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中的中国特色
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的艺术鉴赏分析

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的艺术鉴赏分析芭蕾舞剧是西方独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形式,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便一直受到中国舞蹈创作者的继承、融合与创新,从题材选择、动作编排、音乐创作、舞美设计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中国化的再创造。
基于此,文章就中国原创芭蕾舞剧的艺术鉴赏进行分析。
标签:芭蕾;民族化;音乐舞美1 题材选择的民族化当芭蕾舞剧踏入中国的土地之后,受到环境和受众群改变的影响,创作者首先就得以中国化视角对芭蕾舞剧的叙事题材进行改造和选择。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雄厚的文化积淀,能从中摄取的舞剧创作素材自然也丰富多样,就现当代创作的中国芭蕾舞剧作品而言,大部分的题材主要来自对中国的戏曲、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真实(历史)事件等的改编,原因在于这些题材具备了舞剧该有的“剧”的性质,它们富有的故事情节能够直接为整个主题内容搭建骨架,使得舞剧具有可舞性。
同时,摆脱“王子、公主”式的欧洲风格,而用西方芭蕾跳中国题材,也更符合本土观众的审美逻辑,从而奠定良好的观众基础。
50年代初,芭蕾舞剧《鱼美人》的成功,真正意义上开启了中国民族芭蕾舞剧探索的大门。
它取材于传统的中国神话故事,并且广泛吸收了中国民间舞蹈素材,其民族化的理念对后来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题材的民族化直接影响着主题的民族化,在此之后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堪称经典之作,不仅在选材上极具中国特色,更适时地在革命时期展现出了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
改革开放时期,大量取材于文学著作的优秀民族芭蕾舞剧涌现出来,为新时期的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90年代到新世纪初,一批充满现代气息和人文情怀的作品在时代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如《二泉映月》、《黄河》、《春之祭》等,再到近几年的《八女投江》、《鶴魂》、《花木兰》等都各具特色,创作者们以中国故事为根基,拉近了芭蕾这个所谓的“舶来品”与中国观众之间的距离,勾画出了当前新时代中国芭蕾舞剧的多元化蓝图,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蕴和精神内涵。
细说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真善美

细说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真善美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中国著名导演李太白编导的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芭蕾舞剧。
这部作品以陕北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斗争为题材,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了人民军队和广大农民群众同敌人抗战的真善美,深受观众喜爱。
芭蕾舞剧《白毛女》通过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民军队和广大农民群众抗日斗争的英雄形象,讴歌了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
在舞台上,人民军队英勇善战,坚持不懈地与敌人作斗争;农民群众团结一心,勇敢奋斗,为了保卫家园,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这些英雄形象充分展示了中国农民群众和人民军队顽强抗敌的民族气节和风采,唤起了人们对于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了人们继续奋斗、甘愿献身的精神动力。
芭蕾舞剧《白毛女》还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保卫家园、抗击敌人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伟大精神。
演员们通过纤细柔美的舞姿,生动地展现了人民军队和农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无畏英勇,情感丰富,形象生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主人公白毛女,她强烈的个性魅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善良宽容的品德形象,都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观众通过这一情节,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更加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
这些情感在观众心中延续,激起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和渴望,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
芭蕾舞剧《白毛女》以真善美为主题,通过艺术形式生动地刻画了人民军队和农民群众在抗战斗争中所体现出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深刻展现了人民军队和农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的英雄形象。
这部作品不仅唤醒了人们对于英雄人物的热切敬仰之情,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向往和渴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品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也在艺术表现上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芭蕾舞剧《白毛女》不仅是一部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更是一部充满着真善美的优秀文化作品,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价值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浅谈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探索

浅谈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探索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中国国家大剧院创作的一部现代主题芭蕾舞剧,由著名编舞家王肖宁担任编导。
该舞剧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将现代元素与芭蕾舞相融合,形成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式”芭蕾舞作品。
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中国传统的红灯笼被作为主题形象,并通过大量的编舞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来。
