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补气健脾和胃药在_八法_应用中的体会
漫谈中医的治疗学(九)——治疗八法(之四)

下 法 在 临 床 的 运 用 ,不 能 单 行 。再 改 服 补 中 益 气 丸 日 2次 , 予
以巩 固 。
尚 健 的 情 况 下 方 能 使 用 。例 如 , 从 大 便 的 通 与 不 通 着 眼 , 因 为 并 在 肠 胃实 热 、 屎 内 结 , 、 、 、 燥 痞 满 燥
非 所 有 里 实 患 者 都 出 现 大 便 不
以 上 病 例 , 大 便 秘 结 是 因 中
实 、 五 症 俱 备 的 情 况 下 , 于 燥 通 。 例 如 , 明 腑 实 , 中燥 屎 结 气 虚 弱 , 胃 运 化 不 良所 致 , 用 坚 鉴 阳 肠 肠 倘 热 销 津 , 情 急 迫 , 峻 下 不 足 以 病 非 济 急 救 阴 , 因 而 采 用 急 下 存 阴 的
的重要手 段之一 , 之适 当 , 邪 用 则
因 通 用 ” ; 反 , 并 非 所 有 大 去 正 安 , 能 收 到 预 期 效 果 , 若 法 相 也 确 但
“ ” 肠 中 燥 屎 干 结 ; 实 ” 大 便 不 通 的患 者 , 可 以 采 用 下 法 。 燥 指 “ 指 都
用 非 所 宜 , 反 伤 正 气 , 弊 也 很 则 流
便 不 通 ; 坚 ” 脘 腹 硬 痛 拒 按 。此 例 如 , 者 某 某 , , 2岁 , 3年 大 。如 表 证 未 解 骤 用 下 法 , 会 导 “ 指 患 女 6 近 就 外 ,温 下 法 中攻 逐 寒 实 的 i 物 备 来 , 患 冠 心 病 , 则 心 悸 气 短 , 因 动
大 承 气 汤 治 疗 。 这 属 于 寒 下 法 中
聚 , 利 清稀 臭水 的 “ 结旁 流 ” 下 热 证 ; 疾 初 起 , 热 结 滞 所 形 成 的 痢 湿
齐鲁医药学院成人高考中药学+专升本+方剂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从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1、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是()A、《太平圣惠方》B、《普济方》C、《五十二病方》D、《外台秘要》2、被誉为“方书之祖”的医著是()A、《黄帝内经》B、《五十二病方》C、《伤寒杂病论》D、《伤寒明理论》3、清代提出“八法“的医家是()A、汪昂B、程钟龄C、罗美D、吴鞠通4、在一个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为()A、君药B、臣药C、佐药D、使药5、下列哪项不属于佐药的意义()A、直接治疗次要兼证B、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C、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D、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6、麻黄汤主治()A、风邪犯肺证B、外寒里饮证C、外感风寒表实证D、外感风寒表虚证7、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功用的方剂是()A、败毒散B、九味羌活汤C、桂枝汤D、麻黄汤8、小青龙汤的功用是()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B、解表散寒,温肺化饮C、辛温解表,降气化痰D、解肌发表,化痰止咳9、桂枝汤的证治要点是()A、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B、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C、自汗恶风,面色白,舌淡脉虚D、恶寒发热,肢体酸楚,口苦微渴10、大戟在十枣汤中的作用是()A、祛皮里膜外之痰B、行经隧络脉之水湿C、泻脏腑之水邪D、清胸胁伏饮痰癖11、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方剂是()A、桂枝汤B、小青龙汤C、小柴胡汤D、九味羌活汤12、麻黄汤的功用是()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B、解肌发表,调和营卫C、宣利肺气,疏风止咳D、解表散寒,温肺化饮13、大承气汤的证治要点为()A、痞、满、实B、燥、实C、痞、满、燥、实D、痞、满14、十枣汤的功用是()A、行气逐水B、攻逐水饮C、泻热通便D、泻热逐水15、九味羌活汤主治()A、风湿在表B感冒风寒,郁而化热C、外感风寒湿邪D、外感风寒湿,内有蕴热1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专书是《黄帝内经》B、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C、金·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D、《圣济总录》广搜博采,载方61739首,是明以前方书的总集17、提出中医“八法”的医书是()A、《医学心悟》B、《医方考》C、《医方集解》D、《古今名医方论》18、有关君药的认识,不确切的是()A、药力居方中之首B、用量较作为臣、佐药应用时大C、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D、针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19、下列哪项不属于方剂组成变化中的药味增减()A、由麻黄汤到三拗汤B、麻黄汤加白术即麻黄加术汤C、由小承气汤到厚朴三物汤D、桂枝汤加芍药,即桂枝加芍药汤20、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一般服药时间是()A、食后B、食前C、空腹D、临卧21、湿热痢疾。
方剂学模拟题与参考答案

方剂学模拟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九味羌活汤的功效是A、发汗祛湿、兼清里热B、发汗祛湿、兼扶正气C、发汗解表、疏风清热D、发汗解表、调和营卫E、发汗解表、散寒祛湿正确答案:A2、患者身热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咣白,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洪而虚者,治宜选用A、三仁汤B、补中益气汤C、当归补血汤D、小建中汤E、玉屏风散正确答案:B3、具有清而不寒,补而不滞配伍特点的方剂A、枳实消痞丸B、橘皮竹茹汤C、丁香柿蒂汤D、旋覆代赭汤E、生脉散正确答案:B4、温脾汤的功用是A、温脾散寒,消食止泻B、温中健脾,行气除满C、温脾暖胃,化湿和中D、攻下冷积,温补脾阳E、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正确答案:D5、何方中配伍桔梗引经入肺A、银翘散B、补中益气汤C、参苓白术散D、炙甘草汤E、归脾汤正确答案:C6、橘皮竹茹汤治疗A、脾胃寒湿,气机阻滞的腹满脘胀证B、寒滞肝脉的疝痛证C、胃虚,痰阻气逆的痞呕证D、胃虚有热,胃气上逆的呕吐证E、痰气互结的梅核气正确答案:D7、大黄附子汤的功效是A、温阳散寒、泻结行滞B、攻下热结、益气养血C、滋阴增液、通便泄热D、温肾填精、润肠通便E、润肠泄热、行气通便正确答案:A8、导赤散的功用是A、清心养阴,降火消痰B、清心养阴,止咳化痰C、清心养阴,祛痰止咳D、清心养阴,利水通淋E、清心养阴,行气利水正确答案:D9、左金丸中黄连与吴茱萸的配伍剂量比是A、0.08402777777777778B、0.2090277777777778C、0.084027777777777D、0.1256944444444444E、0.2506944444444444正确答案:E10、镇肝息风汤中配伍麦芽的主要用意是A、消食和中B、和胃护中C、化滞健脾D、疏肝理气E、疏肝和胃正确答案:D11、下列各证中,除何项之外均属于理中丸的主治范围A、中焦寒湿的脘腹胀满B、阳虚失血C、脾胃虚寒的下利D、脾胃虚寒的呕吐E、中焦虚寒的小儿慢惊正确答案:A12、苏子降气汤中既能治咳逆上气,又能补肝润燥的药物是A、沉香B、肉桂C、半夏D、当归E、苏子正确答案:D13、黄土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A、干地黄、白术、附子、黄芩B、熟地黄、人参、干姜、附子C、熟