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红色娘子军》论中国芭蕾舞剧的特色
《红色娘子军》舞剧浅议

《红色娘子军》舞剧浅议作者:陈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1期摘要:《红色娘子军》可以说是中国芭蕾舞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参照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是艺术领域中中西文化成功融和的典范。
它是用西方唯美的芭蕾形式,大胆地运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题材,它是中国芭蕾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走出了成功的一步,同时也是一部讴歌伟大女性的代表作品。
这部舞剧在美国、英国、俄罗斯、丹麦、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上演,为中国芭蕾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关键词:审美技巧本剧是六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创作演出的;是我国芭蕾舞团按照周总理指示“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进行改革的首次尝试。
1964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首演时,周总理出席并邀请了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观看。
1964年10月8日毛主席观看,称赞《红》剧的改革:“革命是成功的,方向是对头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此后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观看,并屡屡招待来访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等。
1964年由编导蒋祖慧等赴阿尔巴尼亚为地拉那歌舞剧院排演本剧。
周总理在当地观看了演出。
日本松山芭蕾舞团也排演了本剧,由松下洋子饰琼花。
1986年中央芭蕾舞剧团去英国、苏联和1979年中国艺术团访美时都演出了《红》剧第一场。
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时至今日,中央芭蕾舞团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国内外演出已经超过3000场次,写下了中国芭蕾舞史上的一段传奇。
该剧共演出六场。
序:十年内战时期,海南岛。
要被恶霸地主南霸天卖掉的贫农女儿琼花挣脱束缚,夺门而逃。
一场:椰林。
琼花被前来追捕的恶奴打得昏死过去,南霸天以为琼花已死,与奴仆仓皇而去。
红军干部洪常青与通信员小庞化装侦察途经椰林,救起琼花,指引琼花投奔红区。
二场:红色根据地广场。
军民正在共同迎庆“红色娘子军连”的成立。
琼花赶到会场受到热烈欢迎和亲切关怀。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与舞蹈探析

2020-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与舞蹈探析张海东(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沈阳110000)摘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第一部成功借鉴欧洲芭蕾形式而创作的大型现代舞剧,是一个时代所能产出的最佳作品。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上体现了音乐主题鲜明的特征,舞蹈编创上则体现出动静对比鲜明的特征。
其音乐与舞蹈在剧中的交织展衍,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戏剧性,创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音乐;舞蹈中图分类号:J723;J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9-0097-01一、引言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成功借鉴欧洲芭蕾形式而创作的大型现代舞剧,,它多元而复杂的艺术内质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解读它、研究它,可以成为一项耐人寻思的工作。
本文以1970年版的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舞蹈进行综合研究,探寻其音乐特点和舞蹈特色。
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与舞蹈特征(一)音乐主题鲜明1.娘子军主题。
作曲家选用了同名影片中的《娘子军连歌》,作为这部舞剧音乐的贯穿主题之一。
“主题动机”(la-la-re)是一个纯四度的音程结构,成为贯穿全剧的音乐素材,根据剧情发展给予不同形式的变化处理。
娘子军主题动机出现在多个舞蹈场景的音乐中,成为全剧音乐最坚实的“底色”。
娘子军主题不同的地方所起到的作用也不相同,如:在第二场,以女声合唱形式展现红色娘子军的飒爽英姿;过场中的音乐是由“娘子军主题”发展而来,这段音乐气势磅礴,塑造出红军战士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伟大形象;最后部分以极快的速度,混声合唱的形式完整再现,以极强的号召性将舞剧推向高潮。
