭蕾舞剧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

三种艺术形式的密切合作造成时空一致、视听统一的艺术效果,这正是芭蕾舞剧具有独特魅力之所在。

相对于欧洲芭蕾艺术的发展,我国的芭蕾舞蹈艺术发展几乎晚了3个世纪,虽然我国的芭蕾艺术起步较晚,但却呈现出超速向前发展的趋势。

外国优秀代表作品主要有:《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仙女》、《吉赛尔》、《葛姵莉亚》等等。

中国优秀代表作品主要有:《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牡丹亭》、《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

【关键词】芭蕾艺术、民族风格、西方芭蕾、中国芭蕾、舞蹈技巧【正文】“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芭蕾”一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芭蕾17世纪在法国宫廷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芭蕾舞逐渐从宫廷娱乐性舞蹈变成有情节的芭蕾舞步入剧场,演出了带有社会生活内容的舞剧。

宴会芭蕾芭蕾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的,1489年在意大利演出了《奥菲士》。

当时的表演形式与今天所见到的芭蕾演出绝然不同,它的看点在于每一段表演大致都与上菜联系在一起,许多神话人物上场献上许多菜肴和水果,最后客人们也都参加到热闹狂欢的表演中去。

这是一种把歌、舞、朗诵、戏剧表演综合起来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芭蕾的雏形,后人称它为“宴会芭蕾”。

宫廷芭蕾1581年,《皇后的喜剧芭蕾》上演。

当时没有舞台,观众坐在三面墙壁的两层楼廊里,表演则在大厅的地板上进行。

内容表现女妖西尔瑟如何征服了阿波罗。

它的看点在于其表演是戏剧、音乐、舞蹈、朗诵、杂技的混合体。

情节芭蕾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深刻地影响着法国芭蕾的发展。

它的革新思想表现在使芭蕾象戏剧一样,表现现实生活,提倡芭蕾要有社会内容和教育意义,这就是“情节芭蕾”产生的时代背景。

让·多贝瓦尔所创作的舞剧《无益谨慎》至今还在上演,成为当代各大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

浪漫主义芭蕾浪漫主义芭蕾是芭蕾发展史上“黄金时代”,在舞蹈技巧,编导艺术以及演出形式方面都经历了一个灿烂辉煌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芭蕾特点概括如下:1、内容和题材的变化。

超凡脱俗的仙女、幽灵代替了神话传说和古代英雄故事中的人物。

反映一种对现实不满和失望的情绪,或以一种不切实际的追求代替对生活的愿望。

其中代表作有《仙女》和《吉赛尔》等等。

2、舞蹈技巧和表演都有了重大发展,脚尖舞技巧成为女舞蹈家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出现,男子舞蹈技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在演出形式上,采用了瓦斯灯的照明和大幕,改革了芭蕾服装和舞鞋,产生一种诗意轻盈的风格。

俄罗斯芭蕾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对芭蕾艺术产生深刻影响。

芭蕾舞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反映民间神话传说、仙女花神、精灵鬼怪等故事成了芭蕾创作的主要题材。

19世纪末,柴科夫斯基作曲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芭蕾舞剧在俄国和各国相继上演,特别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给舞剧音乐带来了丰富的形象内容、戏剧性的动力和交响性的发展。

20世纪初,俄国芭蕾已在世界芭蕾舞坛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自己的保留剧目,表演风格和教学体系,也涌现了一批编导和表演人才。

俄罗斯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从1877年首演的第一版《天鹅湖》到现在,133年时光造就了这个不朽的传奇,再多褒奖都不能概括这出芭蕾舞剧的伟大。

《天鹅湖》是全世界芭蕾舞剧中演出场次最多,观众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一部。

由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带来的“最忠实于原创”的《天鹅湖》,今年的10月份已经在四川上演,也给我们这些热爱芭蕾艺术的学生带来了一场惊艳的视觉盛宴!!(一)“旋律之王”的最美注解《天鹅湖》音乐由俄罗斯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1876年写成。