地黄、芍药、附子、干姜D、熟附子、干姜、黄芪、人参E、生地黄、当归、炮姜、附子正确答案:A14、热痢宜选用A、芍药汤B、黄连解毒汤C、泻黄散D、白头翁汤E、清瘟败毒饮正确答案:D15、组成药物中含有石斛、麦冬的方剂是A、养阴清肺汤B、麦门冬汤C、镇肝息风汤D、清暑益气汤E、竹叶石膏汤正确答案:D16、青蒿鳖甲汤具有的功用是A、滋阴降火B、滋阴透邪C、滋养肺肾D、清胃滋肾E、滋养肝肾正确答案:B17、当归四逆汤属A、清法B、补法C、下法D、温法E、汗法正确答案:D18、川芎茶调散中含A、黄芩、川芎、玄胡、薄荷B、细辛、川芎、玄胡、薄荷C、黄芩、川芎、白芷、薄荷D、细辛、川芎、白芷、生地E、细辛、川芎、白芷、薄荷正确答案:E19、阳和汤除有熟地、麻黄、炮姜炭、鹿角胶、生甘草外还有A、桂枝、紫苏子B、肉桂、白芥子C、桂枝、半夏D、桂皮、莱菔子E、肉桂、附子正确答案:B20、属于反佐药功用范畴的是A、缓和君臣药之峻B、助君臣药之力C、防止邪甚拒药D、减君臣药之毒E、监制君臣药之偏正确答案:C21、银翘散的主治证候是A、肺热壅盛证B、风湿初起证C、邪热束表证D、温病初起证E、外感风邪证正确答案:D22、乌梅丸适用于A、外感泻利B、热毒血痢C、湿热痢疾D、寒热夹杂痢疾E、暑湿泄泻正确答案:D23、枳实导滞丸中的消食化滞药是A、山植B、鸡内金C、神曲D、莱菔子E、麦芽正确答案:C24、下列何方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A、四妙勇安汤B、五味消毒饮C、大黄牡丹汤D、仙方活命饮E、银翘散正确答案:C25、银翘散中使用荆芥、豆豉的主要意义是A、疏肝调达B、宜肺利咽C、辛凉透疹D、解表透邪E、清利头目正确答案:D26、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者。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脾胃病的治疗经验总结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现将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如下:1 升降相因,脾胃同治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多.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以升发脾胃之阳,以补元气、生阴血,他认为“善治病者,惟在治脾,治脾胃以安五脏”.并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与难经:“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的原则,倡导温补脾胃,升举清阳的治则,提出“加辛温,甘温之剂升阳,阳升阴长……阳旺则能生阴血也”.在升发脾胃阳气治则的指导下,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此为治疗脾胃病升发阳气之治疗方法立论立方,给后世颇多见地.由此可见,脾气既升得健,则胃气当降为顺,以通为用,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故胃病之论述中有“实则阳明”之说.叶天士曾说:阳明胃腑,通补为宜.选药要有走有守,有动有静,达到通不伤正,补不滞邪.“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升降二字,尤为紧要.盖脾气下陷固病,即使不陷,而但不健运,已病矣;胃气上逆固病,即不上逆,但不通降,亦病矣.”指出:“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说体现了内经中“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的理论.故治胃当以和降,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通幽汤、增液承气汤等.在调治脾胃的学术经验中指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气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邪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窍失养.上可见眩晕、脘胀、胸痞、泛酸、呃逆、面浮,下可见泄泻、便秘、腹满、气坠、身重、脱肛.如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候,常用健脾升清,和胃降浊之法,斡旋升降,举清泄浊,大气一转,其病乃解.其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旋覆代赭石汤、枳实导滞丸等.在诊治胃脘痛中,强调升清降浊.他认为胃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之为逆,其通降作用与脾之升清功能相反相成,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运化和转输.若由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而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致提摄无力,内脏下垂,脾运无权,形成中气下陷之证,虚中挟滞之候.如一味补益,则胃气更加壅滞;如单纯疏理,则胃气愈益虚陷,疏而又滞.故应脾胃同治,升降并调,关键在于掌握升清降浊的分寸.2润燥互济,脾胃兼顾叶天士在脾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柔润养胃的治则,补充了李东垣之不足.指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常用方剂如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之类.此从生理角度将脾恶湿而喜燥,胃恶燥而喜润加以阐发.但在病理变化中,因胃阳伤亦可耗及脾阴,脾有湿亦使胃生痰浊.所以太阴湿土,可有阴虚津伤之候,阳明燥土,每见痰湿垢浊之疾.临床治疗需脾胃同治,润燥互济,用药如生地配苍术、沙参配半夏、麦冬配川厚朴等.在滋阴药中加香燥助运之品,静中寓动,润而不滞,养胃不伤脾.3攻补得当,勿伤脾胃临床中脾病以虚为多,胃病以实为主.故有“实则阳阴、虚则太阴”之说.脾虚扶养则健,胃实予通为补.如脾胃同病,往往虚则俱虚,实则俱实,脾病也有实证,胃病也有虚证,且每多正虚挟实,虚实相间,故治疗中应做到补不留邪,攻不伤正,掌握虚实,统筹攻补.如滋阴和通降并用的增液承气汤,通补并施之调胃承气汤等,均为通中有补,通补结合之例.4重视调肝,以济中州在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中认为:“中流换澜之法,莫贵乎升降.而升降之法又各有千秋,调和肝胆以济中州,是升降中的法中之法.”提出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应从肝胆入手,紧扣由实到虚,因虚致实的病理转机,旨在力复中州升降之权.在临床上,创制的3个有效方剂,①益脾启中汤黄花、党参、炒白术、茯苓、炒白扁豆、干姜、柴胡、升麻、黄连、陈皮、炙甘草,用于肝胆不升、疏泄不及、中气下陷之证.临床见气短乏力,腹胀便溏,面黄舌淡或边有齿印,脉虚弱等症.②养胃启中汤生赭石、旋覆花布包、吴茱萸、黄连、全瓜蒌、干薤白、煅瓦楞子、煅牡蛎、陈皮、柴胡,用于肝气犯胃,郁火灼阴之证.可见心口嘈热易饥,口苦口酸,呃逆或呕吐,脘腹胀痛,舌红少苔或剥脱,脉弦等症.③舒肝启中汤柴胡、生白芍、生内金、炒白术、陈皮、佛手、佩兰,用于肝郁阳虚湿阻,胁胀或痛,食后或傍晚脘腹疼痛更甚,面青黄而暗,时叹息,烦躁易怒,舌暗苔腻,脉弦滑等症.5寒热得当,温凉互协脾胃同居中焦,但脾病多寒,胃病多热,两者又可相互影响,致脾热而胃寒.脾胃功能失常,既能呈现寒与热的病理现象,也和寒与热的病因相关.临床上治寒常选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椒等温中助阳.清热常用黄连、黄苓、山栀子、黄柏、知母、石膏泻火清胃泄热.但脾病及胃,胃病及脾,脾胃病临床上每见寒热错杂.治疗当寒热并用,湿凉互协.此法遵张仲景,方用黄连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等.