例如,舞剧中的灯笼的造型、颜色、功夫等都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同时,舞剧中还采用了中国古典音乐、民族舞蹈等元素,充分体现其中国化的特点。
然而,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展示,它还具有时代的特点。
舞剧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元素,如人民生活、移动互联网、城市化等问题,都聚焦于中国社会的现状,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特征。
舞剧中融入现代性的元素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有现代化的魅力。
此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国化”探索,还可以看到充分展现时代特色的现代化探索,两者形成了极佳的契合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化认同度,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总的来说,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探索是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一个典范。
它通过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又增添了现代特色,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浅谈民族化芭蕾舞剧《白毛女》魅力所在

浅谈民族化芭蕾舞剧《白毛女》魅力所在民族化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一部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它以20世纪30年代陕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贫苦农民白娘子在遭遇家庭悲剧后坚强抗争的故事。
该舞剧充分体现了中国舞蹈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艺术价值,深受观众喜爱。
以下从舞台设计、服装表现、舞蹈编排及音乐配乐等方面分析了其魅力所在。
首先,该舞剧的舞台布置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
舞台上使用了传统的木头房子、炊烟和树木等元素,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陕北农村的现场之中。
而且,舞台的蓝色窗帘和灰色的石墙让整个舞台显得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古朴与简约。
其次,服装也是该舞剧的一大亮点。
所有演员的服装都体现了中国的民俗特色和文化传统,特别是在女主角白娘子身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身穿粗布衣裳,腰束黄丝绸带,头戴红头巾,脚踏一双草鞋,展现出一个贫苦农民女性的生活状况和坚韧不拔的气质。
第三,在舞蹈编排方面,整个舞剧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民间文化元素。
舞蹈团队巧妙而自然地将陕北的舞蹈形式与芭蕾舞蹈相结合,呈现出更加鲜明、更富动感的特色。
舞剧中节奏明快、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舞曲,让观众不仅能够欣赏到演员优美的舞姿,同时也感受到属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美丽与独特。
最后,音乐配乐也让整部舞剧更加感人对心。
该舞剧的音乐非常朴素,诠释了中国传统民歌的原味与美妙,朴实而动听。
近百人的民间合唱团,唱出了一曲曲淳朴、嘹亮的哈达歌,带出了陕北的农民舞蹈和习俗。
观众们在观赏的过程中,首先是听觉的冲击,接着是肢体和心灵的共鸣,心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强烈感染。
综上所述,民族化芭蕾舞剧《白毛女》能够在国际上获得如此成功的演出,与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属性和杰出的舞蹈表现密不可分。
它将陕北民间文化和中国传统舞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体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展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神韵和魅力,更是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浅谈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探索

浅谈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探索【摘要】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中国化探索中展现出独特魅力。
本文从舞剧背景介绍和中国化重要性入手,深入探讨舞剧中的中国元素、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中国化可能性拓展、创新传承与舞剧创作启示等方面。
通过对中国化成功应用和未来发展的展望,揭示了中国化在舞剧中的重要价值和发展潜力。
在探索中发现,中国化不仅可以为舞剧增添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感,还能推动舞台艺术创新与传承。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探索为中国舞剧领域注入新动力,为未来舞台艺术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国化,舞剧,中国元素,传统文化,现代舞台艺术,创新,传承,创作,启示,成功应用,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背景介绍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中国著名作曲家、舞蹈家谭盾在1984年创作的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芭蕾舞剧。
该舞剧以中国民间故事为灵感,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爱情和传统的故事。
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原创芭蕾舞剧,它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服饰和舞蹈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背景设定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村庄,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
舞剧中运用了大量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琵琶等,配合舞蹈动作和服饰,展现了中国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整部舞剧充满了浓厚的中国风情,同时融入了现代芭蕾舞的技巧和表现形式,使舞剧更加生动多彩。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成功演出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轰动,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赞誉。
该舞剧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为中国舞蹈艺术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了良好形象。