他采用交响乐写作手法,构建了一个宏大的音乐场景,许多乐曲成为传世经典。

在这部芭蕾舞曲中,有如泣如诉的管乐呜咽,表达奥杰塔公主纯洁的内心世界;也有华丽明朗的舞曲,表现齐格费里德王子的阳光和活力。

《天鹅湖》的音乐被评论家们称之为“第一次使舞蹈作品具有了音乐的灵魂”。

柴可夫斯基的作曲被评价为“首次让舞蹈作品具有了音乐的灵魂”;柴可夫斯基那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内在、充沛的感情,使《天鹅湖》音乐具有鲜明的性格和强烈的感染力。

在《天鹅湖》中,全剧分四幕。

如在第二乐章中,四小天鹅在满地银辉的夜晚湖畔,手臂交叉,用足尖跳起的轻盈优雅的小天鹅舞的这段音乐就是举世闻名的、流传颇广的《小天鹅舞曲》。

这段音乐活泼、明快、朴实动人。

柴可夫斯基去世两年后,两位编导大师彼季帕和伊万诺夫重新编导了《天鹅湖》,由于他们充分理解和运用了柴可夫斯基杰出的音乐语言,演出大获成功,前苏联所有《天鹅湖》演出版本,毫无例外都来源于这个版本。

从此,《天鹅湖》就再没有离开过世界芭蕾舞台。

(二)一个纯美无比的童话《天鹅湖》故事取材于民间故事,即恶魔把美丽的少女变作天鹅,但爱情和正义的力量最终战胜邪恶。

最初《天鹅湖》拥有两个不同的结局,通常是混合上演:第一个版本里王子被幻象所惑,最后与奥杰塔公主双双逝去;但在著名的圣彼得堡版本里,尽管结尾音乐悲戚,却是个爱情战胜邪恶的大团圆结局。

作为古典主义芭蕾的代表,此次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版的《天鹅湖》将结局改编成男女主人公幸福结合的大团圆。

这将是一个纯美无比的童话。

(三)32个“挥鞭转”的震撼《天鹅湖》第三幕著名的黑天鹅奥吉莉雅独舞变奏中,黑天鹅要一口气做32个被称作“挥鞭转”的单足立地旋转。

这一绝技由意大利芭蕾演员皮瑞娜·莱格纳尼于1892年独创,在圣彼得堡版演出中出现。

舞者以细腻的感觉、轻盈的舞姿、坚韧的耐力和完美的技巧,诠释白天鹅和黑天鹅完全不同的心灵世界,这一绝技至今保留在《天鹅湖》中,成为衡量芭蕾演员和舞团实力的试金石。

(四)贯穿有多种风格的舞蹈芭蕾舞剧中还常贯穿有多种风格的舞蹈,即各个国家和民族具有特征的民间舞,统称“性格舞”。

如《天鹅湖》里的西班牙舞、玛祖卡舞(波兰民间舞)、恰尔达什舞(匈牙利民间舞),它使得舞剧更加色彩纷呈、壮观美丽。

芭蕾中的舞蹈格式有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

独舞犹如话剧中的独白、歌剧中的咏叹调一样,长于刻画人物性格和抒发内心情感。

群舞则用来渲染、烘托气氛,调剂色彩。

在许多古典芭蕾舞剧中,由女演员组成的舞队排出各种几何图形,表演优雅的轮舞、圆舞,呈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舞蹈构图,往往是代表了一部舞剧的典型场景,如《天鹅湖》湖畔的“群鹅”。

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上世纪50、60年代记录了中国人民不平凡的一段经历。

那时的社会特征如今已渐渐湮没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但一部部经典好戏却始终能唤起人们对那段激情岁月的种种回想。

在中国芭蕾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芭蕾舞剧《白毛女》,2010年10月20日就在广东中山上演,让观众们再次重温昔日情怀。

芭蕾舞剧《白毛女》一直是上海芭蕾舞团的扛鼎之作,该剧曾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作品舞剧金奖,在国际芭蕾舞大赛上获过24枚奖牌。

