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高产栽培技术

高粱高产栽培技术
高粱高产栽培技术

高粱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介绍了高粱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用良种、种子处理、整地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高粱;选用良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科学施肥

中图分类号 s514.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042-01

高粱具有较强的抗旱、耐涝、耐盐碱等特性,是榆树市群众一直种植的作物之一,但近些年随着玉米产量和价格的增长,种植高粱的比较效益在下降,种植面积逐年在萎缩。但东北高粱是优质高档白酒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近几年订单面积有所增加,而且价格也比较看好,笔者从选种、整地、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方面对高粱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1 选用良种

最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是选用良种。首先,品种的生育期必须要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即要在霜前能够安全成熟。选用品种的生育期应该留有余地,以保证高温年丰产、低温年稳产,决不能盲目种植过晚品种[1]。其次要根据土壤、地势、地力选用品种。在肥水充足的向阳坡地应选用喜肥水、抗倒伏、增产潜力大的品种,如吉杂90、吉杂96、吉杂99、吉杂304、四杂25等;地力瘠薄地区应选用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品种,如吉杂76;河套地及涝洼地应选用耐涝品种,如吉杂52(水里站)。

红高粱影评指导

《红高粱》指导写作 教学指导: 1、应试考试时,《红高粱》一般是默评,大多学校在写作是都是限制写作角度,字数在1200字以上,《红高粱》常见的写作角度有:主题、人物、摄影、音乐、色彩等。在课下,必须牢牢掌握影片基本信息:文学作品及作者风格、制片方、编剧、导演、主演及角色、导演语录(拍这部片子说的话)、时评(当时报纸媒体学术界的评价)、获奖(对你不熟悉的影片不要写票房大胜,口碑很好之类的话);默评的影片得分点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基本信息的准确了解和应用;二是评论点(尤其是总论点)要新颖;如果人家评人物形象,你也人云亦云的话,得分也就不会很高,再者,这些经典电影网上或多或少的都有影评文章,千万不要抄袭,可以借鉴人家的写作思路。 2.《红高粱》影评写作有其特殊性:这是张艺谋的第一部导演作品;是第五代导演的分水岭(主要是讲故事方面更具有戏剧性);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更具有深远的影响,这些话(详见拉片笔记)必须在第一段或最后一段有所表现,这也是得分点。 3.影评文章写作中,在选取总论点是要选取其特色之处加以评论(影片中导演刻意强调让你看让你听的地方)《红高粱》评论写作时,总论点主要是主题、艺术特色、单项元素(色彩、音乐、意象)三大类。由于是张艺谋的电影,色彩一般可以作为(总分)论点;具体到这一部电影,在艺术层面上,镜头的运用、音乐、色彩、旁白、构图、场面调度等都可以作为分论点(或是论据)。在剧情层面上,情节结构(第一人称、颠轿、野合、祭酒神、打鬼子)、象征手法(红高粱、造酒作坊、土拱门)场景(一般放在剧情里)等都可以作为分论点(或论据)。在写作结构上,总论点是主题、艺术特色是一般用倒论结构,总论点是单项因素时一般用事件发展式结构。 4.题目和第一段的写作:书写题目时要注意:一般情况下,主题和人物形象的题目通用,要简明扼要的概括你的总论点,不要用散文化的题目:如黎明前的黑暗,红高粱似的人格;写艺术特色时,题目应当是关于视听语言的,而不是关于剧情、人物的。书写第一段时,在最后一个层次里,要告诉读者,你要分析的是什么?如,其中,片中的视听语言耐人寻味,色犹如色彩的运用让影片生色不少,不是一定要照应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一般不单独分析正面或反面人物形象,而是把正反面人物放在一块分析所有人物形象。书写第一段时,在最后一个层次里,只需要告诉读者你要分析的是两类人物即可。不是一定要点明主题。 5.主体部分写作: ①.用倒论结构评论主题时,分论点1(这里指的式类型,数字不代表分论点的个数)一定是关于剧情的。你的写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写主要人物:如片中,导演塑造了一个有一个野性狂放的人物形象,极具象征意义。如豆官爹、九儿、造酒伙计们等。要注意,九月份以后的写作要得是精确,第一句话是点明论点,如后面是具体要分析的举例,不要再写那些人物形象体现主题这类比较低端的论点了。二是写情节结构:一般的格式是以&$#为线,讲述了主人公&$#的故事。前者的省略的是故事的线索,如时间、地点、人物,《红高梁》是以人物的旁白为主线的,当然,有的影片还有主线和副线,就是两条线索平行发展,这和语文的学习是一样的。这两种结构用哪一种呢,一般情况下,大片或文艺片一般用第二种,剧情片一般用第一种。分论点 2 一般是特殊之处:特殊之处就是片中故事和视

高粱种植方案

高粱种植技术方案 佳木斯万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二O一六年一月 一、品种特性 二、种植方法及要求 (一)精细整地 精细整地是高粱确保全苗的重要技术措施。我省西部冬春雨雪稀少,春季干旱、风多,为保证抓全苗,做好整地保墒是重要一环。最为理想的是秋季整地基本上达到可播种状态。 秋整地应该灭茬、施农肥、耕翻、耙耢连续进行,耕翻深度20-22㎝,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第二年早春土壤解冻时,还应及时顶凌春耙,使土壤达到细、暄、平、上虚下实,为及时播种创造条件。 秋季雨水较多、土壤潮湿或涝洼、盐碱地可进行秋翻春耙,以利土壤熟化和防止盐分上升。春翻地块,极易跑墒,土坷垃不易破碎,影响播种质量。因此,春翻时更要注意随翻、随耙,防止水分蒸发。涝洼地要提早进行顶凌浅翻,否则进入返浆期,机具不能作业。垄作区,应力争秋起垄或早春顶浆打垄,及时镇压,以保水蓄墒供种子发芽。 (二)提高播种质量 1.播前种子处理 种子质量是决定出苗好坏的内因。播前种子处理是提高种子质量,促进全苗、壮苗的有效措施。为了保证播种后出齐苗,播前必须做发芽试验,以便根据发芽势和发芽率确定播种量。发芽势、发芽率高的种子,田间出苗率也高,而且整齐一致。 近年购买的种子一般都是精选的种子,所以不需要精选。大粒饱满的种子,不仅出苗率高,而且幼苗生长健壮。晒种播前晒种能促进种子后熟,提前

