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 《红色娘子军》选曲分析

合集下载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与舞蹈探析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与舞蹈探析

2020-03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与舞蹈探析张海东(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沈阳110000)摘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第一部成功借鉴欧洲芭蕾形式而创作的大型现代舞剧,是一个时代所能产出的最佳作品。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上体现了音乐主题鲜明的特征,舞蹈编创上则体现出动静对比鲜明的特征。

其音乐与舞蹈在剧中的交织展衍,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戏剧性,创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音乐;舞蹈中图分类号:J723;J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9-0097-01一、引言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成功借鉴欧洲芭蕾形式而创作的大型现代舞剧,,它多元而复杂的艺术内质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解读它、研究它,可以成为一项耐人寻思的工作。

本文以1970年版的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舞蹈进行综合研究,探寻其音乐特点和舞蹈特色。

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与舞蹈特征(一)音乐主题鲜明1.娘子军主题。

作曲家选用了同名影片中的《娘子军连歌》,作为这部舞剧音乐的贯穿主题之一。

“主题动机”(la-la-re)是一个纯四度的音程结构,成为贯穿全剧的音乐素材,根据剧情发展给予不同形式的变化处理。

娘子军主题动机出现在多个舞蹈场景的音乐中,成为全剧音乐最坚实的“底色”。

娘子军主题不同的地方所起到的作用也不相同,如:在第二场,以女声合唱形式展现红色娘子军的飒爽英姿;过场中的音乐是由“娘子军主题”发展而来,这段音乐气势磅礴,塑造出红军战士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伟大形象;最后部分以极快的速度,混声合唱的形式完整再现,以极强的号召性将舞剧推向高潮。

2.吴清华主题。

吴清华主题音调素材和调式与《娘子军连歌》有着紧密联系,其内涵和意韵更为丰富。

如:序幕中,被铁链吊在木柱上的吴清华双目圆睁,一个昂首摆头,乐队激昂、铿锵有力地奏出音乐主题,主题具有小调风格,开始的“主题动机”给人一种不屈、愤怒、反抗的音乐形象,其中三短一长的节奏组合和四五度的音程跳进,使这个音乐主题获得一种戏剧性张力。

舞剧《红色娘子军》鉴赏

舞剧《红色娘子军》鉴赏

舞剧《红色娘子军》鉴赏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新中国芭蕾舞台上的佼佼者,《红色娘子军》将古典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民族气派相融为一体,剧中处处洋溢着一种浓烈的中国风格。

芭蕾这门艺术本来是舶来品,其中充斥着公主与王子的浪漫影像。

很难想象,用军帽、军鞋、长衣、长裤装扮的芭蕾舞剧所刻画的革命形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但恰恰这种对古典芭蕾的挑战与背叛,展现出了中国芭蕾独有的特色和民族风情。

自从1964年公演以来,《红色娘子军》广受各界人士推崇。

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的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为世界芭蕾舞坛增添了一朵奇葩。

此舞剧场次介绍序幕海南岛,恶霸地主南霸天的土牢内,关押着南府丫头琼花。

团丁头目老四奉命要卖掉她,琼花乘老四不备,踢倒老四,在难友的掩护下,夺门而逃。

第一场黑夜,暴雨倾盆。

琼花逃出南府,但又与前来搜捕她的老四相遇,琼花落入魔爪。

南霸天怒不可遏,命人狠狠鞭打,琼花昏迷不醒。

南霸天认为琼花已死,率奴仆回府。

红军娘子军连党代表洪常青率领通讯员小庞化妆去执行任务,路遇苏醒过来的琼花,遂指引琼花去投奔即将成立的红色娘子军连。

第二场红军独立师建立了红色娘子军连。

琼花赶到会场,受到军民的亲切关怀。

琼花看到“打倒南霸天”的标语,愤怒地控诉南霸天对她的迫害,群情激愤。

党代表洪常青接受琼花入伍。

第三场南霸天寿辰,黎族少女在皮鞭下被迫起舞。

洪常青化妆为归国探亲的华侨巨商前来祝寿,而真意是约定午夜后与娘子军里应外合,一举消灭南霸天的团丁并生擒南霸天。

入夜,琼花和战友潜入南府与小庞联络,指点南府道路,并待机接应大队。

适遇南霸天送客,琼花按捺不住心头怒火,不顾战友阻拦,开枪打伤南霸天,破坏了原定的计划。

红军听到枪声,出击南府,南霸天与老四从地洞逃遁。

琼花因违犯纪律,打乱了作战部署,懊悔异常。

红军打开了南霸天的粮仓,把粮食分给群众。

第四场在红军的营地上,洪常青正给娘子军上政治课。

琼花学习后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电影原作,梁信的剧本、谢晋的导演艺术、黄准的娘子军连歌以及祝希娟、王心刚、陈强等表演艺术家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创作依据。