后李东垣倡升脾阳、泻阴火之法,创升阳益胃汤、升阳泻湿汤,使脾胃病寒热错杂之治法、方药更加全面.6行气导滞,详辨病因寒凝、食积、肝郁、血瘀、痰湿均可致气滞而影响脾胃功能,导致以脘腹疼痛为主症的多种病证,治疗中当详细辨证.寒凝者当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食积者当消导行滞、健脾和胃;肝郁者当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血瘀者当化瘀通络、行气止痛;痰湿阻滞者当化痰除湿、健脾和胃、行气导滞.方选保和丸、柴胡疏肝散、失笑散、平陈汤等加味治疗.7重视脾胃,统观五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胃有病可损及其他脏腑,反之其他脏腑有病,亦可损及脾胃.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李东垣云:“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以受气而俱病”,强调五脏有病,当治脾胃.张景岳曰:“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亦可居其强半.”周慎斋有“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由此可见,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如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营血亏虚、心神失养用归脾汤,心脉得充,心神自宁.脾虚土不制水,水湿泛滥,肾阳受伐,关门不利用实脾饮,健脾温肾、通阳利水,脾阳振则肾气复,土实则水治等.由此可见,临床治疗脾胃病要统观五脏,全面考虑.脾胃病的治疗法则及选方用药摘要: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脾胃,如李东垣说:“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病证中常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在治疗疾病时,顾护胃气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脾胃病为临床常见之疾病,不论内伤,还是外感都累及脾胃.脾胃病证候复杂,治法繁多,但遵内经及李东垣脾胃学说之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对脾胃病的治法总结如下:和法治疗脾胃病初探一.和法:1.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往往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气机升降失调,因而采用寒热并用,升降配合,正邪兼顾之剂以调和,方可愈病.2.和法是通过调和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所谓调和者,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之意,用于治疗脏腑气血阴阳不和,或寒热失调,虚实夹杂的证候,故邪在少阳、募原、肝脾不和、肠胃不和、气血不和、营卫不和等等,都可用和法治之.二.历代医家对和法的论述1.素问·正气通天论:“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而人体的阴阳协调,内外调和,精神正常,身体健康,是一种“和”的状态.和解是和解少阳、治疗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但尽此一意是不够的,和为调和,意义则更广也.正如景岳全书曰:“病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和方之剂,和其不和也.”岳美中讲:“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瀹气血,协调上下等各方面,凡属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均是.”蒲辅周亦讲:“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衰偏盛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气血,皆谓和解.”综上所述,和法是一种寒热互用,苦辛并进,补泻兼施,以调节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状态的方法.2.和法治疗脾胃病理论基础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为阴土,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得阴则安;脾与胃,一脏一腑,一纳一运,一升一降,相辅相成,维持着正常的消化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是在脾胃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相互协调中完成的.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因而在病理上互为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从而影响胃之受纳和降,可出现脘胀食少,恶心呕吐等;如饮食不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影响脾主运化和升清,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因此脾胃病的病机就其本脏而言,主要表现为纳运失调,燥湿不济,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尤以升降失常为重要.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条畅脾胃气机,“土得木而达”,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滞,横逆脾胃,运化不及,升降失调,则表现为脘胁胀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纳呆便溏等症.正如唐容川所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综上,分析研究古今医学论述和治疗脾胃病的文献,并结合脾胃的生理特性和病机特点,认为脾胃病往往脏腑同病,寒热互存,虚实夹杂,升降失调,并且与肝胆互为影响,病因多种多样,病机复杂多变,临证时单选一法治之,恐难取效.唯采用调和脾胃,调和肝脾,调和胆胃,调和肝胃,调和肠胃等和法,注重脏腑同治,寒温相宜,虚实同理,阴阳兼顾,从而达到脾胃升降有序,肝胆疏泄有度,以调理脏腑功能,调畅逆乱之气机,使阴平阳秘,元气生生不息,病势才能迎刃而解.3和法治疗脾胃病临证应用3.1调和脾胃法用于脾胃不和,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为特点,以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纳少腹泻为主症,伴脘痛厌食,嗳腐吞酸,苔厚腻,脉弦滑,辨为饮食积滞证,方用保和丸加减.伴脘痛喜按,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辨为脾胃虚弱证,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伴倦怠身重,口淡无味,舌淡,苦腻,脉沉濡,辨为脾胃湿阻证,方用三仁汤加减.伴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脉弦数,辨为胃热炽盛证,方用左金丸合海贝散加减.伴脘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无力,辨为脾胃虚寒证,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伴咽干口燥,嗳气便干,舌红少津或剥苔少苔,舌面有小裂纹,脉小弦或细数,辨为胃阴不足证,方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3.2调和肝胃法用于肝胃不和,以肝疏泄失职,胃失和降为特点.