打破休眠,增加干燥度,改善种皮透性,增加酶活性,还可以杀死种皮上的细菌,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对于晚收和成熟度差的种子,晒种效果更好。 种子包衣为了防治病虫害可进行种子包衣,包衣应在播种前2周进行,让药膜充分固化成膜后再播种,以免因药膜尚未完全固化而脱落,影响药效。 浸种催芽推广催芽播种,特别是我省西部西部旱区坐水种,收到良好效果。其催芽播种能够防止早播粉种,提高出苗率,有利于早熟增产。实践证明,催芽能提早出苗3-5天,田间出苗率提高15%-40%,而且出苗一致,苗全苗壮。具体方法是:在播前一天下午,把种子放在40℃的温水中浸种2-3小时,随后,装入麻袋等湿袋,用塑料装好,放在炕上,闷10-12小时,当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播种时应将种子播在潮湿土上,决不能播在干土上,以防脱水芽干。催芽的种子也可用机械播种。在旱区坐水种浸种催芽效果好。(包衣种子不宜催芽) 2.播种保苗 (1)播种时期 提高播种质量是保证苗全苗壮、夺取高产的主要环节。影响高粱播种期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是温度和水分条件。一般当地5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12℃以上,开始播种较适宜。同时还要看土壤墒情,做到“低温多湿看温度,干旱无雨抢墒情”。 高粱播种期还应根据品种、土质、地势等条件而定。晚熟品种生育期长,要求积温高,应早播;岗地、沙土地温度上升快,保墒难应早播;洼地粘土含水量高,温度上升慢,可晚播。一般在5月7日至27日,是高粱播种期。 (2)播种深度播种深浅适宜,均匀一致,是一次播种保全苗的重要因素。当前高粱生产中出现缺苗断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播种深度掌握不当。高粱播种深度1.5-2.0㎝(指土壤镇压后的厚度)为宜,最深不宜超过3厘米。播种太深,出苗困难,出苗期推迟,根茎伸长,消耗大量胚乳中的养分,幼苗生长细弱,或部分苗不能出土,造成缺苗断条。但也不能播种过浅,以免土壤缺墒造成落干或芽干。

浅谈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的文化内涵

浅谈电影《红高粱》中“红色”的文化内涵 电影《红高粱》根据诺贝尔获奖者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在这部90分钟的电影中,红色贯穿于整部影片的始终。张艺谋导演抓住了一切机会运用红色,几个主要的剧情点“迎亲”、“野合”、“闹事”、“出酒”、“踩高粱地”、“复仇”皆以红色为主旋律,如红衣、红裤、红盖头、红轿子、红布、红肚兜、红绣花鞋、“十八里红”高粱酒、红色鲜血、红色高粱地以及红色夕阳等。古以红、黄、青、白、黑为五方正色,其中“红”为五色之首。可见,中国尚红,古今皆然。《红高粱》以铺天盖地的红色风暴为我们展现了民族文化中多方面的文化内涵,不但征服了国人,还征服了世界。以下是笔者对张艺谋《红高粱》影片中关于红色色彩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些许解读。 一、红色体现了吉祥喜庆的文化内涵 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便有着喜庆的内涵,而在《红高粱》里,这种吉祥喜庆的内涵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红高粱》的开篇就是主人公“我奶奶”的出嫁:一群年轻力壮的男子抬着大红轿子,里面坐着穿红色嫁衣、盖红色盖头的新娘,欢快地走在黄色的土地上。黄色是典型的大地色彩,黄色的土地带给人扑面而来的浑厚坚实有力之感;红色,则为典型的人间色彩,如同跳动火焰一般的暖色调,能将人们内心的激情迅速点燃。于是,在黄色的衬托下,红色便成为了美的焦点。简单的红色却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吉祥喜庆的中华民族传统婚嫁仪式,展现了如土地般质朴人民的热情与活力。 二、红色再现了顽强生命力的文化内涵。 这是《红高粱》全剧中“红色”所体现出来的最核心意义。红色作为血液的颜色,无论是莫言的小说还是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都为我们展示了那一片让人热血沸腾的红高粱,那一望无际、生机勃勃的红高粱。“红”是对顽强生命力的颂扬,红高粱承载了作为人的原始生命力的象征意义,因此,可以说影片展现了人们对于“红色”的神力崇拜。这主要体现在崇尚野性的自由、对死的神力崇拜以及对生命的礼赞三个方面。 1.崇尚野性的自由 红色本身给人一种狂放不羁,崇尚自由的视觉效应。这个自由,在《红高粱》里体现的是全方位的“野性”自由。剧中两次出现《祭酒歌》: 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 好酒。 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 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最不同; 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清沙口;

