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浙江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2月创新试题四含解析

新高考浙江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2月创新试题四含解析
新高考浙江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2月创新试题四含解析

(新高考)浙江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2月创新试题(四)(含

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深海地壳热裂口的生物其能源来自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

B. 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的热逸散增加,俘获热减少

C. 臭氧减少能使农作物和水产品的产量均减少

D. 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是引起水体污染的污染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包括火山爆发、温室效应、臭氧层漏洞、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详解】A、深海地壳热裂口能源来自于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A正确;

B、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的热逸散减少,俘获热增加,B错误;

C、臭氧减少能使农作物和水产品的产量均减少,C正确;

D、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是引起水体污染的污染物,D正确。

故选B。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构成内质网的囊腔和细管连成一个整体

B. 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均运输到高尔基体

C. 溶酶体是所有植物细胞消化细胞内碎渣的重要场所

D. 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有很多个分散的小液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详解】A、内质网是囊腔和细管连成的一个整体,A正确;

B、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会运输到高尔基体及细胞的其他部位,B错误;

C、溶酶体是某些植物细胞消化细胞内碎渣的重要场所,C错误;

D、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D错误。

故选A。

3.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实验的对照方法均只采用相互对照

B. 实验均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C. “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用到了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细菌进行培养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出现少量32P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引起【答案】C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到了自身对照的方法,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错误;

C、“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用到了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细菌进行培养,C正确;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出现少量32P,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太长或太短,D错误。

故选C。

4.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组成结构③的物质中含有甘油基团

B. 结构②不可能起着生物催化剂的作用

C. 结构③也具有选择透性

D. 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中,结构①可能会识别抗原-MHC复合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结构①表示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结构②表示蛋白质,其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结构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详解】A、结构③是磷脂双分子层,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而磷脂分子含有甘油基团,A正确;

B、结构②是膜蛋白,可能是酶,因此可能起着生物催化剂的作用,B错误;

C、结构③是磷脂双分子层,也具有选择透性,C正确;

D、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中,结构①糖蛋白可能会识别抗原-MHC复合体,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准确识别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的名称,回忆各个结构的功能,明确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

5.下列关于“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淀粉溶液过柱时控制流速,是为了使底物在反应柱中反应充分

B. 洗涤反应柱时控制流速,是为了防止洗去已固定的α?淀粉酶

C. 本实验中的α?淀粉酶从枯草杆菌中提取且相对较耐高温

D. 洗涤后的反应柱应高温灭菌后保存,避免微生物分解反应柱中的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实验的相关知识点,回忆固定α?淀粉酶的实验原理、过程等,注意几个流速控制的目的,据此答题。

【详解】A、淀粉溶液过柱时控制流速,是为了使底物在反应柱中反应充分,使后面检测效果明显,A正确;

B、洗涤反应柱时控制流速,是为了让塑料管中的溶液流出并防止洗去已固定的α?淀粉酶,B 正确;

C、本实验中的α?淀粉酶从枯草杆菌中提取且相对较耐高温,C正确;

D、洗涤后的反应柱高温灭菌的话,会使反应柱中的酶丧失活性,D错误。

故选D。

6.下列有关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检测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选择了多种植物的种子做实验材料

B. 苏丹Ⅲ染液的染料分子可以进入活细胞中

C. 不是所有的糖都可以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

D. 向蛋清液中先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A液,然后再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B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本尼迪特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本尼迪特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油脂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橙黄色。

【详解】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选择了花生种子、菜豆种子等多种植物的种子做实验材料,A正确;

B、苏丹Ⅲ染液的染料分子可以进入活细胞中,将油脂染成橙黄色,B正确;

C、本尼迪特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C正确;

D、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向2mL蛋清液中先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液,然后再加入5滴的双

缩脲试剂B液,D错误。

故选D。

7.图表示人体某致病基因控制异常多肽链合成的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过程①中的RNA聚合酶能使DNA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B. 过程①中有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C. 细胞核中可以发生过程①和②

D. 过程②最终合成的两条异常多肽链结构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人体某致病基因控制异常多肽链合成的过程,其中过程①表示致病基因的转录,成形的产物是mRNA;过程②表示翻译,形成的是异常多肽链,图示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是从右向左移动的。