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胃脘痞满,每因情志因素而症作,嗳气则舒,胸闷叹息,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加减;若气机郁滞,日久不解,肝胃蕴热,症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烦躁易怒,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3.3调和肝脾法用于肝脾不和,以肝脏气机不和,横窜犯脾,脾运失健,脾气不升为特点.景岳全书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临床表现多从本脏部位开始,然后循经扩散,以两胁胀痛最为明显,进而出现纳呆,嗳气,呕吐,泄泻等脾胃症状,证见两胁胀痛,脘痞易饱,纳呆呕吐,嗳气,大便时干时溏或排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方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痛泻要方加减.3.4调和胆胃法用于胆胃不和,以胆气郁结,疏泄失利,横逆犯胃,胃气不和,湿浊中蕴为特点,张氏医通认为:“邪在胆经,木善上乘胃,吐则逆而胆汁上溢,所以呕苦也.”证见脘腹胀满或持续钝痛,胃脘灼热,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或见咽部梅核气,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方用温胆肠加减.3.5调和胃肠用于胃肠不和,以邪犯胃肠,寒热夹杂,升降失常为特点,证见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苦辛配伍,泄中有开,通而能降,阴阳相和,扶弱抑强,用以温阳散结,疏通气机,而恢复肠胃之功能.4和法治疗脾胃病施治要点4.1和法应用当辨明病性,随证施治脾胃病的形成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两方面,有升降失常,寒热相兼的特点,往往以脾胃虚弱为本,水湿,湿热,瘀血,浊毒为标,故要明确证候性质来选用和法.如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云:“有当和而和,而不知寒热之多寡,禀质之虚实,脏腑之燥湿,邪气之兼并,以误人也,是不可不辨也……由是推之,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同时要根据寒热、虚实、升降之孰轻孰重,决定药量,如吴鞠通所谓:“治中焦如衡,”意为治中焦之病要达到平衡、平和之状态.4.2和法应用当平补缓攻,动静相宜脾胃病以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为病机特点,单纯补益或补益太过,湿热毒瘀非但不能祛除,反而使邪气滞留加重,使气机升降受碍,正气更虚;若攻伐太过,湿热毒瘀虽祛,但元气大伤则气机升降出入无力,体虚不复,疾病难愈,故宜平补缓攻之和法.慢性胃炎治之以和,可取法效法,或在化湿、消食、散寒、泄热、行气、活血之时辨证配合益气,养血、养阴,使正气复,邪气去而趋平和,亦乃和法之旨意.处方用药时也往往在补益剂中,加用鸡内金,砂仁以防止补益太过而致气机壅滞或碍胃,以补配消,以塞配通,在静药中适量加入动药,既行补之滞又增补益之力,此即内经“动静相召”之意,也是和法的具体体现.4.3和法应用当顺应特性、配合得法脾胃同居中焦,脾宜升、宜健、宜燥、宜温、宜补;胃宜降、宜和、宜润、宜清、宜泄,脾胃二者在生理特性上相辅相成,共同完成着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病理机制上升降失常,纳运失司,治疗时应顺应脾胃特性,或因势利导,或逆向调整,使异常的升降状态恢复正常,临证用药时宜选轻清平和之品,时时扶护脾胃之气,同时将不同升降作用的药物进行合理搭配,使药剂的作用与气机升降相因的规律相顺应,以升促降,以降促升,有利于流通气机,提高疗效,使中焦脾胃气机通达,升降协调,出入有序,邪去病却.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体会我们以脾胃的生理功能为基础,对其病因病机,疾病传变规律及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症候特点及表现,同时阐释其治疗原则、组方及用药特点,以供同仁临床借鉴.脾胃互为表里,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所以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异常.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失健运则便溏,腹痛,倦怠,消瘦等,胃失受纳则胃痛,痞满,大便秘结.胃失和降则嗳气呕吐,呃逆,噎嗝等,临床以脾胃为本,以通立论,通补结合,知常达变,证病结合,寒湿并用,仔细辨证,颇有疗效.脾胃病多由脏腑功能虚衰,情志所伤,疾病影响,劳倦太过,饮食不慎等原因引起,因而脾胃病患者,本虚标实者居多,虚在脾,为本,实在胃为标.与仲景“虚则太阴,实则阳明”相符,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肝主疏泄,协调脾胃纳化,胃脾与肝,三者一气相通,则升降有度,纳化有常,共同完成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运化功能,是气血生化之海,亦是元气升化之本,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治疗亦应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以益气养脾,和胃降浊为本,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功能是其关键.1益气活血,扶脾助运本法适用于脾气虚证,脾气虚证临床颇多见,其特点是病久且虚,症见脘腹隐病,时作时止,空腹尤甚,喜温喜按,脘腹胀,嗳气不扬,食饮不振,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红或有齿印或喜甜食,或便溏薄,脉细弱等一派脾胃气虚,运化无力之象.脾气久虚而不散布精气,则血行无力,久病入络成瘀.临床多见于消化性溃疡、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病.部分患者胃镜检查,可见到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溃疡或炎症.炎症也是瘀血的病理基础之一.虚是本,在脾;瘀在肠胃,是标.李东垣明确指出:甘温以补其中而升其阳“临床实践和现代药理研究都足以证实,使用甘温益气的药,能恢复脾胃生化气血、运化水谷之功能,能增强细胞活化,增加免疫功能,改善胃肠运动,促进药物吸收,改善全身情况.笔者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用药应时时处处顾护胃气,常用太子参、黄芪、白术、云苓、淮山药、甘草等甘温之品为主药,佐以半夏、陈皮、木香、山楂,白芍、枳实等消积和胃化瘀之品为辅药,常用方有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小柴胡汤等,时方和经方加减,不但收到补脾而不壅滞,和胃消积而不伤正之功,而且亦与“脾健则升,胃降则和”的理论相符合.2益气健中,以调升降本法多用于脾胃气虚下陷,中气不足之症.脾胃乃一身气机之枢纽,脾健胃和,纳化有常,升降有序,共同完成运化水谷,生化气血,输布全身的功能.“诸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输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浊阴上泛,中气下陷,气血逆乱,清浊失养,达颠顶可见头晕目眩,胸脘痞闷,泛酸,呃逆,下行则见餮泄、便秘、腹满、脱肛、子宫脱垂等症,对此清气在下,浊气在上,清处居浊,浊处陷清之疾,以调升降,大气一转,其病乃解.二0一三年一月。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中医全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270)_真题无答案