第九章 高粱栽培 讲稿

第九章高粱栽培 2014-11-15 15:37 第一节概述 一、高粱生产的国民经济意义 高粱是世界五大谷类(小麦、水稻、玉米、谷子、高粱)作物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高粱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均较高,具有较强的抗旱、耐涝、耐盐碱特性和适应性,在平原、山丘、涝洼、盐碱地均可种植,属于高产、稳产的作物。中国高粱生产以粒用高粱为主,兼有糖用、饲用和工艺高粱的栽培。高粱子粒淀粉含量为75%左右,蛋白质为9%左右,粗脂肪为3%左右。高粱子粒中含有少量的单宁,影响了品质;子粒中含有较多难消化的醇溶蛋白质,且赖氨酸的含量较低,使其食用和饲用价值低于玉米、小麦和水稻等。高粱的茎秆和叶片是良好的粗饲料, (多数品种茎秆含剧毒物质氢氰 酸,会造成人畜中毒)。另外,广泛用于淀粉、酿酒和酒精工业。 二、高粱的起源与分类 (一) 高粱的起源 高梁在世界的分布广泛,形态变异多,非洲、印度和中国都是高粱多态性丰富的地区。多数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经驯化后先传人印度,后传人我国及远东。由于中国高粱有许多特征特性与非洲、印度高粱不同,同时又根据一些考古发现,有些学者认为高粱起源于中国,或至少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 (二) 栽培高粱的分类 1.粒用高梁以获取子粒为目的。按子粒淀粉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粳型与糯型。 2.糖用高粱茎高,分蘖力强。茎内富含汁液,随着子粒成熟,含糖量一般可达8%~19%。茎秆可做甜秆吃、制糖或制酒精等。 3.帚用高粱穗大而散,通常无穗轴或有极短的穗轴,侧枝发达而长,穗下垂。 4.饲用高粱茎秆细,分蘖力和再生力强,生长势旺盛。穗小,子粒有稃,品质差。茎内多汁,含 糖较高。 三、高粱生产概况 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主要在亚洲、非洲和美洲。1999年全世界种植4375万hm2,总产6269万t,单产1433kg/hm2。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其次是苏丹、尼日利亚和美国。我国高粱的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逐渐上升,2001年为2903kg/hm2。辽宁省是全国栽培高粱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种植面积较大的其他几个省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北。 第二节高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高梁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1.高粱生育期

电影红高粱浅析

电影《红高粱》浅析 张艺谋的红色风暴 ---浅析《红高粱》 这一场红色风暴征服了观众,征服了评委,也征服了世界.正是凭借这部电影,中国人第一次拿到了国际性大奖------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也正是这部电影,使得世界开始关注并赞美中国新电影.张艺谋,顾长卫,赵季平,巩莉......这些人现在已成了电影界泰斗级的人物.当然,他们不能忘了这部惊世之作:"红高粱"! 主题: 本片抒发了大众渴望自由生活的感情,并对生命做出了考究和礼赞.正像张艺谋说的那样:"我觉得中国人活的太累了,顾虑太多了."正是这样一种思想贯串了整个影片.这是一部牵手自由的神话,诠释生命的影片. 情节: 本片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虽故事情节大抵相同,但张艺谋却在此基础上做了稍许修改和调整.他没有延续原作中时间,空间错乱的形式进

行叙述,而是以顺序的手法将故事展开,把故事讲的很清楚,叙事也非常流畅.实在本片可分为两大段落:"我爹"未出生的前半段和"我爹"出生后的后半段.前面着重讲了对自由的渴望和争取;后面又把侧重点放在了对生命和英雄的礼赞上.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一种升华,而两者之间的联系又颇为紧密,甚是自然.固然并无新鲜之举,但却因其一气呵成而可见导演功底一斑.正是由于这样顺畅明了的叙事才使得影片思想能很好的融进其中,这是能高人一等拔得头筹的基石.另外,影片在情节叙述上采用了画外音,且有12次之多.这样大篇幅的画外音叙述会不会降低电影的质量和水平,显得枯燥而乏味?看过电影的人都能得到答案:不会!这里的画外音实在是一种角度,"我"的角度,影片中男女主角的孙子的角度,把影片放到一种故事性的,传说性的概念上,很亲切,也不忽然,同时亦节约了很多时间用来渲染气氛. 其中,“颠轿”——一群臭老爷们抬着个漂亮的小媳妇,再加上几段俏皮粗野的歌词儿,片头的这段“荒野狂欢”震傻了所有观众。 “野合”——倒塌的红高粱就是情欲的温床,波澜壮阔的高粱地代替了帷帐,无所不在的摄影镜头穿透进去,顺着姜文阳刚而伟岸的躯体,完成了对压迫情欲与生命力的主观再造和对世俗礼法的反叛。张艺谋出神入化地创造了一个令电影行家称赞不已、至今仍津津乐道的经典性场面,曾被人称做全片的“诗眼”。 “酿酒”——完整地虚构了一套祭酒仪式,同样编造了一段“酒神曲”,这段为强化“酒神精神”而生造的撒尿造酒情节,可谓彻底“魔幻”

