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MPNFS模式对糖尿病患者TIR、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MPNFS模式对糖尿病患者TIR、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MPNFS模式对糖尿病患者TIR、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王清春;梁干雄;尚治新;王芳【期刊名称】《齐鲁护理杂志》【年(卷),期】2022(28)16【摘要】目的:探讨MPNFS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葡萄糖范围内时间(TIR)、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200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两组均采用ipro2专业型回顾式动态葡萄糖检测系统,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MPNFS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

结果:干预后,两组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干预后,两组TIR指标高于干预前,葡萄糖波动水平(IQR)、平均葡萄糖值(MBG)、低血糖持续时间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DSQL)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MPNFS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自我行为管理能力及血糖范围内时间,解决患者心理问题,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总页数】4页(P106-109)【作者】王清春;梁干雄;尚治新;王芳【作者单位】中山市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相关文献】1.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2.协同护理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态、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3.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与其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探讨4.基于循证的自我管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性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5.基于循证的自我管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理弹性的国内外研究回顾及展望

心理弹性的国内外研究回顾及展望

心理弹性的国内外研究回顾及展望刘伟伟;汪海彬;李梅;黄丽【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7(039)001【摘要】It has been40-odd years since resilience research came to be a topic of wide psychological interest. This paper summarizes its concepts, models and measuring instruments by reviewing the previous research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dicating the traits of resilience of specific populations to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resilience and other variables as well as the abundant studies on the intervention of resilience. It speculates thatfuture research will be focu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tudies, the refinement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outcomes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心理弹性研究至今有40余年,已成为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文章梳理了心理弹性的概念、模型及测量工具,指出国内外心理弹性研究脉络为:从特定群体的心理弹性特点研究,到探讨其他变量与心理弹性的交互影响,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逐渐丰富。

认为后续的研究大致会集中于理论研究逐渐完善、实践应用更加精细、优化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及干预的研究进展王印余曾芳段俊国【摘要】 综述了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方法,总结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方法以及经多种心理干预后的心理变化和疗效变化。

临床医护人员若能熟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评估方法,并进行有效、适当的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同时增进医患沟通,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心理学评估依据。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理健康;心理干预;焦虑抑郁;生活质量;临床疗效DOI :10. 3969/j. issn. 1674-9006. 2021 02. 013中图分类号:R774Research progress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and intervention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retinopathy WangYin , Yu Zeng f a n g , Dua n Junguo , Eye Schoo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 Chengdu , Sichua n ,610075)【Abstract 】 It reviewed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ofpat ents w th d,abet c ret nopathy,n Ch,na &summar,ze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psycholog,cal health status ofpatentswthd,abetcret,nopathyandthechangesofpsychologyandtherapeutce f ectaftervar,ouspsy- cholog,cal,nterventons.Ifcln,calmed,calworkerscanbefamlarwththepsycholog,calstateandevalua-t,on methods of pat,ents wth d,abet c ret,nopathy &and carry out e f ect ve and appropr,ate psycholog,calnterventon &wh,chcanreducethepsycholog,calpressureofpatents &promotepsycholog,calrehabltat,on &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clinical efficacy,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and providepsy<hologi<alevaluationbasisfor<lini<almedi<alworkers.【Keywords 】 Diabetic retinopathy ; Psychological health ; ] depression ; Quality of life ; Clinical efficacy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 DR)是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R 可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甚至失明,是工作年龄人群致盲的最 主要原因。

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影响研究

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影响研究

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影响研究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糖尿病的管理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等生理方面的干预,心理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压力等会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此,深入探讨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影响,对于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一)焦虑焦虑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

由于对疾病的担忧、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面临的并发症等,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长期的焦虑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身体的应激反应,进而影响血糖的控制。

(二)抑郁抑郁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也较高。

糖尿病患者可能因为疾病带来的生活不便、社交障碍、经济负担等原因而感到沮丧和绝望。

抑郁情绪会降低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影响饮食和运动的管理,从而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三)压力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也会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压力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使血糖升高,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应对疾病的能力。

二、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一)情绪波动与血糖当患者处于焦虑、抑郁或愤怒等不良情绪时,体内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

这些激素会促使肝脏释放更多的葡萄糖,同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导致血糖升高。

相反,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维持血糖的稳定。

(二)心理压力与血糖长期的心理压力会使身体处于持续的应激状态,导致血糖代谢紊乱。

研究发现,高压力状态下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比例明显高于压力较小的患者。

(三)心理应对方式与血糖积极的心理应对方式,如乐观、自信、寻求社会支持等,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有利于血糖的控制。

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自责、否认等,则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影响血糖控制。

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性研究

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性研究

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性研究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而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精神健康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旨在综述现有的研究,探讨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潜在的机制。

除了概述糖尿病和焦虑抑郁的概念、流行病学数据和病理生理基础外,本文还研究了与两者之间关联的因素,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最后,我们讨论了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时如何应对焦虑抑郁症状,并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的方向。

