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赏析
一地鸡毛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地鸡毛的人物形象分析一地鸡毛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描绘的是世俗生活中普通的小市民家庭的真实生活场景,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生活缩影,更塑造了世俗生活中小人物的典型代表。
本文试图探索人物形象背后的内涵和体现的普通小人物的生活与精神困境。
关键词:世俗生活小人物生活困境精神困境刘震云的文学作品给人展示了普通大众生活的真实场景,而《一地鸡毛》只是普通日常生活的一个极小的缩影,“鸡毛”这个意象就代表着那些无穷无尽而又理不清的日常生活琐事,这些事情像鸡毛一样微不足道却又非常重要,是普通家庭真实生活的内容。
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形象也是很鲜明而且具有代表性的,引人深思。
一、诗意的消解首先看小林的日常生活,文章一开头就写到“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馒了”,小林每天起早去买豆腐,下班回家为了一斤馊豆腐和老婆吵得不可开交。
豆腐事件引出打碎暖水壶事件,又引出打碎花瓶事件。
因为“爱国菜”可以在单位报销,小林狠心一下子买了五百斤,尽管他并不喜欢吃。
作为一名国家干部为了二百块钱的外快,小林放下面子替“小李白”收了十天的账,也深刻体会并且认同了他那句“要面子一股子穷酸,不要面子享荣华富贵”的至理名言。
其次再看小林的老婆,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具有诗意的大学女生变成一个庸俗计较的家庭主妇的过程,文中说道:“哪里想到几年以后,这位安静的富有诗意的姑娘,会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了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在她身上诗意消解了,美好已经被岁月冲淡了,只剩下了赤裸裸的现实生活,富有诗意的姑娘在现实生活面前也变成了一个庸俗不堪的家庭主妇,这种消解既是普通小人物在世俗生活中不断磨平美好和梦幻的过程,也是逐渐被生活所改变的过程。
这种改变既有自身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小人物在现实面前的那种无奈、心酸和卑微无助。
而“小李白”是诗意消解的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代表,他曾是一位有才华的小诗人,很勤奋,平均一天可以写三百首诗,他曾经怀有梦想和对诗歌的'追求,然而曾经在学校那么有才华的小诗人竟然卖起了板鸭,前后对比的剧烈反差可以看出他的诗意已经荡然无存。
《一地鸡毛》解读(上)

《一地鸡毛》解读(上)刘震云是当代中国作家里我比较喜欢的一位,今天我向读者推荐一下他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发表在《小说月报》,并于1993年获得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
经我鉴定,这是一部非常写实的小说,我甚至怀疑它是刘震云的自传体小说。
在说作品之前,我先说说小说的情节。
正如本书的名字一样,既然叫《一地鸡毛》,那么本书记录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许80后的年轻人看到这样的文字已经非常陌生,尽管他们曾经生在这个年代。
那是80年代成年人天天面对的世界,假如不通过小说来回忆,我都有点忘记了。
故事的主人公小林,来自河南农村,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某部委某局某处工作,毕业没几年结婚生子,妻子小李大概也是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的,他们有一个快到三岁的女儿,住在单位分的一居室的房子里,房子离单位很远,小林单位有班车,小李每天奔波在路上挤公交车,来回需要4个小时。
孩子交给了一个保姆看护,保姆是来自农村的一个小姑娘。
平心而论,小林和小李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们骨子里是心高气傲的,可在现实面前,他们的生活跟大多数人一样,过得“狼狈不堪”。
故事是从小林每天早晨的买豆腐开始的,小林每天要买一斤豆腐,豆腐他都要买国营副食商店的,副食商店的豆腐是切成2两一块的,一斤豆腐五块,而私人豆腐摊的豆腐是一斤一块。
因为国营的豆腐块小、水分少,所以,大家都喜欢排队买国营店的豆腐。
排队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不是担心排到了豆腐卖完了,就是担心排到了时间过了点,单位班车走了,小林上班就得迟到。
今天小林不担心迟到,新来的处长尽管很严厉,可他今天去外地开会,副处长也请假了,领导不在,考勤由一个新来的大学生负责,小林不担心迟到了。
买到豆腐后,小林将豆腐送回家,自己坐公交车去单位,没想到单位的新大学生非常认真,过八点后,他就将小林的考勤写成迟到,小林很生气,强行地将自己的考勤由迟到改为正常。
在单位窝了一肚子气的小林回到家里,发现更窝火的事,他早晨将豆腐放在门厅里,忘记将豆腐放到冰箱,由于天热,豆腐馊了。
《一地鸡毛》读后感

