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基础知识
八年级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它流经我国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等省区,全长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5万平方千米。
黄河不仅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还对中国的经济、农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就是八年级地理黄河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全长仅次于长江。
它发源于青藏高原,源头位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的核桃沟。
黄河的上游是高原区域,水势湍急,水量较少。
中游是黄土高原,这一段水流较为平缓。
下游是大平原地区,河势平缓,水量丰富。
黄河的主要支流有渭河、洮河、底格里河等。
同时,黄河还有两个重要的支流:汉江和滹沱河。
二、黄河的重要性1.水资源和农业:黄河是我国最大的灌溉面积,向沿岸的农田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黄河流域的农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
2.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拥有多个重要的工业城市,例如郑州、洛阳、石家庄等。
黄河的水力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建设了多个水电站。
3.历史和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沿黄河流域有众多的重要历史遗迹,例如兵马俑、龙门石窟等。
三、黄河的治理与问题黄河是我国自古以来进行过多次的治理和修筑工程。
其中最著名的是1950年代开始实施的黄河治理工程。
这一工程主要目的是解决黄河的泛滥问题,并保护流域的农田和城市。
通过修建堤坝、挖掘渠道等措施,成功地保护了沿岸区域,并稳定了黄河的水位。
然而,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黄河的水资源仍面临压力,同时水污染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四、黄河的灾害黄河的泛滥是一个严重的自然灾害问题。
由于黄河的河道高度较低,土壤的容水量较小,加之降雨量较大,使得黄河发生泛滥的次数较多。
黄河泛滥不仅会损坏农田和城市的建筑物,还会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因此,黄河治理工作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修建水利设施、改善防洪体系等途径来减少灾害。
五、黄河的环境保护为了保护黄河的环境,减少水污染和改善水质,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黄委会 黄河基础知识

1.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自治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
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流区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2.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是刘家峡水电站。
3.黄河流域的暴雨,主要集中于盛夏的7、8月。
4.黄河下游难以治理的症结是泥沙。
5.黄河堤防的主要作用是防洪。
6.黄河洪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
7.黄河流域的灾害主要有:洪灾和旱灾。
8.黄河各河段的特点是:水主要来自上游,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历史上灾害主要发生在下游。
9.黄河下游滩区是下游河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防洪治河方面,滩区具有行洪、滞洪和沉沙三种功能。
10.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黄河下游日渐开发,为了发展生产的需要,沿河诸侯先后筑堤,黄河下游堤防始建于春秋。
11. 民国22年(1933年)黄河大水,下游决口数十处,洪水泛及5省,灾民数十万,当年9月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首任委员长是李仪祉。
他第一次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全面进行治理的方略。
第一次提出调水调沙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
第一次提出治沙应着重控制粗泥沙的是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钱宁。
12.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多次改道,1855年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形成现行河道。
13.黄河下游河道具有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的特点。
按照河道特点,黄河下游河道可分为:游荡型、过渡型、弯曲型和河口型4类。
14. 黄河暴雨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地区和上游兰州以上地区,三门峡以上来水为主的洪水称为“上大洪水”,以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来水为主的洪水称为“下大洪水”,“上大洪水”与“下大洪水”不遭遇。
15.在黄河干流上游最早进行固定位置和水位定量观测与记载的地点是:今青铜峡水库坝址。
黄委会事业单位考试内容:黄河基础知识300问

黄委会事业单位考试内容:黄河基础知识300问黄河相关基本情况1. 黄河全长多少公里?流经哪几个省?答:黄河全长5464km。
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列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里利县注入渤海。
2.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哪里?长度各是多少?答: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可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长3472km;河口镇至河南郑州的桃花峪为中游,长1206km;桃花峪以下为下游,长786km。
3.黄河洪水主要来源于哪里?答:黄河洪水主要来源区是: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简称河龙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龙三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三花间)。
4.黄河水资源的三大特点是什么?答:①水少沙多;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即径流地区分布不均,径流量年内年际变化大;③水沙异源,黄河水沙来源地区不同。
5.黄河治理的任务是什么?答:任务有:防洪;水土保持;水资源调度、保护与开发利用。
6.我局所辖堤防居黄河那岸?起止桩号?长度多少?答:我局所辖堤防居黄河右岸。
起止桩号70+250~94+907、96+517~97+630。
全长25.77km。
7.我局所辖河道工程有几处?其中险工有哪些?护滩控导工程有哪些?答:我局所辖河道工程有6处。
其中险工有黑岗口险工、柳园口险工工两处;护滩、控导工程有黑上延、黑下延、高朱庄、王鹿4处。
8.我局辖区内有哪几座涵闸?其名称、位置如何?答:有2座涵闸。
分别是黑岗口闸和柳园口闸。
相应大堤公里桩号为77+170和85+700。
9.河道工程基本情况如何?答:①黑岗口险工:始建于1737年,现有坝、垛、护岸85道,顺堤长5695m,相应大堤公里桩号74+100~79+795。
坝顶超22000m3 /s洪水位2m,根石坡度大部分在1:1.1~1:1.3之间,深度大部分在 10~16m左右。
主要靠溜坝号是18~41(修黑下延前是18-53)。
②柳园口险工:始建于1842年,现有坝、垛、护岸47道,顺堤长4287m,相应大堤公里桩号 82+263~87+550。
2024年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总结一、黄河的地理位置黄河,位于中国大陆的中部地区,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经过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七个省区,最终在山东半岛注入渤海湾。
二、黄河的特点1.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全长约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