通过这部舞剧,谭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的完美结合,为中国化在舞剧中的探索开辟了新的道路。
1.2 中国化在舞剧中的重要性中国化在舞剧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
通过将中国元素融入到舞剧中,可以展现出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使其在国际舞台上更具辨识度和影响力。
浅谈民族化芭蕾舞剧《白毛女》魅力所在

浅谈民族化芭蕾舞剧《白毛女》魅力所在【摘要】《白毛女》是一部具有深厚民族化特色的芭蕾舞剧,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舞蹈的元素,展现了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这部舞剧通过艺术形式传递了人性的悲壮和美好,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元素和民间文化。
演员们高超的芭蕾技艺生动展现了故事情节,让观众深深沉浸其中。
《白毛女》的成功在于完美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打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这部舞剧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彩作品。
【关键词】民族化芭蕾舞剧《白毛女》,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舞蹈,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人性,民族元素,民间文化,芭蕾技艺,成功,传统文化,现代舞蹈,民族特色,艺术作品。
1. 引言1.1 介绍民族化芭蕾舞剧《白毛女》的背景及意义《白毛女》是中国民族化芭蕾舞剧的一部代表作品,它基于冯其庸的同名话剧改编而成,于1959年在北京首次演出。
这部舞剧讲述了一个关于艰苦奋斗和爱情奉献的感人故事,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时期的经典之作。
《白毛女》所呈现出的民族化芭蕾舞剧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的完美结合的产物。
它不仅融合了芭蕾舞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还将中国民族舞蹈中的韵味和特色融入使得整部舞剧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
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当代舞蹈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白毛女》这部民族化芭蕾舞剧具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还通过艺术形式传递了人性的悲壮和美好。
舞剧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元素和民间文化,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动的艺术张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2. 正文2.1 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舞蹈的完美结合《白毛女》是一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舞蹈元素的民族化芭蕾舞剧,其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展现了这两种看似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在舞剧中,观众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国舞蹈动作和编排与现代芭蕾舞的优美线条和力量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风格。
浅谈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探索

浅谈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中国国家大剧院芭蕾舞团于2019年创作并首演的一部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芭蕾舞作品。
该舞剧以中国传统节日元素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希望和团聚的故事。
此剧的创作意图在于通过现代舞蹈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相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充满中国元素的精彩演出。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作背景在于中国文化自信与艺术创新的推动下,国家大剧院芭蕾舞团希望通过此作品探索如何将传统芭蕾舞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展现中国独特的艺术风格。
该舞剧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成为中国芭蕾舞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大红灯笼高高挂》所体现的“中国化”探索也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
1.2 研究意义研究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探索意义重大。
这部舞剧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通过深入探讨《大红灯笼高高挂》在中国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突破点,可以为其他艺术作品在“中国化”方面提供借鉴和经验。
分析观众对于中国化芭蕾舞剧的反馈和市场认可可以帮助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研究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探索,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研究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2. 正文2.1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作与演出历程《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中国当代知名舞剧作品,以红色灯笼为主题,表达了对家国情怀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该舞剧由著名编剧赵树理创作,首演于1984年。
创作团队通过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将芭蕾舞和中国传统舞蹈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作与演出历程中,创作者们不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之道,力求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魂韵。
浅谈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探索

