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基础学习知识知识

合集下载

黄河及水利知识

黄河及水利知识

黄河及水利知识一、黄河概况1. 黄河的地理位置与流经区域-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 其流域范围大致介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全长达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

2. 黄河的地形地貌影响- 上游地区多为高山峡谷,河水落差大,水流湍急。

例如龙羊峡、刘家峡等峡谷段,这种地形使得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 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这里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加上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大量泥沙被冲入黄河,使得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 下游流经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淤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河床不断抬高,使得黄河下游的堤防面临巨大压力。

3. 黄河的气候影响-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这种降水的季节性分布不均,导致黄河水量季节变化大。

- 冬季黄河部分河段会出现结冰现象,由于凌汛的存在,在初春或初冬时节,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容易发生冰坝阻塞河道,造成洪水泛滥的情况,如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的部分河段。

二、黄河的水利工程1. 上游的水利工程- 龙羊峡水电站- 位于青海省共和县与贵德县之间的黄河干流上,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

- 它具有多项功能,如发电、防洪、灌溉、养殖等。

龙羊峡水电站的水库大坝高178米,总库容247亿立方米,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60亿千瓦时左右。

- 刘家峡水电站- 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境内黄河干流上。

- 其水库大坝高147米,总库容57亿立方米。

刘家峡水电站在发电、防洪、防凌、灌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116万千瓦,年发电量57亿千瓦时。

2. 中游的水利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千米的黄河干流上,处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

黄河知识300问

黄河知识300问

黄河300问自然地理篇1、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

2、黄河流域面积为75.2万平方公里。

3、黄河一般分为上、中、下游,从河源到内蒙古托克托县的河口镇是黄河的上游,长3472公里;从河口镇到河南郑州的桃花峪是黄河的中游,长1206公里;桃花峪到河口是黄河的下游,长786公里。

4、下游防洪是治理黄河的首要任务,中游地区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黄河上游的水电资源开发是治理开发的重点。

5、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

6、黄河下游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平均含沙量为每立方米35公斤。

7、黄河再穿过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

8、黄河干流上最窄的峡谷叫野狐峡,位于青海省同德、贵南县境。

9、黄河河道最宽处为河南省长垣县大车集,两岸堤距20公里。

10、黄河上最长的峡谷是晋陕峡谷,从河口镇到禹门口,全长725公里,落差300多米。

11、黄河干流上实测最大含沙量是1966年7月18日在龙门水文站侧到的,达933公斤。

12、黄河上的“揭河底”现象,也叫揭底冲刷,是水流将大片沉积物从河床上剧烈地掀起,露出水面高达数十米,像在河中竖起一道墙,然后跌落、破碎;或者整片的河床淤积物像地毯一样被卷起,漂浮在水面上向下游流动。

13、黄河上的“浆河”,就是水流在含沙量很高时,局部河段泥浆停止流动而造成的河中水流暂时堵塞现象。

14、在黄河发大水时,有时会有“掉进黄河淹不死”的现象,这是因为:由于物体在高含沙水流中所承受的浮力要比清水大得多,亦即有效重量减少了,使正在运动的物体不已下沉。

15、黄河上的中流砥柱在三门峡16、“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即:黄淮海大平原,它包括豫鲁冀皖苏5省,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17、“黄泛区”包括豫皖苏三省44个县5.4万平方公里,是因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以水代兵,人为决口而造成。

黄河考试专用_水利+知识+试题

黄河考试专用_水利+知识+试题

水利知识试题之一一、单项选择(共40道)1、我国将每年的( A )定为中国水周。

A、3月22~28日B、4月22~28日C、5月22~28日D、7月22~28日2、水的主要用途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 B )。

A、灌溉用水B、生态用水C、采矿用水D、航运用水3、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某地区逐年可恢复和( A )的淡水资源。

A、更新B、开采C、储存D、消耗4、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 B )。

A、多年平均降水量B、多年平均径流总量C、年降水量和蒸发量之比D、多年平均蒸发量5、我国《水法》中所称水资源,包括( A )。

A、地表水和地下水B、淡水和海水C、地表水和土壤水D、江河水和地下水6、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全国水资源的( A )%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A、81B、51C、91D、7113、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防止对( A )造成破坏。

A、生态和环境B、交通C、通信设施D、农业14、我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由( A)负责解释。

A、水利部B、流域管理机构C、建设部门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15、下列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情形是:( D )。