2. 黄河的水量丰富,年平均径流量约88亿立方米,但年内分配不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3. 黄河流经的地区地势平坦,河谷宽阔,土地肥沃,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
4. 黄河水质较差,常年携带大量的泥沙,是世界上泥沙负荷最大的河流之一。
三、黄河的发展历程1. 古代黄河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的人类开始农业生产,形成了许多古代文明,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长shan文化等。
2. 黄河内外移道:由于河水泛滥和决堤频繁,黄河自古以来的河道多次迁移,历史上共有六道主流,被称为“母亲河的泪水”。
3. 黄河治理:为了解决黄河泛滥的问题,中国历代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黄河治理工程,如太清河、黄河直道等,但治理效果有限。
4. 黄河改道:20世纪以来,为了解决黄河泛滥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黄河南北水转移工程,将一部分黄河水引入南方干旱地区,实现了黄河的改道。
四、黄河的地理环境与地貌1. 黄河的地理环境:黄河流经的地区属于中国的内陆地区,气候条件复杂,地势逐渐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且盆地和山脉交错。
2. 黄河的地貌特征:黄河上游地区主要是高原峡谷地貌,中游地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地貌,下游地区则是平原地貌。
黄河的河道有时具有“宽阔蓄水段、侵蚀深谷段、堆积平原段”三段变化。
五、黄河的水资源与水系规划1. 黄河的水资源: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区之一,黄河年径流量丰富,但由于水文调控不当,水量利用效率较低。
2. 黄河的水系规划:为了保护黄河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制定了黄河的水系规划,包括黄河河道的整治和灾害预防、水量调控等措施。
黄河基础知识

黄河长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76平方公里,流经9个省区,呈巨大的“几”字型。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渠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
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
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1.5米。
主要支流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水利枢纽* 三门峡水利枢纽:山西平陆、河南三门峡市交界处,1960年投入使用* 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磴口,1966年投入使用* 青铜峡水利枢纽:宁夏青铜峡市,1968年投入使用* 刘家峡水电站:甘肃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盐锅峡水利枢纽:甘肃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天桥水利枢纽:山西保德、陕西府谷交界处,1977年投入使用* 八盘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80年投入使用* 龙羊峡水电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大峡水利枢纽:甘肃兰州,1998年投入使用* 李峡水利枢纽: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万家寨水利枢纽:山西偏关、内蒙古准格尔旗交界处,1999年投入使用* 小浪底水利枢纽:河南济源和孟津交界处,2001年投入使用桥梁* 济南黄河斜拉桥:山东省济南市北侧。
1978年12月开工,1981年底建成。
曾更换几次钢索。
* 济南黄河公路桥:山东省济南市北郊。
1978年12月开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运营* 济南黄河浮桥: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于市北洛口渡口,免费使用。
* 兰州黄河铁桥:甘肃省兰州市城北。
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黄河,中国母亲河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和“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初二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我们有必要对黄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重要地理现象。
1. 黄河的概况黄河是亚洲第二长河,中国第二长河,全长约5464千米。
它发源于中国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脉,并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面积达到80多万平方千米,涵盖了中国的九个省份。
2. 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黄河流域地势高度不齐,海拔逐渐升高,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
黄河沿途形成了许多陡峭的山脉、高原和盆地。
黄河流域的气候多种多样,西部高原地区属于寒温带气候,中部平原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而东部平原地区则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
3. 黄河流域的资源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这里的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
此外,黄河流域还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这为中国的能源供应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4. 黄河的洪水问题黄河的洪水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由于黄河流经的地区多为陡峭的山脉和高原,暴雨和融雪会导致河水迅速增加,形成洪水。
为了控制洪水,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如修建堤坝和拦水闸等。
5. 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黄河流域,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古代文明遗址,如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和夏文化等。
这些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6. 黄河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面临着许多环境问题。
水污染、水量减少、河道淤积等问题已经给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推行生态恢复计划。
通过对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对黄河的地理特征、资源、洪水问题、文化以及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黄河基础知识

一、黄河流域基本情况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塬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塬,海拔1000~2000米之间的世界上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塬,海拔100米以下的黄淮海平塬,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3万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有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的340个县(市、旗),2005年人口11275万人,耕地面积24362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2150亿元,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流域战略地位重要,区域优势明显,土地、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
黄河下游堤防保护的黄淮海平塬包括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北5省的部分地区。