从银幕形象转换到芭蕾形象能否获得成功,主要从两方面加以审视:第一要体现原作的精髓,第二要充分发挥芭蕾舞艺术的表现特征,使观众在形象转换的观赏中,获得有别于银幕的美感享受。

根据舞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特点以及肢体语言的局限性,改编中首先着眼于两方面,一是精简人物,二是浓缩情节。

在电影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十三位,对舞剧无疑是太多了,经反复斟酌,只保留六个人,正面人物琼花、洪常青、连长、小庞,去掉了符红莲、阿贵等人,反面人物南霸天、老四,去掉了大管家、黄振山、陈旅长等人。

在交代情节上尽可能压缩篇幅,采取简练手法,而在抒发人物情感的地方,则尽最大可能给以渲染和深化,发挥音乐、舞蹈的优势。

《红色娘子军》剧音乐的总体构思可概括为“三个主题一个歌”,一个歌就是指电影中的《娘子军连歌》,它流传很广,是娘子军战士群体形象的生动写照,因而要在舞剧中贯穿运用。

而更重要的是要写好琼花、洪常青、南霸天三个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这决定着舞剧的成败。

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征-精品文档

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征-精品文档

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征-精品文档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征摘要: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我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作品,其音乐特征主要体现在音乐与剧情的关系、管弦类乐器的演奏、民族元素的加入、器乐合奏、革命歌曲的演绎五个方面。

可以说,其极具张力的舞台音乐对后世芭蕾舞剧的音乐创作影响深远。

六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于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六十年代,1964年在北京首演。

当时正值新中国红色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红色娘子军》即是按照周恩来指示将芭蕾舞进行“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改革的首次尝试。

作为我国第一部民族芭蕾舞剧作品,《红色娘子军》在新中国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并在后来的文革中与《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等同时被作为“八个样板戏”中的代表作而风靡一时。

《红色娘子军》讲述了在我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一支被称为红色娘子军的革命队伍――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她们在党的领导下出色地完成了保卫领导机关、发动群众等各项任务,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故事。

作为舞台表演艺术之一,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的任务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艺术形式。

本文拟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特征方面进行论述。

意大利音乐学家汉斯立克曾说,“至于就作曲家创作的特殊性说,‘它是一种不停的造型过程,一种用音乐关系来塑造感情形象的过程’”。

[1]由此不难看出音乐在塑造形象中的重要性。

通过音乐表现手段表达选定的富于特性的感情形象是作曲家通常采用的手法。

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运用了海南民歌的音调素材,并融合了其他民族音调,创新性地将主题贯穿和交响化的戏剧性手法进一步发展,对塑造舞剧中人物形象具有补充和衬托作用,成功将吴清华、洪常青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舞台之上。

舞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各有其特定的音乐主题。

其中,吴清华的音乐主题性格鲜明,强烈的反抗精神充斥其间;洪常青的音乐主题简朴奔放、豪迈坚定。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是艺术领域中中西文化成功融和的典范。

舞剧1964年首演,1970年被拍成电影作为“样板戏”在全国放映,“文革”之后,它曾一度沉寂达十年之久,进入90年代,当人们拉开一段历史距离去审视这一中国特定时期的作品,从艺术的角度,重新给予它高度评价:它是用西方唯美的芭蕾形式,大胆地运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军事题材,它是中国芭蕾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走出了成功的一步,同时也是一部讴歌伟大女性的代表作品。

这部舞剧在美国、英国、俄罗斯、丹麦、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上演,为中国芭蕾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娘子军连连歌》
这是舞剧的主题音乐,节奏明快、坚定有力、扣人心弦,配合主题歌是老乡们手舞彩旗先十字步接后踢小跳步的欢迎场面,娘子军连战士大踏步行进及指导员与连长检阅式的行进,没有过多舞姿造型。