2.吴清华主题。
吴清华主题音调素材和调式与《娘子军连歌》有着紧密联系,其内涵和意韵更为丰富。
如:序幕中,被铁链吊在木柱上的吴清华双目圆睁,一个昂首摆头,乐队激昂、铿锵有力地奏出音乐主题,主题具有小调风格,开始的“主题动机”给人一种不屈、愤怒、反抗的音乐形象,其中三短一长的节奏组合和四五度的音程跳进,使这个音乐主题获得一种戏剧性张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

技巧动作,通过这些强有力的动作来切实传达出吴琼花逃脱 恶霸追捕的决心。此外,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蹈语 汇还对民族民间舞进行了大量借鉴。例如,舞剧中的斗笠舞、 黎族舞、钱铃双刀舞等颇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充分展现了中国 人民勤劳朴实、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
图1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 被捆绑在牢笼柱上的吴琼花剧照
图2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吴琼 花与老四搏斗的剧照
贝斯”的动作幅度明显加大,在外形方面还加上了高抬手臂 与握拳,将原本轻柔曼妙的舞姿转变为坚毅灵动的姿态,塑 造出了鲜明的娘子军的人物形象。并且,舞剧中的“女战士 瞄枪”“九人刀舞”等动作均是在“阿拉贝斯”基础上转化而 来的。
巧妙地应用足尖技巧可展现出芭蕾舞别样的轻盈感、线 条美,所以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创作人员没有将 这一技巧舍弃,而是把它与舞剧表现内容进行巧妙融合,让 足尖技巧在整部舞剧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创作 人员结合吴琼花的反抗个性,在一些展现反抗精神的场景中 巧妙利用足尖强劲力度、向上的动势,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 人物与敌人誓死斗争的狠劲,颇具个性。如图 强 烈的反抗意味。
四、结语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革命精神, 时至今日仍历久弥新,不仅推进了西方芭蕾与中国故事的有 机融合,以戏剧化的手法展现了真实的中国历史,与人民群 众生活相贴切,与国人的审美趣味相契合,还让外国观众眼 前一亮,向世界讲述了专属于中国的芭蕾故事。
53 2024 DANCE FASHION
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色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伴奏源自于同名电影中 的插曲《娘子军连歌》,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艺术处理。 这一主题曲与芭蕾舞剧的剧情发展紧密相连,实现了对全剧 音乐的全面引领。相较于同名电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中的音乐数量更多,这也是创作人员前往海南采风后潜心创 作的成果。因为创作人员是以海南传统民歌为参考进行创作 的,所以这部芭蕾舞剧的音乐有着鲜明的海南特色,观众可 从中获得别样的审美体验。例如,吴琼花这一角色的主题音 乐是由海南传统音乐《江河水》改编而成的,该角色在舞剧 中是旧社会时期劳动妇女的象征,展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精神, 所以她的音乐主题为小调风格。基于《江河水》改编的音乐 主题节奏富有弹性,音调具有跳跃性,与洪常青这一人物的 音乐主题、《娘子军连歌》一同构成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 军》的音乐主题。洪常青的音乐主题是一个大小调混合的音 乐主题,颇具男性化特色,并展现出了坚定沉着、刚强豪迈 的情感基调,与其他两个音乐主题相契合,共同塑造了洪常 青理想远大、胸襟广阔的人物形象。《娘子军连歌》鉴于电影 的上映得到了广泛传播,音乐形式简洁、朗朗上口,极易引 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并且这首歌也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歌风格 的进行曲,展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在塑造娘子军群体形 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作人员将三个音乐主题贯穿于《红 色娘子军》始终,塑造出了鲜明的音乐形象,并助推舞剧整 体形象的塑造。另外,舞剧音乐还汲取了大量民间音乐素材。 在实际演奏中,除去西洋管弦乐,还引入了各种民族乐器, 包括柳琴、琵琶、大三弦等,赋予了舞剧音乐鲜明的民族特色。
舞剧《红色娘子军》鉴赏

舞剧《红色娘子军》鉴赏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新中国芭蕾舞台上的佼佼者,《红色娘子军》将古典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民族气派相融为一体,剧中处处洋溢着一种浓烈的中国风格。
芭蕾这门艺术本来是舶来品,其中充斥着公主与王子的浪漫影像。
很难想象,用军帽、军鞋、长衣、长裤装扮的芭蕾舞剧所刻画的革命形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但恰恰这种对古典芭蕾的挑战与背叛,展现出了中国芭蕾独有的特色和民族风情。
自从1964年公演以来,《红色娘子军》广受各界人士推崇。