【详解】A、过程①中的RNA聚合酶与DNA上的启动子结合,因此其能使DNA空间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

B、过程①表示转录,有磷酸二酯键的形成,B正确;

C、过程②表示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中,不在细胞核,C错误;

D、过程②最终合成的两条异常多肽链是以同一个mRNA为模板的,因此结构相同,D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弄清楚两个过程的模板、原料、产物、场所等基本条件,明确两条多肽链的结构是相同的,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间的双向迁移,会使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变大

B. 只要种群的个体间存在变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

C. 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多样性,模式上具有统一性

D. 达尔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发现了人工选择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A、种群之间的双向迁移,即种群间互有迁出和迁入,会弓|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少,种群内变异量增大,A错误;

B、只有个体的变异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B错误;

C、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多样性,模式上具有统一性,C正确;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研究的是自然条件对生物的选择,达尔文并没有研究人工选择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9.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接CO2和O2传感器的100mL锥形瓶中,加入40mL活化酵母菌液和60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培养液中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t1→t2,酵母菌的繁殖速率不断上升

B. t3时,酵母菌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细胞溶胶

C. 若适当提高温度,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

D. 到t3时,酵母菌需氧呼吸强度才为零

【答案】B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具有线粒体,既能进行有需呼吸也能进行厌氧呼吸,其需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厌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产生少量二氧化碳。据图分析,0-t2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加,但是氧气的下降速率大于二氧化碳的增加速率,代表此时既可以进行需氧呼吸也可以进行厌氧呼吸;t2后氧气基本含量不变,说明此时只能进行厌氧呼吸。

【详解】A、酵母菌通过需氧呼吸繁殖,而图中t1→t2期间酵母菌的需氧呼吸逐渐减弱,说明其繁殖速率逐渐减小,A错误;

B、t3时,酵母菌只能进行厌氧呼吸,因此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细胞溶胶,B正确;

C、该实验是在最适宜温度下进行的,若适当提高温度,酶的活性会降低,则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延长,C错误;

D、到t2时,氧气含量不在变化,说明酵母菌需氧呼吸强度为零,D错误。

故选B。

1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同一种群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型可以不同

B. 种群中老的个体死亡能保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增强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

C. 相同类型的群落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

D. 受病虫危害的水稻呈斑块状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详解】A、同一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型可以不同,A正确;

B、种群中老的个体死亡,新的个体产生,能保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使种群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B正确;

C、只要不同的地段所存在的生境和历史条件相似,相同类型的群落就有可能重复出现,C正

确;

D、受病虫危害的水稻呈斑块状的稀疏分布属于种群的特征,不是群落的特征,D错误。

故选D。

11.图是在最适的温度和pH条件下,人体内某种酶的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底物浓度为a时,增加底物浓度,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速率加快

B. 底物浓度为b时,增加酶的浓度,酶的活性会增大

C. 底物浓度为a时,增大pH,酶发生形变速率下降

D. 底物浓度为b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先逐渐增加后维持平衡,其中a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底物浓度,b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浓度。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底物浓度,因此增加底物浓度,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速率加快,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b点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浓度,因此增加酶的浓度,酶促反应速率会增大,但是酶的活性不变,B错误;

C、该实验是在最适的pH条件下,增大pH,酶的活性会降低,即酶发生形变速率下降,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底物浓度为b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浓度,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点,能够根据曲线走势

分子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判断限制a、b两点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的种类,注意该实验是在最适的温度和pH条件下,改变两种因素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降低。

12.某研究小组进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制作的DNA双链模型中,四种碱基的颜色各不相同

B. 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时,每个磷酸上连接一个脱氧核糖和一个碱基

C.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过程中,嘧啶数与嘌呤数相等体现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选取材料时,用4种不同形状的材料分别表示脱氧核糖、磷酸和碱基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需要制备若干四种颜色的碱基、一种颜色的脱氧核糖、一种颜色的磷酸,在制作的过程中注意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详解】A、制作的DNA双链模型中,四种碱基的颜色应该各不相同,A正确;