第八章 高粱

第八章高粱 第一节概述 高粱Sorghum bicolor (L.)Moench属于禾本科(Grammeae)高粱族、高粱属植物,又名蜀黍、芦粟、秫秫等。 一、高粱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1.高粱是世界五大谷类作物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 2.高粱是高产、稳产的作物。他的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均较高。 3.高粱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抗旱、耐涝、耐盐碱特性和适应性,在平原、山丘、涝洼、盐碱地均可种植。 4.高粱子粒食用和饲用价值较低。高粱子粒淀粉含量为75%左右,蛋白质为9%左右,粗脂肪为3%左右。高粱子粒中含有少量的单宁,影响了品质;子粒中含有较多难消化的醇溶蛋白质,且赖氨酸的含量较低,使其食用和饲用价值低于玉米、小麦和水稻等。 5.高粱的茎秆和叶片是良好的粗饲料。既可作干草又可作青贮和青饲。特别是甜高粱作青贮喂养奶牛,可明显提高产奶量。 6.高粱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用于淀粉、酿酒和酒精工业。 7.高梁的茎秆表皮硬,机械性强,是农村传统的建筑材料和蔬菜架材。 8.高粱茎秆的外皮可用于编织,花序可制扫帚、炊帚及工艺品等。 二、高梁的起源与分类 1、多数学者认为,高粱原产于非洲,经驯化后先传人印度,后传入我国及远东。 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高粱属有许多一年生和多年生的种,染色体数2N=20。

2、高粱在世界的分布广泛,形态变异多,非洲、印度和中国都是高粱多态性丰富的地区。 3、高粱按用途可分4类: 3.1粒用高粱:以子粒为主。分蘖弱,穗密而短。茎髓含水较少。子粒品质较佳,成熟时常因子粒外露,较易落粒。按子粒淀粉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粳型与糯型。 3.2糖用高粱:茎高,分蘖力强。茎内富含汁液,随着子粒成熟,含糖量一般可达8%~19%。茎秆节间长,叶脉蜡质,子粒小,品质欠佳。茎秆可做甜秆吃、制糖或制酒精等。 3.3帚用高粱:穗大而散,通常无穗轴或有极短的穗轴,侧枝发达而长,穗下垂。 子粒小并由护颖包被,不易脱落。 3.4饲用高粱:茎秆细,分蘖力和再生力强,生长势旺盛。穗小,子粒有稃,品质差。茎内多汁,含糖较高。 三、世界和我国高粱生产概况 1、高粱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主要种植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其次是苏丹、尼日利亚和美国。近几十年全世界高粱播种面积稳中有降,下降最快的是亚洲。 2、2000年,中国高粱播种面积88。96万 hm2,总产258。2万t。由于改进了栽培技术,并普遍推广了杂交种,单位面积产量逐渐上升,2001年为2903kg/hm2。 3、辽宁省是全国栽培高粱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省份。高粱种植面积较大的其他几个省区包括内蒙、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北,播种面积均超过7万hm2。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瘠薄、涝洼、盐碱地区和饲料基地,发展高粱生产,既可利用其他作物适应不了的自然条件,又能收到投入少收益高的效果。 第二节高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高粱特点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玉米、高粱、粟类基因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研究” 粮食、能源和环保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大力发展甜高粱生产,既可生产籽粒用作粮食,又可利用含糖茎秆生产燃料乙醇用作能源,而燃料乙醇是绿色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目前,我国从政府部门到科研单位和企业都在关注和开展甜高粱生物质能源的研究开发,形势如雨后春笋。 然而,甜高粱是一种新兴作物,研究缺乏系统性、广度和深度,为了满足广大农户对甜高粱有关知识的渴求,在尽量搜集现有甜高粱资料的基础上,较系统地编著了《甜高粱》一书,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素材,有所收益。 也为玉米、高粱、粟类种质资源研究学科发展及下一步的申请立项提供依据, 尚需完善之处。课题组就下一步项目的具体要求和进度安排作了详细说明,为本课题的全面完成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针对玉米、高粱、粟类种质资源收集,优异种质资源展示,育种急需性状的鉴定评价,公益性种质资源创新及优异基因源分析与深入评价等学科发展的问题进行的讨,明确了下一阶段种质资源工作的主攻方向,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可操作的性状上。与会代表一致表示,巩固、加深对种质资源为育种服务的认识,为加快我国玉米、高粱、粟类种质资源与育种工作的有效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希望能够通过项目,稳定我国种质资源研究工作队伍,建立起基于种质资源学科与育种的长期、密切的新型模式与合作关系。 秸杆是一种田间地头常见的废弃物,每到收获季节焚烧的秸杆既污染环境,还造成了资源浪费。最近,我国在利用秸秆生产乙醇技术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像我们中国,包括美国,包括加拿大,在世界上是可再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我们国家秸杆类的(植物)大概有7亿吨左右,按照我们目前的这个水平,这7亿吨秸杆,可以生产1亿多吨的汽油。 利用非粮食类的秸杆生产乙醇,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攻关的重要课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现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今后诸如麦子、玉米、高粱等作物的秸秆,将会被“吃干榨净”,产出更多的生物能源。解决大气的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变废为宝,来缓解国家能源的短缺,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获得新品系14个,发表论文25篇,推广自育新品种或自研新技术2160万亩。经过评委会的评分,不育系课题组、中试课题组获得一等奖,抗病育种课题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

一、剧情介绍: 影片《红高粱》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滕汝俊主演,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是一部混合了“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中国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影片一开始,就是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接着出现的画面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一群汉子裸露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的新娘,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显得那么的不和谐。新娘手里紧紧握着剪刀,突然的啜泣,才让这群汉子停下了歌声、呐喊声和颠轿。 路过一片高粱地,一个强盗出来打劫,逼着大伙放下钱,还要带走新娘。眼看新娘就要被强盗拉进高粱地里,众汉子在余占鳌的带领下,一拥而上,打死了强盗,抢回了新娘。新婚三天后回门,奶奶路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梁地里,两个人激情迸发。回李家不久,李大头死了,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又一次,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凑钱将我奶奶赎了回来。余占鳌看到后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奶奶,余占鳌才罢休,也自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经奶奶提议打鬼子替罗汉叔报仇,奶奶搬出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奶