《一地鸡毛》读后感《一地鸡毛》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作者通过描绘主人公小林的生活琐事,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现实生活压力下的无奈和挣扎。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主人公的境遇感到同情,更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被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所吸引。
作者通过描绘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类型。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背景和经历,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小说更加真实而可信。
我能够在他们的故事中看到现实生活的影子,感受到生活的苦难与幸福。
同时,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非常到位,让我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作者将故事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不同的情节和主题,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更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期待和惊喜。
同时,作者对细节的处理也非常到位,每一个细节都为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展现做出了贡献。
此外,《一地鸡毛》的主题深刻而独特。
作者通过描绘小林的生活琐事,探讨了现实生活压力下的人性变化和生存状态。
小说中的“一地鸡毛”既是一种生活琐事的象征,又是一种现实生活压力的象征。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思考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这种主题的探讨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让我在思考自己的生活时有了更多的启示和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一地鸡毛》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
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叙事方式既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想象力,又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故事中的人性和社会的多元性。
同时,作者的语言表达也非常简洁而有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总的来说,《一地鸡毛》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小说。
作者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巧妙的故事情节以及深刻的主题,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更是一部启迪人心的精神财富。
第十九小组,白鹿原 一地鸡毛 扎根 阅读赏析

第十九小组 闫福生、李树余、李贺、张国强
韩东:1961年5月生于南京。 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 •1985年组织“他们文学社”, 曾主编《他们》,被认为是 “第三代诗歌”的最主要的代 表,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 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他们诗 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 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 •韩东著有小说集《西天上》、 《我的柏拉图》、《我们的身 体》,长篇小说《扎根》、 《我和你》等。
作品简介
•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 鹿原》,以陕西关中平 原上素有“仁义村”之 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 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 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 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 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 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 重的史诗风格。
• 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 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 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 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 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 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 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 的阵痛中颤栗。
人物分析
疑问
• 陈忠实,(1942年6 月-),中国当代作 家。陕西省西安市灞 桥区人。1965年开始 创作散文,1993年以 《白鹿原》一书一举 成名。现任陕西省作 家协会主席。本书获 1993年陕西双五文学 奖、1996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 •
仁人—爱国、知性
稳重—颓废—世俗
• 白孝文:族长—团长
大将风范、小人之心
国民党( 追求解放与进步) 睿智、深明大义、封建主义的延续
• 白孝武:商人—族长
2021届备考——小说精读 刘震云:《一地鸡毛》

「小说精读」刘震云:《一地鸡毛》寄语上世纪90年代,刘震云的一部小说轰动文坛,一举荣获第五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百花奖”、“世界范围内二十世纪百部文学经典作品”之一等众多奖项。
它就是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代表作的《一地鸡毛》。
小说通过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日常生活琐事,叙述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中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与无奈,写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琐事下观念的转变。
小说在看似琐碎的叙述中,反映出平常人真真切切的现实境况。
克尔凯顿尔曾经说:当你把它当作小说一样阅读时,你会嘲笑他;当你听别人谈论时,你会取笑他;可当你亲身体会时,你就会理解其中的真谛。
《一地鸡毛》无疑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
同学们,请跟随老师,一探究竟吧。
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一地鸡毛①作者:刘震云“一地鸡毛”形容琐碎微小、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也指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乱七八糟。
小说以“一地鸡毛”为标题,形象地揭示出生活的真相本相:生活就是如此驳杂无序,平庸无聊,毫无价值,令人失望。
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 “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这句话开篇出现,貌似微不足道,实则大有深意。
它分明在告诉读者,这不仅仅是一块豆腐,而是一个引发家庭矛盾的“火药桶”,一点就炸。
这句话奠定了作品灰色的基调,拉开了小林的人生序幕。
小林每天清早六点起床,到公家副食店门口排队买豆腐。
排队也不一定每天都能买到豆腐,但今天小林把豆腐买到了。
(“每天清早”“每天都买”,作者连用两个“每天”来写小林买豆腐。
这看似不太合乎常理的情节,隐喻着人生的哲理: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重复着机械单调、枯燥乏味的生活。
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逐渐消解了人们的激情。
)豆腐拿回家,因急着赶公共汽车上班,忘记把豆腐放到了冰箱里,晩上回来,豆腐仍在门厅塑料袋里藏着,大热的天,哪有不馊的道理?(豆腐因环境变化而变质,人呢,会不会也如此?)豆腐变馊了,老婆又先于他下班回家,这就使问题复杂化了。
一地鸡毛 口信解析