B、制作脱氧核苷酸模型时,每个磷酸上连接一个脱氧核糖,但是不连接碱基,B错误;

C、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过程中,嘧啶数与嘌呤数相等体现了嘧啶与嘌呤配对,但是不能体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全部内容,C错误;

D、选取材料时,用6种不同形状的材料分别表示脱氧核糖、磷酸和四种碱基,D错误。

故选A。

13.将相同的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分别放置在清水、0.3g/mL蔗糖溶液中进行渗透实验,一段时间后得到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细胞液泡中的色素含量不断增大

B. 甲细胞在膨胀过程中细胞内外浓度差逐渐减小

C. 外界溶液与细胞液只要存在浓度差,细胞就会发生渗透作用

D. 甲细胞在膨胀过程中水分子从其分子数相对较多向相对较少处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将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放置在清水中会吸水,由于细胞壁的保护作用,细胞的体积略有增大,如细胞甲所示;将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放置在0.3g/mL蔗糖溶液中,由于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如乙细胞所示。

【详解】A、乙细胞液泡中的色素含量不变,浓度增加,A错误;

B、甲细胞在膨胀过程中不断吸水,因此细胞内外浓度差逐渐减小,B正确;

C、甲细胞的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但是其并不能继续通过渗透作用吸水,C错误;

D、甲细胞在膨胀过程中,水分子从其分子数相对较多处向相对较少处扩散,该过程中水分子进入细胞的数量多于出细胞的数量,D错误。

故选B。

14.某实验小组进行了“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的实验,结果如下表(W指枝条上生根的总长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作用部位,生长素促进生长作用的大小不同

B. 本实验的可变因素是2,4-D的浓度

C. 本实验采用了相互对照和空白对照

D. 比较1号、2号的结果,可说明2,4-D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探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1号、2号烧杯是实验组,3号烧杯(蒸馏水)是对照组,自变量是2,4-D的浓度、时间,因变量是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或生根总长度,扦插枝条上芽的数量、2,4-D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等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的设置要遵循等量性原则。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的浓度,没有不同部位的对照实验,A错误;

B、本实验的可变因素是2,4-D的浓度和时间,B错误;

C、本实验采用了相互对照和空白对照的方法,C正确;

D、比较1号、2号和3号的结果,可说明2,4-D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错误。

故选C。

15.“探究DNA的复制过程”实验是最早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证据,下列有关该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实验需对细菌的DNA进行提取和分离操作

B. 将大肠杆菌转入以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培养若干代,使其DNA都被15N标记,得到第一代细菌

C. 将第一代细菌转入以14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培养,分别取第二代和第三代细菌的DNA进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和分析

D. 将第二代或第三代细菌的DNA双链打开后再进行离心分离,也会出现中间条带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方法进行了DNA复制方式探索实验,实验内容及结果见表:

【详解】A、该实验需对细菌的DNA进行提取和分离操作,A正确;

B、该实验需要将大肠杆菌在以15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先培养若干代,使其DNA都被15N 标记,作为实验用的亲代细菌(第一代细菌),B正确;

C、将第一代细菌转入以14NH4Cl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培养,分别取第二代和第三代细菌的DNA进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和分析,C正确;

D、将第二代或第三代细菌的DNA双链打开后再进行离心分离,不会出现中间条带,只会出现轻带和重带,D错误。

故选D。

16.科研人员采用错时添加或除去DNA合成抑制剂的方法,制备了均处于G1/S临界处的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群,现将上述细胞群转移至正常培养液中继续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转移至正常培养液后,细胞首先进行的是合成DNA所需蛋白质的合成

B. 由于间期长于分裂期,适当时间后制片观察,可发现间期细胞占绝大多数

C. 在中期,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该细胞的染色体组型图

D. 在末期,分离的两套染色体的距离相比后期进一步加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发生在S期,若用DNA合成抑制剂多次处理后,获得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群将都处于G1/S临界处,若将该细胞群转移至正常培养液中继续分裂,则其将直接进入S其进行DNA 的复制。

【详解】A、转移至正常培养液后,细胞首先进入S期进行DNA的复制,而合成DNA所需蛋白质的合成发生在S期前面的G1期,A错误;