在阵阵军号声中,战士们立起足尖整队的动作,这一动作有其创作根源。

当年为使芭蕾演员表演上有部队的生活气息,就有演员包括演奏员百余人全部下连当兵,当演员们听到“向右看齐”的口令时,都下意识地立起足尖,解放军战士都惊讶地叫起来“立起来真好看”、“比我们做得好看”,就这样,小插曲被吸收编排到舞蹈中来,接后面的射击、投弹、刺杀等舞蹈完全来自部队生活,是军事训练动作与芭蕾足尖技巧的结合,生动地塑造了女战士的飒爽英姿,配以合体的军衣短军裤、大刀、枪械道具,伴随那“向前进、向前进……”乐曲声,昂扬的激情感染着每一个人。

浅析杜鸣心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的演奏艺术

浅析杜鸣心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的演奏艺术

浅析杜鸣心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的演奏艺术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是由杜鸣心根据舞剧音乐改编而成的,共有七首,分别是《娘子军操练》、《赤卫队五寸刀舞》、《清华参军》、《快乐女战士》、《军民一家亲》、《常青就义》、《奋勇前进》,本文从《红色娘子军》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并从钢琴演奏的音色触键、力度速度等演奏方面对钢琴组曲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期进一步把握好作品的演奏技巧,从而更细致地表现作品的音乐风格。

——1、作曲家杜鸣心访谈丨“江青说我写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像黎锦辉的靡靡之音。

”;2、作曲家杜鸣心丨用动人故事谱出动听音符;3、跟杜鸣心先生上一堂作曲课;4、九旬杜鸣心丨70载北京生活再谱新曲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是由同名舞剧音乐改编而成的,由同名舞剧音乐改编的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可谓是声色具备,首先我们来说“声”:作为一部为钢琴而作的演奏曲,它的声音充满无限的魅力,在作曲家笔下音乐活了。

其次说“色”:就因为该组曲有它丰富真实的音乐内涵,体现舞剧的戏剧性和人物的形象,构成组曲完整的内容。

首先,该组曲在音乐主题的运用上具有一定的特色:组曲音乐中的每首曲子描绘的是舞剧的相应场景,杜鸣心在创作该组曲时也是以舞剧音乐的代表性主题和乐段为依据的,所以,音乐主题性特征是此首钢琴组曲创作的主要特色。

一个鲜明的主题往往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一个组曲的不同乐曲当中。

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中有三个基本的主题――①娘子军连连歌主题:该主题是以羽调式来表现它的进行曲风格,旋律琅琅上口,体现了娘子军们严谨的军风和坚毅充满朝气的步伐,在钢琴组曲创作中运用了十分频繁。

该主题第一次引用是在组曲第一首《娘子军操练》中的开头处,也是整部作品的开始,作者采用双手跨越三个八度的和弦齐奏的方式呈现,展示了整部舞剧的主题,精神饱满,气势磅礴,体现了娘子军这支革命队伍的实力和气质。

②娘子军连连歌主题第二次出现是在《清华参军》结尾处,但是此时该主题不是它的原型,在主旋律音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变形,旋律的节奏加入了附点,琶音式的织体较之原来柔美了许多,改变了原来的进行曲风格。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欣赏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欣赏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欣赏作者:侯蕾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0期教学内容1.、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和《军民团结一家亲》。

2.、简要了解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历史和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特色。

教学目标1.、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和《军民团结一家亲》,熟记上述曲目的主题音乐,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分析音乐主题主奏乐器、感受情绪情感等音乐要素的变化,进一步体会音乐在塑造舞剧人物形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并结合作品的旋律、题材、舞台布景等艺术元素感受本剧鲜明的民族特色。

2.、能够用自然明亮、亲切热情的声音表现歌曲《军民团结一家亲》中根据地群众对党和红军的信任、感激与爱戴。

核心知识结构图《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带再现的三段体)引子 A B A'欢快活泼优美抒情欢快活泼节奏自由舒缓节奏紧凑跳跃节奏略舒展、旋律同A富于舞蹈性起伏大富于歌唱性《军民团结一家亲》引子A A’ B亲切热情亲切热情热烈激动旋律优美抒情,具有鲜明的黎族旋律由F调转至降B调,音乐特色音区上移、力度加强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欣赏舞剧《红色娘子军》经典片段,并熟记音乐主题,能有感情的演唱《军民团结一家亲》,初步了解中国舞剧的相关知识。

2、教学难点:在感知音乐要素变化的基础上,探究舞剧音乐在塑造表现人物形象、揭示推动剧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具准备:钢琴、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一、初步了解舞剧《红色娘子军》1.、欣赏《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播放视频)思考:(1)这段舞蹈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预设学生回答:(1)这段舞蹈表现了红军女战士和老班长在河边嬉戏的情景。