A、直接从地下取水B、直接从江河取水C、直接从湖泊取水D、为畜禽饮用取水16、地下水的开采量超过( B ),造成地下水水位待续下降,或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了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是判定地下水超采和划定地下水超采区的依据。

A、补给量B、可开采量C、天然资源量D、降水入渗补给量17、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 B ),改善生态环境。

A、环境污染B、水体污染C、大气污染D、土壤污染18、国家建立饮用水( C )保护区制度。

A、水质B、水量C、水源D、水域19、水污染会导致( C )。

A、资源型缺水B、工程型缺水C、水质型缺水D、浪费性缺水30、国家对水工程建设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按照( C )的原则,妥善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

黄河及水利基础知识

黄河及水利基础知识

黄河及水利基础知识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黄河和水利基础知识。

你知道黄河吗?那可是咱中国的母亲河啊!就像咱的老妈一样,滋养着我们这片大地。

你想想,要是没有黄河,那得少多少故事和历史啊!比如说古代打仗,军队不就得渴死啊。

黄河的水可厉害啦!那水流奔腾不息,就像一群野马在狂奔。

有时候河水会涨起来,那气势,简直了!就好像它在发脾气一样。

还记得有一次我去黄河边,看到那汹涌的河水,哎呀呀,我的小心脏都被震撼到了!
再来说说水利吧。

水利就像是个魔法师,能让水乖乖听话。

它能把黄河的水引到需要的地方,灌溉农田啦,给城市供水啦。

你说神奇不神奇?比如说农民伯伯种庄稼,如果没有水利工程把水引来,那还怎么丰收呀?那不就惨啦!
咱再打个比方啊,水利工程就像是给黄河这个“大家伙”套上了缰绳,让它能为我们所用,而不是乱跑乱撞。

这多重要啊!
我觉得啊,黄河和水利真的是太有意思了。

我们可得好好保护黄河,让它一直奔腾下去,也得好好利用水利知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可不能随便破坏它们呀!不然,我们以后怎么给子孙后代交代呢?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黄河基础知识

黄河基础知识

黄河基础知识
黄河,中国第二长江河流,也是中国五大河流之一。

以下是关于黄河的基础知识:
1. 长度和流域: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46,000平方千米。

2. 源头:黄河的源头位于中国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源流称为毛儿盖,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

3. 命名:黄河得名于河水泥沙浑黄,古代又称“河”,所以被称为“黄河”。

4. 地理特点:黄河流域地势高度递降,是中国流经地势最高的河流之一,同时也是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

5. 水量和泥沙:黄河年均径流量约1100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约4亿吨。

6. 贡献和问题:黄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然而,黄河也因为频繁的洪水和泥沙淤积等问题而被称为“中国之患”。

7. 重要城市:黄河流经多个重要城市,包括兰州、银川、呼和浩特、郑州和济南等。

8. 重要水利工程:黄河上有多个重要的水利工程,包括兴隆观水库、俄罗斯至中国输油管道桥和太行水库等。

9. 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措施保护黄河及其流域的生态环境,推动河流的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

10. 文化遗产:黄河流域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壶口瀑布、中原文化和尧庙等。

黄河考试专用_水利+知识+试题

黄河考试专用_水利+知识+试题

水利知识试题之一一、单项选择(共40道)1、我国将每年的( A )定为中国水周。

A、 3月22~28日B、 4月22~28日C、 5月22~28日D、 7月22~28日2、水的主要用途包括生活用水、生产用水、( B )。

A、灌溉用水B、生态用水C、采矿用水D、航运用水3、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某地区逐年可恢复和( A )的淡水资源。

A、更新B、开采C、储存D、消耗4、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 B )。

A、多年平均降水量B、多年平均径流总量C、年降水量和蒸发量之比D、多年平均蒸发量5、我国《水法》中所称水资源,包括( A )。

A、地表水和地下水B、淡水和海水C、地表水和土壤水D、江河水和地下水6、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全国水资源的( A )%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

A、81B、51C、91D、7113、跨流域调水,应当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论证,统筹兼顾调出和调入流域的用水需要,防止对( A )造成破坏。

A、生态和环境B、交通C、通信设施D、农业14、我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由( A )负责解释。

A、水利部B、流域管理机构C、建设部门D、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15、下列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的情形是:( D )。

A、直接从地下取水B、直接从江河取水C、直接从湖泊取水D、为畜禽饮用取水16、地下水的开采量超过( B ),造成地下水水位待续下降,或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了环境地质灾害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是判定地下水超采和划定地下水超采区的依据。

