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观后感-红色娘子军舞剧观后感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观后感-红色娘子军舞剧观后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观后感作者:日期:一、前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一部以中国革命历史为背景的舞剧作品。
它通过舞蹈、音乐、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展现了红色娘子军的英勇事迹,让观众感受到了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
二、舞剧简介《红色娘子军》是由中国舞蹈家协会芭蕾舞委员会创作的一部舞剧。
该舞剧以1935年红军战士娘子军为原型,讲述了她们在中国革命中的壮丽事迹。
舞剧分为三幕,通过舞蹈和情节的展现,生动刻画了红色娘子军的英勇与顽强。
三、第一幕:娘子军的成立第一幕主要描绘了红军战士娘子军成立的过程。
舞台上呈现出一片草地,女孩们身着便装,带着红军队伍的旗帜,表演出娘子军队伍集结的场景。
在音乐和舞蹈的伴随下,观众可以感受到她们走向革命的决心和坚定。
四、第二幕:战斗与牺牲第二幕展现了娘子军的战斗与牺牲。
舞台上再现了红军战士们与敌军的激烈战斗场面。
娘子军用灵活的舞步和精准的配合,展现出她们的勇敢和果敢。
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看到了娘子军建立了许多战功,并为了革命事业,舍身忘死。
五、第三幕:胜利与希望第三幕描绘了娘子军最后取得胜利的场景。
舞台上呈现出红军战士们高举胜利的旗帜,娘子军们互相庆祝的欢乐场景。
观众可以感受到胜利的喜悦与希望。
舞蹈和音乐表达了娘子军们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所付出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努力。
六、结语通过观看舞剧《红色娘子军》,我深深感受到了红军娘子军的英勇和无私。
她们在革命战争中,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
舞剧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人的音乐和精彩的情节,向观众展示了她们的英勇和不屈的精神。
附件:本文档不附带任何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档不涉及法律名词及注释。
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观后感

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观后感《红色娘子军》是著名的芭蕾舞剧之一,讲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女性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表现和崇高精神。
观后感如下:这部芭蕾舞剧充满了革命时期的气息和革命精神,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伟大。
整个舞剧表现了女性在革命斗争中的勇敢和坚定,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和斗争意志。
剧中的舞蹈和音乐都非常优美动人,演员们的表演非常到位,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内涵。
特别是舞蹈中展现出的女性柔美与坚韧,非常具有感染力。
《红色娘子军》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舞剧,它传递了一种真挚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展示了女性在革命时期的优良品质和革命斗争中的伟大贡献,使观众深受感动和启发。
除了情感和精神的表现,该剧的舞美和服装也非常出色。
舞美设计紧密贴合故事情节,将革命时期的场景和气氛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服装设计也充满了时代特色,既展现了传统服饰的美丽,也体现了妇女们在革命中所穿的便于行动的服装。
除了舞美和服装,该剧的编排也非常精妙。
舞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设计得非常到位,使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内涵,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此外,该剧也为芭蕾舞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它不仅充分展示了舞者的技艺和才华,也为芭蕾舞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除了情感和精神的表现,该剧的舞美和服装也非常出色。
舞美设计紧密贴合故事情节,将中国革命时期的场景和气氛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同时,服装设计也充满了时代特色,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美丽,也体现了妇女们在革命中所穿的便于行动的服装。