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他们,路上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打死。我爷爷和我爹久久地伫立在那片充满了深红却又阴暗的土地上,此时在那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甚至出现了日全食,他们没有悲嚎,没有痛哭,没有落泪,只是凝望……愤怒的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我爹和爷爷站在我奶奶尸体旁,响起了爹带着哭腔、念白式的指路冥文——陕西民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二、影片分析: 影片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红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达到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影片中虽有抗日情节,却并非为展现崇高的革命人物形象,而是用高粱地所滋养的鲜活生命,通过塑造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叙述痛快淋漓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对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弘扬、讴歌和礼赞。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极力赞美生命的张力,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欲望即生命本质力量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对生命激情的呼唤,激发对充满血性的、旺盛、强劲的生命力和反叛的民族精神强烈的崇拜之情。 影片的极力展现艺术形式,那个远古时代被人膜拜的图腾重新树立起来,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最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也看似随意地穿插其中:唢呐、花轿、土坯房、剪纸、年画、门神、酒篓子,肥棉裤、高粱地,石头小桥,肚兜,粗瓷碗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黄土高原上望不到头的蛇一样的羊肠小路……一切艺术形式的美都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凝重而张扬。(一)、影片的画面

红高粱种植技术

红高粱种植技术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教案培训内容:*****红高粱种植技术 主讲人:*** *****红高粱种植技术 高粱是酿酒业的主要原料之一,酿制白酒需要大量高粱。传统的当家品种本地红高粱因品质差、产量低、易倒伏,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而本镇酿酒产业对高粱的需求却不断增大。为解决酿酒业原料问题,引进***红高粱在全镇推广种植。现将该品种在本地的生育特性表现和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生育特性 春播出苗到抽穗77天,抽穗到成熟51天,全生育期128天,比本地红高粱生育期短6~10天。株高157.6cm,总叶片数17~18片,中部茎径****红高粱穗长28~ 32cm,穗型紧密,穗形塔状,单穗粒数2450粒左右,单穗粒重80~88g,属单穗型。千粒重32~36g,比本地红高粱高4~6g,壳色红色,籽粒圆形,白色,品质较好。据田间调查,其大小病斑病均在总叶面的5%以下;纹枯病发病率较轻,也未发现青枯病,且表现较好的耐蚜能力。该品种有较强的抗病耐蚜性和抗旱耐瘠性,而成熟时单株仍保持有4~5片绿叶,表现活秆成熟。 产量表现

增产潜力较大。2010年生产示范6000亩,双季亩产均在700公斤以上,平均比本地红高粱增产20.31%。 高产栽培技术 精细整地播种前抽水浇地使土壤达易耕含水量。在耕翻前撒施腐熟有机肥3~3.75万kg/hm,复合肥1200~1500kg/hm,耕翻后再撒施复合肥600~750kg/hm。经耙耱,按100cm开厢,厢高10~15cm,在开厢时窄行开沟条施复合肥600~750kg/hm。平整厢面后用甲胺磷1000倍液喷雾,进行土壤消毒,防治地下害虫。同时用33%除草通乳油兑水喷雾,防治草害。 适期播种 一般于4月20日至5月5日播种,9月2~15日成熟。播种过早,易造成缺苗断垅,大小苗严重,播种过晚,会造成幼苗僵苗不发,严重时会造成幼苗枯死。整地后,按要求严格挖窝,然后按1.5万kg/hm的请粪水用量浸窝。将种子用种衣剂拌种后,每穴播种4~5粒,再用渣肥1.5万kg/hm盖种3~5cm,并用地膜覆盖。 合理密植 一般实行宽窄行种植,宽行67cm,窄行33cm,株距27cm,每穴留苗2株。拔苗前后,用粉锈宁防治叶锈等病害,同时去除分薛,并用清粪水7500kg/hm,外加尿素150kg/hm兑水提苗,然后培土。

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d13865697.html, 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作者:王秀丽 来源:《新农业》2014年第10期 ⒈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生态类型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熟期适 宜的优质品种,如锦杂93、锦杂100、辽杂119、沈杂5等品种。 ⒉播前准备①选地。高粱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在各种类型的土壤均可种植,但以有机质 含量丰富,pH值为6.5~7.5,黑土层较厚的土壤为好。以秋季深翻地为宜,翻耕深度应20~30厘米。有灌水条件的地块也可早春深耕、起垄、灌水,为播种做好土地准备。高粱的前茬 以大豆、棉花、玉米、小麦为宜。②整地。高粱具有抗涝、抗旱、耐瘠薄、耐盐碱、适应性广等特点。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为获得高产我们应尽量选择中等及中等以上肥力地块。由于饲用高粱种子比较小,播种前必须要精细整地,土地要平整,无杂物和杂草,整地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种子的出苗和保苗。③施肥。整地时亩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如果土壤缺磷或钾,可配合使用矿物磷肥和矿物钾肥,具体数量视土壤条件而定,一般亩施磷肥10~30 公斤,钾肥5~10公斤。氮素化肥以尿素计算,每亩总量不应超过20公斤,其中25%~30%用于基肥或种肥。④种子处理。种子要籽粒饱满,整齐一致,发芽率不低于85%。播前晒种3~4天,并用40%乐果乳油按药、水、种子l∶40∶600的配比混拌均匀闷种3~4小时,或用种子量0.5%的40%禾穗胺拌种,阴干后播种,防治高粱黑穗病。 ⒊播种①播种期。当土壤5厘米土层温度稳定在10~l2℃时即可播种,一般在4月中下 旬到5月上旬播种,提倡晚播,光照强的可在5月中下旬播种。②播种方式。一般采用垄作,行距50~55厘米,株距20~27厘米,亩保苗6000~7000株。开沟深度3~5厘米,覆土厚度2~3厘米(视土壤墒情而定,含水量大时浅开沟浅覆土,土壤墒情较差时深开沟,并踩好底 格子,覆土厚度3厘米左右)。播种后表层土壤稍干时,用磙子镇压以防跑墒。③播种量。高粱的密度受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土地类型、种方式等因素影响。建议用种2公斤/亩。 ⒋田间管理①苗期管理。出苗后及时查田,出现缺苗时及时浸种催芽补种或借苗、移 栽。当高粱2~3叶时进行间苗,4~5叶期定苗。结合定苗进行第一次中耕,要求浅铲细锄,不伤苗。拔节前结合追肥进行第二次中耕,此时,根尚未伸出行间,可以进行深铲,松土,做到压草不压苗。主要目的是促进根系发育,适当控制地上部的生长,达到苗全,苗齐,苗壮,为后期的生长发育奠定基础。②中期管理。拔节期至抽穗期是生育阶段中最旺盛的阶段,植株生长迅速,茎叶繁茂,对营养的需要量急剧增高。田问管理主要作用是协调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在促进茎叶生长的同时,充分保证穗分化的正常进行。为实现拔节期需水量迅速增多,当土壤湿度低于田问持水量的75%时,应及时灌溉。拔节至孕穗期是高粱需肥最多的时期,此时追肥时间通常在喇叭口期(14~l5叶孕穗期)进行,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如果幼苗长势较弱可追肥两次,第一次追总量的2/3,在10~12叶时进行,第二次追总量的 1/3,在拔节期的16~l7叶时进行。同时结合追肥、灌水进行第三次中耕培土,增强植株防旱保墒、防风抗倒能力。③后期管理。抽穗至成熟期是高粱需水最为敏感的时期,如遇干旱,茎