A、补给量B、可开采量C、天然资源量D、降水入渗补给量17、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 B ),改善生态环境。

A、环境污染B、水体污染C、大气污染D、土壤污染18、国家建立饮用水( C )保护区制度。

A、水质B、水量C、水源D、水域19、水污染会导致( C )。

A、资源型缺水B、工程型缺水C、水质型缺水D、浪费性缺水30、国家对水工程建设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按照( C )的原则,妥善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

黄河基础知识讲解

黄河基础知识讲解

黄河基础知识讲解黄河,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详细介绍黄河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黄河的概况黄河,起源于中国西北的青海省,流经九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的土地肥沃,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人口集聚地之一。

二、黄河的地理特点1. 上中下游划分黄河一般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

其中,上游位于青海省境内,沿途景色秀丽,以青海湖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为著名景点。

中游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这里的黄土高原和壶口瀑布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下游流经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之一。

2. 黄河的泥沙黄河因为携带大量的泥沙而得名,被称为“泥河”。

由于河水中泥沙含量高、流速快,因此黄河的水色是黄色的。

每年的汛期,黄河泛滥成灾,给沿岸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三、黄河的历史地位1. 农业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地的先民就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通过对黄河的灌溉,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伟大的黄土文化。

2. 文化象征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黄河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符号都与黄河有关,如《黄河大合唱》和《黄河颂》等。

四、黄河的保护与治理1. 防洪措施由于黄河的泛滥给周边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灾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防洪措施。

修建了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如三门峡水库、银川水库等,以调节黄河的水流。

2. 节水措施作为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黄河的水资源显得尤为宝贵。

政府通过推行水资源管理政策和加强节水宣传,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黄河的水源。

3. 河道治理由于长期的泛滥,黄河的河道容易产生淤积和漫滩。

为了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河道治理工程,清淤、疏浚河道,提高了黄河的水运能力。

七年级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黄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水利支柱,所包含的知识点非常丰富。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我们不仅需要了解黄河的历史、地理位置,还需掌握黄河基本的地形、流域、水文等基础知识。

以下是对七年级黄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黄河的地理位置黄河,是中国五大河之一,位于中国北方,流域涉及中国的九个省区,全长5464千米。

黄河总流域面积约为75.4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

二、黄河的地形黄河的地形复杂多变,上游常年积雪,中游为淤积平原和内陆山地,下游为大型冲积扇。

黄河进入山地段之前,它是由高原向平原流动的,水流一直都不是很平稳。

黄河在进入山地段后,狭窄的河道、复杂的地质构造,使黄河变得十分危险。

三、黄河的流域黄河流经的九个省区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

宁夏的鲁家滩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之一。

四、黄河的流域面积黄河的总流域面积约为75.4万平方千米,其中中游地区为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业集中地,占总流域面积的52.3%。

五、黄河的水文特征黄河的水文特征十分明显。

在黄河中游地区,由于长时间的蓄水和冲积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湖泊和沼泽等水源,水源充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

六、黄河的历史古代中国文明的起点就在黄河流域。

黄河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华母亲河”。

黄河的历史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其中包括贺兰山山脉上的关帝庙和唐代的手植菩提树等。

七、黄河水利工程黄河水利工程是中国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水利建设,是黄河治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黄河水利工程包括人工引黄、秦岭隧洞、三门峡水利枢纽和大芦沟水利枢纽等项目。