浅谈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探索1. 引言1.1 探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中国化《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由中国舞蹈家姚晨编创的芭蕾舞剧,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在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传统的芭蕾舞剧中融入中国元素,提升其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成为了现代舞台艺术创作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对《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一作品的中国化探索,不仅可以让传统芭蕾舞剧更好地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也有助于推动中国芭蕾舞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和传播。
本文将深入探讨《大红灯笼高高挂》芭蕾舞剧的中国化之路,从创作与演出、角色设定、音乐舞蹈、服装舞美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中融入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及中国化对于芭蕾舞剧的意义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芭蕾舞剧中国化的深刻内涵,为中国舞台艺术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1.2 背景介绍《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芭蕾舞剧,旨在通过舞蹈艺术形式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该舞剧的中国化探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成为了中国舞台艺术领域的一大亮点。
2. 正文2.1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作与演出《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和编舞家陈佩蓉共同创作的芭蕾舞剧。
该舞剧首次于1983年在中国北京首都剧场上演,至今已经在国内外多个舞台上演出过无数场,受到广泛好评。
在创作过程中,郭文景和陈佩蓉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国元素巧妙融入到舞剧中。
他们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和民俗中汲取灵感,为舞剧注入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
舞剧中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音乐旋律,都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美感和韵味。
在演出方面,舞剧团队精心设计了舞台布景,运用红色灯笼、中国结等传统元素,营造出了浓厚的中国年味。
演员们的服装也充满了中国传统风格,展现出中国古典美的独特魅力。
舞蹈编排上,舞剧融合了中国传统舞蹈的舞步和动作,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审美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芭蕾舞的起源
“芭蕾”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它起源于意大利,但在法国才流行起来。芭蕾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的宫殿,及法国南部的贝根弟处所住的宫廷中,结婚的节日,接待外国国家元首,或其他大型的庆祝活动,和舞蹈表演的愿望或帮助兴。芭蕾成长史上的第一部完整的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于1581年开始演出,由于它是最古老的芭蕾音乐,所以这场芭蕾舞的音乐曲谱至今还仍然保留着。
1.1.2
(1)宴会芭蕾
芭蕾舞开始于15世纪到第十六世纪期间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试图模仿古希腊的艺术风格,是在宫廷宴会,最早的表演芭蕾。1489在意大利的一个小镇,庆祝米兰和阿拉贡西班牙公主idabelle婚礼的公爵,奥菲斯“表演”。表演形式和我们今天看到的芭蕾舞是不一样的,与大多数的前一天在一起的性能每段,如模仿打猎,是野猪,海洋开始,河神和外观,然后许多神话人物玩很多菜和水果,最后客人参加热闹的嘉年华的表演去。这是一首由歌曲,舞蹈,朗诵,戏剧等表演结合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芭蕾的祖先,被后人称为“宴会芭蕾”。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西方芭蕾舞模式,唱爱的主题,在双人舞段为主体,主角是王子和公主,芭蕾表演过程中,在华丽的技能表现特别强调,主人公的独舞双人舞,完全是个人的表达能力,符合西方芭蕾更程式化,古典的艺术特征。但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西方古典芭蕾艺术进入中国,积极尝试“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的审美心理,结束“戏剧和芭蕾”开始的审美形式,结构满足中国戏剧的习惯,使观众深深地吸引了,动作英雄难过,愤怒,悲伤,快乐,惊讶的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洗礼,这是中国芭蕾艺术的魅力。
Keywords:"Miss Red"balle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第一章 绪论
1.1芭蕾舞剧的概述
芭蕾是一种由舞蹈演员身着戏服,用音乐与戏剧的伴奏而演出的舞剧,它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被介绍到法国,并有了很好的发展。芭蕾舞音乐不仅仅是音乐,唱歌,朗诵,因此被认为是歌剧院的前身,歌剧和芭蕾舞,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末,也影响了意大利的歌剧院。在十九世纪中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芭蕾音乐,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等,然后产生了一批中国国家芭蕾舞团,如“红色娘子军”,“草原”,“黄河”和其他的芭蕾舞剧。近年来,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与发展,各种大型剧目出现充分表明,中国在中国的演进的芭蕾舞团,以及由中国国有的特点也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芭蕾的地区,也就是说我们看芭蕾的创造者,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芭蕾,也对我国的艺术理想的代表。
2.1《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在中国芭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创造了“英姿飒爽穿足尖鞋”的中国女孩侦察图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合西方芭蕾和中国民族舞蹈的风格,创造一个良好的世纪国家芭蕾舞,芭蕾舞艺术的完美世界奇迹场结果对中西文化的融合,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图像,直到现在仍然如此受欢迎。
2.2《红色娘子军》的突出特点
2.2.1中西璧合