红高粱影评

红高粱影评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色彩与声音对主题的表达与气氛渲染的作用——评电影《红高粱》 《红高粱》这样一部电影,导演在其中表现出了对色彩的掌控力,讲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 首先,影片悬着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在旁白中的“我”讲述了“我爷爷”与“我奶奶”的故事,因此影片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无疑会使虚实更加的清晰明了。在整体的叙事上,“我”的声音始终贯穿全片,使得整部影片的故事衔接更加清晰流畅。 其次,整部影片的颜色非常艳丽,大红色始终在电影中出现,从影片开头“我奶奶”的红盖头,红花轿,一直到满目的高粱在风中摇摇晃晃,通红的高粱酒泼洒下来,天边的一轮红日映照着罗汉大爷的鲜血这些意象构成了整部电影的重要情节,同时也是其情感的表达。正如片名一般,“红高粱”承载了大部分内容,在“我爷爷”和“我奶奶”野合这一段剧情中,“我爷爷”对着其跪下时,红高粱占据了镜头的大部分空间,这时,似乎天地间都是摇摆的红高粱,不久就传来“我爷爷”那粗犷的歌声,在这里那高粱的红色便是最原始的生命力的体现,代表了那勃发的生命力。由此可见,红色在整部影片中不仅仅成才着叙事和渲染情感的作用,在影片中很多时候红色都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基情,奋斗与高昂的精神。在“剥皮示众”这段情节中,天边一轮红日的映照下,满地的鲜血与在风中沫沫飘舞的红高粱似乎也在控诉这日本鬼子的灭绝人性,在这里红色变得分外浓艳,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而这种红色也正是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危难之后的顽强不息的精神,是整个民族生命力的象征。无论怎样看,导演在片中如此大范围的运用明艳的红色无疑是一个创新,耶正因为如此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红色的使用不仅使观众能够深刻领会到情节所表达的内涵,同时也使影片具有了很高的观赏价值,导演抓住了这一审美特性,在有利于主题表达与气氛渲染的同时,用鲜艳的红色带给观众更为直观的感

高粱的高产种植技术

高粱的高产种植技术 高粱为我国古老作物之一,它的用途广泛,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以及饲用高粱,经济价值和种植价值高。但在种植时如何实现它的高产和优产是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户的收入,下面亲农网带来高粱的高产种植技术。 1、合理轮作 轮作是实现高粱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高粱忌连作,连作不仅会使其产量大幅度减产,而且还易发生病虫害,病害发作也较严重。高粱的植株较高,它的根系发达,吸取水分和养分力强,所以合理轮作是最好的,最好前茬是豆科作物。 2、整地施肥

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深翻,这样做一时利用太阳将土壤中晒白杀菌,二是松土,使土壤保持疏松状态,整地时要注意均匀一致,不漏耕、重耕。在耕地后种植前,对土壤施足底肥,使幼苗能快速生长,施肥将肥料和土壤混合均匀。 3、种子处理 为了实现高产的目的,在选种时要结合当地的种植环境,选种抗旱、抗倒伏、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为了保证种子出芽率,选取颗粒饱满、个头大的,剔除干瘪、粒小的,然后将放置在太阳下暴晒2-3天,这样可杀死种子表皮的细菌,使种子发芽率高,并出芽整齐。再用温水浸种催芽处理,将种子放置温水中浸泡12小时后,再用湿纱巾包裹放置在温室中催芽,每天拿出用清水冲洗一次,待种子露出芽尖时即可播种。 4、适时播种 高粱要各个生长阶段对温度皆有不同需求,比如发芽最低温度在6-7度,而出苗的温度在20-25度,所以播种时间要掌控好,一般错过最佳播种时间,而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从而影响产量。一般最佳播种时间在5月上旬,可采用条播或点播,播种时要均匀,播种后覆土填压,播种注意合理密植,控制株行距。