以上便是对七年级黄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当然,黄河的知识点还有很多,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点,有助于丰富我们对黄河知识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和掌握黄河的特点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年:指与水文清况相适应的一种专用年度。水文年度的开始日期有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1)选择供给河流水源自然转变的时候,即从专靠地下水源转变到地面水源增多的时候;(2)根据与地面水文气象相适应的时候,即选择降水量极少,地表径流接近停止的时候。因此,每一水文年度的开始日期是不同的,但为便于整编计算起见,实际划分时仍以某一月的第一日作为年度开始日期。
地形: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统称。地物是知地面上各种人为的或天然的固定物体,如河渠、房屋、道路等。地貌是指地表面倾斜缓急、高低起伏的形状,如山头、洼地、山谷等。
悬移质:指悬浮在河道流水中、随流水向下移动的较细的泥沙及胶质物等。
推移质:指在水流中沿河底滚动、移动、跳跃或以层移方式运动的泥沙颗粒。
含沙量:指单位水体所含悬移质干泥沙的重量,其单位为每立方米浑水中含泥沙公斤数(kg/m3)。
水资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统称为水资源。它们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淡水资源,就是指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为人类利用的河川径流量。淡水湖泊量及可开采的地下水量。
水能资源:指水体的动能、势能和压力能等能量资源 。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水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到20世纪90年代初,河流水能是人类大规模利用的水能资源;潮汐水能也得到了较成功的利用;波浪能和海流能资源则正在进行开发研究。
(河南黄河水利局招聘)水利基础知识汇总1
(2010-10-05 10:19:17)
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考试
什么是河,什么是江,什么是湖,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就其源流而言,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称,"江"是长江的专称,后来才演变为河流的通称.变成通称之后,北方只用"河",北方的"什么什么江"一定是很晚才有的(汉语)名字.所以北方的河有大有小.南方用"江"兼用"河",所以南方的大河流叫"江",小河流叫"河".对于南方而言,"河"是外来词.这说明中国南方的吴越楚文化受了北方中原的夏文化的极大影响.据历史比较语言学家的研究,"江"字跟南亚语有关,可能是南亚语的底层,意思是,古代中国南方人是说南亚语的(国内的佤语,国外的柬埔寨语就属于南亚语),后来被说汉语的人同化了,但是保留了原来语言的一些成分,就叫底层.这个观点许多人接受了。
河长:指从河口到河源(河流上游最初具有表面水流形态的地点)的河道水面中心线的距离。在工程设计上所指的河长,常是某一河段的距离。
分水岭:分隔相邻两个流域的高地。可以是山地、高原或是微有起伏的山丘、平原。分水岭上最高点的连线称分水线。分水岭有对称与不对称两类,对称的,分水线位于分水岭中央 ;不对称的,分水线偏向一侧。通常见到的是后者。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两坡构造岩性不同或两侧流域的侵蚀基准面不同造成。分水岭有从侵蚀后退快的一侧向侵蚀后退缓慢一侧移动的现象称分岭迁移。
水文调查:为了水文分析计算、水利规划、水文预报以及其它工农业生产部门的需要而进行的野外查勘、试验,并向有关部门搜集资料的工作。其目的是补充水文基本站网定位观测之不足。调查内容包括:水文要素(水位、流量、含沙量、土壤含量、下渗等),气候特征(降水、蒸发、气温、湿度、风等),流域自然地理(地形、地质、水系、分水线、土壤、植被等),河道情况(河宽、水深、弯道、建筑物等),人类活动(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工农业用水等)以及水旱灾情,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另外,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专门的目的,也可以组织专门的水文调查,例如洪水调查,主要是查清历史洪水的痕迹、发生的日期和情况以及河道情况、估算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及发生的频率等。
流速:指单位时间内水体移动的距离,单位为m/s。
流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单位为m3/s。
降雨量: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以及由水汽凝结成的露、霜等总水量,其单位为mm。
降雨强度:指单位时段内的降雨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我国气象部门一般采用的降雨强度标准为:小雨:12小时内雨量小于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小于10毫米;中雨:12小时内雨量为5-14.9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10-24.9毫米;大雨:12小时内雨量为15-29.9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25-49.9毫米。暴雨的定量标准,各地并不一致,视具体情况而定。气象上大致规定暴雨按强度分三级: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3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50毫米;大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7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00毫米;特大暴雨:12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140毫米,或24小时雨量等于和大于250毫米。