除了舞美和服装,该剧的编排也非常精妙。
舞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设计得非常到位,使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和内涵,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此外,该剧也为中国芭蕾舞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它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舞者的技艺和才华,也为中国芭蕾舞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赏析

技巧动作,通过这些强有力的动作来切实传达出吴琼花逃脱 恶霸追捕的决心。此外,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蹈语 汇还对民族民间舞进行了大量借鉴。例如,舞剧中的斗笠舞、 黎族舞、钱铃双刀舞等颇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充分展现了中国 人民勤劳朴实、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
图1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 被捆绑在牢笼柱上的吴琼花剧照
图2 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吴琼 花与老四搏斗的剧照
贝斯”的动作幅度明显加大,在外形方面还加上了高抬手臂 与握拳,将原本轻柔曼妙的舞姿转变为坚毅灵动的姿态,塑 造出了鲜明的娘子军的人物形象。并且,舞剧中的“女战士 瞄枪”“九人刀舞”等动作均是在“阿拉贝斯”基础上转化而 来的。
巧妙地应用足尖技巧可展现出芭蕾舞别样的轻盈感、线 条美,所以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创作人员没有将 这一技巧舍弃,而是把它与舞剧表现内容进行巧妙融合,让 足尖技巧在整部舞剧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创作 人员结合吴琼花的反抗个性,在一些展现反抗精神的场景中 巧妙利用足尖强劲力度、向上的动势,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 人物与敌人誓死斗争的狠劲,颇具个性。如图 强 烈的反抗意味。
四、结语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革命精神, 时至今日仍历久弥新,不仅推进了西方芭蕾与中国故事的有 机融合,以戏剧化的手法展现了真实的中国历史,与人民群 众生活相贴切,与国人的审美趣味相契合,还让外国观众眼 前一亮,向世界讲述了专属于中国的芭蕾故事。
53 2024 DANCE FASHION
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色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伴奏源自于同名电影中 的插曲《娘子军连歌》,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艺术处理。 这一主题曲与芭蕾舞剧的剧情发展紧密相连,实现了对全剧 音乐的全面引领。相较于同名电影,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中的音乐数量更多,这也是创作人员前往海南采风后潜心创 作的成果。因为创作人员是以海南传统民歌为参考进行创作 的,所以这部芭蕾舞剧的音乐有着鲜明的海南特色,观众可 从中获得别样的审美体验。例如,吴琼花这一角色的主题音 乐是由海南传统音乐《江河水》改编而成的,该角色在舞剧 中是旧社会时期劳动妇女的象征,展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精神, 所以她的音乐主题为小调风格。基于《江河水》改编的音乐 主题节奏富有弹性,音调具有跳跃性,与洪常青这一人物的 音乐主题、《娘子军连歌》一同构成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 军》的音乐主题。洪常青的音乐主题是一个大小调混合的音 乐主题,颇具男性化特色,并展现出了坚定沉着、刚强豪迈 的情感基调,与其他两个音乐主题相契合,共同塑造了洪常 青理想远大、胸襟广阔的人物形象。《娘子军连歌》鉴于电影 的上映得到了广泛传播,音乐形式简洁、朗朗上口,极易引 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并且这首歌也是一首具有鲜明民歌风格 的进行曲,展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在塑造娘子军群体形 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作人员将三个音乐主题贯穿于《红 色娘子军》始终,塑造出了鲜明的音乐形象,并助推舞剧整 体形象的塑造。另外,舞剧音乐还汲取了大量民间音乐素材。 在实际演奏中,除去西洋管弦乐,还引入了各种民族乐器, 包括柳琴、琵琶、大三弦等,赋予了舞剧音乐鲜明的民族特色。
舞剧《红色娘子军》鉴赏