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的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此舞剧场次介绍序幕海南岛,恶霸地主南霸天的土牢内,关押着南府丫头琼花。
团丁头目老四奉命要卖掉她,琼花乘老四不备,踢倒老四,在难友的掩护下,夺门而逃。
第一场黑夜,暴雨倾盆。
琼花逃出南府,但又与前来搜捕她的老四相遇,琼花落入魔爪。
南霸天怒不可遏,命人狠狠鞭打,琼花昏迷不醒。
南霸天认为琼花已死,率奴仆回府。
红军娘子军连党代表洪常青率领通讯员小庞化妆去执行任务,路遇苏醒过来的琼花,遂指引琼花去投奔即将成立的红色娘子军连。
第二场红军独立师建立了红色娘子军连。
琼花赶到会场,受到军民的亲切关怀。
琼花看到“打倒南霸天”的标语,愤怒地控诉南霸天对她的迫害,群情激愤。
党代表洪常青接受琼花入伍。
第三场南霸天寿辰,黎族少女在皮鞭下被迫起舞。
洪常青化妆为归国探亲的华侨巨商前来祝寿,而真意是约定午夜后与娘子军里应外合,一举消灭南霸天的团丁并生擒南霸天。
入夜,琼花和战友潜入南府与小庞联络,指点南府道路,并待机接应大队。
适遇南霸天送客,琼花按捺不住心头怒火,不顾战友阻拦,开枪打伤南霸天,破坏了原定的计划。
红军听到枪声,出击南府,南霸天与老四从地洞逃遁。
琼花因违犯纪律,打乱了作战部署,懊悔异常。
红军打开了南霸天的粮仓,把粮食分给群众。
第四场在红军的营地上,洪常青正给娘子军上政治课。
琼花学习后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电影原作,梁信的剧本、谢晋的导演艺术、黄准的娘子军连歌以及祝希娟、王心刚、陈强等表演艺术家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创作依据。
从银幕形象转换到芭蕾形象能否获得成功,主要从两方面加以审视:第一要体现原作的精髓,第二要充分发挥芭蕾舞艺术的表现特征,使观众在形象转换的观赏中,获得有别于银幕的美感享受。
根据舞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特点以及肢体语言的局限性,改编中首先着眼于两方面,一是精简人物,二是浓缩情节。
在电影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十三位,对舞剧无疑是太多了,经反复斟酌,只保留六个人,正面人物琼花、洪常青、连长、小庞,去掉了符红莲、阿贵等人,反面人物南霸天、老四,去掉了大管家、黄振山、陈旅长等人。
在交代情节上尽可能压缩篇幅,采取简练手法,而在抒发人物情感的地方,则尽最大可能给以渲染和深化,发挥音乐、舞蹈的优势。
《红色娘子军》剧音乐的总体构思可概括为“三个主题一个歌”,一个歌就是指电影中的《娘子军连歌》,它流传很广,是娘子军战士群体形象的生动写照,因而要在舞剧中贯穿运用。
而更重要的是要写好琼花、洪常青、南霸天三个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这决定着舞剧的成败。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红色娘子军》是我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作品,作为新中国芭蕾舞台上的佼佼者,《红色娘子军》将古典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民族气派相融为一体,剧中处处洋溢着一种浓烈的中国风格。
它取材于革命的现实性题材.直接反映一群女战士在海南的革命斗争和生活。
在芭蕾舞剧的选材上具有革命性的突破,在音乐的创作上和舞蹈动作的编排上又有很多创新,是一部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
也成为了本次演出中的经典剧目!剧情介绍:——第一段《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这是舞剧中一段情节性的小群舞。
万泉河边,几位女战士欢快地追逐嬉闹着,她们发现老炊事班长挑着水桶走来,几个人活泼地涌上前去拦他,一位女战士调皮地举起老班长的旱烟袋,四位女战士搭臂吸跳步、碎移步,设法抢了老班长的水桶欢快地帮他挑水去了。
随着这段轻快的节奏乐曲加之富有情趣的滑音,配以女战士以小腿动作跳跃和足尖快速移动的轻盈舞姿,使舞蹈表演情绪既热情明朗又轻松幽默。
——第二段《军民鱼水情》这是舞剧中一段风格性舞蹈,“斗笠”荔枝体现海南的民间特色,使芭蕾舞剧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
远处传来乡亲们欢快歌声,洪常青和战士们立队欢迎,乡亲们手捧新编的斗笠,鲜红的荔枝来慰问工农红军。
在悠扬的笛声中,红裤白衫的渔家女手捧斗笠翩翩起舞。
姑娘们身着绿衫,手捧荔枝,缓缓移动。
渔家女盘坐成排,几个方向的举落斗笠,映衬着姑娘们热情优美的身影,继而调度成渔家女以前、后Adagio的舞姿造型,三人一组的斜排推进“红区风光好,军民一家亲……”两层圆圈的里外穿插调度,变成两人一组平排交错吸跳,乐曲转调后又调度成大圆圈的里外跑动吸跳穿插,舞蹈也展现出大场面的互动,在“军民团结向前进”的歌声中进入高潮,大画面造型,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军民鱼水深情。
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征-精品文档

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征-精品文档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征摘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我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作品,其音乐特征主要体现在音乐与剧情的关系、管弦类乐器的演奏、民族元素的加入、器乐合奏、革命歌曲的演绎五个方面。