一地鸡毛口信解析
《一地鸡毛》是中短篇小说集,收录的小说除了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而被大众耳熟能详的《一地鸡毛》外,还有《塔铺》、《头人》、《新兵连》、《单位》、《口信》和《土塬鼓点后》等篇。
小说叙写的是当代生活中一个小职员极其平庸琐碎且窘困的生存状态,主人公小林本是踌躇满怀、心比人高,有着高品味的追求的大学生,分配到国家某部委机关上班,接受社会大环境的磨砺。
在所供职的单位小林于权势的最底层,在家庭生活中他虽是户主却同样少了可颐指气使的资格。
他吃力地扮演着为人夫为人父的角色,不得不为自己处境的改变而努力,讨好脾气古怪的党小组长,卖力地擦洗局长新居马桶上的污垢。
然而在防不胜防的人际关系的你争我斗中,他像陀螺一样被人转来转去,精神世界逐渐被抽空个性也逐渐被销蚀而日趋庸常化。
《单位》中生活迫使小林在公共生存空间中放弃了自我的个性追求,在《一地鸡毛》中,生活的严峻性则更渗透进他的私人生存空间,使他在个人的层面卜也逐渐摈弃了自我意识。
浅谈《一地鸡毛》中的生存哲学

浅谈《一地鸡毛》中的生存哲学作者:郭小舟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05期摘要:《一地鸡毛》是刘震云早期备受关注的一部作品。
小说对小林这个群体性人物生存状态的描摹,与以往塑造典型的写作诉求背道而驰,加之小说中贯彻的“贴近生活原色、忠于生活真相的现实主义精神”,因而被看作是无可争议的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
作家对生活感受的敏锐度,以及渗透其中的哲学意识,启发笔者在阐述其审美追求的同时,再次感受蕴含于文中的人道主义情怀。
关键词:新写实主义;生存困境;悲剧意蕴新写实主义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它在继承现实主义文学写实传统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早期较具代表性的是陈骏涛的“回归说”,认为这种回归了的新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相比,表现为三个方面:(一)重新表现了普通人的生存境况,表现出一种求真意识;(二)从创造典型到典型的消解,从写外世界到写内世界;(三)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①《一地鸡毛》即以“零度情感”叙说了生活的沉重和人生的困境,展现了一种原生态的魅力,并成功地塑造出一批熟悉的陌生人形象。
尤其是作品着力以典型的细节承担起表达观念、触及本质的目的,表现手法上则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活,这些均无一例外地极具新写实主义的特性。
作品中暗含着的关系社会的复杂,以及官场社会下生存的无奈,这些都在风平浪静下暗涛汹涌,各种不合理的体制潜移默化地压抑着主人公小林,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并终使他们弃械投降,成功异化。
加之作者以一种几近“全身而退”的视角和姿态来揭示这一切,这使很多人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善恶的分辨,对阴暗的反省,忽略了生命意义和精神寄托的寻找,而只感受到浅显的讽刺,现实的无奈。
这正是新写实主义作品的特点之一,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创作。
作者秉承着道是无“情”却有“情”的“零度情感”的原则,点到即止,他把这个发臭的社会大酱缸揭开给我们看,生活中的种种现实、丑态纤毫毕现,引起了无数处于同样境遇的读者的共鸣,每个人都被包裹在生活的困境中无法自救,无法平衡现实与理想。
人文经典作品读后感 观后感 课程论文 从《一地鸡毛》中品读生活百态