引言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胰岛素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超过了4.25亿,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患者在长期病程中常常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等。

而除了身体上的问题,糖尿病患者也经常面临精神健康问题,其中焦虑和抑郁症状最为常见。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问题,患者往往感到不安和担忧。

抑郁是一个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患者常常经历情绪低落、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和自我价值感下降等症状。

这两种精神健康问题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也比一般人群高。

研究显示,焦虑抑郁症状不仅会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对他们的自我管理和治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方法本综述文章使用了系统回顾的方法,包括文献检索、筛选和数据分析。

我们检索了主要的学术数据库,包括PubMed和Web of Science,并使用关键词“糖尿病”、“焦虑”和“抑郁”来筛选相关的研究。

最终,我们选择了50篇与糖尿病和焦虑抑郁症状关联的研究进行综述。

结果糖尿病与焦虑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多个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相比于非糖尿病人群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一项国家队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得分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另外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3.7%和37.8%。

心理健康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评估

心理健康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评估

心理健康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评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监测和控制血糖水平。

除了常规的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心理健康对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评估心理健康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探讨心理健康在疾病管理中的作用。

1. 心理健康与血糖控制之间的关联心理健康与血糖控制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着长期治疗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这会导致他们处于一种心理紧张状态。

焦虑、抑郁、压力等负面情绪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血糖控制。

一项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症状与血糖控制不良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因此,重视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血糖控制至关重要。

2. 心理健康干预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心理健康干预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改善血糖控制。

一项对心理干预和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系统综述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干预对血糖控制具有积极的影响。

心理支持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血糖自我管理能力,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促进患者对疾病的接受和适应,从而提高血糖控制的效果。

3. 心理健康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影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抑郁症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具有独立的预测作用。

抑郁症患者更倾向于忽视糖尿病的自我管理,如血糖监测、药物使用和饮食控制。

这种自我管理的不足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进而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4. 促进心理健康的策略为了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一些策略可以被采取。

首先,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医疗团队,包括医生、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

这样的团队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和应对糖尿病的能力。

其次,提供心理支持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式。

这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改善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式。

最后,加强患者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疾病的理解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教育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策略。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及预后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及预后的影响

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及预后的影响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

老年糖尿病患者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些问题可能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预后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心理护理干预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疾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 减少焦虑情绪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常由于生活方式改变、疾病进展等原因导致焦虑情绪。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减少焦虑情绪。

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2. 缓解抑郁情绪
1. 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遵守治疗方案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等方法,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知识,有效地遵守治疗方案,控制好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以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改善预后。

2. 减轻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和预后具有积极影响。

因此,医护人员应该积极配合心理学家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帮助老年糖尿病患者提高心理健康和疾病预后。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心理弹性,或称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对压力、逆境或创伤时,能够迅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心理弹性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作用机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本文首先界定了心理弹性的概念,明确了其内涵和外延。

随后,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如人格特质、认知风格等)和环境因素(如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等)。

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包括心理适应、情绪调节、认知重构等方面。

本文还关注了心理弹性在不同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和不同情境(如学习压力、生活事件、自然灾害等)下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深化对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也希望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向,共同推动心理弹性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二、心理弹性的理论框架心理弹性的理论框架是多维度的,它涉及个体在面对逆境或压力时如何适应、恢复甚至超越的过程。

心理弹性的核心在于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和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

在众多理论中,有几个被广泛接受和研究的框架。

Rutter的心理弹性框架强调了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心理弹性的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弹性受到个人特质、家庭支持和社区资源的共同影响。

这种框架强调了心理弹性的多维性和动态性,即心理弹性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展的。

Garmezy和Masten的双重过程模型提出了两种心理弹性机制:一是补偿性机制,即个体通过发展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某一方面的缺陷;二是挑战性机制,即个体将逆境视为成长的机会,通过积极应对来提高自身能力。

这一模型强调了心理弹性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即个体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地选择和塑造环境。

Luthar的心理弹性再投资模型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逆境时重新投资自身资源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高患病率的慢性终生性疾病,给部分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随着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心理弹性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成为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也从新的视角为研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开辟了新思路。

该文对国内外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研究和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标签:糖尿病;心理弹性;综述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6%。

血糖控制不佳、昂贵的治疗费用、并发症的产生以及长期的自我行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患者的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使其产生焦虑、痛苦、抑郁等负面心理状态,研究发现有20%的糖尿病患者有焦虑症状,有抑郁症状的患者高达33%[1],而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治疗依从性以及生活质量,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广大学者的重视。

近年来,心理弹性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成为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也受到了关注,学者们发现心理弹性水平和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对实施心理护理,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道如下。

1 心理弹性的概念
心理弹性(resilience)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最初致力于研究经历创伤或灾难的儿童和青少年。

心理弹性的理论和模型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研究对象也逐渐扩展到了成人和一些经历慢性压力的特殊人群。