B、由于这一细胞群是同步的,因此接下来任意时间去观察它们,都处于同一阶段,不会出现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少数细胞处于裂期的情况,B错误;

C、在中期,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该细胞的染色体,但是不是染色体组型图,C错误;

D、在末期,分离的两套染色体的距离相比后期进一步加大,D正确。

故选D。

17.人体被蝎子蜇伤后将引发如图所示的免疫过程,其中a~e表示不同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a与b的表面均含有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

B. 细胞c的增殖分化需要两方面信号的刺激

C. 若无抗原进入机体,则B淋巴细胞无法产生抗体

D. 图中的细胞e的表面不存在特异性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免疫过程产生了抗体,因此为体液免疫过程,其中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记忆细胞,e是浆细胞。

【详解】A、细胞a与b的表面不都含有抗原-MHC复合体的受体,A错误;

B、细胞c是B细胞,期增殖分化需要淋巴因子和抗原的刺激,B正确;

C、浆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抗原的刺激,C错误;

D、图中的细胞e是浆细胞,其表面不存在抗原的特异性受体,但是存在其他物质如胰岛素的特异性受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抗体为突破口判断特异性免疫的种类以及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细胞的名称,进而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18.下列关于人类染色体组和染色体组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类染色体组型图的染色体均是由大到小排列

B. 人类染色体组型图中包含2个染色体组和4套遗传信息

C. 人类的染色体组中通常不含等位基因

D. 人类的染色体组型图可用于唐氏综合征的诊断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体含有23对、46条染色体,两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某一种生物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常以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作为观察染色体组型的对象;对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分析,主要根据染色体上着丝粒的位置进行的。

【详解】A、人类染色体组型图的染色体不都是由大到小排列的,A错误;

B、人类染色体组型图中包含人体46条染色体,所以包含2个染色体组,并从染色体组型图中看出每条染色体都含有姐妹染色体单体,所以含有4套遗传信息,B正确;

C、人类的染色体组中通常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也不含等位基因,C正确;

D、唐氏综合征患者21号染色体出现三条,人类的染色体组型图可用于唐氏综合征的诊断,D 正确。

故选A。

19.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胚胎移植操作中被移植胚胎不一定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B. 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可加入胚胎成纤维细胞促进其分化

C. 胚胎移植能充分发挥良种畜的繁殖潜能

D. 试管动物的大部分胚胎发育阶段仍在体内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过程:受精卵→卵裂期→桑椹胚→囊胚→原肠胚→幼体。

①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

②桑椹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之前所有细胞都能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属全能细胞)。

③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注: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

④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细胞分化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

【详解】A、用于移植的早期胚胎不一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也可以是胚胎分割获得的,A错误;

B、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可加入胚胎成纤维细胞促进其分化,B正确;

C、胚胎分割移植能充分发挥良种畜的繁殖潜能,C错误;

D、早期胚胎发育在体外进行,然后移入子宫后进一步发育,而子宫与外界相通,不属于生物体内,D错误。

故选B。

20.“母性效应”是指子代某一性状的表现型由母体的核基因型决定,而不受本身基因型的支配。椎实螺是一种雌雄同体的软体动物,一般通过异体受精繁殖,但若单独饲养,也可以进行自体受精,其螺壳的旋转方向有左旋和右旋的区分。旋转方向符合“母性效应”,遗传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与螺壳旋转方向有关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 螺壳表现为左旋个体和表现为右旋个体的基因型均各有3种

C. 让图示中F2个体进行自交,其后代螺壳右旋∶左旋=3∶1

D. 欲判断某左旋椎实螺的基因型,可用任意的右旋椎实螺作为父本进行交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左螺旋dd作为母本,与右螺旋DD作为父本杂交,后代基因型为Dd,表现型为左螺旋(与母本相同),子一代为Dd,Dd自交,子二代全部为右螺旋,且后代DD:DD:dd=1:2:1,说明Dd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即“母性效应”现象是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的。【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与螺壳旋转方向有关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 正确;

B、根据题意和图形分析,螺壳表现为左旋,说明母本的基因型为dd,,故表现为螺壳左旋的

子代基因型为dd或Dd2种;螺壳表现为右旋,说明母本的基因型为DD或Dd,则表现为螺壳右旋的子代基因型为DD、Dd或dd3种,B错误;