从《一地鸡毛》中品读生活百态打开书的第一句话,就是“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
”,还一直怀疑是不是前面有漏页没看的,一上来就是这么直白朴实的句子,没有一点铺垫,背景渲染什么的。
确定这就是开头之后,倒是觉得和书名《一地鸡毛》很相符。
豆腐馊了,是生活中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事,以这样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开始这篇短篇小说也是挺有代入感的。
整部作品读下来,确实很写实,能够让读者从中读出共鸣。
这篇短篇小说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情节,全文用简洁、平常的白话描绘出一幅幅家庭的场景,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从而写出小林家由窘迫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虽然是由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相互交织、相互联系而成,却充满了复杂,其中包含了各种关系,比如:上层与下层的关系、家人与保姆的关系、家人与邻居的关系等,纷繁复杂、耐人寻味。
主人公小林和小李是改革开放时代下的小人物。
小林和小李都曾经是年少美好,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都是有理想、有热情、有个性的当代青年,最初都是踌躇满志,满腔抱负,最后却在生活的琐事中学会斤斤计较,为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绞尽脑汁。
故事从“豆腐馊了”引发的小林,小李和保姆之间的矛盾开始。
仅仅从小林每天早上都得排队买豆腐并且不一定买得到这个细节描写,就能看出小林一家生活的不易,但为了自己的生活和生存,小林已经完全褪去了大学生的青涩,每天为了生活,必须起早排队去买豆腐,如果没有豆腐,那么家里在这一天中就没有了任何下饭的食物,因此豆腐馊了这件小事在他们家中也算上一件大事了,因为这件事情引发的争吵也是必然了。
而后的瘸老头查水表时不得不听他的高谈阔论,时刻要想着怎么对付保姆,跟邻居印度女人一家关系不好,老婆因单位离家太远上班辛苦,夫妻两每天在单位基本上没有愉快的时候,回到家还要做家务照顾孩子,老家人常来却无法好好招待,孩子生病看病不敢拿药,想读好点的幼儿园又没有关系……《一地鸡毛》以“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展示了小林窘困的生存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鸡毛赏析
《一地鸡毛》赏析
李哲09级1班2009012704
一地鸡毛,这四个字首先给人一种杂乱、烦躁的感觉。
《一地鸡毛》,这篇小说给人呈现的也是类似于繁琐、烦心、无目的却得过且过这样感觉的生活。
作家刘震云用现实的手法写现实的生活,貌似平淡无奇,实则有丰富的寓意。
刘震云写作向来擅长“小题大做”。
从生活上讲,活着就要吃喝拉撒睡,小说安排了买豆腐和买白菜两处情节,可以说是相互照应。
物质生活没有穷尽,“一切不要急,耐心就能等到共产主义。
倒是使人不耐心的,是些馊豆腐之类的日常生活琐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小林,一切还是从馊豆腐开始吧。
”生活在底层的市民,即使不苛求富裕的物质生活,但对最基本的生活追求也显得无奈。
作家安排“豆腐”即象征基本生活的苦恼与不顺,是作家对普通民众的关怀和理解。
然而因为普通民众固有的局限性,刘震云便安排“白菜”象征市民贪小便宜带给生活的杂乱,表达作者“哀其不幸”的批判意识。
白菜大丰收使得北京大白菜过剩,单位号召大家买“爱国菜”,并以报销来鼓励之。
往年买大白菜给小林添了不少麻烦,现如今“原来说不买大白菜了,谁知单位又要报销,逼着你非再麻烦一次”,这看似荒唐可笑的抱怨,却体现小林之类底层市民深刻的人生哲学,“这麻烦是报销引起的而不是自己决定的”,批判意识初露端倪。
又点明了小市民贪小便宜的心理。
“因大家买菜都不花钱,竞争都挺激烈,生怕派到自己‘爱国菜’脱销”,并刻画其穷形尽相“眼珠子瞪得都挺大”、
“小林也不由紧张起来,将棉帽子的帽翅卷了起来,露出耳朵”。
现实中大家习以为常的事,由小林这个代表凸现出来,体现作者对市侩气的深深厌恶,眼光独到而敏锐。
小说借助几个琐碎的生活片断,揭示了当代寻常人生存的困境和承载的重负。
夫妻为豆腐馊口角,牵扯出一大串生活中的是是非非,而口角背后隐伏的却是日常生活中众多错杂的矛盾纠葛。
妻子在单位的境遇,家中雇保姆的尴尬,上班族的匆忙,买豆腐的不易等等,让人的心情变得粗糙,失去担待和容忍。
老婆调动让他们走进了不熟悉的领域,在这里又被人间微妙的潜规则耍弄,他们无力驾驭这些规则,在被耍弄的同时,只有做这些规则的承受者。
后来老婆单位发班车,解决了这个缠人的问题,老婆的心安了,生活中露出暂时的亮色。
但听说发班车不是头头体谅众生的艰难,而是沾了头头小姨子的光,老婆的心中又涌出受屈辱的悲哀,但这种悲哀在比较得失后慢慢消解了。
明暗的人性在琐碎又实在的生活海洋中挣扎浮沉,人的理性光辉最后仍沉没于现实生存的可怜利害之中。
孩子入幼儿园,他们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结果仍旧做了几次艰难的碰撞,最后在面和心不和的对门印度女人的丈夫的施舍下,让女儿进了当地最好的幼儿园。
这本是他们的期望,但施舍的是印度女人的丈夫,又让他们心里失衡了许久,他们的尊严在这里被自己质问了好久。
查水表的老头来求自己,本来很容易的事,吞吐中却显了出不少诡秘,因为吞吐意味着成熟,是给人办事的规则。
平日里对贪污腐败颇有怨言的小林一族,一旦拿到别人送来的东西,哪怕是举手之劳,也自觉心安理得。
这种人性深处的东西,
我们不能苛求小林去拔除,但是它存在的根基之深,难以撼动,在这里也可见一斑。
《一地鸡毛》以人生切片的形式,从几个层面展示了当代底层人灰色的原生态
生活样貌。
在这里,有作家无奈的慨叹,更有他对生活深切的期盼。
愿明天更美好,实现人类真正诗意的栖居,不再成为为一地鸡毛所困扰的奴仆,这是所有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