(2)音乐轻快活泼、明快流畅,富有趣味。

舞蹈《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选自舞剧《红色娘子军》。

这部舞剧是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事迹为素材创作的一部现代芭蕾舞剧,讲述了海南岛椰林寨的贫苦姑娘吴清华投奔红军参加革命的故事。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

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红色娘子军舞剧赏析论文参与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的中芭老团长李承祥回忆:《娘子军》的创意源自周恩来总理一次谈话的启迪。

1963年,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前身)演出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周总理在观看演出中说:“你们可以一边学习排演外国的古典芭蕾舞剧,一边创作一些革命题材的芭蕾剧目。

”“为了适应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可以先编一个外国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比如反映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故事。

”这是周总理对中国芭蕾舞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即由学习借鉴转入自己独立创作。

1963年底,在舞剧选题的讨论会上,由于故事感人,人物鲜明,《娘子军连歌》家喻户晓,适合发挥芭蕾舞以女性舞蹈为主的艺术特点等原因,与会者一致决定将《红色娘子军》改编为芭蕾舞剧。

事后组成了创作班子,由吴祖强、杜鸣心、戴宏威、施万春、王燕樵担任作曲,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担任编导,马运洪担任舞台美术设计。

大家满怀激情地投身到第一部中国题材的大型芭蕾舞剧的创作中。

对于创作人员来说,首要的是生活。

李承祥回忆,1964年2月,创作班子赴海南岛深入生活,由李承祥任组长,吴祖强、刘庆棠任副组长,成员包括王希贤、蒋祖慧、马运洪、白淑湘、钟润良、王国华、李新盈。

“我们访问了当年的老革命根据地,当时的老赤卫队长给我们讲述了海南人民的英勇斗争事迹,他亲自带我们去看当年开万人大会的红场,访问经常掩护红军的革命老妈妈。

在琼海县,我们见到当年的娘子军战士,听她们讲述当年海南妇女过的悲惨生活。

受压迫最重,反抗性就特别强,当时好多妇女逃出牢笼,找红军要求当女兵。

一篇篇劳动人民的血泪史、一件件触目惊心的实物,使我们对海南人民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我们将要表现的英雄人物有了更加浓厚的感情。

”李承祥回忆。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电影原作,梁信的剧本、谢晋的导演艺术、黄准的娘子军连歌以及祝希娟、王心刚、陈强等表演艺术家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创作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 现色 代娘 芭 蕾子 舞军

现代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 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的人物 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
舞剧音乐是作曲家为各种类型的舞剧所作的 音乐。它对舞剧起到了塑造人物性格、描绘景色、 表达故事情节等作用。 舞剧音乐的种类有芭蕾舞剧音乐、民族舞剧 音乐、现代舞剧音乐三种类别样式。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于1964 年。这是一 部在中国40年来久演不衰 的经典舞剧。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 年代的中国海南岛。舞剧讲述了从恶霸 南霸天府中逃出来的丫鬟琼花,在红军 党代表洪常青的帮助下,从一名苦大仇 深的农村姑娘,逐渐转变成一名有着坚 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娘子军战士的过程。
《五寸刀舞》选自舞剧第二场的 第三首舞曲。这是一首引子加带 变化再现的四段式结构,徵调式, 3/4拍子。
旋律轻快活泼,优 美抒情,表现了红军 女战士的乐观主义精 神,刻画了她们活泼 热情充满朝气的形象 以及炊事班长幽默风 趣的形象。
如果没有舞剧音乐仅欣赏舞剧画 面,将有怎样的感受?
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 式,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可以这样说—音乐是 “听得见”的舞蹈,舞 蹈是“看得见”的音乐。 二者密不可分。
曲调优美轻盈,描绘了 姑娘们手捧斗笠,载歌 载舞,欢唱军民鱼 水情的情景。
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 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 的人物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 舞剧音乐起到了塑造人物性格、描绘景色、 表达故事情节等重要作用。
议论:舞曲的旋律怎样? 该段舞蹈音乐表现了什么?
舞曲的旋律活泼奔放,起 伏跌宕,表现了赤卫队员粗犷 强悍、威武机智的英雄风貌。
《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
是第四场中的第五首舞曲。这 首舞曲为再现的三段式,宫调式, 4/4、2/4拍子。 思考:舞蹈音乐给你有怎样 的感受?刻画了女战士和炊 事班长怎样的精神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