5、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分为前、中、后期管理,前期主要是幼苗管理,促进幼苗的根系生长发育,实现壮苗的目的。在高粱出苗后长出2-3片真叶时,将弱苗、病苗、小苗拔除,留下健壮的高粱苗。中期主要主要促进植株的生长,加强肥水管理、中耕除草等,促进茎、叶的生长,保证穗的正常分化,以实现高产目的,及时中耕除草,避免杂草抢占养分。后期主要就是保养,防止植株早衰,促进早熟,增加粒重。

电影《红高粱》分析

一、剧情介绍: 影片《红高粱》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滕汝俊主演,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是一部混合了“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中国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O 影片一开始,就是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 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接着出现的画面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一群汉子裸露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那披着红盖头、穿着 红衣裳和红绣花鞋的新娘,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显得那么的不和谐。新娘手里紧紧 握着剪刀,突然的啜泣,才让这群汉子停下了歌声、呐喊声和颠轿。 路过一片高粱地,一个强盗出来打劫,逼着大伙放下钱,还要带走新娘。眼看新娘就要被 强盗拉进高粱地里,众汉子在余占鳌的带领下,一拥而上,打死了强盗,抢回了新娘。新 婚三天后回门,奶奶路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梁地里,两个人激情迸发。回 李家不久,李大头死了,我奶奶撐起李家的烧酒作坊。又一次,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 奶,罗汉大叔和伙计凑钱将我奶奶赎了回来。余占鳌看到后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 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奶奶,余占鳌才罢休,也自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经奶奶提议打鬼子替罗汉叔报仇,奶奶搬出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他们,路上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打死。我爷爷和我爹久久地伫立在那片充满了深红却又阴暗的土地上,此时在那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甚至出现了日全食,他们没有悲嚎,没有痛哭,没有落

高粱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高粱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发布时间:2006-6-20 14:19:35 来源:河源农业信息网朱芳华 通过休眠的有生活力的高粱种子,在适当条件下发芽,露出胚根胚芽,在生产上当第一片真叶露出地面时称出苗。播种至出苗约需3至10天,依据环境条件适宜性而异。发芽最适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百分之60至70,发芽最低温度为摄氏7度,最适温度18至35度,播种至出苗约需大于摄氏10度积温66至68度。 从出苗至拔节前为幼苗生长期,春播约30至45天,夏播约22至28天。三叶期前幼苗养分主要来源于种子。幼苗期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摄氏20至25度,土壤含水量应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五。幼苗生长期,根系生长较多较快。 地上节间迅速伸长、茎基部变圆时为拔节,通常将拔节作为穗分化开始。一般由拔节至顶叶展开之前,经历25至40天左右。拔节后,株高明显增加,叶面积和干物重迅速增加,本期末根数、根长和叶面积达最大值,支持根从近地面1至3节上陆续长出,茎叶复被白色蜡粉。拔节后植株幼穗分化,经历生长锥伸长、枝梗分化、小穗小花分化、雌雄蕊分化、减数分裂和花器形成6个阶段。此期要求适宜温度(摄氏25至30度,上限为38度,下限为16至20度),同时光照不足影响穗粒数。高粱对水分最敏感期在小花分化阶段。穗从顶叶叶鞘抽出即抽穗,抽穗后约3天开始开花,抽穗至开花完毕约需10至15天,开花末期株高达最大值。下部叶陆续变黄脱落,叶面积逐渐衰减。气温摄氏25至30度,相对湿度百分之85至95时开花最盛,抽穗开花期为需水第二临界期,需水较多,但雨水过多也易造成穗下部分枝与小穗退化,土壤含水量以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百分之70为宜。 开花之后至成熟为灌浆成熟期,约30至40天,开花后2至3天籽粒开始膨大,受精后10至20天为乳熟灌浆期,籽粒为绿色,以后进入蜡熟期,内容物继续累积并呈蜡质状,再后籽粒进入完熟期,籽粒和颖壳变为品种固有颜色,种脐出现黑层,内含物已成固体。此期适宜温度为摄氏20至24度,土壤水分宜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百分之70左右,蜡熟后可降至百分之50至60。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最新5篇

《红高粱》电影观后感最新5篇 《红高粱》—一部描绘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 浴血奋战的过程。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透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 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个小说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 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所以,赞美生命是该书的主题。“是要透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好处的人格,是一种人格梦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红高粱》自始至终所呼唤 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所以。摆在读者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明白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梦想。这种梦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一样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书籍, 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红高粱》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红高粱》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 的风格服务。 与以往的探索小说不一样,《红高粱》虽然也承载了作者对生命主题的意念,但并不 是完全像《黄土地》等探索淡化情节,靠纯粹的语言的震撼力来直接表达导演的意念。作 者在这部下小说中是从实处入手,从规定情境下的具体人物性格人手,编织一个完整、美 妙动人的故事框架,从而使意念透过故事的曲折、人物的行为、动作自然而然地流溢出来。在此,作者是如何透过具体的方法来到达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的呢 首先,《红高粱》自身有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但这条叙事线大部分由文字感受来完成。《红高粱》一开始,就传来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 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这是一个以此刻时进行回述的读点,这个“我”在此是一个故事的 叙述者。由于他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按理是一个客观的叙述者,但他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后代,这又使得他具有某种参与意识,从而又具有被叙述的好处。所以,这个读点是十分奇 特而又新颖的,它使作者在处理《红高粱》时有了一种游刃有余的读点参照,十分自由而 又具有全知性。同时,他的叙述的特点把故事拉远,又具有历史的间离效果。在此读者基础上,《红高粱》在这开场中道明了故事的虚构性。“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从而十分自如地把故事纳入非现实的时空之中。