可以说,其极具张力的舞台音乐对后世芭蕾舞剧的音乐创作影响深远。
六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于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六十年代,1964年在北京首演。
当时正值新中国红色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红色娘子军》即是按照周恩来指示将芭蕾舞进行“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改革的首次尝试。
作为我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作品,《红色娘子军》在新中国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并在后来的文革中与《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同时被作为“八个样板戏”中的代表作而风靡一时。
《红色娘子军》讲述了在我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一支被称为红色娘子军的革命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她们在党的领导下出色地完成了保卫领导机关、发动群众等各项任务,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故事。
作为舞台表演艺术之一,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的任务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艺术形式。
本文拟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征方面进行论述。
意大利音乐学家汉斯立克曾说,“至于就作曲家创作的特殊性说,‘它是一种不停的造型过程,一种用音乐关系来塑造感情形象的过程’”。
[1]由此不难看出音乐在塑造形象中的重要性。
通过音乐表现手段表达选定的富于特性的感情形象是作曲家通常采用的手法。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运用了海南民歌的音调素材,并融合了其他民族音调,创新性地将主题贯穿和交响化的戏剧性手法进一步发展,对塑造舞剧中人物形象具有补充和衬托作用,成功将吴清华、洪常青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舞台之上。
舞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各有其特定的音乐主题。
其中,吴清华的音乐主题性格鲜明,强烈的反抗精神充斥其间;洪常青的音乐主题简朴奔放、豪迈坚定。
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探究文革时期经典作品的特色

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探究文革时期经典作品的特色作者:王嵩妹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王嵩妹[1]白宁[内容提要]自从1964年公演以来,《红色娘子军》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中国芭蕾舞目。
《红色娘子军》享誉世界芭蕾舞台,并拥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红色娘子军》的创作为中国芭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国真真正正拥有了属于自己时代背景、故事题材的芭蕾舞目。
一群英姿飒爽"踮着脚尖"练兵的女娘子们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束绚丽的奇葩。
[关键词]民族化/特点/融合中图分类号:J7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6)02-0227-3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新中国诞生以来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舞蹈作品之一,它政治立场鲜明,把劳苦大众受迫害,被压迫,被奴役的最底层人物,最终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为一优秀的红军战士。
同时在艺术创作方面,大胆地把外国舞蹈形式与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相结合,使得中华文化和西方芭蕾首次融合的完美的绽放,大放异彩。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由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担当编导,由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演出单位演出的芭蕾舞剧。
该剧改编自电影《红色娘子军》,是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围绕吴清华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表现了旧社会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自由而战、为妇女解放而战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节。