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水泥沙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造成了巨大灾难。
根据历史洪泛情况,结合现在的地形地物变化分析推断,在不发生重大改道的条件下,洪水泥沙波及范围约12万平方公里,涉及5省110个县(市),2005年区内人口9064万人,耕地11193万亩,国内生产总值10615亿元,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区内还有石油、化工、煤炭等工业基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黄河堤防一旦决口,除洪水淹没带来的直接损失外,洪水携带的泥沙沙化农田,压没城市、农村、道路和工矿,堵塞治淮、治海水系和灌溉渠道,巨大的间接损失难以计算,破坏的生态环境长期难以修复。
黄河下游防洪治理历来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也是黄河防洪的重中之重。
二、洪水泥沙及河道冲淤(一)黄河洪水特点黄河洪水按其成因可分为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两种类型。
暴雨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地区和上游兰州以上地区,洪水发生时间为6~10月;冰凌洪水主要发生在黄河下游及上游宁蒙河段,黄河下游多发生在2月,宁蒙河段多发生在3月。
初一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地理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黄河,又称“中华母亲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也是中国的七大河流之一。
它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并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初一地理课程中的黄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区域:黄河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亚洲内陆河流。
它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国人口和农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2. 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全长约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仅次于长江。
它的河道曲折,河势陡峭,水流湍急,被誉为“河流之王”。
黄河水量丰富,经常出现洪水,给沿岸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并且形成了黄河文化的土壤。
3. 黄河的水土流失问题:由于河水湍急、冲击力大以及流域土壤的特殊性,黄河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水土流失导致河道淤积加剧,水位升高,容易发生河道堵塞和洪水灾害。
控制黄河的水土流失对于保护河道稳定和降低洪水风险非常重要。
4. 黄河的经济价值:黄河沿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庞大的农业生产对黄河水资源提出了巨大需求。
黄河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尤其是河口一带。
此外,黄河沿岸还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对中国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5. 黄河的文化意义: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繁荣的黄河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形成和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河以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有利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古代的华夏文明,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家园。
6. 黄河流域的治理和保护: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黄河,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黄河流域的治理和保护措施。
例如,修建黄河堤防,改善河道,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洪水防范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黄河流域的农田灌溉效率,减少了洪灾损失,并加强了对河流环境的保护。
总结:黄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具有重要的地理、经济和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Yellow River )——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
黄河流程约5500 千米,流域面积达75 万平方千米,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长度5464.3357 千米,源头海拔4800 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流域面积752442 平方公里,源头在青海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河口,中下游分界点:旧孟津。
发源地:巴颜喀拉山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源头。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5464 公里,流域面积75 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74 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 米。
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 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
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
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 米,一般为500 米,较窄处只有300 米,水深一般为2.5 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 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 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 千米。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 千米,南北宽1100 千米,总面积达752443 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
它流经9 个省、区,汇集了40 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 多条溪川,行程5464 公里,流域面积达75 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
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 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 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
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 亿多亩耕地,1 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 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 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 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 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最大年输沙量达39.1 亿吨(1933 年),最高含沙量920 千克/立方米(1977 年)。
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 亿吨,平均含沙量35 千克/立方米。