中级卫生专业资格中医全科学主治医师(中级)模拟题2021年(270) (总分96.60, 做题时间120分钟)B1题型1.属八正散中部分清热利湿药的是SSS_SINGLE_SELA滑石、甘草、青黛B滑石、茯苓、猪苓、泽泻C滑石、木通、竹叶D滑石、车前子、木通E滑石、通草、竹叶2.桑菊饮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润肺清热,理气化痰B辛凉宣泄,清肺平喘C清热化痰,理气止咳D辛凉透表,清热解毒E疏风清热,宣肺止咳3.既可温中散寒,又能补气健脾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阳和汤B当归四逆汤C四逆汤D理中丸E黄芪桂枝五物汤4.枳实导滞丸主治SSS_SINGLE_SELA食积B湿热食积C脾虚食积证D食积痢疾E蛔厥证5.大承气汤主治SSS_SINGLE_SELA阳明腑实证B寒积腹痛C脾约证D肾虚便秘E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6.既可温肾益精,又可润肠通便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温脾汤B麻子仁丸C济川煎D黄龙汤E增液承气汤7.大定风珠主治SSS_SINGLE_SELA热极生风B肝阳化风C阴虚风动D血虚生风E肝肾两虚,气血不足,感受风寒湿邪8.桑杏汤主治SSS_SINGLE_SELA外感凉燥证B外感温燥证C温燥伤肺证D肺痿证E白喉9.养阴清肺汤证的病机为SSS_SINGLE_SELA肺肾阴亏,虚火灼金B木火刑金C温燥犯肺,气阴两伤D阴虚蕴热,复感疫毒,毒热熏蒸,津液被灼E胃虚有热,津液不足,气火上进,灼伤肺津10.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是SSS_SINGLE_SELA君药B臣药C佐助药D佐制药E使药11.补中益气汤中黄芪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补中益气,升阳固表B补气固表止汗C益气活血D益气行水消肿E益气生血12.吴茱萸汤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益气,降逆止呃B降逆止呃,益气清热C降逆化痰,益气和胃D温中补虚,降逆止呕E和胃降逆,开结除痞13.普济消毒饮的功效是SSS_SINGLE_SELA清营解毒,益气生津B清营解毒,透热养阴C清热解毒,凉血散瘀D清热生津,益气和胃E清热解毒,疏散风邪14.理气剂属"八法"中的SSS_SINGLE_SELA汗法B消法C和法D温法E下法15.川芎茶调散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做寒止痛B疏风止痛C活血止痛D行气解郁E理气散结16.川芎茶调散用防风在于SSS_SINGLE_SELA祛风胜湿止痛B散肝舒脾C疏风散结消肿D疏散脾胃伏火E疏风散邪止痛17.藿香正气散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行气,燥湿除满B燥湿运脾,行气和胃C解表化湿,理气和中D温阳健脾,行气利水E温化痰饮,健脾利湿18.竹叶石膏汤主治SSS_SINGLE_SELA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B暑湿证C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D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E暑热气津两伤证19.清气化痰丸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润肺清热,理气化痰B辛凉宣泄,清肺平喘C清热化痰,理气止咳D辛凉透表,清热解毒E疏风清热,宣肺止咳20.既可温阳补血,益气温经,又能和血通痹,散寒通滞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阳和汤B当归四逆汤C四逆汤D理中丸E黄芪桂枝五物汤21.健脾丸主治SSS_SINGLE_SELA食积B湿热食积C脾虚食积证D食积痢疾E蛔厥证22.温脾汤主治SSS_SINGLE_SELA阳明腑实证B寒积腹痛C脾约证D肾虚便秘E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23.治疗"脾约证"的代表方剂是SSS_SINGLE_SELA大承气汤B败毒散C补中益气汤D桃核承气汤E麻子仁丸24.羚角钩藤汤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B镇肝熄风,滋阴潜阳C凉肝熄风,增液舒筋D疏肝解郁,养血健脾E滋阴疏肝25.麦门冬汤主治SSS_SINGLE_SEL A外感凉燥证B外感温燥证C温燥伤肺证D肺痿证E白喉26.既滋肺胃,又降逆气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麦门冬汤B百合固金汤C养阴清肺汤D玉液汤E大补阴丸27.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是SSS_SINGLE_SELA君药B臣药C佐助药D佐制药E使药28.玉屏风散中黄芪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补中益气,升阳固表B补气固表止汗C益气活血D益气行水消肿E益气生血29.当归四逆汤中桂枝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B温中阳而祛虚寒C温经通脉D散风寒而温经通痹E温通血脉,行滞消瘀30.真人养脏汤可治SSS_SINGLE_SELA痢疾B水肿C头痛D腰痛E哮喘31.吴茱萸在左金丸中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疏肝暖肾B温胃暖肝,降逆止呕C疏肝解郁,降逆止呕D疏肝补虚,疏肝解郁,降逆止呕E温中补虚,疏肝解郁,降逆止呕32.越鞠丸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做寒止痛B疏风止痛C活血止痛D行气解郁E理气散结33.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阴两清,脉虚大而数,治疗最宜何方SSS_SINGLE_SELA白虎汤B白虎加人参汤C竹叶石膏汤D青蒿鳖甲汤E生脉散34.肝寒犯胃,胃中虚冷所致的胃脘疼痛,呕吐嘈杂,治宜选用SSS_SINGLE_SELA吴茱萸汤B良附丸C厚朴温中汤D理中丸E丁香柿蒂汤35.实脾散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行气,燥湿除满B燥湿运脾,行气和胃C解表化湿,理气和中D温阳健脾,行气利水E温化痰饮,健脾利湿36.清暑益气汤主治SSS_SINGLE_SELA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B暑湿证C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D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E暑热气津两伤证37.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二陈汤B温胆汤C清气化痰丸D小陷胸汤E滚痰丸38.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阳和汤B当归四逆汤C四逆汤D理中丸E黄芪桂枝五物汤39.健脾丸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消食化积,清热祛湿B消食和胃C健脾和胃,消食止泻D健脾消食,清热驱虫E行气导滞,攻积泄热40.麻子仁丸主治SSS_SINGLE_SELA阳明腑实证B寒积腹痛C脾约证D肾虚便秘E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41.治疗热厥证的代表方剂是SSS_SINGLE_SELA大承气汤B败毒散C补中益气汤D桃核承气汤E麻子仁丸42.一贯煎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B镇肝熄风,滋阴潜阳C凉肝熄风,增液舒筋D疏肝解郁,养血健脾E滋阴疏肝43.清燥救肺汤主治SSS_SINGLE_SELA外感凉燥证B外感温燥证C温燥伤肺证D肺痿证E白喉44.