然而由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至今未对其做出明确和统一的定义。

Luther[2]认为,心理弹性是在经历重大创伤或逆境时积极适应的一个动态过程。

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在逆境中生存发展复原的能力,并认为心理弹性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通过学习和培养发展起来[3]。

美国心理学会认为心理弹性是对困难的反弹能力,是在經历创伤、逆境、或其他重大压力事件时,个体能够正确面对和较好适应的过程[4]。

迄今为止,心理弹性的定义主要分为3类,即能力性定义、结果性定义以及过程性定义。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2 心理弹性的测量工具
2.1 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该量表是由Connor和Davidson共同编制,广泛应用于社区人群和临床患者中。

该量表分为能力、忍受消极情绪、积极接受变化、精神信仰和控制5个维度,共有25个条目,总分为0~100分,Cronbach’S a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87。

中文版的CD—RISC量表是我国学者于肖楠翻译并修订的,Cronbach’S 系数为0.91 ,仍包含原量表的25个条目,由原来的5个维度改成坚韧、乐观和自强3个维度。

雷阳等[5]做了中文版量表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信效度分析研究,说明该量表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状况的调查工具。

2.2 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
由Friborg等于2003年编制,共23个条目,包含5个维度分别为个人能力、交际能力、家庭凝聚力、社会支持和人格结构,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7~0.90。

国内有学者在此量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订,编制了一些测量特定人群心理弹性的量表,如中国护士心理弹性量表,包含家庭凝聚、社会资源、对未来的计划等5个维度,共19个条目。

2.3 心理弹性量表(RS)
该量表是应用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心理弹性量表,由Wagnild和Young 编制,Cronbach’S a系数为0.91。

共有25个条目,包含个人能力、对自我和生活的接纳2个维度,采7级评分法,总分为25~175分。

3 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
3.1 研究方向
国外学者开创了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研究的先河,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不少研究,相关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了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状况以及负性情绪、身心健康状况、可能面临的压力性事件等。

2012年Nawaz A[6]研究了242名糖尿病患者,通过对患者心理弹性和生活质量状况的测量,发现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和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发掘和分析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相关因素。

③心理弹性的干预性研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有目的性的干预措施来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

国内对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研究主要在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上,对糖尿病心理弹性的研究则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了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状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3.2 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
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两种,即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而保护性因素是心理弹性研究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弹性的动态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它又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部分。

3.2.1 内部因素①个人特质。

综合国内外既往的研究发现一些个人特质如人格、自我效能、心理因素和心理弹性水平密切相关,国外的研究[7]发现不同的人格对心理弹性的影响不同,五大人格中的神经质与心理弹性呈负相关,而责任感、外向性与之呈正相关。

应对方式。

②应对方式体现了个人处理问题和困难的态度和能力,不同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心理弹性水平,正确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弹性
起着保护作用,Joyce[8]研究发现消极应对的糖尿病病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较低。

3.2.2 外部因素社会支持通常指来自家庭、组织、朋友等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与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密切相关,在Mostafa等[9]的研究中发现家庭的支持是糖尿病患者的保护性因素,家庭支持程度高的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高的可能性越大。

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建立了糖尿病患者交流互动的组织和团体,定期组织活动,分享糖尿病自我管理的经验,同时糖尿病健康教育也由最初的课堂教育发展到了同伴支持教育、看图说话等教育模式。

3.3 研究展望
国外关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一定进展,而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随着糖尿病心理弹性研究的不断进展,未来研究的内容会更加深入和全面,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层面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进行研究,如开发适用于我国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测评工具;探索各个保护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积极开展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的干预性研究;随着糖尿病病情的发展对糖尿病患者心理弹性进行长期纵向的动态追踪调查等等,以期通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弹性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Li C,Barker L,Ford ES,et al. Diabetes and anxiety in US adults:findings from the 2006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 tem[J].Diabet Med. 2008;25(7):878-881.
[2] Luthar SS,Cicchetti D.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and social policies. Develop Psychopathol 2000,12(4):857-885.
[3] Wemer EE.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J].Am Psychol Soc,1995,4 (3):81-85.
[4]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The Road to Resilience:What Is—Resilience[EB/OL]. [2010—12—20].Http:///Help center/Mad—Resilience. Aspx.
[5] 雷陽,张静平.中文版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0):1188-1193.
[6] Nawaz A,Malik JA,Batool A.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lie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diabetics[J].Coll Physicians Surg Pak. 2014,24(9):670-675.
[7] Campbell—Sills L,Cohan SL,Stein MB. Relationship of resilience to personality,coping,and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 [J]. Behav Res,Ther,2006.4(4):585-590.
[8] Joyce P. Yi,Peter P. Vitaliano,. The role of resilience on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physical health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J].Br J Health Psychol,2007,13(Pt 2):311-325.
[9] Mostafa Bahremand,Alireza Rai,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ing and Mental Health Consider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Resiliency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J].Glob J Health Sci,2015,7(3):254-2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