舞剧《红色娘子军》鉴赏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新中国芭蕾舞台上的佼佼者,《红色娘子军》将古典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民族气派相融为一体,剧中处处洋溢着一种浓烈的中国风格。
芭蕾这门艺术本来是舶来品,其中充斥着公主与王子的浪漫影像。
很难想象,用军帽、军鞋、长衣、长裤装扮的芭蕾舞剧所刻画的革命形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但恰恰这种对古典芭蕾的挑战与背叛,展现出了中国芭蕾独有的特色和民族风情。
自从1964年公演以来,《红色娘子军》广受各界人士推崇。
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的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此舞剧场次介绍序幕海南岛,恶霸地主南霸天的土牢内,关押着南府丫头琼花。
团丁头目老四奉命要卖掉她,琼花乘老四不备,踢倒老四,在难友的掩护下,夺门而逃。
第一场黑夜,暴雨倾盆。
琼花逃出南府,但又与前来搜捕她的老四相遇,琼花落入魔爪。
南霸天怒不可遏,命人狠狠鞭打,琼花昏迷不醒。
南霸天认为琼花已死,率奴仆回府。
红军娘子军连党代表洪常青率领通讯员小庞化妆去执行任务,路遇苏醒过来的琼花,遂指引琼花去投奔即将成立的红色娘子军连。
第二场红军独立师建立了红色娘子军连。
琼花赶到会场,受到军民的亲切关怀。
琼花看到“打倒南霸天”的标语,愤怒地控诉南霸天对她的迫害,群情激愤。
党代表洪常青接受琼花入伍。
第三场南霸天寿辰,黎族少女在皮鞭下被迫起舞。
洪常青化妆为归国探亲的华侨巨商前来祝寿,而真意是约定午夜后与娘子军里应外合,一举消灭南霸天的团丁并生擒南霸天。
入夜,琼花和战友潜入南府与小庞联络,指点南府道路,并待机接应大队。
适遇南霸天送客,琼花按捺不住心头怒火,不顾战友阻拦,开枪打伤南霸天,破坏了原定的计划。
红军听到枪声,出击南府,南霸天与老四从地洞逃遁。
琼花因违犯纪律,打乱了作战部署,懊悔异常。
红军打开了南霸天的粮仓,把粮食分给群众。
第四场在红军的营地上,洪常青正给娘子军上政治课。
琼花学习后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观后感《红色娘子军》是一部经典的中国芭蕾舞剧,该剧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红军游击战士娘子军为题材,以歌颂革命英雄主义和赞美妇女的坚强意志为主线,展现了中国女性在战乱年代中的不屈精神和深情厚爱。
我近日有幸观看了《红色娘子军》的演出,深受其感动和故事所启发。
整部芭蕾舞剧以活力四溢的舞蹈、精彩的剧情和感人的音乐,展现了娘子军们英勇抵抗、坚决捍卫家园的英雄事迹。
舞台上,女演员们婀娜多姿的身姿,坚定而灵动的形象让我感到钦佩。
她们通过舞蹈的表达方式,展示了娘子军们不怕牺牲、英勇坚决的信仰和决心。
不断跳跃的舞姿象征着她们奋勇向前的勇气和追求自由的决心。
舞台布置的细节以及服装的精心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舞台上的道具、背景以及服装都极为考究,将观众带入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军营与战场。
演员们以红色的军装和军帽为基调,展现出女性坚定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斗力。
整个舞台色彩鲜艳,充满了冒险、希望和背水一战的气氛。
剧中的音乐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分。
音乐的旋律优美悠扬,与舞蹈的动作紧密配合,使得整个表演更加感人。
旋律中透露出革命胜利的决心和娘子军们的坚持不懈。
更令我难忘的是剧中插曲,用音乐无声的表达出剧情,令观众们可以更深入地感受到娘子军们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通过观看《红色娘子军》,我对娘子军们的奋斗和牺牲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动荡的时期,女性们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加入娘子军,与男同胞一同奋斗。
她们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抗争。
这种威武而无畏的精神令我深受感动。
对于我个人来说,观看《红色娘子军》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这部芭蕾舞剧在它的每一个表演中都体现了对正义和英雄主义的赞美,向我们传递出了妇女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作用。
这个故事让我回顾了历史,也让我对当代中国女性的坚强与勇敢充满敬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女性坚韧不拔和为国家和家庭奉献的故事,而《红色娘子军》将这些传统与现实相结合,通过芭蕾舞剧的表演形式向人们展示了这些伟大的女性形象。
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1964年10月1日)

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1964年10月1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于1965年,由中央芭蕾舞团演出,作曲:吴祖强、杜鸣心;编导:李承祥、王世琦、粟承廉、蒋祖慧。