既滋肺肾,又止咳化痰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麦门冬汤B百合固金汤C养阴清肺汤D玉液汤E大补阴丸45.调理肝脾之剂属"八法"中的SSS_SINGLE_SELA"汗法"的范畴B"消法"的范畴C"和法"的范畴D"温法"的范畴E"下法"的范畴46.被喻嘉言称"逆流挽舟"之法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大承气汤B败毒散C补中益气汤D桃核承气汤E清胃散47.桃核承气汤中的桂枝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B温中阳而祛虚寒C温经通脉D散风寒而温经通痹E温通血脉,行滞消瘀48.乌梅丸可治SSS_SINGLE_SELA痢疾B水肿C头痛D腰痛E哮喘49.吴茱萸在吴茱萸汤中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疏肝暖肾B温胃暖肝,降逆止呕C疏肝解郁,降逆止呕D疏肝补虚,疏肝解郁,降逆止呕E温中补虚,疏肝解郁,降逆止呕50.定喘汤中含有SSS_SINGLE_SELA当当、生地黄、熟地黄B麻黄、杏仁、甘草C桑白皮、黄芩、石膏D黄连、黄柏、大黄E生地黄、沙参、麦冬51.热病后期,余热未清,夜热早凉,脉细弱者,治疗最宜何方SSS_SINGLE_SELA白虎汤B白虎加人参汤C竹叶石膏汤D青蒿鳖甲汤E生脉散52.肝气郁滞,胃有寒凝所致的胃脘疼痛,胸闷胁痛,治宜选用SSS_SINGLE_SELA吴茱萸汤B良附丸C厚朴温中汤D理中丸E丁香柿蒂汤能温阳健脾,又可行气利水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实脾散B五苓散C防己黄芪汤D苓桂术甘汤E真武汤54.尿色浑赤,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最宜选用的方是SSS_SINGLE_SELA导赤散B八正散C萆薢分清饮D小蓟饮子E猪苓汤55.六一散主治SSS_SINGLE_SELA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B暑湿证C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D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E暑热气津两伤证泻火逐痰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二陈汤B温胆汤C清气化痰丸D小陷胸汤E滚痰丸57.小建中汤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温中祛寒,补气健脾B温中补虚,和里缓急C温中行气,燥湿除满D温经散寒,养血通脉E温经益气,和血通痹58.保和丸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消食化积,清热祛湿B消食和胃C健脾和胃,消食止泻D健脾消食,清热驱虫E行气导滞,攻积泄热59.大承气汤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峻下热结B轻下热结C缓下热结D攻逐水饮E润肠通便60.镇肝熄风汤圭治SSS_SINGLE_SELA风邪头痛B肝胆实火上扰头痛C肝阳上亢之头痛D风痰上扰之头痛E风寒头痛61.镇肝熄风汤的功用是SSS_SINGLE_SELA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B镇肝熄风,滋阴潜阳C凉肝熄风,增液舒筋D疏肝解郁,养血健脾E滋阴疏肝62.具有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功用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桑杏汤B清燥救肺汤C杏苏散D养阴清肺汤E麦门冬汤63.既滋肺肾,又解疫毒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麦门冬汤B百合固金汤C养阴清肺汤D玉液汤E大补阴丸64.回阳救逆之剂属"八法"中的SSS_SINGLE_SELA"汗法"的范畴B"消法"的范畴C"和法"的范畴D"温法"的范畴E"下法"的范畴65."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是SSS_SINGLE_SELA大承气汤B败毒散C补中益气汤D桃核承气汤E清胃散66.黄芪桂枝五物汤中桂枝的作用是SSS_SINGLE_SELA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B温中阳而祛虚寒C温经通脉D散风寒而温经通痹E温通血脉,行滞消瘀67.附子、黄芩同用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真武汤B半夏泻心汤C黄土汤D定喘汤E小青龙汤68.小建中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SSS_SINGLE_SELA2:1B1:2C8:3D3:8E1:869.百合固金汤中含有SSS_SINGLE_SELA当当、生地黄、熟地黄B麻黄、杏仁、甘草C桑白皮、黄芩、石膏D黄连、黄柏、大黄E生地黄、沙参、麦冬70.凉膈散与桃核承气汤在组成上均含有SSS_SINGLE_SELA大黄、厚朴、枳实B大黄、人参C大黄、芒硝、甘草D大黄、芒硝、厚朴、附子E大黄、干姜71.既能温阳化饮,又可健脾利湿的方剂是SSS_SINGLE_SELA实脾散五苓散C防己黄芪汤D苓桂术甘汤E真武汤72.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口舌生疮。
方剂学单选试题库

方剂学单选试题库(修改版)(共59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A安宫牛黄丸的功用是(D)。
A清热开窍,息风止痉B清热开窍,化浊解毒C清热化痰,开窍安神D清热解毒,豁痰开窍B补中益气汤中具有升阳举陷作用的药物是(A)。
A升麻,柴胡B黄芪,人参C白术,甘草D当归,陈皮不属于清暑益气汤组成的药物是(D)。
A黄连B知母C石斛D石膏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C)。
A《五十二病方》B《普济方》C《伤寒杂病论》D《黄帝内经》不属于大柴胡汤的组成药物是(B)。
A柴胡B人参C大黄D枳实八珍汤的功用是(C)。
A补气健脾B滋补阴血C益气补血D补气生血补阳还五汤原方中黄芪用量是(B)。
A一两B四两C四钱D二钱E一钱保和丸的主治是(B)。
A脾虚食积证B食滞胃脘证C肝火犯胃证D湿滞脾胃证保和丸中的君药是(D)。
A莱菔子B半夏C神曲D山楂不属于导赤散组成的药物是(B)。
A生地黄B生大黄C木通D竹叶补阳还五汤的组成不包括(E)。
A黄芪B当归C赤芍D红花E穿山甲保和丸中配伍连翘的意义是(C)。
A清热解毒B辛凉透表C清热散结D疏散风热八正散的功用是(B)。
A宣畅气机,清利湿热B清热泻火,利水通淋C清热化湿,理气和中D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八珍汤的主治证是(C)。
A肾阴不足B营血虚滞C气血两虚D脾胃气虚补中益气汤的主治病证不包括(B)。
A脾胃气虚B大气下陷C气虚下陷D气虚发热不属于泻白散组成药物的是(A)。
A牡丹皮B地骨皮C桑白皮D粳米不属于清营汤组成药物的是(D)。
A黄连B玄参C丹参D丹皮不属于补血方剂的是(B)。
A四物汤B生脉散C当归补血汤D归脾汤补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剂是(D)。
A当归补血汤B血府逐瘀汤C黄土汤D补阳还五汤E补中益气汤半夏泻心汤属于下列哪一类方剂(D)。
A和解少阳B解表清里C调和肝脾D调和寒热不属于白头翁汤组成的药物是(B)。
A黄连B黄芩C黄柏D秦皮被称为“辛凉轻剂”的方剂是(C)。
A麻黄汤B清燥救肺汤C桑菊饮D定喘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主治是(B)。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如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便秘等。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方法与西医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调理脾胃功能,使其恢复正常运转。