蒸发:指水或雪转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汽的一种物理过程。
汛期:指江河中由于流域内季节性或周期性降雨、融冰、化雪而引起的水位流量上涨时期。
枯水期:亦称枯水季。指流域内地表水流枯竭,主要依靠地下水补给水源的时期。在一年内枯水期历时久暂,随流域自然地理及气象条件而异。
地下水:指存在于地表面以下岩土孔洞与缝隙之间的水。
典型年:指在较长的水文系列中,具有代表性径流特征的丰水、平水、枯水年份。
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受河流下切侵蚀和堆积交替作用,河床加深,使原来的河漫滩抬高到洪水以上,从而使靠河一侧形成了陡坎的河流阶地。
水准点:指在高程控制测量时埋设的高程控制点标志。由于水准点组成的高程控制网称水准网。标定水准点位置的标石和其他标记,统称为水准标记。
标高:亦称高程。指地面点沿法线或重力线方向至高程基准面的高度,即测量点与设计的水准基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勘测:指查勘、勘探和测量工作的总称。
测量:指使用专门的仪器和工具,量出地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形状及位置缩绘成图。
径流:由于降水而从流域内地面与地下汇集到河沟,并沿河槽下泄的水流的统称。可分地面径流、地下径流两种。径流引起江河、湖泊水情的变化,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表示径流大小的方式有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径流模数等。
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 环流作用,V 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河漫滩沉积大多具二元结构,下部是河床相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河漫滩的主要类型有:①河曲型河漫滩,发育于弯曲型河段。常在凸岸堆积为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等。②汊道型河漫滩,为在汊道型河段中形成的浅滩及其附属的沙坝、沙嘴等。③堰堤型河漫滩,发育于较直型河段,形成天然堤。④平行鬃岗型河漫滩,为堰堤型河漫滩与河曲型或汊道型河漫滩的过渡类型,表现为一系列平行鬃岗系统,鬃岗之间为浅沟、洼地或湖泊。
海拔
先选取某海岸做常年的海平面观察,取常年平均位为基准海平面(海拔0米)。据此埋设基准点。我国现在用的是黄海海平面,基准点在青岛附近。由此海拔标高就利用精密布置、测量、计算得出的水准网就可以将全国各地的海拔高度统一。为获得精确的高度,要用各级精度的水准仪或是精确修正过的GPS高程测量。差一些的还可以用三角测量法。气压计法是用于野外勘探、考古、登山之用;超声波是测较深的海湖深度的。无论怎么测,都要利用前面说的水准网做为参考,是一个相对的高度。如要测珠峰高度,一直以来的做法就是先通过漫长的水准网和水准线路将标高引到喜马拉雅山下,登山队员在山顶插标志,用三角函数计算而得,所以会有50厘米的中误差(也就是精确到1米范围内的样子吧)。当前测珠峰高程大多使用GPS测高,精度会有提高。用超声波,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米每秒,但是在水中的速度要比空气中快,具体是多少我就忘了,用超声波,比如到海底接受到信号一共用了10秒,那就是用每秒的速度乘10然后在除2,因为一去一回,所以要除2.世界最底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北太平洋西部马里亚纳群岛以东,为一条洋底弧形洼地,延伸2550公里,平均宽69公里。主海沟底部有较小陡壁谷地。1957年苏联调查船测到10990米深度,后又有11034米的新记录。。(11034-8848=2186)珠穆朗玛峰扔下去,都绰绰有余.
比降:亦称坡降、坡度。指水面水平距离内垂直尺度的变化。以千分率或万分率表示。河段水面沿河流方向的高程差与相应的河流长度相比,称之为水面的纵比降。由于地球自转和河道弯曲处离心力的作用,河道横断面的水面也不平,左右岸水面的高程差与之相应断面的河宽之比,称之水面的横比降。
古河道: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后因河流他移而废弃的河道。引起河流改道可因构造运动抬升或下降,冰川、崩塌、滑坡将河道堰塞,或因人工另辟新河等原因。构造运动可使河流大规模改道,构造抬升可使废弃河道露出地面,而下降的因堆积作用旺盛,将河道掩埋,形成埋藏型古河道,如中国华北平原地下埋藏着古黄河、古海河等古河道。河流本身作用引起的改道多发生在平原地区,由于堆积作用旺盛,使河床逐渐淤浅升高成为地上河,当河流决口后,河流循新槽流去,原河道被废弃成为古河道,在地表留下条带状高地,形成裸露型古河道。裸露型古河道可在野外直接追索,也可根据遥感影像判读;埋藏型古河道则需借用钻探、物探等方法以及对沉积物岩性来确定。对古河道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河床演变的特征与规律,对寻找地下水、砂矿、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水量平衡:指一个流域、地区或一个水体在任一时段内(如时、日、月、年等)输入水量(即来水)扣除输出水量(即去水)等于该范围的蓄水变量,也即水循环过程的收支平衡关系。
径流调节:指通过水库来控制河道流量变化,使之按各用水部门的需要调节分配河川径流过程。
水文资料:指从实地调查、观测及计算研究所得与水文有关的各项资料。例如降水量、蒸发量、水位、流量、含沙量等,以及从这些资料求得在一定时期内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总量、过程线和等值线等。
河床:河谷中平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又称河槽。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的槽形。纵剖面,在山区较陡,深槽与浅滩交替,多跌水、瀑布;平原区坡度较缓,微有起伏。平面形态:山区河床多狭窄顺直,岸线因山嘴突出而呈犬牙交错 ;平原区河床多弯曲或分汊。河床纵剖面是从河源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该纵剖面的发展,受河流侵蚀基准面的控制。河流的下切面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平面后即失去侵蚀,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有气候、构造、岩性及环境变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