它是在同名电影的基础上创作的。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在60年代,和《白毛女》被评为“中国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此剧受到前苏联戏剧芭蕾的深刻影响,继承了其优秀传统。
《红色娘子军》的艺术水平很高,无论是舞蹈、音乐和舞台美术(服装和布景)都很有特色,时代特征明显。
几经修改锤炼,今天的《红色娘子军》在戏剧结构上要比我国其他一些芭蕾舞剧简练清晰、逻辑严密、通俗易懂。
剧中的几位主要人物-洪常青、琼花、连长、小庞、南霸天、老四等等,个个性格鲜明饱满,有血有肉,各有特点,互不雷同。
这一点与传统古典芭蕾舞剧大不一样,通过舞蹈和哑剧塑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个性特点的正反主人公形象,这就是我国自己创作的芭蕾舞剧的《红色娘子军》的一大成就。
从舞蹈本身来说,《红色娘子军》的编导也是非常成功的。
他们深入海南岛的渔村山寨,收集当地的民间舞蹈素材,然后又根据芭蕾艺术规律,进行选择取舍,加以提炼、组合和发展,从而排出了既有民间舞蹈基础又合乎芭蕾的规范,能够体现时代气息、塑造人物性格的新舞蹈。
例如,立脚尖的“黎族少女舞”、“五寸刀”、“斗笠舞”等等。
表现娘子军操练的大型群舞更是前无古人的新创造,将一个崭新的内容引入芭蕾艺术。
在这方面,作者确实作了认真、有效的芭蕾民族化的试验。
所谓民族化,应该首先理解为民族气派、民族风格,而决不能局限于把若干民族舞蹈动作揉进芭蕾舞,或者穿戴一些民族的服饰或使用民族特色的道具。
《红色娘子军》:六幕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于1964年在北京首演。
该剧由中国中英芭蕾舞团根据梁信所作的同名剧本改编,舞剧《红色娘子军》上演后,以其感人的故事情节,刚劲有力的舞蹈动作和富于中国民族色彩的音乐,受到中国音乐、舞蹈界及观众的热烈欢迎,六十年代中业到七十年代中业,中国的报刊杂志发表了数以百计的评论文章,赞赏了这部舞剧的艺术成就。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情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于1964年。
这是一部在中国40年来久演不衰的经典舞剧。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海南岛。
舞剧讲述了从恶霸南霸天府中逃出来的丫鬟琼花,在红军党代表洪常青的帮助下,从一名苦大仇深的农村姑娘,逐渐转变成一名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娘子军战士的过程。
故事发生在十年内战时期的海南岛。
序幕夜——恶霸地主南霸天的土牢贫农女儿琼花被绑吊在柱子上,狗腿子老四奉命将她卖掉。
琼花仇恨满腔,踢倒老四,夺命而逃。
第一场深夜——漆黑的椰林琼花逃出匪巢不久,即被追来的恶奴捉捕,被打得遍体鳞伤,昏死过去。
刹时暴雨倾盆,南霸天料琼花已死,遂与奴仆仓皇而去。
红军干部洪常青与通信员小庞化装侦察,途经椰林,救起琼花,问明身世后,指引琼花投奔红区。
第二场几天后的上午—红色根据地广场晴空万里,彩旗飘扬,军民共同庆祝红色娘子军连的成立。
琼花历尽艰辛赶到会场,受到热烈的欢迎和亲切的关怀。
她愤怒地控诉了南霸天的滔天罪行,激起军民怒火万丈。
娘子军党代表洪常青以琼花的世代怨仇教育广大军民。
琼花随即加入娘子军,并由连长授枪。
第三场黄昏——南霸天的庭院趁南霸天庆寿,洪常青乔装为归国华侨巨商,深入虎穴,约定午夜鸣枪为号,与娘子军里应外合,歼灭南贼。
入夜,琼花悄悄进入匪巢与小庞联络。
一见南霸天,琼花抑制不住满腔怒火,擅自开枪,过早地暴露了战斗信号。
南霸天得以从地洞潜逃,洪常青坚定果断,沉着指挥,与战友齐攻匪巢,红军开仓分粮,贫苦的众乡亲庆祝解放,一片欢腾景象。
琼花违反纪律,打乱了作战部署,洪常青对她进行语重心长的劝导。
第四场清晨——红军宿营地洪常青给娘子军上政治课,教育战士们加强组织纪律性。
经过洪常青的教诲,琼花豁然开朗,决心为解放全国人民而战斗。
乡亲们采荔枝,编斗笠慰问红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突接命令,传来炮声,南匪已进犯解放区。
战士、担架队告别亲人,满怀胜利信心踏上征程。
第五场黎明前——山口阵地为歼灭敌人后援,红军主力部队迅速转移,插入敌军后方。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教案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教案第一章: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背景1.1 简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渊源1.2 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如何将中国革命历史题材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1.3 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地位第二章: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经典片段2.1 观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经典片段,体会其艺术魅力2.2 