主要支流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的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从黄河的起源,功能,文明等方面去入手黄河黄河中国古代也称河,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 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
干流河道全长5464 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 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 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 千米。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 千米,南北宽1100 千米,总面积达752443 平方千米。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 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 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 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 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最大年输沙量达39.1 亿吨(1933 年),最高含沙量920 千克/立方米(1977 年)。
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 立方米。
长度5464 km源头海拔4800 m平均流量1774.5 m3/s流域面积752443 km2源头青海省注入渤海1、因为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3、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 省、自治区.4、因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冲刷黄土造成的de 地上河★一、河流★黄河( Yellow River )——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
黄河流程约 5500 千米,流域面积达 75 万平方千米,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 编辑本段 ]【基本信息】长度 5464.3357千米,源头海拔 4800 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流域面积 752442 平方公里,源头在青海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河口,中下游分界点:旧孟津。
发源地:巴颜喀拉山的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源头。
[ 编辑本段 ]【自然特征】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全长 5464公里,流域面积 75 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 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 79 米。
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 35 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
两岸缺乏湖泊,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
黄河的入海口河宽 1500 米,一般为 500 米,较窄处只有 300 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黄河[编辑本段]【地理环境】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波,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 编辑本段 ]【流域概况】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 3472 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 1206 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 786 千米。
(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 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 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
它流经 9个省、区,汇集了 40多条主要支流和 1000多条溪川,行程 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 75 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
全流域年平均降水 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 574 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
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 2 亿多亩耕地, 1 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 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 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 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 324 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最大年输沙量达 39.1 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 920千克/立方米( 1977年)。
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 亿吨,平均含沙量 35 千克 /立方米。
主要支流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其中渭河为黄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的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干流峡谷黄河干流上的峡谷共有 30处,位于上游河段的 28处,位于中游段流的 2 处,下游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分布。
干流峡谷段累计长 1707 千米,占干流全长的 31.2%。
[ 编辑本段 ]【生物资源】黄河干流总共有鱼类 121 种(亚种),干流中纯淡水鱼类有 98 种,占总数的 78.4%。
主要经济鱼类有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裂尻鱼、瓦氏雅罗鱼、北方铜鱼(鸽子鱼)、鲤鱼、鲫鱼。
黄河上游鱼类种类只有 16 种,组成也较简单,仅有鲤科、鳅两科的裂腹鱼、雅罗鱼、条鳅等。
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均以鲤科为主。
中游有 71 种鱼类,但缺乏自然的鲢、鳙、鳊、鲂等典型平原类群的鱼类,中游上段有与上游共有的裂腹鱼和条鳅等,下游的鱼类种类和数量都较多,有 78 种,其中有多种过河口鱼类及半咸水鱼类。
对黄河支流的调查资料统计看,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的鱼类统计看,以渭河水域种类较多,有 30 种,洮河次之有 11种,泾河则仅有 4 种。
上中游支流中多数是鲤科、鳅科的小型鱼类,另外有少数尝科及鲶鱼等,经济鱼类为鲤、鲫、雅罗鱼及鲶鱼等。
[ 编辑本段 ]【渔业生产】黄河主要渔获物种类也有变化,干流中的鱼类,历史上以鲤鱼产量最高,“黄河鲤鱼”闻名国内,现在产量已明显下降。
60年代以前,中游陕、晋河段鲤鱼在渔获产量中占60%〜70%,居渔获物组成的首位,据1981年〜1982年对陕西黄河港口段渔获的调查近十多年的变化,渔获物中鲤鱼仅占21 %,而以鲶鱼取代主要地位,占 41.1%;其次为黄颡鱼,占 26.3%。
1983 年对山西省平陆县黄河干流渔获物调查,其中鲤鱼仅为20%,而鲶鱼则多达60%,成为主要渔获物。
下游山东段20世纪50年代初鲤鱼在总产量中占 50%〜 70%,到20世纪60年代则下降为15%,至1981年〜1982年据调查又降低仅占7.1%。
黄河主要流经的八省、区渔业劳动力的状况为:除青海省一直没有统计外,甘肃、宁夏、内蒙、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七省、区渔业专业捕捞劳动力 1980 年为 26964人, 1983年降为 11320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 3.0%及 2.1%;兼业捕捞劳动力 1980年为 24843 人,1983 年增为 25873人,占全国同类劳动力总数的比各为 8.9%及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