高粱及其栽培技术

高粱及其栽培技术 一 . 概述 高粱按用途分为粒用高粱、甜高粱、草高粱和工艺用高粱。粒用高粱就是大家广泛种植,以籽粒产量为主的高粱;甜高粱就是过去所说的甜秆,主要用于青贮饲喂牛羊,近年开发生产酒精,作为能源作物栽培;草高粱是苏丹草与高粱杂交的杂交种,用于青刈饲料,南方可以割 4-5 次,北方一般割 2 次或 3 次;工艺高粱是指用于编织、作笤帚等等的高粱。今天根大家讲的主要是粒用高粱。 高粱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上世纪 50 年代初全国高粱种植面积 1.5 亿亩左右,单产不足100 公斤 / 亩。高粱主要分布在东北、其次是华北,再次是西南(主要是四川种植部分粘高粱)。近年我国高粱种植面积 1200-1500 万亩,平均亩产低于 300 公斤。 吉林省位于我国高粱春播早熟区,高粱种植面积占全国高粱面 10% 以上,是我国高粱主要产区和商品粮原料基地。 吉林省在上世纪 50 年代初高粱年种子面积 1500 万亩左右,占粮豆面积 19% ,总产量 100 万吨。进入 80 年代,我省高粱种植面积下降到 500 万亩左右,占粮豆面积的 6.3% 左右,总产约 65 万吨。 90 年代以来育成新的中矮秆高产杂交种,从而使我省高粱亩产产量突破6 00 公斤大关,成为旱地农业中的高产作物。近年全省高粱种植面积 120-150 万亩,平均亩产 400 公斤以上,高粱单产居全国第一位。 1. 高粱的特点和优势 1.1. 高粱是高产作物 高粱是碳 4 ( C 4 )作物 , 光能利用率和净同化率高于水稻和小麦。大约是碳 3 ( C 3 )作物的 2 倍。高粱的理论产量每亩可达 250 0 ㎏,目前有记载的高粱产最高亩产量 1400 ㎏,只有理论产量的 56% ,表明高粱具有很高的光合产量潜力。 另外,高粱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并具有实现强大杂种优势的保障体系。在粮食作物中高粱是最早( 1954 年)实现杂交种‘三系配套'的,并把杂交种用于大面积生产的作物之一。高粱的高光合效率与强大的杂种优势有机结合使高粱产量提高了一大步。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杂交高粱的高产性为解决我国当时的粮食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 1.2. 高粱是抗逆性强的作物 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耐高温、耐冷凉等多重抗逆性。高粱的蒸腾系数为250-300 ,比水稻( 400-800 )、小麦( 270-600 )、玉米( 250-450 )均低;高粱的凋萎系数为 5.9 ,比玉米( 6.5 )和小麦( 6.3 )低;在水淹条件下,抽穗期高粱可维持生存 6-7 天,灌浆期可维持 8-10 天,而玉米只能维持 1-2 天;高粱耐盐力强,可忍受0.5%-0.9% 的盐浓度,而小麦为 0.3%-0.6% ,玉米、水稻为 0.3%-0.7% ;高粱能在 pH 值5.5~8.5 的各类土壤上正常生长。由此可见高粱的抗逆性优于上述作物。

电影《红高粱》的分析教程文件

电影《红高粱》的分 析

一、剧情介绍: 影片《红高粱》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滕汝俊主演,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是一部混合了“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中国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影片一开始,就是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接着出现的画面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一群汉子裸露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的新娘,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显得那么的不和谐。新娘手里紧紧握着剪刀,突然的啜泣,才让这群汉子停下了歌声、呐喊声和颠轿。 路过一片高粱地,一个强盗出来打劫,逼着大伙放下钱,还要带走新娘。眼看新娘就要被强盗拉进高粱地里,众汉子在余占鳌的带领下,一拥而上,打死了强盗,抢回了新娘。新婚三天后回门,奶奶路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梁地里,两个人激情迸发。回李家不久,李大头死了,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又一次,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凑钱将我奶奶赎了回来。余占鳌看到后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奶奶,余占鳌才罢休,也自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经奶奶提议打鬼子替罗汉叔报仇,奶奶搬出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他们,路上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打死。我爷爷和我爹久久地伫立在那片充满了深红却又阴暗的土地上,此时在那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甚至出现

了日全食,他们没有悲嚎,没有痛哭,没有落泪,只是凝望……愤怒的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我爹和爷爷站在我奶奶尸体旁,响起了爹带着哭腔、念白式的指路冥文——陕西民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二、影片分析: 影片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红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达到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影片中虽有抗日情节,却并非为展现崇高的革命人物形象,而是用高粱地所滋养的鲜活生命,通过塑造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叙述痛快淋漓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对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弘扬、讴歌和礼赞。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极力赞美生命的张力,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欲望即生命本质力量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对生命激情的呼唤,激发对充满血性的、旺盛、强劲的生命力和反叛的民族精神强烈的崇拜之情。 影片的极力展现艺术形式,那个远古时代被人膜拜的图腾重新树立起来,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最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也看似随意地穿插其中:唢呐、花轿、土坯房、剪纸、年画、门神、酒篓子,肥棉裤、高粱地,石头小桥,肚兜,粗瓷碗以及黄土地尽处的血一样的红太阳、黄土高原上望不到头的蛇一样的羊肠小路……一切艺术形式的美都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美好以及繁衍生息的追求,凝重而张扬。(一)、影片的画面 整个影片以阳光般眩目、热情似火的红色为背景来渲染主题。可以说影片中带给我们最大视觉冲击莫过于红色风暴: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