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舞蹈动作、音乐和舞台设计等特点2.3 讨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如何展现中国红色文化的独特韵味第三章:探究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角色刻画3.1 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主要角色及其性格特点3.2 探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如何通过舞蹈动作和舞台表现手法展现角色内心世界3.3 举例说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角色刻画对观众的情感影响第四章: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主题内涵4.1 探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所传达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4.2 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如何通过舞蹈艺术表现女性力量和自我价值的提升4.3 思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对当代观众的启示和意义第五章:实践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蹈动作5.1 学习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基本舞蹈动作和技巧5.2 练习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经典片段,提高舞蹈表现力5.3 结合个人特长,创作一段以《红色娘子军》为主题的舞蹈作品第六章: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音乐与舞蹈的融合6.1 研究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音乐特点,包括曲风、节奏和旋律等6.2 探讨音乐在芭蕾舞剧中的作用,如何与舞蹈动作相互映衬,增强舞台效果6.3 分析不同场景中音乐与舞蹈的配合,如何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故事的发展第七章:探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台设计与视觉效果7.1 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台设计,包括布景、灯光和服装等7.2 分析舞台设计如何帮助塑造角色形象,增强观众对场景的沉浸感7.3 讨论舞台设计在表现革命主题和红色氛围方面的作用第八章: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8.1 探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中国舞蹈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8.2 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文化精神8.3 思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对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的积极作用第九章:通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进行创意编舞与表演9.1 学习如何根据《红色娘子军》的舞蹈元素进行创意编舞9.2 练习运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蹈动作和表现手法进行个人或小组表演9.3 展示编舞和表演成果,邀请同学或老师进行评价和指导10.2 反思在教案实践中的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效果10.3 展望未来对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教案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期待和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第五章中的实践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舞蹈动作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练习来掌握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舞蹈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6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它从中国人的审美观出发,以中国革命历史作为创作的历史依托,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了民族芭蕾的世纪精品,并成就了中西文化芭蕾艺术领域完美融合的世界奇迹。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与舞剧《白毛女》的创作思路比较接近,剧情取材于梁信的同名电影剧本。