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45年来共演出过1700余场,是国内演出场次最多的芭蕾舞剧。

■剧目:不朽的民族芭蕾传奇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艺术节的芭蕾舞剧《白毛女》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舞剧之一,也是我国上演次数最多的一部芭蕾舞剧,至今已演出达1600余场。

依据同名歌剧改编而成的芭蕾舞剧《白毛女》以“除夕夜,农民杨白劳和喜儿父女准备过年,恶霸地主黄世仁上门逼债,打死了杨白劳,抢走了喜儿”为线索,讲述了平凡的喜儿与恶势力作斗争的不平凡故事,揭示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社会命题。

这部曾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所赞誉的红色经典芭蕾舞剧,首演至今,无论是在国内或是国外,该剧所到之处,总是伴随着观众的盈盈热泪与热烈掌声。

1994年,这部时代经典更被文化部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评选”金像奖,成为中国芭蕾不朽的传奇。

■团体:为中国芭蕾实现奖牌零的突破这次在广东中山上演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由中国五大芭蕾舞团之一的上海芭蕾舞团演绎。

其前身是上海芭蕾舞团,成立于1979年,除了首排“镇团之宝”舞剧《白毛女》外,也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芭蕾艺术家,并先后荣获第瓦尔纳国际芭蕾比赛、法国巴黎国际芭蕾舞蹈比赛等多项国际顶级芭蕾赛事大奖。

其中,“上海芭蕾舞团之花”汪齐凤1980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二届大阪国际芭蕾比赛中,为中国实现芭蕾奖牌零的突破,至今仍然是芭蕾界所津津乐道的佳话。

被法国媒体盛赞为“中国芭蕾公主”的范晓枫携手“黄金搭档”孙慎逸等世界芭蕾冠军,为观众展现第三代《白毛女》的风采。

看点1:浓郁的民族风格作为西方芭蕾艺术与中国民族风格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芭蕾舞剧《白毛女》除了拥有经典隽永的故事情节及豪华演员班底外,在舞蹈和音乐上,芭蕾舞剧《白毛女》亦处处彰显出浓郁而别具风格的中国元素。

除了意象上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外,舞蹈方面,《白毛女》在西洋芭蕾舞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中国民间舞蹈,独创出“大红枣舞”、“秧歌舞”等特色舞蹈。

在音乐上,《白毛女》不但直接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和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还将戏曲音乐素材、唱腔、表演手法、技巧等用到音乐创作上,使整部舞剧更洋溢出丰厚的革命激情。

看点2:熟悉的音乐歌曲歌剧《白毛女》中的唱段“北风吹”、“扎红头绳”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成为一代人心底难以抹去的记忆。

芭蕾舞剧《白毛女》则全面保留了这些脍炙人口的唱段,并且采用的是朱逢博等人的原唱,满足了观众的怀旧情结。

该剧的音乐大量吸收了歌剧素材以及民间的音乐素材,与极具民族化风格的舞蹈相得益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看点3:强大的演员阵容这次演出的是上海芭蕾舞团第三代《白毛女》剧组,演员的年龄虽然不大,但大多在国际上屡获大奖,艺术造诣深厚。

其中“喜儿”的扮演者王亚南、段文斐、郭宏妤,“白毛女”的扮演者余晓伟、范晓枫,大春的扮演者孙慎逸、吴虎生等,更是多次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中夺魁,由他们组成的《白毛女》剧组,无疑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

看点4:32个单腿转在《白毛女》第七场中,被解救出来的“白毛女”与大春相遇,跳了一段独舞来表达内心的悲喜交集,其中有一个极高难度的技巧——连续32个单腿转!连续32个单腿转这一绝技是国际芭蕾舞团首席芭蕾舞演员必备的“看家本领”,饰演白毛女的演员在连转32个单腿转时,一条腿的足尖始终如同铁钉一般钉在原来的位置!绝对让观众瞠目结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