以下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总结:
1. 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应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饮食原则,合理搭配食物,养护脾胃。
应少食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过饥过饱,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
2. 药物治疗
中药对脾胃病的治疗非常有效。
例如,香砂六君子汤可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型的胃痛、消化不良等病症;苓桂术甘汤可用于治疗脾胃湿热型的胃痛、腹胀等病症;大建中汤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的恶心、呕吐等病症。
3.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
通过针灸调理经络,调整脾胃功能,起到治疗脾胃病的作用。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仲景等。
4.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方法之一。
可通过按摩腹部、足三里、大椎等穴位,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中医治疗脾胃病注重整体调理,养护身体,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治疗脾胃病时,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补益剂

润
臣
敛
佐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气阴两虚 证的常用方。以体倦,气短,咽干,舌 干红,脉虚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阴虚有热,以西洋参代人参;兼血虚, 酌加当归;兼瘀滞,加丹参等; 病情急 重者,宜加重全方用量。
3、现代运用:现用于心肌病、 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绞痛、休 克、肺源性心脏病、低血压、糖尿 病、克山病、肺结核、慢性支气管 炎、神经衰弱等,属气阴两虚者。
重点:
组成、功用、主治、方 解。(尤其是黄芪与升麻、 柴胡的配伍意义)。
玉 屏 风 散
《究原方》录自《医方类聚》
命名
玉者,珍贵之品;屏风,挡风的屏障。 喻本方的功能如挡风的屏障,珍贵如玉。 通过本方的应用,可补益肺气,增强卫外 之功,由此一来,则风邪不能内袭,汗补 外泄,从而达到固表止汗的目的。
配伍特点:
1、 补气、渗湿、行气同用, 补而不滞。 2、脾肺同治,培土生金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除用于脾胃气虚外, 对于肺气虚弱亦可应用。临床以泄泻、舌淡 苔腻、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泻利甚者,加肉豆蔻; 久泻兼里寒腹痛,加干姜、肉桂。
3、临床运用: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胃肠功 能紊乱、慢性肾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放 射病等,属脾虚夹湿者。
主治
病机
湿浊下流 阴火上乘
脾胃气虚
中气下陷
发热
少气懒言, 体倦肢软, 食少便溏
脱肛, 子宫脱垂, 久泄,久痢
身热自汗, 渴喜热饮, 气短乏力
方解
黄芪(重):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君
补中升阳之品首推黄芪,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气。 黄芪不仅能益气补脾,又能入肺补气,入表实卫。 黄芪生用,其性轻清而锐。轻清可升阳举陷,锐则补 益更速,通达内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8-23作者简介:周华(1955-),女,江苏宜兴人,副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脾胃病、肿瘤。
胃降脾升气机畅通。
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若饮食不慎或肝郁伤脾,致气机阻滞。
治法以理气行滞为主。
再结合病因不同。
出现症状各异,则选用之方随之变化。
若湿热内陷脾胃而致症见脘腹痞满胀痛,里急后重。
治以清热化湿,行滞醒脾。
临床上常用香连丸加大腹皮,莱菔子。
若食积不化,所致气滞不行,症见嗳腐吞酸,胃脘胀满。
方用保和丸加枳实,麦芽以消食导滞。
如因痰饮留滞胃肠,腹满烦热,便溏腹泻,根据“调气必先豁痰”的原则,选用指迷茯苓丸加厚朴、杏仁、地骨皮、陈皮,使痰祛气行,脾胃得键。
4 降 逆降逆,即降敛上逆之气的方法。
人体气顺则平,气逆则病。
临床上以肺胃之气上逆,以及肝气过于生发而上逆为常见。
故降逆法适用于肺、胃、肝气上逆的病症。
4.1 肃肺降逆 肺气宜清肃下降为顺。
若六淫内袭或停痰伏饮、痹阻肺气,即失肃降之职,出现咳逆喘息、胸腹胀满等上逆之症。
《素问・脏气法时论》“肺病者,咳喘逆气”。
其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因,采用不同的肃降之法,如肺有伏热,壅遏肺气,身热喘促咳逆,当清热泻肺,降逆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
若素有留饮,聚胃关肺,阻碍肺气下降,症见咳逆痰涎,胸中痞结,治当降气涤饮,用苏子降逆汤。
4.2 和胃降逆 胃以降浊为和,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等症随即出现。
若脾中清气不升,胃中浊气上逆,则干呕噫气,心下痞满。
当理气降逆,方用旋复代赭石汤加陈皮、柿蒂。
若胃内热痰积聚,食入即吐痰涎,用矾郁丸加枳实,山栀仁清热理气,祛痰降逆。
若胃中虚寒,寒凝气滞,胃阳不伸,浊阴上逆,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寒气容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当温通降逆,用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半夏、陈皮降逆理气。
4.3调肝降逆 肝性喜条达升发,但不宜太过,如寒热失宜,情志激动,使肝气失于调和,发生气逆上冲,宜调肝降逆,以达平和。
但由于上逆之阴不一,寒热气逆各异故治疗大法虽同,方药各别。
如阴寒客于肝经,上犯胃腑,狭督脉上冲头顶,则见干呕,吐涎沫,头顶疼,治宜暖肝和胃,祛寒降逆,用吴茱萸汤。
若噫气呃逆或呕呃不已,萸汤加陈皮、半夏。
若胸胁疼痛,不能转侧,为肝气结于经脉,不得条达,吴茱萸汤加金铃子、青皮、延胡索行气调肝之品。
气病和调气,内容十分丰富。
笔者在总结前人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调气之法,治疗内科杂症收效甚大,故此加以阐述。
中华中医药学刊行气补气健脾和胃药在“八法”应用中的体会周 华,武中庆(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结果,认为在运用“中医八法”治疗各种疾病时,均应适当佐以健脾、和胃、补气、行气的中药来保护脾胃功能,这些佐使药的作用在于从病因上进行控制;防止单一治法变生他症;根据病情阴阳兼顾,攻补兼施;提高机体的抗病御邪能力;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利用;制约他药的副作用;对八法起协同作用;治疗兼证等,使药物配伍更加科学合理,缩短病程,提高疗效。