海南椰林寨女奴吴琼花不堪恶霸地主南霸天压迫,逃出南府,路遇红军干部洪常青,经其指引加入红色娘子军。
在一次战斗中,她违反纪律,打乱了原来的战斗部署,而使南霸天逃脱。
后来在党的教育下,吴琼花不断提高阶级觉悟,与部队一起奋勇杀敌,击毙南霸天,解放了椰林寨。
1964年9月26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
周恩来观看演出后走上台,对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给予了充分肯定。
在天桥剧场演了天,紧接着就到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装台。
10月8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都观看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演出后,毛泽东主席上台与演职员合影,并说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方向上是正确的,艺术上是成功的。
音乐上的艺术创新。
该舞剧音乐的序曲直接从原电影插曲《娘子军连歌》中取材。
此后,该歌曲又作为“舞剧主题歌”不止一次地运用在娘子军连队集体形象出现的场面中,有时是乐队演奏,也有许多时候是通过齐唱、合唱直接表现出来。
作为自身创作的新音乐形象中比较突出者,包括有党代表洪常青的主题:它豪迈、坚定,并暗含有某中悲壮的调式色彩。
女主人公吴琼花的主题也很具个性,并取得了有效的戏剧性发展。
随着戏剧情节的发展,这一主题的气质也越来越接近娘子军主题。
同时,从音调方面看,它们也共同具有海南地区的民歌风格特点。
几个反面人物的音乐形象塑造也很有效。
譬如南霸天的音乐,它最早出现就用加了弱音器的铜管乐小号演奏,透着一种阴险毒辣和老谋深算的气味,主题进行
中反复强调增四度音程,这种对我国五声性风格旋律来说是很怪诞的旋律,也令人感到不安,好像有一种不祥之兆。
此外,在表现南霸天做寿,土豪们勾搭捧场的情节中,作曲家巧妙地运用了我国传统音乐曲牌《小开门》的音调,并将之处理成一种平庸和富有讽刺意味的音乐,也很有新意。
再就是乐队。
该剧采用了中西混合双管制编制,中西乐器都有。
为了与政治要求相适应的艺术效果,突出刚劲和丰满的乐队音响效果,在运用欧洲双管管弦乐队的基础上,大量运用中国的打击乐器,并有选择地使用了中国部分独具特色的弹拨乐器与管乐器。
民族打击乐器有板鼓、小堂鼓、小锣、京锣、武锣、大筛锣、小钱、饶钱、齐钱、大齐钱、碰铃、竹筒;民族弹拨乐器有琵琶面、柳琴件、中阮面、大三弦件;民族管乐器有竹笛、芦笙、笙、海笛、唢呐。
从民族乐器使用数量与品种来看,配器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当时的音乐审美趣味的响、亮。
民族打击乐器集中地运用到洪常青形象的塑造中,从实际的配器效果看,民族打击乐器对洪常青的“出场”、“亮
相”等,气氛烘托和人物造型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
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管乐器在一些特定的舞蹈段落中,也起到了很好的塑造环境、烘托人物的作用。
总之,该舞剧音乐在典型人物和典型性格刻画方面,在伴随故事情节发展和展示音乐的戏剧性表现力方面,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舞剧《红色娘子军》以震撼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景、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海南岛的地域风情,从诞生之日起,就赢得多方好评,历经40多年的演出,
经久不衰,[1]不仅为生活在中国特殊时代的一代人提供了精神粮食,更为后几代人点燃了生命激情,一部舞剧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以下将从舞剧的音乐、舞蹈形象、舞蹈风格等几个方面探讨《红色娘子军》的审美特征,阐释其艺术魅力。
(一)音乐优美动听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十分成功,主旋律不仅动听,而且音乐形象和人物形象性格相吻合,音乐的发展和故事情节的展开结合密切,很有戏剧效果,引人入胜。
(二)舞蹈形象鲜明饱满
舞蹈形象是在创作意图的内在规范下,通过主体的匠心营运、由编创主体的创造性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功能整合、营构出的体现着主体情意趋向和充蕴着审美意义的经过人体姿态语言表达的有了物质确定性的“完型”的意象整体,是舞蹈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三)舞蹈风格独特多样
《红色娘子军》是以芭蕾语汇为构件,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艺术精品。
它以中国化的表达方式,反映中国人的历史与民族感情,将此嫁接于芭蕾艺术,形成中国芭蕾的民族风格。
舞蹈的形式因素直接影响甚至规定着舞蹈的艺术特质而且本身就是人们感受艺术美的直接对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