在《红色娘子军》这部芭蕾舞剧中,由西方芭蕾和舞蹈中国民间的大胆结合编排体现了海南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第三场中的“黎族舞”,使用独特的海南小女孩李立的舞蹈语汇表现被压迫的情况;第四场中的“斗笠舞”,人们同情红军,军民鱼水情亲爱的,和一个温暖的场景。这个舞蹈,伴随着整个芭蕾剧的发展自然而然的本质,失去的芭蕾舞表演,但也充满了中国民族舞蹈,互相结合在一起,削弱西方芭蕾舞剧的程式化的特点,加上一个“中国特色”的风格和颜色。
当50年代,欧洲传统剧目和表演中国芭蕾的基本学习,这仅仅是在中国的职业芭蕾舞,但在60年代中期,我们的导演和演员在“百花齐放”。洋为中用中国”政策的指导下,我国土地芭蕾生根,相爱的人看到和听到中国,开始芭蕾舞蹈形式,中国人民的生活,具有中国的民族风格特点。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更加刺激的芭蕾舞艺术家创作的激情。近年来,如竹笋春雨中国主题的芭蕾舞后,充满活力,出现一百花争妍的繁荣,根据文学或戏剧的经典改编的特点,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3《红色娘子军》的意义
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芭蕾艺术是不可照搬西方古典芭蕾和移植,有自己的创新之路。不论是从音乐、舞蹈,或使用各种舞台艺术形式,中国人的特殊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都是特殊的时代,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西方古典芭蕾艺术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以致用,反映了时代的特殊背景,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国式的国家芭蕾舞团的经典和突破,以其独特的思想和中国人的思想表达方式,成为芭蕾舞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创造了中国芭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章 芭蕾舞剧在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特色
3.1中国芭蕾如何走向民族化
中国芭蕾舞团从一开始就解决文化属性,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的舞蹈让论坛四烟,它的艺术成就似乎成为里程碑,芭蕾已经列入国家的特征,它仍然是不可逾越的,中央芭蕾舞团出国演出的代表。《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就在于题材为芭蕾的舞蹈的创新提供了空间,让人们看到从手枪优雅的西方艺术殿堂握紧拳头的行动已破获,它提供了一个新的经验丰富的中国芭蕾民族化。一方面,享有世界杰出的古典芭蕾和现代芭蕾舞剧,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民族舞剧风格为广大中国人民服务。
2.2.2匠心独具气吞山河
民族化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不仅在音乐和舞蹈语汇来创建一个非常独特的东方芭蕾模式,它是在舞台设计独具匠心,创造一个充满革命场景。戏剧场景的设计,舞台艺术形式的中国戏曲,椰林村,根据地面,万泉河场景转换,使观众之后,进入一个戏剧性的情况。与舞蹈场景按照框架需要不怕框架,对西方的“双人舞”为模式的差异的主体结构,大的舞蹈节,美国革命战争的背景准确的解释,壮丽的景色,舞蹈与舞蹈之间的自然过渡,没有一丝的,大型舞剧结构高超的导演命令。
1.3研究的内容
本文主要从中国芭蕾舞剧的形成、发展、意义等方面说明芭蕾舞剧中所具有中国特色的,还介绍了芭蕾舞的起源及发展过程,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中国芭蕾舞剧,还可以从中得到乐趣。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以中国芭蕾舞的代表作《红色娘子军》为例,来向大家展示中国芭蕾舞剧的特色。
第二章
中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不同的时代,当中国芭蕾艺术生涯才刚刚开始,作为八个样板戏,在现代化的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这部剧的巨大成就,国有化和革命的道路,在文艺界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人广大群众的尊重,在中国芭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的传播。中国的芭蕾,不能失去“芭蕾”不能失去“自我”创造出“中国特色”是探索中国芭蕾舞剧的创作需要一个重大的问题。。
1.2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历程
1581法国就开始上演了芭蕾舞剧,但芭蕾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迟到了将近3个世纪。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发展却是飞跃前进的,芭蕾舞剧在进如到中国之后,它所经历的波折发展和繁荣时期,也正表明了芭蕾在中国具有它的时代性发展和突破。
在二十世纪的早期,有一个外国的中国芭蕾舞的性能,它的大小是有限的。自那时以来,俄罗斯许多人开始中国芭蕾舞学校,在上海,天津,哈尔滨更具影响力,对中国的芭蕾启蒙教育的积极影响。不用说,真正的中国芭蕾的兴起和发展,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优秀的文化艺术和中国的基本政策,在世界各国政府采取积极的吸收,支持和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中国特色
A
In the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ballet experienced many twists and turns, has become a national style of ballet, confirmed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ballet creation, but also provides a platform, China ballet is Chinese unique artistic form, Chinese ballet nationality has been entered into our life, and has brought us a lot of fun. Based on the ballet "Red Army" to "make foreign things serve China Comrade Mao Zedong",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and" art serves for the public "literature and art policy as a guide, the ballet music, dance, dance costumes, sets and props art form makes a bold innovation, reflecting the real life events. In this paper, "Miss Red" as an example, different from the various created using art form,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China ballet ha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pened up a new prospect,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Chinese ballet art, to let more people know about it China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bal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