C、让图示中F2个体进行自交,DD和Dd自交的后代都是右螺旋,dd自交的后代是左螺旋,因此后代螺壳右旋∶左旋=3∶1,C正确;

D、左螺旋的基因型为dd或Dd,鉴定期基因型可以让其与任意的右旋椎实螺作为父本进行交配,若后代都是左螺旋,则基因型为dd,若后代但是右螺旋,则基因型为Dd,D正确。

故选B。

21.下列关于人体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的甲状腺激素和睾酮均能增强代谢率

B. 人体全部组织存在识别胰岛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C. 生长激素能促进脂肪分解和增加糖的利用

D. 缺少甲状腺激素的婴儿超过一岁左右再补给,大脑不能恢复正常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

【详解】A、人体的甲状腺激素和睾酮均能增强代谢率,A正确;

B、胰岛素与甲状腺激素都可以作用于几乎全身各处的细胞,因此人体全部组织存在识别胰岛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受体,B正确;

C、生长激素能促进脂肪分解和减少糖的利用,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缺少甲状腺激素的婴儿超过一岁左右再补给,大脑不能恢复正常,D正确。

故选C。

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相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消耗等量的食物青蛙的体重净增长比田鼠多

B. 初级生产量较高的生态系统,次级生产量也一定较高

C.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者都直接依赖初级生产量

D. 次级生产者不能利用粪便中的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

晨鸟教育

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

失的。(2)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

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4)能量传递效率:10%-20%。

【详解】A、青蛙是变温动物,田鼠是恒温动物,由于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多于变温

动物,所以消耗等量的食物青蛙的体重净增长比田鼠多,A正确;

B、初级生产量较高的生态系统,其次级生产量不一定较高,例如呼吸作用消耗过多,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者不都直接依赖初级生产量,例如分解者,C错误;

D、次级生产者中的分解者可以利用粪便中的能量,D错误。

故选A。

23.科研人员在葡萄实验田中,选择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葡萄植株,均分成三组,在高温条

件下,第2、3组分别在叶面再喷施15mmol·L-1的CaCl2溶液,2h后,给第3组葡萄叶面再喷

施5mmol·L-1的EGTA(EGTA可与Ca2+稳定结合),于次日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 对第1组的处理是在叶面喷施等量的蒸馏水

B. 葡萄叶面喷施CaCl2溶液处理后,RuBP的再生速率下降

C. EGTA会对葡萄植株内的Ca2+的作用起到抑制效应

D. 适度喷施Ca2+可以减缓高温对葡萄叶片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

【答案】B

【分析】

据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处理物的种类,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等。对比组1和组2,组2的净光合速率升高、气孔导度升高、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说明Ca2+可以减缓高温对葡萄叶片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对比组2和组3,组3的净光合速率降低、气孔导度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说明EGTA会对葡萄植株内的Ca2+的作用起到抑制效应。

【详解】A、根据单一变量原则,第1组对照组的处理应该是在叶面喷施等量的蒸馏水,A正确;

B、葡萄叶面喷施CaCl2溶液处理后,气孔导度增大,细胞间隙CO2浓度减小,净光合速率增大,说明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消耗的RuBP增多,则RuBP的再生速率升高,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EGTA会对葡萄植株内的Ca2+的作用起到抑制效应,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适度喷施Ca2+可以减缓高温对葡萄叶片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D正确。故选B。

24.大麦是闭花授粉的植物。育种工作者培育出某个三体新品种(如图),通过该三体自交产生F1,以配制杂种和保留雄性不育系。雄性可育基因为Ms、雄性不育基因为ms、种子圆粒基因为R、种子长粒基因为r。较短的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在分裂过程中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含有较短染色体的雄配子不能授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三体大麦自交时形成2种比例相等的可育雌配子及1种可育雄配子

B. 该三体大麦自交所得后代F1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

C. 该三体大麦自交两代所得的F2中非三体所占的比例为3/4

D. 该三体大麦自交多代可以产生纯合子的圆粒后代

【答案】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