关键词:健脾;行气;补气;配伍;八法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1-0144-02The U nde rs ta nd ing o f the U se o f C h ine se He rb s tha t ca n I nvi go ra te V ita l Ene rgy the Sp leen and the S t om ach i n E igh t Tre a t m e n tsZHOU Hua ,WU Zhong 2qing(the First Peop le ’s Hos p ital of Huzhou City,Huzhou 313000,Zhejiang,China ) Ab s tra c t:According t o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results of clinical treat m ent,the author thinks that when the eighttreat m ents is used t o treat diseases,Chinese herbs that can invigorate the s p leen,the st omach,the vital energy,and running the vi 2tal energy should be used t o p r otect the functi on of the s p leen and the st omach .The adjuvant drug and messenger drug can contr ol the disease fr om the origin,p revent the devel opment due t o unity of treating method .Si m ultaneous app licati on of purging 2t onifying therapy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yin and yang of the disease,it can enhance the i m munity of body,increase the abs or p ti on of active component of the drugs,restrict the side effect of other drugs,cooperate with eight treat m ents,treat other secondary disea 2ses,make compatibility more reas onable,shorten the course of disease,and finally increase the curative effect .441中华中医药学刊 Key wo rd s:invigorate the s p leen;running the vital energy;invigorate vital energy;compatibility;eight treat m ents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经口而入的各种食物都要经过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有益的“精微”消化、吸收、输送到身体各部位,使机体获得源源不断的给养来“充实形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治疗所用的各种药物也要通过脾的传输才能直达病所,起到治疗作用。
病邪侵入人体后,受损伤最多的也是脾胃。
脾胃在人体的生理病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病人来就诊时,有的患者虽然没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但在应用“八法”治疗时,笔者根据原方的药物性味、组成,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及患者的体质情况,在“八法”的各种方剂中成功地应用了健脾和胃、补气行气的中药来巩固原方疗效和防止药物或配伍不当导致的脾胃损伤,收到了标本兼顾的效果,兹分述如下。
1 汗 法本法用于外感表证。
常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痰多或兼有纳呆、恶心、脘痞等症状。
通过宣发肺气、调和营卫、开腠发汗,使体表的外感之邪随汗而解。
在使用“汗法”解表的同时,如果再加入紫苏、陈皮可以起到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不但针对主症,且兼顾脾胃,治疗兼证,效果很好。
2 吐 法此法常用于停滞在胃脘以上部位的宿食、痰涎、毒物、异物的催吐,是一种引邪上出的攻邪疗法。
涌吐药作用大都强烈,且有毒性,呕吐是剧烈的上逆运动,可影响内脏。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邪盛病急体实的患者,体虚气弱的患者如使用本法,易致脾胃之气进一步损伤。
因此在使用催吐药之后,要适当休息,不宜马上进食,其后可予以健脾、养胃、行气之药,如白术、山药、党参等,使邪去而正不伤,防止单一治法变生他症。
用吐法未尽之邪,也可在行气、燥湿、健脾药物的作用下,得到彻底的化解和清除。
3 下 法本法常用于停滞在胃及其以下肠道的积滞、水湿、瘀血、宿食、痰饮、异物等,是一种引邪下排的祛邪疗法,下法亦属于攻法之一,适宜于体实邪实之人。
攻法用之不当,极易损伤正气。
因而在使用攻法时,可配合顾护正气的健脾、益气、行气、和胃之品,起到攻补兼施的作用。
笔者在使用攻下药物时或攻下之后,常选用白术、茯苓补益而不滞邪之品,选用木香、香附行气而不破气之类,阴阳兼顾,攻补兼施,防止强攻峻下而犯“虚虚实实”之戒。
4 和 法本法常用于邪在半表半里、脏腑气血不和、寒热混杂、虚实互见之病症。
“和”即调其偏胜、扶其不足,使病去人安的一种和解之法。
在本法中,调和肝脾,舒肝和胃,调理肠胃,用药更事“健脾和胃”。
笔者运用“和法”时常加入或重用党参、大枣、甘草、柴胡、陈皮、茯苓等药,采取调理之法,摒弃非补即攻、非泻即补的强补强攻之法,调和阴阳,平衡气血,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衡状态。
5 温 法本法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络的作用来治疗寒邪偏胜、阳气衰弱、经络不通、血脉闭阻的里寒之证。
寒为阴邪,易袭阳位。
寒邪常与阳虚并存,所以温法常与补法合用。
在用温法治疗寒中脏腑经络的各种里寒证时,笔者针对寒性收引,凝滞的特性,加入健脾益气的黄芪、人参,可起到益气、升阳、壮阳的作用,加入行气活血的川芎、元胡,可起到通经活络的协同作用,使脾运气行、血脉畅通、寒去阳复。
6 清 法本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来消除邪热,治疗里热之证。
大多使用苦寒之品,容易伤及脾胃,影响运化。
又因火热之邪耗气伤津,清热燥湿药也多性燥,易伤津液,所以笔者常辅以益气养阴、清火生津的西洋参、淮山药等,以防热盛气耗、热灼津伤。
对脾胃虚弱、胃纳不佳、肠滑易泻的患者,给予白术、白扁豆等健脾除湿之药。
有时亦视病情,反佐少量吴荑等温运之品,共奏辛开苦降之效,防止苦寒清火损伤脾胃、制约他药的副作用。
7 消 法本法针对气、血、痰、食、湿、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结,采用渐消缓散的方法治之,对于诸如食积、痰凝、湿阻、气滞、血瘀而成的有形之症积,分析其成因,总不外乎“脾不健运”。
脾虚则运化无力而致食积,脾虚则水湿不化,聚液痰生。
脾居中土,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虚则气机升降不利,发为气滞。
气为血之率,气行则血行,气滞必血瘀。
这些病理过程都与脾胃相关,并且互为因果。
笔者在使用消坚散结药物的同时,常加入健脾和胃、行气活血之品,如山楂、厚朴、陈皮、鸡金、郁金、元胡等,从病因上进行控制。
8 补 法本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拯救机体偏衰的一种治疗方法。
气血为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如各种原因致脾不健运、胃纳呆滞,则食欲下降,水谷摄入不足,精微化生障碍,进而导致气血阴阳的失调或诸虚百损,在本法中更为强调和注重健脾和胃、补气益气的治疗原则,如果在气虚的治疗中,只着眼于补气而没有行气,则可导致气壅、气滞。