该剧生动的再现了女主人公吴琼花勇敢倔强、深沉善良的性格,塑造了红军干部洪常青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具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该舞剧表现了革命年代新女性的坚忍不拔、英勇顽强的精神。
突出反映了旧社会妇女在反抗和斗争中成长的典型事例。
一、文革时期的“政治化”艺术创作文革时期的舞蹈作品都以革命斗争、红色事迹为创作大背景,主要围绕某个革命人物与恶势力抗争的故事为中心,或是某个革命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为创作题材,突出反映人民顽强抗争的勇敢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红色娘子军》论中国芭蕾舞剧的特色
作者:郭贝若
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06期
摘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文艺方针为指导,对芭蕾舞剧的音乐、舞蹈、舞美、舞台布景、舞蹈服装、舞蹈道具等艺术形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成功的反映了现实生活。
本文仅以《红色娘子军》为例,从其全剧创作运用的各种艺术形式,探究中国芭蕾舞剧赖以生存的“中国特色”,为开拓中国芭蕾艺术发展的新局面做出有益尝试。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中国芭蕾舞剧中国特色
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于中国芭蕾艺术事业刚刚起步的特殊年代。
作为八个样板戏之一,全剧在中国芭蕾创作的现代化、民族化和革命化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文艺界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为芭蕾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了坚实基础。
芭蕾舞剧在中国,既不能失去“芭蕾”,更不能迷失“自我”,如何造就“中国特色”,是我国芭蕾舞剧创作需要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绝不为过。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是由吴祖强、杜鸣心、施万春等人集体创作,由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管弦乐队演奏,由中央歌剧舞剧院歌剧团进行伴唱的。
不同于西方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选曲相对朴素简单,通俗易懂,旋律亲切动人,民族风韵浓郁,而加以半唱和合唱,突出了中国芭蕾舞剧音乐“革命化、群众化、艺术化”的特征。
以旋律来刻画人物是民族音乐的特点和习惯,也是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色。
全剧的序曲,直接取材于电影插曲《娘子军连歌》,之后,又不断作为“舞剧主题歌”频繁运用在娘子军集体舞蹈中,时而是乐队演奏,时而是通过合唱表现出来,旋律慷慨激昂,鼓动人心。
剧中女主人公吴清华的主题音乐“清华参军”,建立在小调上,节奏比较自由,是一段性格十分鲜明的音乐。
旋律中饱含着绝不屈服和英勇反抗的情绪,表现了吴清华刚烈、率直的个性与品格。
剧中男主角洪常青的主题音乐"常青指路",风格特色明显,包含着正义与英雄爱国主义,与他自身的民族英雄气质十分吻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大胆的采用了部分段落载歌载舞的形式,这在西方传统经典芭蕾中是从未出现过的,而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中受到了热烈欢迎和推崇。
既是芭蕾的,又是民族的,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为开启中国特色芭蕾舞剧的大门,做了积极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傲人的成果。
二、洋为中用中西璧合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由中国芭蕾艺术第一代编导李呈祥、王锡贤、蒋祖慧编创。
在创作初期,创作组与主要演员前往红色娘子军诞生地——海南岛亲身体验生活。
为了详尽了解当年娘子军的英勇事迹,他们几乎走遍整个海南岛,在椰林寨里,万泉河旁,天涯海角,聆听当年的娘子军老战士讲述烽火年代的艰苦生活和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深刻的体会到当年娘子军连顽强战斗、宁死不屈的革命品格。
剧中女主人公吴清华的人物形象,随着整部舞剧情节跌宕起伏的发展和编导极富特色的动作编创,显示出鲜明的艺术个性。
在第一场中清华从土牢逃出藏于椰林的一段独舞,以中西结合的“足尖弓箭步”亮相,在其进行反抗的双人舞中运用了“串翻身”、“探海翻身”等中国舞技巧与常见的西方芭蕾舞跳跃旋转技巧相结合,突出了吴清华坚韧、勇敢、不畏恶势力的性格;第二场中“清华参军的舞蹈,运用“挥鞭转”等技巧表达了清华参军的迫切心情和坚定信念。
西方足尖技巧与中国舞“虎口掌”式结合的毫不做作,反而使观者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感受到主人公澎湃的革命意志,体会到鲜明的人物个性。
剧中男主人公洪常青的人物形象,在造型动作技术技巧的运用等方面更具特色。
第一场中“常青指路”,采用按掌、踏步、昂首站立的姿态造型,使观众直观的感受到男主人公沉着机智、刚毅果敢的人物形象;第二场中“常青大刀舞”,第四场中“常青独舞”及第五场中“常青独舞”,尤其是在第六场中著名的“常青就义”的舞蹈,大量运用中国古典舞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动作元素,如“射燕大跳”、“飞脚”、燕式跳“、小蹦子”、“拉腿蹦子”等,显示了中国革命者的精神气质和革命军人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
而运用“平转”、“空转”、“旁腿转”、“凌空跃”等西方芭蕾技巧,使洪常青气壮山河的英雄形象得以更充分的展示。
编者吸收中国戏曲中“亮相”的手法,使人物形象“动中有静”,极富效果的集中了观者的注意力,渲染了主人公鲜明的人物性格。
在《红色娘子军》这部芭蕾舞剧中,编导运用西方芭蕾与中国民间舞的大胆结合折射出浓郁的海南地方文化特色。
如第二场的“五寸刀舞”,刻画了海南赤卫队员火热的革命斗志;第三场中的“黎族舞”,运用海南特有的黎族舞蹈语汇表现了黎族姑娘被压迫的境况;第四场中的“斗笠舞”,表现了父老乡亲慰问红军,军民鱼水情,军民一家亲的热烈场面。
这几段舞蹈,伴随整部舞剧剧情的发展自然而然的展现出来,既不失芭蕾艺术表演的精髓,又洋溢着中国民族舞的气派,彼此融会贯通,减弱了西方芭蕾的程式化特点,增添了有“中国特色”的风格和色彩。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蹈编排,大量运用了西方传统芭蕾艺术的足尖及原有的跳、转、翻技巧,其基本动作要求人保持着传统芭蕾的“开、绷、直
立”的审美特点。
但编导根据“中国特色”的审美要求,结合舞剧新的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题,突破了原有的芭蕾舞程式化造型,打破了西方芭蕾传统的高贵、典雅的特点,将洋为中用和学以致用相结合,展示了中国芭蕾舞剧独有的魅力,开创了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全新视角。
三、匠心独具气吞山河
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不仅在音乐和舞蹈语汇上打造了极具特色的东方芭蕾模式,其在舞美设计上更是独具匠心,营造了气吞山河的宏大革命场景。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场景设计采用了中国戏剧的舞台美术形式,椰林寨、根据地、万泉河等场景转换,使观众紧随其后,进入到特定的戏剧事态中。
全剧框架按照符合剧情需要的舞段进行无惧框架构建,区别于西方“双人舞”为主体的结构模式,采用了大段的群舞舞段,准确的诠释了革命战争背景下全民抗战的雄伟场景,舞段与舞段之间衔接自然,不露痕迹,体现了编导对大型舞剧结构构造高超的驾驭能力。
该剧在舞台上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舞台构图,如第二场清华在舞台中央旋转,其他全体战士和群众围绕成半圆,给人视觉上的凝聚感;再如过场中一排战士们的大跳,给观者带来一股视觉上的纵向冲击感。
这些为舞剧特定情节特定场景而设置的舞台构图,对全剧剧情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和推进作用,创造了意境,烘托并渲染了舞剧气氛。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服装设计是该剧的一大亮点,尤其是对娘子军连的女战士的服装设计上,用长袖上衣搭配短裤,在配以腰带、绑腿、军帽、灰色足尖鞋,透露出娘子军英姿飒爽的军人风采,也折射出海南岛较炎热的地域特征,既符合现实生活中海南岛人的生活习惯,又为芭蕾舞腿部脚部的技术运用创造了条件,可谓一举两得。
众所周知,传统的西方芭蕾舞剧模式,多以歌颂爱情为主题,以双人舞段为主体,主人公形象多是王子与公主,在舞剧表演过程中,特别强调华丽的技巧表演,主人公的独舞双人舞,完全是个人的技术技巧展示,符合西方芭蕾艺术较程式化和经典化的艺术特征。
而舞剧《红色娘子军》,将西方的经典芭蕾艺术带入中国,并加以“中国特色”的积极尝试,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以“戏剧性舞剧”的审美形式,采取了中国戏剧惯用的有头有尾、层次分明、前后呼应的结构方式,分场不分幕,剧情一环接一环,符合中国观众的传统欣赏习惯,使观者被情节深深吸引,紧随主人公的命运悲、愤、忧、喜,一次次为之震撼和洗礼,这正是中国芭蕾艺术的魅力所在。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芭蕾艺术,从照搬移植西方经典芭蕾舞剧作品走上了独立创作表演的道路。
不论是舞剧的音乐,还是舞蹈的编排,亦或是各种舞台艺术形式的运用,都围绕着中国特殊年代中国人民特殊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将西方经典的芭蕾艺术融入大量的中国元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打造了一部反映特殊时代背景,紧跟时代步伐,既经典又极具突破性的“中国式”民族芭蕾舞剧。
以其独特的中国式理念和表达方式,成为世界芭蕾舞剧中的一朵奇葩,造就了中国芭蕾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冯双白.新中国舞蹈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4]金浩.新世纪中国舞蹈文化的流变[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郭贝若(1988,08.13--),女,汉族,山东德州人,现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硕士研究生,专业:舞蹈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